『壹』 美国八大财团的战后美国十大财团
(Rockefeller Financial Group)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是以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垄断为基础,通过不断控制金融机构,把势力范围伸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美国最大的垄断集团。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最富的家族。J.D.洛克菲勒是这个财富家族的创始人,他也是人类有史以来首位资产超过十亿美元的富翁。他的财富占当时美国GDP比例为1/65。他开创的石油王朝在美国垄断地位达85 年之久。这个家族至今在美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创始人J.D.洛克菲勒以石油起家,1863年在克利夫兰开办炼油厂,1870年以该厂为基础,扩大组成俄亥俄标准(又译美孚)石油公司,又很快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工业,并以其获得的巨额利润,投资于金融业和制造业,经济实力发展迅猛。资产总额在1935年仅66亿美元,至1960年增至826亿美元,25年中增长了11.5倍。其后又继续获得巨大发展,1974年资产总额增达3305亿美元,超过了摩根财团,跃居美国十大财团的首位。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属于洛克菲勒财团。
洛克菲勒财团是以银行资本控制工业资本的典型。它拥有一个庞大的金融网,以大通曼哈顿银行为核心,下有纽约化学银行、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以及公平人寿保险公司等百余家金融机构。通过这些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控制了许多工矿企业,在冶金、化学、橡胶、汽车、食品、航空运输、电讯事业等各个经济部门以及军火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它控制下的军火公司有: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马丁·马里埃塔公司(与梅隆财团共同控制)、斯佩里·兰德公司和威斯汀豪斯电气(又译西屋电气)公司(与梅隆财团共同控制)等。洛克菲勒财团还单独或与其他财团共同控制着联合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美国航空公司、环球航空公司和东方航空公司等5家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
1973年能源危机以后,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同美国垄断资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给洛克菲勒财团以沉重打击。该财团采取各种措施挽回这种不利的局面。首先参与美国国内石油的开发,争取国内沿海地区近海油田的租赁权,1976年获得阿拉斯加和大西洋沿岸中部的石油租赁地130万英亩。又与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共同开发英国北海油田。它还渗入能源工业的其他有关部门。此外,还大力向石油化学工业发展。
洛克菲勒财团不但在经济领域里占统治地位,在政府中也安插了一大批代理人,左右着美国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它还通过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等组织,向教育、科学、卫生以至艺术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渗透,以扩大其影响。
但是洛克菲勒财团80年代以来,经济实力日益衰退,地位也随之下降,已为摩根财团所超过。主要是因为美国财团互相渗透,洛克菲勒财团所属的大企业如埃克森-美孚公司和大通曼哈顿银行等,都已受到别的财团的渗透而成为共同控制的企业。
旗下企业:
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 世界第一大石油企业,2007年营业收入3472亿美元
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 2007年营业收入532.7亿美元
大通曼哈顿银行 美国第三大银行集团,总资产超过6600亿美元
西屋电气 世界核电巨头之一,总资产超过30亿美元
美国联合航空公司 美国第二大航空公司,拥有501架大型客机,2007年营业收入193亿美元
马丁·马里埃塔 美国军火企业之一,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生产商
斯佩里·兰德公司 美国最早的计算机设备生产商之一 (Morgan Financial Group)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为统治美国经济的垄断资本财团。创始人J.P.摩根在其父J.S.摩根资财的基础上,1871年与人合伙创办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从事投资与信贷等银行业务。1894年合伙人逝世,由其独资经营,1895年改名为J.P.摩根公司,并以该公司为大本营,向金融事业和经济各部门(诸如钢铁、铁路以及公用事业等)扩张势力,开始形成垄断财团。1912年,摩根财团控制了金融机构13家,合计资产总额30.4亿美元,其中以摩根公司实力为最雄厚,称雄于美国金融界,华尔街的金融老板称摩根公司为“银行家的银行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摩根财团大发横财,战后以其雄厚的金融资本,渗入国民经济各个部门;30年代,摩根财团所控制的大银行、大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当时美国八大财团的50%以上。J.P.摩根开创的“摩根时代”,即金融寡头支配企业大亨的时代。他的名言是:“用以推动历史的不是法律,而是金钱,只是金钱!”
旗下企业:
J.P.摩根 世界最大的银行集团之一,总资产超过7000亿美元
摩根士丹利 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2007年营业收入767亿美元
摩根大通 美国第三大银行,2007年营业收入999亿美元
GE通用电气公司世界最大的机电设备生产商,世界三大航空发动机生产商之一,2007年销售收入是1727.38亿美元.
通用动力公司,美国国防企业集团。2008年时通用动力是世界第五大国防工业承包商。2007年营业收入272亿美元.
格鲁曼飞机公司 世界第三大军火企业,美国航母、战斗机的主要生产商之一
IBM公司 世界最大的IT企业,2007年营业收入914亿美元
通用汽车 世界第一大汽车企业,2007年营业收入2073亿美元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世界最大的通信服务商之一,2007年营业收入633亿美元
美国钢铁公司曾经是世界第一大钢铁企业,2007年营业收入157亿美元
三、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Financial Group)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是战后兴起的东部大财团。历史虽短,但其控制的资产总额已超过几家老财团,跃居十大财团的前列。该财团以花旗银行为核心,依靠它的巨额资金,向军火工业(如火箭、导弹以及飞机等)和民用工业(如电子、化工、石油以及有色冶金等)扩张势力,控制了一大批著名的大企业和大公司。它也是对外扩张最活跃的财团之一。
花旗银行的前身是创立于1812年的纽约花旗银行,该行为华尔街最老的银行之一。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受斯蒂尔曼和洛克菲勒两大家族的控制,作为标准石油系统(美孚石油系统)资金调度中心,并因此获得迅速发展。30年代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业务一蹶不振。在50年代发生的企业兼并浪潮中,它又重新活跃起来,1955年与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合并,更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用现名。以该银行为核心形成了花旗财团,挤入美国十大财团的行列。
旗下企业:
花旗银行 世界第一大金融集团,总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2007年营业收入1468亿美元
波音公司 世界最大的飞机生产商,2007年营业收入615亿美元
J.C彭尼美国最大的商店和药品商店零售商,2007年营业收入199亿美元
卡特彼勒 世界最大的机械设备生产商,2007年营业收入415亿美元
3M公司 历史悠久的跨国企业,生产5万多种产品,2007年营业收入229亿美元
联合技术公司普惠公司 世界三大发动机生产商之一
下属子公司:开利公司 世界最大的空调设备生产商
西科斯基公司世界最大的直升机生产商
奥的斯电梯公司世界最大的电梯公司之一 (Du pont Financial Group)
旗下企业:
通用汽车 世界第一大汽车企业,2007年营业收入2073亿美元
杜邦公司世界化工巨头之一,2007年营业收入289亿美元 (Boston Financial Group)
旗下企业:
波士顿第一国民银行 美国老牌银行之一,总资产约2000亿美元
约翰·汉科克互惠人寿保险公司
马萨诸塞互惠人寿保险公司
贝尔直升飞机公司 世界主要直升机生产商之一
雷神公司 美国第三大军火商,世界最大的雷达、导弹生产商
2007年营业收入233亿美元
理查德·梅隆(1858-1933) (Mellon Financial Group)
旗下企业:
美国铝业公司世界最大的铝制品企业,2007年营业收入309亿美元
海湾石油公司 美国六大石油垄断企业之一,2007年营业收入300亿美元
阿姆科钢铁公司 美国大型钢铁公司之一,2007年营业收入278亿美元
罗克韦尔国际公司美国主要军火企业之一,航天飞机制造商
固特异轮胎公司 世界最大的轮胎企业,2007年营业收入203亿美元
梅隆国民银行 全球最大的金融证券商,旗下托管的资产超过18万亿美元
匹兹堡国民银行
通用再保险公司 (Cleveland Finanial Group)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以所在地克利夫兰得名。19世纪后半叶,克利夫兰地区的几家相互密切联系的富豪家族,主要有马瑟、汉纳、汉弗莱、伊顿等家族,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创办钢铁工业,获得巨额利润后,又投资于银行业,并向橡胶工业和铁路运输方面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具备了财团的条件,1935年拥有资产14亿美元,为当时美国的第八家财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获得进一步发展,1955年资产增达157亿美元,上升为美国第六家财团。60年代,由于财团所处的地区限制,实力衰退。
克利夫兰财团的经济实力以钢铁、橡胶、铁路运输等部门为主,在美国基本工业中有一定的地位。钢铁工业是该财团的主要利益所在,它控制了美国最大10家钢铁公司中的4家,即共和钢铁公司、莱克斯—杨斯顿公司、阿姆科钢铁公司(与梅隆财团、洛克菲勒财团共同控制)和国民钢铁公司(与梅隆财团共同控制)。克利夫兰财团在美国橡胶工业中也有重要利益,美国最大的两家橡胶公司——固特异轮胎橡胶公司和费尔斯通轮胎橡胶公司,均为克利夫兰和其他财团共同控制。克利夫兰财团金融资本薄弱,它拥有的克利夫兰信托公司等5家金融机构,实力有限,筹措资金只得仰赖东部财团,特别是摩根财团的金融机构。
旗下企业:
共和钢铁公司 美国第三大钢铁企业
莱克斯—杨斯顿钢铁公司
阿姆科钢铁公司 世界排名第53位的钢铁公司,2007年产量588万吨
国民钢铁公司
固特异轮胎公司 世界最大的轮胎企业,2007年营业收入203亿美元
费尔斯通轮胎橡胶公司 (Chicago Finanial Group)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是美国中西部地区的财团。20世纪初期,由当地的富豪家族麦考密克家族、伍德家族及新兴的克朗家族组成,以芝加哥地区为活动中心而得名。
芝加哥地区气候适宜,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宜于发展农牧业,很早就成为美国重要的粮食区和牲畜区。农业和畜牧业发达,肉类加工和农业机械工业随之发展,很快就使芝加哥地区成为仅次于纽约的工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这些富豪家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垄断财团。1935年拥有资产43亿美元,在当时美国八大财团中居于第四位。
芝加哥财团的金融实力比较雄厚,拥有5家大银行:大陆伊利诺伊公司、第一芝加哥底特律国民公司、哈里斯银行公司、北方信托公司以及美国银行公司。此外,还有两家保险公司:CNA金融公司和各州保险公司。近年来,芝加哥财团受到华尔街大财团的排挤,金融实力远不如前。大陆伊利诺伊公司受到摩根财团的渗透,已成为两家财团共同控制的公司;第一芝加哥公司又为洛克菲勒财团所控制,芝加哥财团实际上已从属于这两个大财团。
芝加哥财团所控制的工业部门,主要是农产品加工工业和传统的农业机械制造业以及以农业地区为对象的商业。在农产品加工工业方面,它控制了12家肉类加工公司,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埃斯马克公司和联合食品公司。在农业机械方面,它拥有国际收割机公司、卡特彼勒拖拉机公司(与洛克菲勒财团两家财团共同控制)以及迪尔公司。这3家农业机械公司生产的拖拉机占全国拖拉机销售市场的6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芝加哥财团在石油工业方面的扩展引人注目,它在属于洛克菲勒财团的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TEXACO,后与雪弗龙合并为雪弗龙-德士古石油公司)公司拥有大量投资,而且有重要的人事结合。
芝加哥财团在商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拥有西尔斯—娄巴克公司(又译西尔斯百货公司)、联合百货公司、蒂梵尼珠宝商店(Tiffany & Co.,与花旗财团共同控制)和马歇尔·菲尔德公司等巨大的商业零售公司。西尔斯—娄巴克公司创立于1866年,20世纪初经营邮购业务获得巨大发展,零售商店和供应点遍及美国各地,1982年公司资产增366亿美元,全年销售额300亿美元,在美国的百货公司中居于首位。
旗下企业:
雪弗龙-德士古石油 美国第二大石油企业,2007年营业收入2005亿美元
美国银行 美国第二大银行,2007年营业收入1170亿美元
迪尔公司 美国最大的农业设备生产商,2007年营业收入228亿美元
西尔斯百货公司 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2007年营业收入530亿美元
蒂梵尼珠宝 美国第一大珠宝零售商 (California Financial Group)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倔起的新兴大财团,包括美国银行集团(BOAC)、旧金山集团及格杉矶集团。这三个集团的经济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加利福尼亚州军火工业的迅速发展而获得急剧增长,特别是金融资本的增长速度尤为惊人,形成以美国银行集团为金融中心的大财团。1974年拥有资产1671亿美元,在美国十大财团中居第三位,在美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主要作用。它与南部财团组成一股新兴的军火工业集团势力,成为与东北部老财团相抗衡的力量。
加利福尼亚财团的金融资本极为雄厚,拥有的主要商业银行有美国银行、西方银行公司、安全太平洋公司以及旧金山地区的富国银行公司(Wells Fargo)和克罗克国民公司等。
美国银行(BOA)是加利福尼亚财团的金融核心,其前身为意大利移民后裔A.P.基安尼尼于20世纪初所创办的意大利银行。由于业务的迅速发展,至20年代就成为美国西部最大的银行;30年代初,与加利福尼亚美洲银行合并,改名为美国银行(全称美国国民信托储蓄银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它带来了巨额利润,超过了当时纽约的大通国民银行,成为美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只是美国银行的最大表决权已为摩根财团和花旗财团所控制,加利福尼亚财团在美国银行的势力远不如前。
加利福尼亚财团所控制的工矿企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农业和采矿业为主;大战期间和战后,由于加利福尼亚州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该财团所控制的工业公司以军火生产为主。例如洛克希德-马丁飞机公司、利顿工业公司以及诺斯罗普公司。这些公司都是美国前十名的军火商和军火出口商。战后,洛克希德-马丁飞机公司在美国国防部的军火订单中,长期居于首位。但是这些生产军火的公司的控制权,逐渐落入东部大财团的手里,加利福尼亚财团的实力地位已相对下降。
旗下企业:
美国银行 美国第二大银行,2007年营业收入1170亿美元
西方银行
富国银行 美国旧金山地区主要银行,2007年营业收入479亿美元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世界第一大军火企业,2007年营业收入396亿美元
利顿工业公司 美国第四大军火商,战斗机、驱逐舰、巡航导弹生产商
诺斯罗普.格鲁曼世界第二大军火企业,2007年营业收入303亿美元 (Texas Financial Group)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得克萨斯州倔起的一个新财团,主要是依靠石油工业和军火工业发展起来的。以K.W.麦基逊、S.理查逊、H.L.亨特、J.柏朗、J.A.埃尔金斯等创立的家族为代表。
得克萨斯财团的银行资本比较薄弱,虽拥有4家银行和3家保险公司,但没有形成强大的金融中心。4家银行是:达拉斯第一国民银行、休斯敦第—城市国民银行、达拉斯共和国民银行和得克萨斯商业银行。得克萨斯财团所控制的工矿企业以休斯顿的坦尼科公司为最大。它本是美国最大的一家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公司,现已发展成多种经营的综合公司,该公司因受到洛克菲勒财团的渗透,已成为两家财团共同控制的公司。在军火工业方面,得克萨斯财团控制了两家著名的公司。一家是LTV公司(原译林—特姆科—沃特公司),创办人J.J.林,善于兼并,在1960年兼并特姆科飞机制造公司,后又于1961年兼并沃特公司(制造飞机和导弹)。80年代以来进行多样化经营,但仍以制造军火为主,获利甚厚,发展迅速。另一家为休斯飞机公司,创办于1933年,经营业务本限于设计和实验性制造,1942年才开始商业性生产,制造飞船、侦察摄影机以及各种飞机零件。80年代上半期,该公司生产的电子控制系统和其他电器部件,在美国飞机制造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该公司生意兴隆,营业额大增。此外,得克萨斯财团还拥有一些生产尖端技术工业产品的公司,如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又译德州仪器)。
旗下企业:
达拉斯第一国民银行
休斯敦第—城市国民银行
达拉斯共和国民银行
得克萨斯商业银行
坦尼科公司 美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公司
LTV公司 美国第五大军火商
休斯飞机公司 美国航空制造商之一
德州仪器 世界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商,2007年营业收入167亿美元
『贰』 美国四大财团
美国金融业十大财团
第十名. 美国十大财团 - 芝加哥财团 Chicago Finanial Group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是美国中西部地区的财团。20世纪初期,由当地的富豪家族麦考密克家族、伍德家族及新兴的克朗家族组成,以芝加哥地区为活动中心而得名。
芝加哥地区气候适宜,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宜于发展农牧业,很早就成为美国重要的粮食区和牲畜区。农业和畜牧业发达,肉类加工和农业机械工业随之发展,很快就使芝加哥地区成为仅次于纽约的工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这些富豪家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垄断财团。1935年拥有资产43亿美元,在当时美国八大财团中居于第四位。
芝加哥财团的金融实力比较雄厚,拥有5家大银行:大陆伊利诺伊公司、第一芝加哥公司、哈里斯银行公司、北方信托公司以及美国银行公司。此外,还有两家保险公司:西纳(CNA)金融公司和各州保险公司。近年来,芝加哥财团受到华尔街大财团的排挤,金融实力远不如前。大陆伊利诺伊公司受到摩根财团的渗透,已成为两家财团共同控制的公司;第一芝加哥公司又为洛克菲勒财团所控制,芝加哥财团实际上已从属于这两个大财团。
芝加哥财团所控制的工业部门,主要是农产品加工工业和传统的农业机械制造业以及以农业地区为对象的商业。在农产品加工工业方面,它控制了12家肉类加工公司,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埃斯马克公司和联合食品公司。在农业机械方面,它拥有国际收割机公司、履带拖拉机公司(与洛克菲勒财团两家财团共同控制)以及迪尔公司。这3家农业机械公司生产的拖拉机占全国拖拉机销售市场的6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芝加哥财团在石油工业方面的扩展引人注目,它在属于洛克菲勒财团的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公司拥有大量投资,而且有重要的人事结合。
芝加哥财团在商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拥有西尔斯—娄巴克公司、联合百货公司、珠宝商店和马歇尔·菲尔德公司等巨大的商业零售公司。西尔斯—娄巴克公司创立于1866年,20世纪初经营邮购业务获得巨大发展,零售商店和供应点遍及美国各地,1982年公司资产增366亿美元,全年销售额300亿美元,在美国的百货公司中居于首位。
今天看不完,明天接着看!收藏本页
--------------------------------------------------------------------------------
第九名. 美国十大财团 - 摩根财团 Morgan Financial Group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为统治美国经济的垄断资本财团。创始人J.P.摩根在其父J.S.摩根资财的基础上,1871年与人合伙创办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从事投资与信贷等银行业务。1894年合伙人逝世,由其独资经营,1895年改名为J.P.摩根公司,并以该公司为大本营,向金融事业和经济各部门(诸如钢铁、铁路以及公用事业等)扩张势力,开始形成垄断财团。1912年,摩根财团控制了金融机构13家,合计资产总额30.4亿美元,其中以摩根公司实力为最雄厚,称雄于美国金融界,华尔街的金融老板称摩根公司为“银行家的银行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摩根财团大发横财,战后以其雄厚的金融资本,渗入国民经济各个部门;30年代,摩根财团所控制的大银行、大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当时美国八大财团的50%以上。
由于财团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其他财团又无不以摩根财团为进攻的主要目标,因而其实力地位相对下降,曾一度为洛克菲勒财团所超过。为挽回颓势,它采取了多种措施。在金融方面,利用雄厚的金融基础,扩展实力。在工业方面,积极开拓新兴技术工业,60年代以来,在电子计算机、高速复印机和微型胶卷等工艺部门中,已跃居首位。财团所属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是全世界生产电子计算机最大的企业。财团原来基础较好的电器设备、电力设备和原子能设备等工业也取得很大发展。在军火工业方面,摩根财团控制的通用电气公司、通用动力公司和格鲁曼飞机公司,名列美国国防部最大军火承包商的前茅。至70年代后期,摩根财团的信托资产迅速增长,大大超过了其他财团,加以电子计算机等尖端技术工业的兴起,又使该财团的经济实力成倍增长。摩根财团不论在控制的企业数目和拥有的资产方面,又都凌驾于洛克菲勒财团之上。
摩根财团在金融业方面拥有雄厚的基础。其主要支柱是J.P.摩根公司。摩根公司是世界最大跨国银行之一,在国内有10个子公司和许多分支行,还有1000多个通信银行。在国外约20个大城市设有支行或代表处,在近40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中拥有股权。其经营特点是大量买卖股票和经营巨额信托资产。它控制着外国37个商业银行、开发银行、投资公司和其他企业的股权。此外,还有制造商汉诺威公司、纽约银行家信托公司以及西北银行公司、谨慎人寿保险公司以及纽约人寿保障公司等。在工矿企业方面主要有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美国钢铁公司以及通用汽车公司等;在公用事业方面则有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南方公司。
今天看不完,明天接着看!收藏本页
--------------------------------------------------------------------------------
第八名. 美国十大财团 - 梅隆财团 Mellon Financial Group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是以梅隆家族为中心,以金融起家的大垄断资本集团。创始人T.梅隆于1869年创办托马斯.梅隆父子银行,发展迅速。1902年改名梅隆国民银行是梅隆财团赖以起家的金融支柱。它以此为起点,逐步与工业资本融合,财团逐步形成。梅隆财团所控制的金融机构,除梅隆国民银行外,还有匹兹堡国民银行和通用再保险公司。长期来,梅隆财团通过这些金融机构控制了匹兹堡地区的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
梅隆财团所控制的工矿企业,资格最老的是美国铝公司。它的前身是匹兹堡冶炼公司,1890年就为梅隆父子银行所控制。1910年以来,美国铝公司一直垄断着美国铝的生产,是梅隆财团的工业支柱之一。另一个重要工业支柱是海湾石油公司。它是美国最大的石油垄断企业之一,主要业务包括石油开采、提炼、运输和销售;80年代以来扩大了石油化工和乙烯的生产能力,在美国化学公司中占第三位。梅隆财团在钢铁工业生产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拥有阿姆科钢铁公司(与洛克菲勒财团、克利夫兰财团共同控制)、国民钢铁公司(与克利夫兰财团共同控制)及惠灵—匹兹堡钢铁公司、阿勒格尼—勒德卢姆工业公司等4家大钢铁公司。此外,财团还拥有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与洛克菲勒财团共同控制)、固特异轮胎橡胶公司(与洛克菲勒、芝加哥及克利夫兰财团共同控制)及罗克韦尔国际公司。罗克韦尔公司末受任何财团渗透,专门设计和制造飞机、导弹以及火箭,长期以来一直是五角大楼和国家宇航局的主要承包商,获利甚巨。
今天看不完,明天接着看!收藏本页
--------------------------------------------------------------------------------
第七名. 美国十大财团 - 洛克菲勒财团 Rockefeller Financial Group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是以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垄断为基础,通过不断控制金融机构,把势力范围伸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美国最大的垄断集团。创始人J.D.洛克菲勒以石油起家,1863年在克利夫兰开办炼油厂,1870年以该厂为基础,扩大组成俄亥俄标淮(原译美字)石油公司,又很快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工业,并以其获得的巨额利润,投资于金融业和制造业,经济实力发展迅猛。资产总额在1935年仅66亿美元,至1960年增至826亿美元,25年中增长了11.5倍。其后又继续获得巨大发展,1974年资产总额增达3305亿美元,超过了摩根财团,跃居美国十大财团的首位。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属于洛克菲勒财团。
洛克菲勒财团是以银行资本控制工业资本的典型。它拥有一个庞大的金融网,以大通曼哈顿银行为核心,下有纽约化学银行、都会人寿保险公司以及公平人寿保险公司等百余家金融机构。通过这些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控制了许多工矿企业,在冶金、化学、橡胶、汽车、食品、航空运输、电讯事业等各个经济部门以及军火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它控制下的军火公司有: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马丁·马里埃塔公司(与梅隆财团共同控制)、斯佩里·兰德公司和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与梅隆财团共同控制)等。洛克菲勒财团还单独或与其他财团共同控制着联合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美国航空公司、环球航空公司和东方航空公司等5家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
1973年能源危机以后,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同美国垄断资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给洛克菲勒财团以沉重打击。该财团采取各种措施挽回这种不利的局面。首先参与美国国内石油的开发,争取国内沿海地区近海油田的租赁权,1976年获得阿拉斯加和大西洋沿岸中部的石油租赁地130万英亩。又与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共同开发英国北海油田。它还渗入能源工业的其他有关部门。此外,还大力向石油化学工业发展。
洛克菲勒财团不但在经济领域里占统治地位,在政府中也安插了一大批代理人,左右着美国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它还通过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等组织,向教育、科学、卫生以至艺术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渗透,以扩大其影响。
但是洛克菲勒财团80年代以来,经济实力日益衰退,地位也随之下降,已为摩根财团所超过。主要是因为美国财团互相渗透,洛克菲勒财团所属的大企业如埃克森公司等和大银行如大通曼哈顿银行等,都已受到别的财团的渗透而成为共同控制的企业。
今天看不完,明天接着看!收藏本页
--------------------------------------------------------------------------------
第六名. 美国十大财团 - 克利夫兰财团 Cleveland Finanial Group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以所在地克利夫兰得名。
19世纪后半叶,克利夫兰地区的几家相互密切联系的富豪家族,主要有马瑟、汉纳、汉弗莱、伊顿等家族,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创办钢铁工业,获得巨额利润后,又投资于银行业,并向橡胶工业和铁路运输方面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具备了财团的条件,1935年拥有资产14亿美元,为当时美国的第八家财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获得进一步发展,1955年资产增达157亿美元,上升为美国第六家财团。60年代,由于财团所处的地区限制,实力衰退。
克利夫兰财团的经济实力以钢铁、橡胶、铁路运输等部门为主,在美国基本工业中有一定的地位。钢铁工业是该财团的主要利益所在,它控制了美国最大10家钢铁公司中的4家,即共和钢铁公司、莱克斯—杨斯顿公司、阿姆科钢铁公司(与梅隆财团、洛克菲勒财团共同控制)和国民钢铁公司(与梅隆财团共同控制)。克利夫兰财团在美国橡胶工业中也有重要利益,美国最大的两家橡胶公司——固特异轮胎橡胶公司和费尔斯通轮胎橡胶公司,均为克利夫兰和其他财团共同控制。克利夫兰财团金融资本薄弱,它拥有的克利夫兰信托公司等5家金融机构,实力有限,筹措资金只得仰赖东部财团,特别是摩根财团的金融机构。
今天看不完,明天接着看!收藏本页
--------------------------------------------------------------------------------
第五名. 美国十大财团 - 加利福尼亚财团 California Financial Group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倔起的新兴大财团,包括美洲银行集团、旧金山集团及格杉矶集团。这三个集团的经济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加利福尼亚州军火工业的迅速发展而获得急剧增长,特别是金融资本的增长速度尤为惊人,形成以美洲银行为金融中心的大财团。1974年拥有资产1671亿美元,在美国十大财团中居第三位,在美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主要作用。它与南部财团组成一股新兴的军火工业集团势力,成为与东北部老财团相抗衡的力量。
加利福尼亚财团的金融资本极为雄厚,拥有的主要商业银行有美洲银行、西方银行公司、安全太平洋公司以及旧金山地区的韦尔斯·法戈公司和克罗克国民公司等。
美洲银行是加利福尼亚财团的金融核心,其前身为意大利移民后裔A.P.基安尼尼于20世纪初所创办的意大利银行。由于业务的迅速发展,至20年代就成为美国西部最大的银行;30年代初,与加利福尼亚美洲银行合并,改名为美洲银行(全称美洲国民信托储蓄银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它带来了巨额利润,超过了当时纽约的大通国民银行,成为美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只是美洲银行的最大表决权已为摩根财团和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所控制,加利福尼亚财团在美洲银行的势力远不如前。
加利福尼亚财团所控制的工矿企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农业和采矿业为主;大战期间和战后,由于加利福尼亚州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该财团所控制的工业公司以军火生产为主。例如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利顿工业公司以及诺斯罗普公司。这些公司都是美国前十名的军火商和军火出口商。战后,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在美国国防部的军火订单中,长期居于首位。但是这些生产军火的公司的控制权,逐渐落入东部大财团的手里,加利福尼亚财团的实力地位已相对下降。
今天看不完,明天接着看!收藏本页
--------------------------------------------------------------------------------
第四名. 美国十大财团 - 第一花旗银行财团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Financial Group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是战后兴起的东部大财团。历史虽短,但其控制的资产总额已超过几家老财团,跃居十大财团的前列。该财团以第一花旗银行为核心,依靠它的巨额资金,向军火工业(如火箭、导弹以及飞机等)和民用工业(如电子、化工、石油以及有色冶金等)扩张势力,控制了一大批著名的大企业和大公司。它也是对外扩张最活跃的财团之一。
第一花旗银行的前身是创立于1812年的纽约花旗银行,该行为华尔街最老的银行之一。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受斯蒂尔曼和洛克菲勒两大家族的控制,作为标准石油系统(美孚石油系统)资金调度中心,并因此获得迅速发展。30年代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业务一蹶不振。在50年代发生的企业兼并浪潮中,它又重新活跃起来,1955年与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合并,更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用现名。以该银行为核心形成了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挤入美国十大财团的行列。
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主要是由于该财团的经济实力是由第一花旗银行同与军火生产有密切关系的大公司和大企业所构成。它所控制的从事军火生产的波音公司和联合飞机公司,除生产大型民航客机外,历来都是美国主要的军火承包商,主要承包喷气式轰炸机、民兵Ⅲ洲际导弹、阿波罗计划以及制造火箭和宇宙空间发射器等军用产品,每年从军事订货中获得惊人的高额利润。财团所属其他企业还有大西洋里奇菲尔德石油公司(与摩根财团共同控制)、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与摩根财团共同控制)、施乐公司、明尼苏达采矿与制造公司、履带拖拉机公司(与摩根财团和杜邦财团共同控制)以及生产电子计算机的国民现金出纳机公司。在商业方面则有彭尼公司(与摩根财团共同控制)和珠宝商店(与芝加哥财团共同控制)。上述企业都在国内外居于垄断地位。
今天看不完,明天接着看!收藏本页
--------------------------------------------------------------------------------
第三名. 美国十大财团 - 杜邦财团 Du Pont Financial Group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是由杜邦家族组成的依靠化学工业和军火工业起家的财团。创始人为法国移民E.I.杜邦·德内穆尔。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逃到美国,1802年在特拉华州威尔明顿市创办杜邦公司,经营火药生意;经过杜邦家族5代人的经营,终于使杜邦公司变成典型的家族托拉斯。杜邦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资产从战前的7500万美元增加到1918年的3亿美元;成为当时最大的垄断公司之一。杜邦财团也由此形成。1935年,杜邦财团的资产总额增达26.3亿美元,在当时的美国八大财团中居于第六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杜邦财团从五角大楼获得价值210亿美元的军事订货,战后又参加原子弹的制造,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十大财团中跃居第五位;但至60年代,由于财团之间的竞争加剧,杜邦财团的地位下降,退居第九位。
杜邦财团的经济实力以工矿业为主。1974年该财团的工矿企业资产占其资产总额的69%。工业资本又主要集中在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化学公司,其所需原料80%是石油。,自1973年以来,一再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80年代以来,该公司转向发展塑料工业和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生产不以石油为原料的产品,如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合成纤维等。杜邦财团的另一家大公司通用汽车公司(与摩根财团共同控制),是美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公司。
杜邦财团的银行资本较其他财团薄弱,缺少一个资金雄厚的金融机构作为核心,长期来,其金融业务不得不依附于摩根财团和其他财团提供资金。
杜邦财团是一个典型的家族托拉斯,杜邦财团基本上是由杜邦家族组成,其资本多半是家族的财富。所有重要职务都为家族的成员所控制,直到70年代上半期;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才相继由外界“能人”担任。
今天看不完,明天接着看!收藏本页
--------------------------------------------------------------------------------
第二名. 美国十大财团 - 得克萨斯财团 Texas Financial Group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得克萨斯州倔起的一个新财团,主要是依靠石油工业和军火工业发展起来的。以K.W.麦基逊、S.理查逊、H.L.亨特、J.柏朗、J.A.埃尔金斯等创立的家族为代表。
得克萨斯财团的银行资本比较薄弱,虽拥有4家银行和3家保险公司,但没有形成强大的金融中心。4家银行是:达拉斯第一国民银行、休斯敦第—城市国民银行、达拉斯共和国民银行和得克萨斯商业银行。得克萨斯财团所控制的工矿企业以休斯顿的坦尼科公司为最大。它本是美国最大的一家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公司,现已发展成多种经营的综合公司,该公司因受到洛克菲勒财团的渗透,已成为两家财团共同控制的公司。在军火工业方面,得克萨斯财团控制了两家著名的公司。一家是LTV公司(原译林—特姆科—沃特公司),创办人J.J.林,善于兼并,在1960年兼并特姆科飞机制造公司,后又于1961年兼并沃特公司(制造飞机和导弹)。80年代以来进行多样化经营,但仍以制造军火为主,获利甚厚,发展迅速。另一家为休斯飞机公司,创办于1933年,经营业务本限于设计和实验性制造,1942年才开始商业性生产,制造飞船、侦察摄影机以及各种飞机零件。80年代上半期,该公司生产的电子控制系统和其他电器部件,在美国飞机制造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该公司生意兴隆,营业额大增。此外,得克萨斯财团还拥有一些生产尖端技术工业产品的公司,如得克萨斯仪器公司。
今天看不完,明天接着看!收藏本页
--------------------------------------------------------------------------------
第一名. 美国十大财团 - 波士顿财团 Boston Financial Group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也是美国最老的垄断财团之一。它是由19世纪经营奴隶贸易而致富的波士顿地区的洛威尔、劳伦斯、亚当斯以及洛奇等家族同新兴的肯尼迪家族联合组成的。当时,这几个家族把从海外殖民掠夺中积累起来的巨额资金投资于商业银行、保险事业和投资公司,并依靠这些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经营纺织、制革、制鞋、服装、食品以及化工等轻纺工业。由于轻纺工业发展迅速,至20世纪初,波士顿这几家世代互相通婚的家族,便以波士顿第一国民银行为核心,形成了波士顿财团。
波士顿第一国民银行创立于1859年。1903年与马萨诸塞银行合并后,仍称波士顿第一国民银行。它是美国最早的一家跨国银行。除银行外,波土顿财团还拥有4家著名的保险公司,以约翰·汉科克互惠人寿保险公司和马萨诸塞互惠人寿保险公司为最大。
波士顿财团在工矿企业方面的实力不及东部大财团。它所控制的工业原来主要是轻纺工业,从50年代起,利用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成果发展新兴技术工业,从轻纺工业转向电子、光学、空间、导弹等方面发展。例如它所控制的特克斯特隆公司,战后兼并了许多中小公司,实力壮大,经营方向也由轻纺工业转向宇航工业和电子工业发展,成为拥有70多家子公司的多样化公司。它既制造航空和宇航产品、各种电子部件、飞机部件,又经营钟表发条、家具和家禽等行业。它的一家于公司贝尔宜升飞机公司,是一家军火出口商,为五角大楼和外国制造直升飞机。波士顿财团在发展新兴技术工业方面具有优越的技术力量,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大学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波士顿地区尖端工业的发展。其所属特克斯特隆公司、雷锡昂公司和波拉罗伊德公司等,由于新兴技术工业的刺激,经济实力增长很快。在政治上,波士顿财团曾联合格克菲勒财团支持J.F.肯尼迪担任总统。肯尼迪人主白宫,替波土顿财团争得大批军事订货,引起摩根财团的强烈不满。1963年11月盟日肯尼迪遇刺身亡,给波士顿财团一大打击,使它在同其他财团的竞争中地位不断下降。
『叁』 金融危机前,美国3大银行,5大投行的强项
金融债券银行都是他们的强项哈,这些都是资本世界的寡头,他们是做很多业务哈,所以都是强项哈,以下是这些公司的网址:
华旗http://www.citibank.com.cn/homepage/cn/cn_homepage.htm(大中华地区的)
摩根大通http://www.jpmorgan.com/
boa,https://www.bankofamerica.com/
高盛集团官方网站: http://www2.goldmansachs.com/ 英文
高盛集团中国网站: http://www2.goldmansachs.com/hkchina/ 中文
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是控股和被控股的关系:组成纽约摩根担保信托公司的J·P·摩根公司建于1860年,以J·皮尔庞特·摩根名字命名。创建之初,该公司只是一家个人经营的办事处,专门买卖外汇。尔后业务不断发展。1864年更名达布尼·摩根公司,1871年改称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1895年改为J·P·摩根公司。该公司从早期开始,就同美国金融界发生的历史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公司包揽美国对西欧的金融业务,大发其财。根据1933年银行法,摩根公司改为商业银行,把原来经营的投资银行业务交付给摩根斯坦利。1940年以后,摩根公司由合伙公司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开始经营信托业务。
美林:http://www.ml.com/index.asp?id=7695_15125_17454
其他的不清楚哈。
具体说下高盛,这几年和中国政府合作密切,以下是简介和发展历程:高盛集团简介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2008年9月21日晚间宣布,已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而高盛和大摩的转型,意味着“长久以来世人熟知的华尔街的终结”。[1]
2008年09月24日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Berkshire Hathaway宣布,计划对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投资50亿美元。[2]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
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高盛集团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公司亦持续不断地发展变化以帮助客户无论在世界何地都能敏锐地发现和抓住投资的机会
高盛公司的创立
高盛公司成立于1869年,在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资银行业务开始形成,但与商业银行没有区分。高盛公司在此阶段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创业时只有一个办公人员和一个兼职记账员。创始人马可斯·戈德门每天沿街打折收购商人们的本票,然后在某个约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其中差额便是马可斯的收入。
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成为真正的投资银行,公司从迅速膨胀到濒临倒闭
后来高盛增加贷款、外汇兑换及新兴的股票包销业务,规模虽小,却是已具雏形。而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变成了真正的投资银行。
在1929年,高盛公司还是一个很保守的家族企业,当时公司领袖威迪奥·凯琴斯想把高盛公司由单一的票据业务发展成一个全面的投资银行。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引入股票业务,成立了高盛股票交易公司,在他狂热的推动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速度,进入并迅速扩张类似今天互助基金的业务,股票发行量短期膨胀1亿美元。公司一度发展得非常快,股票由每股几美元,快速涨到100多美元,最后涨到了200多美元。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股市大崩盘,使得股价一落千丈,跌到一块多钱,使公司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公司的声誉也在华尔街一落千丈,成为华尔街的笑柄、错误的代名词,公司濒临倒闭。这之后,继任者西德尼·文伯格一直保持着保守、稳健的经营作风,用了整整30年,使遭受“金融危机”惨败的高盛恢复了元气。60年代,增加大宗股票交易更是带来的新的增长。
反恶意收购业务使高盛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
70年代,高盛抓住一个大商机,从而在投资银行界异军突起。当时资本市场上兴起“恶意收购”,恶意收购的出现使投资行业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催发了新的行业秩序。高盛率先打出“反收购顾问”的旗帜,帮助那些遭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竞价者参与竞价、抬高收购价格或采取反托拉斯诉讼,用以狙击恶意收购者。高盛一下子成了遭受恶意收购者的天使。
1976年,在高盛的高级合伙人莱文去世后,公司管理委员会决定由文伯格和怀特黑特两人共同作为高盛产业的继承者。刚开始,华尔街的人们都怀疑这种两人共掌大权的领导结构会引发公司内部的混乱,很快他们发现他们错了,因为两位新人配合默契,高盛也由此迈进了世界最顶尖级的投资银行的行列。
文伯格和怀特黑特早就认为公司管理混乱,表现为责权界定不清晰,缺乏纪律约束,支出费用巨大。比如多年来,每天下午4:30,都会有一辆高级轿车专门负责接送合伙人。新领导人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贴出了一条简明的公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惯例——4:30由轿车接送——将不再继续,即日生效。” 自此以后,合伙人的等级特权将不复存在,费用支出也受到监控,每天下午4:30也不再是一天工作的终结,而是下午工作的中段时间。尽管起步缓慢,文伯格和怀特黑特公司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兼并和收购业务的发展。以前,一家公司如果有意向收购另一家公司,它很可能会尽量吸引或说服对方同意,绝不会公开地强行兼并。但到了70年代,一向文明规范的投资银行业在突然间走到了尽头,一些主要的美国公司和投资银行抛弃了这个行业传统。1974年7月投资银行界信誉最好的摩根斯坦利首先参与了恶意收购活动。当时摩根斯坦利代表其加拿大客户国际镍铬公司(INCO)参与了企图恶意收购当时世界最大的电池制造商电储电池公司(ESB)的行动。ESB在得知摩根斯坦利的敌对意图后,打电话给当时掌管高盛公司兼并收购部的弗里曼德,请求帮忙。第二天上午9点,弗里曼德便坐在位于费城的ESB公司老板的办公室。
当他得知竞购价格是每股20美元(比上一个交易日上涨9美元)时,建议ESB用“白衣骑士”(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的竞价者参与竞价,以抬高收购价格)的办法对付INCO,或进行反托拉斯诉讼,在高盛公司和“白衣骑士”联合飞机制造公司的协助下,INCO最终付出了41美元的高价,ESB 的股东们手中的股票则上涨了100%。从这件事开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购与反收购斗争中,首先是摩根斯坦利,然后是第一波士顿都充当了收购者的角色,而高盛公司则是反恶意收购的支柱。
INCO和ESB之间的斗争给了高盛公司在这一方面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是好运来临的良好征兆。人们认为高盛公司是具备实力的,呈上升状态的和小型、中型公司以及进入《财富》500强的大公司并肩战斗的企业。因为突然之间,美国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对恶意并购恐惧到了极点,除了一些最大的公司,其他公司都觉得难以抵挡恶意并购,于是高盛成为了他们的合作伙伴。当然,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高盛经常要几度登门拜访,对方才愿意接受高盛的服务。 1976年7月,阿兹克石油公司受到了敌对性攻击,但是他们对高盛的服务丝毫不感兴趣,他们请来了律师,并初步控制了事态。弗里德曼建议重新考虑一下自已的决定,并告诉对方高盛的工作小组正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几个小时以后就可以和他们进行私下协商。弗里德曼后来说:“我们火速赶到机场,直飞达拉斯,但对方仍然不愿会见我们,于是我们就在他们公司附近住了下来,然后进去告诉对方一些他们没有考虑透彻的事情,但是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需要你们的服务’。我们说:‘明天我们还会回来’。以后我们每天到附近的商店买一些东西,让他们知道我们坚持留下来等待消息。”最后阿兹合克公司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感到了高盛公司的执着精神,同意高盛公司为其提供服务。
参与恶意并购使摩根斯坦利获得了破纪录的收入,但是高盛公司采取了与其截然不同的政策,拒绝为恶意收购者提供服务,相反,高盛会保护受害者。许多同行竞争对手认为高盛这一举动是伪善行为,目的是引人注目以及笼络人心,而高盛却认为他们是公司对自己和客户的长期利益负责。反恶意收购业务给高盛投资银行部带来的好处是难以估量的。在1966年并购部门的业务收入是60万美元,到了1980年并购部门的收入已升至大约9000万美元。1989年,并购部门的年收入是3.5亿美元,仅仅8年之后,这一指标再度上升至10亿美元。高盛由此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
高盛公司推陈出新,把“先起一步”与“率先模仿”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展战略。
1981年,高盛公司收购J·阿朗公司,进入外汇交易、咖啡交易、贵金属交易的新领域,标志着高盛多元化开始,超越传统的投资银行代理、顾问范围,有了固定收入。到1989年高盛公司7.5亿美元的总利润中,阿朗公司贡献了30%。
90年代,高盛高层意识到只靠做代理人和咨询顾问,公司不会持久繁荣。于是他们又开设资本投资业务,成立GS资本合作投资基金,依靠股权包销、债券包销或公司自身基金,进行5年至7年的长期投资,然后出售获利。高盛在1994年投资13.5亿美元换取一家从事服装业的拉夫·劳伦公司28%的股份,并自派总裁。三年后,出售其中6%的股份套现到4.87亿美元。其余股份升值到53亿多美元。短短三年内,高盛的资本投资收入翻了近10番,而老业务投资银行部只翻了两番。
投资银行业与其他产业一样,一项业务创新并敢冒风险,能使一家公司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首推垃圾债券使德雷塞尔公司迅速发迹,而抵押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大量家庭贷款的打包及转信业务的出现,使罗门兄弟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盛公司尝到推陈出新的甜头后,把“先起一步”与“率先模仿”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展战略。高盛的公开发行风波
华尔街最后一家大型合伙人公司股票公开发行的搁浅,给我们一次难得的机会去洞悉盈利颇丰又十分神秘的高盛世界。
一、公开发行的夭折使高盛元气大伤。
1998年10月19日的下午,高盛189位合伙人聚首在公司纽约总部举行神圣的仪式----两年一度的华尔街最高成就:高盛合伙人授勋典礼。今年的聚会也许是高盛129年历史中最奇特的,这是因为:该年的聚会本不该举行。两个月前,已不会再有人能成为高盛合伙人----因为高盛本打算近期公开发行,这意味着有50至60位本来即将任命的合伙人,相反却仅成为另一家新公司的薪禄不菲的雇员。
但是6月份由合伙人表决同意的高盛首次公开发行,于9月末搁浅,并正式“撤回”。此项首次公开发行,本应成为牛蹄声声90年代的里程碑,却不幸沦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牺牲品。高盛推迟发行是由于一旦股市下跌(华尔街大型证券公司的股价下跌更大),股价就不再具有吸引力了。若如以往所料,高盛股价在4倍帐面值左右,那么公开发行会将高盛定价为280亿美元。9月之后,高盛股票仅较帐面值有少许溢价,将公司估价为70亿美元,远远达不到将公司财富分配给合伙人、有限合伙人及其他员工的公开发行的目的。
据公司的行政总裁柯赛和保罗森说,推迟首次公开发行是实用主义的决定。柯赛说:“适当的时候我们会重新考虑公开发行,但目前我们只能往前走。”但据高盛的合伙人、员工、客户及华尔街人士透露,高盛就公开发行而进行的大辩论及发行的夭折,对公司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它使高盛的资本结构及业务组合曝光并公诸于众。它挑起了公司一般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的矛盾,并证实了华尔街上盛传的谣言----高盛投资银行家与交易员的竞争关系及两位行政总裁柯赛和保罗森之间的不和。
二、公开发行的最初目的。
高盛公开发行的正式原因之一是“使资本结构与公司使命相契合”。但不可否认,许多合伙人,尤其年轻人,与其说是关心高盛的未来,不如说更关心自己资本帐户上储蓄的惊人数目。资本的问题依然存在。实际上,高盛的股本基础比摩根士丹利及美林都小(1998年中期为66亿,摩根士丹利为138亿,美林为117亿)。但目前的行政总裁柯赛和前行政总裁怀特德都说较少的资本只会使公司能更好地决策,竞争对手也认为高盛并没有由于资本缺乏而受到限制。 DLJ证券公司的行政总裁莱比说:“我希望能找到由于资本不足而使高盛不利的业务。”
实际上,问题不在于高盛资本的数额,而在于资本结构和资本的稳定性。当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他们可以抽回资本;若大批的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可撤回大量资本。这就是为什么1994年是公司十分可怕的恶梦的原因。当时债券市场的波动损毁了高盛的盈利,合伙人纷纷逃之夭夭。 (而公开发行的主要倡导者柯赛,于1994年成为行政总裁,并不是巧合)。目前对于这方面的限制更为严厉:当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时,他们仅仅能撤走一部分资本,其余的可在至少5年后撤回。但资本还是可以逃离。
另一问题是高盛资本的成本。有两家外部机构,日本的住友银行和夏威夷的毕舍普地产公司,在高盛投资了相当大的数目----1998年中期为 15亿美元,占总资本的23%。由于高盛税前利润的一大部分为这些外部股东占有,因此很难从留存收益中扩大资本,尤其是当股市不好时。以帐面值几倍的价格公开发行筹集的股本本应使高盛能以更低成本建立股本基础。”
三、公开发行所暴露出的高盛的弱点:
1、业务组合过分依赖交易运作,导致盈利不稳定。
甚至连高盛为准备公开发行而进行的最小限度的财务披露,也能揭示出高盛的业务组合并不理想。有一些报表甚至显示出高盛比任何人想象的更加脆弱。在华尔街最能赢利的收购兼并业务方面,高盛一直比主要的对手盈利强。去年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高盛做的项目金额几乎相同,但高盛比美林的盈利多50%,比摩根多30%。但令人担心的是高盛的收入组合比对手更不稳定,因为它更依赖交易运作。1998年前两季度中,高盛43%的收入来自交易,美林为23%,摩根士丹利为28%。年中,高盛的总资产是公司股权的36倍,比对手负债率高。如果将高盛比作一家钢厂的话,若以100%的生产能力计,可赚大笔钱;若以 60%的生产能力计,就会亏大笔钱。这些事实使华尔街人士将高盛比作对冲基金。因此,一些人认为高盛可能不得不将其公开发行定价为较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的低,其股票可能持续以折扣价格交易。
高盛对交易的依赖性在1994年已成为问题,在今天仍为问题。虽然高盛最初的招股书不遗余力地指出公司的风险管理自1994年以来改进了许多,但也不可能改进到足以抵抗前几个月波及全球市场的动荡的地步。显然很少投资银行能为这样的惨淡市况作好准备。高盛和华尔街的其他投资银行一样,在最近的业绩数据报告中,体现出不利市况的影响。直至今年夏天,高盛的业绩还非常显著。净收入从1995年的45亿美元升至去年的74亿美元。税前利润(由于高盛是合伙人制,税项由合伙人支付)从14亿增至30亿。今年前两季度,收入增长50%,公司的盈利很快超过40亿美元。但目前每况愈下。在截至8月28日的季度里,税前盈利从前一季度降低27%。9月份更差,有传说公司可能损失高达9亿美元。毫无疑问,公司对于交易的依赖是高盛的利润象单摆一样波动的主要原因。
当然,高盛的管理层根本不必担心,因为高盛仍是私有的,它有办法淡化亏损程度。一些有限合伙人认为这是坚持私有制的主要原因。而公开发行则需要高盛放弃目前拥有的多报或少报盈利的灵活性。
2、资产管理业务的不足。
高盛业务组合中的另一弱点是其提供抵挡市场波动缓冲的资产管理业务。虽然资产管理增长很快,但却并不象其他对手那样盈利。1997年末,高盛是美林管理资产的1/3。高盛4.58亿美元的资产管理收入比摩根4亿的资产管理净收入高不了多少。
资产管理可能不象声势浩大的成千上万亿金额的投资银行交易那么惊心动魄和有利可图,但它能产生理论上比交易利润更稳定的以费用为基础的收入。高盛的资产管理业务起步较晚,为赢得业务而收费低廉,由于定位不明和人员流动而出师不利。1995年末,高盛只有52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其中40%来自低费用的货币市场基金。
无论是公司内部还是外部,关于资产管理是“丑陋的义子”的看法正在改变。在过去的两年半中,资产增长了3倍多,高达1650亿美元,其中只有 20%是货币市场基金。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态度已改变。高盛的资产管理公司如今雇有1000名员工,而几年前仅有250人,高盛不仅向聘用的外来人才许诺他们会成为合伙人(在高盛很少有),而且高盛内部其他部门的明星也转至资产管理公司。美国金融研究公司说“高盛是呼之欲出的巨人”。但外部仍然批评高盛在营销方面远胜于投资方面,高盛要成为巨人还长路漫漫。没有公开交易的股票作为货币用来收购,通往巨人之路更加崎岖。
3、公司内部矛盾公诸于众。
公开发行的举措加剧并揭露了公司内部的分歧,并将高盛的业务前所未有地公诸于媒体。矛盾之一是公司一般合伙人---是真正的有控制权的所有者 ---及有限合伙人之间的矛盾。虽然高盛管理层喜欢用“一边倒”来形容高盛人对公开发行的支持,但这种说法可能有些过头。这一举动使高盛的一些当今合伙人和108位有限合伙人愤愤不平或持有异见。
有限合伙人中的异见最甚,这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对于合伙制的信念及对交易条件的不满。最初,他们本将接受超过其股权帐面值25%的溢价,但一般合伙人期望得到将近300%的溢价。发行重组就如何处理有限合伙人的资本这一问题给予他们几种选择,其中之一是他们将得到目前股票股权的55%的溢价。若公开发行达到300%溢价,目前的合伙人将得到绝大部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导致发行搁浅的是当市场下跌,300%的溢价下降,乃至有限合伙人与一般合伙人的所得基本相同---甚至更多。
即使早在发行依然继续进行时,已有关于高盛两位行政总裁保罗森和柯赛的传言。1997年末的营运总监保罗森,本已否决公开发行但却最终同意,条件是要坐上行政总裁的交椅。甚至传言公开发行的支持者柯赛,由于公开发行搁浅而受到攻击。
高盛尝试的公开发行使“公平”这一词和公司中层员工的薪酬成为焦点问题。高盛并不一定给中流砥柱的初级行政官支付高额薪酬,虽然这些人埋头苦干,并为能加入合伙人以及可能有8位数收入的机会所吸引。凭借公开发行,高盛着重保证将薪酬向中下层员工倾斜。但公开发行的搁浅,令高盛高级合伙人必须马上重整合伙人制度。这可以解释为何高盛今年比1996年多吸收十几位合伙人。即便如此,更多的成千上万中层员工可能希望高盛能完成公开发行 ,并问自己高盛是否依然是唯一的理想工作。摩根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摩根比以前接到更多的高盛员工寻找工作的电话。
高盛一贯是其他人乐于憎恨的公司,这多半是由于高盛如此出色。那么为何该公司与其他华尔街公司不同呢?高盛出众之处多半在于华尔街上广为流传却少有公司真正拥有的一种概念:即公司文化。自新聘员工步入曼哈顿下区布罗德大街 85号那一刻起,高盛的优越及其对手的平庸即给人以刻骨铭心的印象。高盛警诫新员工永不能让公司蒙辱或出现在媒体中。他们一天工作14、16、18小时,明显是为了获得加入合伙人这诱人的独一无二的奖赏而奋斗。
首要问题依然存在。第一:高盛没有进行公开发行,是否错过了黄金机会,抑或幸免于难?也许答案是后者。若去年春天它出售股票,其股价现在会大大低于发行价---这对于华尔街的头号公司来说是耻辱的开端。其实,许多合伙人认为公司躲过了子弹。另一问题:高盛在不远的将来是否会上市?公司高层依然坚持发行上市的路线。但许多其他人,包括长期的华尔街人士以及现在和以前的合伙人,都认为不可能。目前不仅有一大群新的合伙人----星期一会议后有 25%的新合伙人-----需要被说服,但公开发行搁浅后,那些上次投“赞成”票的人会重新考虑。华尔街极度投机的最近一轮之后,可能需要新的一批投资者再次相信这些股票会卖成4倍帐面值。
『肆』 迈克尔·杰克逊怎么死了 死因是什么
流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家人27日雇用独立病理学家对杰克逊尸体完成二次尸检,寻找死因。同一天,警方询问杰克逊私人医生,调查焦点集中在杰克逊生前服用的大量处方药上。
大洋彼岸,英国媒体采访到跟随杰克逊10年的保姆。保姆说,杰克逊把止痛药等强力处方药混起来当饭吃,她多次帮杰克逊洗胃。
迈克尔·杰克逊的离去给全世界都造成了冲击。从美国当地时间25日到今天,得知消息后悼念他的人数仍在持续上涨,无不显示人们对这位传奇人物的崇拜。而关于其准确死因和过世后的遗产数额的调查,也成为众人悲痛同时最为关注的疑点。
遗产
被估逾12亿美元
杰克逊离世后,很多人为他的5亿美元债务担心。然而,昨天有消息显示,杰克逊的家人将不再为这笔巨额债务发愁。据报道,杰克逊遗产中,将有一大部分来自Sony/ATV音乐出版社。该公司拥有251首甲壳虫歌曲及歌词版权,版税收入源源不绝,该公司现值约折合137亿人民币,其中一半股权的持有人正是迈克尔成立的信托基金。而除此之外,杰克逊仍拥有他的豪宅梦幻国度的一半业权,现约折合5.47亿人民币。再加上他有两百首未发表歌曲,若日后公开发行,加上歌迷抢购他的唱片及纪念品,甚至可能参观梦幻国度,均令他的遗产仍会有逾亿元增长,甚至有人说迈克尔死后的身价反较生前更高。有传迈克尔生前至少立下两份遗嘱,准备将遗产给予三名子女及母亲,单以目前所得的资料计算,遗产数额达12亿多美元。
有传闻称,2002年时,迈克尔·杰克逊曾拟制了一份遗嘱,内容包括财产处置以及三个儿女的监护权归属问题,目前这份遗嘱内容还未公布。
报料
保姆回忆其嗑药人生
杰克逊年轻时曾因拍广告遭遇意外,头部烧伤,此后他长期使用鸦片类止痛药,逐渐成瘾。
杰克逊三个孩子的保姆格蕾丝昨日透露了他的一些健康状况。从最初的一名办公室助手,到成为杰克逊家的保姆,格蕾丝为他工作了十多年。她说,杰克逊每天服用八种不同的药物,其中包括三种麻醉性止痛药,“我不得不多次帮他洗胃,他总是把太多药混着吃。”格蕾丝说。一位洛杉矶警方官员也披露,杰克逊“严重依赖”药力很强的止痛药奥施康定,他在死亡前一小时曾注射另一种止痛药杜冷丁。
为杰克逊进行尸检的调查人员相信,杰克逊是因使用某种药物或药物组合致使心脏停止跳动或者使肺部停止呼吸。验尸官的尸检报告细节上显示,杰克逊的胸部有淤伤,表明有人试图对他进行心肺复苏术,但没有发生心脏病的明显迹象。
记者 娄跃星
家属存疑
独立二次验尸
在杰克逊25日死亡之后,洛杉矶县验尸官办公室26日开展首次尸检,但并未确定杰克逊心脏停搏的原因。相关毒物学等检测尚未完成,可能需要数周才会有正式结果。
《洛杉矶时报》以熟悉此事内情的人士为消息来源报道,杰克逊家人雇佣的独立病理学家27日完成第二次尸检。
在原因难断的死亡事件中,死者家属往往雇佣独立人士作二次尸检。前纽约市首席验尸官迈克尔·巴登解释,这样做的原因可能为他们不信任官方尸检结果,也可能为希望将二者结果两相对比,以求心安。
此外,独立尸检还可以让家属比官方结果更早知晓确切死因。巴登说,私人检验机构效率较高,可在一至两周时间内拿出毒物学检测结果。
聚焦医生
是证人非嫌犯
杰克逊生前大量服用多种处方药已是不争事实。洛杉矶县验尸官在验尸报告中说,杰克逊死前服用处方药。因此陪伴其身边的保健医生康拉德·默里受到各方关注。默里27日下午在律师陪同下接受洛杉矶警方询问。警方当前将他认定为“证人”,而非与杰克逊之死有关的“嫌疑人”。
默里当天接受警方3小时询问。他的发言人米兰达·谢夫奇克说,默里帮警方澄清不少有关杰克逊死亡的事实,“调查人员认为,医生不是嫌疑人,而是这一悲剧的证人”。
警方证实已询问默里,说他很配合调查,提供的信息将对调查有所帮助。
当天早些时候,杰西·杰克逊说,杰克逊家人对默里有诸多怀疑。他问道:“医生到底什么时候抵达?他做了什么?有没有给他注射?注射了什么?”
葬礼猜想
采用人体塑化
杰克逊死后,大部分家族成员已聚集至位于洛杉矶北郊的杰克逊父母家,商议后事。美联社援引一名杰克逊家族友人的话报道,遗属眼下正讨论,是公开举办一场规模堪比杰克逊巅峰之作《颤栗》的葬礼,还是举办私人悼念仪式。尽管葬礼安排尚未公布,但洛杉矶市消防局和警察局预计有大量人员参加葬礼,已开始准备工作。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说,杰克逊遗体可能不下葬,而是通过人体塑化技术永久保存。发明这一技术并多次举办塑化人体展的德国解剖学家贡特尔·冯·哈根斯26日晚说,他几个月前与杰克逊家人代表接洽,商讨杰克逊去世后塑化遗体事宜。哈根斯表示,他可能与杰克逊遗属达成协议,把遗体按杰克逊独创的“月球漫步”舞姿塑化,供后人瞻仰。
『伍』 【姓毕的历史名人】
1、毕宏——唐朝朝京光人,寓居于蜀。善画山水,古松奇石,著名当世。杜甫《戏韦偃为双松图歌》中有“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会韦偃少”的诗句。
2、毕升——北宋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他还研究过木活字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为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
3、毕沅——字绍荡,号秋帆。清朝江南镇洋人。留心经史文学,旁及舆地金石之享。尝谓“经义当宗汉儒,说文当宗许慎,编年史谏水先生最长。”以好士知名,学人如钱大听、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仲则等先后在幕中。所著《续资治通鉴》220卷,集钱、邵、章等诸人之力而成。诗文有《灵岩山人诗集》、《文集》。
毕姓在历史上出了不少英才:古代有状元毕万初、毕子季、毕构、毕彦祯;进士毕炕、毕文进;丞相毕宪;御医毕中;护国将军毕贤臣;还有毕志安,和寇准一同辅佐宋朝皇帝;中国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升;祖孙均进士的毕士安、毕良史;父子皆使君的毕祖晖、毕义云;诗画家毕慧、毕本;监察御史的毕曜;因尽孝,受皇上封赏的毕皆赞等等。
明代新城(桓台)工部尚书毕亨,万历淄川人户部尚书毕自严(毕际有之父),户部尚书安徽人毕锵等。清代大文学家、《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坐馆的馆东南通州知府毕际有,海州知州新城人毕秀等。其中淄川在明清两代出了五个进士,新城出了四个进士,这些都是我毕氏同宗的知名人士,应当引以为荣。
现代毕氏家族更步入辉煌,名人辈出:如电子学家毕德里、陶瓷美术家毕渊明、文学翻译家毕修勺、联合国副秘书长毕季龙、漫画美术评论家毕克官、眼科专家毕华德、公共卫生学创始人毕天民、中央电视台记者毕福剑、中央电视台编导毕晖、解放军少将毕皓、毕庆堂、中将毕占云、无线通讯的CDMA的先驱——美国贝尔试验室院士毕奇等,都是我毕氏杰出代表。
毕姓是当今较为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如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沧州尚义、黄骅、阜平,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广东之吴川,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毕姓在全国汉族人口中约占0.11,居第一百二十五位。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三省毕姓占全国毕姓人口的70。
四、姓源考:
在我国数以千计的姓氏当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是黄帝的嫡系后裔,这个姓氏具有将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 全世界华人都自称是“黄帝的子孙”或“炎黄(炎帝与黄帝)子孙”。在中华民族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黄帝的子孙很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他们分封在各地,多数以地名为姓氏。 中国的宗法制度很注重长子嫡铮簿褪堑障底铀铮频鄣牡障岛笠岢て谝岳幢3肿拧凹А毙眨渌堑障底铀锊辉傩铡凹А薄?据《说文》记载,起初黄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在远古时代,黄帝是轩辕氏部落的首领,他与炎帝都出自少典氏,这两个部落经过一场坂泉之战(坂泉在今河北涿鹿东南,又称涿鹿之战),炎帝败,合并为炎黄部落。于是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接着,黄帝领导的炎黄部落打败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统一了全国。黄帝率领的炎黄部落都姓姬,他们是今天炎黄子孙的远祖,也是姬氏族人的远祖。 后来,黄帝的家族越来越大,他的后裔陆续分封在各地,改为其它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黄帝嫡系子孙(长子、长孙)世世代代仍旧以姬姓相沿袭,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然继承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中国最长王朝——周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间伦常关系以及封建制度。 中华 民族姓氏的变动,以先秦时期较多,到了汉代各个姓氏已渐趋固定。不过,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位世代居住在长安,官至水部郎中的姬居逊由于避讳唐明皇的名字,而改姓周(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与“基”同音)。这一来,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在较早的南北朝时期,本来以周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根据《姓氏考略》记载:“梁(梁朝)周弘正,谄事王 伟,避侯景讳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 和许多著名的姓氏一样,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的血统加入。南北朝时,在北魏为桓、穆二帝效劳,征伐有功,官至信义将军,封为楼顿侯,后来归顺晋朝的姬澹,据说便是当时的鲜卑人。 作为黄帝嫡系子孙的姬氏族人,在中华民族发展过中,以及创造华夏文明上贡献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以及召公姬奭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周礼》,对缔造中华文明,提升中华民族的素质方面贡献很大。 毕姓的始祖,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毕公高,是《书经》上列名的历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把他封在毕国,以国为姓,是为毕姓的由来。周康王曾命他保卫东郊,因而作了《书经》上的那篇《毕命》,“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当年的毕国,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县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塬或咸阳塬,在周朝初年, 受王室十分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均葬在此地。 在周代的870多年之间,周文王的这一支毕姓子孙,一直显赫于世。毕公高春秋时代的后裔毕万,当了晋献公的大夫,被晋国封在魏,成了后世魏姓的始祖,而毕万后代魏文侯,后来“三家分晋”,与韩、赵两家瓜分了原来的晋国,自立为诸侯,且国势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当年始祖毕公高后裔的显赫情形。 在春秋时改姓魏的毕姓后裔,仅仅是毕公高的众多子孙中的一支。其余的子孙,虽然以后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孙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毕姓,并且历代相传,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后的今天。 关于毕姓的姓源,历来有关姓氏的古籍,考证结果都一致。《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唐书.宰相世系表》则指出:“毕炕乃毕公高之后”;《万姓统谱》上也记载说:“《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 可以这样说,毕姓源于姬,始于毕地。 发源于陕西的毕氏,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到了汉代则有一支远远地迁徙到山东的东平郡,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相国庄我始祖兴公正是由东平郡所辖的潍县迁来,这就证明相国庄毕氏一族为始祖毕公高之嫡系子孙。
『陆』 上海财经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1、严济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第一批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回、全国人大常答委会副委员长;
2、杨纪琬,中国社会主义会计制度的奠基人、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重建和恢复的创始人;
3、曹沛霖,政治学家、复旦大学首席教授、中国政治学理论博士点最早的3位博士生导师之一;
4、娄尔行,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会计学家之一、中国会计学博士点最早的2位博士生导师之一;
5、褚葆一,经济学家、中国世界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北钱南褚),早年留学欧洲;
6、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硕士第一年在上财学习基础课。
(6)丹家族信托扩展阅读
排名:在2019 U.S.News全球最好大学学科排名中,经济学与商学位列全球第156;在2018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统计学位列全球51-75,金融学位列全球76-100,经济学位列全球101-150;
在荷兰蒂尔堡大学全球经济学研究机构科研排名、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全球商学院科研排名、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全球金融学排名、美国杨百翰大学全球会计学排名中,相关学科已进入或接近全球前100。
『柒』 求三星智力快车题目
三星智力快车试题(在线闯关的,只是部分,有些可能会重复)
1.《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自传体
对 错
2.法国画家莫奈属于印象派。
对 错
3.春秋时期“三家分晋”的三家是魏、蜀、吴。
对 错
4.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图书馆是拜占庭帝国哲学学院图书馆.
对 错
5.地图和星图的方向是一致的。
对 错
6.《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小说。
对 错
7.欧佩克组织由亚洲产油国组成.
对 错
8."胡服骑射"是秦始皇推行的改革措施。
对 错
9.梅花在春天开花。
对 错
10.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
对 错
11.细菌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生物。
对 错
12.珠算最适合做加法和减法。
对 错
13.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对 错
14.不锈钢中含有铬和镍。
对 错
15.我国最善于画马的现代画家是齐白石。
对 错
16.导弹最早使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对 错
17.足球的球门柱必须是白色的。
对 错
18.刀杆节是僳僳族的传统节日。
对 错
19.大庆油田是我国第一个石油基地。
对 错
20.石英是纯净的二氧化硅晶体。
对 错
21.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是古印度“摩可婆罗多”。
对 错
22.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基地在长江三角洲。
对 错
23.红糖比白糖营养价值高。
对 错
24.乙烯是植物生长激素。
对 错
25.所有松树都四季常青。
对 错
26.质子可以衰变成一个中子和一个正电子。
对 错
27.铁在空气中的腐蚀主要是吸氧腐蚀。
对 错
28.狼和狗的基因基本相同。
对 错
29.霓虹灯的英文意思是氦灯。
对 错
30.导电性最好的金属是铜。
对 错
1.我国第一条穿越沙漠的铁路是包兰铁路。
对 错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李白的诗句。
对 错
3.“博鳌亚洲论坛”是中国的第一个永久性国际会议组织。
对 错
4.小猫熊又称小熊猫。
对 错
5.煤气的主要成分是氢。
对 错
6.白细胞是白色的。
对 错
7.甘油的化学名称是丙三醇
对 错
8.海水冰点比纯水低。
对 错
9.世界上出产新闻纸最多的国家是美国。
对 错
10.河最大的支流是渭河。
对 错
11.握手可以传染艾滋病。
对 错
12.蛋黄的密度比蛋白大。
对 错
13.我国最大的仙鹤之乡位于黑龙江扎龙。
对 错
14.气温降低到0℃的时候地面的水开始结冰。
对 错
15.氢气可以用来冷却。
对 错
16.一场乒乓球比赛最多只打21个球。
对 错
17.在燃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降低二氧化硫的污染。
对 错
18.化学武器最早使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对 错
19.油脂可以制肥皂。
对 错
20.萨克斯为铜管乐器。
对 错
21.我国最早建立的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对 错
22.锡制容器是无法在很冷的地方使用的.
对 错
23.大部分哺乳动物看到的都是黑白世界。
对 错
24.人体最大的细胞是卵细胞。
对 错
25.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传染病的本质是寄生现象。
对 错
26.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月球。
对 错
27.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维也纳。
对 错
28.民乐琵琶起源于我国。
对 错
29.胰岛素属于激素。
对 错
30.琵琶曲《十面埋伏》指的是垓下之战的故事。
对 错
『捌』 问一个摩根斯坦利的问题!
现在似乎很多人都不明白这点以为摩根大通中摩根两字分量重,还有人认可笑的说摩根士丹利从摩根大通分离 不少人只认为摩根大通是摩根的遗物可实际上控制它的是洛克菲勒家族
摩根大通是2000年建立的由当时美国第三的大通曼哈顿银行与第五的摩根银行(JPmorgan)合并自始至终摩根银行都处于被动
大通曼哈顿银行一般简称为大通银行。Chase Manhattan Bank。也有被称为蔡斯曼哈顿银行的说法。 美国金融业巨头之一,大型商业银行。既是大通曼哈顿(持股)公司(Chase Manhattan Corp.,1969年建立)的主要企业,又是洛克菲勒财团的金融中心。
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和摩根银行在2000年9月13日发表联合新闻公报说,两家银行同意合并,以组成拥有总资产6600亿美元的摩根大通银行。两大银行的合并协议已经两家公司董事会批准。 其中摩根只拥有13个董事席位中的5个。
而历史上两个财团的斗争也从未停止
洛克菲勒财团(Rockefeller Financial Group)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是以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垄断为基础,通过不断控制金融机构,把势力范围伸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美国最大的垄断集团。创始人约翰.·洛克菲勒以石油起家,1863年在克利夫兰开办炼油厂,1870年以该厂为基础,扩大组成俄亥俄标准(原译美孚)石油公司,又很快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工业,并以其获得的巨额利润,投资于金融业和制造业,经济实力发展迅猛。资产总额在1935年仅66亿美元,至1960年增至826亿美元,25年中增长了11.5倍。其后又继续获得巨大发展,1974年资产总额增达3305亿美元,超过了摩根财团,跃居美国十大财团的首位。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属于洛克菲勒财团。 洛克菲勒财团是以银行资本控制工业资本的典型。它拥有一个庞大的金融网,以大通曼哈顿银行为核心,下有纽约化学银行、都会人寿保险公司以及公平人寿保险公司等百余家金融机构。通过这些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控制了许多工矿企业,在冶金、化学、橡胶、汽车、食品、航空运输、电讯事业等各个经济部门以及军火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它控制下的军火公司有: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马丁·马里埃塔公司(与梅隆财团共同控制)、斯佩里·兰德公司和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与梅隆财团共同控制)等。洛克菲勒财团还单独或与其他财团共同控制着联合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美国航空公司、环球航空公司和东方航空公司等5家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
1973年能源危机以后,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同美国垄断资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给洛克菲勒财团以沉重打击。该财团采取各种措施挽回这种不利的局面。首先参与美国国内石油的开发,争取国内沿海地区近海油田的租赁权,1976年获得阿拉斯加和大西洋沿岸中部的石油租赁地130万英亩。又与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共同开发英国北海油田。它还渗入能源工业的其他有关部门。此外,还大力向石油化学工业发展。 洛克菲勒财团不但在经济领域里占统治地位,在政府中也安插了一大批代理人,左右着美国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它还通过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等组织,向教育、科学、卫生以至艺术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渗透,以扩大其影响。 但是洛克菲勒财团80年代以来,经济实力日益衰退,地位也随之下降,已为摩根财团所超过。主要是因为美国财团互相渗透,洛克菲勒财团所属的大企业如埃克森公司等和大银行如大通曼哈顿银行等,都已受到别的财团的渗透而成为共同控制的企业。 一方面,他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在巅峰时期曾垄断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另一方面,洛克菲勒笃信基督教,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秉承“在全世界造福人类”的宗旨,捐款总额高达5亿美元。 这种看似相互冲突的精神状态,使洛克菲勒的创业史在美国早期富豪中颇具代表性: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独有的魄力和手段,一步步建立起庞大商业帝国。洛克菲勒说:“如果把我剥得一文不名丢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驼队经过——我就可以重建整个王朝。”
摩根财团(Morgan Financial Group )是美国十大财团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为统治美国经济的垄断资本财团。创始人J.P.摩根在其父J.S.摩根资财的基础上,1871年与人合伙创办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从事投资与信贷等银行业务。1894年合伙人逝世,由其独资经营,1895年改名为J.P.摩根公司,并以该公司为大本营,向金融事业和经济各部门(诸如钢铁、铁路以及公用事业等)扩张势力,开始形成垄断财团。
1912年,摩根财团控制了金融机构13家,合计资产总额30.4亿美元,其中以摩根公司实力为最雄厚,称雄于美国金融界,华尔街的金融老板称摩根公司为“银行家的银行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摩根财团大发横财,战后以其雄厚的金融资本,渗入国民经济各个部门;30年代,摩根财团所控制的大银行、大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当时美国八大财团的50%以上。
应对竞争
由于财团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其他财团又无不以摩根财团为进攻的主要目标,因而其实力地位相对下降,曾一度为洛克菲勒财团所超过。为挽回颓势,它采取了多种措施。在金融方面,利用雄厚的金融基础,扩展实力。在工业方面,积极开拓新兴技术工业,60年代以来,在电子计算机、高速复印机和微型胶卷等工艺部门中,已跃居首位。财团所属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是全世界生产电子计算机最大的企业。财团原来基础较好的电器设备、电力设备和原子能设备等工业也取得很大发展。在军火工业方面,摩根财团控制的通用电气公司、通用动力公司和格鲁曼飞机公司,名列美国国防部最大军火承包商的前茅。至70年代后期,摩根财团的信托资产迅速增长,大大超过了其他财团,加以电子计算机等尖端技术工业的兴起,又使该财团的经济实力成倍增长。摩根财团不论在控制的企业数目和拥有的资产方面,又都凌驾于洛克菲勒财团之上。
摩根财团在金融业方面拥有雄厚的基础。其主要支柱是J.P.摩根公司。摩根公司是世界最大跨国银行之一,在国内有10个子公司和许多分支行,还有1000多个通信银行。在国外约20个大城市设有支行或代表处,在近40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中拥有股权。其经营特点是大量买卖股票和经营巨额信托资产。它控制着外国37个商业银行、开发银行、投资公司和其他企业的股权。此外,还有制造商汉诺威公司、纽约银行家信托公司以及西北银行公司、谨慎人寿保险公司以及纽约人寿保障公司等。在工矿企业方面主要有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美国钢铁公司以及通用汽车公司等;在公用事业方面则有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南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