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净值理财和非净值理财哪个更安全
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
对投资者来说,净值型理财产品为非保本浮动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产品净值变动决定着投资者预期收益的多少或者亏损。但是可以随时申购、赎回,流动性较强。
非净值型理财产品则对立的,这种理财方式的预期收益更直观一点,有固定预期预期收益率,具有封闭期,到期连本带息返还账户。
拓展资料:
非净值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更稳定些,如果对流动性要求不大,稳健型投资者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具有流动性需求,愿意牺牲部分安全性来获得预期收益增值的,选择净值型理财较好。
银行理财产品有以下构成要素。
1.发行者
也就是理财产品的卖家,一般就是开发理财产品的金融机构。投资人一般应该注意发行者的研发、投资管理的实力。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更加可靠一些。
另外,一些投资渠道是有资格限制的,小的金融机构可能没有资格参与这些投资,这样就对发行者造成了投资方向的限制,最终会影响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因此,实力雄厚的机构的信用更加可靠。
2.认购者
也就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人。有些理财产品并不是面向所有公众的,而是为有针对性的认购群体推出的。
3.期限
任何理财产品发行之时都会规定一个期限。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大部分期限都比较短,但是也有外资银行推出了期限为5~6年的理财产品。所以投资人应该明确自己资金的充裕程度以及投资期内可能的流动性需求,以避免由此引起的不便。
当投资长期理财产品时,投资人还需要关注宏观经济趋势,对利率等指标有一个大体的判断,避免利率等波动造成损失或者资金流动性困难。
4.价格和收益
价格是金融产品的核心要素。筹资者出售金融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相当于产品价格的收入,投资人的投资额正好等于其购入的金融产品的价格。
对理财产品而言,其价格就是相关的认购、管理等费用以及该笔投资的机会成本(可能是利息收益或其他投资收益)。
投资人投资于该产品的目的就是获得等于或高于该价格的收益。
收益率表示的是该产品给投资人带来的收入占投资额的百分比。它是在投资管理期结束之后,按照该产品的原定条款计算所得的收益率。
5.风险
在有效的金融市场上,风险和收益永远是对等的,只有承担了相应的风险才有可能获得相应的收益。在实际运行中,金融市场并不是总有效或者说不是时刻有效的。
由于有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市场上就可能存在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的可能。所以投资人应该详细了解理财产品的风险结构状况,从而对其做出判断和评估,看其是否与所得的收益相匹配。
6.流动性
流动性指的是资产的变现能力,它与收益率是一对矛盾,这也就是有些经济学家将利息定义为“流动性的价格”的原因。
在同等条件下,流动性越好,收益率越低,所以投资人需在二者之间作出权衡。
7.理财产品中嵌套的其他权利
理财产品,尤其是一些结构性理财产品中,常常嵌入了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例如:投资人可提前赎回条款,可提前赎回是一项权利(尽管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银行的可提前终止的权力则是有利于银行的条款。
所以,投资人选择理财产品时应该充分发掘其中的信息,并充分利用这方面的权利。
㈡ 理财产品多层嵌套是什么意思
“理财产品多层嵌套”从字面意思来看非常简单,指的是两个以上的理财产品相互投资的情况。
㈢ 根据资管新规的框架,理财产品按照投资性质分为哪些
“资管新规”:资产管理产品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公募产品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公开发行的认定标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执行。私募产品面向合格投资者通过非公开方式发行。
资产管理产品按照投资性质的不同,分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和混合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于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权益类产品投资于股票、未上市企业股权等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投资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于80%,混合类产品投资于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且任一资产的投资比例未达到前三类产品标准。非因金融机构主观因素导致突破前述比例限制的,金融机构应当在流动性受限资产可出售、可转让或者恢复交易的15个交易日内调整至符合要求。
“银行理财新规”:实行分类管理,区分公募和私募理财产品。公募理财产品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私募理财产品面向不超过200名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同时,将单只公募理财产品的销售起点由目前的5万元降至1万元。
明确资管产品分类,按投资性质不同,以80%作为比例判断,分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混合类产品。
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同时将银行公募理财产品的认购起点降至1万元。
㈣ 银行理财业务将迎来哪些变化
投资门槛降至1万元
作为一项重要调整,办法将单只公募理财产品销售起点由目前的5万元降至1万元。专家表示,投资者门槛降低,意味着银行理财的客户范围扩大,有利于增强资金募集能力,做大行业规模。为加强投资者保护,办法规定,理财产品销售前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进行登记,银行只能发行已在理财系统登记并获得登记编码的理财产品,切实防范“虚假理财”和“飞单”。个人首次购买理财产品时,应在银行网点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和面签。
打破刚兑 产品净值化管理
与资管新规的要求保持一致,办法要求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时不得宣传或承诺保本保收益。这意味着打破刚兑在银行理财领域将成为现实。办法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实现净值化管理,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鼓励以市值计量所投资资产,允许符合条件的封闭式理财产品采用摊余成本计量,通过净值波动及时反映产品的收益和风险,让投资者在清楚知晓风险的基础上自担风险。打破刚兑,净值化管理的原则在资管新规中已经明确,一些银行已经开始对产品进行调整,投资者对此也要有心理准备,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规范管理现有保本理财产品
目前,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保本型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两大类。在打破刚兑的要求下,现有保本型理财产品该如何管理?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是否挂钩衍生产品,可以分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和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应分别按照结构性存款或者其他存款进行管理。该负责人表示,结构性存款在国际上普遍存在,在法律关系、业务实质、管理模式、会计处理、风险隔离等方面,与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存在本质差异,要纳入银行表内核算、计提资本和拨备等。
过渡期自主制定整改计划
办法的过渡期与资管新规保持一致,到2020年12月31日。办法规定,在过渡期内,银行新发行的理财产品应当符合办法规定,同时可以发行老产品对接未到期资产,但应控制存量理财产品的整体规模;过渡期结束后,不得再发行或者存续违反规定的理财产品。来源:
新华网
㈤ 理财产品要打破刚兑,两年之后银行存款不一定保本,为什么要这样呢
现在大家都知道,银行的理财产品要打破刚性兑付,也就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保本。根据监管方面的要求,所有银行必须在2020年年底,出清存量,停止新发行保本理财产品。
任何投资都会有风险,银行理财产品也不例外,以前之所以大家觉得没有风险,是因为风险已经被银行承担了,是银行把理财的损失给我们刚性兑付了。长久以往,当银行也兜不住这部分风险的时候,就会发生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而引发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到时我们的损失会更大。
所资管新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从最终结果来看,非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安全性反而提高了。所以银行产品打破刚性兑付是正确的决定,是所有人的共识。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的认识。
㈥ 银行理财产品到底有没有风险你觉得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现在的银行理财市场已经变了天,过去银行理财产品稳赚不赔的日子已经结束了。
六、总结由于当前理财市场还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缺乏专业理财知识的投资者来讲,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我们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要首选大银行。大银行风控能力远远大于小银行,风险相对较小。我们在购买银行理财之前,要了解一下当前理财市场的平均收益率,作为我们购买理财产品时的收益参考。
如果我们选择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偏离平均收益率幅度太大,意味着风险也很大,这时候我们要选择放弃。理财新规后,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闭着眼睛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了。需要学习一些专业的理财知识来武装自己。在购买的时候,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直到产品说明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你都明白。
如果产品说明书看不懂,则果断放弃。新规加强了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时登记注册要求。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都有产品编号,可以登陆中国理财网进行查询,辨别真伪,避免买到虚假理财产品。
㈦ 现在银行的理财安全吗
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安全吗?非保本的理财产品出现过违约吗?
四、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安全吗?就银行理财产品本身来说,新规后更加安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基于几个方面:新规之后,银行或者银行理财子公司会加大对理财产品所投资的项目尽职调查的力度,提前发现风险,项目更加安全,理财产品也就更加安全。
现在银行都在成立理财子公司,以后的银行理财业务就剥离到银行理财子公司进行管理发行,理财产品实行更加专业化的管理。同时提高了化解处置风险的能力、资产管理人员人才也更加的专业化。这一切都保证了新规后的理财产品,更加规范,更加安全。监管要求打破刚性兑付,并不说银行推卸了风险,而是对风险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和定位。
从表面上来看,打破刚性兑付后,理财产品不保本了,风险由银行转嫁到了投资人。但本质上来说,理财产品正本清源,有效降低了银行发生流动性风险有隐患。
五、总结所以总的来说,新规后的理财产品,正处于市场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由于实行了更加专业化规划化的管理,风险比以前更加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银行理财产品违约的先例。由于银行理财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以前归属银行的那部分超额收益现在归投资者所有。所以收益比以前更加高了。
㈧ 银行理财产品有哪些构成要素
银行理财产品有以下构成要素。
1.发行者
也就是理财产品的卖家,一般就是开发理财产品的金融机构。投资人一般应该注意发行者的研发、投资管理的实力。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更加可靠一些。另外,一些投资渠道是有资格限制的,小的金融机构可能没有资格参与这些投资,这样就对发行者造成了投资方向的限制,最终会影响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因此,实力雄厚的机构的信用更加可靠。
2.认购者
也就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人。有些理财产品并不是面向所有公众的,而是为有针对性的认购群体推出的。
3.期限
任何理财产品发行之时都会规定一个期限。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大部分期限都比较短,但是也有外资银行推出了期限为5~6年的理财产品。所以投资人应该明确自己资金的充裕程度以及投资期内可能的流动性需求,以避免由此引起的不便。
当投资长期理财产品时,投资人还需要关注宏观经济趋势,对利率等指标有一个大体的判断,避免利率等波动造成损失或者资金流动性困难。
4.价格和收益
价格是金融产品的核心要素。筹资者出售金融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相当于产品价格的收入,投资人的投资额正好等于其购入的金融产品的价格。
对理财产品而言,其价格就是相关的认购、管理等费用以及该笔投资的机会成本(可能是利息收益或其他投资收益)。
投资人投资于该产品的目的就是获得等于或高于该价格的收益。
收益率表示的是该产品给投资人带来的收入占投资额的百分比。它是在投资管理期结束之后,按照该产品的原定条款计算所得的收益率。
5.风险
在有效的金融市场上,风险和收益永远是对等的,只有承担了相应的风险才有可能获得相应的收益。在实际运行中,金融市场并不是总有效或者说不是时刻有效的。
由于有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市场上就可能存在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的可能。所以投资人应该详细了解理财产品的风险结构状况,从而对其做出判断和评估,看其是否与所得的收益相匹配。
所以,想要做银行理财之前,可以到辨险识财APP上面查看一下风险评价报告,了解该款银行理财产品可能的风险。
6.流动性
流动性指的是资产的变现能力,它与收益率是一对矛盾,这也就是有些经济学家将利息定义为“流动性的价格”的原因。
在同等条件下,流动性越好,收益率越低,所以投资人需在二者之间作出权衡。
7.理财产品中嵌套的其他权利
理财产品,尤其是一些结构性理财产品中,常常嵌入了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例如:投资人可提前赎回条款,可提前赎回是一项权利(尽管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银行的可提前终止的权力则是有利于银行的条款。
所以,投资人选择理财产品时应该充分发掘其中的信息,并充分利用这方面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