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理财融资 > 三株理财

三株理财

发布时间:2022-04-09 04:53:13

1. 本命年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过“本命年”,对于华夏子孙来讲并不陌生,过“本命年”时,人们一般要系红腰带或穿红裤衩,也有在衣服上缝红布条的。可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过“本命年”这一习俗最初是契丹人庆祝始生的一种风俗。 在辽代,过“本命年”又称再生礼或复诞礼,因辽代时已经用12生肖纪年,每12年生肖轮回一次,到了属于每人出生生肖这一年,就要举行仪式纪念自己的始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再生礼的主要形式是在皇帝“本命年”的前一年冬季,选择一个吉日举行再生之礼的仪式。在行再生礼前,先在“禁门北置再生室、母后室、先帝神主室”,再在再生室的东南,倒植三株崎木。到行礼那一天,将童子及老接产妇预先安排在室中,室外有一妇人端着酒,有一老者拿着弓箭立于室外。太巫致奠神主后,群臣奉迎皇帝出寝殿到再生室,脱掉衣服、鞋子,带着几个童子从崎木之下走过三次,每过一次,接产老妇便念叨着祝福的致词,手在皇帝身上做拂拭动作。当童子在崎木下走过七次时,皇帝卧于木侧,老者此时击打箭袋说:“生男矣!”这就表示皇帝又从母亲胎中降生完毕了。然后,太巫、群臣称贺,并送上礼物表示庆贺。皇帝拜先帝御容后,宴请群臣。这就是契丹人举行再生礼的全过程。可令人称奇的是,众人送给皇帝的礼物多为包婴儿的襁褓、彩结等物。 本命年(one's year of birth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the 12 Terrestrial Branches) 就是十二年—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比如08年是属鼠本命年.的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写照。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种习俗到今天仍在各地流行,每逢春节,市场上到处有出售“吉祥带”“吉祥结”的红黄绸带,本命年的人们将之系在腰间、手腕上,这样便可消解灾祸、化凶为吉。 “本命年”这一说法早在西汉就有了,起源于中国的十二生肖和“崇红”心理。在中国古代,人们是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天干地支的组合来记住所生的年份,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人们就采用鼠、牛等十二种动物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每年用其中的一种动物来作为这一年的属相。而汉民族的本命年就是按照十二生肖属相循环往复推出来的,它与十二生肖紧密相连。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12年,人们就要遇到自己的本命年,这样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为12岁、24岁、36岁、48岁、60岁……。我国许多民族都有重视老人的60岁生日的习俗,俗称“花甲”,花甲为一生中第6个本命年,也是干支纪年的一个轮回,须好好庆祝,以此寄托人们企求长寿、健康、吉祥的愿望。 “本命”禁忌,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挂红避邪躲灾的传统。因此人们每逢本命年对红色就特别钟爱。本命年的红色讲究应该是源于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崇拜。红色辟邪,红色吉祥,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尚红思想却没有变,新年贴红对联,汉族的旧式婚礼中新婚的红嫁衣、红盖头、红蜡烛、新科的红榜等等,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汉民族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们便早早地穿上红色内衣,或系上红色腰带,有的随身佩带的饰物也用红丝绳系挂,来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些为本命年辟邪的红色什物就是什么常说的“本命红”。 人逢本命年还有拜祭“本命神”的风俗,以求延寿。本命神的说法来源于道教。道教吸收民间流行的“本命”说法,提出“本命星”、“本命年”“本命日”的理论。凡本人的出生年在六十甲子干支之年,叫本命。元辰,也叫本命年。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自然与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有着天然的亲和关系。对于本命神,有的地方叫“本命守命星君”,有的叫“本命元辰”,统称为六十甲子神。以甲子年为首,六十年内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本命神。如民族英雄岳飞生于公元一一零三年,夏历癸未年,他的本命星君为“癸未太岁魏仁二大将军”。按照道教说法,修真炼性须致力于本命元辰,本命年或平常年份礼拜本命元辰,会消灾获福,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本命年要从正月初一开始算。对于2007年过本命年的猪猪们来说,非常幸运的是,明年是好的本命年,好好把握,一切都会顺利,而且会有新的发展噢。不过虽然是个大吉的本命年,还是不要忘记了

2. 汉武帝时期外战耗尽了国库,西汉王朝是怎么摆脱财政危机的呢

摆脱财政危机方法就是卖官鬻爵和货币改革图自救,这两个方法都是开始管用,后来就越来越多问题了。

摆脱财政危机方法一就是卖官鬻爵

汉武帝时期,经常对外打仗,就导致国库空虚,没有钱怎么打仗,怎么给军队保证粮食的供应呢?百姓生活又非常辛苦,不可能在百姓身上加多负担,他们会造反的,汉武帝想来想去。知道有很多富人对当官非常执着,希望可以光宗耀祖,就算是一个闲的职位,百姓也想要这样的虚名了。

可惜的是这两种货币面值跟实际完全不符合,国家还可以从中获取丰厚的“铸币税”,简单说就你旧的钱要换新钱,要给手续费了,国家是收到口袋都满满的,但是百姓就可怜,兑换率超级不合理,基本上百姓换了之后,生活更加不好过,就开始全社会的抵制,更有百姓发明了铸假币。最后还是汉武帝发现了这个弊端,就废除了这个捞钱小神器了。

3. 投资的投资陷阱

没有投资就没有发展,投资是寻找新的赢利机会的惟一途径,也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始终:新建项目的投资、扩建项目的投资、技术改造的投资、参股控股的投资。每一项投资都蕴含着新的希望,每一次投资都面临着无尽的风险——尤其对民营企业而言,一次投资失误也许就意味着一生的一蹶不振。
对投资者而言,一个未知的行业就像遥远沙漠上空美丽的海市蜃楼,因为遥远而显得美丽。只有穿越之后,才知道美丽的远景只是各种光线融汇而成的图景而已。优惠政策、垄断行业的高利润高回报、高新技术等,对准备进入和新进入者而言,没有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风险准备,都只能是一道美丽的幻影。 政策机会是中国企业最青睐的投资方向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政策方向的调整、新政策的出台对相关产业也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成就了很多知名跨国企业。中国沿海大量民营企业也就是充分利用了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机会,形成了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但对政策性机会的盲目追求却常使投资者在毫无准备的时候,一步一步踏进政策性投资陷阱中。
在我国进入WTO后,出于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承诺和完善法制建设的考虑,将进入一个政策法规大调整的非常时期,企业遭遇类似的政策调整将会更多,一些对政策有极大依赖的投资项目,如果不能及时考虑好撤退、转向或是减少对政策的依赖,一旦政策调整,都将面临难堪的境地。除了政策的行业审批限制、政策的变化包括城市规划调整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外,政策执行的时间差、空间差以及执行力度差别都会成为一个个投资陷阱。
要避开政策性陷阱,重要的是不要过分依赖政策。在国内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新加坡、韩国投资商遭遇政策陷阱而失败的多,而欧美企业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欧美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较少受优惠政策吸引,而更多地看该地的市场环境及项目本身在该地的市场前景。
针对政策性陷阱,国家经贸委博士后研究员赵晓给投资者的建议是:
1、加强与政府沟通,保证政策信息来得更快更准确,因为政策的确包含着巨大的商机;
2、忌贪小便宜吃大亏,不能仅仅因为政策优厚而不顾投资的其它条件;
3、提高对政策的应用水平,不要把宝全押在政策商机上,要根据自己的实力进行投资;
4、政策应用适当,不要过头,留心政策的变化。 企业是市场中的动物,只能在市场链条中生存。市场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企业的生存就岌岌可危了。在企业的投资行为中,垄断部门的市场壁垒是一个极大的投资陷阱。
很多投资者仍然热衷于与垄断行业做生意甚至力图进入垄断行业,他们看到了垄断行业丰厚的利润、稳定的回报,却忽视了即将遭遇的非市场竞争的坚冰。垄断行业要保住自身利益,将会动用各种力量对新进入者进行全力阻击,利用现存不公正制度是最常见的手段,如利用政府补贴进行降价、利用计划经济时制订的标准进行经营方面的限制等。要破除这些坚冰,所需付出的额外成本非常之高,不具备一定实力的投资者不能承受,即使具备了这种实力,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能否消化这些成本也未可知。
这类非市场竞争陷阱在市政环保、自来水、影视、教育、天然气、电信、银行等垄断性行业及律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行业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券商为上市公司实行配股包销使券商们“变成了股东”,纷纷陷入资金紧张或赔本甩卖的案例,与其说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然,不如说是券商与上市公司之间不平等的地位造成。 1999年,国家经贸委发布“禁白令”,明确未来将取缔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大批企业敏锐地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一头扎进了绿色环保餐具行业。
两年过去了,原本测算年需求总量达120亿件,潜在销售额不低于30亿元的快餐具市场竟然成了绿色餐具的滑铁卢。由于环保餐具价格较高,大量餐饮企业视国家禁令于不顾,仍然违规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及后来上市的“环保”替代品——一次性PP餐具。全国170家左右的绿色环保餐具生产企业,大约有2/3以上停(待)产,每天3班满负荷生产的企业基本没有,一些原来还能勉强开工的企业由于缺少流动资金或其它经营上的种种原因,纷纷停产关门。
“白魔”屡禁不止,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投资者掉进了新行业的人文环境陷阱中。大量小型饮食企业在薄利中生存,对成本的考虑远远大于环保意识,只要国家的禁令有口子——而这几乎是肯定会有的——饮食企业就会舍绿就白。
在投资前的市场分析中,人文环境的考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尽管这一点被很多企业所忽略。融资环境、人员的文化素质、市场消费习惯、政府开放程度等构成了企业投资运作的重要人文环境,企业一旦与之不融合,要调整则会花费巨额的成本,如近两年的中外合资改独资潮、多家民营企业搬迁等。一些投资者面临着投资中的“关门打狗”困境、新奇项目不被消费者接受、并购中双方企业文化不融合、遭遇地方保护主义等,都暴露出项目对人文环境的不适应。
有的投资者自认为只要适应一些特殊的人文环境,如地方保护,如融资的人情化,可能会获得加倍的利益。但我们很难看到一个企业能长久用“高额的账外成本”与特殊的人文环境保持融洽,而且我们的社会交易理念正在向着重契约、守规范的西方式圭臬转化,从长远来看,简单地适应最终都会弦断弓折。
对人文环境的不适应,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敬而远之。 对高新技术的追求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企业在投资行为中往往有追求高新技术的冲动,以保持自己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但是,一旦对高新技术的把握不当,反而会成为颠覆整个投资行为的主因。
一般而言,拥有成熟的技术是所有投资者投资的前提,问题是,技术能否保证成熟?一些投资者相信“只要有钱,不怕买不来技术”,市场情况也确实如此,但问题又来了,买来技术真能用吗?
与技术陷阱类似的是投资中的人才陷阱,都是新进入一个行业的投资者特别容易踏进的陷阱。这类陷阱有一个共同特征:为企业经营所必备,容易从市场获得所以投资者不重视,但评判是否合适却非常困难,往往成为新投资项目成败的关键。
在资本时代,企业对高新技术和高精尖人才的追求几近疯狂,魂牵梦萦的都是能拥有别人无法替代的技术,有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没有留意到,技术和人才作为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两大法宝,在为投资者赢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常使大量优秀的项目消弭于无形。
要避免技术和人才陷阱,投资者应努力做到:
1、进入新领域优先考虑熟悉产业的相关行业,尽量不要进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
2、对还处于实验阶段的新技术,必须进行由小试到中试再到小规模的投产试验;
3、对专家、顾问不能盲从,信任他们,但要验证;
4、技术和人才的投资以适应企业规模和投资能力、适应目标市场需求为主要标准,过高或过低的技术、人才要求并不适当;
5、对进入新行业的投资者而言,判断人才是否合适的标准是:一看其是否有相当的从业经验,二看其在该企业及行业内的口碑,三看其历史业绩,最后,还要看其个人禀性是否与本企业文化相融合。对技术是否合适的判断标准与此类似。 传统产业竞争的白热化,市场发展的超速度,使人们不得不将眼光投向一个个未知的领域——未知意味着领先一步。但这样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踏入求新求异的陷阱,如一度如火如荼的互联网,以及生物制药、环保产业等。投资中的求新求异成为企业面临的二律悖反难题:不求新求异是等死,但求新求异也许是找死。
新的经济形式其实就像实验室中的新产品,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利益,但与成熟产品相比,其风险程度太大。尤其是对实验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损失将难以估量。同时,求新求异的盲目投资常常使企业陷入一些新型管理理念的陷阱。因为求新求异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对“新事物”的盲目崇拜。
企业要避免求新求异的投资陷阱,要点在于:
1、投资的目的在于赢利,确定投资项目首先得有详细的赢利计划,不要被各种时尚潮流所迷惑;
2、任何一种新奇的项目,既要弄明白其中的法律禁区,还得考虑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2000年全国首家发泄公司在江西南昌关门,2001年海南首家“人体克隆”店停业,高估了市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重要原因;
3、新的项目一般很难被消费者一下子接受,因此一方面有失败的承受能力,还得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4、站在潮头的背后,关注新奇项目的发展,发现赢利区后果断进入. 恰当的规模才是真正的规模经济,而不是绝对地规模越大越好。但今天仍有众多的企业盲目追求投资的规模,追求做大的乐趣。企业的扩张、连锁经营以及多元化甚至并购大多是基于规模经济的考虑,对投资者而言,以规模扩张为投资出发点或是过分追求投资规模,是一种十分有害的倾向。
规模经济的陷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需求的不断变化,对规模经济的盲目追求导致的过度投资会使企业尾大不掉,在市场变化的时候,已经透支的企业资源无力迅速调整战略重新面对新的市场;
2、无法实现对成本和市场的有效控制。受企业资源限制,过分追求做大规模,相应的人、财、物和管理模式会产生脱节断档,造成企业运作流程的堵塞甚至停止运行,最终整个投资失控。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但短期利润的诱惑却常常使企业丧失了获得长期利润的源泉。对短期利润的追逐会使企业的有限资源越摊越薄,在人、财、物和精力等方面稀释主业的供给。在越来越专业化的市场竞争中,市场演化速度越来越快,每一个产业链上都汇聚了太多虎视眈眈的分食者,且不说短线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风险,企业即使获得了可以对主业项目形成资金支持的短期利润,其在主业市场的影响力、管理者精力以及综合竞争力的衰减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追求上市是追求短期利润的陷阱之一,对投资者而言,上市最大的损失在于战略方向的迷失。一方面,上市本身高额“利润”的吸引力容易使企业对短期利润“成瘾”,另一方面,上市融来的巨额资金会“撑死”企业,找不到项目可投,病急乱投医往往会形成大量呆坏死账,直接影响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此方面的分析在本刊特别策划《批判上市》中已有详述,在此不表。
一些企业本末倒置,轻视主业经营,在证券市场中通过“委托理财”疯狂追逐资本利得,也形成了巨大的短期利润陷阱。
有的投资者明白项目运作、并购以及品牌扩张中其实存在种种陷阱,只是在高额的利润驱使下,希望可以侥幸抓住那一条条滑溜溜的鱼。但道亦有道,在超速竞争的市场,实力并不雄厚的投资者偶入魔道,或许得用一生的光阴来偿还。 项目运作给现代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可能,而且往往是大块分金银,相对实业投资而言,其财富聚集的速度是几十数百倍。在今天,说进行项目运作成为一种时尚似不为过,但项目运作是有钱人的游戏,其中的陷阱埋葬了太多希望空手套白狼的追求者。
资金链断裂是项目运作最大的陷阱。利用超市的巨额现金流量进行项目运作即是一种主要操作方式,其中的典型案例是闹得全国媒体沸沸扬扬的东北最大超市万集源猝死案。 企业培育一个成功的品牌不易,当它拥有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后,很自然地会想到充分发挥既有品牌的效用,用既有品牌投资发展关联产品。事实上,品牌延伸是许多著名企业成功扩张的经验,甚至成为不少西方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一项针对美国超级市场快速流通商品的研究显示,成功品牌(年销售额在1500万美元以上)有2/3属于延伸品牌。
但品牌延伸把握不好,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一些企业过度拓展产品阵容,恨不得用自己的品牌投资所有产品,结果却连最拿手的产品都受到拖累,品牌资产损失惨重。这样的品牌延伸犯了一个忌讳:原有品牌的个性被稀释,从而使消费者感到疑虑,也就失去了与原有品牌的连接点。因此有专家说,营销的精髓就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品牌形象,而破坏一个品牌形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打上这个名称。
“品牌延伸陷阱”主要表现在:损害原品牌形象;模糊、淡化原品牌定位;诱发消费者心理冲突以及跷跷板效应(即同一品牌不同产品的市场表现互相冲突无法平衡)。
具体说,品牌延伸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准则:
1、知名品牌与其延伸品牌的品牌定位要一致。定位是指使品牌在顾客的心理中占据一个有利的地位;
2、知名品牌与其延伸品牌的目标市场、价格档次应相近;
3、知名品牌与其延伸品牌的服务系统相同;
4、品牌延伸应根据企业和产品的现状而定,不能盲目扩张。一些热衷于品牌延伸的企业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新消费群体上,由于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有限,在吸引新客户的同时却忽略了维系老主顾。企业保有一个消费者的费用仅仅是吸引一个新的消费者所需花费的1/4,所以,企业在考虑应用品牌延伸时,应考虑其自身的状况和能力. 七八年前,当“低成本扩张”的并购概念撞击民营企业家的脑海时,几乎所有企业都为之振奋。对民营企业而言,轰轰烈烈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催生了太多的发财机会,并购无疑是巧妙而迅速进入“小康社会”的一大捷径。
喧嚣之后是长久的沉寂,仅仅几年的时间,在经历了一系列并购带来的震荡之后,“低成本扩张”已被很多民营企业悄悄地搁置在一边,市场又迎来外资为主导的新一轮并购热。这里面,固然有国家产权改革政策完善使并购不再像从前那样有利可图的原因,但更多的却是尝尽了并购之痛的民营企业在默默地舔伤。
对大量民营企业来说,真正的扩张成本其实不是兼并时付了多少钱,而是兼并以后未来能赚多少钱。很多形式上的零兼并也可能是成本非常高。企业依靠声誉、品牌和实力进行并购扩张,资产得到了扩张,但这些扩张也可能是“陷阱”。
一些企业进行并购的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运作,即对被并购的企业进行重新包装审计转手或抵押贷款,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完善,此类运作越来越缺乏操作空间。而此类并购的陷阱在于容易发生现金流剧缩,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将会产生惨烈的连环效应,危及整个企业的生存。
从历史案例来看,并购中主要存在着三大陷阱:一是债务陷阱,即被并购企业中存在的隐形债务;二是主管部门出尔反尔的·于文化冲突的陷阱。
一般说来,并购企业处于强势地位,有着自己独立而强大的企业文化传统,在并购活动中,被并购企业的文化一旦不能完全融入,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冲突。三株在并购过程中就屡次尝到这方面的苦头,其军事化管理不断遭受被并购方的责难和抵制,有的甚至直接导致并购活动失败。
要避免并购的陷阱,经济学家盛洪的建议是:
1、在产权受到严格保护的市场经济中,并购最好的方式是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但在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完善的制度环境,在获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后,需要注意先接管后转让或先租赁经营后转让甚至合资经营等非常方式;
2、聘请中立权威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同时在产权交易合约中明确规定收购方承担的债务范围;
3、在并购企业中进行文化融合而不是企业文化的替代;
4、借助合适的中介机构帮助进行并购。合适的中介机构标准是:业绩好,历史长,专业化程度高,人员构成合理,规模大。

4. 汉朝时期高利的铜钱

西汉的通货膨胀从元狩初发行白金三品和减重的三株钱等开始,约持续了八年;汉朝及新莽年,发生四次通货膨胀,共计二十六、七年。
在我国历史上,铜币在发挥流通手段职能上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金银等其他贵金属,所以我们考察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间题,自然就以铜钱为主要对象。纵观中国铜铸币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铜铸币时代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方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铸小钱。
即货币的实际金属含量远低于其名义重量,有时仅为名义重量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北魏孝明帝即位后采纳崔亮的建议,所制作的榆荚钱同样为典型代表,“时所用钱,人多私铸,销就薄小,乃至风飘水浮,米斗几值一千”。
(2)铸大钱。
指的是铸造较大面额的新货币,其钱体和重量均有所增加,但是其面额的增长幅度远高于其实际价值的增加值,同样造成了货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严重脱离。历史上,三国时期,刘备听从刘巴建议铸“直百五铢”、吴国铸“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甚至“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均为铸造大钱妄图盲目提升货币价值的典型。
(3)降低钱币成色。
在铜铸币时代,货币作为一种有价商品需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其实际价值直接受到含铜量的影响。然而,由于铜矿资源有限,铜材料稀缺,在铜铸币发行一定数量之后,为保证继续发行,必然要降低铸币成色,使用其他金属作为替代,逐渐减少铜的比重,造成铸币票面价值远高于其实际价值,引发通胀。

5. polo三厢1。4能与马自达福满星1。6应该买一款(都是标准款)

分类: 其他
王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
据《通志•氏族略》载: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据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与“王”的本身含义有关。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
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王朝的后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于可频氏;在冯翊一带的,原来是钳耳族的后代;山东营州王姓,来自高丽国;安东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广韵》中把王姓望族归纳为21处:太原(今山西)、琅邪(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档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菜(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为著名。
正因为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众多的源头。除了源自王室之外,还有不少人是赐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孙嘉,献符命于王莽,赐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据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乌丸氏,属鲜卑族,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故易名王罕。不仅华夏族的王室之后不少是以王为姓,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执政者的后代也有以王为姓的,其意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 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头众多,分布广泛,人丁蕃盛的局面。
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支王氏在山东繁衍的子孙,其子孙世代簪缨,使王氏成为一时望族。
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姓氏来源详考——王姓来源主要有五种: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由魏氏建立的魏国始终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军俘获,魏国亡。魏国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统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孙们也分散到各地,被人们称为王家。从此,他们便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贵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3、 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妫姓
为齐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的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了纪念这一时的辉煌,从此便改姓王。此为河南壬氏。
三、是出自子姓
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据《通志,民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市北)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
四、他族改姓或赐姓
1. 刘氏改姓王氏
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高季兴始终与后唐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因与李存勖曾作过对,为保护自己也改姓为王,叫王保义了。
2. 支氏改姓王氏
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儿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
3.谢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4.孙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五、少数民族改姓王氏
1. 鲜卑族可频氏 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
2. 羌族钳耳氏
《魏书》卷九十四《宦官•王遇传》说:“王遇,自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自晋世以来,恒为渠长”。
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3.高丽人
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引日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4.回纥人
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6.契丹族
据《新唐书》、引日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8.蒙古人、满族人宋朝以后,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不少蒙族人、满族人也改姓王氏。
王氏望族名臣三代丞相王导
在历史上,王氏之成为显赫的家族,是开始于晋朝的王导。他辅佐晋元帝渡江,在建业(今南京)建立了东晋,并且接连做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代的丞相。他的子孙,也世代簪缨,于是,他们这一家族,自然门第越来越高,最后演变成“合望族者,辄推王、谢”了。
也许是因为名望太高了,所以历来对于王氏的姓源,有许许多多的说法,令人有莫衷一是之感。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京兆、河间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此姬姓之王;出北海、陈留者,舜之后,此妫姓之王;出汲都郡,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翊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阿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这段记载,说明了姓王的人,并不是一个来源传下来的,以汉族来说,有的是周文王的后代,有的是虞舜的子孙,有的则是殷商比干的后代。这种情形,已经是够复杂的了,后来不但许多外族不约而同地改姓了这个汉姓,而且还有一些人也被赐姓为王,譬如,《汉书》上就曾提出,燕王丹之玄孙嘉,曾被王莽赐姓王氏;来自西域胡支氏的王世充也冒姓王。这么一来,姓王的人想要从姓氏上去追溯自己的血统,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王氏的姓源那么多,但是数来仍以出自周文王的那一支,名气最大。根据考据,使王氏成为望族的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一支在山东繁衍的子孙。
既然王姓人众势大,则其子孙的遍布世界各地,自是十分自然的事。据《广韵》的记载,著名的王姓家族,大致有21处,即太原(在今山西省)、琅琊(山东)、北海(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京兆、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河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莱(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海汉、长沙(湖南)、堂邑(江苏)、河南等地的王家。其中,又以太原和琅琊的王家最有名望。上面提到过的王导,是山东临沂人,自属于琅琊一派
王姓郡望堂号
【堂号】
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郡望】
1、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2、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3、天水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4、中山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5、陈留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
6、河东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 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7、河南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王姓作为我国十大姓氏之一,在各个历史朝代,都有上乘表现。秦代有为辅佐始皇平安赵、燕、蓟、荆等地区的大将王翦。西汉末年有摄政王王莽,后建立新朝,称帝十五年。东汉思想家、哲学家、无神论者王充,捍卫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其主要著作为《论衡》。晋代有书圣王羲之。唐代有著名文学家王勃,诗人王维。宋代有政治家王安石。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一生创作杂剧达十四种之多,其代表作《西厢记》。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发展陆九渊之说,创立阳明学派。清代有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其著作宏富,思想博大精深,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我国学术界有很深的影响。
王昭君(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汉平使者,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
王莽(前45~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公元27~约96年)东汉哲学家。
王龁 :号梁盖,战国末期秦国上将,初为战神白起的锋芒所掩盖,白起死后也未有大功绩,但是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与蒙骜王陵交替征战,始皇帝二年,王龁死 。
在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长平之战中,初期和后期的秦军统帅是秦军宿将王龁。
从《战国无双之魂断长平》一文中可以一窥王龁的风貌。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王符(约85~162年):东汉思想家。
王叔和(201—280年):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山东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
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
王冰 (约生于公元710~804年):曾任唐代太仆令。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经过分门别类、迁移补缺、阐明奥义、删繁存要以及前后调整篇卷等整理研究工作,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诗人,唐初四杰之首。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
王维(公元701~761年):唐代诗人,画家。
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王旦(957~1017) 北宋名相。
王小波(公元?~约995年):北宋时农民起义军领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宰相。
王显政:五代时期著名孝子,蒲城义门王氏先祖,家资丰盈,乐善好施。义门王氏家族人才辈出,元延佑间曾有多人出任大夫、宣慰使、中军司马和地方官吏,被朝廷题匾“蒲城孝义之家”,列入国史,并得到县令“王氏孝悌,以兴民让”的表彰。翰林学士、国子祭酒虞集专门赋诗赞誉。记录王氏家族变迁与行孝的历史的《义门王氏先茔碑》,由“一代宗师”欧阳玄撰文,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全国著名石碑。元代御立的《蒲城王氏祠堂碑铭》也系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元末碑刻代表作品。其中提到的韦村,又作苇村,即现在的蒲城县上王乡东苇村,至今王氏子孙仍聚居在前头、庄后、新庄三个自然村。
王重阳(公元1113~1170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王实甫:元戏曲作家。
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名守仁,字伯安,明朝哲学家、教育家。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清初大诗人。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好古(约生于公元1200~1264年):字进之,号海藏。师从张元素、李杲,为元代著名医家,主张脏腑辨证理论。著有阴证略例》、《汤液本草》、《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斑论萃英》、《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等。
王维德(1659-?):清代外科医学家。字洪绪,号林屋先生或林屋山人、定定子。著有《外科证治全生集》,为全生派代表医家。
王清任(1768~1831)又名全任,字勋臣。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学家与医学家。著有《医林改错》一书,对于中医学理论具有较大学术价值。
王孟英(1808~1867):名士雄,清代著名医家,又号梦隐,别号半痴山人,浙江海宁人,迁居钱塘(今杭州)。清朝温病学派代表医家之一,代表作有《温热经纬》、《医砭》、《霍乱论》等。
近代
王明,中共政治家
王士珍,北洋军阀
王震,中共政治家
王国维,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国学大师
现代
王安,美国企业家
王小波,中国作家
王贞治,前日本职棒读卖巨人队打者,现任福冈软体银行鹰队监督。
王建民,美国职棒大联盟纽约洋基队投手。
王守成,中国翻译企业家
王谫,现代文人,著有《王城飞发》
王义夫,射击运动员、教练。奥运会六朝元老,多次获得奖牌
王力宏,对中国音乐有影响力的音乐人之一
王保宏,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人氏,天天向上(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奠基人之一,网站制作行业黑马级的佼佼者。
王岐山,曾任北京市市长,现任国务院副总理。
王菲,香港天后级音乐人,与其夫李亚鹏创立:嫣然天使基金
王皓,国家一级乒乓球运动员,在北京29界奥运会上获得男子单打亚军,团体冠军。为国家争得很多荣誉。
【王】姓起名规则
王-Wang-双字名应避免全用ang韵母或阳平调的字。-注意名的意义与"王"字的"君王"的含义相连不要产生不佳的歧义。双字名最好首字笔画多而末字笔画少,单字名最好用笔画少的字。据1998年最新统计,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若起名不慎,重名率会相当相当高!姓氏笔画为4画。
[编辑本段]
人称“王氏青箱学”。下联典自东晋•王氏望族聚居建康乌衣巷。
太原望族;
东晋名家。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王敦。下联典指东晋•王导。
求鲤世泽;
爱鹅家声。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汉•王祥(历汉、魏、晋三代,下同),有卧冰求鲤奉母之故事,旧时列为“二十四孝”之一。下联典出东晋•王羲之性爱鹅,为山阴道士写《道德经》以换鹅。
阳明学术;
逸少风流。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王姓宗祠太原堂联。上联典指明王守仁,于故乡阳明洞中讲学,世称“阳明先生”。下联典指东晋•王羲之,字逸少,有“东床坦腹”的故事。
卧冰跃鲤;
朝阙飞凫。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汉•王祥,卧冰求鲤侍母。下联典自东汉•王子乔每朝阙,来去无踪,凭双凫飞来,时人称其“仙吏”。
辋川书画;
沂国方严。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王维,工诗善画,晚年居蓝田辋川。下联典出宋•王曾,封沂国公,处政方严。
明妃青冢;
金母瑶池。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王昭君。下联典指神话传说西王母。
槐堂世瑞;
珠树家珍。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王佑。下联典指唐•王勃。
暖舒柳岸;
瑞溢槐堂。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王佑、王旦父子。
-----------------------------------------------------------------
〖王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一经传旧德;
五字耀英才。
——王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吏部员外郎、书法家王澍联。
德从宽处积;
福向俭中求。
——王时敏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初画家王时敏联。
-----------------------------------------------------------------
〖王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兰亭一集家声远;
槐树三株世泽长。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王羲之书法为古今之冠,其之最为《兰亭序》贴。下联典指北宋•王佑。
碧纱笼护诗人草;
金带围开宰相花。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王播,显达为相后,寺僧以碧纱笼护其孤贫寄食时题于寺壁之旧作。“金带围”,为花瓣腰部有一圈黄色的红芍药。相传此花少见,如开则城中当宰相。下联典出宋•韩琦家宴,王珪、王安石、陈太博均在,金带围一出四枝,后四人先后为相。见宋周辉《清波杂志》。
黄槐绿竹栽新院;
紫燕红鹅说旧家。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王佑、王献之。下联典指东晋•王谢、王羲之。
千里荷花开世界;
一杯美酒对湖山。
——佚名集句题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集自出唐代诗人王湾诗句。下联集自宋代诗人王庭珪诗句。
天收运召沧江客;
兵气销为日月光。
——王懿荣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金石学家王懿荣联。
对联喜贴右军墨;
春意乐赋摩诘诗。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晋代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下联典出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
秋水落霞惊四座;
桐花栖凤报群贤。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文学家王勃,其《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下联典出清代诗人、刑部尚书王士祯。
庭前刻玉称人瑞;
阶上看槐庆德长。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指北宋•王佑。
笃宗族以昭雍睦;
训子弟勿作非为。
——王贞常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王氏名人王贞常座右铭联。
淡如秋水闲中味;
和似春风静后功。
——王士祯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诗人王士祯联。
语为吉祥滋厚福;
心缘谨慎历亨衢。
——王昶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学者王昶联。
传家节操同松竹;
报国功勋并斗山。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王氏节义堂联。上联典自王氏家族有松竹般的节操。下联典自王氏家族人才辈出,不少人为国为民建过功、立过业,有斗岳般的功勋。
黄槐青箱千秋秀,
紫气红鹅万年春。
---当代投资家、诗人王少峰撰深圳新居联。上联典自王佑、王导、王安石,比喻王氏家族人才济济,知书达理,尤善整章建制;下联典自皇宫、王羲之、王献之,说明王氏家族乃帝王之苗裔,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作者王少峰系陕西省蒲城县人,“蒲城义门王氏”之后,1964年12月生于该县上王乡东苇村,1981年以全县高考文科第一名成绩毕业于杨虎城将军创办的尧山中学,同时考入复旦大学,现为国家注册证券分析师,从事投资多年,任万和证券理财服务中心总监,并兼任多家大学客座教授,曾在多家报刊发表论文、诗歌多篇。
-----------------------------------------------------------------
〖王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天下文章,莫大乎是;
一时贤士,多从游之。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指清代大臣、诗人王士祯。
兆;
才称珠树,雄居四杰先班。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王佑。下联典指唐•王勃。

阅读全文

与三株理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郑棉期货网上开户 浏览:741
20元欧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浏览:560
160629基金还有可能再涨 浏览:775
中国三大贵金属交易所 浏览:167
京能集团境内项目投资管理办法 浏览:227
国内贵金属整顿 浏览:212
欢乐颂2外汇 浏览:800
政府申请国家贷款 浏览:598
黄金投资收益率 浏览:866
12月6号美元兑人民币 浏览:101
理财r0 浏览:70
600611大众交通股票 浏览:257
欧式看涨期权价格计算 浏览:918
适合90后怎么投资理财 浏览:218
混合型基金涨跌看什么 浏览:628
专利对股票 浏览:125
东方财富手机版怎么看南下资金 浏览:907
小米贷款取现收费吗 浏览:423
南宁信托大厦 浏览:642
明股实债信托 浏览: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