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自动驾驶感知技术“头雁”MINIEYE完成C轮融资
本报记者陶震
自动驾驶感知技术研发商深圳佑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MINIEYE”)宣布完成2.7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嘉实投资、东方富海、元璟资本、华勤通讯、杉杉创投,老股东四维图新、康成亨继续增持。
“强制法规的出台对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市场有比较明确的推动力,此外,运营中安全管控等自身原发性需求也催生了MINIEYE业务大幅提升。”据刘国清介绍,目前,MINIEYE的产品已经进入前四大头部商用车企业中的三家,这让MINIEYE保持了业务的高速增幅,据刘国清预计,MINIEYE今年的收入规模将会同比增长250%以上。
除了商用车项目的大规模铺展,随着一系列乘用车量产项目的引入,MINIEYE乘用车前装业务预计也将在明年实现大规模量产。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产品落地量产和大规模安装,MINIEYE的自动驾驶感知设备可以持续收集大量数据,帮助企业建立数据壁垒,进而帮助迭代算法、提升测试效率,使技术能够持续进化,依此形成了以感知为基础的数据闭环。
据悉,MINIEYE目前推出的面对前装、后装市场的一系列产品,能够提供丰富的数据源。这些数据一类是交通环境数据,包括摄像头、雷达、超声波等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另一类是驾驶行为数据,包括转向、油门、刹车等。通过学习驾驶员在特定场景下的操作,系统可以更好地做出决策。
用数据去驱动研发,在自动驾驶的技术链条上非常重要,同时也能够拓宽商业模式的边界。在刘国清看来,自动驾驶“战争”打到最后将成为数据战争。“数据是稀缺性资源,越往后越重要,尽管我的个人背景是做算法出身,但我依然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算法的优势实际上是边际递减的,数据优势带来壁垒是边际递增的,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想搭建研发体系,让它能够由数据来驱动技术和产品研发。”刘国清说。
目前,随着MINIEYE、地平线等初创企业的崛起,以及华为、网络等科技巨头的入局,我国在自动驾驶感知、芯片、算法和整体解决方案等核心领域已具备抗衡甚至引领的实力。尤其是坐拥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和未来智能汽车市场,自动驾驶企业在获得数据这一自动驾驶发展核心战略资源的成本和难易程度都要远低于海外企业,用刘国清的话说,无论是交通环境数据,座舱内部数据,还是使用行为数据,数据已成为我国自动驾驶企业最大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我们已经可以感知到这种优势,国外客户在合作时常感叹我们的数据能力,获取数据的效力也备受认可。”刘国清说。
本文图片均来自MINIEYE官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贰』 MINIEYE 获 2.7 亿元 C 轮融资,打造从感知到数据的闭环
落地量产目前成了许多自动驾驶企业的首要任务。MINIEYE创始人及CEO刘国清博士表示,量产不仅意味着企业能够实现自我造血,从技术角度来说,自动驾驶技术在大规模的使用中才能越来越成熟:通过持续收集大量数据,帮助企业建立数据壁垒,进而帮助迭代算法、提升测试效率,使技术能够持续进化。
技术创新和产品协同,关键元素是数据,数据是稀缺性的,越往后越重要,算法优势是边际递减的,数据则是边际递增的。这些数据一类是交通环境数据,包括摄像头、雷达、超声波等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另一类是驾驶行为数据,包括转向、油门、刹车等。MINIEYE所有后装产品都会装备数据模块,前装产品将部分加装数据模块。
用数据去驱动研发,在自动驾驶的技术链条上非常重要,同时也能够拓宽商业模式的边界。刘国清博士介绍道,MINIEYE在数据上的典型应用案例,就是帮助客户进行高精度地图相关数据的更新。以战略投资方四维图新为例,MINIEYE通过量产设备,根据特定的需求实时回传数据,帮助四维持续保持高精度地图的“鲜度”优势。未来,高精地图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MINIEYE的数据业务也在快速增长形成规模收入。
量产是自动驾驶企业的一道门槛,但迈过了量产,挑战依然艰巨。MINIEYE创始人及CEO刘国清博士称,成本控制、售后服务等,都是自动驾驶企业在量产后面临的新课题。尤其在汽车行业下行、资本市场冷却的情况下,自动驾驶企业仍然需要将生存放在第一位,降本增效,节约粮草。
此次C轮完成的2.7亿元融资,将首先用于缓解大规模交付带来的供应链压力,增加现金流储备,从而稳定保障主机厂的采购需求得到及时满足;另一方面,继续投入到高级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中,保持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未来,MINIEYE也将在乘用车市场投入更多资源,并挖掘更多海外市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叁』 每天比马云赚得还多,自动驾驶投资为何突然升温
撰文|熊宇翔?编辑|路由社
刚刚,国内造车新势力再度迎来高光时刻。
今年10月,国内汽车产销同比增加11%、12.5%,当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更是直接翻倍,达到16万辆。蔚来、小鹏、理想新势力三强股价猛涨,市值直追乃至超过一大半汽车巨头(当然刚被做空跌了一点儿)。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智能电动汽车的弄潮儿们,也属于自动驾驶初创公司。
过去两周,国内外共有四家自动驾驶初创公司获得融资。其中,包括三家在中国大陆的本土公司:MINIEYE、小马智行(Pony.ai)、赢彻科技,以及一家在美国的华人背景公司Nuro。四笔融资总计人民币约61.3亿元人民币(前三笔共计8.87亿美元融资,与后一笔2.7亿元人民币融资)。
头部玩家的吸引力
过去两周,大概是自动驾驶行业单位时间资金流入速度最高的两周。
先上个时间轴:
10月29日,自动驾驶感知技术研发商深圳佑驾创新(即MINIEYE),宣布完成2.7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嘉实投资、东方富海、元璟资本、华勤通讯、杉杉创投等。
11月6日,聚焦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国内自动驾驶创企小马智行,完成2.67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53亿美元。
11月9日,专注于卡车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运营的赢彻科技,获得1.2亿美元融资。其领投方为宁德时代,跟投方则包括老股东G7、蔚来资本。
11月10日,美国无人配送初创公司Nuro,宣布完成总计为5亿美元的C轮融资。其领投方为资管巨头普信集团旗下的基金,跟投方则有特斯拉的主要机构股东BaillieGifford,以及此前在自动驾驶投资领域十分活跃的软银愿景基金。
平均下来,两周时间内,资本以每天4.3亿元的速度流入自动驾驶公司——马云每天赚的钱也就这么多。
实际上,自动驾驶投资在经历了上一轮野蛮生长,于2018年达到一年投资突破100亿美金的顶峰后,这两年正在经历总投资额减少的降温期。
比如曾经为自动驾驶大肆撒币的软银愿景基金,今年就筹资受阻,不太撒得动了。今年,疫情和国际政治环境动荡的背景下,投资尤其是跨境投资的决策普遍更加谨慎。一家初创企业能够降估值拿到钱活下来,已属不易,上述四家公司却都在这个秋天收获了巨额融资。原因无他,行业整体的微凉,更映衬出头部公司的光和热。
巧的是,这四家公司分属自动驾驶的不同领域,各自占据了一个细分场景。在各自的赛道上,他们的确都是领跑的初创公司。
其中,MINIEYE专注于自动驾驶感知技术的研发。由南洋理工大学青年科学家刘国清和实验室同事共同创办,目标为成为“中国的Mobileye”。
目前,由MINIEYE提供关键算法的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模块,已经通过前装的形式在比亚迪、东风等自主车企的车型上获得量产,并获得上汽、江淮、陕汽等自主车企的前装定点。除此之外,MINIEYE还拿到了通用、江铃福特等国际车企/合资车企的量产项目,成为第一批进入国际车企供应商名单的本土自动驾驶感知技术研发商。
尽管,如今几乎每一家车企都声称要转型出行公司,未来进阶成为自动驾驶出行公司,但大众与戴姆勒的先例已经表明,高昂的技术投入、尚不明朗的投资回报周期,时时刻刻都是悬在车企高等自动驾驶研发项目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当荷包愈发单薄的传统车企们同时面临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这三个“转型吞金兽”时,这把剑更是显得摇摇欲坠。
应景的是,本周五,大众集团发布了下一个五年投资计划,预计向电动化、混动化、数字化领域投入共计730亿欧元。计划发布前,大众集团CEO迪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大众不希望成为下一个诺基亚。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肆』 智能驾驶—ADAS行业分析报告
《2021年全球自动驾驶技术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本文研究全球市场、主要地区和主要国家自动驾驶技术的收入等,同时也重点分析全球范围内主要企业竞争态势,自动驾驶技术收入和市场份额等。
针对过去五年(2016-2020)年的历史情况,分析历史几年全球自动驾驶技术总体规模,主要地区规模,主要企业规模和份额,主要产品分类规模,下游主要应用规模等。规模分析包括收入和市场份额等。
针对未来几年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前景预测,本文预测到2026年,主要包括全球和主要地区收入预测,分类销收入预测,以及主要应用自动驾驶技术收入预测等。
据本文研究显示,2020年全球自动驾驶技术收入大约xx百万美元,预计2026年达到xx百万美元,2021至2026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xx%。
根据不同产品类型,自动驾驶技术细分为:
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
半自动
全自动
根据不同下游应用,本文重点关注以下领域:
自适应巡航控制(ACC)
盲点监测(BSM)
前方碰撞警告(FCW)
智能速度适应(ISA)
车道偏离警告(LDW)
夜视系统(NVS)
停车辅助(PA)
行人检测系统(PDS)和激光雷达
自适应前灯(AFL)
本文重点关注全球范围内自动驾驶技术主要企业
【页数】:120
【图表数】:161
【出版时间】: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