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理财融资 > 苹果融资史

苹果融资史

发布时间:2022-04-05 03:42:29

❶ 为什么苹果是市值第一却不是世界五百强第一

市值是按 股价计算的

世界五百强是营收 排的

❷ 苹果公司历史融资进程及其融资战略变化

摘要 资本沉浮录一苹果公司的创业

❸ 苹果三个主要创始人乔布斯,沃兹,马库拉当时是平分苹果公司股份的,那按照苹果公司现价值5000亿美元

各种来PE,VC公司投入的钱都会稀释自创始人所持的股份。举个例子,阿里巴巴创业初期共有18位创始人,马云占了30%以上的股份,但你看今天,阿里巴巴在NYSE上市,马云所占股份仅为7.74%,这也是被稀释的结果。
PS.马云比较聪明,发明了合伙人制度,从而将阿里巴巴集团的控制权牢牢掌控在手中。相比之下,jobs就没这么聪明,在Apple被他曾经“你要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着我们改变世界?”这句话打动而加入Apple的John Sculley赶出了Apple。

❹ 创业公司天使轮,A轮 IPO融资时如何分配股权

现在创业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年轻。对创业公司而言,一个好的股权安排无疑至关重要,说最重要也不为过。我在这方面虽没有直接经验,但颇看过一些书籍资料,今天总结提炼一番,供创业者们参考。
理想状态下,创业公司会经历五个阶段:起始→获得天使投资→获得风险投资(通常不止一轮)→Pre-IPO融资→IPO。通常而言,如能进展到Pre- IPO阶段,创业基本上就大功告成了。股权安排是一个动态过程,即使公司已经上市,也会因发展需要而调整股东结构。但无论哪个阶段,股权分配都遵循三个原则:公平、效率、控制力。
公平是指持股比例与贡献成正比,效率是指有助于公司获得发展所需资源,包括人才、资本、技术等,控制力是指创始人对公司的掌控度。
在起始阶段,产品尚未定型,商业模式还在探索之中,核心团队也没有最后形成。此时,股权分配的要义是公平体现既有贡献,确定拿最多股权的公司主心骨,同时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以硅谷最有名的三家公司为例。苹果,起始阶段的股权比例是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各45%,韦恩10%;谷歌,佩吉和布林一人一半;Facebook,扎克伯格65%,萨维林30%,莫斯科维茨5%。
苹果电脑是沃兹尼亚克开发的,但乔布斯和沃兹股份一样(沃兹的父亲对此非常不满),因为乔布斯不仅是个营销天才,而且拥有领导力,对公司未来意志坚定激情四射。而沃兹生性内敛,习惯于一个人工作,并且只愿意兼职为新公司工作,乔布斯和他的朋友家人百般劝说才同意全职。至于韦恩,他拥有10%是因为其他两人在运营公司方面完全是新手,需要他的经验。由于厌恶风险,韦恩很快就退股了,他一直声称自己从未后悔过。
Facebook是扎克伯格开发的,他又是个意志坚定的领导者,因此占据65%,萨维林懂得怎样把产品变成钱,莫斯科维茨则在增加用户上贡献卓著。
不过,Facebook起始阶段的股权安排埋下了日后隐患。由于萨维林不愿意和其他人一样中止学业全情投入新公司,而他又占有1/3的股份。因此,当莫斯科维茨和新加入但创业经验丰富的帕克贡献与日俱增时,就只能稀释萨维林的股份来增加后两者的持股,而萨维林则以冻结公司账号作为回应。A轮融资完成后,萨维林的股份降至不到10%,怒火中烧的他干脆将昔日伙伴们告上了法庭。
萨维林之所以拿那么高股份是因为他能为公司赚到钱,而公司每天都得花钱。但扎克伯格的理念是“让网站有趣比让它赚钱更重要”,萨维林想的则是如何满足广告商要求从而多赚钱。短期看萨维林是对的,但这么做不可能成就一家伟大的公司,扎克伯格对此心知肚明。
Facebook正确的办法应当是早一点寻找天使投资,就像苹果和谷歌曾经做过的那样。在新公司确定产品方向之后,就需要天使投资来帮助自己把产品和商业模式稳定下来,避免立即赚钱的压力将公司引入歧途。
这方面苹果和谷歌都很幸运。苹果开业后非常缺钱,乔布斯甚至打算用公司1/3股份换取5万美元(约等于今天的15万美元)。这时候马库拉出现了,这位经验丰富的硅谷投资人不仅带来了公司急需的25万美元运营资金,还带来了宝贵的商业经验,他只要求26%股份。这样,苹果新的股权结构变成:乔布斯、沃兹、马库拉各26%,剩下的22%用来吸引后续投资者。根据《乔布斯传》里的描述,乔布斯当时心想:“马库拉也许再也见不到自己的25万美元了!”
谷歌的两位创始人同样在公司开张不久就揭不开锅了,他们想筹集5万美元,但是SUN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硅谷风投人贝托尔斯海姆给他俩开了张10万美元的支票。我搜遍了网络,翻看了三本谷歌传记,也没查到这10万美元换取了多少股份。但自上世纪末以来,天使投资人所占的股份,一般不低于10%,也不会超过 20%。
Facebook的天使投资人是帕克的朋友介绍的彼得·泰尔,他注资50万美元,获得10%股份。这之后,Facebook的发展可谓一帆风顺,不到一年就拿到了A轮融资——阿克塞尔公司投资1270万美元,公司估值1亿美元。7年后的2012年,Facebook上市,此时公司8岁。
谷歌从天使到A轮的时间差不多是一年。硅谷著名风投公司KPCB和红杉资本各注入谷歌125万美元,分别获得10%股份。5年后的2004年,也就是公司创立6年后,谷歌上市,近2000名员工获得配股。
苹果公司在马库拉投资后没有经历后续融资,4年之后上市,上百名员工成了百万富翁,此时公司5岁。
这三家都是产品导向的公司,有了产品才去注册公司,但即使在产品导向的公司,产品也不是一切,公司得以运转,除了需要产品(技术)人才,还需要市场人才和运营人才,创业初期,融资人才尤其重要。更重要的,公司需要Leader,也就是主心骨。具备了这五项要素,创业团队才算搭建完毕。
很少有公司在注册之时就全部拥有上述5项能力,这就是说,创业团队不是一下就组建完毕的,最初的团队成员需要仔细评估自己有什么,缺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股权分配方案。我认为,在公司主要资产是梦想和未来时,像苹果公司那样预留股份,比像Facebook那样通过增发稀释股份更加简明易行,潜在麻烦也更少。
随着公司逐渐变大,资本需求会越来越旺,后续融资不可避免,引进经验丰富的运营人才也必须授予其股权或期权,这些都会稀释创始人的股权。事实上,创始人在公司长大之后如何不被董事会踢出自己创办的公司,早已是硅谷的经典话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苹果谷歌Facebook的故事也各不相同。
乔布斯在苹果上市4年半后被赶出了苹果公司,踢他屁股的人是他请来的CEO斯卡利。“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想抓住机会改变世界”,当年乔布斯用这句话打动了斯卡利,后者没能改变世界,但是改变了乔布斯。
公平地讲,乔布斯被赶走完全是咎由自取,苹果董事会1985年赶走他和1997年请回他都是对的。但是,没有一个创始人愿意失去自己的公司,而他们也有办法做到这一点,那就是采用双层股权结构。
苹果当年是单一股权结构,同股同权,苹果上市后,乔布斯的股权下降到11%,董事会里也没有他的铁杆盟友(他本以为马库拉会是),触犯众怒后的结局可想而知。
谷歌则在上市时重拾美国资本市场消失已久的AB股模式,佩吉、布林、施密特等公司创始人和高管持有B类股票,每股表决权等于A类股票10股的表决权。 2012年,谷歌又增加了不含投票权的C类股用于增发新股。这样,即使总股本继续扩大,即使创始人减持了股票,他们也不会丧失对公司的控制力。预计到 2015年,佩吉、布林、施密特持有谷歌股票将低于总股本的20%,但仍拥有近60%的投票权。
Facebook前年上市时同样使用了投票权1:10的AB股模式,这样扎克伯格一人就拥有28.2的表决权。此外,扎克伯格还和主要股东签订了表决权代理协议,在特定情况下,扎克伯格可代表这些股东行使表决权,这意味着他掌握了56.9%的表决权。
这样的股权结构当然能够确保创始人掌控公司,而像佩吉布林扎克伯格这样的创始人深信没有哪个股东能比他们更热爱公司更懂得经营公司,因此只有他们控制公司才能保证公司的长远利益,进而保证股东的长远利益。
在中国,公司法规定同股同权,不允许直接实施双层或三层股权结构,但公司法允许公司章程对投票权进行特别约定(有限责任公司),允许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将自己的投票权授予其他股东代为行使(股份有限公司)。因此,虽然麻烦,但也能做到让创始人以少数股权控制公司。
问题是,投资人也许并不想这么做,虽说自己的孩子自己最心疼,但犯糊涂的爹妈也有的是。一旦创始人大权独揽,犯个大错就可能让投资人血本无归。
的确,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在实际中,双层或三层股权结构能否实施,唯一的决定因素就是创始人和投资人谁更牛。

❺ 苹果公司的企业筹资方式是什么

苹果公司的企业筹资方式是债券融资、股票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专
筹资方式属(Financing Modes)是指可供企业在筹措资金时选用的具体筹资形式。
我国企业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筹资方式:
①吸收直接投资;
②发行股票;
③利用留存收益;
④向银行借款;
⑤利用商业信用;
⑥发行公司债券;
⑦融资租赁;
⑧杠杆收购。
其中前三种方式筹措的资金为权益资金,后几种方式筹措的资金是负债资金。

❻ 苹果电脑里同花顺交易里的融资融券在哪里

用信用交易登陆,里面会有融资融券

❼ 苹果为什么融资滴滴打车有什么商机

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了,拼的的是资源整合,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就比如说阿里巴巴,一般人都觉得他就是一个电商平台,而现在阿里集团还覆盖了支付,金融,物流,云计算,乃至影视,音乐,健康等等领域,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商业生态圈,现在商业的竞争,核心的是各行各业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实现资源整合,所以现在大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❽ 苹果的来历是什么

我没有搞懂你说的是什么苹果,是现在的苹果公司还是吃的苹果?
1,可食用苹果的来历就是进化的一个分支而已!

2,苹果公司的来历很长!

20世纪70年代,电脑作为一种昂贵的设备开始被一些大型公司和机构采用,面向个人办公和学习的电脑还没有出现。苹果公司开启了个人电脑时代。走在这个时代最前列的、也是最核心的两个人,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下文提到人名都统一用姓,沃兹尼亚克也按照英语习惯简称沃兹。两个史蒂夫,同名不同姓,不是一家人,而且沃兹常常把名字写作史蒂芬)的相识很早,热爱游泳的乔布斯五岁的时候,就结识了同一个游泳俱乐部的10岁的沃兹,当时他们只知道交流泳技。

1968年,13岁的乔布斯,跟随同学中惟一的好友佛南迪兹去看他表哥制作的电脑,乔布斯看罢,吃惊不已,似乎只有看的份,一言不发。那个表哥恰恰就是沃兹,天生不爱讲话的沃兹也不知道怎么跟这位游泳界的小老弟解说这台机器的内涵。乔布斯此前已经迷上电子学,经常缠着邻居(一位惠普的工程师)学习电子技术,并且加入了年轻惠普工程师的技术交流俱乐部,12岁时就见识过电脑。这次相比游泳更专业的会面中,两位日后的大人物都选择了沉默,沉默蕴含的力量,乔布斯心里清楚极了。尽管这台电脑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完全是简单的科技小制作,在乔布斯的头脑中,似乎已经有了八年后的苹果事业蓝图。

乔布斯父母的诺言

那次会面后,一直到1972年,四年时间里,乔布斯跟沃兹一起制作电子新玩意儿,一起到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学到很多专业知识。沃兹技术高超,不善言谈,思维经常短路。乔布斯表达清晰,理解问题迅速。两个人成了很好的搭档,在技术领域,乔布斯逐渐拉近了和沃兹的距离,他确信沃兹是最伟大的电脑天才!

乔布斯的亲生父亲是个大学教师,母亲是个大学生,他的降生属于意外。父母无法正式组建家庭,只好把孩子送人收养,生母对收养者的要求只有一个,一定要让乔布斯上大学。乔布斯的养父母都是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蓝领,他们节衣缩食,在1972年履行了诺言,而且送儿子上了学费十分昂贵的理德学院 (Reed College)。乔布斯的专业是字体设计,有点类似于我们中国的书法专业,属于艺术范畴。乔布斯在2005年的斯坦福演讲中回忆起这段往事:

我没预期过学的这些东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十年后,当我在设计第一台Macintosh时,我想起了当时所学的东西,所以把这些东西都设计进了Mac里,这是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东西的电脑。如果我没沉溺于那样一门课里,Mac可能就不会有多重字体和变间距字体了。又因为 Windows抄袭了Mac的使用方式,如果当年我没这样做,大概世界上所有的个人电脑都不会有这些东西,印不出现在我们看到的漂亮的字来了。

嬉皮士的回归

乔布斯在理德学院只待了很短的时间,不仅深刻掌握了该学的知识,还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变成一个嬉皮士,他的教务长杜德曼是这样回忆嬉皮士乔布斯的:

他除了那副伶牙俐齿令人难以招架之外,还拒绝接受一般人早已信服的真理。简单地说,他是一个十足的叛逆者!

的确异于常人,17岁的乔布斯把叛逆做到了极点,他退学之后,只身来到印度,参禅苦修。一晃就是两年。这两年的出世经历不知道对乔布斯意味着什么。我们只知道从那以后,重新入世的他,变得无比勇猛精进!

1974年,嬉皮士兼苦行僧回到了加利福尼亚,在印度完成成年礼的乔布斯开始在一家电玩公司打工。沃兹此时已经是惠普的工程师,此前他刚刚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退学。两个人继续他们的业余电子爱好,眼看着一台完整的个人电脑就要做好了,这时乔布斯有点着急了,他力劝沃兹从惠普辞职,沃兹觉得还不是时候,于是,乔布斯和沃兹达成妥协,由乔布斯主要负责电脑制作,沃兹把他在惠普的工资拿出来平分,两个人晚上一起开发程序和制作硬件,同时由沃兹晚上制作一批电路板,乔布斯白天拿出去卖,这笔收入也平分。

1976,作坊版的苹果公司

1976年的愚人节,像个作坊一样的苹果公司宣告成立,乔布斯成立公司的原因是,只有把业余爱好放进公司里,才会正规,参与者才会重视。至于为什么叫苹果,乔布斯有两个理由:①他在印度的时候,往往靠吃苹果度日,苹果代表生命力;②将来公司在电话黄页里面会比较靠前(A在字母顺序中最靠前)。

当苹果I号样机出来后,马上需要量产,所谓的量产,也就是10台起步。资金成了大问题,乔布斯把15岁时父亲给他买的菲亚特跑车卖了,收获不到 1000美元,沃兹把自己心爱的惠普65电脑卖了再加上借来的钱,凑够1300美元。乔布斯发挥他的伶牙俐齿,到处购买便宜的材料并争取赊账进货,而且拉来妹妹担任装配工人。可是,苹果I在他们参加的俱乐部里面得到其他电脑迷的很低评价。乔布斯和沃兹受到了打击。

命运开始垂青执著者。在全国拥有74家电子器件零售店的Byte公司老板泰瑞尔相中了苹果I,并决定以500美元一台的价格订购50台。到1976年年底,50台果然全部卖掉了,苹果公司当年实现了25000美元的收入,其中半数为利润。

这年秋季,在乔布斯家的车库里,苹果II也基本开发出来了。开着豪华汽车的投资家也来了。这个慧眼独具的人叫迈克·马库拉(A. C. Mike Markkula,Jr.)。

马库拉的管理课

马库拉是苹果公司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幕后主宰。没有他,苹果公司还只能算一个作坊!遇到乔布斯和沃兹以前,马库拉已经是硅谷一个知名的百万富翁了,他在南加州大学取得电气工程的硕士学位,在美国休斯公司担任技术职务,以后依次担任过仙童半导体公司集成电路部的营销总监和英特尔公司的营销副总裁。马库拉发现,尽管两个年轻人对技术十分在行,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但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公司,不知道怎样开启更大的事业。最重要的是,他们还缺钱。

这些,马库拉都有!他首先为两个人上了为期15天的管理课。都讲了什么,笔者现在无处求证。大概不是什么学院派的讲法,毕竟马库拉没有专门学习过管理,但是,他由技术人才成长为硅谷最知名企业的营销副总裁,实践经验应该相当丰富!21岁的乔布斯听得很入神,那个26岁的木讷的计算机天才沃兹大概压根儿没有听进去。

事实是,在15天的管理课结束后,他们三个人完成了一份像样的商业计划书,由马库拉承担融资的工作,他不仅自己投入92000美元,还筹集到69万美元,外加由他担保从美洲银行得到的25万美元贷款,100万美元的资本,足以支持苹果的腾飞了!

1977,个人电脑史的苹果元年

马库拉以平等合伙人的身份,正式加盟苹果公司,并出任副董事长,乔布斯担任董事长,沃兹任研发副总裁。由马库拉推荐的迈克尔·斯科特出任苹果公司首任CEO。

1977年4月,苹果II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西海岸计算机交易会上大获成功。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50万美元,此型号连续五年畅销不衰。

1980年12月12日,苹果公司在纽约上市,融资1.01亿美元,创造了美国当时IPO的最高纪录。

1983年,苹果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8亿美元,继上一年,第二次进入《财富》美国企业500强,位列第291名。28岁的乔布斯由于拥有财富 2.84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富有40人中最年轻的一个。那些在七年前押宝苹果的风投人士更是笑开了花,他们的原始股票,升值243倍!

辉煌背后的阴影

苹果的成功,使美国西海岸加州旧金山和圣何塞之间那块300平方英里的狭长谷地,“硅谷”,再次成为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家的热土。一大批个人电脑的制造商开始起步。1981年,这股风气达到顶峰,计算机行业的蓝色巨人IBM就像一只睡醒的雄狮,宣布进入个人电脑领域,立志分享由苹果垄断的市场。

乔布斯马上召集公司管理层开会,商讨对策。乔布斯认为,苹果公司上上下下早已经让胜利冲昏了头脑,技术人员失去了创业初期的研发热情,长达五年时间,居然没有出现任何有价值的创新!还是苹果II在打天下。消费者们也陆续发现苹果II的各种问题。带领团队的斯科特并未在意,他安慰乔布斯不用慌张,已经在组建团队准备推出更好的苹果III。

1981年6月,公司采用在《商业周刊》等知名杂志上刊登巨幅广告的方式,高调宣布,比苹果II好100倍的苹果III即将在半年内推出。此举用意有二。第一,振奋员工精神。第二,威胁新进入这一市场的竞争者。然而,到年底,苹果的技术团队迟迟没有交卷。新闻界和苹果爱好者们已经频频来电询问进展了。这时,公司面临两种选择。第一,不顾时间限制,按照当初的技术承诺,继续硬着头皮研发下去,直到完美交差。第二,尽快出笼,削减技术指标。斯科特选择了后者。就算这样,苹果III还是拖到1982年5月才面市。技术指标远远低于当初的承诺。身负技术缺陷和不守信两种罪名的苹果III,遭到市场的无情唾弃,当然,这时候,只有CEO斯科特来顶罪了。6月,董事会宣布解除斯科特的CEO职务,马库拉担任新CEO,全面改组公司,并辞退了40名员工。由乔布斯代表苹果公司向公众诚恳道歉:

苹果III事件给苹果公司的声誉带来巨大影响,同时新闻炒作加重了此事件的程度。苹果公司从中汲取了教训,改组后的公司将以全新形象立于公众面前。苹果永远是第一流的!

卖糖水的也来卖电脑了

1983年,面对IBM咄咄逼人的攻势,苹果公司的市场份额迅速缩水,乔布斯认为公司缺乏一个真正有实力的深谙管理和营销的领导者。他力排众议,相中了时任百事公司CEO且根本不懂计算机的斯高利,乔布斯对斯高利说的一句话,改变了后者的命运,“你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

早年,斯高利在布朗大学主修建筑设计,又从沃顿商学院获得了MBA学位,1967年加入百事,从罐装车间实习开始,凭借工作业绩,30岁就担任了营销副总裁,38岁出任百事CEO。是年44岁的斯高利,已经是美国家喻户晓的营销大师,因为他成功发起入户品尝、市场调查和广告战,百事可乐已经击败了竞争对手可口可乐,赢得了美国软饮料市场的最大份额。也许正处在胜利者的孤独中,这位商业奇才被乔布斯的话打动了,毅然放弃了比苹果大得多的百事公司的职位,加入到更有挑战的个人计算机行业中。

斯高利是执掌苹果公司的第一位科班出身的管理专家,苹果公司由此进入了扩张规模的10年,年销售收入由1983年的10亿美元提高到1993年的80亿美元。但是,我们要清楚,这10年恰恰是整个个人计算机市场巨量成长的10年,由于产品研发和市场定位的问题(斯高利意识到了,可是无法推行,详见“苹果文化”一节的具体分析),苹果正在逐步失去市场,市场份额由20%变成8%。

阅读全文

与苹果融资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融资租赁可行性报告 浏览:2
860日币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373
房奴如何理财 浏览:803
南昌住房公积金贷款计算器 浏览:427
国盛华兴投资有限公司 浏览:822
工行贵金属挂单四种 浏览:918
主力资金进出散户资金进出指标公式 浏览:880
报雷理财 浏览:898
广信股份股票 浏览:472
小额贷款怎么收账 浏览:798
基金交银蓝筹净值519697 浏览:222
杏花村国贸投资公司销售情况 浏览:395
什么时间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会高些 浏览:231
深大通资金流向个股行情 浏览:73
生活理财分类 浏览:435
北京公积金贷款代办 浏览:210
万达股票下 浏览:170
碳元科技投资 浏览:492
n派思股票 浏览:483
冠军1号系统指标公式 浏览: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