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国传奇人物之杜月笙,做人要做杜月笙,他究竟多厉害
民国时期杜月笙人们都称他是乱世枭雄,黑白两吃,也是青帮的老大。我们都知道在在民国时期有一位传奇人物,他就是杜月笙在中国传统帮派有青帮和洪帮,其中青帮就是杜月笙一手创建的,杜月笙在民国时候真的是一位超级厉害的人物,基本没人敢惹。
不得不说,杜月笙的传奇一生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甚至举办宴席不管是哪个方面的人以及各帮会大佬,没有人不敢不给他面子,可见他的地位有多高了,真的是令人钦佩不已,所以做人要做杜月笙。
2. 概述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
概述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
中国金融业的起点可追溯到公元前 256 年以前周代出现的办理 赊贷业务的机构,《周礼》称之为“泉府”。南齐时(479~502)出现了以 收取实物作抵押进行放款的机构“质库”,即后来的当铺,当时由寺院 经营,至唐代改由贵族垄断,宋代时出现了民营质库。明朝末期钱庄 (北方称银号)曾是金融业的主体,后来又陆续出现了票号、官银钱 号等其他金融机构。 中国明朝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比较缓慢,其中出现的各 大商帮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出现的著名的有徽、晋、 陕、鲁、闽、粤、宁波、洞庭、江右、龙游等十大商帮,其中以徽商 和晋商规模最大、实力最为雄厚,纵横商界500 年,最后却在清末民 国时期,被宁波帮后来居上、取而代之。晋商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 地位:它绵延繁荣达500 年之久;商路踪迹遍布全国和近邻俄罗斯、 日本、蒙古等国;从晋商中产生的金融机构票号,执晚清中国金融牛 耳百余年,号称“汇通天下” 。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陕 西商人。明洪武(1368-1398)初年为了供应北部边防粮食供应而实施纳 粮中盐的开中法,山西商人凭借地理之便迅速崛起。明代山西商人主 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各大盐场及四川地区。随着清代国家的统一,版 图的拓展,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更加扩大,成为东北、蒙古、新疆的 主要商人力量,其活动范围甚至远至西藏,山西商人还垄断了对俄国 恰克图的贸易,并从事东南、两湖至西北的长途贩运贸易。山西商人 除经营盐业外,还经营茶、粮、棉、布、丝绸及高利贷等,晋商的典 当业及高利贷很有名,被称为“西债”。明清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据 说明代徽商的资产达到百万两,山西商人之富超过徽商,清代山西不 但“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资产达到千万两的也不乏其人。道光 年间山西商人创造出经营汇兑业的票号,汇通天下,显赫一时。但票 号在晚清的晋商行业中几乎是一枝独秀。由于晚清金融倒帐风波不 断、票号顽固守旧,加之辛亥革命中战乱的影响,票号在辛亥革命后 不久彻底衰败。明中期至清中叶,徽州商帮称雄华夏商界三百余载, 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是时,黄山白岳间十室九商,巨商显宦迭出, 自然美景、人文情态、商业经济交相辉映,盛极一时。接下来,清末 社会动荡、朝廷政策变更、资本主义兴起,然而徽商们由于自身原因 未能及时实施经营转型,没有搭乘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航船,无 可挽回地从巅峰摔到谷底,徽州随之顿陷窘境。龙游商帮是指以浙江 衢州府龙游县为中心的衢商集团,它萌发于南宋,兴盛于明代中叶, 以经营珠宝业、贩书业、纸张业著名。明万历年间(1573—1602),它 于徽商、晋商以及江右商人在商场中角逐,称雄一时,故有“遍地龙 游”之谚。它以一府一县之地为基础,聚集了大量资金,而成为中国 十大商帮之一,至清代逐渐为宁绍商帮所替代。 毫无疑问,中国的商帮不仅对中国经济起到促进的作用,而在发 展过程中对中国金融市场的一种开发的能力,工具的使用的确促进中 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现代银行在中国出现较晚。鸦片战争以后, 外国银行开始进入中国,最早的是英国丽如银行(1845)。随后又相继 设立了英国的麦加利银行(即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德国的德华银 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 行等。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银行是1897 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 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中国的银行业开始 有较快的发展,银行逐步成为金融业的主体,钱庄、票号等相应退居 次要地位,并逐步衰落。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与民族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发展互为推进的。这表明了金融业与工商业之间的紧密联 系,及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中国在清朝的时候山西晋商虽然构 建起过覆盖国内诸多省份金融体系,但这一金融体系的功能主要局限 在存取、承兑方面,没有多少投资因素在内,还不能看作是金融市场 的出现。而辛亥革命后,中国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发展真正开启了中国 金融市场发展的大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金融业始创于革命根据地。最早的金融机构是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广东、湖南、江西、湖北等地的农村信用 合作社,以及1926 年12 月在湖南衡山柴山洲特区由农民协会创办的 柴山洲特区第一农民银行。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各革命根据地纷纷 建立起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银行。1948 年12 月1 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 北石家庄市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银 行逐步并入中国人民银行。政府没收了国民党的官僚资本银行,并对 私营金融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的 国家银行体系。同时,政府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动和组织农民建立了 大批集体性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并使它们发挥了国家银行在农村基 层机构的作用。高度集中的“大一统”国家银行体系与众多的农村信用 合作社相结合是50~70 年代中国金融业的最显著特点。 从 1979 年起,中国开始对金融业进行体制改革。中国人民银行 摆脱了具体的工商信贷业务,开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国家专业银 行逐一成立;保险公司重新成立并大力发展国内外业务;股份制综合 性银行和地区性银行开始建立;信托投资机构大量发展;租赁公司、 财务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合作银行、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资 信评估公司、中外合资银行、外资银行等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形 成一个以专业银行为主体,中央银行为核心,各种银行和非银行金融 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开发出来,世界性 的金融中心出现,都极大的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在中央政 府提出建设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创业板的开设,股指期货的推 出,都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长远健康的发展,利于资本市场的流通融 通。
3. 中国现在还有没有没有名门望族啊
有,比如,荣氏家祖:
荣宗敬(1873年~1938年),名宗锦,字宗敬,江苏省无锡荣巷人。荣德生之兄,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荣毅仁之伯父,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早年经营过钱庄业,从1901年起,与荣德生等人先后在无锡、上海、汉口、济南等地创办保兴面粉厂,福兴面粉公司(一、二、三厂),申新纺织厂(一至九厂),被誉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的荣氏企业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企业之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面粉和棉纱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荣氏企业陷入困境。抗战后,荣氏家族企业虽然有所恢复,但远未达到战前的水平。
荣德生 (1875~1952) 又名宗铨,江苏无锡开源乡荣巷人。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之父荣德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著《乐农纪事》。早年经营钱庄,后在无锡、上海、汉口等地开设茂新、福新面粉公司和振新、申新纺织公司等企业。至民国11年(1922年)已拥有12家面粉厂和4家纱厂(后申新纱厂增至9家),有“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之称,是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之一。曾任北洋政府国会议员、国民政府工商部参议等职
荣毅仁,1957年曾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1986年底,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荣智健,他的爷爷荣德生是中国棉纱大王,百年前,无锡荣宗敬与荣德生两兄弟,白手创业,贵为中国面粉和棉纱大王。他的父亲荣毅仁曾任国家副主席。荣是家中的独子。应邓小平之邀,他的父亲创办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1986年,荣智健加入中信在香港的子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中信),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后来,荣智健又买壳上市,香港中信收购上市公司泰富发展,更名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拥有中信泰富18%(3.8亿股)的股权资产是荣智健的财富主体。“没有人能够超越荣氏在中港两地政商两界的影响力。”无论圈外圈内都这样认为。
4. 中华民国30年印的10元值多少钱
这个是交通银行的么?品相不好,有破损。
民国30年(1941年)的十元纸币有好几种,品相一般的常见品种几十元一张。
在各大古玩交易网站上,中华民国30年10元纸币大概售价在2000元左右,价格在波动中。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1935年11月4日,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圆。1948年8月19日被金圆券替代。
在这一时期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币劵有以下币别:如“美商版”“德纳罗版”、“华德路版”和“中央信托版”等,但是除了“中央信托版”的法币较有价值外,其他版别的价值不高。
目前,在邮币交易市场上,1941年美商版10元法币劵全品的价值120元人民币左右。
你的纸币为交通银行发行的法币,品相好的为100元,7品的50元,你的这张票面有污渍、中间有折痕和票面有缺,大概在30元以下。
5. 信托公司什么时候出来的
中国的信托公司么,建国前就有,民国时期国内信托行业比银行业还要专发达。建国后第属一家信托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中信信托啊,成立于1988年。至于海外的么,由于信托公司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金融业分业经营的产物,海外市场基本多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职能之一。日本在二战后开始信托银行的发展,大概51年52年的样子,其他的就不清楚了
6. 民国中央信托局今在哪里
按功能来讲。银监会管信托业。银监会在北京
7. 民国时期股票交易抽不抽印花税
民国时期股票交易也需要收取税费的,这也是当时国家的缴税的一种方式
8. 信托在中国有多久的历史
1.信托的由来:
信托是一种特殊的财产管理制度和法律行为,同时又是一种金融制度,与银行、保险、证券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
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国,是在英国“尤斯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几个世纪了。
但是,现代信托制度却是19世纪初传入美国后,在传入美国后信托得到快速的发展壮大起来的。美国是目前信托制度最为健全,信托产品最为丰富、发展总量最大的国家。
我国的信托制度最早诞生于20世纪初,但在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情况下,信托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极其薄弱,信托业难以有所作为。
我国信托业的真正发展开始于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78年,改革初期,百废待新,许多地区和部门对建设资金产生了极大的需求,为适应全社会对融资方式和资金需求多样化的需要,1979年10月我国第一家信托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诞生了。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现代信托制度进入了新的纪元,也极大促进了我国信托行业的发展
信托即信任委托。它起源于14世纪罗马的“Fidei Commissum”(遗嘱信托)制度。当时这一信托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使外国人、俘虏、异教徒等非法继承人能以合法的方式取得对遗产的继承。即财产所有者通过遗嘱,指定一个具有法定资格的继承人,先让其继承遗产,然后再由这个人转给立嘱者意愿中要赠与的人。由于这一制度具有的规避当时遗产受赠法的特性,起初并不为罗马法所承认,只是到了罗马国后期才赋予其合法的地位。
古罗马信托制度尽管在结构和功能上都与今天的信托制度相差甚远,但在本质上都不失是将财产交给受托人经营,而收益由收益人享用的一种制度。此后,这一制度被英国采用。在英国,最初是由个人承办信托,委托者找自己信任的亲朋或律师担任受托者,不给报酬,称之为“民事信托”。这种依靠个人关系而进行的信托,在管理、运用财产的时候往往出现许多问题和发生财产损失、纠纷。1883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受托者条例”,对个人受托者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法律加以限制。1896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官选受托者条例”,规定法院可以选任受托者。被选任的一般是法院的法官,仍是以个人作为受托者。1907年公布的“官营受托法规”规定,政府可以开办信托机构并成为信托法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信托主要是为参加战争的英国军人办理遗嘱信托。直到1908年由官方出面设立的信托局才在伦敦正式成立,并在各大城市相继设立了分局。官方信托局的主要业务是:管理 1000镑以下的小额信托财产,保管证券及重要文件,办理遗嘱或契约委托事项,办理政府机关委托事项,管理被没收的财产等。办理这些业务虽都要收取一些费用,但由政府组办的信托机构不是以赢利为目的。而由法人办理的信托则是在1899年《公司法》的基础上,以1925年的“法人受托者条例”为基础开始的。
英国的信托业务主要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兼营业务,专营信托业务的公司所占的比重则较小。英国全部信托业务的90%集中在威斯敏斯特、密特兰、巴克莱、苏埃德等四大商业银行设立的信托部和信托公司。由于大部分信托业务是个人承办的,所以英国的信托以民事为主。由法人承受的主要是股票、债券等代办业务和年金信托、投资顾问、代理土地买卖等业务。
在世界各国当中,虽然英国信托业发展的时间较长,而且美国的信托源于英国,但其发展程度则远不如美国和日本。
从1792年美国第一家信托公司成立到19世纪初,信托多由保险公司作为一项副业经营,主要是按死者生前的愿望处理其财产。此后不久,随着信托业务的扩大,当时的信托公司从保险公司中独立出来。特别是1830年以后,美国的信托公司大量出现。到十九世纪末,在美国社会中,信托公司不仅积极参与筹集、承购铁路、矿山债券,而且也为普通百姓办理管理钱款和财产。
如果说美国的信托业务是从英国学来的,那么,日本的信托业则是从美国引进的。
日本的信托业务最初是在银行内部经营的。1902年,日本兴业银行成立以后,首次开办了信托业务。不久,安田银行(今富士银行)、第一百银行(今三菱银行)和三井银行等几家主要的银行也都先后开办了信托业务。
1904年成立的东京信托公司,是日本第一家专业性信托公司。这家信托公司的成立,是日本信托事业大发展的开端。随后,在日本国各地很快出现了各类信托公司,业务品种比较多,其经营也较混乱。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信托公司因经济萧条而倒闭。日本政府则借此机会先后颁布了《信托法》和《信托业法》。这两个法对信托业务的经营原则和监管办法做了详细的规定,并使之成为日后日本信托事业发展的基本法。同时,依据以上两法对全日本的信托业进行全面的整顿,从而把日本的信托事业推进到一个规范化发展的崭新阶段。
19世纪中期以后,世界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随金融工具形式的增多,人们的财富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信托关系中的受托人也一改原来那种在信托关系中消极地充当财产持有人的做法,而以积极的态度运用信托财产增殖,在社会经济中,信托日益担负起参与一国经济建设的资金融通作用。受托人角色与功能的变化,一方面促进了受托人自身经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信托与融、投资日益密切结合。在信托业务的发展过程中,一种具有显著特征的房地产信托也随之发展起来。
二、房地产信托及主要形式
房地产信托在国外许多国家中被称为不动产信托。这是一种以土地及地上固着物为标的物,并以对其进行管理和出卖为目的的信托。在这种信托关系中,其核心是房地产财产,基础是信任委托,运作方式是房地产财产的经营与管理。由于这种融资方式涉及到房地产业的资金融通及风险管理,从而成为许多国家房地产融资的一种主要形式。
从世界各国房地产信托发展的历程看,大体上经历了一个由传统信托业务向开放性业务转变的过程。
传统房地产信托业务主要是在二战前后开展的宅地分块出售、对不动产的管理和一些中间业务。这一时期的诸项业务品种大体上可以归类为管理信托和处分信托。其中的管理信托,主要是代收地租、房租和承办租赁办公楼、居民楼及其设施等。
希望采纳
9. 民国时期是上海发达还是香港发达
民国时期是上海发达还是香港发达?当然是上海!
上海,简称「沪」,民国时期是直辖市之一,同时是中国、远东及亚洲最大的城市,有「东方巴黎」的美誉,曾被蒋中正称为「中外观瞻之所系」。
民国时期的上海在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第一,当时的日本东京,香港,新加坡等等跟上海相差不是一点点,而是难望其背。当时的大上海是亚洲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世界的各大银行,保险公司等等都落户了上海,看看现今上海外滩的建筑群,可见当日纸醉金迷、十里洋场的盛况!上海也是民国国民收入、外滙的重要来源,有着中国钱包的美誉。民国政府还将上海建为上海特别市(其实就是直辖市),民国政府的所有经济政策能否成功,就看在上海能否成功,足可见上海对当时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实际就是当时中国的经济首。当时外国人在上海人口所占的比重也很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
宣统二年(1910年)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上海人口约从128.9万人增至264.1万馀人,年均递增4.3%。同时,人口迁移活动活跃,大批人口聚集上海,上海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八一三事变後,出现第二次外地人口向上海大规模移民。上海人口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85.2万人增至三十一年(1942年)392.0万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初更增至540馀万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直接经营的“四行两局”(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和中央信托、邮政储金汇业两局)挟其巨大金融势力由重庆重返上海,存款、放款额分别占全部银行存款、放款总额91.7%和93.3%,另有近9亿美元外汇和600万盎司黄金(约合3亿美元)储备。外资美、英、比、荷银行复业,美、英商银行分别有5家和4家。1949年5月,上海有中外金融机构200多家,其中国家资本银行7家、省市银行6家、官商合办银行5家、私营银行113家、钱庄80家、信托公司5家、外商银行15家。
香港,1945年人口为50万,由於民国的货币政策,国民政府没收全国人民的黄金、外币,强迫人民兑换後来因恶性通货膨胀而变得几乎毫无价值的法币及後来的金圆券,在中国涌港的有部份违背政府要求私藏黄金、外币的富有人士,亦有更大班难民,香港几乎变成了一座巨型难民营。当时的教会不分宗派,总动员参加救济,给难民,或受水灾、火灾之苦的灾民提供食物、衣被,开放教会为收容所。并供给建屋材料,或直接兴建平房区,难民营供难民居住。
10. 民国三十三年印的一千元中央信托公司印,拜托各位给个说法啊
民国三十三年印的信托版的1000元有2个版别,正面图案为深棕色和多重色的按品相一般在10-80元之间。正面图案为蓝色的价格较贵按品相在150-600元之间。如品相较好,价格还会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