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掀起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持续快速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的一些具体表现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现象。
第一,科技革命导致生产和资本更进一步集中,出现了日益增多的规模更大的垄断企业,跨部门多角化经营的混合联合公司广泛发展。战后以核能、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如原子能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电子工业等,与新兴工业部门的巨额投资相适应,生产和资本更进一步集中,巨型的垄断企业不断出现。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1999年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第一名——通用汽车公司的年收入高达1613亿美元,前10名年收入总额达9717亿美元,第500名——波尔公司的年收入也达到近29亿美元。垄断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方面是资本积聚的结果,另一方面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等形式进行的资本集中也扩张了垄断资本的实力。据统计,2000年第一季度美国和欧洲的并购总额分别达到5780亿美元和3414.2亿美元,同比增长64%和4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最大的购并案是美国在线公司对时代华纳公司的购并,购并金额高达1640亿美元。
第二,金融资本在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政权的控制,另一方面通过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进行国际生产经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与工业资本的融合,使金融资本的实力大增。据统计,1956年美国各金融机构所控制的工业公司的股票市值为791亿美元,占全部上市股票总值的24.5%,1976年增加到3754亿美元,占全部上市股票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9.7%。金融机构除了大量控制工业企业的股权外,还与工业公司实行人事结合,双方互兼董事,相互渗透。伴随金融资本实力的增强,其政治统治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本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担任政府要职,通过国家政权机构为金融资本谋取利益,大资本家洛克菲勒和肯尼迪都曾出任过美国副总统和总统。面对有限的国内市场,日益庞大的金融资本不得不向外扩张其多余的资本,进行跨国生产和跨国经营,战后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也为这种扩张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三,资本输出的数量剧增,输出的方向开始朝向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往往采用隐蔽的援助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金融资本的巨大增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量剧增。据统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45年的资本输出量为510亿美元,1975年增加到6000多亿美元,增长了10倍,1996年仅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就达到近8000亿美元。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资本输出的流向发生了变化,由战前的流向经济落后国家和殖民地附属国转为流向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之间资本流量已占全球直接投资总额的80%~90%。资本输出流向的变化一方面与科技革命对各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战后一段时期内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不无关系。其次,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迅速发展相适应,以国家为主体的资本输出大量增加。美国国家资本输出总额在1946年至1977年的30年间增长了约8.5倍。最后,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时,通常采用所谓的“对外援助”方式,表面上是无偿的,实际上总要附加对输出国有益的种种条件。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时,一定要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拒绝一切不平等和奴役性条件的原则。
第四,以欧盟为典型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调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范围的经济协调成为必然选择。各种国际经济组织(IMF、IBRD、WTO等)、国际经济协议、地区性经济集团的建立都是调节国际经济关系的方式,其中,尤以欧洲联盟为代表。然而,无论何种形式、何种层次的调节,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有助于垄断资本主义各国间矛盾的缓和,但并不能彻底解决垄断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
第五,新殖民主义代替旧殖民主义,采用经济渗透的方法继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和掠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原有的旧殖民统治不得不变换形式,采取更加隐蔽的新殖民主义手法。新殖民主义的招数很多,主要是打着“援助”的旗号进行资本输出,并以此控制受援国的经济和政治。此外,还利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利用贱买贵卖的不等价交换,利用在先进科学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和掠夺。
B. 新加坡对产业革命以及大萧条做出什么回应
近代两百年间,一共有过五次连续的技术革命:从工业革命到煤炭与蒸汽、到钢铁和电力、再到石油和化工,最后到了现在的信息革命。每次重大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伴随着大量的产业、基础设施、相关服务从核心国家向外围国家转移、扩散的过程,部分外围国家在下次的产业革命中变成了核心国家,继续着新一轮的知识技术外溢和产业转移的过程。美国和德国在第三第四次产业革命中,成功地在承接了源自英国的工业革命的成果上抓住机遇,使其综合实力在一战前后超过了英国。而第五次产业革命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启动,经过九十年代金融资本的介入,大大传播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并且使这种技术的财富效应通过资本市场得到了无限的放大。美国作为核心国家充分分享到了这种产业革命对经济增长、国民财富、社会福利等方方面面的溢价。从2001年开始,随着技术的成熟、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驱动相关产业开始向其它国家和地区转移。印度、新加坡、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等都开始接收外资在这些领域的进入。2001年以来,制造业中通信计算机和其它电子设备行业明显受到外商青睐。IT产业到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想想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脑、手机等等满世界的电子产品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重要作用,我们很容易就能体会到技术革命对人类的经济进步、提升生活的作用。而日韩对机遇的利用给我们的意义在于两国政府积极应用了产业经济学来指导国家经济政策,使两国在IT、汽车等产业上获得了走向世界,富裕到可以“发达”的境界。
毕竟19世纪,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基本上是科学家和发明家个人的事业,到了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垄断组织和高等院校把大量科技工作者集中起来,有组织地开展科技研究,科技成了集体的事业。二战后,国家已经成为了科技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国家拨出巨资,制定计划,组织全国力量联合攻关,效果比过去更加明显。我国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火药的民族,用现代科技的雷霆证明了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有了原子弹之后,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预言: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然而他们又一次低估了中华民族的能力。仅仅两年之后,即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几个月后,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又不到三年,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把中国"两弹一星"的发展速度和其它国家作比较,会发现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聪明才智---美国从1939年开始研究原子弹,到1957年生产导弹核武器,用了近18年时间;中国从1956年开始导弹和原子弹的研究,到1966年成功进行导弹核试验,仅用了10年时间,比美国缩短了7年多。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以最快速度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这两个发展阶段的跨越。)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事业的国家间合作有了广泛发展,国家之间、跨国公司之间均在一些重大高科技项目上加强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由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大大加速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同时,由于世界矛盾不断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经济竞争、政治斗争、军备竞赛等多方面进行对抗,结果是刺激了与军事相关的新技术的发展。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竞争。因此,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这也极大地促进了科技革命的发展。
C. 什么是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的意义
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借鉴 CFA、FRM 等国际认证考试体系的成功实践经验,邀请金融科技领域(包括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的资深教授和权威专家,共同打造推出了特许全球金融科技师CGFT认证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实用性和专业化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同时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金融科技专业技能评估认证体系。
CGFT认证项目体系分为三个级别,分别对应行业应用、数字转型和前沿趋势。具体来讲,在一级认证体系中,学员将全面了解金融科技行业,掌握金融科技从业所需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金融学、财务会计、数据分析、金融大数据,机器学习、量化建模、区块链、Python等,了解金融科技场景应用,具备金融科技行业应用能力。在二级认证体系中,学员会较深入了解金融数字化,初步掌握量化金融、金融风险管理、大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领域 技术核心原理思想方法及应用,深刻理解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具备数字化和智能化项目解决架构和实施管理能力。而在三级认证体系中,我们将帮助学员了解金融科技行业前沿技术及应用,包括数字化转型、数据化运营、数据中台、开放银行等,让学员对行业发展趋势有较准确的理解、分析、判断和洞察,能够在所从业的细分金融科技领域就金融科技技术应用有较深入分析,具备较强的解决方案架构、行业分析、技术论证和项目管理决策能力,并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D. 科技金融是什么
收藏推荐 时下有关科技金融的话题日盛。其实,要真正厘清科技金融的相关问题,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科技金融,而这必须回到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关系上。科技创新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科学重在发现,技术重在发明,只有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被企业家转化为商业活动时,才称之为创新。因之,后来的一些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技术创新的概念。其实,即使是技术层面,也很难都概括为和创新有关,通常被称为的公共适用技术、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从一个企业或企业家的角度看都很难实现创新,或者是这些领域存在着严重的创新失灵。国际上目前有关技术与金融的最重要研究进展,是卡罗塔?佩蕾丝的《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
E. 《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英]卡萝塔·佩蕾丝)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
作者:[英]卡萝塔·佩蕾丝
译者:田方萌
豆瓣评分:8.7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7-1
页数:187
内容简介:
在过去的200年间,一共发生过五次技术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技术一经济范式。按照作者佩蕾丝的观点,一个技术一经济范式包括一套通用的技术和组织原则,是一种最优的惯行模式。技术经济范式的存在意味着一套强大的包容排斥机制,它像生物界的自然选择
一样保留那些适应新范式的企业,淘汰掉那些没有采纳新范式的企业。每次技术革命在资本主义核心国家大约会持续五六十年,这段时间可以划分为两大时期。头二三十年称为“导入期”,后二三十年称作“拓展期”。
在每次技术革命及其扩散的过程中,金融和信用制度起到了关键作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一书的后半部分重点论述了作为金融资本与一场新技术革命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了金融资本对于重大技术创新的发生和扩散的重要意义。
在本书理论的背后有着两位经济学巨人马克思和熊彼特的影子。如果说技术创新与技术一经济范式等概念得到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的启发,那么有关企业家和金融资本作用的阐释则无疑受惠于熊彼特。本书为理解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动态的关系提出了一个便利的解释框架,
书中许多阐释发人之所未发,可供研究者、政府决策者、企业界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卡萝塔·佩蕾丝是英国苏塞克斯大学SPRU(科学与技术政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荷兰马斯特里赫特INTECH/UNU的附属高级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2002年访问学者,委内瑞拉大学关于变革战略和技术政策的国际顾问和讲师。
F. 急!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成果和影响
第三次技术革命成果是:
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从18世纪中叶开始,从英、德、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波及到全世界,使社会生产力呈几何倍数增长。人类才真正进入了现代文明时代。
第三次远远超过第一次蒸汽革命和第二次电气革命,进入了信息时代,生产劳动从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力中各因素都发生了变革,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使第一次(材料与能源)动力革命发展到知识和信息的革命,从体力的解放发展到人脑的扩展。
影响是:
(1)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新技术革命对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信息技术对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起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将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又如,新材料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将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生物技术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
(2)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新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革命通过对社会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技术革命推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改造,使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并且推动了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3)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新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还引发了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新技术革命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先进而高质量的物质条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还对人类的传统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对人类的未来观和传统的伦理观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改变、视野的拓宽使人类更加重视创造性思维,富于创新精神。
总之,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
G. 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有什么区别
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概念核心:金融科技的内概念核心是科技容,具备为金融业务提供科技服务的基础设施属性,与其并列的概念还有军事科技等;科技金融则着眼于金融,是用以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金融业态,也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与其并列的概念还有消费金融等。
目标:发展金融科技的目标在于利用科技的手段提高金融的整体效率;发展科技金融的目标在于以金融服务创新来支持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创业。
参与主体:金融科技的主体是以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偏技术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型企业;科技金融的主体是以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业。
实现方式:实现金融科技创新的方式是技术的突破;实现科技金融创新的方式是金融产品的研发。
具体产品:金融科技的具体产品包括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云、区块链、征信、AI等等;科技金融的具体产品包括投贷联动、科技保险、科技信贷、知识产权证券化、股权众筹等。
H. 试述近代历史上两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成就,并比较两次技术革命的异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人类开始进入蒸气时代)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
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除了在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作出发明。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例如,蒸汽动力的情况就是如此。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古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甚至得到应用,但是,仅仅用于开关庙宇大门。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之源。结果引起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出适宜大量生产的蒸汽机。
这些有利条件导致一系列发明,使棉纺织工业有可能到1830年时完全实现机械化。新发明中,理查德·阿克莱特的水力纺纱机(1796)、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多轴纺纱机(1770)和塞缪尔·克朗普顿的走锭纺纱机(1779)是十分出色的。水力纺纱机能在皮辊之间纺出又细又结实的纱;用多轴纺纱机,一个人能同时纺8根纱线,后来是16根纱线,最后为100多根纱线;走锭纺纱机也称为“骡机”,因为它结合了水力纺纱机和多轴纺纱机的优点。所有这些新纺纱机很快就在生产出比织布工所能处理的多得多的纱线。有位名叫埃德蒙·卡特赖特的牧师试图矫正这种不平衡状态,他在1785年取得了一种最初由马驱动、1789年以后由蒸汽驱动的动力织机的专利权。这种新发明物制作粗陋,在商业上无利可图。但是,经过20年的改进之后,其最严重的缺点得到了纠正。到19世纪20年代,这种动力织机在棉纺织工业中基本上已取代了手织织布工。
正如纺纱方面的发明导致织布方面相应的发明一样,某一工业中的发明促进了其他工业中相应的发明。新的棉纺机引趄对动力的需要,这种动力较传统的水车和马所能提供的动力更充裕、更可靠。约1702年前后,一台原始的蒸汽机已由托马斯·纽科门制成,并被广泛地用于从煤矿里抽水。但是,比起它所提供的动力来,它消耗燃料太多,所以经济上仅适用于煤田本身。1763年,格拉斯哥大学的技师詹姆斯·瓦特开始改进纽科门的蒸汽机。他同制造商马修·博尔顿结成事业上的伙伴关系,博尔顿为相当昂贵的实验和初始的模型筹措资金。这一事业证明是极其成功的;到1800年即瓦特的基本专利权期满终止时,已有500台左右的博尔顿-瓦特蒸汽机在使用中。其中38%的蒸汽机用于抽水,剩下的用于为纺织厂、炼铁炉、面粉厂和其他工业提供旋转式动力。但是,蒸汽机的顺利发明也离不开当时的自然环境于社会因素,早在公元前120年,古埃及就有人曾研究蒸汽作动力。据统计,在此后的一千八百多年里,试用蒸汽作动力的发明者不下我二十人,但他们都未制成较为完善的蒸汽机,并广泛运用于生产,于是,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由此可见,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这时,一个巨大的新能源已为人类所获得,而且不久,人类还能开发倘藏在地球中的其他矿物燃料,即石油和燃气。如此,开始了一种趋向,它导致目前的局面:西欧和北美洲每人可得到的能量分别为亚洲每人的11.5倍和29倍。这些数字的意义在一个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直接依赖于所能获得的能源的世界中是很明显的。实际上,可以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新的棉纺机和蒸汽机需要铁、钢和煤的供应量增加——这一需要通过采矿和冶金术方面的一系列改进得到满足。原先,铁矿石是放在填满木炭的小熔炉里熔炼。森林的耗损迫使制造人求助于煤;正是在此时即1709年,亚伯拉罕·达比发现,煤能够变为焦炭,正则木头可以变成木炭一样。焦炭证明是和木炭一样有效的,而且便宜得多。达比的儿子研制出一个由水车驱动的巨大风箱,从而制成第一台由机械操纵的鼓风炉,大大降低了铁的成本。1760年,约翰·斯米顿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他抛弃达比所使用的、由皮革和木头制成的风箱,用一个泵来代替,这泵由四个装有活塞和阀门的金属气缸组成,并由水车驱动。更重要的是亨利·科特作出的改进,他于1784年发明了除去熔融生铁中的杂质的“搅炼”法。利特把熔融生铁放在一个反射炉里,加以搅动或“搅炼”。这样,通过在熔融体中环流的空气中的氧,除去熔融体中的碳。除去碳和其他杂质后,就生产出比原先易碎的熔融生铁或生铁更有韧性的热铁。当时,为了跟上制铁工业的不断上升的需要,采煤技术也有了改善。极为重要的是蒸汽机用于矿井排水,还有,就是1815年汉弗莱·戴维爵士发明的安全灯;安全灯大大减少了开矿中的危险。
由于这种种发展的结果,英国到1800年时生产的煤和铁比世界其余地区合在一起生产的还多。更明确地说,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同样,英国的铁产量从1770年的5万吨增长到1800年的13万吨,进而增长到1861年的380万吨。铁已丰富和便宜到足以用于一般的建设,因而,人类不仅进入了蒸汽时代,也跨入了钢铁时代。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朝这方向的最重要的一步是在1761年迈出的;那年,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的煤矿之间开了一条长7英里的运河。曼彻斯特的煤的价格下降了一半;后来,这位公爵又使他的运河伸展到默西河,为此耗去的费用仅为陆上搬运者所索取的价格的六分之一。这些惊人的成果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500英里的运河。
与运河时代平行的是伟大的筑路时期。道路起初非常原始,人们只能步行或骑马旅行;逢上雨季,装载货物的运货车在这种道路上几乎无法用马拉动。1850年以后,一批筑路工程师——约翰·梅特卡夫、托马斯·特尔福德和约翰·麦克亚当——发明了修筑铺有硬质路面、能全年承受交通的道路的技术。乘四轮大马车行进的速度从每小时4英里增至6英里、8英里甚至10英里。夜间旅行也成为可能,因此,从爱丁堡到伦敦的旅行,以往要花费14天,这时仅需44小时。
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这种新的运输方式分两个阶段实现。首先出现的是到18世纪中叶已被普遍使用的钢轨或铁轨,它们是供将煤从矿井口运到某条水路或烧煤的地方用的。据说,在轨道上,一个妇女或一个孩子能拉一辆载重四分之三吨的货车,一匹马能干22匹马在普通的道路上所干的活。第二个阶段是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孙,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1830年,他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英里的速度行驶31英里,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英里铁路;到1850年,拥有6600英里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英里铁路。
蒸汽机还被应用于水上运输。从1770年起,苏格兰、法国和美国的发明者就在船上试验蒸汽机。第一艘成功的商用汽船是由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建造的;他曾前往英国学习绘画、但是,与詹姆斯
·瓦特相识后,转而研究工程学。1807年,他使自己的“克莱蒙号”汽船在哈得孙河下水。这艘船配备着一台驱动明轮的瓦特式蒸汽机,它溯哈得孙河面上,行驶150英里,抵达奥尔巴尼。其他发明者也以富尔顿为榜样,其中著名的有格拉斯哥的亨利·贝尔,他在克莱德河两岸为苏格兰的造船业打下了基础。早期的汽船仅用于江河和沿海的航行,但是,1833年,“皇家威廉号”汽船从新斯科舍行驶到英国。5年后,“天狼星号”和“大西方号” 汽船分别以16天半和13天半的时间朝相反方向越过大西洋,行驶时间为最快的帆船所需时间的一半左右。1840年,塞缪·肯纳德建立了一条横越大西洋的定期航运线,预先宣布轮船到达和出发的日期。肯纳德宣扬他的航线是已经取代“与帆船时代不可分离、令人恼火的不规则”的一条“海洋铁路”。到1850年,汽船已在运送旅客和邮件方面胜过帆船,并开始成功争夺货运。
工业革命不但在交通运输方面,而且在通讯联络方面引起了一场革命。以往,人们一向只有通过运货马车、驿使或船才能将一个音信送到一个遥远的地方。然而,18世纪中叶,发明了电报;作出这一发明的主委是一个英国人查尔斯·惠斯通与两个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和艾尔弗雷德·维耳。1866年,人们铺设了一道横越大西洋的电缆,建立了东半球与美洲之间直接的通讯联络。
如此,人类征服了时间和空间。自远古起,人类一直以坐马车、骑马或乘帆船所需旅行的小时数来表示不同地方之间的距离。但现在,人类穿着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过了地球。人类能够凭借汽船和铁路越过海洋和大陆,能够用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讯。这些成就和其他一些使人类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产铁、能同时纺100根纱线的成就一起,表明了工业革命这第一阶段的影响和意义。这一阶段使世界统一起来,统一的程度极大地超过了世界早先在罗马人时代或蒙古人时代所曾有过的统一程度;并且,使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这种支配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扩散到其他地区为止。
引发英国工业革命的必要性是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并在信息革命、资讯革命中达到顶峰)
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已稳步地、不懈地继续到现在。因此,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实质上是武断的。然而,若把1870年看作一个过渡日期,还是可以作一划分。正是在1870年前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发展——科学开始大大地影响工业,大量生产的技术得到了改善和应用。
我们在前章中曾提到,科学开始时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握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响应非凡的经济刺激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早先,发明是个人对机会作出响应的结果,而如今,发明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际上是定制的。沃尔特·李普曼已恰当地将这种新形势描述如下:
从最早的时代起,就有机器给发明出来,它们极为重要,如轮子,如帆船,如风车和水车。但是,在近代,人们已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存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我们知道,我们将制造出越来越完善的机器;这一点,是以前的人们所未曾认识到的。
1870年以后,所有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例如,在冶金术方面,许多工艺方法(贝塞麦炼钢法、西门子-马丁炼钢法和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炼钢法)给发明出来,使有可能从低品位的铁矿中大量地炼出高级钢。由于利用了电并发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内燃机,动力工业被彻底改革。通讯联络也因无线电的发明而得到改造。1896,古利埃尔莫·马可尼发明了一台不用导线就能发射和接收信息的机器,不过,他的成果是以苏格兰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和德国物理学家亨利希·赫兹的研究为基础的。石油工业迅速发展,因为地质学家和化学家做了大量工作;地质学家以非凡的准确性探出油田,化学家发明了从原油中提炼出石脑油、汽油、煤油和轻、重润滑油的种种方法。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也以大量生产的技术的发展为特点。美国在这一方面领先,就象德国在科学领域中领先一样。美国拥有的某些明显的有利条件可说明它在大量生产方面居首位的原因:巨大的原料宝库;土著和欧洲人的充分的资本供应;廉价的移民劳动力的不断流入;大陆规模的巨大的国内市场、迅速增长的人口以及不断提高的生活标准。
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是制造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以最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美国发明家伊莱·惠特尼就是在19世纪开始时用这种方法为政府大量制造滑膛枪。他的工厂因建立在这一新原理的基础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受到了许多旅行者的访问。其中有位访问者对惠特尼的这种革命性技术的基本特点作了恰当的描述:“他为滑膛枪的每个零件都制作了一个模子;据说,这些模子被加工得非常精确,以致任何滑膛枪的每个零件都可适用于其他任何滑膛枪。”在惠特尼之后的数十年间,机器被制造得愈来愈精确,因此,有可能生产出不是几乎相同而是完全一样的零件。第二种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是设计出“流水线”。亨利·福特因为发明了能将汽车零件运送到装配工人所需要的地点的环形传送带,获得了名声和大量财产。有人对这种传送带方式的发展作了如下生动的描绘:
制作传送带的想法是从芝加哥的罐头食品工人那里得来的,他们利用一台空中吊车沿着一排屠夫吊运菜牛躯体。福特先是在装配发动机上的小部件和飞轮磁电机时,然后又在装配发动机本身和汽车底盘时,尝试了这一想法。
一天,一个汽车底盘给缚在一根钢索上,当绞盘将钢索拖过工厂时,6名工人沿钢索进行了一次长250英尺的历史性旅行;他们边走边拾起沿途的零件,用螺栓使它们在汽车底盘上固定就位。实验做完了,但产生一个困难。上帝造人不象福特制造活塞环那祥精确。装配线对个子矮小的人来说,太高,对身材高大的人来说,太低,结果是劳而无功。
于是,进行更多的实验。先升高装配线,接着又降低装配线,然后试行两条装配线以适合高矮不同的人;先增加装配线的运行速度,再减低装配线的运行速度,然后做各种试验以确定一条装配线上需安置多少人、每道工序应相隔多远、是否要让上螺栓的人再上螺帽、使原先上螺帽的人有时间将螺帽上紧。终于,为每个汽车底盘上的装配而规定的时间从18小时28分钟缩短到1小时33分钟,世界有可能得到新的、大量的T型汽车;随着工人成为其机器上的更为有效的轮齿,大量生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然后,借助于先进的机械设备,对大堆大堆的原料的处理作了改善。大量生产的这种方法也是在美国得到改善的,其最好的例子见于钢铁工业。以下这段对制造铁路钢轨的过程的描述,说明了这种方法:
钢铁工业在一个巨大的地区范围里发展了这种……连续生产……。铁矿石来源于梅萨比岭。蒸汽铲把铁矿石舀进火车车厢;车厢被拖运到德卢斯或苏必利尔,然后进入某些凹地上方的码头,当车厢的底部向外翻转时,车厢内的铁矿石便卸入凹地;滑运道使铁矿石从凹地进入运矿船的货舱。在伊利湖港,这矿船由自动装置卸货,矿石又被装入火车车厢;在匹兹堡,这些车厢由自动两卸车卸货,倾卸车把车厢转到自己的边上,使矿石瀑布似地落入箱子;上料车把焦炭、石灰石和这些箱子里的矿石一起运至高炉顶部,将它们倒入炉内。于是,高炉开始生产。从高炉里,铁水包车把仍然火热的生铁转移到混轶炉,然后再转移到平炉。就这样,实现了燃料的节约。接着,平炉开始出钢,钢水流入巨大的钢水包,从那里,再流入放在平板车上的铸模,一辆机车把平板车推到若干凹坑处,除去铸模后赤裸裸地留下的钢锭就放在这些凹坑里保温,直到扎制时。传送机把钢锭运到轧机处,自动平台不时地升降,在轧制设备之间来回地抛出所需形状的钢轨。由此产生的钢轨具有极好的形状,如果有少许偏差,就会被抛弃。电动起重机、钢水包、传送机、自动倾卸车、卸料机和装料机使从矿井中的铁矿石到钢轨的生产威为一件不可思议地自动的、生气勃勃的事情。
从纯经济的观点来看,这一规模的大量生产所意味的东西,从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的以下这番无可非议的大话中可觉察出来:
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英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开采半磅石灰,运至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
科学和大量生产的方法不仅影响了工业,也影响了农业。而且,这又是发生在科学应用方面领先的德国和大量生产方面领先的美国。德国化学家发现,若要维持土壤的肥力,就必须恢复土壤中被植物摄取的氮、钾和磷。最初,是利用天然肥料来达到这一目的,但是,将近19世纪末时,天然肥料让位于形式上更纯粹的、必需的无机物。结果,无机物的世界性生产大大增长,在1850至1913年间,硝酸盐、钾碱和过磷酸钙的产量从微不足道的数量分别上升到899800公吨(其中四分之三用于制肥料)、1348000公吨和16251213吨。
第三次工业革命
时间不定,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科技时代,生物克隆技术的出现,航天科技的出现,欧美有称为21世纪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将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即生物科技与产业革命)。
21世纪的生物科技与产业革命[1]
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既是危机,也是机遇。产业模式或产业结构转型,往往是新经济新产业时代特征,技术革命带来的是产业革命。自从英国中西部启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几乎同期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产业结构的形成与经济的增长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明清,纺织和印染、采矿等工商业已经萌芽,晋商和徽商形成丝绸之路南北两端的著名商业模式。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可以看到一些因素,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社会规范)、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方法)、禅家的概念澄清化(思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经历了曾国藩、盛宣怀时代的江南制造业,广东、福建的经济特区时代,开始从珠三角、长三角和勃海湾向中西部发展。经济增长的实质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体现在发明家、企业家与金融家的社会活力。瞄准新科技革命,及时抓住从技术创意到产品市场化的整个经济链条,带来的是经济从根基上崛起的机遇。
20世纪科技方法论从实证分析向系统综合转型,人工智能、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电脑、电讯等信息产业革命(即信息革命、资讯革命),带来基因组计划、生物信息学的发展。 综合哲学,远在系统科学诞生之前已形成,19世纪未和20世纪初斯宾塞的综合(synthetic)哲学、罗素的哲学分析与综合、怀德海的有机哲学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科学哲学届讨论了综合哲学、系统科学与传统医学、中国哲学,中国科学院曾邦哲(杰)20世纪90年代阐述系统生物工程与系统遗传学的概念,1999年在德国创建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网(英文)。2000年美国L.Hood、日本H.Kitano等建立系统生物学研究机构。2003年美国J.Keasling成立基于系统生物学的遗传工程-合成生物学系。2005年法国F.Cambien和L. Tiret论述动脉硬化研究的系统遗传学观念。随后全球爆炸性地走向了电脑科学与生物科学整合的科技与产业发展态势,将带来21世纪的细胞制药厂与细胞计算机的生物工业化时代,欧美国家科技决策机构纷纷制定教育、科研、产业改革政策,中国出台了基因生物技术、系统医药学开发中医药产业现代化的重大立项与决策。
2007年6月,英国皇家工程院生物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部主席R. I. Kitney院士称:“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偶合,将产生第三次产业(instrial)革命”,颠覆计算机、纳米、生物和医药等领域的技术与产业变革,即生物工业革命。21世纪的整个产业结构,将转型为系统生物工程的生物(化学)物理联盟工业模式,也就是生态、遗传、仿生和机械、化工、电磁的工程应用整合的材料、能源、信息产业,体现为机器的生物系统原理(进化、遗传计算)、生物材料(纳米生物分子、工程生物材料)和基因工程生物体等。计算机科学理论源自动物通讯行为、神经系统的控制论、信息论研究;细胞内、细胞间通讯行为的探索,导致了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发展,将形成未来的材料、能源与信息全方位生物产业。
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是不同的概念,产业革命往往是由于制造业的革命引发的一场导致三大产业全面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纺纱与织布的工业规模化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以内燃机发明、汽车工业的起点为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了电气化和电话、电子通讯产业的发展,而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达到了顶峰(即信息革命、资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应该以有机化工的末尾,基因工程的开始、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起点,生物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是学科交叉和技术综合,以有机化学合成技术、高精细分析化学、纳米分子科学、微电子技术、超大规模集成、计算机软件设计、转基因生物技术、药物筛选高通量技术等学科与技术的综合集成,开发生物分子计算机元件、人工智能生物计算、合成细胞生物系统等,将在约30年内带来的是人工设计的新型生物分子材料、藻类人工细胞合成石油、纳米医疗细胞机器人等产业发展。支持重心转移到把资金力度放在潜在的高科技开发与发明,将是带来未来支柱企业发展的基础。
I.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金融,资金的关系
一、长期历史视角:工业革命与金融发展相辅相成
“大金融”理论(陈雨露,2013)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态拟合。从长期的视角来看待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大国的金融崛起几乎总是与其经济崛起同步实现的。17世纪末,英国依靠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提供资本燃料和动力,成功实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19世纪头号强国;但该体系“效率性”不足,无法支撑技术持续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无法适应新经济内在需求,而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逐渐走向衰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继承英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基础上,依靠逐渐成熟的投资银行体系,支持美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20世纪头号强国,120年屹立不倒;但却又因该体系“稳定性”不足,存在脱离实体经济和金融泡沫化的风险,直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投资银行体系也宣告破产,其经济一蹶不振,霸权地位也逐渐衰落。
英美究竟是如何崛起和衰落?金融在其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在世界经济第六个长周期,中国又应如何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如何构建稳健、高效、统一的大国金融体系,全面服务于大国经济和金融崛起的双重战略需要?这无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
二、英国模式的兴起: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10世纪前后的宋代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居于世界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从科学技术上,宋代的中国领先世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朝完成的,即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印刷术得到了大幅度改良(毕升的活字印刷),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从经济增长看,10世纪至15世纪,中国GDP平均占到世界30%,位居第一;从钢铁产量看,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大致在7.5万—15万吨,然而1720年工业革命前夕,英国钢铁产量也才1.7万—2万吨。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经济实力,几乎具备了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所有条件。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产生在中国宋代,而推迟700余年在英国发生?
实际上,英国工业革命早期使用的技术创新,大多数在之前早已有之。然而,技术革命既没有引发经济持续增长,也未导致工业革命。这是因为业已存在的技术发明缺乏大量及长期资金的资本土壤,不能使其从作坊阶段走向规模化的产业阶段。因此,英国诸如钢铁、纺织、铁路等大规模工业的成熟发展必需经历一个等待的过程,当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后,工业革命也就随之发生了。这就是“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大金融”理论强调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和金融革命正是“大金融”理论一个经典的历史注释:正是工业部门的资本需求和政府借款的需要促成了金融革命的发生;金融革命反过来则为工业革命提供资金,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英国的金融革命始于世界上首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1694年,英国“九年战争”激战正酣、耗费巨大,政府大举借债仍入不敷出,于是成立英格兰银行为战争募资,后发展成为英国中央银行。1720年,为应对“南海泡沫”金融危机,英国政府制定《泡沫法案》以限制股份自由转让、限制英国股票市场发展,促使城市私人银行、地方银行等商业银行蓬勃发展。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构建的银行网络体系,成为英国近代金融体系的主体和基础,不断为工业革命注入资本燃料和动力,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使英国从一个“蕞尔小国”一跃成为“日不落帝国”。
三、英国模式的衰落:集中垄断的商业银行体系缺乏“金融效率”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英国商业银行体系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累积资本、发展壮大,走向“托拉斯”式的集中垄断。“托拉斯”式的银行体系“效率性”不足,难以支撑技术持续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无法适应新经济内在需求,导致英国经济逐渐走向衰落。
1826年,英国政府颁布《银行法》,鼓励股份制银行的发展。为追求垄断的高额利润,股份制银行迅速吞并私人银行或合伙银行,同时兼并规模较小的股份制银行,从而使得资本高度集中。垄断的银行体系最大限度地占有稀缺资源,也更加注重短期回报、轻视工业创新的长期投资。资本的集中更加强化了其“逐利性”本质,通过特许贸易公司、殖民活动甚至战争,拓展具有更高利润率的国外市场,进而忽视了本国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的调整升级。英国集中垄断的商业银行体系失去效率和活力,不能给英国经济提供长期发展、动力不竭的资本市场,“日不落帝国”逐渐衰落。
四、美国模式的兴起:投资银行体系是美国经济腾飞的主推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继承英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基础上,依靠投资银行体系及金融创新,支持美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全球霸主。1933年,为应对经济大萧条,美国制定《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限制商业银行投资业务,促使投资银行体系发展迅速,逐渐由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转变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
美国以投资银行为主体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资本运营能力,实现了资本的市场化流动及有效配置,支撑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投资银行与生俱来“金融创新”的品质,通过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提供了经济快速增长所需要的更高流动性和信用催化,并借此主导五次并购浪潮,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同时,投资银行体系顺利化解高新技术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通过风险投资支撑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其迅速成长为美国新经济的支柱。因此,投资银行体系及其创新对于美国的崛起具有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五、美国模式的衰落:泡沫化的投资银行体系缺乏“金融稳定”
美国投资银行体系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但该体系“稳定性”不足,存在脱离实体经济和金融泡沫化的风险,直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该体系也宣告破产。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美国投资银行体系曾与实体经济结合紧密,为何后又脱离实体经济?这是由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为追求高额利润,资本必须走在实体经济前面,它“先入为主”却又“抢先退出”。美国经历工业化、产业化后的利润率下降,无法满足资本的逐利欲望,资本就放弃介入实际生产,专门从事于借贷、投资等非实物资金运作,于是产业资本就变异为金融资本。被金融资本绑架的美国义无返顾地走上“工业化—去工业化—金融化”道路,最终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并泡沫化,导致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当前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只是对困境的修补,不能改变衰落的大势。因为金融化后的美国资本已经习惯坐享其成,难以再适应并满足于工业制造的利润率;即使金融资本迫于无奈而寻嫁实体经济,也会通过全球配置选择低成本、高利润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美国逐渐被金融资本抛弃,缺少了资本动力,美国经济将走向衰落。
从英美崛起历史中,我们发现工业革命与金融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金融体系已成为大国崛起的基本性战略力量。这也是我们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态拟合的核心要义。但是,走向集中垄断的英国银行体系因缺乏“效率性”,不能给实体经济资本支撑;走向泡沫化的美国投资银行体系因缺乏“稳定性”,导致金融危机。任何一种金融制度都有“天使”和“魔鬼”两面,怎么根据自身国家禀赋,用好才是关键。
J. 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过渡为垄断资本主义后就被称之为帝国主义哪
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关系的社会化随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垄断组织的统治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就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一个体系,即“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体系。”同时,对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作了科学分析,指出了它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必然性。帝国主义的实质和最深厚的基础是垄断。帝国主义的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①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②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溶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③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