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云南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5年全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按照严格保护资源、促进持续发展、维护合法权益、调控资源供应、有效服务社会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整顿促规范,以保障促发展。
●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提供有效保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中心工作,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按照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做好提供建设用地的保障。要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积极推进法制、体制和机制创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产出最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加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强化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的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维护和尊重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不断完善规划实施的配套措施,加强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管理,加强对建设用地供应和优势矿产开发总量的调控;把握好调控的方式和重点,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圈占土地,保障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其他合理的建设项目用地。
●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增强可持续保障能力。研究制定城市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考核体系,全面开展土地集约评价工作,严格按照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国家的供地目录供地;严把用地审批关,严格审核用地规模,努力提高投资强度和容积率;积极开展存量建设用地调查,采取有力措施盘活存量、闲置和空闲土地资产,以内涵挖潜盘活存量为主,新增用地为辅,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加强闲置土地清理利用,积极开展建设用地置换,严禁闲置土地;大力开展城中村改造,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开展村镇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努力减少增量土地供应。
●为做大做强矿业支柱产业提供资源保障。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矿产资源。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投入到风险勘查和矿产开发中,建立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体系,保持重要矿产储量增长与消耗的基本平衡;积极开拓新的资源及找矿领域,大力加强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和矿产资源远景评价,部署老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新增一批紧缺矿产资源远景储量;充分发挥全省的区位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矿产资源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做大做强全省的矿业支柱产业提供可持续保障。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云南省辖16个市、州,130个县、市、区,全省土地总面积3 831.94万公顷,居全国第八位,属全国土地面积较广阔的省份。其中农用地3 176.09万公顷,建设用地77.54万公顷,未利用地578.31万公顷。截至2005年底全省耕地609.4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90%;园地82.79万公顷,占2.16%;林地2 212.87万公顷,占57.75%;牧草地78.30万公顷,占2.04%;其他农用地192.69万公顷,占5.0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0.20万公顷,占1.57%;交通用地9.46万公顷,占0.25%;水利设施用地7.88万公顷,占0.21%;未利用土地533.70万公顷,占13.93%;其他用地44.61万公顷,占1.16%。
截至2005年底,年初耕地面积611.95万公顷,年内增加耕地面积1.71万公顷、减少耕地面积4.22万公顷,年末耕地面积609.44万公顷。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2005年云南省耕地总资源为609.44万公顷,其中常用耕地为456.41万公顷,临时性耕地为153.03万公顷。2005年各类土地增减总的变化趋势为:耕地、未利用地、其他农用地、牧草地及其他土地减少,林地、园地、建设用地及水利设施用地增加。耕地净减少2.51万公顷,园地净增加1.58万公顷,林地净增2.28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净增加0.71万公顷,交通用地净增加0.25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净增加0.16万公顷,未利用地净减少2.03万公顷,牧草地净减少0.10万公顷,其他农用地减少0.29万公顷。
林地、园地增加和未利用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开发荒山、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和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水利设施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兴修水利、大力发展水电事业的结果。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建设占用,其他土地增加主要是灾毁地,即原耕地变为滩涂。
2.建设用地
2005年全省共审批建设用地14 687.80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10 903.71公顷,耕地6 800.66公顷。国务院审批建设用地7 547.20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5 517.82公顷,耕地2 986.66公顷。省级审批建设用地7 140.60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5 385.89公顷,耕地3 814.00公顷。2005年全省审批用地量远大于2004年,仅省级审批建设用地就比2004年增加了2 016.13公顷。主要用地集中在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保山市、昭通市等地区。
全省审批分批次建设用地3 753.02公顷,其中商服用地308.65公顷,工矿仓储用地213.23公顷,公用设施用地505.47公顷,公共建筑用地485.19公顷,住宅用地342.44公顷。单独选址建设用地10 953.71公顷,其中交通运输用地7 426.8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846.38公顷。
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①近年全省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用途集中在交通、电力、水利设施用地;②大力发展小集镇建设,造成村庄、建制镇和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增加。
2005年全省土地征收面积10 483.52公顷,征地总费用36.97亿元,安置农业人口11.63万人。其中国务院征地总面积5 416.09公顷,征地总费用16.94亿元,安置农业人口5.76万元;省政府征地总面积5 067.43公顷,征地总费用20.03亿元,安置农业人口5.87万元。
(三)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2005年全省共完成土地整理项目46个,面积13 006.24公顷,投资额15 844.78万元,投资额比2004年的7 061.52万元增加了8 783.26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19个。
全省共完成土地复垦项目6个,面积1 198.76公顷,投资额663.47万元,其中省级项目3个。
全省共完成土地开发项目78个,增加面积12 130.17公顷,投资额26 433.60万元,投资额比2004年的15 671.85万元增加了10 761.75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面积825.00公顷,投资额1 893万元;省级项目25个,面积4 837.01公顷,投资额10 484.21万元。
从投资结构看,全省土地以开发和整理为主。
二、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现状
云南省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攀西黔中区(川滇—滇东成矿带)、红水河右江区(滇东南成矿带)三个资源集中区,成矿条件优异,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42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83.04%,在已发现的矿产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5种。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63.49亿吨,铁矿保有资源储量35.64亿吨,锰矿保有资源储量0.91亿吨,铜矿保有资源储量989.22万吨,铅矿保有资源储量706.87万吨,锌矿保有资源储量2 043.24万吨,镍矿保有资源储量81.08万吨,钨矿保有资源储量23.92万吨,锡矿保有资源储量121.72万吨,铂族金属保有资源储量102.12吨,岩金矿保有资源储量199.12吨,磷矿保有资源储量38.43亿吨。其中列第一位的有铅、锌、锡、磷、铟等9种矿产,居第二位的有铂族金属、锗、硅藻土等7种矿产,居第三位的有铜、镍、锰、银、锶等9种矿产。
云南省矿业发展迅速,涌现出昆钢集团、云锡集团、云铜集团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全省矿业产业在职职工人数达32万人,若加上相关延伸产业的从业人员,全省矿产业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百万人。2005年全省采煤5 500多万吨,十种重要有色金属产量达130万吨,其中精锡约7万吨(含省外、境外来料加工),居全国第一位,铜、铅、锌、磷居全国第二、第三位,钢铁产量达到350万吨。规模以上矿业实现产值80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0%。矿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二)地质勘查投入及勘查成果
2005年全省地质勘查投入30 949.14万元,比2004年增加投入18 066.4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1 503.93万元,地方财政拨款2 755.01万元,企事业投入26 526.22万元,其他投入163.98万元。在全省地质勘查总投入中,矿产资源补偿费554.00万元,外商投入13 586.00万元。随着全球矿产品为主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突出表现为全省地质勘查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以社会资金和外资为主,主要进行煤、铁、铜、金、铅、锌、锡、锑等重要矿种的勘查。全年完成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65 976 米,坑探工作量13 797 米。直接从事地质勘查工作人员1 462人,其中技术人员907人,劳动报酬支出3 058.68万元。
全省新发现了昭通市昭阳区大垭口煤矿、威信县观音山煤矿、禄劝县大松树铁矿、会泽县雨碌磷矿等一批矿产地。通过地质工作,初步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0.01亿吨,铁矿300万吨,磷矿0.97亿吨。
(三)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效的采矿许可证共计4 245个,其中本年新立780个。涉及的主要矿产为有色金属矿产276个、金矿28个、黑色金属矿产124个、非金属矿产3 081个、煤671个,批准登记面积1 592.47平方千米,矿业权使用费296.66万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71个,集体企业711个,股份合作企业15个,股份有限公司81个,有限责任公司390个,私营企业2 608个。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效的勘查许可证共计1 799个。涉及主要矿产为有色金属矿产698个、金矿338个、黑色金属矿产392个、非金属矿产85个、煤238个、稀有(稀土、稀散)矿产14个,批准登记面积43 345.40平方千米,矿业权使用费738.93万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397个,集体企业26个,股份合作企业9个,有限责任公司752个,股份有限公司235个,私营企业179个,中外合作经营企业42个,外资企业8个。
三、国土资源市场
(一)土地市场
1.土地一级市场
2005年全省出让土地8 782宗,面积2 509.22公顷,成交价款71.41亿元,纯收益11.65亿元。其中,协议出让4 242宗,面积1 144.48公顷,成交价款27.26亿元,纯收益4.53亿元;招标出让面积134.95公顷,成交价款6.37亿元,纯收益0.51亿元;拍卖出让面积72.44公顷,成交价款4.10亿元,纯收益1.42亿元;挂牌出让面积1 157.35公顷,成交价款33.68亿元,纯收益5.19亿元。
2.土地二级市场
2005年全省转让土地15 352宗,面积1 142.74公顷,转让金15.13亿元。出租土地3 759宗,面积199.77公顷,租金0.14亿元。抵押土地13 738宗,面积71 706.03公顷,抵押价款100.06亿元,贷款金额66.85亿元。
(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
1.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
2005年全省采矿权出让685宗,合同金额8 148.07万元。其中行政审批351宗,金额1 126.70万元;招标1宗,金额1 660.00万元;拍卖23宗,金额2 167.27万元;挂牌310宗,金额3 194.10万元。全省探矿权出让2 647宗,涉及矿种主要有煤、铁、铜、锌、金、银及建材非金属矿产等。
2.探矿权采矿权二级市场
2005年全省采矿权转让11宗,价款602.41万元。其中出售7宗,价款592.40万元;作价出资2宗,价款10.00万元。全省探矿权转让169宗,价款15 098.40万元,全部为出售。
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一)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情况
据统计,2005年度全省共发现土地违法案件2 838件,涉及土地面积477.91公顷,其中涉及耕地200.25公顷。全省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2 051件,涉及土地面积488.72公顷,涉及耕地面积234.09公顷。截至2005年底,结案2 016件,结案率为98.29%。处理本年发生案件1 549件,涉及土地面积275.21公顷,共拆除构建物6 996.31百平方米,没收构建物549.08百平方米,收回土地12.72公顷,其中耕地3.53公顷,罚没款3 150.58万元。
土地违法案件的主要特点:①从违法主体看,个人违法居高不下,2005年个人违法案件共2 500件;②从违法性质看,未经批准使用土地占违法案件数的首位,未经批准占地为1 448件;③从发案区域看,经济发展速度快、投资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违法用地量较大;④部分地区处理隐漏案件数量大大高于往年,主要原因是进一步加大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彻底清理和妥善处理,对维护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土地违法案件发生的原因:①经济增长的快速期也是土地违法的高发期。地方政府为了快上项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往往忽视依法用地,大量的违法用地也就随之产生;②投资过热的产业也就是土地违法多发的产业。从2005年全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动态巡查、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发现,很多违法案件发生在水泥、小冶炼、房地产、旅游等投资热产业;③从近两年全省查处的案件来看,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案件有上升的趋势。
(二)矿产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据统计,2005年全省共立案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1 387件,其中勘查违法案件9件,其余全部为开采违法案件。
截至2005年底,全省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结案1 402件,其中处理2004年未结案件61件,勘查违法案件8件,开采违法案件1 333件,罚没款254.54万元。
违法案件产生的原因:①近年来,随着矿产品价格的上升,一些人受到利益驱动,无视国家的政策法规,非法勘探、开采,越界开采现象屡禁不止;②执法队伍受编制限制,执法装备落后,无强制执行权,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矿山的动态巡查和案件的查处。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2005年申请行政复议39件,2004年未结案件1件,本年受理33件,本年审结33件。涉及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丽江市、楚雄州、红河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区。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2005年全省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人数11 856人。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机构147个,人员7 371人,经费收入59 426.2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1.00万元,地方财政51 033.69万元,其他收入8 381.55万元。直属事业单位139个,人员1 053人;下属乡级国土所1 234个,人员3 432(兼职33人)人;省国土资源厅年末从业人员79人,经费收入8 431.80万元。
2005年全省参加学习培训的人数共计3 595人次。其中,党校学习275人次,行政学院学习122人次,其他培训3 198人(国外培训12人次);学历教育825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4人,本科307人,大专513人;本年取得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2人,学士学位11人。
七、地质资料汇交、利用和信息化建设情况
2005年全省汇交地质资料199份,涉及固体矿产勘查183份,水文工程3份,物化探遥感4份,地质科研9份。全年借阅、查阅资料478人次,查阅份数1 073份次。
2005年全省从事国土资源信息化人员 224人,技术人员 146人,历年经费投入10 513.35万元,本年投入1 913.00万元。其中省厅信息中心人员7人,历年经费投入4 842万元,本年投入622万元,主要为硬件设施投入。
八、地质环境管理情况
2005年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34起,其中滑坡20起,造成经济损失44 877.13万元,人员伤亡78人。预报784 起,成功预报8 起,避免伤亡406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324个,用于地质灾害防治资金5 809.99万元。
2005年全省建立监测点7 944个,监测机构8个,技术人员47人,提交报告153份,发布简报601份。
地质遗迹保护区6个,保护区面积78 236.66公顷,建设投资2 244万元。地质公园6个,面积314 510公顷,投资18 108.30万元。
2005年全省矿山占用破坏土地4 848.19公顷,其中露天开采3 343.19公顷。全年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117个,投入资金4 910.8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 534.68万元,地方财政2 421.68万元,恢复面积870.32公顷。
❷ 拖欠农民工工资不给,北京举报电话号码是多少
拖欠农民工工资不给,可以拨打12333进行举报,也可以去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举报。
根据《北京市劳动保障监察接待跨区域投诉举报案件管理办法》第三条 跨区域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坚持以“统一接收、联动处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便捷高效”为出发点,以现行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撑,依托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接待举报投诉窗口,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市级联动处理平台,实现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一点举报投诉、全市联动受理”,为劳动者提供公开、便捷、高效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服务。
第七条 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接到的投诉举报案件,有管辖权限的,应当按程序依法处理。无管辖权限的,在接待当日,将投诉举报材料上传到劳动监察信息平台,由市级劳动监察机构统一流转,并告知投诉举报人。接待窗口工作人员将所接到的书面材料、证据清单及证据,在得到市级劳动监察机构的通知后,直接邮寄给承办案件的劳动监察机构。
(2)云铜集团1128案件扩展阅读:
《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用人单位全额支付劳动者应得工资;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的;
(三)低于本市规定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和法定休假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的。
有前款情形之一情节严重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责令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所欠工资数额与25%补偿金总和的二倍以内赔偿金。
❸ 云南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6年,是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的重要一年,是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强地质工作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完善体制,提高素质”为动力,抓住资源保护、资源保障、资源市场建设、依法行政以及队伍建设等环节,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成效。2006年主要工作成效如下:
● 积极服务经济建设,国土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
● 继续开展“两个”市场治理整顿,市场秩序日趋规范。
● 深化“三权”制度改革,资源有偿使用成效明显。
● 领导有力,组织严密,全国“两会一班”在昆明成功召开。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云南省辖16个市、州,130个县、市、区,全省土地总面积3831.94万公顷,居全国第八位,属全国土地面积较广阔的省份。其中农用地3176.84万公顷,建设用地78.77万公顷,未利用地576.33万公顷。截至2006年底全省耕地607.78万公顷,比2005年减少1.6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9%;园地84.08万公顷,占2.2%;林地2214.24万公顷,占57.8%;牧草地78.25万公顷,占2.0%;其他农用地192.49万公顷,占5.0%;居民点用地61.03万公顷,占1.6%;交通用地9.73万公顷,占0.3%;水利设施用地8.0万公顷,占0.2%;未利用土地532.0万公顷,占13.9%;其他用地44.33万公顷,占1.1%。
2006年,年初农用地面积3176.09万公顷,年内增加面积0.75万公顷,年末农用地面积3176.84万公顷。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2006年云南省各类土地增减总的变化趋势为:未利用地、耕地、其他土地及其他农用地减少,林地、园地、建设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增加。耕地净减少24.9万亩,园地净增加19.4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净增加12.5万亩,交通用地净增加4.1万亩,水利设施用地净增加1.9万亩,未利用地净减少25.5万亩,牧草地净减少0.7万亩,其他农用地减少3.1万亩。
林地、园地增加和未利用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开发荒山,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和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水利设施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兴修水利,大力发展水电事业。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增加主要是建设占用,其他土地增加主要是灾毁地,即原耕地变为滩涂。
2.建设用地
2006年全省省级人民政府共审批建设用地10221.84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8029.16公顷,耕地5988.04公顷。2006年全省审批用地量比2005年增加了3143.12公顷。主要用地集中在昆明市、曲靖市、德宏州、文山州、玉溪市、红河州、大理州、楚雄州等地区。
全省省级审批分批次建设用地6590.97公顷,其中商服用地833.71公顷,工矿仓储用地517.61公顷,公用设施用地371.43公顷,公共建筑用地711.48公顷,住宅用地682.61公顷。单独选址建设用地3630.87公顷,其中交通运输用地1149.55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426.71公顷。
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近年全省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交通、电力、水利设施用地增多;二是大力发展小集镇建设和工业用地,造成村庄、建制镇和独立工矿面积增加。
(三)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2006年全省土地整理项目50个,面积12395.57公顷,投资额20436.48万元,投资额比2005年的15844.78万元增加了4591.70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5个,省级项目25个,州级项目4个,县级项目16个。
全省土地复垦项目21个,面积5635.85公顷,投资额15333.28万元,国家级项目11个,省级项目5个,州级项目5个。
全省土地开发项目58个,增加面积8340.11公顷,投资额19298.87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4个,面积766.55公顷,投资额2401.85万元,省级项目17个,面积3435.57公顷,投资额8349.88万元。
二、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现状
云南省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攀西黔中区(川滇—滇东成矿带)、红水河右江区(滇东南成矿带)3个资源集中区,成矿条件优异,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42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83.04%,在已发现的矿产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5种。其中列第一位的有铅、锌、锡、磷、铟等9种矿产,第二位的有铂族金属、锗、硅藻土等7种矿产,第三位的有铜、镍、锰、银、锶等9种矿产。
云南矿业发展迅速,涌现出昆钢集团、云锡集团、云铜集团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全省矿业产业在职职工人数达32万人,若加上相关延伸产业的从业人员,全省矿产业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达百万人。2006年全省采煤6300多万吨,10种重要有色金属产量达170万吨,其中精锡约7万吨(含省外、境外来料加工),居全国第一位,铜、铅、锌、磷居全国第二、第三位,钢铁产量达到450万吨。规模以上矿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0%。矿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二)地质勘查投入及勘查成果
云南省境内拥有以省地矿局、省有色地质局、省煤田地质局为主的勘查单位共73个,从事基础性地质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及商业性矿产勘查。据不完全统计,全省2006年地质勘查投入34779.86万元(未含社会资金投入情况),比2005年增加投入3830.7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2332.65万元,地方财政拨款1537.49万元,企事业投入30909.72万元。其中投入矿产资源补偿费140.00万元,外商投入575.87万元。随着全球以矿产品为主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云南省地质勘查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以社会资金和外资为主,主要进行煤、铁、铜、金、铅、锌、锡、锑等重要矿种的勘查。全年完成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230952米,坑探工作量17229米。直接从事地质勘查人员2607人,其中技术人员994人,劳动报酬支出7769.21万元。
全省新发现了富源县桃树坪煤矿、威信县玉京山高田煤矿、镇康县天生桥多金属矿、永平县阿古寨多金属矿、潞西市王台山镍矿等一批矿产地。通过地质工作,初步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0.98亿吨,铜矿16146吨,铅矿178764吨,锌矿197729吨。
(三)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发证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采矿许可证发证数5933件,其中本年新立2012件。开采主要矿产为有色金属矿产154个、金矿14个、黑色金属矿产92个、非金属矿产4833个、煤701个,批准登记面积3074.76平方千米,矿业权使用费419.35万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276个,集体企业1063个,股份合作企业28个,股份公司80个,有限责任公司403个,私营企业3739个。
全省全年批准登记勘查许可证1506件。涉及主要矿产为有色金属矿产570个、金矿179个、黑色金属矿产445个、非金属矿产46个、煤矿242个、稀有(稀土、稀散)矿产3个,批准登记面积32014.87平方千米,矿业权使用费671.49万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199个,集体企业29个,股份合作企业11个,有限责任公司789个,股份公司107个,私营企业219个,中外合作企业10个,外资企业13个。
三、国土资源市场
(一)土地市场
1.土地一级市场
2006年全省出让土地14728宗,面积3815.81公顷,成交价款97.49亿元,纯收益15.70亿元。其中,协议出让9685宗,面积2351.97公顷,成交价款46.30亿元,纯收益7.31亿元;招标出让面积137.45公顷,成交价款5.29亿元,纯收益0.66亿元;拍卖出让面积124.78公顷,成交价款4.98亿元,纯收益1.15亿元;挂牌出让面积1201.61公顷,成交价款40.92亿元,纯收益6.58亿元。
2.土地二级市场
2006年全省转让土地18211宗,面积1553.91公顷,转让金17.36亿元;出租土地2921宗,面积19.09公顷,租金0.29亿元;抵押土地21032宗,面积21307.81公顷,抵押价款287.22亿元,贷款金额199.55亿元。
(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
1.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
2006年全省采矿权出让798宗,合同金额8075.74万元,其中行政审批234宗,金额296.32万元;招标1宗,金额1660万元;拍卖9宗,金额819.17万元;挂牌554宗,金额5300.25万元。全省探矿权出让584宗,涉及矿种主要有煤、铁、铜、锌、金、银及建材非金属矿产等。
2.探矿权采矿权二级市场
2006年全省采矿权转让40宗,价款28924.09万元,其中出售33宗,价款27952.09万元;作价出资1宗,价款800万元。全省探矿权转让26宗,价款5372万元,其中出售16宗,价款5035万元,作价出资3宗,价款328万元。
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一)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情况
据统计,2006年度全省共发现土地违法案件2770件,涉及土地面积744.28公顷,其中涉及耕地301.55公顷。全省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1702件,涉及土地面积578.28公顷,涉及耕地面积197.41公顷。截至2006年底,结案1557件,结案率为91.48%。处理本年发生案件1123件,涉及土地面积430.89公顷。
共拆除构建物4758.03百平方米,没收构建物131.08百平方米,收回土地31.76公顷,其中耕地16.60公顷,罚没款1846.95万元。
土地违法案件发生的原因:①经济增长的快速期,也是土地违法的高发期,地方政府为了快上项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往往忽视依法用地,大量的违法用地也就随之产生;②投资过热的产业,也就是土地违法多发的产业。从2006年全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动态巡查、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发现,很多违法案件发生在水泥、小冶炼、房地产、旅游等投资热产业。
(二)矿产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据统计,2006年全省共立案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591件,其中勘查违法案件33件,其余全部为开采违法案件。
截至2006年底,全省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结案553件,其中处理2005年未结案件6件,勘查违法案件33件,开采违法案件512件,罚没款343.66万元。
违法案件产生的原因:①近年来,随着矿产品价格的上升,一些人受到利益驱动,无视国家的政策法规,非法勘探、开采,越界开采现象屡禁不止;②执法队伍受编制限制,执法装备落后,无强制执行权,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矿山的动态巡查和案件的查处。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2006年申请行政复议32件,上年未结案件1件,本年受理32件,本年审结30件。涉及昆明市、保山市、玉溪市、楚雄州、红河州、文山州、大理州等地区。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2006年全省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人数为10756人。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机构145个,人员7037人,经费收入83088.8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5528.20万元,地方财政55065.38万元,其他收入12495.27万元。直属事业单位353个,人员 2110 人。乡级国土所1163个,人员3719人(兼职91人)。
2006年全省参加学习培训的人数共计5723人次。其中,党校学习297人次,行政学院学习97人次,其他培训5329人(国外培训3人次);学历教育975人,其中硕士79人,本科509人,大专387人。
七、地质资料汇交、利用和信息化建设情况
2006年全省汇交地质资料181份,涉及固体矿产勘查174份,物化探遥感1份,环境3份,地质科研3份。全年借阅、查阅资料2631人次,查阅份数5563份次。
2006年全省从事国土资源信息化人员1004人,技术人员95人,历年经费投入13833.54万元,本年投入2839.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