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旭日升集团怎么了
旭日升
旭日升:变革的痛与思
1993年始,一个以供销社为家底、3000万元投资起家的旭日集团通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做成了一个销售额高达30亿元的饮料巨头。然而,从2001年开始,一日千里升腾起来的旭日,让人无法想象地滑向了“迟暮”的轨迹,2002年下半年,旭日升停止铺货。曾一度风光无限的“旭日升”,日渐成了人们心中的一道“蓝色记忆”。
对于旭日的衰落,各种不同的说法都有。但知情人士认为,旭日集团内部从2000年开始的一系列“管理变革”才真正要了它的命。
升腾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饮料发展史上,“旭日升”是不可或缺的一页。
河北旭日集团的前身为冀州市供销社,20世纪90年代初期,供销社独辟蹊径,在中国的传统饮料“茶”上做文章,率先推出“冰茶”概念。1993年,河北冀州供销社改名为旭日升集团。1994年,旭日升集团投入3000万元用于冰茶的生产和上市,并很快获得了数百万元的市场回报。
创业初期,旭日集团派出上百名冀州员工,奔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各大城市,通过地毯式布点,密集型销售,建立起48个旭日营销公司、200多个营销分公司,连接起无以计数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旭日升”营销网络。一夜之间,独占了中国茶饮料市场鳌头。
1995年,旭日升冰茶销量达到5000万元。1996年,这个数值骤然升至5个亿,翻了10倍。在市场销售最高峰的1998年,旭日升的销售额达到30亿元。
概念的力量是无穷的。有分析人士指出,旭日升的成功是因为它选择了一个百姓熟悉而市场或缺的切入点,并且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冰茶”概念。1999年,旭日集团确定“冰茶”为旭日集团商品特有名称,并将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将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以商标作壁垒“独家垄断”。在当时看来,旭日升有了这个商标,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
迟暮
旭日升的巨大成功引来众多竞争对手的跟风。在康师傅、统一、可口可乐“岚风”、娃哈哈等一群“冰红茶”、“冰绿茶”的围追堵截中,“冰茶”的独家生意很快就被对手模仿,旭日升创造出来的概念日渐释稀、弱化。
2001年,旭日升的市场份额迅速从最初的70%跌至30%,市场销售额也从高峰时的30亿元降到不足20亿元。当产品先入者的优势逐渐被减弱,甚至荡然无存之时,管理上的问题也就随之暴露,尤其是产销规模的迅速扩张,显得公司的制度和人才保障越来越滞后。
据熟悉旭日集团的人士介绍,旭日升在销售渠道建设时,不论是进入哪一个城市,不论是什么职位,集团都无一例外地从冀州派遣本地人马,但是相应的制度规范却没有建立起来,总部与网点之间只有激励机制,而没有约束机制。
旭日集团采取了按照回款多少来评定工作考核的管理思想,而忽视了市场通路的精细化建设。有报道说,旭日集团原来很多从冀州出来的业务员为了配合企业的考核,私自和经销商达成“君子协议”:只要你答应我的回款要求,我就可以答应你的返利条件;而且,我还可以从集团公司给你要政策,甚至还可以让你卖过期的产品。很多分公司的经理、业务员也根本不管市场上的铺货、分销和监督,而是住进了经销商包的酒店,除了催款和不可能实现的“大胆”承诺之外,就是和经销商一起欺骗企业。
变革
内忧外患之时,旭日升的管理层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革。
第一步是给企业高层大换血,意在将原有的粗放、经验主义的管理向量化、标准化管理转变。据说,旭日集团当时引进了30多位博士、博士后和高级工程师,个个是战略管理、市场管理、品牌策划和产品研发方面的少壮派高手,其中集团的营销副总经理还是曾在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的销售主管。
第二步是把1000多名原来一线的销售人员安排到生产部门,试图从平面管理向垂直管理转变。集团总部建立了物流、财务、技术三个垂直管理系统,直接对大区公司调控,各大区公司再对所属省公司垂直管理。这样的调动是集团成立8年来最大的一次人事调动。
第三步是把旭日集团的架构重新划分为五大事业部,包括饮料事业部、冰茶红酒事业部、茶叶事业部、资本经营事业部、和纺织及其他事业部,实现多元化经营。
这般手段,可谓是“大破大立”。不料,悲剧也由此而生。
反思
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未让产品的市场表现“止跌回升”,组织内部就先乱了。
当“空降兵”进入旭日集团并担任要职之后,新老团队的隔阂日益加深,公司管理层当初怎么也没有想到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从国外回来的“洋领导”移植的成功模式在元老们那里碰壁,元老们经验性的决策在新人那里触礁。
由于公司最初没有明确的股权认证,大家都不愿自己的那一份被低估,元老们心里想的是“当初我比你的贡献大”,而新人们心里想的是“今天我的贡献比你大”。没有凝聚力的企业,就像临时拼凑起来的草台班子,很容易散崩。
据知情人士透露,旭日在高层进行大幅调整之后,又把1000多名原工作在一线的业务人员调回生产部门,单从这个层面可以看到变革带
来的震荡是如何巨大。他认为,人员的大幅度调整不仅关系到企业内部个人利益的重新洗牌,更关系到销售渠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变革使企业的价值链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矛盾不可避免地尖锐起来,企业出现了失控和分裂。
国外管理专家有一个观点:企业领导在考虑实行变革时,一定要克制,不可往企业里投掷巨石。他们必须鼓励自己的员工采取不断往池塘中扔小圆石的策略。惟如此,所要求的大规模变革才能开展起来,同时又可以确保企业的健康肌体所受到的破坏最少。
旭日升的变革管理失败,给大家留下了太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Ⅱ 旭日国际集团的主营产品
工艺包括手板制造、模具制作、啤塑、喷油、移印、搪胶、车发、车缝、合金、电子 (SMD、邦定、PCB装配)、成品装配等,产品包括电子、塑胶、合金、铁皮、车缝 等等玩具。
主要制造厂区在深圳平湖及广东韶关,承接Mattel、Hasbro、MGA、SSD等订单,从事代工制造。此厂为国内最大玩具代工厂。
Ⅲ 吉林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吉林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05月23日,主要经营范围为黄金相关产业企业管理等。
法定代表人:丁冬
成立时间:2014-05-23
注册资本:25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220200000106724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吉林市昌邑区青年路2000号
Ⅳ 旭日升集团还存在吗
旭日升集团不存在了,已经停产了。2011年2月,汇源以1201万元收购旭日升,开始了产品线多元化的布局。2005年被工商部门吊销执照,旭日集团还是如流星一般陨落了。
旭日升的巨大成功引来众多竞争对手的跟风。在康师傅、统一、可口可乐“岚风”、娃哈哈等一群“冰红茶”、“冰绿茶”的围追堵截中,“冰茶”的独家生意很快就被对手模仿,旭日升创造出来的概念日渐释稀、弱化。
2001年,旭日升的市场份额迅速从最初的70%跌至30%,市场销售额也从高峰时的30亿元降到不足20亿元。当产品先入者的优势逐渐被减弱,甚至荡然无存之时,管理上的问题也就随之暴露,尤其是产销规模的迅速扩张,显得公司的制度和人才保障越来越滞后。
(4)旭日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扩展阅读:
面对市场上越来越多的饮料种类,“旭日升”想脱颖而出,必须从自身做起。当今消费者一般认为,碳酸饮料不符合健康理念,针对如此市场需求,三亚公司增加技术人员研发新产品。目前,已经推出了“旭日升”果粒果汁产品,同时还研发了营养丰富的植物蛋白饮料,如杏仁露、核桃露等。
对于来之不易的“旭日升”商标,三亚集团认为,作为该品牌的主打产品,“旭日升”冰茶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但因长时间与市场脱节,原有口味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三亚集团特别企划将产品升级,改良口味和包装风格,同时效仿其他知名品牌,推出针对不同消费者的有糖和无糖冰茶,力求让“旭日升”东山再起。
Ⅳ 深圳平湖旭日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是骗子来的#80他妈的在 路边谈招人!先看了简章只后叫你填表!然后就交10元
这些应该都是职介所搞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去山厦旭日厂二号门口见工,要带上三证(身份证,流动人口证,健康证),招工年龄好像是16-45岁,女性最好,男性进厂稍麻烦一点,但都不收费的,我的回答希望能帮上你
Ⅵ 重庆旭日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重庆旭日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1月13日,主要经营范围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叁级、爆破与拆除工程专业承包叁级、公路路基工程专业承包叁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叁级(凭资质证书执业)建筑材料销售等。
法定代表人:谢家田
成立时间:2001-11-13
注册资本:6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500234000006870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重庆市开县汉丰街道永兴社区南山中路221号
Ⅶ 旭日国际集团的公司创始人
蔡志明,广东揭东县人,香港商人,主要从事玩具业及物业投资,有「玩具大王」的称号。
蔡志明1969年中学预科毕业,在一家玩具工厂担任推销员,1972年成立旭日实业,其後继续进修,分别获得英国及美国纽波特大学工商管理学学士及硕士学位,2001年则取得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
早年蔡志明代理及生产史诺比玩具,1994年,蔡志明收购美国一家合金玩具车公司,并成立旭日国际集团。2005年其资产总值超过80亿港元。蔡志明拥有30多座物业,包括住宅、工业及商业大厦单位及酒店。2003年入股位元堂(已出售),2005年则入股康健国际(HKEX #8138),进军医疗市场。2006年女儿蔡加怡成为香港体检(HKEX #0397)执行董事。蔡志明是中国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玩具厂商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