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10大案例的作品目录
能力为本:利丰贸易32起成功并购(1995~2008年)
案例正文:利丰并购的三大阶段
背景资料:英之杰采购、、CGroup
分析评论:基于能力的双线并购
脱中入美:万向集团的6起跨国并购(1997~2007年)
案例正文:万向美国公司的6起收购
背景资料:万向美国公司与多家美国汽车零部件企业
分析评论:基于“美国化”的万向并购模式
技术获取:上海电气收购日本秋山(2002年)
案例正文:上海电气的首起跨国并购
背景资料:上海电气与秋山机械
分析评论:并购获取技术行业整体发展
真伪机会:TCL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2004年)
案例正文:中国后来者与全球先行者的交易
背景资料:TCL集团与汤姆逊公司
分析评论:并购机会与能力的匹配
成败几何:上海汽车收购双龙与罗孚(2004~2005年)
案例正文: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先行者
背景资料:上海汽车、韩国双龙与英国罗孚
分析评论:败在双龙成在罗孚
以小博大:联想并购IBMPC业务(2005年)
案例正文:中国领先者与全球落伍者的交易
背景资料:联想集团与IBMPC业务
分析评论:并购的无形资源转移
雾里看花: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2005年)
案例正文:收购及文化整合过程
背景资料:全球手机行业、明基与西门子手机
分析评论:失败原因与主要建议
母弱子强:北一收购德国科堡(2005年)
案例正文:共和国长子收购德国百年企业
背景资料:北京第一机床厂与德国科堡公司
分析评论:弱势并购的成功典型
学习并购:中国化工集团的3起跨国并购(2006年)
案例正文:一年内的三起跨国并购
背景资料:中国化工、安迪苏与罗地亚有机硅业务
分析评论:基于远见与能力的并购战略
联合舰队: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2008年)
案例正文:中国与全球领先企业的交易
背景资料:中联重科与意大利CIFA
分析评论:弱势并购的若干启示
案例综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三近”法则
并购目标的“就近”法则
并购交易的“拉近”法则
并购融合的“靠近”法则
“三近”法则的前提与准备
“三近”法则的弱者逻辑
⑵ 企业并购的税务如何筹划
(一)税收筹划之于并购模式设计
收购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分析,中期执行,后期整合。前期分析尤为重要,因一旦签署收购协议,不管结果是好与坏,过程都不可逆。例如长虹收购法国汤姆逊,收购完成之后发现汤姆逊显像管技术已经过时,而且汤姆逊还有巨大的债务黑洞,但长虹此时已回天乏术,失败的并购整合让长虹遭受了绝大损失。这都是由于前期并购分析以及尽职调查环节出现了重大问题。
前期分析调查首先仔细评估被收购标的价值所在,并购后能否成功消化整合,虽然“蛇吞象”式并购让人激动,但让一条蛇消化一头大象其难度可想而知,正如收购IBM的柳传志在收购前夜所言“做的好,一步登天,做的不好,打入地狱”。再就是控制风险,经营风险,资产负债风险等等,在我国负债风险尤为重要(包括或有负债)。统计表明,大部分并购后来都证明是不成功的,但也有一些公司并购成功率较高,例如鲁冠球的万向集团。做并购必须学习好怎么样做前期并购分析。总之,并购前期分析必须做足功课。
并购大体分成三类,一类纵向并购即向行业上下游拓展如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第二类横向并购同行,如中联重科收购CIFA公司;第三类为跨界并购,例如联想集团收购手机生厂商等等,并购目的各有不同,有为保持原材料供应,当然当前资本市场许多并购是为制造概念哄抬股价,当然有的是抱有多重目的,亦有少数是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
决定并购后,如何设计并购模式?买资产、买股权、通过合并分立,还是债务重组?首先要考虑怎样实现并购目的,其次是风险的防范,再才是税收筹划。比如A公司想控制上市公司B,只能通过控制B公司的股权或或者控制控股股东之母公司,而资产收购无法实现该并购目的,即使资产收购产生的税收支出较少也不会采用此方法。
第二考虑因素为风险防范,此处风险主要考虑资产及股权纠纷风险、行政处罚风险、职工问题风险、诉讼风险、债务风险。收购资产要调查资产是否瑕疵,例如是否设置抵押,是否过户,是否有第三人主张权利。收购股权要重点调查企业有哪些在诉案件,是否有行政处罚及以及大量未知债务风险。此外,职工问题也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并购的整合,“中国式”职工闹事对无论是资产收购还是股权收购都要注意,找出风险点,再利用并购设计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
最后才是既能实现收购目的又能控制风险的情况下,进行税收筹划控制税收成本。
⑶ 狼来了不是童话,2020伊始,电势力又强大了
电动车的发展还在飞速进行,伴随着2020年消费电子展的召开,最近又有许多陌生的电动车进入我们的视野,它们有的会在今年推向市场,有的也许会在未来影响我们的生活。
我们可能有许多理由去拒绝一台电动车,但也有理由去关注电动车的发展,说不定哪一天就闻到了电动车的香气,更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今年刚买的电动车,明年续航里程就升级了100km“这种糟心事。
★比亚迪汉
很早就有传闻称比亚迪将要推出一款轿跑车型,最近,一款名为比亚迪汉的车型登上了工信部申报名录。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宝马和长城、戴姆勒和吉利都在近期创办了新的合资公司,都以电动车为主要业务。未来的电动MINI、电动smart都将是中国制造。不过那估计也是2022年以后的事情了。
本文作者为踢车帮敖奕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⑷ 达能强购娃哈哈事件的不同的声音
宗庆后
宗庆后对外宣称,与达能的合作事实上并不愉快,当初合资的初衷是用市场换技术,但现在看来不仅技术没有换来,市场也要失去了,而且完全是中了达能的“陷阱”。
没等达能方面做出反应,娃哈哈集团方面就接二连三地发动攻势,宗庆后在媒体上的姿态简直用得上“悲壮”来形容。他声称,他现在最坏的打算是带领整个娃哈哈团队出走,另创一个品牌。之后不久,“娃哈哈全体销售将士”、全国经销商等纷纷发表声明,声援宗庆后,部分地方政府也声明支持宗庆后的立场。
宗庆后说:“这违反了国家去年9月8日实行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相关的条款,已构成对中国饮料企业的垄断。”
同时,宗庆后指责原来的合同中限制娃哈哈生产与达能可能存在竞争的产品的规定是不合理的,应该予以修改。他说:“你限制我们不能生产与合资公司竞争的产品,但条款对你没有限制。而你实际上是收购了很多与我们有竞争的产品的企业,所以这个条款是不平等的,要修改。要么取消对我们的限制条款,要么增加对你限制的条款。”
宗庆后: “近年来,外资并购目标直指国内各行业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并控股这些龙头、骨干企业,已经导致许多重要行业或龙头企业被其控制。这些外资利用其控股地位,说撤就撤,直接威胁到相关产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
万向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外资通过控股行业龙头企业从而控制整个产业只是暂时的,靠压是压不好的,靠控制是控制不住的,应该靠双方的融合才能实现双赢。”
达能:完全是误会
4月11日下午,达能方面如约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正式反击。达能亚太区总裁范易谋说,达能方面已于4月9日正式向宗庆后发出通知函,要求其作为合资销售公司的董事长,对“非法”成立的非合资销售公司准备启动法律诉讼程序。而且,如果30天内宗庆后不采取任何行动,将自动启动法律程序,就违约责任提出正式诉讼。
范易谋同时澄清说,这次收购娃哈哈旗下非合资公司的行动也不是外界风传的所谓“强购”,双方实际上早在去年12月就已经开始协商解决“非法”使用娃哈哈品牌的问题。他强调,外界传闻的40亿元不是用于“收购”娃哈哈,而是主要用于设备的购买、更新,还有土地的购买、使用等等。至于那些“非法”的公司,他认为完全是“不应该存在的”。
针对宗庆后提出的合同陷阱问题,范易谋解释说,完全没有什么陷阱,“非竞争性的条款以及我们对于娃哈哈品牌的独有使用权”是达能与娃哈哈的合作协议中的一部分,而且,娃哈哈通过这个合同得到了达能的大笔投资。因此,就达能方面来说,现在对娃哈哈方面的要求并不过分,只是要求宗庆后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来更好地发展合资公司。
健力宝第一个声援:
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红汉3日致函宗庆后,表达了声援之意。4日,健力宝向经济参考报纸报提供了有叶红汉签名的信函传真件,信中说:“3月中旬以来,我注意到宗先生在保护民族品牌、反对外国垄断中国饮料行业,并积极提议立法限制外国恶意并购的举措。对此,我表示极大的声援和赞成。”
各民族企业声援
在达能强行收购娃哈哈风波席卷全国的时候,重庆涪陵区政府、湖北宜昌市夷陵区政府、湖北红安县政府、河南新乡市人民政府、成都市政府纷纷对外发表声援信。与此同时,4月12日,巢湖市居巢区民营经济园管理处也对外发表声援信,明确表示反对达能公司恶意低价强行并购娃哈哈。
网民观点
新浪网将本报报道于首页位置转载,短时间内引起了点击率风暴,马上跟进,并以“达能收购娃哈哈等知名品牌,目的是否在于垄断中国饮料行业”和“娃哈哈遭遇达能强行低价并购,在目前外资并购中是否常见”为题进行了网上调查。目前已有上万名网友参与了该项调查。其中,93.61%的投票网友认为“达能收购知名品牌是为了垄断”,85.8%的网友认为目前外资收购主要目的在于垄断,而认为外资企业并购是为整体发展和外资收购是为了行业良性发展的仅占2.11%和3.25%。
外国公司和中方合资,恶意收购不少。有的合资前几年亏损,然后再增资,中方没钱只好把股份转给外方。
中国的品牌都应该保护好。
这是一个戏剧性的结果。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在加快,合作与竞争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题。或许有人认为,只要是竞争,要么两败俱伤,要么胜者为王败者寇。实际上,有一个更好的结局:那就是以和为贵,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⑸ 关系万向集团的具体资料
万向集团
http://ke..com/view/442462.html?wtp=tt
⑹ 万向集团公司的自主知识产权
万向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自身实际,有选择、有重点的培育有良好市场潜力的高技术产业领域进行自主研发,以抢占技术制高点,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提高自身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1998年万向设立了专利工作机构,对整个集团专利进行集中管理,并逐步走向规范化、程序化、系统化、专业化。
为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企业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和利用,2000年建立专利管理体系,使专利与市场得到有效结合。
万向在“接轨国际先进技术”的战略前提下,以专利竞争战略为核心,逐步探索出一条技术国际化的新路子。
研发的产品主要有: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液力变矩器、悬架系统、橡胶纳米材料改性、第三代轮毂单元、福特传动轴等。
这些产品都已进入产业化并进入主机厂的配套生产线。
2000年,万向在美国收购了世界上万向节专利最多的舍勒公司,而成为该产品世界上拥有最多专利的企业。
在继80年代由于专业化、精细化和品质化,万向创下了万向节产品的企业标准即行业标准之后,2000年,技术中心起草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B/T1255——2001《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和JB/T8881——《滚动轴承零件渗碳热处理技术条件》,并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公,于200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随着自我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万向已有252项专利。
2001年,被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和浙江省经贸委联合授予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
在首次中国自主知识产权1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万向钱潮名列第9位。
⑺ 跨国公司跨国兼并的案例
战略1: 在靠近高端战略矿产资源储备的地区布置自己的生产制造基地
目前,宝钢在巴西和世界最大的钢铁矿石公司巴西国有铝厂成立了合资公司,在当地建立了规模达80亿美元的工厂。这为宝钢在中国和当地的高端扁钢生产提供了丰富的高档铁矿资源。
战略2:在海外建立基地和立足点,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大规模地收购海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出资1亿500万美元收购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部分天然气资源。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海外收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战略3:为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减少资源成本、稳固重要资源的供应
为了满足中国对于铜矿资源的需要,中国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将购买外国一些铜矿企业的股份。这种收购行为将为国内一些重要行业提供充足稳定、价格合理的铜矿资源。中国有色金属公司最近策划将收购的股票上市。
技术战略
战略4:利用投资来推动销售
东方通信公司(Eastcom)是上海一家电信设备制造企业。最近,东方通信收购了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加州Interwave公司19%的股份。Interwave主要从事GSM/GPRS网络设备生产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作为合约的一部分,Interwave每年将向东信采购价值2500万美元的设备。
战略5:纵向整合产品技术的高科技部分和零配件部分
广东美的集团出资2000万美元购买了日本三洋电器公司(Sanyo Electric)的微波炉业务,并将这部分业务的相关工作人员和设备转移到了公司的中国生产基地。
战略6:收购世界级的研发机构
京东方是一家国有企业,2002年的收入达到了91.1亿人民币。京东方出资3080万美元收购了韩国现代集团全资子公司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生产TFT-LCD显示屏,产品主要用于笔记本、台式电脑和电视机。京东方收购了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以后,成为了世界第9大TFT-LCD显示屏生产商。这是中国自1949年以来最大的一笔向外收购。
战略7:收购外国高科技品牌,用它来主打国内市场
上海电气集团(SEC)是中国最大的设计、制造和销售电力设备和机械设备的公司。上海电气斥资2300万美元收购了日本著名的印刷机械厂商Akiyama International Co.(AIC)和其全部的彩色打印设备与技术。上海电气现在控股了这家日本公司,它将在中国市场上继续使用AIC这个品牌。
战略8:收购外国研发机构,目的是为了在全球推出产品
华为科技正在印度的班加罗尔市建立一个新的研发中心。它在印度当地雇佣了1500名员工。华为同时斥资5亿美元在墨西哥建立了生产中心。
产品战略
战略9:在一些关键的外国市场收购破产或经营不善的小公司
华意集团最近收购了美国Moltech电力系统公司。总部位于佛罗里达州的Moltech是一家生产蓄电池的公司,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被廉价拍卖。华意集团将在美国、英国和墨西哥等市场上继续运营Moltech公司。
战略10:用本地化生产来占领区域市场
海信集团收购了韩国大宇集团在南非的厂房,购买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建成了生产流水线,大大增强了生产能力。
战略11:收购一个制造基地,作为立足点,支持中国在美国的进一步收购行动
浙江万向集团公司是一家汽车配件供应商,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是中国500强企业之一。万向收购了美国UAI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成为了该公司最大股东。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地UAI公司主要制造与销售制动器和零部件等系列产品,是美国维修市场此类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浙江万向集团与UAI的董事会组成了联合主席团。公司在伊利诺州埃尔金市建立了万向美国基金,基金主要为UAI的客户和其他美国汽车配件公司在中国寻找原材料和零配件,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在美国寻找兼并和收购的机会。
品牌战略
战略12:逐步扩大品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以达到提升品牌在国内市场价值的目的
海尔集团是中国青岛的一家知名的家电制造企业。2001年,海尔与美国当地经验丰富的家电经销商Mike Jemal合作,成立了海尔美国公司,专门在美国销售海尔冰箱、空调和其他家电。海尔美国还在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制造工厂,保证产品的零售供应。
海尔美国公司目前已经在美国的小型空调和冰箱市场上占领了很高的市场份额。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品牌提升,使海尔在中国国内市场面对全球家电企业的激烈竞争时,在品牌和渠道技巧上更具有竞争力。海尔公司的CEO张瑞敏说,为了在国内市场取得胜利,你必须在国外市场取得胜利。
战略13:在进入新市场时,尽量使自己的产品设计本地化
海尔集团2001年出资700万美元收购了意大利冰箱制造商Menghetti。海尔希望通过在当地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来打入欧洲市场。Menghetti在里昂和阿姆斯特丹都拥有自己的设计中心,海尔通过收购Menghetti可以使自己的产品设计更加本地化。
战略14:运用美国化的管理,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多品牌组合(Multi-brand Portfolio)的战略
广州珠江钢琴厂通过在加利福尼亚州建立办事处和设计中心进入了美国市场。珠江钢琴厂雇用了美国管理团队和技术支持人员,他们在美国市场上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运用了多品牌组合的战略。他们在保留了珠江商标的同时,新增了具有美国现代家具设计风格的Herman Miller品牌,并收购了德国露迪斯海玛(Rudisheimer)品牌。在美国消费者的心目中,“来自德国”的斯坦韦父子钢琴制造厂和Bechstein等公司才是高档钢琴工艺的象征,所以珠江钢琴厂用露迪斯海玛品牌来主攻美国高档钢琴市场。现在,珠江钢琴厂已经占领了美国40%的立式钢琴(Vertical Pianos)市场份额,并且在美国精巧型平台钢琴(Baby Grand Pianos)市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战略15:在全球市场收购当地品牌
上海海欣集团生产长毛绒和法兰绒原料,产品主要用于玩具、服装、家居和鞋帽用品等等。它是中国最大的长毛绒玩具制造商,并正计划成为世界最大的长毛绒玩具制造商。公司收购了美国家用织物制造商Glenoit公司的纺织品工厂和商标专利。Glenoit公司在加拿大安大略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都有工厂。海欣集团现在已经在美国市场上拥有了自己的家居品牌,公司的绒毛织物年产量增加了近三分之一。
战略16:通过与西方市场建立关联性,可以提升品牌在国内的认知度和美誉度,突出品牌特色
李宁是中国知名的消费者体育用品品牌。悉尼奥运会期间,李宁运动服成为了法国体操队队服,公司借此打入了欧洲市场。李宁集团和意大利著名的设计室ROK签订了设计合约。最近,李宁在德国、捷克、希腊和俄罗斯搭建了自己的销售代理网络。
战略17:全球利基品牌战略
红塔山集团(HRP)是云南著名的香烟生产商,在中国国内市场拥有7%的市场份额。公司和德国一家烟草公司签订了合约,获得了这家公司某一品牌的生产许可证。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外国对手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红塔山公司的观点是:“和外国企业合作,总比被它们吃掉要好。”
渠道战略
战略18:跨国渠道和销售网络的交换和合作
海尔集团与三洋集团共同成立了分销与销售的合资公司,公司可以在中国销售三洋产品,在日本销售海尔产品。
战略19:将制造优势转化为更有价值的渠道资产
华联集团计划在罗马尼亚建造了一座大型的购物中心,里面包括了百货商店和超市等。购物中心里销售的80%的商品都是中国制造的。
战略20:扩张跨国的语音和数据电信传输渠道
中国网通2002年出资8000万美元收购了电信运营商Asia Global Crossing。通过此次收购,网通将稳固自身的电信网络和运营许可,从而为其在日本、韩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扩张带来了便
⑻ 2001年中国发生了哪些重要事情
2001年度“中国企业十大新闻”
评出的十大新闻是:国内首家私人控股上市公司出世、中国企业应诉美国钢丝绳反倾销获胜、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启动国内最大规模不良资产重组、万向集团收购美国上市公司、中国电信分拆、广西南丹发生“7·17”特大透水事故、海尔集团进入金融领域、我国研制出首台核心路由器、上市公司银广夏造假被揭穿、中国广播影视集团在京成立。(
⑼ 鲁冠球的万向成功收购特斯拉曾经最大的竞争对手,特斯拉的市场会有什么波动
特斯拉可能会变得更加难以生存。
收购菲斯科之后,万向集团将有怎样的整合计划?鲁冠球表示,现在首要的问题是解决此前菲斯科的库存,下一步就是恢复生产。他表示:“我们正在策划把他们的车子拿到中国来卖,但什么时候拿到中国来生产没有时间表。”
万向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之一,今后是否会给菲斯科供应零部件?在股东大会上,多位投资者问到这个问题。
“一定要供的!”鲁冠球说:“不供不现实,别人的汽车我们都要供,我们自己的车我们怎么会不供,他们已经在研究了。”
有投资者追问:“会不会向特斯拉供应零部件?”鲁冠球反问:“有业务我们为什么不做?”
收购菲斯科的不是万向钱潮
收购菲斯科的是万向集团,并非上市公司万向钱潮,但资本市场依然对万向钱潮的新能源车概念存在想象。本报此前曾报道,就在万向钱潮收购成功消息传出之后的几天内,数以亿计的资金涌入万向钱潮,爆炒这只“中国特斯拉”概念股。
股东大会上,万向钱潮董秘许小建再度表示,菲斯科是万向集团在海外的子公司投资的企业,万向集团旗下的电动汽车公司也并非上市公司万向钱潮的资产,未来将如何整合,现在并没有具体的安排。
“我们曾经承诺在合适的时候会把万向电动汽车注入到上市公司,并不是把菲斯科注入上市公司,我没有向社会讲过这样的话。”鲁冠球说。
对话鲁冠球:电动汽车公司天天在烧钱
万向钱潮股东大会上,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否认把菲斯科注入上市公司,但表示“在合适的时候会把电动汽车注入到上市公司”。电动汽车何时注入上市公司?鲁冠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时间表,因为没有效益。
记者:万向旗下的电动汽车公司何时会注入上市公司?
鲁冠球:万向从1999年就开始搞新能源车了,这个行业的风险比较大,什么时候社会可以接受,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现在特斯拉的风刮得比较大,从美国刮到中国,刮到世界,这是好的,至少增加了大家对新能源车的信心,也让政府部门更加重视,让企业看到希望,顾客也希望早一点买到清洁能源车。
万向钱潮是万向集团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已经20多年了。我把万向看做跟生命一样重要,20年来从来没有亏损过。为什么年年不亏损,因为万向集团把好的企业放进去。
但现在电动汽车公司天天在烧钱,A123和菲斯科也都在哗哗地花钱,外国人用钱,风格不像我们农民出身的人。
电动汽车公司什么时候放到上市公司去,我现在没有把握,真的没有时间表,因为它没有效益。也许放进去之后,股价马上上去了,但是没有效益,(股价)还是要下来,还是会失败。
⑽ 我国有哪些企业是跨国并购的,能否详细说明
[导读]跨国并购指向的产品价值链部门逐渐高端化。近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不断朝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家形成了对外来资本的深度需求,各国政府对外来资金放松了限制,降低了门槛,跨国并购作为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这一大背景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跨国并购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对我国企业的跨国战略作初步研究。 一、我国企业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2000年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只见于零散个案。那时,在这一历史阶段,我国仅有少数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操作。其中,1993年首钢收购秘鲁铁矿公司、1999年TCL公司收购港资公司并切人越南市场,是其中典型案例。不过,即使是这些仅有少见的跨国并购,已经在企业发展和国际战略中初步显露出重要作用。进入2l世纪前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个案数量和并购总额都迅速上升。根据商务部Thomson Financial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从2003年的23.43亿美元增长2007年的到186.69亿美元,海外并购的年增长率高达80%左右。2008年,中国跨国并购总金额达129.58亿美元,比2007年下降了30.6%。从并购覆盖面看,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主要由欧洲和美国组成,2003-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已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17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投资,全球覆盖率达71%。其中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的目标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如中国汽车企业、电器企业并购日本、韩国企业,亚洲地区的并购贸易额,从2004年324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4648亿美元,占中国海外并购总额的45% 。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1.跨国并购指向的产品价值链部门逐渐高端化。近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不断朝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1)销售网络。收购外方既定企业的销售网络。中国浙江万向集团曾经以代工方式,借助美国舍勒公司的销售渠道进入北美市场;1998年,当舍勒出现严重亏损时,万向的美国销售额已经达到3000万美元。两年之后,万向与美国LSB公司合作,以42万美元的价格买下舍勒。由于舍勒以前为万向提供的主要是销售通路,因此,从直接效果来看,对万向而言,并购舍勒的关键意义就是舍勒的市场网络。当然,并购的舍勒资产还包括品牌、技术专利以及专用设备。完成此次收购之后,万向集团已经在美、英、澳、加等8个国家设立、并购、参股企业20多家,初步形成了一个跨国公司的构架。(2)技术专利与研发机构。我国企业收购境外技术专利和研发机构。惠州侨兴集团于2OO1年斥资3000万美元收购飞利浦手机在法国的研发中心。为随后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类似地,近年海外收购重点指向对方的技术体系的中国企业还包括:京东方、杭州华立、上汽集团、上工集团,等等。(3)品牌投资与重组。近年中国企业境外品牌投资,还包括品牌收购。如2002年初,上海电气集团与美国晨兴集团联合收购日本秋山印刷机械株式会社(简称为"日本秋山"),并由此在获得"秋山"品牌所有权;至于在2005年交易的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部门,双方还就并购后的品牌重组签有专项协议,即联想集团能够在并购后有权使用IBM品牌5年,并可永久拥有原来属于IBM的笔记本电脑品牌Thinkpad。 2.实施并购的主体仍集中在国有企业。目前,我国实行跨国并购的主体仍集中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中,如中信集团 、首钢集团 、中化总公司、中建总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他们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跨并购的现行军。他们为我国企业集团跨并购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同时这些企业与政府往往也有较密切的关系,使它们能在跨国并购中具有比较优势。 3.民营企业对资源型的跨国并购不断取得进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资源稀缺矛盾日益突出和我国民营企业资金实力上升与对外交往增多,我国民营企业的对资源型的跨国并购不对断取得进展。2006年,无锡通达集团公司正式收购南非盛堡矿业有线公司51%的股权,项目总投资291.12万美元,中方投资150万美元;2007年,我国民营钢铁企业江苏沙钢集团收购英国斯坦科(Stemcor)控股公司旗下的澳大利亚萨维齐河铁矿90%的股份,总投资为1.08亿美元;2008年,河北邢台德龙钢铁公司透露,该公司将收澳大利亚(Cape Lambert)铁矿石公司70%的股权。2009年,吉利汽车收购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旗下的"沃尔玛"品牌项目,虽然没有最后签约,但已受到全球关注。 4.并购的产业由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自进入上世纪90年代,海外并购逐步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在l992年到2000出现的第一个投资高峰中,这阶段主要以窗口公司为主,行业则集中在一些能够在当地受到欢迎的产品, 如机电产品、纺织产。因此投资分布的区域也主要集中在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东南亚和非洲国家。总的来讲,此时的跨国并购主要是尝试性的, 此并购的规模并不大。以2001年进入WTO 为分界线,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开始了第二高峰,在第二高峰中.中国企业开始将并购目光延伸到美国、澳人利亚、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且也不再局限于地小企业。2003-2008年中国企业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并购的比例分别为:45%、23% 、3O% 和4%。虽然亚洲的比例最大,但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并购的比例在上升。这一方而说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的不少企业陷入困境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谋求国际市场、发展自身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问题 1.对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我国企业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而政府还没有很好的转变角色,政府对外投资的微观管理方式还是以"繁杂的审批程序可以减低投资风险"的思维,还没有让投资主体自我管理,还存在审批程序繁琐,审批内容多,审批效率低等问题。除此之外,我国还未出台一部系统的,即符合国际规范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海外投资法》,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尽管商务部为促进和规范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出台了《境外投资管理方法》,该方法很大程度上明确并简化了审批程序、原则上强化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并规范了境外投资过程中的某些具体行为。但设计面还较有限,关于投资目标、投资主体、投资形式、资金融通、企业管理等方面尚待进一步作出研究。这就难以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规范和保障。这表明政府"走出去"的政策激励力度不够、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 2.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拓展范围不够。目前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仍然主要集中在资源采掘、工业制造业领域,高度集中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型项目(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制造业),以品牌、技术专利导向的技术寻求型的拓展范围不够。以品牌、技术专利等作为出资形式的跨国并购只发生在少数个别企业上面。这就表明我国以品牌、技术专利等作为出资形式的对外投资不足,与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的跨国并购相比,技术寻求型跨国并购在我国"走出去"战略中占据的地位不够突出。 3.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经营成功率较低。2000年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只见于零散个案。进入2l世纪前后,跨国并购异军突起,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个案数量和并购总额都迅速上升。新一轮的企业并购和重组浪潮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然而并购后成功率较低,一般认为只有3.5%左右。其主要原因,一是收购容易,经营难,我国企业缺乏跨国经营的经验和国际化经营人才,要驾驭好被并购的公司并不容易。二是中国企业收购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破产公司,收购本身所花的钱并不多,但要使这些公司正常运转则需要投入数倍于收购价格的资金。三是企业文化的融合是并购之后的一大难题。 4.对我国跨国并购所配套的金融服务扩展不够。按照中央部署,面向"走出去"和对外援助相关业务,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开展了法人贷款,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被指定为海外投资政策性保险的承保部门。最近几年,着眼于金融业国际化,客观上也有利于配合非金融企业"走出去"。但即使是这样,目前只有面对对外投资的法人贷款初步形成规模。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股权基金、股权贷款等金融品种和金融机制直接用于支持对外投资,境内股权融资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管道也显得非常有限。至于企业对外投资中需要的信用担保、货款保险等,目前只有少数得到金融主管层授权的金融机构能够提供,并且在服务费率、效率等方面,和企业的要求有一定距离 四、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应该努力营建促进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政策 1.尽快改变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无法可依的局面。首先,要适应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需要,不断出台新的投资促进政策,并制定相应的促进法律法规。其次,要对我国国际证券投资的管理法规进行全面清理,并按照有利于促进企业跨国并购的要求,重新修订形成新的国际证券投资法律法规体系。还有,面向所有经贸合作伙伴,继续加强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合作;除此之外,还要着眼于为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提供宽松的市场准入机会。 2.应运用激励措施给予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当从现行的以严格的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式逐步过渡到以日常的监管为主的管理方法。应让投资主体自我管理,简化审批程序、减少过度或不透明的审批和报告。在我国企业进行并购的过程政府部门应定位在投资监管、投资促进和投资服务。在财政政策支持方面,应设立海外投资发展基金、中小企业海外产业投资基金、对国家利益有重大意义的产业投资基金等,建立与完善中国的基金支持体现,发挥投资融资平台的作用。在税收方面,对"走出去"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减免税政策,尤其是能带动出口、开发自然资源和引进技术的项目更应辅以税收优惠政策。 3.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海外投保险针对的是东道国的政策风险,而不是一般商业风险。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作为政策性保险公司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政治保障,但从其目前提供的服务来看,主要还是侧重于与出口业务有关的保险,对海外投资政治风险业务仍相当有限。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缺位加重了海外企业应对风险的成本。我国应加大政策性风险基金投入,以便我国出口保险公司能够扩大承保范围和保险金额。 (二)实施跨国并购的企业应进一步加强跨国经营与管理的建设 1.实施跨国并购企业应设立全球研发中心。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动机之一是获得先进的技术,但中国企业最需要的核心技术不可能通过并购而自动获得。欧盟国家对核心技术设置了技术壁垒。如法律和规定设定即使企业所有权的发生改变,其核心技术也仍然禁止向中国输出。这就是说要消化和应用这些技术需要一个磨合与转化的过程。我国的企业不能只依靠并购来获的技术,还应设立自己的全球研发中心。如华为设立欧洲地区总部→全球研发中心、联想集团总部移师纽约和惠威集团两次移师集团海外总部都说明了设立全球研发中心的重要性。 2.跨国并购企业应与国际的价值链接轨。最大的危机也许是最佳的契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通过兼并收购,进入全球行业的产业链,通过投资控股,可加快中国的产业与国际产业的价值链接轨。如我国机床企业就是抓住了通过并购实现与欧美的国际产业的价值链接轨。大连机床集团以近千万欧元的代价完成了对德国兹默曼有限公司70%股权的收购。沈阳机床股份公司重新启动破产的德国希斯。这些成功案例表明了我国的企业在并购时应抓住被并购企业的价值链高端,通过并购有助于我国企业与国际的价值链接轨,同时除了能获得技术外,还能获得现成的研发团队、营销渠道和国际知名品牌等相关资源。 3.实施跨国并购的企业应以品牌作为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载体。除了技术上的需求以外,知名品牌应作为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载体。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世界工厂",随着经济的发展,品牌应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拓外需市场的重要载体。品牌的建立可以使我国从传统的初级产品形成有设计、有质量的品牌产品。通过跨国并购,可以为我国企业随后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我国企业就可以初步形成一个跨国公司的构架。当企业作为我国直接投资的实施者日益壮大后将有助于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扩展我国的外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