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九鼎,如果有,在哪
九鼎 ,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内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容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储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鼎下落的材料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究竟是否还存在?在历史上,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它确实曾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年;并且,从未发现过古人关于它已销毁的历史记载。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或许,今后会有揭破这个千载之谜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见天日之时。能了解到只有这些了,希望可以帮助到您!觉得还符合你心意的话,帮忙采纳一下吧,谢谢
Ⅱ 中国九鼎酒业53度2500m多少钱
你说的这个53°的2500ml的酒,现在价格应该是可以卖到了230块钱左右,嗯,味道还是比较不错的,酒也是可以的。
Ⅲ 九鼎饲料排在第几位全国名榜
2015年中国饲料企九鼎饲排名第17位:九鼎集团是一个总资产数亿元,拥有30余家分子公司,员工总数超过3000人,年销售饲料过百万吨,年产值超过40亿,并在进一步打造饲料 、动保、养殖、屠宰、肉食产业链,已经进入全国饲料企业二十强的全国中大型农牧企业集团。
Ⅳ 文明3里 中国为何叫“九鼎国”
九鼎不明下落(转载)
鼎,是我国夏朝禹之子启时铸造的。它分别以九只刻楼精美、古朴典雅、气势庄重的青铜大鼎,体现了王权的集中和至高无上,反映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昌盛。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中华民族传世之国宝。在工艺美学上,它是一套稀世之作,从文化考古角度分析,它是我国青铜器时代的集中代表,从铸造工艺技术上看,它标志着中国的历史已结束了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的时代。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有关九鼎的资料,不绝于历代史册,但在二千多年前,它就早已不知隐身何处了。夏代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熔点低,便于铸造冶炼。夏代的炼铜业。古文献中亦有记载。《越绝书》卷十一日:“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关于铸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三国指夏、商、周。《左伟》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即言此事。据考古材料证明,当时的奴隶在铸造象九鼎这样的大型器件时,一般是首先用质细的泥土制成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铜制的坩锅冶炼铜,锡矿块,最后将铜锡溶液注入范中,就成为青铜器。
《春秋左传》中,谈到九鼎铸造的情况:夏朝初年,朝廷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夏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上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厉行改革,国富兵强的形势之下,兴兵攻击陆浑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表明了他有灭周的野心。从此,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之为“问鼎”。此后,关于九鼎的下落,史家众说纷坛,不一而足。
司马迁在他撰著的《史记》一书中,对九鼎的记叙,就有出入,前后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纪”中说,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二五五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人秦。但在《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由后者分析,九鼎在秦灭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时,已经不见;那么,前者所述秦照王五十二年,秦从锥邑掠九鼎归秦,岂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费解!司马迁之后,东汉的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中,对九鼎之下落,采取兼收并蓄之法,收录了司马迁的上述两说,同时,又补充了一条史料,说是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泅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泅水中进行打捞,毕竟是江水滔滔,元从觅处,只得徒劳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难以考察寻觅。后代史家只能随意加以揣测了。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把志》中认为: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已元力量保护自己。而战国时期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却虎视眈眈,力图统一中国,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鼎,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加之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人不敷出,于是销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人泅水之中,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自找麻烦,王光谦的说法虽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点史料加以证实,因此,是难以使人置信的。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鼎下落的材料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还存在?在历史上,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它确实曾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年;并且,从未发现过古人关于它已销毁的历史记载。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或许,今后会有揭破这个千载之谜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见天日之时。
Ⅳ 中国古代大禹治水后建的九鼎,都有哪九鼎
据《春秋左传》记载,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九州指冀州(河北、山西、辽宁)、衮州(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青州(山东、辽宁一部分)、徐州(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扬州(淮河以南,东南至大海)、荆州(湖北南部、贵州、广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陕西南部、四川、云南、贵州北部)、雍州(陕西、甘肃、新疆、青海、西藏)
【一言九鼎】 秦昭王十五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救,毛遂自愿 同往.经遂晓以利害,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扬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见《史记·平原君列传》.九鼎大吕,古代国家的宝器.后因以为典实,谓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
九州是中国的代称,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能够将九州以及九鼎的来历说个端详的人却为数不多.
据《春秋左传》记载,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九州指冀州(河北、山西、辽宁)、衮州(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青州(山东、辽宁一部分)、徐州(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扬州(淮河以南,东南至大海)、荆州(湖北南部、贵州、广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陕西南部、四川、云南、贵州北部)、雍州(陕西、甘肃、新疆、青海、西藏).
九鼎,是我国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作.它的铸造工艺,标志着中国历史已结束了荒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历史上虽有众多有关九鼎的记载,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它就不知隐身何处了.
《墨子·耕注》说:“九鼎既成,迁于三国.”三国指夏、商、周三朝.意即九鼎铸成之后,曾经流传了夏、商、周三个朝代.据此,我们可以推断:九鼎在历史上确有其物.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势力日益强大,他野心勃勃,意欲取代周王而定天下.一日,周定王派人为他举行欢迎之礼,典礼之中,楚王公然蔑视周王,“问鼎大小轻重”,当即将欢迎他的周王使节吓出一身冷汗.楚王灭周的野心暴露无遗.从此,人们把争夺政权称之为“问鼎”.
几经沧桑,九鼎下落不明.在司马迁的《史记》曾有记载: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周赧王死后,秦穆公把九鼎从周王朝都城雒邑掠到秦国都城.
但东汉史学家班固却反对司马迁的说法.班固在所著《汉书》中说,周显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于彭城今江苏徐州泗水之中,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迟迟找不到九鼎,总觉得心存遗憾,在南巡时,曾派数千人在泗水中打捞,但一无所获.
到了清代,历史学家王先谦对九鼎的去向作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祀志》中提出:由于周朝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逐鹿中原,九鼎成为群雄争夺的焦点,为了息事宁人,周王不得不毁鼎铸钱,对外则诡称不知去向,免得各路诸侯兵刃相向,兴师问罪.
毫无疑问,九鼎作为镇国之宝,确实存在过,并曾经流传两千余年.但是,九鼎是否仍然存在、存在何处,至今仍是埋藏于众多中国人心里的一个谜?
Ⅵ 求高人解答中国九鼎一般 尺寸 谢谢
话没说清,不知你是想知道什么?尺村?鼎的尺寸?鼎有大有小谁知道啊?
Ⅶ 中国九鼎有哪些
九鼎是在历史传说抄中出现袭
九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储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
但《左传》中谈到九鼎铸造的情况是这样的: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后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Ⅷ 中国古代中何为九鼎
九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内商代时,对表容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
也有史学家认为,九鼎并非是九个,而是只有一个,因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简称九鼎。
Ⅸ 中国古代九鼎去向何处。
司马迁在他撰著的《史记》一书中,对九鼎的记叙,就有出入,前后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纪”中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人秦。但在《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由后者分析,九鼎在秦灭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时,已经不见;那么,前者所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从雒邑掠九鼎归秦,岂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费解!司马迁之后,东汉的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中,对九鼎之下落,采取兼收并蓄之法,收录了司马迁的上述两说,同时,又补充了一条史料,说是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泗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泅水中进行打捞,毕竟是江水滔滔,无从觅处,只得徒劳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难以考察寻觅。后代史家只能随意加以揣测了。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把志》中认为: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已无力量保护自己。而战国时期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却虎视眈眈,力图统一中国,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鼎,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加之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入不敷出,于是销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人泗水之中,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自找麻烦,王光谦的说法虽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点史料加以证实,因此,是使人难以置信的。
后世帝王亦曾屡次重铸九鼎,以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宁三年两次最为有名。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鼎下落的材料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究竟是否还存在?在历史上,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它确实曾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年;并且,从未发现过古人关于它已销毁的历史记载。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或许,今后会有揭破这个千载之谜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见天日之时。
九鼎大通以“原发性、独特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持续性”为特色,建立了培训、管理咨询两大核心业务,不但能够全面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各种难题,还能够通过系统软件使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得以固化及持续。
Ⅹ 中国历史上的九鼎真的存在吗
不存在的。在《史记》记载中大禹是用九州之金所铸造而成,作为祭祀上帝的祭器。即:“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因为现在出土最早的青铜器都是商朝的,夏朝不但青铜器没有出土,连都城痕迹都找不到。现在你来说夏朝之前大禹就能铸造青铜器,那不是开玩笑吗?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大禹时就能有这么强悍的开采能力(九州的每一个州都开采出铜矿)和铸造技术(还能在鼎上画九州的山河),几百年的夏朝连一个铜鼎都发现不了就过于神奇了。
最早记载九鼎的是成书于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逸周书 克殷解》:“武王再拜稽首,膺受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卫叔出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乃命南宫忽振鹿台之钱,散巨桥之粟,乃命南宫百达、史佚迁九鼎三巫,乃命闳夭封比干之墓,乃命宗祝崇宾飨,祷之于军,乃班。”这里九鼎用的词语是“迁”。九鼎三巫,也说明了九鼎的祭祀性质。也就是说这个九鼎在周武王伐商时,就已经存在了。既然没有出土文物证明夏朝能够铸造青铜鼎,那只能说明九鼎是商朝铸造的,而非大禹。说是大禹铸造的,都是西汉儒家的编造。
在《战国策 东周策》中,颜率因为秦国出军到东周要求拿走九鼎而向齐国求救后,大肆渲染了周武王搬迁九鼎的情形:“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这纯粹是颜率因为齐国出兵退秦军后,齐王向东周要九鼎时的推脱之词,不值得相信——用九万人搬一个鼎,能信吗?
关于九鼎,史记明确记录的就是两条:一是周威烈王23年,九鼎震,命韩、魏、赵为诸侯;二是秦昭王52年,秦灭西周,取九鼎入秦,“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至于《史记正义》所说的:“器谓宝器。禹贡金九牧,铸鼎於荆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历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馀八入於秦中。”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没有一点地理的概念。秦昭王在洛阳取九鼎,怎么会掉进东边450公里外彭城(徐州)的泗水里呢?难道秦昭王要运去齐国,而不是向西运回秦国吗?
九鼎的下落只有两个说法:周灭商,九鼎被周武王搬迁到洛阳,秦灭周,秦昭王把九鼎搬迁到咸阳;宋国灭,齐国在搬迁九鼎时,不小心掉落到泗水中去。但如果九鼎落入秦国,为何秦灭后,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没有关于他们看到九鼎的记录——不要说他们不知道这九鼎代表着什么!即便他们不知道,张良、范增会不知道九鼎的意义?如果咸阳真的有九鼎,就算项羽不要,也会和秦始皇铸造的12铜人一样,流传下来。因此这个答案很明显是假的,周的九鼎没有落入秦国手中。
九鼎的记录最早见于《左传》,可是《左传》之的文献却没有记载。就连《尚书》这样描述了夏商周三代的重要文献也不见记载。更没有现在现在考古材料的佐证。夏代出品的怎么青铜器制品材料单一,规模简单。相对于九鼎的描述是在相去甚远。《墨子》中描述九鼎方形三足。怎么会有鼎造成这种器型?这样的鼎是怎么立住的呢?《墨子》还记载九鼎。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不是更荒唐吗?不烧火自己做饭,不搬它自己藏起来了,不动自己也会跑。
那么答案就来了,周朝真的有九鼎吗?如果有,就一定落入秦国手中。于是最终答案只有:所谓的周朝九鼎,不过是春秋时人对于正统的另外一种称呼,并非实实在在的青铜鼎。如果真的应该有一个或九个代表王权象征的鼎,帝辛在自焚而死时,都身穿宝玉衣,怎么会留如此重要的鼎给周武王而不是一起焚烧呢?就像后唐李传珂自杀时,不存在的。在《史记》记载中大禹是用九州之金所铸造而成,作为祭祀上帝的祭器。即:“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因为现在出土最早的青铜器都是商朝的,夏朝不但青铜器没有出土,连都城痕迹都找不到。现在你来说夏朝之前大禹就能铸造青铜器,那不是开玩笑吗?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大禹时就能有这么强悍的开采能力(九州的每一个州都开采出铜矿)和铸造技术(还能在鼎上画九州的山河),几百年的夏朝连一个铜鼎都发现不了就过于神奇了。
最早记载九鼎的是成书于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逸周书 克殷解》:“武王再拜稽首,膺受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卫叔出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乃命南宫忽振鹿台之钱,散巨桥之粟,乃命南宫百达、史佚迁九鼎三巫,乃命闳夭封比干之墓,乃命宗祝崇宾飨,祷之于军,乃班。”这里九鼎用的词语是“迁”。九鼎三巫,也说明了九鼎的祭祀性质。也就是说这个九鼎在周武王伐商时,就已经存在了。既然没有出土文物证明夏朝能够铸造青铜鼎,那只能说明九鼎是商朝铸造的,而非大禹。说是大禹铸造的,都是西汉儒家的编造。
在《战国策 东周策》中,颜率因为秦国出军到东周要求拿走九鼎而向齐国求救后,大肆渲染了周武王搬迁九鼎的情形:“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这纯粹是颜率因为齐国出兵退秦军后,齐王向东周要九鼎时的推脱之词,不值得相信——用九万人搬一个鼎,能信吗?
关于九鼎,史记明确记录的就是两条:一是周威烈王23年,九鼎震,命韩、魏、赵为诸侯;二是秦昭王52年,秦灭西周,取九鼎入秦,“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至于《史记正义》所说的:“器谓宝器。禹贡金九牧,铸鼎於荆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历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馀八入於秦中。”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没有一点地理的概念。秦昭王在洛阳取九鼎,怎么会掉进东边450公里外彭城(徐州)的泗水里呢?难道秦昭王要运去齐国,而不是向西运回秦国吗?就把秦国流传下来的国玺给一起烧了。
第二个是宋太丘社的九鼎。宋国是商人建立的封国,执政者周人为什么要把九鼎放到宋国呢。这个和周武王搬九鼎到洛阳的记录冲突。就算是周武王只搬走其中最重要的鼎,也不应该让宋国继续保留剩下的鼎——除非是处于稳定商国局势、让商人不要反抗周人的考虑。周武王搬到洛阳的那个鼎为何没有在秦灭时被发现?秦始皇在28年时,曾经派遣1000人到下水泗水寻找九鼎,毫无发现。这个时候距离宋国灭九鼎落水只不过67年,泗水又不是长江、黄河,水流也不是很快,九鼎在水下不可能移动得很远。1000人都找不到,答案就只有一个——这个宋太丘社的九鼎也不存在。纯粹是挖坑骗秦始皇。
综上,夏朝一个出土的青铜器都没有,大禹如何能够制作出刻有九州山河的九鼎,这不是骗人吗?至于周武王迁九鼎到洛阳,但秦灭后只有12金人传世,并无九鼎传世记录,九鼎非鼎的可能性很大。真实的九鼎,应该就是周武王为了证明自己具有代商的天命,而从商国取走的代表商王祭祀的鼎。以此说明周是天命所归,要求商国人就不要反抗,乖乖听从天命。楚庄王问九鼎时,王孙满说得很清楚:“在德不在鼎”——已经说明这个鼎,很有可能不在东周手里,而是西周灭亡时,被犬戎给搬回去炖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