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集团股份 > 上市公司报表有假吗

上市公司报表有假吗

发布时间:2020-12-14 13:57:18

⑴ 如何识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作假

如何判断上市公司是否作假:

  1. 利用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提高经营业绩,粉饰财务报告。一般而言,国内的上市公司大多属集团型企业,无论是从公司结构、组织形式、还是经营涉足范围、各个运作环节等,大多处于一种复合形的多元架构。其向公众披露的合并会计报表数据范围涵盖了母公司、子公司、各类合营公司、联营公司、及控制、共同控制、有重大影响等各类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关联企业均为独立法人,各自独立核算,但关联企业之间往往在整个集团内又相互配套,甚至互为商业购销客户,这些在理论上为上市公司通过内部交易调节合并数据提供了一个平台。在1997年《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发布之前,由于对关联方交易缺乏约束,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内部关联企业的关系或与控股股东的关联企业关系,通过采取诸如买卖商品、转移价格、转让其他资产、提供劳务、代理、租赁、提供资金、转移项目、签署各种协议、合约等五花八门的方式,以调节收入、利润数字为目标,寻找各种合乎逻辑的借口,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非实质性转移交易,粉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美丽谎言。《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自1997年1月1日起实施以后,对关联方交易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但由于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错综复杂,如果上市公司或其控制的大股东故意向中介监督机构隐瞒关系和关联方的交易,加之中介机构的审计不深入,过于相信上市公司的一面之词,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财务报告的情况就难以杜绝。

  2. 通过“泡沫重组”,或突击进行资产转让等方式,追求一种华而不实的短期逐利行为。每到年底,各家“T”类或准“T”类公司为避免停市摘牌厄运,挖空心思,利用各种形式的重组和资产转让、股权转让等“一锤子买卖生意”方式调节报表,扭亏为盈,涉险过关。还有一些本来有较好业绩的企业,为了给人以高成长的印象或其他目的(如操纵二级市场价格等),“大幅”增长利润。实际上,这种通过债务重组和转让资产等方式所获得的非经常性收益并不是总能得到,由于主营业务没有实际成长,这些企业在业绩大幅提升一两年后,往往又出现业绩大幅缩水的情况,投资者则因为只看重企业表面收益的增长而投资失败。

  3. 账面资产与资产本身的实际价值背离,资产负债表中的虚拟资产大量渗透。仔细阅读2001年以前的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我们不难看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入上市公司资产类项目的待处理财产损溢、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较直观的虚资产部分在许多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数额,有的公司高达千万余元,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以往年度不稳健的会计政策造成的后果,同时也是未来必须用盈利来消化的包袱。这还不算,另外还有一部分只有上市公司本身清楚的东西,即应收账项中有多少收不回的坏账?存货中有多少滞销、贬值、甚至报废的部分?固定资产中到底有多少与现实公允价值背离较远的部分,有多少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可预见的经济效益但仍反映在账表上的固定资产,还有无形资产部分等等,实际上往往只有在企业最终清算时虚实差别才充分显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一遇到清算清盘时、重组时、改制时就会出现“大窟窿”的原因。当然,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正在通过充分计提各项减值准备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相信有相当多的企业由于历史、重组、置换、计提、设备更新、技术发展等诸多原因存在着资产严重脱离其实际价值甚至虚拟资产的情况。

  4.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公开或隐形占用其配股资金,风险揭示不明。由于上市公司改制不彻底,加之监管机制尚不完善,导致控股股东一股独大,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上市公司成为大股东的提款机就不足为怪了。实际上,大股东挤占挪用上市公司的配股资金可以说占了很大的层面,只不过是占用的程度和多寡不同罢了。在二级市场的收购战和上市公司法人股的转让及各种重组中,本身就不排除有专冲着想通过控股上市公司,旨在利用二级市场的便利筹资条件进行“圈钱”的图谋行为。在挤占挪用的形式上,有直接的形式如通过内部融资、借贷,也有隐形的方式如通过内部银行结算占用等等形式,上市公司在披露时往往是回避或含糊其辞。实际上,控股股东挤占挪用的资金往往因为投资失策或变成其他非货币性资产而不能按期归还或归还时大打折扣,可谓“借钱容易还钱难”,往往形成上市公司的一笔长期应收账项,时间一长,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5. 大肆公开造假,人为编造原始凭证,出具极具欺骗性的财务会计报告。上市公司公然造假的事在中国证券市场时有发生,早年间的“琼民源”、“银广夏”事件,使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越来越产生怀疑,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危机”。一般情况下,纯粹弄虚作假、故意编造原始凭证和虚假商业合同等的情况在上市公司中占极少数,但笔者认为这是会计信息造假最恶劣的一种,因为它不同于利用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会计规则的伸缩性在有限的范围内调节财务数据。譬如少提各项减值准备以求虚增利润等的公然造假完全就是一种欺诈行为。他们通过编造不实的购销、代理等各种合同或协议,以及相配套的可以反映增加收入和利润的原始交割单证,按照其设定的收入和利润数字,从主观意志出发,在具体构成经济事项的表象上蒙骗执业不够严谨的中介审计机构和投资者,采取此种造假行为的上市公司在其幕后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动机。如与二级市场黑庄勾结操纵股价、恶意圈钱、免于摘牌而孤注一掷等等。

  6. 或有事项特别是预计负债方面揭示不明确、不完整或回避揭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或有事项这一特定的经济现象已越来越多地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一般常见的或有事项有:商业票据背书转让或贴现、未决仲裁或诉讼、债务担保、产品质量担保等等。可以说目前从普遍意义上讲,上市公司绝大部分在或有事项上的相关信息披露上是不明确、不完整甚至有些采取回避的态度,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或有事项这一特定经济现象认识不深,事前估计不足,认为在或有事项可能发生但没有实际发生前没有必要加以确认记录;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如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具体会计信息披露人员对本可以反映的或有事项无法确认和记录,如公司出现担保业务后不反映也不主动向中介机构提示,外界考证起来比较困难,甚至还有个别少数领导签字盖章担保后,企业本身的财务人员都不知情,更谈不上披露。但一旦或有事项实际发生,公司面临承担责任时,一般数额往往较大,致使广大投资者有一种被愚弄欺骗的感觉。

⑵ 如何从财务报表中判断上市公司做假帐

看财务报表一是要纵向看,即本期内各项数据的变化,二是横向看,要从对比分析是找问题,这需要和同期数据的对比,比如有些上市公司1-9月份的财务报告是对比数是上年年末数,这样对比数不是上年1-9月,因而很难发现问题。

一般企业做假帐有以下几种方法:

1、税项:欠税很高或很低,与营业收入不配比,造假手法就是虚开发票,目地是虚构收入和利润。这种手法一般企业不用,比较容易看出来。

2、应收帐款和存货:应收款项急剧增加,而应收帐款周转率急剧下降;存货急剧增加,存货周转率急剧下降,这还要和往来帐结合起来看。有些企业为了提高应收帐款周转率,还会把应收帐款往其它应收款、预付款转移,手法是把资金打出去,再让客户把资金做为货款打回来,确认收入;提高存货周转率的主要手法是延期办理入库手续。上市公司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坏帐准备的计提,间接调控当年管理费用,从而调节当年的净利润。由于应收帐款坏帐的计提及其追溯调整法在操作上存在较大的灵活性,少数上市公司可能从中寻找新的利润操纵空间,对此投资者特别要注意辨别。
3、毛利率:部分上市公司是用提高和降低毛利率造假,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益大大高于式低于同行业水平投资者就要多关注了。

4、现金流: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说明已经确认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若反差数额极为强烈或待续时间长,说明有关利润项目可能存在挂帐利润或虚拟利润迹象。如果每股收益很高,而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是负的,有可能公司造假。

总之,投资者在分析应收账款时应注意辨别以下几点:
一是关注公司对会计政策运用的合理性;
二是注意对以前年度损益的调整,尤其是各年间利润波动的走势;
三是对年报的关注,不能仅仅局限于当期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几个指标,数字背后的隐情不可不察;
四是对现金流加强认识,毕竟,多提准备不会减少现金,冲回准备也不会增加现金,有时候现金流量表更能说明问题。

⑶ 如何识别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造假

前期在分析个股时经常提到一个指标,那就是净利润和经营性净现金流的匹配程度,这是确定一家公司业绩真实性的重要指标。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企业经营利润靠的是正常销售收入,而净利润是扣除成本、各项费用和税收后的最终所得。而我们的会计制度实行的是“责权发生”制,也就是说我把东西卖给你(或者给客户提供完服务)这笔交易就可以进我的账面的销售收入了,因为我从法律上已经完成了我的责任和义务了,至于钱有没有收到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钱立即就收到,那么说明这家公司的议价能力很强,不给钱买不到货,这是真正的好公司。而如果货卖完了,账面销售收入增加了,但钱没有收到,资产负债表里的应收账款肯定会不断增加,账面的利润虽然也增加了,但其实只是空中楼阁。如果这些应收账款最终没有收回,这些坏账将在下个会计年度集中体现,可能导致企业亏损,这其实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同样的净利润,不同的真实程度怎样才能体现出来呢?其实这些都反映在企业的现金流量表中,具体来说就是反映到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净额中。学过会计的都知道,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大报表中最难编制和最难造假的就是现金流量表(当然也可以造假,只是难度大些),因为有些东西可以虚构(比如存货、应收账款),但你账上的现金很难造假。随便举个例子,如果一家企业年末净利润为1亿元(不考虑其他营业外收入),其经营活动现金净额也在1亿元左右,说明这家公司经营很不错。还有些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额超过1亿元,说明有些客户要提前预付货款买公司的货(还有的周转率很高),公司的产品应该是供不应求!在我国目前大部分商品都是赊销的,公司账面上存在一定的应收账款也是正常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净额在0.6-0.8亿元左右也都属于正常。但是如果这家公司的应收账款特别大,并且都集中在一两家客户,我们就要小心了。经营模式没有变化,经营性现金净流入起码应该是同比例增长。

⑷ 上市公司为什么要在报表上造假这么做对公司有什么利益吗谁给解释下…谢了

这就是国内股市的特色,由于没有按国际惯例去按季分红分现金,不内会造假就无法生存容,比如好的上市公司中石油就一边叫亏损,一边叫补贴,年报和季报却是十分暴利,1天赚4个多亿。差的公司比如四环生物,为了避免退市,上市以来就是这样玩法:二年亏损,一年微利,再来个二年亏损,又来个一年微利,如此玩得出神入化,成为国内股市永不退市的高手,也是国内股市的经典,你想一下,如果不这样玩,连年亏损,能不退市吗?这个玩法的最关键问题就是玩数字游戏,在报表中做假。还有的公司比如夏新电子刚上市的那几年,为了配合庄家吸货,在报表中预亏,股价就马上跌下来,庄家吸完货,又玩预盈,股价回升,到股价炒翻天之后,年报却是大幅增长几倍,接着又来个拆细,玩10送10股,一除权庄家就可以成功地出逃啦,如果按国际惯例,上市公司赚到的利润必须有70%以派现金方式进行分红,按季度分给投资者,这样上市公司的造假就比较困难啦,但目前是重圈钱,不回报,不造假,在国内股市是无法生存的,就这些原因罢了。

⑸ 中国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造假情况普遍吗

当然有。只是造假程度和造假的范围不一样而已。可能中国财务报表造假的水平和普及率都高于世界水平,呵呵。

⑹ 上市公司的半年报,年报准么他们会造假么

造假?很多改变报表的手段很多都是合法的,给你小小的透露一点,比如实际回计算的利润亏损答,但是我可以通过变更会计政策,把摊销和折旧的期限增长。这样会计期间的费用就变少了,利润就变多了。这好像很不合理,但是这绝对是合法的“造假”。这里加引号就得你自己断定它的性质了。这在上市公司中是能举例子的,例如中海油。还有一个叫什么中国船舶,上市公司的造假手段得高明,得正大光明,说得通的造假。绝对不能是小企业变更日期之类容易查出来的低级手段。

⑺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作假几率有多高

基本都是做假,上市公司凝结了一批自认为高智慧的会计师,想想吧,能做到上内市,是笨蛋吗?但中国更容有更高智慧的注册会计师来应付他们.所以都会做假,有的只是没有查到,有的就是查到啦,会计师事务所也会帮他们搞好的,这就是中国的现状.执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7101号----帮助客户舞弊
呵呵,不好意思,开了下玩笑,但做假是肯定的,都会虚增资产和利润,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这家上市公司或者IPO的真正成绩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1.该企业的员工收入水平,福利情况;2.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3.近几年的税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他们的变动情况,实缴情况;综合前面几点,一个成长良好,合法守纪的企业,他们上市的税收,特别在上市前的税收,那个数字最具有说明性,但一般人又要想上市,又不想出钱,很容易就识别他们的

⑻ 上市公司年报能造假吗

造假与财技运作是2回事。。
造假是违法的,财技运作不踩线是合理的。

⑼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真实性可靠吗

上市公司造假的不是少数,主要是看你能不能忽悠得了民众, 忽悠成功了,那就是真的 忽悠失败了,那就是假的。 不要当真。。。
采纳哦

⑽ 都说中国股票,上市公司做假帐假报表,是真的吗

华中智能股票预警系统里面有全面的分析。你可以去看看。

阅读全文

与上市公司报表有假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支付宝卡通宝贷款 浏览:298
合金投资股票历史行情 浏览:971
道琼斯基金指数180003 浏览:13
诺安成长混合320007基金 浏览:779
国内定价权期货 浏览:70
北京借贷款 浏览:891
新光重组价格 浏览:765
关于基金理财的结束语 浏览:160
2019年期货礼拜休市时间 浏览:902
古风股票 浏览:424
理财师解绑 浏览:522
山西中诚信托 浏览:996
理财通撸法 浏览:417
新兴理财方式 浏览:899
股票型基金最后净值怎么确定 浏览:371
同花顺股票基金是同一APP吗 浏览:199
请查询000173基金净值 浏览:602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 浏览:6
有关钼的股票 浏览:278
股票投资基础 浏览: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