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鹿奶粉事件是什么
1、三鹿奶粉事件一般指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
2、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是中国的一起食品安全事故。事故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3、事故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根据我国官方公布的数字,截至2008年9月21日,因使用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咨询且已康复的婴幼儿累计39,965人,正在住院的有12,892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人,死亡4人,另截至到2008年9月25日,香港有5人、澳门有1人确诊患病。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都检出三聚氰胺。该事件亦重创中国制造商品信誉,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2008年9月24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表示,牛奶事件已得到控制,2008年9月14日以后新生产的酸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主要品种的液态奶样本的三聚氰胺抽样检测中均未检出三聚氰胺。
㈡ 三聚氰胺事件
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或称2008年中国奶粉污染事故、2008年中国毒奶制品事故、2008年中国毒奶粉事故)是中国的一起食品安全事故。事故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都检出三聚氰胺。
(2)伊利股份三聚氰胺事件中的承诺扩展阅读:
限量标准
中国标准
2011年4月6日,《关于三聚氰胺在食品中的限量值的公告》:三聚氰胺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禁止人为添加到食品中。对在食品中人为添加三聚氰胺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三聚氰胺作为化工原料,可用于塑料、涂料、粘合剂、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
资料表明,三聚氰胺可能从环境、食品包装材料等途径进入到食品中,其含量很低。为确保人体健康和食品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在总结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公告(2008年第25号公告)实施情况基础上;
考虑到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已提出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标准,特制定我国三聚氰胺在食品中的限量值。现公告如下:
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高于上述限量的食品一律不得销售。
上述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公告(2008年第25号公告)同时废止 。
国际标准
2012年7月2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第35届会议审查通过了液态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标准,具体为:液态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0.15mg/kg。
2012年7月5日,联合国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设定了新标准,以后每公斤液态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0.15毫克。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说,三聚氰胺含量新标准将有助于各国政府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健康。
㈢ 蒙牛、伊利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各采取那些危机公关的方法
危机公关守则1:“在黑天鹅出现之前,别说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让我们一起再回顾一个老掉牙的故事。
1688年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欧洲人没有见过一只黑天鹅,“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就成了一个没有人怀疑或是自欺欺人的事实。可是,数年之后,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黑天鹅,从此所有声称“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人都被视无知之徒或不诚实表现的人。
在三鹿三聚氰胺危机处于肆虐高潮之时,无数奶业企业一方面提心吊胆,另一方面都声称自己的产品是经过严格检测的、一切都遵守法律规定进行生产的,每家企业都用各自的方式力证自己是一只白天鹅——以表明自己与三鹿这只黑天鹅是不同的。
蒙牛同样通过告消费者声明、广告等多种宣传方式,向消费者信誓旦旦地表明蒙牛牛奶绝不含三聚氰胺——只可惜国家质监总局的不断深入调查击溃了蒙牛一直保持白天鹅形象的梦想,蒙牛牛奶同样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
在三聚氰胺危机爆发之后,蒙牛接下的处理很是得体:快速停售、回收产品、开通消费者热线、启动赔偿程序、老牛甚至是电视机面前潸然泪下自责不已,可惜的舆论怒火并未就此消停。
在此次三聚氰胺危机中,受抨击最多的企业除三鹿,恐怕就轮到了蒙牛,甚至有人直接责骂牛根生就是蒙牛的三聚氰胺。
蒙牛既不是此次三聚氰胺事件的源头,也没有在此次危机反应缓慢,在危机爆发后也没有推诿责任,但为何舆论的怒火却揪着蒙牛不放?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危机中公众特殊的心理机制使然:在行业危机之为肆虐时,主动澄清自己与危机之源完全绝缘具有极大的风险,在抬高公众对企业的正面期望感之时,一点点的危机爆发会使公众对企业感到双倍失望——巨大的心理落差将使公众的舆论超越对事件理性的判断,而上升到质疑企业社会责任的高度,令到危机面扩大且深化。
在黑天鹅出现之前,别说所有天鹅都是白的。危机完全消失之前,不要说自己完全与危机无关。
危机公关守则2:事实总是脆弱的
在OMP事件发生之后,蒙牛迅速就特仑苏OMP安全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蒙牛总裁杨文俊表示,国家卫生部会同六部门已经明确表示特仑苏牛奶是安全的,因此对消费者的健康不存在一点损伤,蒙牛暂时不会启动对消费者的赔偿程序。消费者如对蒙牛产品有疑虑,可以进行退货。
从技术层面而言,特仑苏OMP的确不存在安全问题。卫生部的专家的也认为饮用添加OMP的牛奶不会产生健康危害。
但是,被澄清了的危机事实并没有化解媒体的批评与公众的怒气。而这些批评的焦点集中于几方面:
1、在过往广告宣传中,蒙牛有夸大特仑苏OMP的功效之嫌。
2、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企业在食品中加入任何一种新的添加剂都须报批卫生部等多个部门组成的食品添加剂标准编制委员会,即使作为新资源物质添加也须报批卫生部相关部门批准。虽然特仑苏OMP是安全的,但却违背了报批原则。
3、在三聚氰胺事件硝烟未散之时,蒙牛为何再次陷入产品质量危机之中?虽然事实表明可能是场虚惊,但也曝露蒙牛在产品生产、审批、宣传方面存在某些问题。
对于种种疑惑与批评,蒙牛回应的惟一准线就是OMP是安全的,蒙牛特仑苏是值得信任的。在眼下OMP的舆论危机之中,蒙牛表面是与公众在对话,其实却是在对抗——双方诉求重点已经不在同一层面之上。无数过往的危机事件告诉我们,事实总是脆弱的,当危机来袭并且不断深化时,公众对于企业的期望已不仅仅企业抹清事实之镜,而希望从更高的价值层面获得企业的反馈。
事实与价值是构成世界本体的二极。英国哲学家休谟以事实与价值的区分为基础提出了事实知识与价值知识的区别。他认为事实知识可求之于检验、鉴定,可用于描述某种既定的事件;而价值知识却复杂得多,其起之于情,诉之于心,但比事实知识更容易打动人心。
在危机之中,关于事件起因、发展、后果等数据、证据的呈现属于事实之维,而对事件的反思、道歉、沟通、承诺等则属于价值之维。重大的危机事件中,公众对企业的期望值往往是先求事实之澄清,但很快就过渡到对价值回应的需求之上——所以,重大危机爆发之后,如果企业只一味执着自己是对或错、是或不是、有或无这个层面的事实之维,是无法从根本上消失公众的怒气的。心与心的沟通,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真诚承诺与行动,才是化解危机的有效之道。
危机公关守则3:良医治未病才是最好的危机管理之道
还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危机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一种常态,而不是意外——危机种子潜伏在企业运营价值链的方方面面,谁也无法预料危机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爆发。而聪明的企业却知道,最好危机管理的策略就如扁鹊的治病方式一样,诊出隐患之根,化于之萌芽之中,良医治未病比巧手化重疾更重要。
快速成长的蒙牛,在大肆拓展市场、四处收购企业之中,必然也积下一些难以短时间化解的顽疾,如工厂产能的跟不上、产品生产监控的薄弱、人员管理的难度加大、市场竞争的恶意对抗等,这些顽疾如果没有有效化解或一一加以重视,在某种外因的诱使下,就可能演变成企业一场重大的危机。三聚氰胺危机的爆发,谁能说蒙牛发生原因不是与三鹿一样呢? 在巨大利益面前,道德总是显得脆弱的,但是行业领导者却在此时更应显出与众不同对抗诱惑的坚定——回顾那些卓越企业,哪一家企业不是在放弃诱惑的同时将潜伏的危机拒之门外?
承认自己的不足,警示危机就在环伺,以战战兢兢之心态告诫自己生于忧虑死于安乐,这或许是一场又一场惨烈的危机给蒙牛以及其他企业最好的教训。
㈣ 请问一下,伊利股份这几个月为什么一直在跌
伊利股价收盘跌停,“大订单压力大”,封住了跌停。但是,中间几次拉锯操作都没有打开已经坚挺的跌停,只在跌停价格收盘。
从长期趋势来看,伊利股份有回调的趋势,但伊利股份作为优质股和大蓝筹股,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在“三聚氰胺”的舆论中,在15年的股灾中,依然屹立不倒。
毫无疑问,伊利还是可以崛起的Roe指的是赚到的钱和净资产的比较,当然营业额高的企业获得的利润更高。因此,数据高并不意味着其毛利会更高。
伊利股份的高roe是通过净利润率稳中有降、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总资产周转率不断加快实现的。公司净利润水平基本以毛利率水平为准。如果毛利率很低,即使严格控制期间费用和非经常性损益,范围也往往有限。
㈤ 蒙牛在三聚氰胺的事件中做了哪些补救措施
蒙牛做出的反应首先就是道歉、全程监控牛奶的生产、邀请各大经销商参观,重新树立蒙牛产品在消费者和经销商心中的形象
㈥ 对网友波子:关于为什么敢在三聚氰胺事件后买伊利股份的回复
我说实话,我自己思考过~我是因为那时间之后由经常喝伊利蒙牛,变为从此没再喝过~~现在伊利,蒙牛,光明等酸奶也大行其道,超市看到很多新包装新产品,,我也还没建立回信心,可以说自那黑天鹅后,我是对这些品牌失去信心,,反而三聚青安事件~媒体反而报道了我们广州一些本土奶企没有任何污染(燕塘,风行,香满楼)从此我就只认这几个牌子的奶喝了~~~ ---------------------------------------------------下面是我的回复: 首先我本来投资伊利之前就经常买伊利的牛奶喝,喝牛奶对人体是有好处的,这在日本得到验证。而外国人每日消费奶制品是当初中国的十倍(好像是,记不大清)。这说明在中国奶制品消费具有很大的潜力。而中国乳制品经过这些年的竞争,伊利和蒙牛优势特别突出。而伊利当时靠赞助奥运会,效果肯定会显现出来,后来10年又赞助上海世博会,不断加强自己的品牌。后来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主要是三鹿含量很高,伊利和蒙牛虽然受到影响,但含量低,对成年人根本没影响,而且事件曝光后,问题奶制品都下架了。这时各个乳制品都在打折促销,我还去买了几箱。在中国,我们知道只要是吃的总有点问题,只是可能没曝光,你不知道。牛奶因为这件事件后可能更安全了。所以我现在买来喝一点都不担心,况且以前就一直喝,没啥问题。 其次投资伊利,是因为经济上的双寡头现象,一个行业竞争到最后剩下一般是两家大的企业。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像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像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我觉得未来中国乳制品肯定会被伊利和蒙牛垄断,因为他们都来自草原,有先天的基因。就像伊利有三大牧场资源,不是其他公司能比的。 买伊利还有就是伊利市值是蒙牛的一半,而两者销售量差不多。这是因为伊利的市净率很低,而且我统计了下,它的市净率处于历史低位,只有2%,而蒙牛是4%多,只要伊利未来稍微提高下,那就是很大的利润。当时我也怀疑公司是不是故意做低利润,因为管理层要股权激励,股份还没拿到手,是不是未来利润释放出来。后来,这几年伊利的利润率确实提高了,现在应该有4%了,再加上销售量的提升,股价也逐步上涨,回升的速度甚至超过了我的想象,所以我在2010年和2011年把伊利股份都卖掉了,稍微卖早了点。 其实说到最初原因,还因为哪位投资大师的一句话:当一个好公司遭遇一次黑天鹅事件打击,而这事件不足以致命,最终能恢复过来,那就是一次重大的投资机会。 以上是我当时买伊利股份的一点想法,时间仓促写得不是很详细,和你一起交流。
㈦ 三聚氰胺事件后,伊利采取了哪些安全措施
1.三清三保抓质量 确保市场上的伊利产品放心食用
2.专项检测设备到位 重点紧盯收奶和出产环节
所谓“三清三保”是指:伊利集团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伊利已制定了“三清理、三确保、抓两头”三大措施,在落实国家有关部门指示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产品处置、生产管理、出厂检验等三个方面的控制,确保消费者买到的是合格放心的产品。
目前。伊利已经将所有的检测设备前置到收奶环节,采购了价值750多万元的检测设备,增加专业质量检测人员的数量,加强和提升自身的检验水平,确保任何有问题的原奶都不会进入生产环节。
伊利将对所有的消费者和产品负责到底,现在全部130多家工厂都配备了检测仪器,可以进行检测控制。在对所有原料和产品进行严格检测的基础上,再请当地质检部门进行复检,合格一批,出厂一批。
相关新闻链接
http://shipin.people.com.cn/GB/8093165.html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8087311.html
http://www.chinanews.com.cn/jk/kong/news/2008/09-22/1389957.shtml
㈧ 那些深陷丑闻的股票怎样了:行业巨头反而会出现买点
闪牛分析:转载,希望能帮助到你!
一、三聚氰胺事件
2009年2月12日三鹿集团破产,资产被北京三元收购。
再来看9月16日晚上新闻联播爆出蒙牛、伊利产品同样含有三聚氰胺后,两家巨头企业的反应。
9月17日凌晨,蒙牛董事会召开电话会议,牛根生、杨文俊以及焦震(鼎晖合伙人)等资本方代表最终同意,为了不让股价暴跌,蒙牛股票暂时停牌。
同时蒙牛开始停售、回购产品并致歉。
9月23日,蒙牛乳业的股票在港交所复牌当天暴跌60.25%。
回头看,出事的酒鬼酒的确受到打击一蹶不振,而行业老大贵州茅台则在涅槃之后开启了开挂之路,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中国神九。
行业小弟出事,牵连了老大,但最终小弟奄奄一息,老大活得更好了。
㈨ 谁了解定州伊利了
伊利集团前身为呼市回民奶食品总厂,最早系从呼市国营红旗奶牛场发展而来。1982年4月,呼市国营红旗奶牛场领取营业执照,主管部门为呼市牧工商联合企业公司。1983年11月,呼市政府决定将红旗奶掉场公为回民奶牛牧场和回民鲜奶食品加工厂。1983年12月,呼市牧工商联合企业公司呈报市政府,将分立的两场(厂)正式定名为回民奶掉场和回民奶食品加工厂。1984年3月,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厂正式登记注册,主管部门为呼市牧工商联合企业公司。1988年11月,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厂更名为呼市牧工商联合公司清真奶食品厂。1990年8月申请变更为呼和浩特市加民奶食品加工厂,1990年11月领取营业执照,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企业。1991年11月申请更名为呼市回民奶食品总厂,1992年6月领取营业执照。
1992年12月,呼市人民政府同意将呼市加民奶食品总厂改为股份制改革试点企业;1993年2月经呼市体改委批准,在对呼市加民奶食品总厂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由21家发起人发起,吸收其他法人和内部职工入股,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伊利集团,并于1993年6月14日在呼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
1995年9月4日经内蒙古自治区证券管理委员会批准,1996年1月经中国证监会复审同意,本公司向社会首次人开发行1715万股普通股股票。1996年3月12日,“伊利股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1997年4月12日,公司名称由“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伊利集团是全国乳品行业龙头企业之一,也是国家经贸委评定的全国520家重点工业企业和国家八部委确定的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伊利集团生产的具有清真特色的“伊利”牌产品,凭借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服务,行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推崇。伊利雪糕、冰淇淋连续七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伊利超高温灭菌奶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伊利奶粉、奶茶粉产销量居全国前三位。1999年“伊利”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伊利集团在全国食品行业首家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公司生产的39类产品100多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
1996年3月,伊利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上市以来,一直被评为“30”指数样本股和“中证�6�1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作为全国乳品行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2000年实现全国同行业利税第一。伊利股份凭借良好的业绩和高速的成长性已成为证券市场公认的蓝筹绩优股。
2001年,伊利股份主营业务收入达27亿多元,利税总额达3.4亿元。伊利股票每股收益为0.82元,在全国1175家上市公司中排名第8位。公司连续第三年被评为“中证�6�1亚商中国最具潜力上市公司50强”之一,并且排名由上年度第24位上升到第5位。2002年上半年,公司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0亿多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4%,每股收益达0.48元。伊利集团拥有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大草原、黑龙江杜尔伯特大草原。
2004年,伊利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35亿元,比上年增长38.67%;资产总额达到48.5亿元,同比增长19.86%;实现利润总额3.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81%;净利润2.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81%;实现每股收益0.61元。从2003年至今,伊利集团主营业务收入高居行业第一,一直以强劲的实力领跑中国乳业,并荣登2002年度中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百强榜首。
截至2004年上半年,伊利集团连续两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并连续六次入选“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连续两次进入前十名;同年,作为国内仅有的两家企业,伊利和海尔跻身中国市场人气最旺品牌十强,并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评选中,伊利以127.87亿元的品牌价值列38位,位居中国食品业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