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是一名即将要毕业的大学生,想到海尔集团工作,我是学模具的,想知道在海尔这个发展前景怎么样谢谢!
海尔集团总部在中国青岛.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1993年,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49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8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5年8月30日,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该企业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二十五,2007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二十八
Ⅱ 海尔集团的发展过程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
截至2009年,海尔集团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6万人。
2009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182亿美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援建了129所希望小学,制作了212集儿童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色家电赞助商。
Ⅲ 未来五年海尔和美的哪家公司的发展前景更好些
美的吧,海尔现在是到瓶颈的,如果体制没有大的变革,会在原地踏步,美的近几年扩张比较厉害,产品线全线铺开,收购荣事达,小天鹅,华凌等,再加上自身的小家电和空调,已经有点气候了,海尔目前虽然还是国内家电的老大,但是海尔的体制存在严重的问题,如果海尔没落了,也是海尔自己把自己搞死的,海尔基本是只追求结果,没有人情味,没有归属感的公司,即使有利益分配,也都是跟着ZRM混起来的那几杆老枪,中下层根本没有份的,再说这年头,靠几杆老枪能打天下吗?所以个人认为美的更好些吧
Ⅳ 海尔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是阿里是苹果还是企业集群为什么
摘要 亲您好 进入互联网时代,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正在彻底改变。移动互联、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等技术的普及,将商业带入数字化时代,企业竞争正在演化为用户选择权的竞争。在这种态势下,曾经等级森严的树状组织结构因无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容易滋生权力斗争将逐渐被淘汰。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针对新的生产方式和市场环境,将战略转向以用户为中心,重新配置企业资源。海尔集团就是这方面的先行者。
Ⅳ 海尔集团的发展前景
像韩国三星,日本索尼,等这样的超强实力,超强竞争力,世界各国消费者都喜爱的世界品牌常青树。
Ⅵ 985化学本科毕业到海尔集团工作,有发展前途吗
海尔集团是国企,是好单位。好好干都会有发展前途的,不要去猜怀疑什么的。
Ⅶ 在海尔集团(青岛)工作有前景么
大企业还是比较稳定的,你进到私立或培训学校后,你就知道整天有你忙不完的事情。让你去招生,让你值班。,。。你在海尔能稳定下来,工资么,慢慢来,刚毕业都是这,而且开始3千已经很不错了。
Ⅷ 海尔集团在转型遇阻后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在战略上如何应对
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这样一个完整的家电制造产业链中,逐渐淡出生产制造业务,把它外包出去,交给台商这样的专业代工企业去做,而自己专做营销和服务,这是海尔集团目前正在推进的战略转型。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海尔内部发表讲话,海尔以后的发展,需要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他表示,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进入到商业模式的竞争,即体系的竞争。商业模式的第一要素,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 “这种转型,意义重大。”2月26日,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对本报表示,生产业务外包,是制造业进化的结果,是中国制造业走向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信号。 也有行业专家表示出担心,“拥有近5万名员工、其中60%为制造工人的海尔集团,此次启动的转型,面临着巨大风险。” 生产业务外包 2月24日,海尔集团一位高层告诉本报,海尔提出战略转型,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近几年摸索和积累的结果。 近年来,海尔集团一直提倡“两头大,中间小”的经营思路,两头大,就是注重营销和服务,中间小,就是弱化生产制造业务,不在制造上多下功夫。 但“生产业务实行外包,变身制造服务型企业”,作为战略思路明确提出来,在海尔还是首次。海尔高层表示,接下来会进行越来越多的产品外包。首先,会与台湾一些家电产品制造商洽谈,成立双方合资的产品制造工厂。然后将逐步退出这些合资公司,最终实现制造服务业模式的运营。 罗清启认为,海尔目前最大的资产是品牌,大量的客户和营销网络资源及品牌影响力已经为其转型制造服务业提供了可能性。因为那些世界级的台湾代工企业,拥有规模效益,采购规模大,成本低,可以赚到钱。但他们没有海尔的营销网络和客户等终端资源。 国泰君安一位分析师对海尔实行的生产业务外包,则表现出两大担心,即能否保证规模效益和能否保证产品质量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海尔今年开始主推一种自主经营体的营销模式。也就是说,为赢得特定的大客户,海尔成立起一个个的经营团队,他们负责发现和满足客户需求,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收入。 张云杰是海尔集团直属分公司北京工贸公司的产品经理,他与一些产品代表们组成了自主经营体,主攻北京地区家电下乡的订单。去年12月份,在第三轮家电下乡前六周,他们就找到专卖店的老板们,沟通今年2月份的订单。到第三轮家电下乡前两周左右,经张云杰们修改完善的营销预算就全部锁定。海尔家电下乡产品一到,马上就被专卖店老板提光了。 近期,张瑞敏在召开的内部会议上指示,(产品营销)要做到订单一周就排定锁定,六周滚动订单排定,锁定预算目标,清楚自身价值。 来自海尔内部的消息,接下来,海尔就是脱手大部分生产业务,削减成本,并加快为客户提供服务和对市场趋势做出反应。 海尔瘦身 张瑞敏表示,“海尔需要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现在探索的模式就是成套供货。洗衣机就是朝着这个目标起步。” 今年年初,青岛海尔洗衣机事业部开始推行成套供货模式,生产线上线的不再是单个的零件,而是一个个组装好的模块。从而诞生了一条45人的生产线,大大缩减了人员,提高了组装效率。 张瑞敏说,成套供货,是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衍生出来的。根本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向客户承诺的“即需即供”。 脱手大部分生产业务,削减成本,对于拥有近5万名员工、其中60%为制造工人的海尔集团,如何消化现有的生产基地和一线员工是关键的一环。 青岛海尔洗衣机事业部进行了第一步尝试,诞生了一条45人的生产线。从洗衣机生产线上减下来的人,被分配去了海尔EPG公司充实模块组装的工作。本质上人员并没有有效释放和职能转移,没有体现出模块化的竞争力。 家电专家沈闻涧建议,更多的员工可以投入到两端产业,一是上游的新产品和新功能的研发;二是下游的消费者需求把握与控制。 与此同时,海尔集团早已经启动的另一个瘦身之举,是处置非核心、不赚钱的业务,将这些业务逐步剥离出去。 2007年,海尔集团退出了微波炉业务,2008年7月,海尔集团以3825万元出让海尔药业51%股权给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旗下的正大永福。 “海尔药业与正大永福合资,海尔占小股,让对方占大股,第一步放弃了对药业的控股权,接下来将分步退出。这样,大部分现金收回来。剩余的股份,再慢慢转让,直到彻底退出。”上述高层表示,海尔药业从海尔产业中撤离,为海尔其他产业的退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而关于如何界定非核心、不赚钱的业务,则由海尔集团通过连续的考核结果确定出来。 2008年海尔集团各事业部中,冰箱、洗衣机等传统强势业务不但超额完成了销售指标,而且市场份额还有明显提升。相比之下,电脑、彩电等业务增长却不如预期。 有分析称,冰箱和洗衣机等白电产品是海尔集团的核心业务,是要保留的部分。而小家电、电脑、电视、家居等,是未来可能要剥离的板块。或将在3年内完成。 “剥离非核心业务,人员也会随之剥离出去。”海尔集团一位管理人员对本报表示。海尔的战略退出涉及到资产处置、人员裁减、品牌形象管理等众多纷繁复杂的问题,工作量是巨大的。
Ⅸ 海尔集团走向国际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经济全球化这一个大的背景(国际因素)
2、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政治因素)
3、国家政府对海尔的扶持(政策)
4、海尔自己的创新精神
具体分析
促成海尔集团走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
一、在国内市场中,由于家电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价格战在各种家电领域中,此起彼伏,俞演愈烈。海尔集团尽管作为国内家电知名品牌的生产厂家,在国内市场上占据明显优势,但它认为,正是由于有了较高市场份额,才是积极向外扩张发展跨国经营的最好时机与充要条件,内在动力已经具备。
二、在国际市场中,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每个国家国内企业都受到了来自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部经济力量的竞争与冲击。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主宰着国际市场的发展,发展中国的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幸分一怀羹”,是它们努力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出路。海尔集团不甘心自己仅仅是中国的名牌生产企业,还希望主动打入国际市场,将海尔产品在国外叫响,从国外同类产品的著名品牌中,抢得一块国际市场份额。
Ⅹ 海尔存在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应对方法
海尔现象有多种解释。
其一是正面解释,是指中国青岛海尔企业短期内做大做强、迅速崛起成为海尔集团的现象。自青岛诞生17年来,已经达到73亿美元的规模,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洗衣机制造商,也是世界第二大冰箱厂家。海尔的产品涉及许多领域,如海尔洗衣机、海尔冰箱、海尔热水器、海尔空调、海尔电视、海尔手机、海尔电脑等等。海尔仍然是社会主义企业,属于集体所有制,不过海尔已经涉足国际市场,过去12年在菲律宾、伊朗、美国南卡州Camden等建立了13家海外工厂。海尔在美国最畅销的产品是115美元的迷你冰柜,供大学生在宿舍使用,去年售出2亿美元。去年7月,海尔在曼哈顿中城花费1450万美元购买了地标性建筑Greenwich Savings Bank大楼。海尔主管海外业务的副总裁Chai Yongsen说:“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器制造商。”(前两位是Whirlpool和 Electrolux )。不过,电器分析师和竞争对手指出,海尔在海外的兼并看起来并非乐观。例如,海尔涉如金融服务、个人计算机等非相关领域,此外,海尔债务负担很重。
其二是负面解释是指海尔在原先起家的传统家电制造业干不下去了,然后就从过冷、最需要钱的制造业抽出大笔资金转投到过热的部门如GDP工程、炒楼炒股、房地产开发而造成了楼市股市泡沫、经济过热的现象。实际上只跟GDP工程的有关部门是过热的,这个总量只有30%,其他70%的制造业基本过冷。那么这个30%是哪些部门呢?去年是地产、钢铁、水泥、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替他们融资的银行,大型国企,证券公司等等,这几个部门是过热的。与我国民生息息相关的制造业部门呢?基本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