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期发布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北京要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内响力容的金融中心城市。
该规划称,“十三五”期末,北京作为集金融决策监管、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标准制定为一体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要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
提起国际金融中心,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上海。
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十三五”时期要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确立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等。
上海提出的人民币定价和清算中心,与北京将要打造的支付结算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存在业务重叠的情况。
京沪均有国际金融中心定位,会不会有冲突?专家认为,可以差异化发展。
❷ 金融专硕,上海和北京哪个地方发展好
都还是不错的吧,不过按照上海的规划来说,规划中说要把上海打造成全球城市,从经济角度考虑,去上海好像更好一点。你也参考下。
❸ 大家好,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但是为什么那么多银行总部在北京呢。
就一些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其创立之初多是从原人民银行分离出来,而人专民银行的总部在北京,属所以分离出来的商业银行不必舍近求远,经过逐步发展,其总行都设在了北京。另外北京与上海的定位不同,上海是公认的全国的金融中心,而北京至少是北方的金融、经济中心,但最重要的是北京是全国的信息中心,许多重大的政策出台都是从北京发出的,对于银行总部来说,获取政策的先机比拿一单生意重要的多,所以就不难理解很多银行总部(包括许多外资企业的总部)都设在北京了。
❹ 内地第一金融中心是上海还是北京
金融中心应该是香港啊。
不过,上海作为国内金融中心已经具备了多方面的回条件。两大股市交答易所,三大期货交易都有设在上海的一家,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已在上海挂牌,央行也在这里设立了上海总部。此外,包括货币市场、黄金市场等方面上海的实力目前在中国均居于首位。因此,上海要建金融中心,从自身条件来说在内地排名当居首位,优势明显。
❺ 在上海做金融行业好还是在北京做好
取决于你的资源了,如果你有很强的政府资源,来北京吧,在北京做金融做的就是关系网;如果没有,那么你就踏踏实实做事情,在上海好好作为。
❻ 金融发展是去上海好还是去深圳北京好~
建议深圳,然后再学习。去香港或者出国。。为什么不考虑上海呢。。也内是不错,虽然我在深圳容 但我好几个同学都是去上海 还不错。。虽然说深圳很多金融公司都是北京的分公司 并不代表深圳不好。空气。人文。和谐 宽容 这都是要考虑的吧。。。北京霾。。。。不喜欢
❼ 上海、北京、香港,哪个才会是中国未来的金融中心哪个城市未来的经济会更好
你的观点很对啊。。现在北京目标确定了,就是要高金融经济。。将医院,高校,工厂以及其他一些不重要的机关都外迁至河北了。所以来北京发展金融应该不会错。香港怎么说呢。说到底,不听话。。不是亲生的。。
❽ 北京和上海哪个会成为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 为什么
上海,地理优势摆在这里,经济发展比较快速,而且上海现在就已经是我国的金融中心
北京是政治中心,政治中心是不可能成为金融中心的
❾ 北京和上海谁才是中国的金融中心请说明原因,谢谢高手!!
上海被规划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金融中心,简单举例,美国华盛顿有金融行业么?有吧,他是金融中心么?不是吧,一样道理,政治中心才是北京
❿ 高考 想考金融专业,,将来想北京或上海念大学,但上海工作,北京和上海的大学大比较!
从历史底蕴来说,上海交通大学一直是著名大学,114年的历史,培养出很多人才,钱学森,弘一法师李叔同,吴文俊,唐文治、蔡元培、李叔同、黄炎培、邵力子、蒋梦麟、马衡、洪深、朱屺瞻、邹韬奋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
毫无疑问选择交大经济管理专业啊,人大是一个很功利的学校,而且校园太小没有什么氛围。而复旦是没有任何历史底蕴的。因为复旦的历史是空白的。
还有你网络查查交大强大的经管实力吧:
安泰经济管理学院(Antai)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
这三个学院任何拿出一个都是国内顶级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又是亚太地区排名第一的商学院,国际知名。国内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比得上。
交大的排名,国家定位比其余的高得多,交通大学建国前就是一流大学了,这是其他学校比不了的。
现在的交大的发展速度公认是最快的,还有生源质量,国际化程度比剩下的学校好的太多了。
交大的商学院体系是国内最庞大的:安泰(antai),高金(saif),中欧(ceibs)构成交大商学院最强大的三驾马车,其中交大的中欧已经是国内的霸主,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商学院了,国际排名前20名的。
交大的安泰更是实力强劲,已经拿到了全球最好的三个商学院认证,AACSB;EQUIS;AMBA;【在上海,在中国只有上海交通大学拿到这三个国际顶级商学院认证!!】
这三个认证齐全是国际顶级商学院的标志;
【参考下边的新闻链接】只不过还没有在媒体正式宣布;
交大的MBA已经得到了全球前50强的认可,交大的硕士教育也是进入过全球第37、38位的水准;
交大的安泰,高金,中欧构成了国内最强大商学院系统,去任何一个都是对你未来发展的巨大促进。
参考这条介绍,尤其是最下边。
http://e.sina.com.cn/bschool/2010-09-10/1632266970_2.shtml
至于交大高金专门搞金融研究生,MBA,EMBA教育的,刚建设两年,起点极高,都是国际化师资,国际一流的大牌教授,同时学生都是来自清华北大交大这种学校,也体现这个金融学院的巨大吸引力,让你看看生源来源吧【附图】:
很多清华北大过来读研的,可见人往高处走是吧。
无论是人大,还是复旦他们能招收到这种生源吗?他们有这种吸引了吗?
http://www.saif.sjtu.e.cn/index.php/AboutSaif/ShowContent/news_id/1527
“SAIF金融MBA项目原计划招收国内学生120人,而报考人数突破了500人,考录比达4.2:1。因此,SAIF扩招30名MBA学员,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新生联考【平均成绩在沪上MBA项目中拨得头筹。】”
现在的上海东北部的复旦大学所有的学科都来自于其他学校的支援,
所有的知名教授都来自于其他著名大学的支援,主要来自于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等等,复旦聚集了华东地区所有著名大学的王牌学科;
复旦大学所有的系主任都是浙江大学和交通大学的教授担任,复旦大学的校长很多也是交通大学的毕业生,可见原来的复旦大学和浙大,交大实力相差之悬殊。
复旦尽管有100年的历史,但是是没有任何历史底蕴的,
去复旦的校史馆就可以看得出,没有任何著名人物是复旦培养出来的,院系调整前的上海人都是以去复旦为耻的,现在上海的老一知识分子提起复旦也是一直摇头;
如果同时去过复旦大学的校史馆和交通大学的校史馆,简单的比较就可以看得出来两所学校历史底蕴的巨大差距,复旦是没有任何历史底蕴的。
比如复旦现在一直拿来宣扬的谷超豪,苏步青等等都是浙江大学的毕业生;
下段文字摘于《大学教育科学》的院系调整史料研究,
(3)“空白”的复旦。
假设当时全国只设五个综合性大学,上海最具竞争力的大学无疑是交通大学。可除了京城以外,这个最具战略地位的综合性大学却花落复旦,这同样不能令人信服。
复旦大学在民国高校中算不上一流。1952年院系调整时,原复旦大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既没有一个重要的学科】,【也没有一个有能耐的教授】。但就是这样一个当时现代科学家缺席的大学,在理工科独步天下的19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中被定为综合性大学,许多强校的优势学科、著名学者都要弄往复旦,这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
因为,无论是企业的兼并,还是学校的重组,一个自然的选择总是以大吞小,以强吸弱,这符合当事人的心理需求,更便利日后的正常运行。如最近一次的高校合并,就是规模小的大学或二、三流的大学并入规模大的或一流的大学,而不是相反。
假如【今日的复旦,并入上海的一般性高校】,岂不成了笑话?
可当时的确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不过,这一貌似“外行”的举措实则是【精心设计】的,堪称【院系调整中的一个经典】。因为,作为华东高校的新科状元,上海、浙江区域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复旦可名正言顺地【把沪、浙两地的高校名流尽收麾下】;同时又阻止了浙大、交大、同济等名校的名师在其中的任一本部的“会师”,大大方便了今后的治理。只要便利自己的驾驭,几乎可以不考虑其他,这是院系调整的一大特征;设综合性大学时弃浙大、交大而取复旦,便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