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让“庞氏骗局”完美运行下去,永不崩盘
查尔斯庞兹
故事从1899年的春天开始,威廉米勒成功说服他所在的布鲁克林祈祷团三名成员给他投资,并承诺每星期给投资人10%的收益,投资人找到新投资者还会有数量一定的奖金。很快,大批的投资者蜂拥至,踏破了威廉米勒家的门槛。米勒把他的高收益用“内幕信息”来解释。但他的方法被真正冠以名字,并“发扬光大”来源于20年后一个名为查尔斯庞兹的意大利年轻人。
这种用后面投资者的本金来回报早期投资者的“庞氏骗局”,当没有新的投资者入场,资金链断裂的时候就会崩盘。像最近很多的P2P网贷案,钱宝网的张小雷就是其中一个例子,给对方许以高收益,回款周期再短些,注定撑不了多久的。
但假设如果承诺的收益不那么高,收益的发放时间没那么短呢?我们把目光放远些,如果一个“庞氏骗局”是按照:投资者在年轻的时候投钱,而在老年的时候才拿收益呢?在长达几十的回报时间里,这种“庞氏骗局”是完全不用担心没人来接盘的,因为它完全可以等下一代人出生并且长大,再把新一代人投资的钱偿还给老去的那代投资者。由于人类不停繁衍,理论上这个循环可以无限循环。除了天灾人祸,不然每一天都会出现新的后来者。
这种代际接盘是许多国家常见的“现收现付制”养老金计划背后的理论基础。人们在工作年龄为养老金入资金,并在退休后得到退休金。许多人以为他们的得到的退休金是以前存的养老金里的。但实际上是此时此刻还工作的年轻人支付了已经退休人员的退休金。这些钱就会在两代人之间转移。
例如,美国的社会保障大体上就是这么一种现收现付制的模式。因此,反对者经常把这些保障制度与“庞氏骗局”做对比,并抹黑它。但这个如果把个对比反过来看。美国社会保障计划,是一个让数百万人免于退休后没有养老金的方法,它虽与庞氏骗局有些相似之处,但在某些前提下,庞氏骗局的原理也可以用于做善事
讲一个经典的小岛寓言,可能更容易理解:
在一个小岛上,岛上有一颗高耸入云的桃树,树下是饥肠辘辘的岛民。在设定上,岛上只有年轻人和老年人两代人,也只有年轻人能爬上树摘桃,而桃子也不能储存,只能尽快食用。
在这个岛上,老年人是无法养活自己的,他们行动不便,无法上树摘桃,也无法通过其他劳动获得可供交换的东西,去从年轻人那里换来食物。老年人也无法在年轻时攒下桃子,因为水果易坏,年轻时摘到的水果只能当时吃掉,岛上也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资产能耐住时间的流逝来当做一种储蓄。
解决方案就是一个代际间的“庞氏骗局”。年轻人把自己获得的一部分水果无偿给老年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老去的时候,新一代的年轻人也会这样给他们水果。这相当于年轻人把钱投资给父母,再从子女那里拿回来,这样子,活在岛上的这两代人成为巨型投资链中的一环,把过去和未来的岛民都串联了起来。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
这种“代际庞氏骗局”得以无限持续实行的前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假设未来某一天人类停止繁衍,最后一代人将一无所获,年轻一代如果知道自己回报无望,就不会给他们父辈那代人做出投入,而父辈这代也基于同样的理由不会支付回报给祖母这代人,由此可见,所有这条资金链上的蚂蚱们不能有任何上述的想法,否则就会导致崩盘。假设这个代际计划规定必须要有一代人作为最后的接盘侠,那么这个计划根本就无法开展。
上面说的“小岛实验”在现实中显然参考意义并不大,庞氏骗局能在那里惠泽岛民,只是因为故事的作者任性地让岛民们为未来所作的努力的回报为零。在更接近现实的版本中,岛民可以在年轻时将多余的水果置换为固定资产,老了把这些“存款”跟年轻人换水果,又或者从粮食中扣除一部分水果当作种子种下为投资,通过毕生时间的灌溉,到老的时候可以将这些果树出售或者租赁给年轻人。
这就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储蓄和投资是比资产代际转移更好的选择。资本积累扩大了经济的生产能力进而创造财富,而不像庞氏骗局,只是把一个地方的钱搬到另一个地方。而且储蓄+投资会保本获利,就像把本要吃掉的水果栽种成果树一样。因此,退休人士有望能得到高于投入的回报。
但如果社会的人们普遍希望将现有的资源转移到未来,就会积累大量的资本存量,这可能导致投资回报的降低。想象一下所有人都尽可能地不去消费,然后省下的钱全部用于投资,因为竞争太激烈每个人获得回报就会变得非常低。
人口不断增长的趋势刚好符合庞氏骗局金字塔式用户的需求。新一代人比老一代人数量要多,因此老一代人肯定能获得超过本金的回报。
而且新一代人本身就有很高几率会比他们的父母那代人更富裕。除了简单的资本总量增加以外,新一代人还会受到如科技进步等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的帮助。这个螺旋上升的历史进程可以为“代际庞氏骗局”的参与者带来积极的回报,即使只从每一代人的收入里拿出相同的百分比。由于经济增长,从今天年轻人的收入中收集的10%将比过去父母贫穷一代收集到的10%多。
如果用具体的数字来说,假设一个国家的人口每年增长1%,人均收入增长4%。在这种情况下,只需在每一代参与人的收入里拿取差不多的份额,“代际庞氏骗局”方案可以无限期地提供约5%的年回报率。如果经济环境里资本过度积累,所有人都去存款,没人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回报可能会低于“庞氏骗局”的回报,特别是风险因素还可能导致投资的回报更低。在这种经济学上所谓“动态无效率”情况下,“代际庞氏骗局”是永不崩盘的。
随后还会出现投机泡沫,这是非政府主导的把年轻人的钱转移到老年人口袋里的一种方法。
在一个经济泡沫中,人们用超过价值的钱买下某些资产(如商品房),然后期待随后的接盘侠用更高的价格买走。接盘侠多付的钱就相当于庞氏骗局里的一份投资,这个过程产生的“收益”其实是后续接盘侠多付的资金。假设每一代人都比前一代人富裕,那么即使每代投资者只拿出同样比例的收入来投资这个泡沫资产,那么这份资产的价格也会持续上涨,比如房价。
初生的韭菜不怕割
所有的机制都会有副作用,“代际庞氏骗局”也不例外。
比如社会中大量的钱被拿去买“庞氏债券”或泡沫资产,导致无人投资实业。
但对于在动态无效率环境中挣扎的经济环境来说,这种挤出效应未必是一件坏事。这类型的经济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政府可以把“代际旁氏骗局”资金池里的钱进行生产性投资来保持数量众多的机械、设备、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等可以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
资本过量积累的原因之一是年轻人想将自己现有的资源转移至未来养老用。但这样做的回报率非常低,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债券或者购买老年人的泡沫资产把年轻人的钱转移给老年人是更高效的方式,因为未来的年轻人会用更高的回报率来做这些事情,这样便可缓解动态无效率。
安徽大学钱良新教授在内的几位学者也指出,中国的资本存量投入是大于收益的。在中国的发展阶段,这可能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中国经济的资本密集度依然在不断波动。但是,结合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储蓄利息低”这两个特点可能有助于解释中国为什么容易出现投机泡沫,特别是在房产方面。中国的年轻人经常高价购房(很多房子并不会用来居住),期待未来能用更高的价格将房子卖出。高价接手这些房子的人并不是因为傻,而是因为他们更年轻,更有钱。
我们回到开篇的那个故事,威廉米勒那原始的庞氏骗局坚持了不到一年。之后他被负面报道淹没,银行也冻结了他的帐户。在被警方找到之前,他逃到了加拿大。但就算他早已逃离了美国,寄给他的信件依然在他美国住所附近的邮局里堆积成山,信封里装满了下一批接盘侠们的钱。
❷ 房地产"庞世骗局"具体指什么
●说到房地产业的游戏规则本质其实就是个“庞氏骗局”,那何谓“庞氏骗局”呢?
庞氏骗局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是金字塔骗局的变体,很多非法的传销集团就是用这一招聚敛钱财的,这种骗术是一个名叫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的投机商人“发明”的。庞氏骗局,在华人社会又称为非法集资、“非法吸金”,在台湾的俗称叫作老鼠会。是层压式推销方式的一种。参与者要先付一笔钱作为入会代价,而所赚的钱是来自其他新加入的参加者,而非公司本身透过业务所赚的钱。投资者通过吸引新的投资者加入付钱,以支付上线投资者,通常在短时间内获得回报。但随着更多人加入,资金流入不足,骗局泡沫爆破时,最下线的投资者便蒙受金钱损失。实例如: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暴露的“麦道夫诈骗案”及在中国沈阳爆发的赵x山代言广告的“蚁力神诈骗案”等等。
●庞氏骗局的详细故事是这样的。
庞齐是生活在19至20世纪的意大利裔投机商,1903年移民到美国,1919年他欺骗投资者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计划投资,许诺投资者将在3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庞齐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最初的一批“投资者”的确在规定时间内拿到了庞齐所承诺的回报。于是,后面的“投资者”大量跟进。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傻子一样变成庞齐赚钱计划的投资者,人称这种诈骗方式为“庞氏骗局”。
有关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的计划,你需要理解的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它并不是一个骗局(“庞氏骗局”指骗人向虚设的企业投资,以后加入的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者以诱使更多人上当),只是后来有点儿失去控制。不可否认,庞齐是个骗子。他丢掉了在美国时的第一份工作,因为他少给顾客找钱,在蒙特利尔因伪造支票被送进监狱。随后不久,他又在美国再次入狱,这次是由于非法的移民诈骗。但是,他在1918年来到波士顿,娶了个漂亮的意大利女孩儿,试着改过自新。而那也是所有麻烦的开始。庞齐无意中发现,在西班牙只需要付一美分就能买到的邮政票据由于汇率原因拿到美国竟然可以兑换回六美分。于是意识到贩卖通用邮券是个不错的买卖。于是庞齐让一个家乡的朋友寄了一大批邮券给他,然后他就把它们卖掉赚钱。他用真正赚到的钱还清了第一笔债务。他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也引来了投资者。但随后他计划中的毛病就越来越明显。邮券市场,更准确的说是流通中的邮券总数不够大。到1920年7月,他每天能赚17.5万英镑。为了能让所有的投资者盈利,必须要有1.6亿张邮券处于流通中。而事实是仅有3万张邮券在流通。
那庞齐怎么办呢?他一不做二不休成立了一家“证券交易公司”,正式推出了他的“庞氏计划”,书面承诺在90天内给投资人带来50%的回报,但口头上他走得更远,居然告诉很多人他可以在45天里完成50%的利息支付。这也就意味着投资人的钱在90天的时间里可以翻一倍。最初的投资人也的确获得了这样高额的回报,于是更多的投资人蜂拥而至。人们疯狂了,资金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源源不断涌来,最多的时候一周之内他竟然吸引了超过100万美元的投资(别忘了这可是在1920年)。
到了1920年的夏天,庞齐过上了富豪般的生活。他住上了一个拥有20个房间的别墅,买了无数套昂贵的西服,拥有数十个镶金的拐杖,还给夫人买了无数令人羡艳的贵重首饰。
可是好景不长,当年7月20日,《波士顿环球报》率先发难,对他的回报计划提出质疑,当局随即对他展开调查并要求他在结束调查之前停止接受投资人的新投资。与此同时,嗅觉灵敏的投资人开始排队要求赎回他们的投资,就像当初排队要求接受他们的投资一样。随着资金链脆断,闹剧嘎然而止,“庞氏计划”彻底破产。8月13日,他被波士顿当局正式逮捕。
经过调查,当局发现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竟然有4万人购买了超过150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4亿美元)的“庞氏计划”。这些资金可以用来购买1.8亿份传说中的邮政票据。当局用了8年的时间进行清算,最后没有来得及撤逃的投资人在8年之后拿回了当初投资的37%左右的资金。由Ponzi导演的投资闹剧正式落幕。
1920年8月,他因86项诈骗罪被起诉。当然,他进了监狱。但奇怪的是,他仍然拥有大量拥戴者,他们为其入狱而义愤填膺。后来他被驱逐到巴西。在意大利的移民社区中,在某种程度上,他仍然是一个英雄。由于庞齐的诈骗行为的范围之广、胆量之大,他的名字成了全世界闻名的诈骗的代名词。
●何谓“中国模式”
在全世界金融和经济一片愁云惨雾中,只有中国经济似乎一枝独秀。一些中国左派甚至在互联网上发表文章,声称全球金融危机证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体制行不同,只有“中国模式”才是世界未来发展的模式。
前经济学周刊杂志副总编,著名新闻人高瑜认为,所谓中国模式,不能持久。她说:“ 中国模式是任何国家都无法仿效的,因为它用了毛泽东留下来的一个人口红利。低人权,低工资,低福利,这样的人口攒下的红利,才使得中国经济腾飞。而且这样的红利今后也没有了。”
《福布斯》杂志也给弥漫在中国的一枝独秀的过度乐观情绪吹冷风。福布斯杂志的文章说,仔细分析,你可能得出的结论,今天的中国经济和20年前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崩盘的日本非常相似。中国出现投机性借贷和投标热潮,如果价格暴跌,将出现无法支付的地狱。
●“泡沫”是个美称其实质就是个“庞氏骗局”
福布斯杂志援引美国西北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维克托.施的话说,中国经济实际上是“一个庞氏骗局,主导的是中国的央行,而且它还可以印钞票。”
就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晚期出现的典型案例那样,今天中国的许多投资者似乎已经不再把租金收益作为投资房地产考虑的因素。他们追求更大的不可理喻的价值。在北京的市中心,办公楼的价格为每平方英尺400美元,尽管有大量写字楼根本没有租出去,但是,更多的写字楼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其领先者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
华尔街日报指出,2003年以来,关于中国房地产泡沫即将崩溃的言论就层出不穷,但房价一直扶摇直上,只是在2008年放慢了脚步,进入2009年再次直冲云霄,部分城市房价已超过最火爆的2007年水平,许多拥有多套住房的人从穷人一跃成为富人,就像中国股市建立初期深圳流行的一个口号一样,“不买股票,你就是深圳的最后一个穷人”目前是谁再不买房子,谁就可能沦为中国最后一个穷人。
还记得2007年沪指逼近6000点时,媒体包括央视鼓吹最甚的口号吗?“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是个离我们国民多近的一个故事呀!当然最终的解释不过就是个“资产泡沫”而已,实际上现在的主流媒体已经把“骗局”换了个称谓,美化成“泡沫”而已。“骗局”需要有设计者,而“泡沫”可以是老百姓自己吹起来的,罪过的承载体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呀!
●房地产业“庞氏骗局”火爆运行中……
形形色色的“庞氏计划”的翻版陆续出现在世界各地。在中国,类似的骗局也屡见不鲜,很多媒体都有报道。但很少人会想到,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参与过这种“庞氏骗局”的游戏。而这个游戏,在中国房地产市场还在火爆进行。
中国房地产投资色彩浓厚,一方面中国人沉迷于“获得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没有人认为自己会成为“击鼓传花”游戏的最后接棒者。“财产性收入”包括两种,一种是财产带来的现金流收入,如租金;还有一种就是资产增值带来的溢价收入。对于现时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追逐资产溢价才是主要目的。因为以租金和房价比来看,投资住房显然不如买股票或债券合算。
房产增值过程,其实质就是前边投资者的收益,要由后边购买者支付,如果这个过程持续进行,那么最后一个接棒者,就会为前边的所有参与人买单。当然,如果这个游戏持续进行,无穷无尽,那么每个参加者都会受益。遗憾的是,房价不可能只涨不跌,最后一个买房者,将成为一轮游戏的最后买单人。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房地产的“庞氏骗局”。
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钟茂初教授认为,现代经济活动带有“庞氏骗局”特点,可称之为“庞氏经济活动”。其特点是设计一个宣称能够获得高收益的投资活动,吸引大批投资者参与其中,用后期投资者的资金支付前期投资者的高收益,循环往复,直至后续资金难以为继,或是投资者信心不再之时,整个系统迅速崩溃。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可以让所谓的“投资者”通过炒作来抬高或压低价格,从而让所有人都感受到财富的变化。
如此看来,如果政策制定者、银行、房地产开发商和买房人,一起构造出一个只涨不跌、预期回报高的市场景象,那么就会形成后边投资者不断为前边卖房人买单的“庞氏骗局”。
由于土地稀缺,住房可融资,很容易让房地产成为高预期投资活动,再加上政府可以从中抽头(税收和土地拍卖),这会促使政府积极推动房价上涨。中国房地产市场显然更适合这种“庞氏经济活动”,而参与者更容易成为“庞氏骗局”的受害者。
中国的人口构成结构,由于历史的原因决定了,50、60后由于得到了国家提供的非商品性质住宅,70后基本上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商品住宅。80、90后由于都是独生子女且处于婚配年龄,父母辈居住过的老式住宅普遍不能满足其要求,因此决定了将是“庞氏骗局”的主要参与者(即所谓的住房硬性需求)。并且基于子女购房的需求,其父母辈也被拉入到这个“购房游戏”中来。结果就产生了房地产住房需求“金字塔”的基础。
因此,未来房价走向更多取决于货币供给,间接影响房地产住宅需求。从经验看,政府往往不会主动捅破资产泡沫,但市场不可能永远支持价格持续上涨。这意味着房价的“庞氏骗局”早晚要结束,而时间由货币供应量来决定。当货币紧缩时,游戏往往就要结束了。
●“庞氏骗局”在中国的衍生品
实际上中国现有的养老保险体制模式本身就是个“庞氏骗局”模式,由后来者支付前者。养老保险资金黑洞早在2003年中国股权分置改革时代,即国有股股权减持收益补充养老保险金的政策时就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经济学中就直接有Ponzi-game-condition,实际上一般政府发债就是一种庞氏骗局,只要把债务放在无限远期,债务就变成了净利润了。数学上可以写成limit_{s rightarrow infinite} exp{-R(s)} K(s) <= 0,其中s是时期,K(s)是s时刻的资本存量。所以说经济学都是鬼扯的事情。
《华尔街日报》援引耶鲁大学著名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席勒的话说,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似乎缺乏一个像美国大萧条一样的坏“故事”。无论是普通购房人、投机者、房地产商和各级政府都沉迷于好故事的情节里,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地区房地产泡沫的破裂都不足以构成警示。中国房地产市场需要坏故事的警醒,否则非理性繁荣持续得越久其破坏力就会越大。专家认为,是泡沫终究会破灭,但它往往比你预想得坚持更久。所以破不破从来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时候破。
● 要深刻理解“房子是用来炒的,不是用来住的;商品房是卖给银行的,不是卖给老百姓的”这句现时追流行的话的深刻内涵。
当你真正明白了温州炒房团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追求房子的差价后。理解了中国各大银行那么迫切的融资欲望的时候,你就知道了上面的话绝不是耸人听闻的虚言。
●上市公司的融资与再融资有"庞氏骗局"的影子在晃动。
随着中行、工行、建行三大行相继披露了2009年年报,合计实现净利约3215亿元,派发红利合计约1395亿元。 胡萝卜之后紧跟着大棒。各银行再融资计划相继浮出水面,三大行资本补充路径分别为:中行A股不超过400亿可转债 H股不超过总面值20%的配售,若按目前市值下的H股配售上限(下同),融资规模最高可达850亿元;交行A H股配售不超过420亿,其中A股采用代销方式,H股采用包销方式;工行A股发行不超过250亿元可转债+H配发不超过H股股本20%的股份,最大规模近1100亿元。四大行此轮再融资上限将在3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加上被列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规模近2000亿元的农行IPO,五大行最高融资规模将达5000亿元。3月29日,建行表示,由于市场反应大决定放弃融资计划,希望今冬明春再融资。
再加上上市公司注资在证券市场获得十倍以上的溢价,共有约18000亿元人民币,全部相加,共吸金27000亿元左右。如此庞大的资金规模,如果没有融资、再融资加以稀释,中国证券市场的结果与房地产市场不会有任何区别,价格会涨到天上去,股指升到4000点以上。
当公司吸纳的资金无法应付前次的融资成本时,上市公司的冰山就会倒塌,我们会称之为“庞氏骗局”。
刚刚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樊纲,倒是对资产价格泡沫给予了格外的重视。他日前表示:“此次金融危机是由资产泡沫导致的,我们回想一下过去30年世界上主要的危机不是因为通货膨胀,而是因为资产膨胀。”所以,对于中国来讲,当前着重要考虑的是如何拯救中国股市与房市的“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带给我们的警示
中国的黑社会不是很发达,却有比较发达的江湖社会。江湖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骗钱招数,几百年来,这些骗术万变不离其宗地出现,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现实条件,屡屡使人上当。而纳斯达克的前主席伯纳德-莫道夫也采取了同样的办法,将古老的骗术用现代金融手段再包装后,使其重新焕发生机。这类骗术每次出现,即使最后被拆穿,也会造成小额“投资人”的损失,比方说“万里大造林”,“投资者”想挽回全部损失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此问题上,现代银行与“庞氏骗局”的差别在于,国家政府会保证储蓄者的利益。
由于“庞氏骗局”并不高明,受骗的大都是社会底层民众,涉及的范围会比较大。虽然莫道夫已被FBI逮捕,但是,这种事情并不会绝迹。在中国如此,在美国,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如此。所谓防范,只有靠人们自己的警惕,而关键在于,不要贪心,不要以为天上会掉馅饼。不要相信那些轻易就能赚大钱的鬼话。但是,现代社会在金钱欲望的引导下,越是违背常理的赚钱大话,越是容易使人相信。在“庞氏骗局”的原始正宗版里,也只有少数“投资者”挽回了一部分损失。这也常常使人无奈。对于某些人来说,吃亏上当也不会吃一堑长一智,前车之鉴也没有任何作用。我们还能怎么办呢?
❸ 房地产"庞世骗局"具体指什么
庞氏骗局在中国又称“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就是用银行贷款(土地使用权抵押)和预售收入建房子,很少使用自己的资金。
❹ 靠“庞氏骗局”融资17亿的顾春芳,有着怎样的人生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人总要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一定的代价。原本顾春芳可以凭借着她的美貌,过上一个相对富足的日子,终归是因为贪念毁掉了一切。
❺ 中国有哪些是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是对金融领域投资诈骗的称呼,是金字塔骗局(Pyramid scheme)的始祖。很多非法的传销集团就是用这一招聚敛钱财的,这种骗术是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的投机商人“发明”的。庞氏骗局在中国又称“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简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
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是一位生活在19、20世纪的意大利裔投机商,1903年移民到美国,1919年他开始策划一个阴谋,骗子们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许诺投资者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狡猾的庞兹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由于前期投资的人回报丰厚,庞兹成功地在七个月内吸引了三万名投资者,这场阴谋持续了一年之久,才让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们清醒过来,后人称之为“庞氏骗局”。
鸿源案是台湾经济史上最大型的集团型经济犯罪。
沈长声、刘铁球、于勇明等人以投资公司名义成立鸿源机构,实为老鼠会,借由提供诱人的高利率,非法吸集民间游资近新台币1000亿元,结果在1990年突然倒闭,留下16万债权人与900余亿元负债的残局,一时间造成台湾金融体系动荡不安。
虽然鸿源事件案情重大,许多人甚至赔上毕生积蓄,然而首脑沈长声却仅判刑7年并课罚金300万元,而且4年后就假释出狱。由于沈长声在事发前便已脱产,再加上宣告破产的沈长声在出狱后竟还能过著奢华的生活,所以坊间认为沈长声很可能隐匿了庞大的资产,以脱产的手段摆脱法律责任。
❻ 中国房地产也是庞氏骗局吗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庞氏骗局,庞氏骗局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是金字塔骗局的变体,很多非法的传销集团就是用这一招聚敛钱财的,这种骗术是一个名叫查尔斯·旁兹的投机商人“发明”的。庞氏骗局在中国又称“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简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
由此看来房地产并不是传销也不是庞氏骗局
❼ 上海中达国荣这家公司正规吗
骗子公司,基金都是备案一个月就拿出来,公司很多河南,安徽的骗子,荷兰人骗完人跟没事人还在外面逍遥法外,还有前身中延实业,基金很多也是去向不明,呵呵
❽ 庞氏骗局一般能撑多久
“庞氏骗局”是一种概念,它跟具体的项目种类没有多大关系,无论是ICO还是房产、版股票,都可以上权演一场“庞氏骗局”,庞氏骗局能撑多久跟项目的靠谱程度以及对投资者的预期管理有关。
而投资者结构也是金字塔型的,一个人带动一群人去炒房,先投资的人赚头最大。所以说,在某一段时期,房产具有鲜明的“庞氏骗局”特征,那为什么这个骗局没有被揭穿,是因为有政府来兜底。一次次天量的货币发行,让人们相信房价永远不会跌,就如很多深陷“庞氏骗局”中的人,在谎言被揭穿的那一刻之前,也不相信自己受骗了。
❾ 现在的房子好多都卖不掉,为什么房价还那么高
纵观20年确实房价没有哪次长时间大幅下跌,但纵观200年我也没看到过哪个房价能一直涨上去。前车可鉴看看国外涨到最后都是崩盘,而国内房价已经远超越欧美,几大城市房地产都能买下整个美国,收入却只有欧美几分之一,相比较泡沫情况更是严重数倍,股市在崩盘前同样没人相信它会跌,不论是官方还是媒体都是同一说词,一片大好。如今看看惨状,楼市也快差不多了,什么官方和媒体诱导性的楼市不破说词,细思极恐,完全是睁眼说瞎话,就像皇帝的新装,当人人都说楼市不会崩,说多了连自己都信了。全中国13亿,个悦收入超3500的也就只有2800万人,赤裸裸的现实让官方和专家脸上挂不住了,为了遮羞,胡编什么隐性收入,什么各种明目收入,都说是隐性收入了,你们专家是怎么知道的,莫非自己也参与了?那是偷悦是违法的,拿违法收入来充当全国老百姓的普遍收入?如果专家没参与?别人说几句传言,就出来代表官方发言了?根本就是瞎扯。一个全国13亿人收入普遍都在3500元以下,如何承受如此高的房价?无非就是官方联合房产商、媒体构建的一个房地产庞氏骗局
❿ 汤臣一品豪宅“白菜价”起拍反什么罪
陆家嘴,黄浦江畔,有一个楼盘,在上海滩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全国也大有名气。
早在2006年8月,汤臣一品单套公寓总价1.3亿元,均价超过13万元/平方米,创下当时国内公寓成交价格的最高纪录。今年10月30日,上海汤臣一品A栋35楼网签,总价2.05亿,面积597平方米,单价达34.3万元/平方米,再破上海房价纪录。而诸多名人的入住,让这个楼盘更是名声在外。
▲图片来源: 央视新闻报道截图
募集到资金后,徐勤尝试找投资项目,但回本太慢。于是,他亲手包装公司、粉饰业绩到资本市场上市,然后退出盈利。徐勤伙同公司高管,先后在多地成立了120多家所谓的实体公司,也就是国太控股公司。据警方调查,公司通过虚增业绩、贸易空转,也就是所谓的贸易互换、贸易拦截的手段,去虚增公司的业绩,然后虚增业绩中会产生成本,这个成本再由国太控股母公司来补贴。
但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游戏,使得120多家“国太系”旗下的子公司都是亏本经营。“中晋系”每天支出近500万元,一个月就是1.5亿元。事实上,徐勤也清楚,这种没有任何利润来源,所有的开销、支出全部来自投资者的做法,就是一个庞氏骗局。
多行不义必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