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建筑材料在未来10年的涨幅趋势
据测算,未来10年内建筑业的增长将会领先国民经济增长2个左右的百分点,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建筑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将会增加。所以,从宏观面来看,建筑业在未来还将有一个持续稳步的发展。 所以我想,未来10...
㈡ 施工期间由于甲方资金不到位导致材料涨幅如何写报告
作为生活必需品的住房,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更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房价节节攀升,住房价格涨幅过大,已成为众目关注的焦点。
一、 住房价格上涨过快
2004年以来,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基本上遏制了房地产开发投资、信贷和土地供应过快增长的势头。但是,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全国商品住房平均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有所遏制,然而住房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特别是少数地区和热点城市土地交易价格和房屋销售价格上涨幅度非常大。
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成本推动因素;需求拉动因素;投机性因素;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从成本方面来看,1998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已经持续多年快速增长,必然对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建筑材料价格上涨比较厉害,加上土地特别是住宅用土地交易价格过快上涨,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成本因素如商品住房品质提高、配套设施和环境改善、开发成本增加等,最终推动住房成本不断上升,并形成“成本——价格”螺旋。从需求方面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显著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必然导致对住房的消费需求迅速增加。另外,少数地方政府在所谓经营城市的理念指导下,盲目大拆大建,带来了大量的被动性住房需求。对住房的投机性因素也不容忽视。住房是消费品,但是它与一般普通的消费品存在显著的差别,它又可以是投资品,具有明显的投资性。鼓励和容忍合理的投资对于保证房地产市场的活力与长期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有投资性就必然存在投机的可能性。过度的不合理的投资就演变成为投机。由于银行利率较低,股市低迷,债券投资渠道不畅,大量社会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境外游资和国际“热钱”也趁机进入热点城市进行炒作。不管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还是投机需求,也不管是主动性需求还是被动性需求,其现实表现都是用钱去购买住房,只是有人买房自己住,有人是进行长期投资,有人纯粹是“炒买炒卖”牟取暴利。短期内住房供给既定,需求增加会使价格上涨;在长期内如果住房供给缺乏弹性,会导致投机炒房现象严重的情况。从市场秩序来看,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高信息不对称和低透明度的垄断竞争市场,少数开发商和中介机构充分利用自己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采取各种不合法或不合理的手段如囤积土地、囤积房源、虚假交易、发布不实价格信息、虚假宣传等哄抬房价,操纵市场预期,误导普通消费者。
二、住房价格不断上涨的后果
一个城市房价过度上涨,将导致短期内失去经济活力,这对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1、助长房市投机
商品住宅本来和粮食、衣服一样是人们生活必需品,但一旦作为可以炒作的资产,就必然陷入买涨不买跌的局面。现在我国银行存款实际利率是负数,股市投资风险又大,其他投资门路不多,房市投资钱景最好,于是,只要有首期付款实力的人卷入房市投资或者投机的人就越来越多。
2、加大通胀压力
在房价节节攀升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形势下,目前海外资金涌进我国房市投资势头十分凶猛,不仅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而且韩国、新加坡甚至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投资客也十分看好中国房市增值潜力。他们的目的:第一,房产增值,第二,人民币升值。真可谓一举两得。外资大量涌入我国房市,不仅进一步推高房价,而且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为维持和美元的联系汇率,中央银行不得不抛出更多人民币基础货币,这又必然增加我国通胀压力。
3、阻碍普通市民改善居住水平
目前我国城市市民中还有大半的人未买过商品房,依然住着狭小的房子,他们多数是普通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无力在前几年购买商品房,本来打算通过勤俭节约积累一笔首付款,再通过银行按揭贷款买上一套商品房以改善住宅条件,不料他们积钱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在惊人的房价面前,他们只得望房兴叹,惊醒了在今生今世的购房梦。他们并不都是弱势群体,不少人是大中小学教师之类的工薪阶层。在经济发展中,他们也辛勤工作,难道就没有权利和理由分享经济成长的成果?
4、阻碍城市化进程
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目前我国城镇居民4.9亿,按照2020年达到小康目标,那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60%,城镇居民将达到8.5亿。大批农村人口不断向包括上海在内的大中城市迁移应是历史的选择。然而,房价如此猛涨,别说农村人口,就是收入前景不差的高校毕业生也无法在大城市安居乐业。
5、降低城市竞争力
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取决于该城市的科技水平、市民素质,同时也与商务成本密切相关。技术和资金流入兴办实业,必须有房子;人才流进就业,必须有住宅。写字楼和住宅楼价格如此涨,资金和人才就难以跨越这样高的门槛。
6、阻碍城市旧区改造
这些年来,我国城市面貌确实出现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可喜变化。但至今仍有不少旧区没有得到改造。日益拥堵的车流也迫切要求城市道路进一步拓宽,城市动拆迁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房价节节猛升的当前,要在若干年内完成旧区改造,不是个难题吗?
7、扩大贫富差距
首先,在商品房成本没有大增情况下,售价却在短短几年内成倍上升,毫无疑问,在财富再分配过程中房地产商是最大的受益者。其次,对于手中已积累了一笔启动资金的投资客来说,借助于低利率的按揭贷款杠杆,一套又一套买进商品房,用短短几个月或几年时间就获取了巨额房屋进出差价。这些年来,本地、外地和境外的一批批投资客在房地产投机或投资市场上大赚而笑得合不拢嘴,但广大原来经济实力较差的普通工薪阶层却忘房兴叹,事实上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了。
8、不利于提高消费率
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一直难以启动,与房价不断上涨,买房还贷压力越来越大是不无关系的。目前在我国GDP增长主要靠投资需求拉动。消费率(消费支出占GDP的比率)偏低是一大隐患。发达国家消费率通常达到75-80%,而我国只有50%左右。这为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设置了障碍。
9、滋生金融风险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全靠土地和银行的两大管道大力输血。从土地储备、房产开发、建筑商流动资金直到购房消费,每一步都离不开银行的贷款。当房价步步上升时,房子卖得快,贷款还得快,房地产信贷就成了银行一块最优质的资产。每一家商业银行都设法去争食这块肥肉,很少考虑风险。但是,房价越涨,风险也越大,因为房价不可能无限止上升。尤其是投资性购房,一旦投资客因房价过高而卖不出或租不出去时,还贷就成了问题。如果房价下调到房产拍卖价以下,一切损失全要由银行吃进,因为我国房地产金融过分集中于银行,金融风险也自然集中于银行。
10、加大宏观调控难度
近几年来,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以及能源等都供不应求,投资热也难以降下来,根源都在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而房地产投资速度之所以居高不下,又是因为房价持续猛涨。市场经济中经济行为人的行为不可能离开利益导向,房价如此不断上涨所形成的预期,引导人们快快加入房地产、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发展大潮。这种势头仅靠行政命令式的调控是无法从根本上抑止住的。
总之,房价增长过快的趋势,不仅是房地产健康运行的突出矛盾,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继续平稳发展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国家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调控。
三、 调控房价工作的措施
1、 重视土地供应政策对土地价格的调控作用。地价在我国占总房价的35%左右。因此,地价在稳定房地产市场方面有明显的作用。政府通过调节土地供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价和地价的上涨,但仍然有很多不协调的情况发生。所以,土地供应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
2、 控制房产投资规模。房地产的发展速度要和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相适应。GDP、居民收入、房产投资的平均增长率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如果超过一定的比例就容易形成房地产价格泡沫。但是,2003——2005年全国房产投资增长40%左右,大大快于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因此,要高度重视房地产投资规模的控制,通过采取较为严格的信贷政策、金融政策和房地产政策等手段控制对房地产市场的盲目投入。
3、 进一步完善招拍挂制度。国家出让土地主要采取三种形式:拍卖、招标投标和协议转让。这从制度层面上斩断了土地交易过程中官商勾结的“黑手”,有效地抑制了“人情地”和“腐败地”的产生,同时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是这样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价格,带给消费者的信息是土地供给的减少和土地价格的提高,加速了即期购房的欲望,更加导致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招拍挂制度,通过土地价格标的的确定和建立土地拍卖后评估等制度,合理确定土地价格。
4、 改变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要大力发展和建设让老百姓买得起或能够承租的普通商品房,使住房价格与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相适应,这是我国住房供应政策变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同时要高度关注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5、 改革税制。目前房地产税收政策是向房地产业一次性征税,再由其转嫁给消费者,必然导致房地产价格高企,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启动。另外商品房70年的土地使用费是一次付清,在房价中占的比重很大,开发商和购房者负担重。如果改为按年收取物业税的方式,能减轻开发商、购房者负担,也能促进政府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其他税费的设置也应根据市场状况的变化进行调整。可借鉴国外“宽税基,少税种,低税率”的税收政策,逐步强化不动产税和财产税,减轻房地产的流转税,通过完善房地产财税制度,以促进房地产的流通和消费。
㈢ 原材料涨幅
原材料涨价刺激洗涤市场集中度加剧
http://www.okchina.cn 2008-2-2
成本上涨加速竞争 市场洗牌释放空间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总体的趋势无疑是朝着集中的方向发展,优胜劣汰的法则使得市场得到优化、资源得到重新整合。如宝洁在中国的日渐强大,以及纳爱斯、立白等企业的崛起。
然而,市场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过程和规律,洗牌的进程必然是循序渐进的。但在市场集中的趋势下,自2002年开始,一直持续至今的原材料成本上涨风潮,给原本利润不高、竞争激烈的洗涤行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变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洗涤市场洗牌的速度。然而对于部分企业而言,这种成本上涨的压力或许也是一种机遇。
市场向少数品牌和企业集中
2007年,原材料市场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价格的上涨,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工业棕榈油到岸价涨幅超过了74%,且价格一度突破800美元/吨;牛、羊油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也超过了80%,且暂时无货。众所周知,从2002年开始,原料价格上涨一直是日化市场的热门话题,而在多年持续涨价的形势下,今年市场上部分洗涤产品的零售价格也开始有所波动,部分洗衣皂产品纷纷调整市场价格,以应对成本压力。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它使企业被动地提升了成本、降低了利润空间,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如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压力有时候带来的却不仅是挑战,还有可能是机遇。
中国商业联合会信息部对全国重点大型零售商场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到2007年8月,合成洗衣粉市场销售前十名品牌的市场综合占有率总和逐年提升,2007年1~8月达到了95.22%,比2002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汰渍占据将近1/3的市场份额,前三位品牌所占市场总份额超过50%。
同样的数据显示,香皂的市场集中度在2003年达到一个小低谷,之后逐年提升,且上升幅度较大。2003年前十名品牌的市场综合占有率仅为59.3%,2007年1~8月这一数字则达到77.31%,比2003年上升了18.01个百分点。其中舒肤佳市场占有率高达31.2%,前三位品牌所占市场总份额同样超过了50%。
这些统计数据显示出,从2002年至今,洗涤市场集中的趋势已变得十分明显,市场正在逐渐被少数企业和品牌掌控或占据。应对于一些中小品牌和区域品牌来说,市场的生存空间已变得十分狭小,特别是在原材料成本不断涨价的压力下,这些品牌或企业正越来越被边缘化。
事实上,近些年来已有相当一部分区域性的小品牌已经倒闭或被大企业兼并,同时大企业也借此完成了全国性的生产布局。如立白目前在全国已拥有6家全资生产基地,建立起了20多个OEM生产厂家和12个配送中心;纳爱斯则除浙江丽水总部外,也在湖南益阳、四川新津、河北正定、吉林四平和新疆乌鲁木齐,分别建立了五大生产基地,形成六壁合围之势。
对此,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理事长计石祥指出:由于成本压力的加大、利润空间的降低以及多年来市场竞争的结果,目前我国洗涤产品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市场控制能力增强。以洗衣粉为例,2006年前8家生产企业产量255.52万吨,占全行业总产量的76.43%。
未来的竞争更加艰巨
虽然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促使了洗涤市场集中度的加剧,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宝洁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并不是在被动的等待市场的自然洗牌,而是在成本涨价的同时对产品进行不断降价。如汰渍从2002年的5.9元降到2004年的3.5元、再到推出1.9元超低价,宝洁的价格策略与成本上涨反向而驰。不仅如此,汰渍等品牌的广告投放也比以前更为密集。
中国商业联合会信息部对洗衣粉市场的分析数据显示,2002年在市场销售前十名品牌中,外资和内资品牌个数相同,所占市场份额也基本相同;2003年、2004年外资品牌为4个,内资品牌为6个,但外资品牌所占市场份额逐渐高于内资品牌;2005正至今,外资同内资的品牌个数再度趋于一致,但二者占有率的差距逐渐拉大,2007年1~8月市场销售前十名品牌中外资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合计达到57.64%,高出内资品牌20.06个百分点。
为了全面进入中国市场,抢占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从2004年起,宝洁、联合利华等外资企业悄然改变市场策略,轮番降价。除了洗衣粉外,在香皂、洗发水市场,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化程度加剧,再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生产成本增加,使得中小企业很难在市场中有立足空间,市场份额大多被强势牌占据。
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压力和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固然不可小觎,但立白集团总裁助理许晓东在11月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立白集团近年来均保持每年30%以上增长的发展速度,从目前的销售状况来看,2007年完成30%的增长没有问题。”
同时,许晓东表示,近些年来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必然造成竞争的加剧,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中小企业被市场洗牌必然会释放出一些市场空间,这给大企业的增长提供了机会!而对于原材料涨价所带来的成本上升,立白首先会在企业内部进行消化。”
整体来看,目前总的市场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以洗衣粉为例,汰渍在全国六大地区均排在市场销售排行榜首位置,而雕牌在华东、西北,奥妙在西南,立白在中南,碧浪在华北、东北地区都各有优势。就市场发展的形势而言,当集中度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必然是大企业之间此消彼长的殊死争夺,毫无疑问,未来的竞争将变得更加艰巨!
㈣ 如何评估供应商年度的单价综合涨幅
实际上供应商涨价前应当告知你涨幅是多少。
否则,随便怎么算,单个也好,加权也好,算出来的数据意义都不大。
因为2009年的购买品种与2010年的购买品种不可能完全一样。
所以没有可比性。
另外,如果非要加权算,必须原始数据要齐。
首先,比较范围缩减到2009与2010都购买的品种上。
其次,就有2种算法了。
一是将N种轴承的单价差汇总后再除以N种轴承的原始单价(2009单价),得到的是单价的涨幅;意义的是供应商轴承的涨幅,居有普遍性。
二是在N种轴承的金额【金额=数量(以2010购买为准)*单价】差汇总再除以N种轴承的原始金额(以2009单价计算),得到的是金额的涨幅;因为用你常用轴承的数量做了权数,所以应该反映的是你常用的轴承的涨幅,更有针对性。
㈤ 如何查询各种金属以及各行各业的材料涨幅价格
下载个期货的软件 比如博易大师 我是临沂的 我们这边金属城有手机短信报价的
㈥ 采购员遇到蔬菜价格涨幅高怎样打报告
实话实说,不能有任何隐瞒,不然会影响领导决策的。
㈦ 多种工业原料涨价引起广泛关注,工业原材料的价格与什么因素相关
国外方面,某产油国单方面日均减产100万桶原油,相当于缩减大约1%的全球原油日均供给量;得州等地的极寒天气也导致一些化工巨头和炼油厂纷纷下调产能,石油总产量创纪录暴跌近40%。在原油产量降低等因素影响下,国际原油呈现不断上涨走势。受全球油价上涨压力,以及极寒天气等影响,苯乙烯、MMA、BA、EHA、HDI、BDO等绝大部分化工原料供应量明显缩减,价格持续暴涨,并且供应持续紧张,全球知名的化工巨头纷纷上调材料价格。国内方面,部分化工原料、塑料等等大宗商品的涨价趋势同样发展迅猛。一来是由于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石油产业链的化工原料、中间体等等涨价潮来袭。国内化工企业上调产品价格,引发化工原料价格的上涨。
㈧ .采购业务主要需要进行分析管理的是( )A.采购价格的高低 B.支付货款的
以我曾经在省级工业经济管理部门工作过的体会,正确答案当然是A采购价格的高低。因为大量原材料的采购时其价格直接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盈利、能够生存和发展。若采购价格太高,必然决定了产成品的价格一定高企,在市场上面对其他同行的竞争时一定没有价格上的竞争力,会导致竞争失败、产品滞销、亏损甚至倒闭。
而B支付货款的方式,最对是影响到存储资金的利息等小问题,无关企业生死大局。另外那几个选项更是无关要紧的。
㈨ 施工企业如何控制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
在合同中明确建筑主要材料价格的涨幅范围,超出范围做签证;明确材料供应商的材料单价,以固定单价、总量承包形式发包给材料供应商;市场有涨价可能的情况下,提早采购材料。
㈩ 请教下,怎样看懂原材料价格涨幅
原材料价格涨幅一般有时间,即在一段时间内,涨幅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