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网络诈骗的案件分析及处理
网络诈骗的案件分析及处理方法。
1、使用旺旺之外的即时聊天工具。犯罪嫌疑人往往在淘宝上让受害人使用旺旺之外的即时聊天工具联系,一旦发生纠纷后支付宝无法查证双方对话内容。
2、利用假页面窃取买家的账号和密码。犯罪嫌疑人将页面以链接形式发送至聊天页面,仿冒真实的淘宝URL地址及页面内容,诱使受害人即使在登录状态下仍重新输入账号和密码,伺机窃取受害人的账号和密码。
3、偷换订单。这种“钓鱼”主要针对通过网银支付的网购买家,犯罪嫌疑人先在其他支付平台上创建一个订单,然后发购买链接给买家,受害人点了后会跳转到银行的网银支付页面,在这跳转期间订单其实已经被换了,受害人付款之后便有去无回。
4、植入木马。电脑被植入木马病毒后,受害人的网购行动就被木马监控了,买东西时相关订单会被病毒悄悄改成支付其他平台的其他收款人。
5、第三方欺诈。犯罪嫌疑人通过在线聊天工具与买卖双方联系后,引导买家付款给卖家,却让卖家发货给自己(即诈骗方)。
6、诈骗超过3000元以上就涉嫌犯罪,公安局应当立案侦查,侦查终结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最后移送法院审判。
『贰』 诈骗案例分析(急)
诈骗案例分析
某日,李女士在家接到一个语音提示电话称:“您的电话5161217已欠费,我们准备给您停机,如需查询请按“0”如有疑问请按‘9’选择人工服务。”李女士不假思索按了“9”键,电话被转接,一名自称电信公司工作人员详细询问了李女士的姓名、身份证号后,告诉她可能遇到诈骗了,并称稍后让公安机关部门联系她。 随后,一名自称当地某派出所民警的男子打来电话自报姓名和警号后说:“你名下的这个电话号码和用来扣费的某银行卡涉入一起全国性洗钱案。” 对方的话让瞿女士很吃惊:“我一直遵纪守法,怎么会卷入洗黑钱呢,这可是大罪。”李女士认为是有人盗用了自己的资料参与犯罪,立即向对方问询。民警开始安抚她的情绪,让她别着急,称可能是犯罪分子动了手脚,“我给你接反洗钱的中心主任,他是这起案件的报案人,或许他更了解情况。” 随后,这名男子把电话转到“反洗钱中心”,一名自称“中心主任”的男子分析说李女士的信息可能被盗,被不法分子利用了。这话让李女士彻底震惊了。警告李女士:“您的账号涉案,将被冻结,否则钱会被犯罪分子转走。”“中心主任”表示,如果希望财产不被冻结,必须在当天下午1点前把钱转到安全的账户里。 接完电话后,为了杜绝自己上当受骗,她拨打了当地的114查号,手机上显示的号码确实是当地公安局的电话。 李女士彻底相信了,便在“中心主任”的电话遥控下,通过ATM机把几张银行卡内共计259万多元的现金,全部转到了“中心主任”指定的“安全账户”。在操作完成后,“中心主任”称48小时后他会同李女士联系,并要求李女士绝对保密,若影响案件破获,后果自负。 两天后,“中心主任”没有联系李女士,李女士才意识到上当受骗了,只得赶紧报案。 案例分析 此类诈骗案件的主要特点是: 1诈骗分子一般选择独自在家的老年人为行骗目标; 2使用语音电话提示后转接人工的方式,市民通常会习惯性地相信通话对象就是电信工作人员; 3诈骗分子往往冒充警察、电信公司或其他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多次给事主打电话,设下层层圈套;以银行卡欠费、涉嫌洗黑钱或账号被犯罪团伙利用为名,打电话诱骗、恐吓当事人将资金转移到所谓的“安全账户”,再通过网上银行将资金迅速转移,非法牟利。事实上,司法机关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 由于诈骗人往往掌握受害人姓名住址等个人信息,特别是个别不法网络运营商为犯罪嫌疑人提供任意显号技术软件,犯罪嫌疑人在实施诈骗时,可任意使受害人来电显示为其所在地司法机关的电话号码,受害人通过查询确认这些信息真实后,很容易上当受骗。 电信诈骗犯罪背后的犯罪网络 电信诈骗的犯罪组织比其他犯罪组织更为复杂。这类犯罪组织往往是多个犯罪组织纠合在一起,分为导演组、话务组、取款组、网络组、洗钱组等,每组都是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相对独立运作,相互利用谋利。每组都有一个管理者,各个组织在实施诈骗前,要经过严格的上岗培训。 导演组是这类犯罪组织的核心,操纵整个犯罪过程。他们负责编写“剧本”,即打电话时怎么说,对方怀疑后如何应对等。导演组还负责“分配”任务,获得居民的通讯信息后,把这些信息分配给不同的话务组拨打诈骗电话;话务组的电话都是通过网络组负责的技术平台拨打出去的,这个平台从网络运营商那里获取线路,提供电信服务器及改号服务等;一旦有人上当向账户打款,导演组立刻将大额款项分流到数个账户里,然后派取款组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取被骗款项;取出的钱被汇总后交给洗钱组,赃款最终流向犯罪分子手中。
那我们如何加强对电信诈骗的防范? 提醒大家在接到疑似诈骗电话或短信时,首先向公安机关“110”报警核实,尤其是对方要求向指定账户汇款时,千万不要汇款。或尽快告知家人或与朋友商量。从以往经验看,骗子往往不让对方有时间思考,很多人把钱一汇走就清醒了。且真正的公检法部门如果要转账和冻结账号,都有严格程序和书面通知,同时必须有两位以上工作人员到场才能进行,不可能凭几个电话就可以冻结账号或让人转账的”。 接到这类诈骗电话后,要主动向属地公安机关或电信部门举报,以提供线索便于破案和采取防范措施。 公众在接到类似电话时,可以通过下列三个渠道核实信息: 1.拨打电信公司统一客服电话10000号进行核实; 2.通过当地公安分局的值班电话对“民警”身份进行核实; 3.拨打银行统一客服电话,向银行有关人员进行咨询。 我有四点建议,一是多看新闻多上网,及时了解电信诈骗的案例发生情况; 二是不管是什么借口,只要号码不熟悉,就不予理会; 三是在接了对方电话的情 况下,只需按对方号码拨打回去,电话会打到被冒充的部门,一下子就能识破骗局; 四是不管什么情况,不轻信、不转账、不给钱,因为公检法司执法部门是不会要求当事人直接转账的。
『叁』 中国人一年被诈骗2000亿,为什么人越有钱越容易被骗
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通常冒充他人及仿冒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或伪造形式以达到欺骗的目的,如冒充公检法,冒充商家公司厂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银行工作人员,各类机构工作人员,伪造和冒充招工,刷单,贷款,手机定位,招嫖等各种形式进行诈骗。
现在骗子的诈骗手段越来越高明,并且技术越来越先进,而人们的防范意识却依旧很弱。尤其是有钱人,金钱对于他们来说也不放在心上,所以就容易疏忽大意,容易被骗。所以要提醒大家,遇到那些莫名其妙,尤其是天上掉馅饼的事一定不要相信。
『肆』 急!关于诈骗罪案例分析。
第一,不构成诈骗来罪自,金额太小还有合同在手。未还款的纠纷应当按民事纠纷来处理 。
第二,学校更无权勒令退学。因为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无关。这是该同学的个人民事行为不当引发的民事纠纷。
第三,电脑公司只是说说罢了,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因为电脑要解决问题,可以向法院起诉的。但也只是民事立案。
『伍』 诈骗罪的案例分析(因涉及文件,材料是我自己翻写的)
【案例1】原因未明的超定额损耗计入材料成本差异,虚增材料超支差案例
某企业原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某日购入a材料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填列:数量12,000千克,单价10元,价款120,000元,税率17%,税额
20,400元,价税合计140,400元。材料入库单填列:入库数量11,250千克,计划单价8元,入库材料计划成本90,000元。该材料定额损耗率为5%。
企业根据发票金额付款时,会计处理为:
借:材料采购
140,400.00
贷:银行存款
140,400.00
材料验收入库时,会计处理为:
借:原材料
9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0,400.00
材料成本差异
30,000.00
贷:材料采购
140,400.00
根据a材料的定额损耗率可以计算出超定额损耗的数量为150千克(12,000-11,250-12,000×5%)。金额为1,755元。其中价款
1,500元,税额255元。这部分原因未明的超定额损耗,属于非正常损耗,按帐务会计制度规定,不能直接计入材料采购成本,而应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
帐户之中,其进项税额也不能计入扣除。企业的帐务处理不仅使进项税额多计255元,也使得材料成本差异虚增超支差1,500元,必然影响当月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和分配,进而影响成本费用。
点评
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与结转是差异分配的基础。企业错算错转差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此例是由于对超定额损耗的错误处理造成了材料成本差异的错转。此外,,如收入材料计价的错误、计税的错误、差异计算的错误以及结转差异方向的错误、结转使用的科目等都可能导致材料成本差异的错算、错转,需要联系“材料采购”帐户的步税检查一并解决。
案例2少分材料贷差,扩大产品成本案例
某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材料收发核算。检查中发现,该企业本年各月分配领用的材料成本差异时所使用的计划成本差异率为一个-4%的定数。由此引起检查人员的怀疑。抽查某个月份进行复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率为-8.5%,该月耗用材料计划成本为256,820元。因此少转贷差11,556.90元。经询问财会人员,被告之,-4%是个估计的差异率。
点评
这是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在虚列耗料成本方面的一个典型例证。此类企业由于材料按计划单价划价,其单价相对不变,虚列耗料成本除了在耗料数量上作文章(如多列生产耗料数量,或将非生产耗料数量计入生产耗料数量)之外,往往在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上做手脚,或多分配超支差或少分、不分节约差,从而虚增耗料成本。但这种错分材料厂成本差异的结果,必然造成当月耗用材料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与月末库材料所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不一致的情况,通过计算对比这两类材料成本差异率就可以发现企业错分材料成本差异的端倪。
计算产品实际原材料费用时,必须考虑所耗原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即所耗原材料的价差。其计算公式如下:
某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差异=该产品原材料定额费用+(-)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材料成本差异分配率
这时,产品实际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产品实际成本=产品定额成本+(-)脱离定额差异+(-)原材料货半成品成本差异
『陆』 关于诈骗分析,律师来帮帮忙
对诈骗数额的确认,以被害人受骗金额为准,涉案金额已构犯罪。
『柒』 冒充中石化员工骗取99亿是怎么回事
2014年1月至7月,犯罪嫌疑人任某伙同犯罪嫌疑人闫某某利用其控制的泰安海纳化工有限公司、泰安市欣平塑料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虚构贸易背景,使用伪造的中国某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公章及法人章,冒充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与某银行济南分行、某银行泰安分行等多家银行签订三方保兑仓协议,骗取某银行济南分行、泰安分行等多家银行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票面总金额99亿元。
本案中,二犯罪嫌疑人通过虚构交易背景和冒用中石化工作人员,从而骗取银行工作人员的信任,进而能够骗取银行的汇票,构成票据诈骗罪。
『捌』 诈骗银行99亿,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诈骗银行99亿,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可以办到的。
这可能有政府的官员参与。
涉及到了重大的利益。
『玖』 诈骗案例分析求助
诈骗案的分析主要围绕犯罪嫌疑人是否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专实或者隐瞒真属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一、诈骗罪定义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法律规定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