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球股市大跌的钱都被谁拿走了呢
是蒸发了。就象你买了10斤苹果,本来是5元一斤值50元,但是后来大家都不喜欢吃苹果,苹果掉价了,只值2元一斤,那你买来的10斤苹果只值20元。你损失了30元,但是这30元钱并没有落到谁的口袋。价值评估发生了变化,导致价格变化了。
Ⅱ 全球的股市都下跌,一般股民都亏损,那么那些钱都到哪里去了啊
假设世界上的货币不变,股市里面的钱就是在股民之间流动,全球的股市都下跌,那么钱就在下跌之前卖掉股票的人那里.股市上涨,那么钱又流向在上涨之前买入股票的人那边.,
Ⅲ 股市下跌后钱到哪里去了
被新股发行链条所造就的亿万、百万富翁卷走了!请看
宋九成:股市的亿万富翁们究竟是怎么来的?
8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指虽仅微跌0.25%,但月K线已出现四连阴,这是998点以来沪指首次出现月K线四连阴。在A股历史上,沪指前8次四连阴之后,有半数情况是在其后一个月出现反弹,但另有半数情况是出现五连阴。那么,今年9月,股市是反弹还是收出五连阴呢?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产业资本增持回购增多、中报披露完毕估值修复告一段落、转融通上线转融资先行等情况出现,9月行情汇集了较多积极因素,因此沪指止于四连阴的可能性更大些。但A股若想在9月出现大反弹,有待市场最大催化剂现身,即货币政策放松。而从目前情况看,随着房价和通胀露出反弹苗头,货币放松能否出现还要打个问号。
目前的股市,反弹不反弹,反弹多少点已经不重要了,这些对于中国巨亏的股民来说已经成为次要问题,而主导股市成败的主因已经成为最为主要的问题,主因找不到,主因抓不好,再多的招数都是徒劳的。
什么是影响股市成败的主因呢?就是股市每年几百个亿万富翁问题,上千个千万富翁和百万富翁问题,要研究他们滋生的过程和根源及其合理性和对股市的影响,破解了股市的这一怪象和难题,也就解开了股市长期低迷的谜底,同时也就找到了股市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主攻方向。
股市的亿万富翁们究竟是怎么来的?从我国股市的现状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们不是像广大股民那样,经过在二级市场的摸爬滚打艰辛劳动而获得亿万千万百万富翁的名号。而是通过一级市场获得的股票通过上市或者解禁抛售套现而成为亿万千万百万富翁的,是通过发行和圈钱成为富翁的,而不是通过二级市场的投资成为亿万富翁的。这就是中国股市怪现象的根源所在。
而在股票进入二级市场之前这些持股者已经变成潜在的富翁。要使潜在变为现实,那就是股票的上市日,这一日成为这些潜在富翁们朝思暮想的变现日。保荐人、保荐公司、有关联的券商、高管、还有所有利益链条上的那些人,在这一日,一夜暴富,赚的满盆满钵。富翁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至于股价,就不想那么多了,哪怕你当日就跌破发行价,与我们就无什么关系了,哪怕你明天就公布效益滑坡、利润下降,与我们都无瓜葛了。可悲的是二级市场上的那些接盘者,那些投资人,多年的积蓄与血汗钱就这样进入了别人的腰包。
好好分析思考破解这中间的猫腻,你就会恍然大悟,你就会从噩梦中惊醒,你就会彻悟中国股市为什么利好出尽、政策百出、大呼大喊无论什么招数都不起作用的原因所在了。这届证监会可以说花费了不少精力与心血,为什么收效甚微,股指照样跌跌不休,根源就在这里。中国股市的主要矛盾在一级市场上,不在二级市场上,你就是把交易费降到零,股市还会我行我素,股民们也无能力和条件交易,因为他们深度套牢成为死账户。
找到主导股市低迷的主因,分析解决制定措施,对症下药,才可治本。不然,不管你是基金也好,机构也好,理财产品也好,中小散户也好,公司职工持股也好,进入这样的股市,只有赔多赚少。看清形势之后,机构大户们只会最后选择撤离,散户选择销户,没有赚钱效应和投资价值的股市糊弄一时糊弄不了长久。不解决这一主要问题,股市不会有彻底的改观。
三年多来股市一直跌跌不休,从三年前的6140点跌到3400点又跌到现在的2000点。不解决主要矛盾,股市还会继续跌。所有投资人亏损严重,90%以上的投资者亏损,上个月770个交易账户,不到1.3亿账户的10%。两市每天的成交量不到1000亿。营业部萧条、从业人员跳槽,营业部门可罗雀。销户者逐日增多。叫了几年的壮大机构投资队伍只是一句空话,外资加入更让人感到恐慌与不安。这一切难道还没有引起高层的高度关注吗?
股改不但要有勇气、有魄力,更要有策略、有智慧。要善于听取民众的呼声,要做好市场的调查研究,要做一个唯物主义者,要敢于面对现实,更要敢于面对事实和矛盾。认识到市场的主要矛盾在哪里,然后抓住主要矛盾不放手,一抓到底,不抓住成效绝不撒手。
目前出了那么多的政策,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考验,没有制止股指的继续下跌,说明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没有抓到点子上,只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全心全意为中国股市和广大股民无私服务的诚心,相信总会找到问题的症结,最后攻克这一难题,使中国股市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也才能改观那些诸如90%股民巨亏,亿万富翁却层出不穷,欧美债危国股市强劲反弹,经济大国股市却跌跌不休全球最熊的怪象。
走出“道德股市”的误区
用市场的观点看问题,无论投资还是投机,都只有合法不合法合规不合规的比较,而没有道德不道德之分别。资本市场从来就不会为所谓的道德不道德所感动,而投资者却总是不得不为市场的有效率或无效率埋单。
越治越乱的中国股市,与其说是市场化不像市场化、法制化不像法制化,不如称之为充斥着形形色色之 “道德说教”的“道德股市”或者更恰如其分一些。“道德股市”是一个伪命题,是中国股市之所以越治越乱的思想根源或制度根源之一。
十多年前,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抛出“赌场论”的时候,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他对股票市场规范的关注,触痛的不是以行政审批和行政监管为背书的圈钱寻租体制,而是资本市场投资活动的基本运行模式。投机和监管的讨论至今犹自没完没了,而吴老先生所憧憬的建立基于规则的市场经济体制,或者称“法治的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依然无影无踪。当初他所深不以为然的黑幕重重的中国股市,如今除了“半统制、半市场”,还是“半统制、半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赌场论”大讨论之后的中国股市,尽管强化了行政监管这种准司法的执法形式,而且在IPO审核体制的推动下,许多方面的制度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或细化了合规性方面的有关要求。换言之,从表面上看起来,大讨论以后的中国股市似乎比过去更加重视上市公司和市场中介的诚信和道德建设。但是,一个圈钱的股市有什么道德可言?在“重融资轻回报”的市场条件下,最大的不道德恰恰不是别的,正是IPO的这种只知道一味地为融资服务,和司法和监管体制一仍其旧的对损害投资者利益行为的无动于衷。
在这种情况下,行政审核和行政监管形而上的所谓诚信建设或道德治市,无非只是方便了形式主义的“对号入座”而已,实际上不仅防止不了造假作弊行为的发生,对于企业法人和市场中介机构信用的道德保障作用也十分有限。也就是说,“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补丁叠补丁,骨子里并不是规范和匡正那些已经和正在从IPO市场撷取巨大利益的既得利益者的行为道德,而是为他们的不道德披伪装打掩护的。就连吴敬琏老先生最近也不得不不无遗憾地指出:“在证券市场的监管中用实质性审批取代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严格执行,滋生了种种弊端”。 “用行政命令的个案干预取代合规性监管,这也为寻租提供了方便之门”。
无可否认,中国股市眼下的市场监管,在许多的时候许多的方面也确实比过去显得更前卫更激进。不过,由于这种前卫和激进不仅超越了有些人意志挂在嘴边的市场化,反而常常一不小心就卷入了行政干预的漩涡,人们不能不问个明白的是:那些层出不穷的停牌规则,随心所欲的不对称涨跌停板限制,以及朝令夕改的退市制度,打击的究竟是谁,保护的又是谁?
事实上,每一次行政干预的伸手虽然无不打着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名义,而备受打击的常常未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疑似违法违规行为的作案者或操纵者,而是被陪绑被连坐的散户弱势群体。当超募有理,造富有功,变脸无罪,退市不赔,而包括打新、炒新在内的投资活动通通等于投机,投机牟利等于犯罪的时候,市场逻辑的纠结,是非黑白的混淆,简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索罗斯认为,视金融市场为 “不道德”,会妨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否认它的一个最主要性质——即它们是“超道德”的,而“超道德”会使金融市场更有效率。在笔者看来,“超道德”的说法监管有点玄,但换成“超脱道德观念”的市场规则也许就大差不离了。按照我们老祖宗的说法,“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的“道”,说的应该也不是世俗所谓的“道德观念”,而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市场规则。
“道德股市”说即使说不上阴谋,至少也是一大误区。堪称全球独一无二的以打击投机为己任的行政干预更是市场监管误区的误区。用市场的观点看问题,无论投资还是投机,都只有合法不合法合规不合规的比较,而没有道德不道德之分别。资本市场从来就不会为所谓的道德不道德所感动,而投资者却总是不得不为市场的有效率或无效率埋单。诉诸道德愿望或者行政力量来左右股市,通常只会改变短期的波动,并不能逆转长期趋势,反而将损害市场公平交易的基础,从而常常成为一部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有可能通过另一部分人之不对称利益损失轻而易举地获取巨大不当利益的重要原因。
令人不能不遗憾的是,现在无论是主张救市还是反对救市的说法,往往还在津津乐道地拿道德说事,而忘记了对于一个正在失去效率的市场来说,离开了投资者的参与,什么都是谈不上的。低迷到了不能再低迷的中国股市,当前比什么时候都更为迫切地需要走出 “道德股市”的误区,否则,任何初始愿望再善良再美好的 “道德说教”最终也无不将沦入 “道德杀人”的历史轮回。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摆在大家面前血淋淋的现实。(金融投资报)
Ⅳ 金融危机后,全球股市都在跌,损失几十万亿美元,那这些钱谁赚去了,还是凭空消失了。
这个就是“蒸发”了。因为股票价格的决定仅仅是当前成交价格决定的,即以点概全。总共只有100股,每股1元,但是有人以10元买了一股,那么总市值升了10倍,那你想这些又是哪儿来的呢?根本就没有变化,关键是人们认为它是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你会想这样是不是都太虚拟了,那为什么人们还总是把市值看成现金一般了?因为在一定的时间,或者说是终究股价是到达将来股票本身的价值,也就是将来的盈利能力的价值。尽管到达这一过程是人们认为的。但是从前面任何一个均衡的价格到后面的实际盈利,人们好像总能预测到,尽管没有人预测的到。但是总是有个大概范围,所以现在的市值和将来的总资产值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Ⅳ 最近全球的股市都大跌,那么那些资金去哪了国家拿了几百几百亿的资金现在又全部跌停停牌了,那些钱到底
蒸发了,本来股市就是虚拟的市值。
Ⅵ 股市大跌后损失的钱去哪了
股票不是零和博弈。
也就意味着可以所有人都亏钱。也可以所有人都赚钱。
也许这么说你不能理解。我给你个小笑话,你就会理解了!
股市探秘--到底谁亏了钱
现在股市里人人都在赚钱!!到底谁在亏钱?有一个故事可以帮我们知道谁亏钱了。
假设一个市场,有两个人在卖烧饼,有且只有两个人,姑且称他们为烧饼甲、烧饼乙。
假设他们的烧饼价格没有物价局监管。
假设他们每个烧饼卖一元钱就可以保本(包括他们的劳动力价值)
假设他们的烧饼数量一样多。
——经济模型都这样,假设需要很多。
再假设他们生意很不好,一个买烧饼的人都没有。这样他们很无聊地站了半天。甲说好无聊。乙说好无聊。大家都说:好无聊。
这个时候的市场叫做很不活跃!
为了让大家不无聊,甲对乙说:要不我们玩个游戏?乙赞成。
于是,故事开始了。。。。。。
甲花一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一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两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两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三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三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于是在整个市场的人看来(包括看故事的你)烧饼的价格飞涨,不一会儿就涨到了每个烧饼60元。
但只要甲和乙手上的烧饼数一样,那么谁都没有赚钱,谁也没有亏钱。但是他们重估以后的资产“增值”了!甲乙拥有高出过去很多倍的“财富”,他们身价提高了很多,“市值”增加了很多。
这个时候路人丙出场了,一个小时前路过的时候知道烧饼是一元一个,现在发现是60元一个,他很惊讶。一个小时以后,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00元一个,他更惊讶了。又一个小时以后,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20元一个了,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个,因为他是个投资兼投机家,他确信烧饼价格还会涨,价格上还有上升空间,并且有人给出了超过200元的“目标价”(在股票市场,路人丙叫股民,给出目标价的人叫研究员)。
在烧饼甲、烧饼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甚至路人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接下来的买烧饼的路人越来越多,参与买卖的人也越来越多,烧饼价格节节攀升,所有的人都非常高兴,因为很奇怪:所有人都没有亏钱。。。。。。
这个时候,你可以想见,甲和乙谁手上的烧饼少,即谁的资产少,谁就真正的赚钱了。参与购买的人,谁手上没烧饼了,谁就真正赚钱了!而且卖了的人都很后悔——因为烧饼价格还在飞快地涨。。。。。。那谁亏了钱呢?答案是:谁也没有亏钱,因为很多出高价购买烧饼的人手上持有大家公认的优质等值资产——烧饼!而烧饼显然比现金好!现金存银行能有多少一点利息啊?哪比得上价格飞涨的烧饼啊?甚至大家一致认为市场烧饼供不应求,可不可以买烧饼期货啊?于是出现了认购权证。。。。。。
有人问了:买烧饼永远不会亏钱吗?看样子是的。但这个世界就那么奇怪,突然市场上来了一个叫李子的,李子曰:有亏钱的时候!那哪一天大家会亏钱呢?
假设一:市场上来了个物价部门,他认为烧饼的定价应该是每个一元。(监管)
假设二:市场出现了很多做烧饼的,而且价格就是每个一元。(同样题材)
假设三:市场出现了很多可供玩这种游戏的商品。(发行)
假设四:大家突然发现这不过是个烧饼!(价值发现)
假设五:没有人再愿意玩互相买卖的游戏了!(真相大白)
如果有一天,任何一个假设出现了,那么这一天,有烧饼的人就亏钱了!
那谁赚了钱?就是最少占有资产——卖烧饼的人!
这个卖烧饼的故事非常简单,人人都觉得高价买烧饼的人是傻瓜,但我们再回首看看我们所在的证券市场的人们吧。这个市场的有些所谓的资产重估、资产注入何尝不是这样?在ROE高企,资产有高溢价下的资产注入,和卖烧饼的原理其实一样,谁最少地占有资产,谁就是赚钱的人,谁就是获得高收益的人!所以作为一个投资人,要理性地看待资产重估和资产注入,忽悠别人不要忽悠自己,尤其不要忽悠自己的钱!在高ROE下的资产注入,尤其是券商借壳上市、增发购买大股东的资产、增发类的房地产等等资产注入,一定要把眼睛擦亮再擦亮,慎重再慎重!因为,你很可能成为一个持有高价烧饼的路人!
Ⅶ 全球股票都在大跌,那钱被谁赚了
股票市场不计资金流入流出的话 是个零和市场
也就是说赚钱的人赚到的是赔钱的人手里的钱
但是计算资金流入流出后 市场里的钱就会出现变化
钱多的时候 由于需求旺盛 个股价格会抬高 造成 股指上涨
由于资金逐渐被抽出 造成个股暴跌 股指下挫 这时候赔钱的人的钱 应该是被那些有账面利润而且及时卖掉股票后 离场的人赚走了
不知道是否清楚
Ⅷ 股市大跌,股民亏损的钱都到哪里去了
今年的A股市场专治各种不服。
从1200元的贵州茅台,到99倍市盈率的恒瑞医药,再到3000亿市值的酱油股。
什么样的白马股都可能会辜负你,只有消费行业的核心资产才是稳稳的幸福。
不过从传统意义上的估值情况来看,大消费板块无论市盈率(PE)还是市净率(PB),都已经不便宜了:
① 食品饮料行业的PE为32.17倍,达到历史百分位68%,PB为6.5倍,达到历史百分位的81%;
② 细分白酒板块市盈率更是高达32.17倍,远高于历史均值水平。
消费股的估值,过高了吗?
国泰君安零售团队最新发布《坚守消费龙头,分享中国成长》,详细地分析了消费股估值逻辑正在发生的转变。
本文共2303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拉至本文底部可阅读本文核心观点。
还记得美国“漂亮50”吗?
探讨消费白马股估值是否过高的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下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漂亮50”行情。
所谓“漂亮50”,指的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备受追捧的50只大盘股,它们当中有很多我们至今仍然耳熟能详的消费品牌,比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
“漂亮50”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盈利、高PE同时存在,直译为“很贵的好股票”。
自1971年开始,“漂亮50”股价和估值水平迅速抬升,1972年底估值中位数超过40倍,最高的宝丽来公司估值甚至超过了90倍,而同期标普500估值中位数仅为12倍。
纵观市场,我们不难发现,消费股尤其受到大资金的重点青睐。分析其背后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点:
1、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 2、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消费股抱团行情何时会结束?
仍旧以美国“漂亮50”为例,“漂亮50”行情走向终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美国大幅的财政赤字和信贷扩张积聚高通胀泡沫,粮食危机触发CPI上行,美联储不得不加速收紧货币政策;
2)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导致通胀进一步恶化,原材料成本上升侵蚀企业盈利,企业毛利率和盈利增速双双下行,股市由牛转熊;
3)自1973年起,“漂亮 50”的盈利增速和ROE开始回落,盈利稳定性受到市场质疑。
我们认为,A股机构“抱团取暖”的现象只可能在两种情况下被打破:
1)消费龙头业绩持续低于预期,但目前而言,贵州茅台、五粮液、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白马股营收和净利润保持稳定增长;
2)像美国“漂亮50”那样,A股遭遇大的外部变动,例如中美摩擦全面升级或全球经济断崖式衰退,但目前来看概率很小。
两种情况在目前来看可能性都很小。
后续如何配置?
后续配置上,我们建议从两条主线主线挖掘投资机会。
1)供给看效率:经营效率高、业绩增长稳健、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将会持续通过挤压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来获得成长,值得重点关注。
2)需求看红利:三四线市场仍存在巨大的消费需求红利,看好所处赛道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尤其是战略重心向低线级市场扩张、能够通过自身管理及成本优势提升市场份额的龙头公司。
本文观点总结:
1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大消费板块现在已经不便宜了。
2 但消费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龙头股不应简单按照市盈率(PE)判断估值水平高低。
3消费行业的估值体系正在从PE模型向DDM模型转变。消费龙头一旦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稳健增长、市占率提升、盈利改善、持续分红等就足以支撑其估值水平。
4 国内资金和海外资金在大消费行业保持了较高的配置热情。消费股受到大资金青睐的原因是其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且在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5 消费股抱团行情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打破。后续配置上,从供给看,关注龙头企业;从需求看,关注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