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EMI公司会计丑闻后的股价跳水

EMI公司会计丑闻后的股价跳水

发布时间:2021-03-18 00:49:52

1. 安然公司简介

安然有限公司(股票代码:ENRNQ)曾是一家位于美国的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能源类公司。在2001年宣告破产之前,安然拥有约21000名雇员,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天然气以及电讯公司之一,2000年披露的营业额达1010亿美元之巨。公司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然而真正使安然公司在全世界声名大噪的,却是这个拥有上千亿资产的公司2002年在几周内破产,持续多年精心策划、乃至制度化系统化的财务造假丑闻。安然欧洲分公司于2001年11月30日申请破产,美国本部于2日后同样申请破产保护。目前公司的留守人员主要进行资产清理、执行破产程序以及应对法律诉讼,从那时起,“安然”已经成为公司欺诈以及堕落的象征。

成长
安然公司(台湾译安隆)成立于1930年,最初名为北部天然气公司,是北美电力电灯公司、孤星天然气公司以及联合电灯铁路公司的合资公司。1941至1947年间,随着公司股票上市,公司的股权渐渐分散,到1979年,InterNorth Inc.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并取代北部天然气公司在纽约证交所挂牌。 1985年, InterNorth收购竞争对手休斯敦天然气公司,并更名“安然”(Enron)。本来公司欲更名为“安特然”,但很快因字意不雅(Enteron:肠子)而再次缩略。 公司最初从事美国全国的电力、天然气的配送,并在世界范围进行电厂的建设、管道铺设等基建。1998年公司成立Azurix公司,进军水务业,并于1999年六月在纽约证交所部分上市。Azurix在主要的经营地布宜诺斯艾利斯未获成功,造成了巨额亏损,2001年4月安然宣布将关闭Azurix并出售其资产。 通过率先将电力、电信等业务及附属业务转化成可以买卖的金融产品,甚至包括非同寻常的“气候衍生产品”,安然自称公司一直保持着健康成长。《财富》杂志自1996年到2001年,持续6年将安然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2000年安然更被该杂志评为“全美100最佳雇主”,在华尔街精英中安然装修奢华的办公室也被奉为美谈。然而,正如时候被揭露的,安然报表所反映的许多利润被虚增,甚至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公司通过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财务关联交易,将不盈利的部分留在了表外。

产品
安然在其网站“安然在线”上销售800种以上的产品,包括

广告风险控制
带宽业务
宽带服务
建筑服务
煤炭
信用风险控制
原油及其制品
电力
排放许可
能源采购
能源资产管理
智库
设备管理
森林产品
货运
媒体风险控制
金属交易
天然气
木材
液化石油气
石化产品
塑料
能源
本金投资
纸浆
日用品风险管理
货代
钢铁
流媒体
水处理
气候风险控制
风能
公司同时从事广泛的期货贸易:糖、咖啡、羊毛、鱼肉及其他肉类。

安然在线
1999年11月安然开通在线服务。安然在线是第一个在全球的商家中实现在线交易的系统,但系统只允许用户与安然进行交易。因为在其他领域的投资失败以及网站本身所需的巨大现金投入,安然此时已陷入了现金枯竭的窘境,安然财务总部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来维持公司运行。

衰落
随着公司行贿以及在拉丁美洲、非洲以及菲律宾等地遭受政治压力的谣言甚嚣尘上,安然公司的全球形象日益受损。特别是在与印度Maharashtra 州电力公司一笔30亿美金的合约中,安然被指通过前总统比尔克灵顿和乔治布什向印度政府部门施压,2002年1月9日,美国司法部宣布对安然进行罪案调查,并于1月24日举行国会听证会。 2001年11月中旬,在被卷入一系列会计欺诈丑闻之后,安然和其聘请的会计事务所“安达信”面临世上规模最大的破产深渊。一项由一家较小的能源类公司Dynegy发起的“白骑士”拯救计划最终宣告失败。 在2001年里,安然的股价一路由90美元下滑至30美分。由于安然股票历来被视为蓝筹股,因此这对金融市场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毁灭性打击。股价的跳水始于公司被揭发,通过与“特定目的公司”进行关联交易来虚增营业额和利润,而这些“特定目的公司”都是由安然实际控制的。这些关联交易导致公司的许多经营亏损为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这种做账手段从此被业界称为“安然经济”。

开端
内部交易,又称内线交易,这里特指公司根据大量内部消息而进行的内部证券交易,在安然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有案可查的内部交易发生在1987年:审计师Woytek与Beard发现公司的银行记录显示数百万美元的款项由安然的户头划入两个名叫Louis Borget 和Thomas Mastroeni的个人户头中。 据传Louis Borget 和Thomas Mastroeni曾负责接待沙特与科威特国家元首,获取了欧佩克实施工程的内部消息。这些内部消息使公司在石油交易中能够获得更丰厚的利润。在事情被审计师发现后,安然公司首席执行官Kenneth Lay支持了审计师进一步进行调查以“追回每一分钱”,然而,却没有立即对责任人展开追究。 两位审计师最终搜集到足够证据证明Borget和Mastroeni 参与了内部交易并挪用公款。这些证据包括经篡改的银行记录。尽管证据充分,但两位审计师还是被公司董事长Mick Seidl和首席财务官Keith Kern告知终止调查。很显然,安然公司高层更加看重Borget为公司带来的巨额利润,相比之下,奉公守法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

发展
安然显然没有从上述事件中吸取教训,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公司不惜以身试法。 公司先后成立了多家离岸公司,用离岸公司来避税,提升公司盈利。离岸公司的设立使安然得以随心所欲的调遣资金而不被注意,同时能够掩盖公司的经营亏损。这样,公司变得虚胖了。但同时,公司高管不得不在每个季度绞尽脑汁掩盖亏损、虚增利润,以至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 安然的股价屡创新高,公司的高管开始利用内部消息大把炒作自己的股票,金额达数千万美元。公司CFO一手创立离岸公司虚增利润,一手操纵股价交易,使自己和朋友们的上亿美元股本稳赚不赔,而安然公司和其他不知情的股票投资者却要为此付出代价。 2000年8月,安然股票达到历史高位每股90美元,这时安然公司董事长开始抛售自己持有的公司股票,他当然知道公司所隐瞒的亏损有多少。与此同时,一般投资者被建议继续吃进安然股票,股价还会无休止的长下去。安然高层向投资者承诺公司股价会长到130-140美元一股,背地里却悄悄将自己手里的公司股票出空,因为他们知道公司前景不妙。 公司高层的抛售行为导致了安然股价回落,而投资者仍然被建议继续买进或持有安然股票,他们被暗示股价即将反弹。公司CEO Lay面对市场的不利传闻,身居不出,每次直没回避时才出来发表一则声明,给投资者鼓气,保证公司运转一切正常。 到2001年8月15日,安然的股价已经跌至42美元一股。许多投资者仍旧深信Lay的讲话,认为安然股票会引领市场,他们越买越亏、越亏越买。到10月底,股价已跌至15美元,而很多投资者却视此为一个买入安然的良机,只为Lay不断在媒体上为他们打气。直到一个月后,2001年11月28日,公众才获知了安然以前所隐藏的经营亏损,而这时安然的股价已经跌破1美元。 安然公司CEO被指控于11月28日当天售出总价超过7000万美元的公司股票用以偿还公司贷款,此外,他还在二级市场抛出2000万元公司股票。他的妻子Linda,也被指控抛售总价120万美元的安然股票,但抛售所得没有进入她个人的腰包,而是被直接划入某慈善基金,用于慈善资助慈善机构。股票交割单显示Linda在当天10:00至10:20下单,而安然丑闻被公诸于世是在10:30。 安然前部门经理Paula Rieker 被指控犯内部交易罪。她曾以15.51美元的价格买入18380股安然股票,于2001年7月以每股49.77美元的价格抛出,时间正是在公众获晓她对公司10.2亿美元亏损知情的前一周。

后果
2005年12月28日,安然公司前首席会计师Richard Causey向法庭认罪,承认犯有证券欺诈罪。他被判7年监禁,并处罚金125万美元。如果Richard Causey同意配合法庭检举肯尼斯·莱以及杰弗里·斯基林的罪行,他可获减刑2年。

2006年1月13日,职业说客,绰号“谋士”的William Roberts 承认在安然案调查期间曾冒充参议院委员会职员。2004年6月,一家德国银行雇佣Roberts去说服参议院某委员会开立一份该银行已就安然倒闭做过尽职调查的证明(参考)

美国法院于2006年1月对安然公司创始人、前董事长肯尼思·莱和前首席执行官杰弗里·斯基林为在公司丑闻中的作为进行审判, 一同受审的还有公司前CFO Richard Causey 。起诉书长达65页,涉及53项指控,包括骗贷、财务造假、证券欺诈、电邮诈欺、策划并参与洗钱、内部违规交易等等。安然的律师曾提出要求进行不公开审判,并把案件审理地点放在休斯敦以外的的地方,理由是他们认为在安然所在地公众的负面影响会妨碍审判的公正性,但这些要求都被美国地方法官Sim Lake 驳回。

肯尼斯·莱对自己所面对的11项指控进行无罪辩护,他声称自己事先对丑闻毫不知情,完全被手下误导了。美国证券委员会(SEC)准备对肯尼斯·莱处以9000万美金以上的罚款,这笔罚金还不包括股民提出的的赔偿要求。同时,SEC还将取消肯尼斯·莱今后在任何上市公司担任管理职务的资格。

肯尼斯·莱的妻子Linda的案子比较复杂。Linda在2001年11月28日-安然倒闭的消息向公众宣布的前30分钟至前10分钟里,抛出了50万股安然股票,而安然高管早在一年前就知道公司将会崩溃,这一点显然对他很不利。但是,她随后抛售股票的所得捐如家族经营的慈善基金,该基金的所有收益都将用于公益事业。同时,由于涉及婚姻隐私权,无法强迫肯尼斯夫妻披露他们之间是如何沟通安然公司事务的。因此,要证明Linda知晓安然内部消息,还需要第三方证人。这两点都对起诉构成了障碍。

安然公司前投资公关部经理葆拉·里克尔承认犯有内部交易罪。里克尔同意不再担任任何上市公司管理职务。因为里克尔曾负责安然公司向分析师披露消息,她还是本案的重要污点证人。

5月25日,负责安然丑闻案的陪审团宣布,肯尼斯·莱和杰弗里·斯基林犯有欺诈等多项罪行。[3]10月6日,美国休斯敦联邦地区法院作出判决,葆拉·里克尔因犯内部交易罪被判有期徒刑10年,缓刑两年。[4]10月17日,美国休斯敦地区法院以肯尼斯·莱已去世为由,撤销了对他的多项刑事指控。[5]

影响
安然事件的长期影响尚无法预料,但目前此事已震动到美国和英国政坛,据悉自1990年以来安然向两国政要献金超过600万美元。与此同时,以前与安然有染的机构也被殃及,为安然服务的著名五大国际会计事务所之一安达信被诉妨碍司法公正,并因此倒闭,更由此引出另一电信巨头世通(Worldcom, 世界通讯)公司的丑闻,随后世通公司宣告破产,取代安然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倒闭案。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美洲银行等也因涉嫌财务欺诈,向安然破产的受害者分别支付了20亿、22亿和6900万美元的赔偿金。

2002年11月1日安然舞弊行为的策划者,前CFO Andrew Fastow被联邦大陪审团以78项罪名起诉,罪名包括诈骗、洗钱等。他的妻子,公司前助理出纳Lea Fastow于1月14日向法院认罪。Andrew本人被法院判处10年监禁外加2380万美元罚金;Lea 被从轻判处监禁5个月,缓刑1年,作为回报,Lea 同意充当污点证人。

安然前出纳Ben Glisan Jr. 是最早因安然事件而被送进监狱的人,他承认犯有共谋证券欺诈以及邮电欺诈。

曾提出“死亡之星”交易策略的能源交易员John Forney也因在安然事件中涉嫌欺诈而被起诉,他的上司现在都是该案的污点证人。

安然事件导致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台湾译沙宾法案)的产生,该法案被视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证券法最重要的修改。

随着安然的破产,公司员工的养老金计划成了一个问题,为此美国养老金保险公司已经启动了一项拯救计划。

重组
自从2001年申请破产以来,安然公司一直试图重组以尽可能挽回债权人的损失。在公司倒闭后不久,公司的创新核心能源交易部门被美林公司买下。安然的同行业竞争者Dynegy公司的拯救计划曾给安然带来了最后一线生机,但谈判最终因Dynegy寻求对安然的控股方北部天然气公司的控制权而宣告失败。 最终的破产计划于2003年开始付诸实施,涉及从安然剥离出三个新的独立公司:CrossCountry Energy L.L.C., 、 Prisma Energy International Inc和Portland General Electric。 公司的剩余资产将被拍卖。

2. 瑞幸咖啡董事长起诉瑞信,瑞信有什么回应

瑞幸咖啡董事长起诉瑞信,瑞信对此不予置评。

据彭博消息,Debtwire援引5月6日的法庭文件报道称,瑞幸咖啡(LK.US)董事长陆正耀旗下的公司Haode Investment已经起诉瑞信,要求后者就涉嫌违反一项已被加速的5.32亿美元贷款安排中的职责作出赔偿。针对该事,瑞幸咖啡的一位代表没有立即回应;瑞信对此不予置评。

(2)EMI公司会计丑闻后的股价跳水扩展阅读

瑞幸咖啡董事长陆正耀旗下5亿美元股票质押贷款违约:

4月初,高盛就公告指瑞幸股东之一的Haode Investment Inc. 股票质押贷款发生违约,贷款人组成的银团已指示作为担保受托人的瑞信新加坡分行对抵押品行使贷款人权利,采取强制执行程序,涉及5.15亿股瑞幸咖啡B类普通股和9544.5万股A类普通股。该笔贷款金额为5.18亿美元。

外媒报道称,在瑞幸咖啡曝出会计欺诈丑闻前,创始人陆正耀曾获得一系列保证金贷款,而最大参与方包括摩根士丹利、瑞信和海通国际。丑闻导致瑞幸股价大幅跳水,陆正耀违约。

3. 《萨班斯法案》出台的前因后果

你好;
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希望对你有用

《萨班斯法案》
萨班斯法案
2001年12月,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安然公司,突然申请破产保护,此后,公司丑闻不断,规模也"屡创新高",特别是2002年6月的世界通信会计丑闻事件,"彻底打击了(美国)投资者对(美国)资本市场的信心"(Congress report, 2002).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美国国会和政府加速通过了《萨班斯法案》(以下简称SOX法案),该法案的另一个名称是"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法案的第一句话就是"遵守证券法律以提高公司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护投资者及其他目的."
美国总统布什在签署"SOX法案"的新闻发布会上称"这是自罗斯福总统以来美国商业界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法案".但由于该法案刚刚通过不久,其执行也不到两年,现在就来评价该法案的成败得失,为时尚早.但是,了解该法案的通过背景以及该法案制订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对我们正确认识,把握该法案,从而理性地看待我国资本市场的相关事件以及相应的对策问题,不无裨益.
一,法案的形成过程
按照美国国会网站对SOX法案的介绍,该法案最初于2002年2月14日提交给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Committee on Financial Services),到7月25日国会参众两院最终通过,先后有6个版本,它们分别是:2月14日,4月22日,4月24日,7月15日,7月24日,7月25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7月25日的最后版本.
2002年2月14日提交到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版本,包括13章,主要内容集中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如:成立一个管制机构,监督注册会计师的运行;对该管制机构的运行给出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禁止公司官员,董事等相关人员对审计实务施加不当影响;加快财务披露的速度,包括对内幕交易和关联交易的电子披露;禁止在退休和养老金冻结期间(blackout periods)内部人的交易;责成SEC修改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设定最低检查期,并在指定的日期内提交对分析师的利益冲突,公司治理实务,执行(enforcement actions),信贷评级机构等的专项研究报告.与最终通过的版本相比,第一稿较温和,不仅没有最终定稿所包括的各项严厉的刑事责任要求,而且,对会计职业监管相对较宽松.当然,这与该法案起草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因为,2001年12月2日安然申请破产保护,第一稿正式提交的日期为2002年2月14日,这中间还包括一个月的国会休会期(2001年12月21日至2002年1月22日).此外,当时世界通信等事件尚未爆发,社会舆论对企业管理层的态度还没有根本转变.
从对美国国会网站的检索情况看,安然公司2001年12月2日申请破产保护,美国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2001年12月12日就安然事件举行第一次听证会,讨论安然倒闭对投资者及资本市场的影响,作为专家证人出席听证会的有SEC首席会计师,安达信的首席执行官等4人.国会于2002年1月下旬复会后,2月4日,5日又召集两次听证会,2月14日正式提交第一稿,自2月14日起,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就该法案先后进行了多次听证会,到4月22日列入Union Calendar, Calendar No. 247,并根据听证情况进行了第一次较系统地修订.4月22日的第二稿与第一稿相比,篇幅增加了将近一倍,主要变化是对公众监督组织(Public Regulatory Organization, PRO)的人员组成,经费来源与独立性,具体运行等的规定更加细致,增加了要求SEC对公司高管在重新编制财务报表之前六个月销售公司证券所得部分进行审定并强迫其交出相应利得;具体讨论了对安然和安达信主要责任人的可能法律行为及其所得的处理;要求美国总审计署(GAO)对投资银行和财务顾问在安然,环球通讯(Global Crossing)失败事件中的作用,特别是投资银行从事的纯粹帮助企业操纵现金流以掩盖其真实财务状况的行为;要求美国律师协会(American Bar Association)对其职业行为示范规则(Model Rule of Professional Conct)以及SEC的规则展开研究,讨论相应职业道德指南是否有效地指导律师行为并保护公司股东利益.
第二稿提交后,众议院的讨论非常激烈,4月24日当天共提交了5份正式的修改意见,涉及:部分术语(A001),要求PRO成员中至少有一人从来没有获取过会计资格(A002),责成SEC对审计公开上市公司的事务所要求其不低于一半的收入来自审计(A003),成立一个联邦审计局以从事证券法所要求的财务报表审计(A004),对PRO的具体运行进行讨论与限定(A005).上述修正案只有前两个获得通过,后三个都未能通过.在经过正式讨论后,国会责成工作人员进行修订,从而完成了第三稿.第三稿与第二稿相比,变化不大,主要调整就是PRO成员的组成上,从原来的两个非会计人士,三个会计人士,改为一个从未接触过会计,两个最近两年未执业,其他就是一些遣词用句上的调整.
美国国会关于该法案的记录表明,从4月25日提交给参议院"银行,住房与城市事务委员会"讨论,之后直到7月15日,这之间没有关于该法案讨论,修订的记录.但实际上,参议院同期也在进行相应的立法行动.比如,参议院"银行,住房与城市事务委员会"自2月12日至3月20日,共举行了十次听证会,讨论安然,安达信事件的原因,影响与对策.其中,2月14日的听证会邀请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秘书长,主席等就会计准则的表现形式以及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等问题作证.3月8日,参议员Dodd提交了有关重建投资者对会计行业信任的法案,该法案基本思路与众议院所提交的H3673相似,但增加了有关会计与审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轮换等提议.
6月25日,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市事务委员会"主席Sarbanes报告有关 "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2002法案",该法案的书面文本于7月3日正式提交给参议院,7月8至15日的讨论中,共收到122份补充或修正提案,最终于7月15日在参议院以97对0票高票通过,最终通过的提案名称为"公司与犯罪舞弊责任2002法案"或"强化白领犯罪惩罚2002法案",但参议院同时将该法案与众议院提交的HR 3673进行合并,成为7月15日的修改稿(第五稿).
按照相关资料的介绍,当民主党参议员Sarbanes早在6月18日宣布将提交一份关于"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时,参议院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共和党资深议员Gramm不支持该提案.有评论认为,如果不能取得Gramm的支持,估计该提案2002年内都无法获得通过.但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一些事件,对该提案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02年6月25日公布的世界通信(WorldCom)38亿美元假账事件.如果说,安然,环球电讯等公司丑闻令美国社会震惊,那么,世界通信赤裸裸的假账令美国社会愤怒.6月26日,布什总统承诺要推进对世界通信事件的调查,并将相关人员"绳之以法",7月9日,布什总统专程到华尔街发表演讲,宣布成立由司法部副总检察长(Deputy Attorney General)为主席的"公司舞弊惩治工作组",加大对公司高管人员涉及舞弊问题的刑事责任.同时,布什也要求国会在7月底休会前能够提交让其签字生效的法案.这一切,都促成了参议院最后快速通过对S2673的审议,并将其并入HR 3673.这样,修正后的草案篇幅又增加了一倍多,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原来的18章压缩为10章,删除了对有关投资银行,律师等的讨论,将S2673的内容与第四稿的内容进行合并,如第8章"公司及舞弊罪的责任"(Corporate and Criminal Fraud Accountability),第9章"严惩白领犯罪"(White-collar crime penalty enhancements)都是直接来自S2673;将原先数章讨论的内容如对审计行为的不当影响,非法证券收入的测定与没收,内部人交易等并入"公司责任"(corporate responsibility)一章;正式确定监管会计职业的权威机构名称为"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并对该机构的具体运作加以限定.本次修订稿基本确立了SOX法案最终版本的基调.7月17日,参议院任命了由Sarbanes等9名参议员作为该项法案的主要评议人(conferee),负责与众议院进行沟通,进行后续的修订.
众议院同时也在采取相应的行动.7月15日,众议员Sensenbrenner提交了一份关于强化公司高管层舞弊责任的议案,16日获得众议院高票通过,通过的名称为"公司舞弊责任2002法案"(Corporate Fraud Accountability Act of 2002),并同时提交参议院司法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进行讨论.该法案最终也并入HR 3673,成为最终法案的第11章.
7月17日,由参议院修改的法案被返回给众议院.不知是出于对众议院荣誉的维持,还是出于对自身荣誉的维护,Oxley要求全体众议员一致否决参议院的修改,并专门举行一个会议(a conference).当天的辩论结果是:将法案提交会议讨论,同时,任命了以Oxley为召集人的10位评议人.此外,众议院还就该法案的一些具体章节(如306,904,108,109等)任命了专门的成员作为评议人,要求对这些部分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由于美国总统布什多次要求国会加快立法进程,并要求国会在8月份休会前能够提交一份最终法案让总统签署,因此,国会参众两院都在尽快协调双方之间的差距.自19日起,众议院的相关成员与参议院的会议成员举行会议,对相互分歧进行辩论,并于24日完成了对法案的修改.
7月25日,该修正稿以高票分别在参众两院通过,7月30日,美国总统布什签字,SOX Act正式成为美国的一项法律.
二,SOX法案的主要内容
最后修订完稿的SOX法案共分11章,第1至第6章主要涉及对会计职业及公司行为的监管,包括:建立一个独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 PCAOB),对上市公司审计进行监管;通过负责合伙人轮换制度以及咨询与审计服务不兼容等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对公司高管人员的行为进行限定以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以增进公司的报告责任;加强财务报告的披露;通过增加拨款和雇员等来提高SEC的执法能力.第8至第11章主要是提高对公司高管及白领犯罪的刑事责任,比如,针对安达信销毁安然审计档案事件,专门制订相关法律,规定了销毁审计档案最高可判10年监禁,在联邦调查及破产事件中销毁档案最高可判20年监禁;为强化公司高管层对财务报告的责任,要求公司高管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宣誓,并就提供不实财务报告分别设定了10年或20年的刑事责任.
除上述两个部分外,法案第七章要求相关部门在SOX法案正式生效后的指定日期内(一般都在6个月至9个月)提交若干份研究报告,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合并,信贷评级机构,市场违规者,(法律的)执行,投资银行等研究报告,以供相关执行机构参考,并作为未来立法的参照.按照法案的要求,这些报告都已经完成.
美国2001年至2002年度所爆发的各项公司丑闻事件中,企业管理层无疑应当负有最主要的责任,因而,SOX法案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明确公司管理层责任(如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估等),尤其是对股东所承担的受托责任,同时,加大对公司管理层及白领犯罪的刑事责任.企业会计人员以及外部审计人员在这些事件中的负面作用,不容否定,比如,安然通过复杂的"特殊目的主体"安排,虚构利润,隐瞒债务,而世界通讯则是赤裸裸的假账,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成为SOX法案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法案的要求包括:建立一个独立机构来监管上市公司审计,审计师定期轮换,全面修订会计准则,制订关于审计委员会成员构成的标准,要求管理层及时评估内部控制,更及时的财务报告,对审计时提供咨询服务进行限制等.并且,从全部法案的次序安排来看,这些内容排在前三章,而篇幅也超过2/3.因而,SOX法案更像一个会计改革法案.该法案前后被用过多个名称,其中之一就是"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
三,SOX法案:中期评估
由于SOX法案的正式生效是2002年7月30日,到2004年初也不足两年.应当说,该法案的影响尚未充分发挥,因此,现在就评价该法案及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为时尚早.下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法案制订本身以及该法案的短期影响.
(一)法案的制订过程:匆忙
诚如上述,2001年12月2日安然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2年1月10日,安达信公开承认销毁了与安然审计有关的档案.很快,安然公司丑闻转化为会计丑闻.安达信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由于2002年事关中期选举,有效利用公司丑闻事件所产生的"机会",是政治家的必然选择.因此,从国会众议院,参议院,到美国总统,都尽力显示他们对公司丑闻事件的重视程度,并力图向公众表明他们在努力工作,以求解决相关问题.比如,在SOX法案最后提交投票表决的讨论会上,参议员Gramm(该项法案的主要反对者)认为,美国奇特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一旦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尽管议员们并不一定知道答案,也不一定了解很多情况,但选民们都期望议员要有所行动.在SOX法案最终通过之前,参众两院两个委员会先后提交的相关法案就有十多起.特别是由于世界通讯巨额假账丑闻爆出,"(美国)政治风暴急剧上升,道·琼斯指数跳水,大家都普遍认为国会应当有所行动,并且越快越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几个原来已经提交讨论的议案被拼接起来,成为SOX法案"(Perino, 2002).在法案制订过程介绍部分也提及,美国总统布什对该法案也非常关注,他本人为了改变外交和战争总统形象,塑造一个重视并擅长国内事务和经济问题的新形象,以利其未来竞选连任,还专门推出一个关于美国公司责任的专题"运动",从2002年1月10发表讲话要求改革养老金的规定以及公司披露的准则起,不断推出有关公司责任的讲话与呼吁,包括世界通讯丑闻后立即表示要彻底调查.在SOX法案制订过程中,布什总统还多次催促,要求国会尽快提交草案让其签字,并明确表示要求国会在7月底休会前,一定要送交草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在最后就该法案准备投票前的辩论中,很多人都反复提到这一点.最终通过的SOX法案,也被媒体批评为一种"本能的"反应(knee-jerk reaction).换言之,它很难说是一种深思熟虑的产物.
(二)法案本身:重点突出,逻辑混乱
中国有句古话:慢工出细活.与之相对应,赶工只能是粗糙.将之用于SOX法案,虽然有点夸张,但总体应是恰当的.
如上所述,SOX法案是一种情绪下的产物:美国社会普遍对公司高管的腐败行为感到愤怒.比如,2002年7月25日,Adelphia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John Rigas被公开逮捕.按照媒体的报道,J. Rigas的律师曾经与司法部协商,要求让J. Rigas去司法部指定的地点"报到",但司法部拒绝了这一要求,J. Rigas也以78岁高龄成为美国近20年来第一起"戴手铐游街"的公司高管.美国司法部的副总检察长,布什总统任命的"公司舞弊惩治工作组"负责人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公司高管(非法占有公司财产)与普通的市井小偷并无两样,(公开逮捕他们)是惩治公司犯罪行为的一种恰当方式.正因为如此,SOX法案的一个重点就是强化公司高管及白领犯罪的刑事责任,比如,SOX法案第906节"财务报告的责任"规定,公司高管明知财务报告存在虚假内容而宣誓,可判罚款500万美元或/和最高20年监禁.
SOX法案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加强对会计职业的监管,这一背景在前面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
SOX法案本身的内在逻辑混乱,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该法案是若干个法案拼接的产物,比如,第8,9章来自原S2673,第11章来自原HR5118,同时,还吸收了S2004的部分内容.由于最终的SOX法案是若干个法案的拼接与综合,其内容与表述上存在重复,是一种必然现象.特别是有关公司高管和白领犯罪的刑事责任部分,分别散见于第8,9和11章.也就是说,同一份文告先后有三个部分讨论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话题,重复不可避免,个别地方出现自我不一致,也有规定与现行法律不一致.此外,关于公司高管对财务报告真实性的责任,第302节的表述与第906节的表述也不完全一致.
(三)法案的实施效果:初步检验
由于SOX法案实施时间很短,对其进行检验,缺少必要的观察值和观察区间,任何检验只能是初步的.
诚如上述,SOX法案的目的是加强公司责任,以保护公众公司投资者的利益免受公司高管及相关机构的侵害,其内在逻辑思路是:提高公众公司财务报告及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可以有效地保护公众公司投资者的利益;而强化公司高管的财务报告责任,提供外部审计的独立性等,将有助于提高公司财务报告及信息披露的质量.SOX法案给出的很多内容与规定都是与此相关的.究竟SOX法案是否提高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将有待未来的市场来检验.在相关的文献中,没有找到太多的检验文献.Cohen et al (2003)针对SOX法案颁布前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进行检验.他们首先收集美国公司1987年至2001年第二季度之前(安然事件于当年10月份开始引爆)公司盈余管理的数据,数据表明:公司盈余管理不断上升.然后,他们又收集了SOX法案通过之后的相关数据(2002年第三季度至2003年第二季度),发现盈余管理出现明显下降,会计信息质量明显上升.
SOX法案第2章专门讨论审计独立性,并提出若干措施,其中之一是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向同一个客户既提供审计服务,又提供咨询服务.Lai (2003)的研究发现,SOX法案实施之后,审计师更愿意提供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而且,公司报告利润中盈余管理的程度降低.他的发现支持SOX法案提高审计独立性的推断.
Li et al (2003)的检验采取不同的视角.他们对SOX法案及其相关事件进行分析,选择了20个相关的事件日.他们认为,由于SOX法案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强化审计委员会,限制盈余管理(提高信息质量).如果市场能够充分预期SOX法案的影响,那么,那些盈余管理较高,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较差的上市公司,其市场反应应当与盈余管理较少,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较强的上市公司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他们的经验结果不能显著地支持其推论.作者最后认为,SOX法案的通过,只不过是对市场上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加大的会计舞弊事件的本能反应,它所包含的内容更多地是政治家的口号与煽动,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改革(more rhetoric than reform).
四,有关争论
有关SOX法案的争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对会计职业所存在的问题,究竟应当由政府监管还是由市场自身来解决;第二,加大公司高管与会计职业的法律责任,无疑是应当的,但是,法律责任究竟应当有多大 过高的法律责任是否会对公司经营,管理以及会计职业产生负面影响
市场竞争抑或政府监管,是经济学所关注的一个核心话题.赞成市场竞争的经济学家包括科斯(R. Coase),斯蒂格勒(G. Stigler),弗里德曼(M. Freedman)等.尽管各自的理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都普遍认为充分竞争的市场本身能够自动达到均衡,比如科斯有关交易成本与企业规模的理论,就隐含了市场能够自动达到最佳企业规模的思想;斯蒂格勒有关政府管制的研究表明,政府管制并没有提高效率,却增大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他还专门研究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作用;弗里德曼同样也是自由市场理论的忠实支持者,他认为,私有企业经营失败的结局是破产和倒闭,而政府经营企业的失败,不是破产和倒闭,而是扩张(Sullum, 2002).他的这一思想被用来反对"9·11"之后美国政府准备资助航空业的提案,认为这种救助不能解决问题.美国现任总统布什在2004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在宣传其减税政策时也认为:美国人民比政府能够更有效地使用资源.在企业经济学领域,阿尔钦(A·Alchian)所提出的经济学达尔文主义, 简森(M·Jensen)等所提出的代理理论,都包含了市场有效且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实现最佳均衡安排或结果.
但是,周期性的市场危机事件表明,市场会失效.而资本市场,现代社会的新闻机制等,在相当程度上放大了市场失效的社会影响,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市场失效的"记忆".因此,市场危机事件成为政府介入的最好"借口".1929-1933年经济危机产生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本次安然等系列公司危机事件以及安达信审计失败,催生了一个独立机构"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这些机构运行都需要相应的费用,无论这种费用的来源如何,最终都成为社会成本,加大了经济运行的费用.SOX法案第109节就规定:那些使用到会计准则及被PCAOB监管的公司,都应当要交纳相应的费用.
政府管制是否能够纠正市场失效,仍然是一个存有争议的话题,但是,政府管制的一些负面效应却是人所共知的.比如,在SOX法案讨论过程中,参议员Gramm就认为,政府或许干预过度了.他认为,成立PCAOB或许是必要的,但政府具体限定PCAOB的职责与工作,可能存在问题,因为,PCAOB是由相关专家组成,他们比国会议员对该问题有更大的发言权.另外,他对SOX法案本身也不无担心,他认为,一旦由国会通过一项法律,如果应用中发现不当,再来修改将费时费力,其经济后果难以估量.他以金融领域的一个法规(Glass-Steagall)为例,认为该项法规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应当修改,但直到1999年才被修订.最后,他还担心:由于该法案将适用16 254家公众公司,并不是每个公司都象通用汽车那样的规模,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禁止审计师向其客户提供咨询服务,会加大中小企业的成本.他举例说:一家在NASDAQ上市的规模不大的公司,其CEO是工程技术背景,对会计一无所知;现在公司需要招聘会计负责人,他本来可以让其审计师帮助面试并判断某人是否合格.按照新的法案,他只能重新找另外一个机构帮助完成这项工作,企业的成本必然会上升.Gramm担心的另外一个问题是:PCAOB掌握了一部分人——会计从业人员的谋生权利,他们可以吊销会计从业人员的谋生权利,这种权利一旦被滥用,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应当设定一些措施,防止这种权利被滥用.
SOX法案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加大公司高管及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尤其是刑事责任.在美国这样一个以判例法为主体的法律框架内,1933年的《证券法》,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就已经开始用成文法的体例对资本市场进行约束.但SOX法案前所未有地将公司高管和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用成文法的方式明确加以限定,比如,给公司高管人员处以最高20年监禁,最高500万美元的罚款等(第906节).
以往的经验证明,法律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提高会计职业质量(Kothari, Lys and Watts, 1988).但是,过高的法律风险,也会造成一种特殊现象:带来会计职业整体的风险,形成"逆向选择"效应,并最终降低了会计职业的质量.法律风险的负面效应在美国医药行业已经得到充分地体现.
还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计职业成为本次安然事件的牺牲品 按照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一个相对有效(比如:半强式有效)的资本市场能够"看穿"企业会计数据的"包装".或者说,企业单纯通过虚构会计数字是无法瞒骗资本市场的.因此,尽管会计在这场美国系列公司丑闻事件中负有非常重要的责任,但如果没有其他相关机构与部门,特别是投资银行的配合,虚构的会计数字只能停留在表上,不可能成为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真实"故事,投资者也就不会蒙受如此巨额的损失.比如,安然所筹建的每一个"特殊目的实体",都得到投资银行的肯定和支持,否则,安然就不可能顺利地在各特殊目的实体与安然之间转移资金.因此,美国国会在进行听证过程中,一度对投资银行给予了高度关注.比如,SOX法案第二稿起,就要求美国总审计署进行专项研究,讨论投资银行在安然,环球电讯(Global Crossing)以及其他公司丑闻事件中的角色,特别是如何帮助企业"构造"交易以掩盖其日趋恶化的财务状况.在众议院完成讨论并提交参议院后,参议院进行了大幅修正,在强化法律责任的同时,删除了有关对投资银行的研究报告.后来,在众议院的坚持下,该部分被写进最终的法案.但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投资银行的游说势力强大,使得法案最终没有对投资银行给出过多的约束(只是对财务分析师的利益冲突加以讨论 但这实际上是重申了一个早已成文的规定而已).
与国会立法相比,纽约州检察长发起了对投资银行的全面起诉,要求投资银行改善经营,完善内部监控制度并迫使投资银行交付巨额赔,罚款.如2002年12月,美国十家投资银行与SEC等达成协议,这十家投资银行共支付近15亿美元的罚款及捐赠.但是,这些都没有在SOX法案中得到体现.
五,评论与启示
SOX法案标志着美国证券法律根本思想的转变:从披露转向实质性管制.尽管该法案出台匆忙,但它仍然经历了将近20次的公开听证,同时,美国国会相关人员对该法案展开了较充分地争论,并尽可能地限制该法案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比如,针对Gramm提出的小企业问题,法案保留了由PCAOB按个案审批豁免的权力(第201节).
SOX法案及随后的相关事件带给我国很多启示:
首先,法律重在执行.如果没有强有效地执行,法律就不可能起到预期的约束作用.针对美国整个公司管理层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所面临的高收益(包括期权在内达到天文数字的报酬),低风险(公司管理层没有法律风险,只有荣誉和掌声)的局面,美国政府及相关管制机构加大了对公司管理层的法律约束,陆续对公司丑闻事件中的主角提起公诉.仅安然公司,就陆续有数十人被起诉,最近,安然的前首席执行官司麒麟(J. Skilling)被提起公诉,按照媒体的评论,安然的创始人雷(K. Lay)被起诉的时间也不会太久,世界通讯的主要肇事者,财务总监已经被起诉,其创始人最近也被起诉.
第二,建立一种合理,稳定的预期.人们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建立在其对未来合理预期的基础之上,而完善的法律制度将为人们建立这种预期提供依据.美国公司管理层近乎贪婪的预期与其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低风险不无关联.美国通过加大对有错或者有罪管理者的起诉与惩罚,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预期:公司管理层需要自我约束.
第三,政府适度管制.历史事件表明,绝对无管制的市场容易走向极端.但是,前苏联及我国过去的历史也证明,政府高度管制,同样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套用一句古话"过犹不及,君子中庸",政府管制也是如此.尽管安然事件等系列公司丑闻爆发,为政府介入,管制提供了绝佳的"借口",但美国国会在制定法律的辩论过程中,仍然有相当多议员对政府管制持有审慎态度.美国现任总统布什大力推行减税政策,其内在思想就是:让市场自己运行,政府应当少掌握资源,少介入经济.

阅读全文

与EMI公司会计丑闻后的股价跳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恒大集团股票行情 浏览:6
信托信披 浏览:944
大众公用股票分红 浏览:637
宁波银行后期查贷款用途 浏览:545
好好开车融资 浏览:300
融资租赁可行性报告 浏览:2
860日币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373
房奴如何理财 浏览:803
南昌住房公积金贷款计算器 浏览:427
国盛华兴投资有限公司 浏览:822
工行贵金属挂单四种 浏览:918
主力资金进出散户资金进出指标公式 浏览:880
报雷理财 浏览:898
广信股份股票 浏览:472
小额贷款怎么收账 浏览:798
基金交银蓝筹净值519697 浏览:222
杏花村国贸投资公司销售情况 浏览:395
什么时间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会高些 浏览:231
深大通资金流向个股行情 浏览:73
生活理财分类 浏览: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