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描述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指标分别有哪些各自的适用情况是什么
集中趋势指标: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和百分位数。
集中趋势适用情况:对称分布或偏度不大的资料,尤其适合正态分布资料。
离散趋势指标:极差,方差,标准差,四分位数间距。
离散趋势适用情况:均数相差不大,单位相同的资料。
在统计学中,集中趋势或中央趋势,在口语上也经常被称为平均,表示一个机率分布的中间值。最常见的几种集中趋势包括算数平均数、中位数及众数。集中趋势可以由有限的数组中或理论上的机率分配中求得。
计量资料的频数分布有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两个主要特征。仅仅用集中趋势来描述数据的分布特征是不够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我们经常会碰到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其离散程度可以是不同的。
(1)指标分布分析扩展阅读:
各指标计算方法:
极差又称全距,是指一组数据的观察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
极差的计算较简单,但是它只考虑了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而忽略了全部观察值之间的差异。两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可能相同,于是它们的极差相等,但是离散的程度可能相当不一致。
平均差是指一组数据中的各数据对平均数的离差绝对值的平均数。一组数据中的各数据对平均数的离差有正有负,其和为零,因此平均差必须用离差的绝对值来计算。平
平均差用绝对值来度量,虽然避免了正负离差的相互抵消,但不便于运算。一般情况下,可用方差来度量一组数据的离散性。方差通常用字母σ2来表示。
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就是观察值的总和除以观察值个数的商,是集中趋势测定中最重要的一种,它是所有平均数中应用最广泛的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分为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可以看成是变量χ的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故有时也被称为“倒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分为简单调和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
『贰』 指标区间等别分布规律
重庆市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为渝西方山丘陵区、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渝东南低中山区、渝东北中山区。为了对比分析各指标区间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之间的规律,将自然质量等 15 ~ 17 等地划为高等地,11 ~ 14 等地划为中等地,7 ~ 10 等地划为低等地;将利用等 15 ~ 18 等地划为高等地,11 ~ 14 等地划为中等地,7 ~ 10 等地划为低等地;将经济等 16 ~ 19 等地划为高等地,12 ~ 15 等地划为中等地,8 ~ 11 等地划为低等地。
从表 4-4 和图 4-12 可见,重庆市自然质量等高等地占耕地面积的 15.91%,其中渝西达到11.13%,渝中和渝东南高等地所占比例依次为 3.61% 和 0.88%,渝东北中山区高等地比重最小,仅为 0.29%;中等地渝西所占比例最大,达到 27.66%;渝东北和渝中三峡库区低等地比重较大,约占全市低等地总面积的 50%。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国家级自然质量等从西向东等别依次递减,从南向北等别依次递减,这种分布规律基本符合重庆市自然状况。
表 4-4 重庆市各指标区间自然质量等高、中、低等地分布对比表
图4-12 重庆市各指标区间自然质量等高、中、低等地分布对比图
从表4-5和图4-13可见,渝西方山丘陵区利用等高等地比重最大,达到10.25%,渝中次之,所占比例达到 3.94%,渝东北和渝东南高等地所占比例依次为 0.63% 和 0.47%;4 个指标区低等地所占比例大体一致;渝西和渝中的中等地比重共达到 44.4%。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国家级利用等高等地和中等地面积从西向东依次递减,低等地各区平均分布,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这种分布规律基本符合重庆市土地利用情况和农作物种植习惯。
表 4-5 重庆市各指标区间利用等高、中、低等地比例对比表
图4-13 重庆市各指标区间利用等高、中、低等地分布对比图
从表 4-6 和图 4-14 可见,渝西方山丘陵区经济等高等地比重最大,达到 3.18%,渝中、渝东南和渝东北高等地所占比例较小,总和不到 1%;渝西和渝中的中等地比例共达到 41.62%,渝东北和渝东南共占 10.34%;低等别耕地比例各区平均分布。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国家级经济等高等地面积较小,中等地和低等地分别各占全市耕地面积的 50% 左右,整体上经济等以中低水平为主,这种分布规律基本符合重庆市土地经营情况。
表 4-6 重庆市各指标区间经济等高、中、低等地比例对比表
图4-14 重庆市各指标区间经济等高、中、低等地分布对比图
『叁』 价量分布图怎么看应该怎样分析
对与日间交易来说,观察持仓的变化很重要!
日间持仓的变化就是今日主控盘庄家多空的筹码变化,所以开盘后不久我们会看到在某一个价格及其附近产生一个增仓区域,这个区域就是今日主力的成本区域(至少是今日主控庄家短线的成本区域)。
所以我经过多次实盘测试:价格走上这个区域就做多,走下这个区域就做空。
呵呵,成功率还是很高的,但要戒贪多利润,注意止损。
价格大涨的同时持仓大增:一般情况是做空的人很多,主控主力狂吃空单做多。
价格大涨增仓不多,一般情况是做空的人很少或是主力平空狂拉,小心主力做多根基不稳。
比如:某品种当日开盘后不久,主力开始横住在某一个价位及其上下紧靠价格大量交易增加持仓,那么下一时刻只要主力向上脱离该区域我们就可以做多,反之向下突破该区域我们就做空,一般都可以顺势获得利润,利润的大小根据不同品种的幅度活跃度大小有关。
另外,看到日间主力要开始震荡时候,这时要观察价量交易图里的两个高成交量里的价格区间的价格,一般主力会在这个区间震荡补一下量(比如日间主力在3000元做了一个比较大的量,然后运行到2980元又做了一个比较大的量,而中间由于是顺势运行,成交量比较小,而主力这时却不再下跌而是上破2980元要进行震荡行情,那么主力一般会在3000---2980这个区间震荡补量,越小的那个价量越容易被主力震荡补量,呵呵,这里照样可以根据补量的过程差价做超短线:)
我再谈谈这种方法的日内时段在什么位置平仓:
突破向上做多的:涨到一定的位置大幅减仓了就平。
突破向下做空的:跌到一定的位置大幅减仓了也平。
总之,主力都减仓了,我们还留在里面做什么? 哈哈:-)
另外关于快到日内的盘间休息前时,主力一直在某个区间小幅横盘做持仓量,休息过后的开盘就突破横盘的情况经过认真观察发现:一般情况下小幅低开往往低走,小幅高开就往往高走,只能是小幅突破开盘哟,大幅度跳跃开盘就不好说了(说明盘间休息的时候主力得到某种消息了)。
再简单说下成交量的盘间运用:
一般主力向上或是向下运行的时候,当你发现到了某一价格区间时成交量突然放大,比前几个成交量突然高出很多,呵呵这个时候主力基本要将运行的趋势暂时停滞一下了,并开始有个回调行情了(至少是横盘调整一下了),作为日间短线交易的朋友来说发现有调整迹象马上平出一部份或是大部份乃至全部份的持仓是可以接受的了,这就是做日内交易戒贪的做好方式了。
好了,我简单介绍了一下日内短线交易的一个小技巧,至于是否能对做日内交易的朋友们有效不敢妄言,但确实是本人在以前做现货市场时总结出的日间交易经验,也曾在以前的现货交易论坛发表过并得到朋友们实践认可。
投机市场技术经验是相通的,我通过多次验证在期货市场日间交易中也同样好用,但由于本人基本是做趋势交易的,日间交易偶尔做一做,得出的这个小技巧也不见得比朋友们的好,仅供参考吧!
『肆』 典型指标的分布与变化特征
(一)
当油气运移过程中以层析作用为主时,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烷烃含量和
图4-9烷烃含量变化趋势图(箭头指示含量增加)
牛庄洼陷上述4项指标的变化略要复杂,从牛28或牛38井向王70、通61和王24井方向,烷烃含量增加,
以上指标变化显示,牛庄洼陷石油向西及向东至王24、通61井附近的运移以层析作用为主,但自王24井向东南方向变化较为复杂,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其原因有两个,一是东南方向渗入水流作用导致油气遭受氧化(如官401井),这已被水文地质分析和流体势分析所证实;二是八面河原油并非全部来自牛庄洼陷沙四段,部分还可能来自广利洼陷。
表4-3利津、牛庄洼陷石油运移地球化学参数表
断陷盆地油气二次运移与聚集
图4-11主峰碳数变化趋势图(箭头指示主峰数降低)
(二)甾烷分子参数
生物标志化合物由于性质稳定,不仅是油源对比的良好指标,有些也是判断油气运移的重要参数。例如甾烷C29ααα
利津洼陷生油岩和原油的
图4-12烷烃δ13C变化趋势图(箭头指示数值减小)
牛庄洼陷原油和生油岩样品的
(三)原油物性
原油物性(相对密度、粘度、凝固点等)由于受温度、压力和油气比等因素的影响,在区域上变化较大,不象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等指标稳定、可靠,因此在判断油气运移方向时要根据具体的地质、构造条件来分析。
前已述及,石油密度的区域变化遵从其状态方程,对油来说,由于其可压缩性小,热膨胀性较大,故温度对密度和粘度的影响较大。从生成机理来看,温度较高时原油裂解产生的轻质组分增多,故密度也降低。因此,在宏观上,洼陷内油的密度要比洼陷附近和其周围的密度要小,这一点已从图3-9直观表现出来。然而,原油在运移过程中其重质组分要受到岩石的吸附,轻质组分相对增多,故其密度由大变小,这常常是在洼陷中心及附近封闭条件好、以层析作用占主导因素时的情况。如果封闭条件变差,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其密度则由小变大,这常常是在构造带,尤其是断裂发育的构造部位出现的情况。通过分析发现,从利津洼陷中心向其周缘不远的地区,原油密度由大变小,而运移一定距离之后由于断层带影响,油的密度则由小变大,粘度和凝固点的变化也是如此。
断陷盆地油气二次运移与聚集
从利津洼陷中心(滨119井)向其四周原油密度发生有规律地递减,即沙三段原油相对密度由0.8971向滨405井变为0.8738,向梁66井变为0.8667,向史8井变为0.8740,等等(图4-14);原油粘度也相应地由72.9mPa·s分别变为7.2、9.2、17.6mPa·s(图4-15);原油凝固点的变化也有由洼陷中心向四周降低的渐变规律(图4-16)。可见,利津洼陷油气呈“离心状”运移的特征比较明显。
图4-14原油相对密度变化趋势图(箭头指示密度减小)
图4-15原油粘度变化趋势图(箭头指示粘度减小)
牛庄洼陷原油相对密度变化规律与利津洼陷不同,仅在洼陷中心很短距离内相对密度由大变小,如从牛27、28和牛38井的0.88到王70井变为0.8609,到通61井为0.8660。粘度也相应地由牛38井的67.1mPa.s分别变为12.5、14.9和13.4mPa.s。从通61井向东南方向到八面河,原油相对密度和粘度则由小变大,这一变化规律与烷烃含量,
『伍』 如何运用统计学中的三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简单点可以用总体数、中数、众数说明一下总体分布,可以用样本绝对值误差、相对误差说明一下情况
复杂点的可以做出趋势图,再取个对数、做一阶差分来个实证分析
方法有很多啊
看你选择哪一种了?
『陆』 常见分布 如 二项 泊松 均匀 指数(分布)的字母 B P U N分别是什么的缩写
B二项分布 binomial distribution
P泊松分布 poisson's distribution
U均匀分布 uniform distribution
E指数分布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
N正态分布 normal distribution
(6)指标分布分析扩展阅读:
正态分布的曲线应用
综述
1、估计频数分布 一个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只要知道其均数与标准差就可根据公式即可估计任意取值范围内频数比例。
2、制定参考值范围
(1)正态分布法 适用于服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指标以及可以通过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的指标。
(2)百分位数法 常用于偏态分布的指标。表3-1中两种方法的单双侧界值都应熟练掌握。
3、质量控制: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测量(或实验)误差,常以 作为上、下警戒值,以 作为上、下控制值。这样做的依据是:正常情况下测量(或实验)误差服从正态分布。
/4、正态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均要求分析的指标服从正态分布。
许多统计方法虽然不要求分析指标服从正态分布,但相应的统计量在大样本时近似正态分布,因而大样本时这些统计推断方法也是以正态分布为理论基础的。
频数分布
例1.10 某地1993年抽样调查了100名18岁男大学生身高(cm),其均数=172.70cm,标准差s=4.01cm,
①估计该地18岁男大学生身高在168cm以下者占该地18岁男大学生总数的百分数;
②分别求X+-1s、X+-1.96s、X+-2.58s范围内18岁男大学生占该地18岁男大学生总数的实际百分数,并与理论百分数比较。
本例,μ、σ未知但样本含量n较大,按式(3.1)用样本均数X和标准差S分别代替μ和σ,求得u值,u=(168-172.70)/4.01=-1.17。
查附表标准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在表的左侧找到-1.1,表的上方找到0.07,两者相交处为0.1210=12.10%。该地18岁男大学生身高在168cm以下者,约占总数12.10%。
『柒』 请问粒度分布图和分布表怎么分析谢谢!
粒度分布表是各个不同粒度占总颗粒的含量。微分指的是单独的该粒度占的比例(%),而累积的是将前面所有粒度含量求和。
可以用减法将某两个累积值相减(或者将该粒度范围的所有微分值相加),获得在该范围内的粒度所占比例(%)。根据表格可知,约440微米以下的粒子含量占100%。
(7)指标分布分析扩展阅读:
表示粒度特性有两个关键指标,介绍如下:
① D50:一个样品的累计粒度分布百分数达到50%时所对应的粒径。它的物理意义是粒径大于它的颗粒占50%,小于它的颗粒也占50%,D50也叫中位径或中值粒径。D50常用来表示粉体的平均粒度。
② D97:一个样品的累计粒度分布数达到97%时所对应的粒径。它的物理意义是粒径小于它的的颗粒占97%。D97常用来表示粉体粗端的粒度指标。 其它如D16、D90等参数的定义与物理意义与D97相似。
『捌』 统计学用哪些指标描述数据分布的特征
数据分布特征可以从集中趋势、离中趋势及分布形态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1、平均指标是在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或分布的集中趋势的指标。测定集中趋势的平均指标有两类:位置平均数和数值平均数。位置平均数是根据变量值位置来确定的代表值,常用的有:众数、中位数。数值平均数就是均值,它是对总体中的所有数据计算的平均值,用以反映所有数据的一般水平,常用的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和幂平均数。
2、变异指标是用来刻画总体分布的变异状况或离散程度的指标。测定离中趋势的指标有极差、平均差、四分位差、方差和标准差、以及离散系数等。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即总体中各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离散系数是根据各离散程度指标与其相应的算术平均数的比值。
3、矩、偏度和峰度是反映总体分布形态的指标。矩是用来反映数据分布的形态特征,也称为动差。偏度反映指数据分布不对称的方向和程度。峰度反映是指数据分布图形的尖峭程度或峰凸程度。
『玖』 粒度分布图数值怎样分析
粒径分布表是不同粒径在总粒径中的含量。分异是指该粒径所占的百分比,回堆积是指以前所有答粒径含量的总和。
通过减去两个累积值(或加上该范围内的所有差分值)可以得到该范围内粒度的百分比。从表中可以看出,440微米以下的颗粒含量占100%。
(9)指标分布分析扩展阅读:
粒度特性有两个关键指标,介绍如下:
①D50:试样的累积粒径分布百分率达到50%时对应的粒径。其物理意义是粒径大于50%的颗粒占50%,粒径小于50%的颗粒占50%。D50也称为中值或中值粒径。D50通常用来表示粉末的平均粒径。
②D97:试样累积粒径分布达到97%时对应的粒径。其物理意义是粒径小于对应的颗粒占97%。D97通常用来表示粉末粗末的粒径指数。其他参数,如D16和D90,其定义和物理意义与D97相似。
『拾』 各指标区等别分布规律
(一)渝东南低中山区
渝东南低中山区包括武隆县、彭水县、黔江区、酉阳县和秀山县 5 个区(县),该区地貌以中、低山为主,河流深切,山势崎岖,除小规模的零星河间平坝外,不存在稍具规模的平原、丘陵。该区域山多、地广、人稀,相对高差大,旱地多,水田少,中低产田面积较大,耕作粗放。主要分布有黄壤、黄红壤、石灰岩土、紫色土和新积土,其中黄壤分布面积超过耕地面积的 1/3。区内气候立体较强,雾多雨多温度低,土壤风化较薄,黄化、酸化明显,土壤有效磷严重缺乏。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限制,渝东南低中山区耕地质量整体偏下,优质耕地较少,劣等耕地所占比重较大,从主观上判断,5 个区(县)耕地质量的先后次序应为秀山>酉阳>黔江>彭水>武隆,从数据上反映的结果也大体呈上述规律。
1. 自然质量等别分析
自然质量等别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质量自然条件的好坏,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共划分为11个等别,等别范围为7~17等,渝东南低中山区自然质量等分布详见表4-7和图4-15。
表 4-7 渝东南低中山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面积统计表
渝东南低中山区以低中山为主,喀斯特地貌显著,山势崎岖,河流深切。土壤主要以黄壤为主,且零星分布有黄红壤、石灰岩土、紫色土等,土壤风化度较高,具有薄、瘦、陡的特点。区内气候立体感较强,雾多雨多,温度低,日照和光温属全市最低,一般耕作需要采用薄膜或大棚技术。区域内滑坡、泥石流、洪水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从表 4-7 和图 4-15 可以看出,渝东南地区耕地质量整体偏差,主要受自然因素限制,武隆、彭水、黔江、酉阳和秀山都没有 17 等地,16 等地唯有秀山县有 4367.48 公顷,占区内耕地的1.23%,假设将 17 ~ 15 等地视为优质耕地,7 ~ 9 等地视为劣质耕地,那么优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5.82%,劣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14.06%,中等水平的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80.12%。虽然该地区耕地自然质量水平整体偏低,但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可以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提高耕地的自然质量水平。
图4-15 渝东南低中山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2. 利用等别分析
利用等别是在自然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人们对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对耕地质量作出评价,也是耕地生产潜力水平是否达到了本区域最佳的体现。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利用等共划分为 12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7 ~ 18 等,渝东南低中山区利用等分布详见表 4-8 和图 4-16。
表 4-8 渝东南低中山区国家级利用等面积统计表
渝东南地区耕地最低海拔为 400 米左右,最高海拔为 1500 米左右,熟制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制,种植的农作物水田类为水稻、油菜和小麦,旱地类为玉米和甘薯。由于该区域温度低、日照不足的影响,粮食产量相对低些,但当地通过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田间薄膜育苗再移栽方法的应用,也会出现好的收成,相比渝西丘陵地区,产量还是较低。因此,秀山、黔江、武隆、彭水和酉阳均无 17 等地和 18 等地,16 等地只在黔江、武隆和酉阳有少许分布,秀山 16 等地有 1369.26 公顷,仅占全区总面积的 0.39%。假设将 18 ~ 15 等地视为优质耕地,7~10等地为劣质耕地,那么优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3.11%,劣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40.17%,中等水平的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56.72%。相对自然质量等而言,利用等别面积分布呈现出中下水平居多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条件的限制,二是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三是耕作方式技术落后。
图4-16 渝东南低中山区国家级农用地利用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表 4-9 渝东南低中山区国家级经济等面积统计表
3. 经济等别分析
农用地经济等是在充分考虑投入产出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经济系数对利用等进行再次修正,它是对耕地质量的综合反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经济等共划分为 12 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8 ~ 19 等,渝东南低中山区经济等分布详见表 4-9 和图 4-17。
图4-17 渝东南低中山区国家级经济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在理论上经济等是在考虑投入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对作物产量再次进行修正,以体现出耕地的综合状况。一般来讲,农用地利用等和农用地经济等都与粮食产量有较高的相关性,且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间相关性也很高。因此,农用地经济等的分布趋势与利用等有相似之处,从表 4-9 和图4-17可以看出,5个区(县)仍然没有19等地分布,18等地仅在秀山分布有916.8公顷,17等地在黔江区分布有 0.89 公顷,其余区(县)均无分布。16 等地在黔江、秀山和酉阳有少许分布。假设将 19 ~ 16 等地视为优质耕地,8 ~ 11 等地视为劣质耕地,那么优质耕地仅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0.66%,劣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66.89%,中等水平的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32.45%。从各等别面积分布上看,10 ~ 12 等地面积分布最广,利用潜力还相当大,后备资源丰富。
(二)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
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包括长寿区、垫江县、梁平县、万州区、忠县、丰都县、涪陵区、石柱县 8 个区(县),地质构造体系主要属川东褶带,主体构造为狭窄背斜与开阔向斜共同组成的梳状褶皱,构造线走向西部为北北东,东部逐渐转向近东西向,呈雁行排列。由于该构造为喜山运动最后定型,地貌发育年轻,地形以顺地貌为主,即条形背斜山地和宽缓向斜丘陵、台地或坪状低山相向排列。背斜山脊常因轴部出露地层的差异和差别侵蚀的结果,其山顶地段形态分别呈“一山三岭二槽”或“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一岭”的地貌景观,从背斜构造翼部到向斜轴部常依次发育成猪背脊岭或单面山、单斜丘陵、台地或坪状倒置山地。地表地层依次更替的红壤、黄红壤、黄壤和新积土,其上发育的初育类也重复分布,加上沿江河各期的冲积物发育,使本区土壤种类多样化,其中以灰棕紫色土面积最大,灰棕紫色土是一种胶体品质好、矿物营养丰富的优良土壤,为植物和栽培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的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区内的河谷平坝及浅丘地带,海拔低,水热条件优越,适宜水稻、蔬菜和油料作物的栽培,宜建成重庆市高产稳产的粮食、油料生产基地。丘陵、台地区,不同地貌部位立地条件有较大的差异。
渝中平行岭谷丘陵低山区较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耕地质量整体以中等为主,其次分布的是优质耕地,分布最少的是质量较差的耕地。从地形趋势上可见,无论是自然质量等、利用等还是经济等的空间分布规律都以垂直地域分布以及条带状分布为主,其中梁平县、垫江县、长寿区耕地质量整体偏好,丰都县、涪陵区、忠县、万州区耕地质量整体以中等为主,石柱县耕地质量偏差。
1. 自然质量等别分析
自然质量等别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质量自然条件的好坏,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共划分为11个等别,等别范围为7~17等,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自然质量等分布详见图4-18。
图4-18 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主要受地形地貌和气候因素影响,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海拔一般在 200 ~ 1000 米之间,石柱县和丰都县耕地有少部分海拔超出 1000 米,≥ 0℃积温为5500℃~ 6900℃,年均气温 15℃~ 18℃,是重庆市光、热、水资源充沛,降水量与蒸发量接近,伏旱严重的地区。故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耕地质量整体居中,也有个别区(县)耕地整体质量较差。从图 4-18 可以看出,这 8 个区(县)既没有最高的 17 等地,也没有最低的 7 等地,主要是以 5 ~ 16 等地居多,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 91.28%,自然质量等别整体偏高。8 等地在石柱县和万州区有较少分布,面积共为 911.72 公顷,主要是由于辖区地貌类型多样,山多陡坡,溪河网布,海拔悬殊,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假设将 17 ~ 15 等地视为优质耕地,7 ~ 9 等地视为劣质耕地,那么优质耕地面积为 82095.18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12.73% ;劣质耕地面积为44402.94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6.88%;中等水平的耕地面积为518489.8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80.39%。
2. 利用等别分析
利用等别是在自然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人们对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对耕地质量作出评价,也是耕地生产潜力水平是否达到了本区域最佳的体现。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利用等共划分为 12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7 ~ 18 等,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利用等分布详见图 4-19。
农用地利用等别不仅受到地形地貌和气候因素影响,而且受区位以及交通条件影响,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地貌多样,低山、丘陵、谷地交错,水热条件较好,温度适宜,耕地土壤相对比较肥沃,区位条件较好,交通较便利,绝大部分村通公路。由图 4-19 可见,8 个区县)既没有最优的 17 等地和 18 等地,也没有最差的 7 等地,利用等别整体呈中上水平。假设将 18 ~ 15 等地视为优质耕地,7 ~ 10 等地视为劣质耕地,那么优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14.34%,劣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22.94%,中等水平的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62.72%。相对自然质量等而言,利用等别面积分布呈现上升趋势,原因有三:一是区位优势较明显;二是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农民种植积极性高;三是排灌设施较完备。
图 4-19 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国家级利用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3. 经济等别分析
农用地经济等是在充分考虑投入产出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经济系数对利用等进行再次修正,它是对耕地质量的综合反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经济等共划分为 12 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8 ~ 19 等,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经济等分布详见图 4-20。
图 4-20 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国家级经济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农用地经济等是在考虑投入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对作物产量再次进行修正,以体现出耕地的综合状况。经济等的分布趋势与利用等有相似之处,但是在区域经济影响下,整个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都没有最高等的耕地,而且经济等别相对利用等呈下降趋势。假设将 19 ~ 16 等地视为优质耕地,8 ~ 11 等地视为劣质耕地,那么优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1.36%,主要分布在长寿、垫江、梁平等地;劣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44.92%,主要分布在丰都、涪陵和石柱等地;中等水平的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53.72%,且各区(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从各等别面积分布上看,主要是 10 ~ 14 等地面积分布最广,利用潜力还有待更进一步开发。
(三)渝东北中山区
该指标区位于我国地形二级阶梯的东侧,四川盆地向秦巴山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地分属于秦岭山系和华南弧北翼。境内山峦起伏,岭谷相间,河谷深切,高差悬殊,具有多样性、垂直性和区域性特征。本区属亚热带润湿季风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丰富,冬暖、春早、夏热、秋长的温度季节分配和山地垂直气候变化,为农业的多种经营和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同时云雾多、日照少,区内降水充沛,立体气候和冬季温暖是本区气候的重要特征。在水文方面,亚热带湿润气候给本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受季风和山区地形地貌的影响,水量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土资源的组合也不协调。当前水利建设的基础薄弱,水资源利用率很低。本区地表水的存在形式主要为河川径流,境内河流众多,均属长江水系。除长江干流外,另有大宁河、大溪河等支流。总体来看,整个渝东北地区的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和水土资源组合不协调,旱洪灾害频繁,地势高差悬殊,植被遭受破坏严重,有水难蓄。
1. 自然质量等别分析
自然质量等别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质量自然条件的好坏,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共划分为 11 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7 ~ 17 等,渝东北中山区自然质量等分布详见图 4-21。
图 4-21 渝东北中山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从图 4-21 可以看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 17 等地在整个渝东北地区都没有分布,16 等地在开县和巫溪县分别有 332.06 公顷和 236.42 公顷。质量较好的 15 ~ 16 等地总面积有 6916.46公顷,仅占渝东北指标区耕地总面积的1.89%;质量中等的10~14等地面积有260627.17公顷,占渝东北指标区耕地总面积的 71.13%;而质量最差的 7 ~ 9 等地共有 98855.56 公顷,占到渝东北指标区耕地总面积的 26.98%。
整体上看,渝东北地区耕地质量较差,质量较好的耕地只是零星分布。造成这一分布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同该地区的地质、土壤、气候、水文条件紧密相关。在土壤质地方面,以石灰岩风化而成的黄壤、紫色土、冲积土为主。其中,又以黄壤分布最广,广泛分布于中山和中低山,其抗冲刷力弱,土薄易旱,漏水漏肥,产量低而不稳。在地形地貌方面,整个渝东北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形破碎、山大坡陡。地势起伏不平,海拔高、坡度大、土层薄,农用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呈现明显的“立体气候”,海拔每上升 100 米,季节推迟 2 ~ 3 天。本区温和多雨,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在雨量集中时,常有暴雨情况,造成对土壤侵蚀和贫瘠化。
2. 利用等别分析
利用等别是在自然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人们对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对耕地质量作出评价,也是耕地生产潜力水平是否达到了本区域最佳的体现。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利用等共划分为 12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7 ~ 18 等,渝东北中山区利用等分布详见图 4-22。
图 4-22 渝东北中山区国家级利用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3. 经济等别分析
经济等是在充分考虑投入产出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经济系数对利用等进行再次修正,它是对耕地质量的综合反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经济等共划分为 12 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8 ~ 19 等,渝东北中山区经济等分布详见图 4-23。
在利用等方面,等别面积分布情况稍有改善,16 ~ 19 等地面积共有 14827.11 公顷,占渝东北耕地总面积的 4.05%;居中的 12 ~ 15 等地有 190381.8 公顷,占渝东北耕地总面积的51.96%;质量最差的 8 ~ 11 等地有 161190.3 公顷,占渝东北耕地总面积的 43.99%。
图 4-23 渝东北中山区国家级经济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经济等在充分考虑投入成本的基础上,经过土地经济系数修正后,经济等别整体偏低,16 ~ 19 等地面积共有 4415.14 公顷,占渝东北耕地总面积的 1.21%;居中的 12 ~ 15 等地有127843.8 公顷,占渝东北耕地总面积的 34.89%;质量最差的 8 ~ 11 等地有 234140.3 公顷,占渝东北耕地总面积的 63.90%。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利用等、经济等方面,整个渝东北地区的等别分布仍以中下等别为主,高等别耕地只有零星分布。主要是由于渝东北地区在中低山地形地貌的影响下,耕地的开发整理、道路和水利设施等各种益农设施建造不便,大部分地区的水利设施严重缺乏,劳动者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不高,耕地利用粗放;另外由于气候情况和地形坡度等多方面原因,耕地易受冲刷,土壤养分流失严重,以致跟其他指标区相比,在产量相等的情况,对耕地的投入也相应的增加。根据上述情况,建议加大对该地区的经济投入,对坡度较大的耕地实施“坡改梯”,大力兴建各种益农设施。
(四)渝西方山丘陵区
1. 自然质量等别分析
自然质量等别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自然条件的好坏,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共划分为 11 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7 ~ 17 等,渝西方山丘陵区自然质量等分布详见图 4-24。
从图 4-24 可以看出,渝西方山丘陵区共有 20 个区 ( 县 ),且均无 7 等地分布,17 等地仅在江津分布有 40.64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不到 0.01%;自然质量等别整体偏高,15 ~ 17 等高等别耕地面积为 261366.4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26.61%;14 ~ 10 等中等别耕地面积为 705445.62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71.81%;7 ~ 9 等低等别耕地面积为15565.98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1.58%。
渝西地处长江上游河谷,全境以丘陵为主,岭谷平行相间,河谷纵横交错,山峦起伏重叠,地貌类型多样,构成山、丘、坝交织的立体地貌景观,形成独特的地表水热条件和土壤生态环境。气候冬暖夏热、春早秋短、无霜期长、日照时数和总辐射量夏多冬少、降雨充沛、雨热同季,而且大面积侏罗系河湖相紫色岩层中多种元素富集,发育的紫色土矿质养分丰富,土壤肥力高,土壤 pH 值适中,粘砂比例适度,适种范围广,自然条件优越,生产力水平亦较高,这些因素决定了渝西地区自然质量等以高等别为主,主要分布在大足、合川、璧山、永川、荣昌、铜梁等地。渝黔接壤的南川、綦江、万盛和永川辖区内海拔落差较大,地势起伏,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故渝西地区低等别耕地主要分布于此。
图 4-24 渝西方山丘陵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图 4-25 渝西方山丘陵区国家级利用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2. 利用等别分析
利用等别是在自然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人们对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对耕地质量作出评价,也是耕地生产潜力水平是否达到了本区域最佳的体现。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利用等共划分为 12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7 ~ 18 等。
从图 4-25 可以看出,渝西方山丘陵区共有 20 个区(县),且均无 7 等地分布,18 等地仅在江津分布有 322.66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0.03%;利用等别整体偏高,15 ~ 18 等高等别耕地面积为 240702.1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24.5%;11 ~ 14 等中等别耕地面积为637907.7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64.94%;7 ~ 10 等低等别耕地面积为 103768.2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10.56%。
渝西方山丘陵区土地自然条件较好,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故渝西区利用等别整体要高一些。渝西区域较高的利用等主要分布于丘陵谷地里的土壤肥沃、耕作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保肥能力强的灌溉水田里,这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田块连片、平整,沟渠配套度高,田间道路系统和排灌系统较完善,农业生产投入也高。利用等别处于中等质量的主要分布于丘陵和岗丘区,中等质量分布区土壤质地较好,区位条件较好,排灌设施较齐全。利用等别较低的分布于坡度较大的耕地以及区位条件较差、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地区。
3. 经济等别分析
经济等是在充分考虑投入产出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经济系数对利用等进行再次修正,它是对耕地质量的综合反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经济等共划分为 12 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8 ~ 19 等,渝西方山丘陵区经济等分布详见图 4-26。
从图 4-26 可看出,渝西方山丘陵区共有 20 个区(县),8 等地分布在南岸区和铜梁县,面积共 684.52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0.07%;19 等地仅在合川分布有 34.22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不到 0.01%;经济平均等别重心下移,16 ~ 19 等高等别耕地面积为 74702.45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7.60%;12 ~ 15 等中等别耕地面积为 630687.6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64.20%;8 ~ 11 等低等别耕地面积为 276987.9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28.20%。
图 4-26 渝西方山丘陵区国家级经济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渝西地区经济等别面积分布规律主要是受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下面将渝西地区分为主城九区都市圈和渝西经济走廊两个子区进行分析。
(1)主城九区都市圈。本区地处重庆市平行岭谷区的腹心地带,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沿江地带,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北碚区、巴南区、渝北区等 9 个行政区。都市发达经济圈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及相间丘陵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热冬暖,雨量充沛,土地利用水平较高,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故该区域的经济等别以中偏上等为主,只有少量的低等别耕地分布。
(2)渝西经济走廊。渝西经济走廊东靠重庆市主城区,西接四川省泸州市、内江市、遂宁市,南邻贵州省遵义市,北望四川省南充市、广安市。行政区划上包括 6 区(万盛区、双桥区、永川区、江津区、合川区、南川区)、6 县(璧山县、荣昌县、大足县、铜梁县、潼南县、綦江县)。该区属方山丘陵和平行岭谷地带,方山丘陵呈阶梯状、台状或馒头状孤丘,地面起伏不大。平行岭谷由 20 多条北东—南西向梳状构造组成,呈帚状撒开,其中背斜构成低山,向斜宽展形成丘陵谷地,地貌多样,低山、丘陵、谷地交错,间有丘陵平坝。该区的水热条件较好,湿度适宜,耕作土壤相对比较肥沃,灾害较少,农史悠久,是重庆市重要的农业区。故该区域农用地等别仍是以中偏上为主,有部分劣质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