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信息经济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竞争中,商业银行如果不改变将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客户需求。因此,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而我认为,行将灭绝的可能只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市场和客户在进化,商业银行在进化,未来商业银行的形式和承载内容将迥异于当今。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未来银行到底是什么样,但一些方向性的趋势值得我们重视。
方向之一:未来银行可能是数据驱动的银行
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大数据用来描述规模巨大、类型复杂的数据集合,被誉为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技术变革,引起各方高度关注。____年,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宣布“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近年来,IBM、甲骨文、SAP等业界巨头纷纷收购与大数据有关公司,加速布局大数据领域;____年,达沃斯论坛报告《大数据,大影响》称大数据像货币和黄金一样,成为新的经济资产;____年,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旨在增强对海量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萃取能力。
随着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发展完善以及数据来源迅速扩展,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银行业将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获得并使用涉及客户方方面面,更加全面、完整、系统的数据,并通过挖掘分析得到过去不可能获得的信息和无法企及的商机。由此可见,金融数据密集但目前尚未充分开发的商业银行大有文章可做,数据和数据应用能力将逐渐成为其战略性资产
⑵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回《答2014-2018年中国银行理财产品行业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显示: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中国现阶段的银行可以分为三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⑶ 2014-2018年中国中小商业银行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研究报告
2014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继续快速增长。虽然商业银行持续加大了不良贷款核销和处置的力度,但季度不良余额增长仍持续创近年来的新高,前三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共增长1749亿元至7669亿元,单季不良贷款率增长也由原先的平均每季3-4个基点上升至三季度的8个基点。值得关注的是,反映商业银行潜在风险的关注类贷款余额也有较大幅度上升,三季度末关注类贷款的行业占比已达2.79%,明显高于年初水平。
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2015-2020年 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15-2020年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前瞻与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15-2020年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行业授信策略分析报告
⑷ 速求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概念,及现状分析
国有独立中央银行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货币,实施主要货币政策。
大型商专业银行都是国属有的,中、工、建、农,还有很多地区性的商业银行,有几个政策性银行,像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
外国大型银行进入中国市场。
⑸ 银行业的市场现状
中国银行业协会2015年3月15日在京发布《2014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这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第八年发布该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有所改进,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银行综合服务满意度平均得分为76.93分,较2013年的72.30分提升4.63分。
报告显示,在网点覆盖和功能升级方面,截至2014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到21.71万个,在全国49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2308个城镇社区和318个小微企业集中地区均增设了银行网点,50多万个行政村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截止2015年3月,已有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恒丰银行等31家银行的全部网点实现了功能分区。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互联网金融为银行业的转型发展带来了创新之风,截至2014年末,网上银行个人客户数达到9.09亿户,新增1.5亿户;交易笔数达608.46亿笔。手机银行个人客户达到6.68亿户。微信银行个人客户约3666.81万户。
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1167.95亿笔,比上年增加204.56亿笔;交易金额达1339.73万亿元。丰富、方便、快捷,尤其是互联网电子金融服务,受到广大客户欢迎,使银行业平均离柜率达到67.88%,同比增加4.65个百分点。
⑹ 2015金融业大事分析评价不少于200字
1.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完成
目前,金融机构的资产方已完全实现市场化定价,负债方的市场化定价程度也已达到90%以上,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完成。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培育央行基准利率体系,完善利率政策传导机制,并逐步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的能力以及与之匹配的风险防控能力。
2.存款保险制度出台
短期来看,存款保险制度意味着将过去政府的隐形担保变成商业保险的显性担保,既保护了储户的利益,同时也增强了储户的风险意识。从长远考虑,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的重点不在于保费的偿付,而在于事先的早期纠正措施和事后的危机处置机制,而这应该是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的重点。
3.中国金融业深入参与国际金融治理
人民币纳入SDR既是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深刻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结果,也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与开放得到外部世界认可的结果,标志着人民币将在国际经济和金融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中国在IMF份额的增加以及广泛参与国际金融组织治理,标志着中国将在全球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将有力提升中国金融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互联网+”战略在金融业全面实施,互联网金融正式纳入监管框架
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一年。“互联网+”战略的逐步落实为传统金融行业全面部署互联网金融注入动力。《意见》的发布也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升级为国家重点战略。《指导意见》明确了各类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基本游戏规则,努力实现金融创新、服务效率与风险控制、安全稳健等目标的协调,也推动传统金融业与新兴机构共同致力于创新;同时,它也标志着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当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仍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完善。
5.银行业加快资产结构调整
伴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未来银行业将继续推进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
6.民营银行制度保障落地
一方面是让更多中小企业有足够信贷资金保证良性运转,另一方面期待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倒逼传统金融机构改革,促进银行业的良性竞争。
7.取消存贷比监管指标
在利率市场化、存款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取消存贷比将减小银行负债端压力,并一定程度上缓和实体经济融资贵的问题。
8.A股巨荡多部门联合救市
造成本次股市震荡的原因仍在彻查中,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和复杂的,但金融混业的发展及金融监管的不协调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诱因。目前“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模式已经不适应金融混业发展的现实,统筹金融监管体系和加强监管协调成为金融监管改革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当务之急。
9.注册制改革加速推进
注册制是一种更为市场化的股票发行制度,既可以较好地解决发行人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问题,又可以规范监管部门职责边界,避免监管部门过度干预。但发行注册制并不是降低了上市标准和要求,而是更加强调事后监管。同时,注册制改革将遵循平稳过渡的原则,给予市场充分的缓冲期和适应期。
10.中国保险投资基金设立
设立保险投资基金,是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的又一有益尝试,既可以实现保险资金配置的多元、风险的分散和收益的提升,又可以有力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随着国内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保险资金在国民经济中将发挥更大、更高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