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分析世界铁矿石贸易格局

分析世界铁矿石贸易格局

发布时间:2021-03-13 07:10:09

❶ 中国铁矿石海外采购的宏观环境分析

1. 我国国的铁矿石的供应主要来自两个国家四大供应商,分别为巴西的淡水河谷集团;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集团,力拓集团与FMG集团.

铁矿石对比:其中巴西的铁矿石(主要为扬迪矿粉)含铁量较高,价格也很高;澳大利亚的皮尔巴拉矿粉含铁量较巴西的扬迪矿粉低,但价格相对便宜.

综合对比:从巴西的桑托斯港到中国上海航程为11840海里,运费为每吨83美元;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港到中国上海航程为4460海里,运费为每吨36美元.由于巴西的铁矿石价格较高而且运费很贵(巴西的铁矿石价格出矿价比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运到中国的价格还贵),所以我国的钢铁厂商主要从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集团,力拓集团与FMG集团手中购买铁矿石.

我国每年购买的铁矿石占世界当年铁矿石总产量的39%左右,所以铁矿石的价格对我国来说事关重大.为此,我国加入了一年一度的铁矿石价格谈判当中(钢铁生产厂商如中国宝钢,日本新日铁,德国蒂森克虏伯与铁矿石供应商力拓集团,巴西的淡水河谷集团与必和必拓集团进行每年一次的一对一谈判,以保证自己国家的利益)所以各个国家铁矿石的区别与谈判影响不大.好一点的在巴西和智利,其余国家的铁矿石质量都差不多.

2 钢铁市场遭遇寒流让2002年后一路上涨的铁矿石价格急转直下。立志在2009年度国际铁矿石谈判中打个翻身仗的中国钢铁协会和各钢铁企业纷纷表态,铁矿石价格应该降价。却被三大铁矿石巨头触碰底线,谈判暂陷僵局。

虽然产量早就成为世界第一,但中国钢铁业却始终是跛脚的巨人—作为最大的铁矿石消费者,中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价格谈判桌上一直处于下风。每当铁矿石价格疯涨一轮,中国钢厂就多花数十亿美元的采购成本。中国何时才能取得和第一大矿石进口国相称的谈判地位?中国钢铁行业的整合能否实现突破?中国怎样才能在原料定价中获得真正的话语权?

还有一天,2009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就要结束,但中国钢铁行业协会(简称“中钢协”),和三大铁矿巨头依然胶着在谈判桌边: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不认输也不着急,入场5年却屡战屡败的中方,也依旧口气强硬地坚持至少降价40%的谈判底线。

6月30日后,不管最后的谈判结果是谁输谁赢,维持了28年的铁矿石定价模式或被终结。从来没有一个商业领域的谈判故事能造就这么多年场里场外的热闹,也从来没有哪一年的谈判能像今年一样拖到最后一刻似乎依然没有退路。

在谈判终结的前夜,一直高调示人的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关闭了手机,在这一关键时刻选择沉默,是中钢协正在力推新的谈判方案,还是默认了谈判的崩盘?

现在日本新日本制铁联合韩国浦项钢铁与必和必拓谈判,减价35%,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代表欧洲和巴西淡水河谷谈判,减价36%,单尚华不同意,与力拓谈判,要求减价40%以上,理由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理由合理}。但力拓不接受.

28年的规则
1981年,全球铁矿石定价机制正式形成。即从每年第四季度开始,由世界主流铁矿石供应商与其主要客户进行谈判,决定下一财政年度铁矿石价格,只要其中任何一家矿山与钢厂达成铁矿石买卖合同,谈判即宣告结束,其它各家谈判均要接受此结果。在2002年之前,中国钢铁企业并未参与到这个游戏之中,因为中国国内自产的矿石基本可以满足钢铁行业的需求。但是从2002年开始,中国钢铁工业开始了一轮高速增长。

2003年底起,宝钢集团作为中国钢铁业的谈判代表,开始参与到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但这并未动摇规则的基础——任何双方一旦达成,其他谈判方必须接受。变化的地方在于,谈判格局是三对三,即供方——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对需方——宝钢集团、新日铁和欧洲钢厂。
然而,自从宝钢参与到该游戏规则后,铁矿石的价格连年上涨。2003-2008年,澳矿和巴西矿累计涨幅分别达到410%和376%。

逐渐崩塌的基础
从2008年开始,谈判发生了显著变化。2008年初,新日铁率先与淡水河谷达成协议,其中南部铁精粉涨65%,卡拉加斯粉涨71%,改变了以往“同品种同涨幅”的惯例。有人打破游戏规则,就会有更多人不遵守。当年,“两拓”并未接受“首发价”,而是获得了更高的价格。2009年,游戏规则开始面临彻底破裂的威胁。从去年岁末谈判以来,直至今年5月末才达成首单。

五年辛酸泪

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李新创表示,目前的条件确实对中方不利,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铁矿石市场价格谈判的长期惯性还在、国际铁矿石生产的垄断局面未能打破,用户各方利益不一致导致谈判难以统一进退。

跟其它大宗商品不同的是,铁矿石一直坚持执行年度合同价格的定价模式,尽管在今天看来,相对于石油等商品名目繁多的价格公式,这个模式已经明显落后于市场发展。

无论本轮铁矿石价格谈判最终的结果如何,无论铁矿石价格如何“疯狂”,现在业界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在明年铁矿石价格又将呈现出怎样的变数?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的判断渐趋明朗,未来的铁矿石价格会不会继续“疯狂”?

❷ 世界铁矿石的地理分布及货流

http://www.superschool.net/Photo_Viewer.asp?PhotoID=7072
此网址上有世界铁矿石的地理分布图。
1.生产状况

世界铁矿石储量

世界铁矿资源丰富,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报告,截止2004年底,世界铁矿石储量为1600亿t,储量基础为3700亿t,铁金属储量为800亿t,储量基础为1800亿t。

世界铁矿资源集中在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印度、美国、加拿大、南非等国。

世界铁矿石产量

2004年世界铁矿石总产量为14.3亿t,较2003年增长15%。从分布看,亚洲4.35亿t,南美3.15亿t,大洋洲2.32亿t,欧洲2.46亿t,北美0.98亿t,非洲0.56亿t。铁矿石产量最

大的四个国家依次为中国3.1亿t,巴西2.8亿t,澳大利亚2.3亿t,印度1.2亿t,其总和占世界铁矿石总产量的67%。

2.铁矿石贸易状况

进口

近3年来,随着中国粗钢产量的快速增长,世界铁矿石贸易量也出现明显增加。2004年世界铁矿石进口总量为6.53亿t,其中进口最多的地区集中在亚洲和欧盟15国。亚洲进口铁矿石总量为4.11亿t,占世界铁矿石贸易量的63%。欧盟15国进口铁矿石为1.30亿t,占世界铁矿石贸易量的20%。近几年中国进口铁矿石的量急剧增长,1995年进口铁矿石4115万t,2000年进口铁矿石6997万t,2004年达N2.08亿t,日本进口铁矿石1.35亿t。中国和日本两国进口铁矿石总量为3.43亿t,占世界铁矿石贸易量52.5%。

出口

世界铁矿石出口地区主要是年世界铁矿石产量将达15亿t。

3.粗铜产量与铁矿石需求的关系

铁矿石是炼铁的主要原料。由于世界粗钢产量的快速增长,铁矿石的需求量增幅很大,从而使得铁矿石产量出现较大增幅。

2003年世界粗钢产量比2002年增幅6.6%,世界铁矿石增幅为9.5%,铁矿石产量增幅高于粗钢产量的增长。2004年世界粗钢产量增幅8%,而铁矿石产量增幅却达16%。这一情况在2005年仍将继续延续。由于铁矿石产量增长过快,预计2005年以后铁矿石供应将大于粗钢生产的需求。届时铁矿石短缺的情况将大大缓解,铁矿石价格也将回落。

澳大利亚一是BHP铁矿有限公司。BHP公司的矿山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皮尔巴拉地区,分别是纽曼、扬迪和戈德沃斯。这三个矿区的总探明储量约为29亿吨,铁矿年产量总和超过7000万吨。在亚里南部,还有未开发的C采区,保有储量45亿吨。所有矿山生产的铁矿石都通过长426公里的铁路线运输到黑德兰和芬尼康岛的港口混匀,再装船外运到国际铁矿石市场销售。二是哈默斯利铁矿有限公司。哈默斯利铁矿有限公司是澳大利亚第二大铁矿石生产公司,在西澳皮尔巴拉地区有五座生产矿山(即汤姆普赖斯铁矿、帕拉布杜铁矿、恰那铁矿、马兰杜铁矿、布诺克曼第二矿区),探明储量约为21亿吨,公司铁矿年生产能力为5500万吨。预计在建扬迪采矿工程完工后,该公司铁矿年生产能力将达到6500万吨以上。该公司所有生产矿山生产的铁矿石都通过铁路线运输到丹皮尔港口混匀,装船外运国际铁矿石市场销售。三是罗布河铁矿联合公司。罗布河铁矿联合公司是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公司。该公司的铁矿资源集中在潘那瓦尼加附近的罗布河谷,矿脉延续近100公里,估计褐铁矿储量30亿~40亿吨。现生产矿山位于罗布河谷的MesaJ矿区,目前公司铁矿年生产能力为3000万吨。其建在MesaJ矿区的洗选试验厂完成了为生产低AI0203的球团料的试验。其在西安格拉斯矿床有含铁大于60%的铁矿储量7亿吨,可作为球团矿的原料,设计的铁矿年生产能力为800万~1000万吨,正在完成可行性研究,有望近期开发建设。

巴西一是淡水河谷公司(CVRD)。该公司是世界第一大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公司。其铁矿资源集中在“铁四角”地区和巴西北部的巴拉州,拥有挺博佩贝铁矿、卡潘尼马铁矿、卡拉加斯铁矿等,保有铁矿储量约40亿吨,年生产能力在1.2亿吨,球团矿生产能力在2000万吨左右。二是巴西联合矿物公司(MBR)。MBR是巴西第二大铁矿生产出口公司。该矿山位于南部的“铁四角”地区,保有铁矿储量约10亿吨,公司铁矿年生产能力2300万吨。三是弗尔特科矿业公司。其生产矿山在“铁四角”地区,保有铁矿储量3亿吨以上,铁矿年生产能力2000万吨。四是萨马尔库矿业公司。其生产矿山在"铁四角"地区,保有铁矿储量约15亿吨,铁矿年生产能力1200万吨。

印度一是库德雷美克铁矿有限公司。矿山位于卡纳塔克邦,距曼加洛尔港67公里,矿山探明铁矿储量7亿吨,矿石类型为磁-赤铁矿,平均品位TFe为38.6%,矿山规模2060万吨,可年产含TFe为66.5%~67%的铁精矿750万吨,由一条66.8公里的管道把精矿输送到曼加洛尔港。其在港口合资建有球团厂,规模为300万吨/年。二是拜拉迪尔铁矿。其矿山位于中央邦南部的巴斯塔尔县,估计储量30亿吨,其中含铁达65%的矿石6亿吨。该矿山采矿综合生产能力为1100万吨/年,除供国内钢铁企业使用外,约400多万吨经维扎加帕特南港出口。三是多里玛兰铁矿。该矿山位于卡纳塔克邦的贝拉里地区,探明储量1.55亿吨,平均品位TFe为64.5%。该矿石类型为赤铁矿-针铁矿-褐铁矿,采选能力400万吨/年,矿石运到560公里处的马德拉斯港出口。四是果阿地区。果阿地区铁矿分布广、矿床规模小、含铁品位高,基本是小型机械化或人工开采,生产矿点较多。年产50万~200万吨的矿山有丹普、萨尔戈卡、图道等铁矿。该地区铁矿石出口量保持在1100万~1300万吨的水平,约占印度铁矿石出口量的三分之一。五是奇里亚铁矿。其位于比哈尔邦的辛格布姆县,铁矿储量19.7亿吨,含铁品位TFe为62%~63%,矿石类型为赤铁矿。该矿没有大规模开采,产品供国内使用,矿山具有增产潜力,可增加商品矿出口。

南非一是锡兴铁矿。该矿可露天开采的高品位铁矿石(TFe为66%~68%)还有9亿吨左右,铁矿年生产能力2000万吨以上,产品80%~90%出口。二是萨巴津比铁矿。该矿区储量近5亿吨,生产能力为500万吨/年,矿石内销为主,所出口的铁矿石通过铁路线运输到萨尔丹哈湾港口,装船外运国际铁矿石市场销售。

据《Mining Annual Review2002》报道,由于2002年欧洲和日本铁矿石市场需求不旺,2002年度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下降了3%~5%。2002年,澳大利亚的铁矿生产者与日本的钢铁生产者所达成的粉矿价格下降了2.4%,块矿价格下降了5%。日本市场铁矿石粉矿价格为每长吨度28.28美分,铁矿石块矿价格为每长吨度36.13美分。在欧洲市场,铁矿石的价格也有下降。从长期的角度分析,铁矿石的价格是下降趋势。但预测近期亚洲铁矿石需求仍将有较多增长,特别是我国铁矿石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将减缓铁矿石价格下降的势头。

从世界范围来看,未来铁矿石的需求仍会缓慢增长。在近期,铁矿石消费增长的大部分将来自亚洲,尤其是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省以及韩国。从多年的进出口趋势分析,全世界铁矿石供需基本平衡并略有富余,尚有一定的出口潜力。澳大利亚、巴西、印度都能大幅度增加铁矿出口,满足国外钢铁生产需要。据最新的资料显示,全球4个铁矿石公司CVRD、BHP、Rio Tinto、Kumba/Ang Io American公司仍在继续扩大产量,将使世界铁矿石供应量大幅增加。预计2005年,全世界各国铁矿石出口总量将突破5亿吨。

❸ 世界主要铁矿石进口国

日本 德国

❹ 年铁矿供需形势分析

一、国内外资源状况

(一)世界铁矿资源状况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2009年世界铁矿石储量为1600亿吨,比上年增长6.7%;铁金属储量为770亿吨,比上年增长5.4%。从表1中可知,巴西、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和中国铁金属储量合计占世界总量的67.7%,其中,俄罗斯、澳大利亚和乌克兰铁金属储量之和占世界总量的46.8%,而且这三个国家的铁矿资源品位较好,中国虽然铁矿石储量很大,但多为贫矿。

表1 2009年世界铁矿资源储量分布单位:亿吨

图7 2008年以来天津港63.5%印度粉矿CIF价格走势

六、结论

(一)世界铁矿供需趋势2009年,钢铁产业继续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钢铁业表现为“供应略有增加,但需求不足”。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全球铁矿石成品矿产量比2008年增加1.8亿吨,但生铁产量除中国有所增加外,其他国家的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美国、德国和巴西生铁产量连续两年下降;粗钢产量除了亚洲保持不足4%的增速外,其他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些说明全球铁矿石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尽管世界经济出现衰退,但2009年世界铁矿石贸易量达到创纪录的9.55亿吨,与上年相比增长了7.4%,这主要是中国强劲需求的结果,受其影响,下半年铁矿石价格表现为震荡上扬,2009年底天津港63.5%

印度粉矿价已经回升至900元/吨。

(二)我国铁矿供需趋势2009年是国内铁矿石市场变化较大的一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拖累,钢铁业遭受重创,铁矿石市场低迷。下半年受宏观经济向好及钢铁需求扩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铁矿石生产出现积极恢复,使得2009年铁矿石原矿产量达8.80亿吨,同比增长8.9%,但仍不能满足炼钢需求,进口铁矿砂6.28亿吨,比上年增长41.6%,是历史上进口增加量和增幅最大的一年。

(王海军)

❺ 分析国际铁矿石海运业与各大洲经济地理的相互关系

四大洋中穿梭的各种船舶在收获着贸易繁荣和巨大财富的同时,更彰显着一个国家战略视野的高度和广度。经过上世纪70年代的“起步期”、80年代的“奠定基础期”、90年代的“快速发展期”,我国海运业进入了21世纪的繁荣期。特别是经过“十五”的洗礼,我国海运业开始准备由大到强的跨越。

发展环境内外并蓄海运业搭上“开往春天的地铁”

改革开放为我国海运业发展奏响了前奏。经过20世纪80年代“奠定基础”,我国大型海运企业于90年代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纷纷进军国际市场,发展海外网点,并运用“贷款造船、经营还贷、滚动发展”模式,迅速提升实力。

海运业发展并非一路春风为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走弱,海运业随之陷入低谷,甚至有海运企业在生存边缘徘徊。当时,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中远集团受到不小冲击,但是“两个转变”的适时提出并坚定不移地实施,使其有惊无险地等到了市场拐点。

随着“千禧年”的到来,我国加入WTO为海运业开创了广阔的国际竞争空间,中国的土地上也增加了由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世界前20位国际集装箱班轮公司设立的独资、合资公司或办事机构。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名词代替了“走出去”,海运业这一“外向型经济”以超前的意识,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在“引进来”、“走出去”的互动中,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当中。

中远集团就是在融合过程中,通过资本运作,加速扩张运力,凭借目前730多艘4500万载重吨的运力规模,位居世界海运企业榜眼之位。

成立于1997年的中海集团,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积极融入国际市场竞争,并运用独创的“反周期运作”战略,神奇地发展成为我国第二大海运企业,跻身于世界海运企业第八位。

海运市场的无穷魅力同样吸引着民营海运企业。河北远洋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河北远洋”)这家于1998年还处于亏损边缘的民营企业,仅用不足10年的时间,便发展到运力规模42艘船舶512万载重吨,成为我国第三大航运企业。

新的《中美海运协定》在经历了3年谈判及半年多准备之后,于2004年4月生效。《中美海运协定》的签署并实施,确立了我国与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在海运业合作互惠的框架,为我国海运企业在美国开拓市场创造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已同世界68个国家签订了《海运协定》。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国际海运条例》、《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资国际航运船舶特案免税登记政策相继出台,保障并推动着我国海运业在国际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据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从事国际运输的船公司260多家;中国旗船舶约1508万总吨;无船承运人、国际船舶代理企业数量快速增加。

支撑经济崛起船队向专业化、大型化、规模化发展

继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4221亿美元之后,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7606亿美元。传统的大宗商品出口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其中服装、纺织物(制品)等出口均呈大幅度上升态势。

支撑我国经济崛起的正是我国迅速发展壮大的海运业。有数据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对海运业的依存度达到90%,更重要的是,海运业带动了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百姓生活。据统计,目前我国拥有海员51万,加之陆岸管理人员以及船代、货代等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约100万,我国每900人中便有一位与海运相关的从业者。

一份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排名前50位的服装纺织品出口企业中,半数以上企业来自长江三角洲,1/3的企业来自广东。无论是纺织品出口,还是支撑钢材生产的铁矿石进口,无不依靠海运。

目前国内主要的5家从事航运业的中央直属企业——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中国长航集团、中外运集团和招商集团下属的招商轮船,承担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中80%以上的运输量。

在能源战略储备方面,海运业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不断提高,我国煤炭进口持续增长,海运业作为国家能源储备战略的支撑,无可替代。

在我国海运业的繁荣与再发展的道路上,海运企业及其专业船队正在由传统的综合性向专业化、大型化、规模化转变。

本世纪初,国内各大航运企业已经完成了专业船队的建设,以不同货种为标准,干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液化气船、特种船、客滚船、商品车滚装船等细分市场建立并发展成熟,各专业船队通过借助集团总公司的统一品牌、统一战略,发挥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优势,国际竞争力渐强。

中远集团旗下的中远散货拥有全球最大、实力最强的干散货船队,约占国内干散货船总运力的68%,中海散货运力位居第二,约占16%。集装箱船队在市场的作用下,船舶吨位从5000标箱“一溜小跑”攀升1万标箱。2004年7月,当我国首艘8000标箱“中远长滩”轮首航之后,数艘8000标箱集装箱船舶于随后的几个月内投产。2005年年初,我国首批1万标箱的集装箱船订单的签订使8000标箱的集装箱船很快淡出了人们的话题。

骨干油轮船队不断发展,中海集团下属的油轮公司、中远集团下属的大连远洋、招商局集团下属的招商轮船、长航集团下属的南京油运的油轮船队规模迅速扩大,四大油轮船队纷纷开建并投用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VLCC。以中海发展有限公司油运公司为例,该公司VLCC拥有量发展到目前的3艘,总运力规模跃升至66艘共363万载重吨。

拥有更多话语权海运“中国因素”影响世界

用google搜索海运“中国因素”,28.8万项可供参阅,其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中国因素”自2004年被首次提出以来,如持续的狂潮席卷全球海运业及全球经济。

2004年或更早,便有经济学家预言“中国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海运企业家们认为,未来若干年,“中国因素”将以其对市场的重要影响吸引着全球海运业的目光,国际航运业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实现与“中国因素”的共同成长、实现共赢。

在“中国因素”的推动下,国内海运企业及相关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动作频频:

——海运企业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战略合作频见报端。巴拿马运河扩建工程中,也有我国海运企业参建的码头项目;

——海运企业以发展的战略眼光审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在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崛起的过程中,谋求发展空间;

——海事相关机构参与更多的国际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使我国海运企业国际地位得以提升,中国船级社(CCS)参与《油轮和散货船共同结构规范》的制定,并于2006年5月开始,作为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的主席单位,以“和谐理念”在国际海事界刮起“中国旋风”,确立了CCS乃至我国海运业在国际海事组织中的地位。

自1989年以来,我国已连续9届当选为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履约国的义务,维护了我国良好的海运大国形象。

一切都在证明,我国海运业正以自己独有的姿态,在国际舞台上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中国的海运业在经历了被世界影响和改变的过程后,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世界。

亲历者说

与中国海运业共同成长

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海运业正处于起步期。当时航海院校毕业生供给跟不上,大量的转业兵来到中远。没有院校生,我们就只能让转业兵上船。经过短期培训,大量的转业兵上船做了水手或轮机员;资质好一些的,则被培养成三副、二副、大副甚至船长。当时他们的理论知识完全不具备,一切经验都从“实战”中获取。上世纪70年代末,国际海事组织要求船员进行资格考试,我们很多没有理论却做了多年船长的“老兵”要重新参加培训考试。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千禧年”之初,海运业仍徘徊于低谷。在特殊时期,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两个转变”,帮助中远集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了由大到强的跨越。

2004年,我们又提出了“年创百亿效益、打造百年中远”的双百目标。事实上,中远集团已在2004、2005和2006年连续三年效益超过百亿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在“十一五”期间创造500亿元效益。

参与制定国际游戏规则

中国船级社(CCS)总裁李科浚:CCS于1988年加入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成为正式成员,并于2006年7月担当IACS理事会主席。随着我国海运业及造船业的崛起,需要在国际上占据越来越主动的地位并获得话语权。事实上,CCS已经在共同规范、研发和软件开发等领域走在了各船级社的前列。

担任IACS主席的一年,对于CCS及中国海事界是融入和学习、提升和体现的一年。这一年,我作为IACS主席,先后拜访了IMO、欧盟、国际四大工业组织和我国香港、新加坡、美国等主要航运中心的船东组织、船旗国主管当局等,并借助全体CCS的力量,多次成功组织了大型国际会议,将我国“和谐”的理念引入IACS及世界海事界,通过强化内部团结和加大外部沟通,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崛起中的海运大国的良好形象。同时,也通过在国际公约、标准和规则方面发挥作用,向世界证明我国越来越重视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

作为中国船长我感到自豪

中海集团船长辜忠东:我的成长伴随着中海集团的发展壮大。我有幸经历了我国海运业突飞猛进的10年,也很幸运可以驾驶着我国自己的大型集装箱船穿越大洋。

2003年的记忆难以忘记。那年我33岁,这样的年纪成为5000TEU级大型集装箱船的船长,在国际上寥寥无几。当时我驾驶的一艘5668TEU级的集装箱船“新金洋”轮在到达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时,当地港务局、中方代理、客户代表及媒体聚集在码头迎接,我们也安排他们到船上参观,接受着他们对这艘属于我们中国的集装箱船的赞叹。当时,我感到了作为一名中国船员、中国船长的自豪。

我国海运业发展速度远远领先于船员队伍建设速度,再一个“繁荣十年”需要稳定的船员梯队为基础,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年轻人投身于此。真希望更多的高等航海院校的学生以上船为荣,希望有更多的伙伴与我们“并肩作战”,为我国海运业下一个十年的繁荣助力。

业界观察

利好因素推动海运业发展

“我国国民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实现的重工业、加工业等产业的规模扩张,以及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的实施,均为我国海运业实现规模化运输提供了条件,这将是未来几年影响海运业发展的最大利好因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如此看待我国海运业未来的发展环境。他说,“在这一利好因素的推动下,我国将加速进入航运强国之列。”

首先,海运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通过对一个国家海运业发展的判断,可以衡量出一个国家利用国际经济资源能力的大小。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为我国海运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也要求海运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

其次,为了满足我国对能源、原材料等重点物资安全运输的要求,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国轮船队结构调整的步伐,特别是加快油轮船队建设,以促进提高进口原油国轮承运份额,维护我国石油运输安全。此外,我国还将加快干散货、集装箱等专业大型船队建设,发展LNG、危险化学品船等新型船舶,提升海运船队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海运企业将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并将继续向产业链两端延伸,逐步形成包括码头建设、航运主业、物流配送在内的完整物流体系,由传统的海运企业发展成全球物流经营人。

第四,国家海事部门,以及以中国船级社(CCS)为代表的专业机构,将进一步参与国际海事热点问题的讨论,参与相关规则的制定,为我国海运业及船舶工业发展提供“超前”的条件,奠定“先者”的基础。

第五,值得关注的是,拉美、非洲、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发展,必将促进我国海运企业的战略转移,通过布设新的远程航线,寻求下一个跨越式发展。

据来自上海航交所的信息分析,按照集装箱、干散货、油品等三大货种,未来海运业受我国铜、大豆等大宗原材料贸易需求的影响,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的火暴仍将继续。国际油轮运输市场将继续平稳增长,并且有望在2008年之后景气回升,“国油国运”战略将促进油运企业取得高速增长。

影响未来两年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形势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供求关系和竞争态势。根据预测,供求关系的相对平衡为世界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缓慢复苏定下主基调,集装箱船租金和班轮运费水平将进入上升通道,中国市场形势相对乐观;但船公司之间较为激烈的竞争态势,超级超巴拿马型船的交付使用,对主干航线的冲击将为市场上行带来阻力。来源:《中国交通报》 你在上面这篇文章中摘抄一些,自己在写一些,基本上OK了。哈哈。

❻ 世界各国资源分布格局是怎样的

矿产品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不少,但最基本的分类是两种: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燃料矿物和非燃料矿物。世界矿物原料消耗中,非金属矿物,尤其是砂石料等,所占的比重最大。这些矿物分布广泛,价格低廉,大多是就地生产,就近消费,投入国际市场的比例极低,大约只有总产量的5%左右。金属矿物和某些天然肥料矿物的地域分布则较相对集中,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量颇大,足以引起国际贸易界的重视。

世界上应用较为广泛的矿物约有80多种,其中的铁、铜、铝土、铅、锌、镍、磷酸盐、锡和锰等9种,具有产值大,国际贸易量较多等特点,地位相当重要。

世界矿物开采的集中性明显,70~75%集中在10余个国家里,特别是少数几个工业发达国家。前苏联和美国是世界上采矿业规模最宏大的两个国家,前者约占世界矿业开采值的18%,后者约占世界的15%。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估占世界的11%。澳大利亚和南非的采矿业,规模也很大。发展中国家,采矿业发达、规模较大的有中国、智利、赞比亚、扎伊尔、秘鲁、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

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最重要原料。它的开采、冶炼和贸易等,与钢铁工业的兴衰紧密相连。

全球的铁矿石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铁矿石资源总储量8,000多亿吨。目前,全世界铁矿石的探明储量约为3,500亿吨。高度集中是铁矿石在地域分布上的最大特点。铁矿资源主要集聚于10多个国家里。前苏联铁矿石的探明储量是1,140亿吨,占世界铁矿探明储量的30%多,是目前地球上探明储量超过1,000亿吨的唯一国家,比居世界第二位的巴西要多近400亿吨,为美国铁矿石探明储量的6.5倍。除前苏联外,依次排列的顺序是巴西、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和波利维亚,以上7国的铁矿石储量计占世界铁矿石总储量的90%。另外,法国、瑞典、英国、委内瑞拉、南非、智利、德国和利比里亚等也是世界铁矿石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采矿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完善,世界铁矿石的产量几乎是直线上升。本世纪50年代初期,年产量是3亿多吨,到80年代,铁矿石产量增至8亿多吨,30年间,增长近3倍。目前,每年的铁矿石产量超过5,000万吨的,有前苏联、巴西、澳大利亚、美国、中国和加拿大等6个国家。此外,印度、法国、瑞典、南非、利比里亚和委内瑞拉等国的铁矿石产量也较多,大都在2,000~3,000万吨。1981年,世界铁矿石总产量是8.745亿吨,其中,前苏联生产2.424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7.7%,位居世界第一。巴西铁矿石产量增长最快,本世纪50年代初为300多万吨,到80年代已超过1亿吨大关,1981年的产量是1.066亿吨,占世界的12.2%,列世界的第二位。澳大利亚居第三位,1981年产量达0.938亿吨,占世界的10.7%。

近些年来,世界钢铁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钢铁工业的地区分布也有较大调整,使铁矿石的生产和贸易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目前,投放于国际市场的铁矿石总量大约是3亿吨,占世界铁矿石产量的35%左右,在国际贸易货物结构中,是仅次于石油的第二位大宗货物。目前,世界上铁矿石的主要输出国是澳大利亚,年输出量达8,000万吨左右,列世界第一位。巴西的年输出量约为7,000万吨,列世界第二位。加拿大、印度、智利、前苏联、利比里亚、毛里塔尼亚、委内瑞拉和秘鲁等,也是世界铁矿石的重要输出国。铁矿石的主要输入国是西欧的比利时、法国、德国、英国和荷兰,以及东欧和中欧的波兰,捷克等,日本是最大的铁矿石输入国之一。美国的铁矿石资源丰富,年产量亦较多,但由于钢铁工业强大,铁矿石的需求仍得不到满足,每年要从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智利等国输入可观的铁矿石以供使用。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迅速,1992年年产量已突破7,000万吨,本国铁矿石资源尚富,但品位不高,多贫矿,每年得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和朝鲜等国进口相当数量的铁矿石。铁矿石运输不仅数量较大,而且往往是重洋相隔,距离遥远,故除前苏联往东、中欧诸国的采用陆上铁路运输外,大多是由大型船舶通过海运完成的。

锰是工业的重要原料,在钢铁工业中的地位作用尤为明显。世界陆地上的锰矿资源(金属含量)有30多亿吨,探明储量约达16.2亿吨。锰矿的分布非常集中,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有南非、前苏联和澳大利亚。其中,南非是世界锰矿储量最富的国家,约达7.17亿吨,占世界锰矿探明储量的44.3%;前苏联排行第二,储量约为6.35亿吨,占世界的39.3%;澳大利亚的储量是1.45亿吨,占世界的8.9%,居世界第三位。这3个国家的合计储量超过世界探明总储量的90%。

锰矿资源高度集中的储藏分布,导致了生产上的相对集中性。前苏联是世界锰矿的最大生产国,雄居各国之首。其次是南非和澳大利亚。锰出口量最多的是南非,澳大利亚排列其后,印度、巴西和加蓬等国也是世界上锰的生产国和输出国。日来、西欧和美国等是世界上锰矿产品的主要进口国。

海洋底部储存有大量的锰结核,广泛分布于海面以下4,000~5,000米的大洋底部,厚度可达1米。现已探明,锰结核的分布以太平洋中部北纬6~20度,西经140~180度之间的洋底最为密集。全世界锰结核的估计储量可达1.5~3万亿吨左右,且以每年大约1,000万吨的速度增长着。

对于大洋底部锰结核的利用,目前,试制性生产已经获得成功,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垄断资本集团,业已组成联合开发公司,正式进行开采和提炼。从海底锰结核中开发提炼锰金属,需要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惊人的资金,因此,目前这项事业完全被工业高度发达和资金雄厚的少数国家所控制和垄断。

铜在工业领域里,用途广泛,是一种重要的原料和材料。世界铜矿资源比较丰富,陆地上的资源储量(金属含量)约为16亿吨。其中,探明储量大约为6.4亿吨,比较集中地分布于美洲、非洲中部和亚洲北部。以国家论,高度集中在10余个国家。探明储量大于5,000万吨的国家有智利、美国和赞比亚,其中,智利的储量约为1.5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23.4%,系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拥有世界第一大铜矿—丘基卡马塔矿(储量达6,935万吨)和世界第二大铜矿—埃尔特尼恩特矿(储量约是6,776万吨),被称誉为“铜的王国”。美国的铜矿储量是9,100万吨,占世界铜矿总储量的14.2%,位居世界第二名。赞比亚铜矿储量是5,400万吨,占全球铜矿总储量的8.4%,排行世界第三。前苏联、加拿大、扎伊尔和秘鲁等国的储量均在2,000万吨以上。墨西哥,波兰、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南非和西班牙等国也有较多的铜矿储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铜矿石的开采有较大发展,开采国家和地区增至40余个,开采量亦不断增加,1950年是227万吨,1981年达到832万吨,增长接近4倍。目前,铜矿石产量在50万吨以上的国家有6个,即美国、前苏联、智利、加拿大、赞比亚和扎伊尔。长期来,美国一直是世界铜矿石产量最多的国家,从1961年起,年产量持续稳定地超过100万吨, 1981年达153.8万吨,占当年世界铜矿石总产量的18.5%,前苏联紧跟其后,自1964年起就超过智利,1981年年产量达114万吨,占世界的13.7%。智利现居世界第三位,1981年年产铜矿石10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3%。

近30年来,铜在工业上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铜的生产发展很快,1950年,世界精铜产量仅315万吨,1981年达到965万吨,增长3倍以上。美国、前苏联和日本,年精铜产量都在100万吨以上。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精铜生产国,自60年代后期以来,精铜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60~210万吨之间,1981年是198.4万吨,占世界精铜产量的20.5%,居各国之首。但是,美国生产精铜所需的原料,除本国开采的铜矿石外,还得从智利、秘鲁和南非等国家进口相当数量的铜矿石。前苏联屈居第二,1981年产精铜146万吨,占世界的15.1%。同年,日本生产精铜105万吨,约占世界的10.8%,列世界第三位,但所用的铜矿石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加拿大、澳大利亚、智利和扎伊尔等国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精铜生产国。

当今,世界上铜的进出口总量约为300万吨,进口铜的国家很多,出口铜的国家很少;数量不大,但运销范围却相当广泛,这就是铜的国际贸易的基本特点。长期来,智利是世界上第一大铜的出口国,目前,年出口量约是80万吨,主要销往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赞比亚铜的出口量仅次于智利,列世界第二位,主要输往“欧洲共同体”、美国和日本,部分运销到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加拿大是发达国家中铜出口量最多的国家,每年出口量约为20万吨,主要输往美国、西欧和日本。前苏联所产粗铜和精铜均自给有余,约有10%的铜销往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澳大利亚也是发达国家中出口铜较多的国家之一,年出口量约为5万吨,主要销往日本和美国。此外,秘鲁、扎伊尔等国也有部分铜出口外销,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家与地区。

世界铝土矿资源比较丰富,总储量约是400~500亿吨,其中,探明储量是350亿吨左右。与铜矿石一样,铝土矿的蕴藏相当集中,主要分布在非洲(以西非为主,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0%余)、大洋洲(储量约占世界的21%)、拉丁美洲(主要是南美洲的东北部,储量占世界的22%左右)和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国家论,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铝土矿储量都为80亿吨左右,各占世界铝土矿探明储量的22.8%,两国并列世界第一。巴西铝土矿的探明储量是40亿吨,占世界的11.4%,居世界的第二位。牙买加的铝土矿探明储量约为20亿吨,占世界的5.7%,列世界第三位。印度、巴西、马里、喀麦隆、苏里南和圭亚那等也是世界铝土矿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

铝土矿是提炼铝金属的主要原料。现代社会里,铝的需要量不断增加,铝土矿的产量也随之不断提高。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铝土矿产量是700多万吨,到80年代初,已增加到8,000多万吨,30年左右时间即增长10倍多。目前,世界铝土矿产量是8,700多万吨。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有澳大利亚、几内亚和牙买加。其中澳大利亚1981年铝土矿产量达2,550万吨,占世界铝土矿总产量的30%左右,居世界第一位。几内亚是世界铝土矿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50年代中期只有50多万吨,70年代后期迅速增至1,000多万吨,1978年更超过了牙买加,1981年达到1,180万吨,占世界的13.4%,跃居世界的第二位。同年,牙买加产铝土矿1,170万吨,占世界的13.3%,居世界第三位。此外,铝土矿产量较多的国家还有前苏联、巴西、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

铝及其合金具有质轻、坚韧、导电、导热性强、化学性质活泼等特点,适宜作飞机、汽车和火箭等的结构材料,日用器皿亦颇多用铝制成,还可以作建筑材料及冶炼某些高熔点金属之用。各国对铝的需求与日俱增,世界原铝产量也不断增多。1950年,全世界原铝产量仅150万吨左右,1980年增至1,600多万吨,增长近11倍,成为产量仅低于钢铁的第二大金属。当今,世界上原铝产量在100万吨以上的国家有美国、前苏联、加拿大和日本。相当时期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铝生产国,1980年产铝465万吨,占世界当年铝产量的29%左右,在世界各国中雄居首位。同年,前苏联的铝产量约是240万吨,占世界的15%左右,名列第二。日本年产铝109万吨,加拿大产铝107万吨,分别占世界的6.8%和6.7%,分别列为世界的第三和第四位。

由于铝土矿、原铝产量和消费量在地域分布上的不一致性,导致了铝矿资源、生产和贸易上的严重脱节,并使铝的国际贸易范围扩大,数量可观。目前,美国、日本、前苏联和西欧大部分国家是铝土矿石的主要进口国。其中,美国进口量最大,一国即占世界总进口量的40%左右,主要从牙买加、巴西、圭亚那、苏里南等拉美国家进口铝土矿石。日本铝土矿的进口量也相当大,约达600万吨,矿石大都从澳大利亚、几内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一些拉丁美洲国家输入。加拿大是目前世界上铝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但其炼铝业的原料,大部分要从南美洲的圭亚那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进口,经冶炼加工后再销往国外。

目前,全世界铅矿石资源的总储量(金属量)约为2.88亿吨,较集中地分布在北美、澳大利亚和前苏联3个地区。储量超过1,000万吨的国家有美国、前苏联、加拿大、墨西哥和南非等6个。其中美国最多,列世界第一位,储藏量是7,400万吨,占世界铅矿石资源总储量的25.7%。居第二的澳大利亚,储量约为3,400万吨,占世界的11.8%。前苏联的铅矿石储量为3,300万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1.5%,位列世界第三。全球铅矿石探明储量约1.27万吨,大于1,000万吨的有美国、澳大利亚、前苏联和加拿大4个国家。美国铅矿石探明储量为2,700万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21.3%,系世界铅矿石探明储量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的探明储量为1,800万吨,估计占世界的14.2%,为世界第二位。前苏联铅矿的探明储量是1,600万吨,约是世界的12.6%,排列世界第三。

当前,全世界约有40多个国家(地区)开采铅矿石,自70年代以来,年产量基本稳定在340~360万吨之间。前苏联、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4国的铅矿石的年产量均超过30万吨,名列世界前茅。1980年,世界铅矿石的总产量是359万吨,其中,前苏联的年产量达59万吨,占世界铅矿石总产量的16.4%,排列世界第一。美国年产量是5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5.6%,居世界第二位。澳大利亚列第三位,年产量为39万吨,占世界的10.8%。加拿大年产铅矿石29万吨,占世界的8%,居世界第四位。此外,秘鲁、墨西哥、摩洛哥和南斯拉夫等也是世界上铅矿石产量较多的国家。

世界精铅产量发展较快,50年代初,只有180万吨,80年代初已增至530多万吨,增长近3倍,生产国家也有30多个。现在,年产精铅在20万吨以上的有美国、前苏联、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5国。多年来,美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精铅生产国,1981年世界年产精铅531万吨,而美国产106.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0%多,冠各国之首。同年,前苏联年产80万吨,占世界精铅总产量的15%,居第二位。德国年产精铅约40万吨,约占世界的7%,列世界第三位。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西班牙和保加利亚等国家。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是世界铅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大都输往日本和西欧市场。美国铅的储量和产量均较大,但国内需要量大,故仍需要进口部分铅矿产品。前苏联铅矿产品的生产量亦较大,除满足本国需要外,尚有少量输往东欧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墨西哥、南斯拉夫、南非、巴西和秘鲁等国也是世界铅矿产品的重要出口国。日本和西欧诸国则是世界铅矿产品的主要进口市场。

世界锌矿资源储量(金属量)约为3.25亿吨。其中,探明储量是1.62亿吨,较集中地分布在北美、大洋洲和前苏联等3个地区与国家。探明储量超过1,000万吨的国家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前苏联和南非。其中,加拿大储量最丰,约为3,000万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8.5%。澳大利亚居第二位,探明储量1,600万吨,占世界的9.9%。美国锌矿探明储量约是1,50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9.3%,居世界第三位。前苏联和南非的储量均为1,0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的6.2%,并列世界第四位。再次是巴西,锌矿储量约是900万吨,占世界的5.6%左右。

当前,全世界开采锌矿的国家有40多个,锌矿石(含锌量)的产量,1980年达617万吨,比1950年的211万吨,增长近3倍。1980年,加拿大产锌矿石10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7.2%,雄居世界第一位。同年,前苏联产锌矿石102万吨,占世界的16.5%,排行世界第二。澳大利亚,1980年年产锌矿石4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9%,列世界第三位。秘鲁产锌矿48万吨,略逊于澳大利亚,占世界的7.7%,各列世界第四位。

锌金属可用于电镀、铸造和冶金等多种工业部门,使用广泛。世界精锌产量,自70年代起,每年以10万吨左右的速度递增,80年代已超过600万吨。1981年,世界精锌产量是619.8万吨,其中前苏联生产最多,为106万吨,占世界的17.1%。其次是日本,年产是67万吨,占世界的10.8%。第三位是加拿大,年产量是61.8万吨,占世界精锌总产量的近10%。其他生产精锌较多的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秘鲁和墨西哥等,它们年产量都在10万吨以上。

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南斯拉夫、南非、巴西和秘鲁等国家是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是锌矿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家。前苏联的锌矿产品自给有余,有少量输往东欧国家。

世界锡矿资源(金属量)总储量约为3,700万吨,探明储量接近1,000万吨。锡矿分布相当集中,且很有规律,主要产于环太平洋锡矿带。以地区论,东南亚、中国、南美和前苏联是世界锡矿的主要储藏地区,其中东南亚地区的储量即占世界储量的50%以上。探明储量在100万吨以上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和前苏联。印尼锡矿储量约为155万吨,占世界锡矿探明储量的15.7%,是世界上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中国的储量约为150万吨,占世界的15.2%,居世界第二位。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储量均为120万吨左右,是世界总储量的12.2%,并列世界第三位。前苏联和玻利维亚的锡矿储量亦大致相等,约100万吨,各占世界的10%,并列世界第四。

目前,全球有30多个国家生产锡精矿,1981年的产量是20余万吨。其中,马来西亚产6万多吨,占世界精锡矿的近30%,独占鳌头。印度尼西亚年产量是3.5万吨,占世界的17%多,名列世界第二位。泰国年产锡精矿3万余吨,占世界的15%多,居第三位。玻利维亚年产量约为2.8万吨,占世界的近14%,排行世界第四。

锡具有多种用途,世界产锡国家和锡的产量都有所增加。1981年,世界锡产量达到23.8万吨。其中,马来西亚年产7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0%左右,列各国之首。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年产量均是3.2万吨左右,各占世界总产量的13.4%,并列世界第二位。同年,玻利维亚产锡2万吨,占世界的8%多,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巴西和前苏联等也是重要产锡国家。

目前,锡的主要出口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玻利维亚和巴西,以及中国等;锡的主要进口国是日本、美国和西欧国家。前苏联产锡量也不少,但国内需要量较大,不能自给,尚得从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进口部分锡金属。

全世界陆地上镍矿资源储量(金属储量)约达2,067亿吨,其中探明储量5,418万吨。探明储量大于500万吨的,有新喀里多尼亚(法属)、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前苏联和加拿大等,法属新喀里多尼亚储量达1,361万吨,占世界探明镍矿总储量的25%余,居世界之首。加拿大的储量是789万吨,占世界的近15%,居第二位。前苏联列第三位,储量为735万吨,占世界镍探明储量的13.5%。

世界镍矿石产量增长颇快,1950年仅12.2万吨,1980年增至76.3万吨,增加5倍多。目前,开采镍矿的国家和地区有20多个,1981年产量达70.3万吨。其中,加拿大产量最多,达15.5万吨,占世界的22%左右,居世界第一位;位居世界第二的是前苏联,年产量14.5万吨,接近占世界总产量的21%,新喀里多尼亚(法属)产量是7.8万吨,占世界的11%多,居世界第三位;澳大利亚年产量7.5万吨,占世界10.7%,排列第四位。

当前,世界镍年产量约是70万吨,主要生产地较为集中。前苏联、日本和法属新喀里多尼亚等国镍产量名列前茅。1981年世界镍产量为70.1万吨,其中前苏联产17万吨,占世界镍产量的24%余,居世界首位;加拿大产量是10.9万吨,占世界的15.5%,名列第二;新喀里多尼亚(法属)年产量约为7万吨,占世界的10%,名列第三位。镍的主要出口国有加拿大、法属新喀里多尼亚、澳大利亚,以及印度尼西亚、古巴、菲律宾、多米尼加等。镍的主要进口国是美国、日本和西欧等一些国家。

❼ (四)全球矿产资源供需格局正在发生调整

基本判断: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日趋复杂,矿产资源领域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的焦点,原油、铁矿石、稀土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全球供应和需求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

矿产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充满了竞争与挑战。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崛起,与发达国家争夺矿产资源的全球配置权,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源全球配置发生了改变。各个国家在争夺资源全球配置的同时,也在调整本国的资源政策,或加大本国资源的开发强度,或通过政策限制国内资源的外流,或通过政治影响等加强对海上交通的控制,或加紧进行公司并购,这对全球矿产资源的供需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的“能源独立”战略加大我国石油的不安全性。美国进行的“页岩气革命”正在重新界定全球能源格局,北美以外地区和整个能源行业都将受其影响。随着非传统油气产量的大增,美国能源产量的增长将加速国际石油贸易转向,对传统能源生产国以及由此产生的定价机制都会产生压力。2011年,美国能源自给率为81%,石油对外依存度由2005年的60%降至45%,而且原油进口重心已从中东转移至美洲地区。奥巴马政府承诺未来10年石油进口减少一半,届时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会大幅下降计划到2035年将实现能源基本自给。一是实际上放大了地缘政治关系,国际原油供需市场形成了三大板块:第一由大西洋两岸的南北美洲国家组成大西洋供需区;第二以俄罗斯、北非、中亚、欧盟为主的环欧洲供需区;第三太平洋西岸的环亚洲供需区;二是为美国提供了更大的战略腾挪空间,美国可以放开手加速“东移”塑造以美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新秩序,中美亚太格局的态势将长期存在。三是将给全球能源投资和能源通道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而放大中国能源外部供应风险。

专栏14 页岩气革命及影响

较常规天然气相比,页岩气藏具有自生自储特点,页岩既是烃源岩,又是储层,不受构造控制,无圈闭、无清晰的气水界面。页岩气埋藏深度范围大,埋深从200米到深于3000米。大部分产气页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且普遍含气,这使得页岩气井能够长期地以稳定的速率产气,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清洁能源需求不断扩大,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人们对页岩气的认识迅速提高。特别是水平井与压裂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人类对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正在形成热潮。

世界上对页岩气资源的研究和勘探开发最早始于美国。依靠成熟的开发生产技术以及完善的管网设施,目前美国的页岩气成本仅仅略高于常规气,这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页岩气大规模商业性开采的国家。页岩气的开发,特别是美国页岩气产量的急剧增加,使这个大多数人还十分陌生的能源话题成为热门。悄然降临的“页岩气革命”开始对全球天然气供需关系变化和价格走势产生重大影响,并引起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大国关注。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成为低碳经济战略发展机遇的推动力,成为世界油气地缘政治格局发生结构性调整的催化剂。

中国作为页岩气储量最大的国家,则更深切感受到其中的机遇与挑战。我国页岩气开采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尽管页岩气技术概念非常明确,但是具体工艺中有很多专有技术需要经验积累。从美国经验来看,其页岩气大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1978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能源意外获利法》,对页岩气开发实施长达15年的优惠政策,各州政府都实施了相应的五项税收优惠,甚至有些州对页岩气的开发不征生产税。我国页岩气扶持政策正在制订当中。

西非铁矿带将影响未来全球海运铁矿石市场格局。西非国家,铁矿石资源丰富。几内亚,已探明铁矿石储量65亿吨,矿体埋藏浅,富矿多,品位高。2009年,塞拉利昂北部发现一处储量100亿吨的磁铁矿藏,利比亚、喀麦隆、科特迪瓦等国铁矿储量均很可观。在西非,目前至少有15个铁矿项目将投入可行性研究和建设;有一批铁矿勘查项目正在实施。在未来10年,西非的铁矿勘查开发,预计要投入740亿美元,形成4亿吨铁矿的产能,将占到全球海运矿的40%。西非铁矿带正在重新成为全球铁矿勘查开发的热点,将会对全球的铁矿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一是将打破铁矿三巨头垄断。西非含铁62%的铁矿石到中国的离岸价为43~70美元/吨,有很强的竞争力。二是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铝已与力拓公司按47%:53%股权比例成立合资公司开发几内亚世界级铁矿西芒杜铁矿,已完成可行性论证,年产能为7000万吨;中铁物资和山东钢铁先后注资以塞拉利昂唐克里里铁矿项目为核心的非洲矿业公司,分别拥有12.5%、25%的股权,该项目已进入开发阶段,一期产能为1000万吨;2011年10月,四川汉龙集团以100%收购了拥有喀麦隆姆巴兰铁矿的桑丹斯公司,2014年12月投产,年产能3500万吨,矿石生产成本21.2美元/吨。

稀土供应格局将多元化。过去10年,全球稀土供应90%以上来自于我国,2010年供应量甚至超过97%,为全球稀土行业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由于我国实行生产总量控制制度和出口配额制度,稀土产品价格大幅增长,出口大幅下滑,美、日等发达国家为减少对我国的稀土依赖,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发展稀土生产。未来5年内,国外将形成10万吨以上的产能,彻底改变目前由我国独家供应的局面。目前,马来西亚稀土分离厂已获批,产能为2万吨,原矿来自已完成矿山建设的澳大利亚威尔德稀土矿;美国芒廷帕斯稀土矿已投产,产能为2万吨;格陵兰克万弗杰尔德稀土开发项目将2016年投产,产能4万吨;越南东堡稀土矿将于2013年投产,产能1万吨。另外,位于马达加斯加、瑞典、美国、加拿大、南非、土耳其、巴西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的重稀土项目已进入勘查后期和开发阶段,这些矿山建成后,国外重稀土氧化物供应将大幅增加。同时,俄罗斯和格陵兰也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

北极资源的开发和航线的开辟将使世界矿产资源贸易和战略格局产生重大调整。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渔业资源。人类目前尚未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中大约有1/4分布在北极地区,数量至少有100亿吨。在未来50年里,北极航线很可能会对目前通过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海上航线形成挑战,亚洲/欧洲远洋海运航程为7900英里,缩短5100英里。北美/亚洲航程缩短6500公里,运输成本下降大约四成。北极航线形成的国际战略通道,没有由于拥堵导致通行不畅,或者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致使超大型船舶无法通过,或者由于海盗和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导致航行安全受到威胁,受到他国控制等不利条件,是亚洲国家获得全球资源的重要机遇。

❽ 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介绍

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和英国力拓集团,介绍如下:

1、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简称“Vale”,是世界第一大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商,成立于1942年6月1日,该公司的铁矿石产量占巴西全国总产量的80%。铁矿资源集中在“铁四角”地区和巴西北部的巴拉州,保有铁矿储量约40亿吨,其主要矿产可维持开采近400年。

2、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简称“BHP BILLITON”,是全球最大的采矿业公司,以经营石油矿产为主,成立于1885年,总部在墨尔本,在澳大利亚、伦敦和纽约的股票交易所上市。矿山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皮尔巴拉地区,主要产品有铁矿石、煤、铜、铝、镍、石油、液化天然气、镁、钻石等。

3、英国力拓集团简称“Rio Tinto”,是全球最大的资源开采和矿产品供应商之一,世界第二大铁矿石生产商,,成立于1873年,集团总部在英国,澳洲总部在墨尔本,主要产品包括铝、铜、钻石、能源产品、金、工业矿物和铁矿等。

(8)分析世界铁矿石贸易格局扩展阅读

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逐步增加了与中国的合作,在中国开展业务。

2010年03月19日,中国铝业公司宣布与力拓成立合资公司,联合开发力拓持有的位于西非几内亚的世界级铁矿西芒杜项目,该项目每年产能将不低于7000万吨。2013年3月26日上午,力拓精炼矿亚洲技术中心在中国苏州园区举行开业典礼。该技术中心也是力拓集团在中国的首家研发中心。

2008年01月27日,巴西淡水河谷矿业公司宣布,在珠海建立一个新的球团矿厂,2016年3月18日,巴西淡水河谷在北京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签署长期运输协议。根据协议,在未来的27年中,中国矿运将每年承运淡水河谷发运的铁矿石约1600万吨。

必和必拓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矿产品供应商之一。如今中国是必和必拓铁矿石和氧化铝的重要市场,占我们约20%的氧化铝销售,约40%的铁矿石销售。其它一些重要的产品还包括铜、镍、铬、炼焦煤和锰。

阅读全文

与分析世界铁矿石贸易格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三大贵金属交易所 浏览:167
京能集团境内项目投资管理办法 浏览:227
国内贵金属整顿 浏览:212
欢乐颂2外汇 浏览:800
政府申请国家贷款 浏览:598
黄金投资收益率 浏览:866
12月6号美元兑人民币 浏览:101
理财r0 浏览:70
600611大众交通股票 浏览:257
欧式看涨期权价格计算 浏览:918
适合90后怎么投资理财 浏览:218
混合型基金涨跌看什么 浏览:628
专利对股票 浏览:125
东方财富手机版怎么看南下资金 浏览:907
小米贷款取现收费吗 浏览:423
南宁信托大厦 浏览:642
明股实债信托 浏览:789
遗产信托基金 浏览:67
安徽和生投资 浏览:823
股指期货对应基金 浏览: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