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公司増持股票属于利好,有可能带动股价上涨,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专。
増持股属票即增加持有份额,增持也可以理解为加仓,也就是在原有的持有量基础上继续买入。
股东增持影响:
一、控股股东相对其他投资者来讲更了解公司经营情况,对行业发展和公司未来的利润增长会有更好的宏观把握,这从基本面来说是一个利好。
二、经济学上讲需求和供给,控股股东增持会使市面的流动股份有所减少,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市场会推动价格上涨。
案例分析:
佳讯飞鸿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2018年2月8日向公司员工发出增持股票的倡议书。佳讯飞鸿(300213)在今日开盘即一字板涨停。
『贰』 股东增持后为什么股价一直跌
1.基本面信息包括业绩或者利好利空和股价不是绝对关系,而且你所知道的利好利空,都是公司公告以后或者看新闻才知道的消息,你想想,公司老板,大股东甚至行业对手,去调研过的机构都会比你先知道情况吧。那么是好他们就会先卖股票,股价就会先涨,是坏就会先卖出,股票就会跌。往往在出基本面利好之前先把股价炒上去,出利好的时候就会借消息出货套人,比如公布三季度利润上升106%的赣锋锂业,当天跳空下跌4%,到现在位置跌了20%多了
而股东增持这样的事情就更加无关直接涨跌。
2.股票的涨跌,基本面的信息和消息面只决定他的根本质量,而不是直接决定因素。
3.直接决定因素,第一是筹码面,意思就是持有这家股票大多流通股份的人是主力还是散户,如果是主力,易涨难跌,如果是散户,易跌难涨。然后,如果是主力的话是哪一种类型的主力。国家队,法人机构,外资这类型的主力,股票确定上涨趋势后,就会沿着固定的均线上涨,正乖离过大就会拉回,比如茅台,格力的六十日均线。但如果主力是牛散,游资,私募之类,股性就会较为活跃,来回波动大,需要更多的方法去判断买卖。
4.直接决定因素,第二是技术面,技术面不是网上泛泛而谈的什么技术指标,K线组合这些,而是量价,趋势,波浪,时间转折等等,这些东西是主力进出的痕迹,可以最快捷的判断要涨要跌或者要盘整。
有不懂可以追问
『叁』 产业资本是什么
在资本的来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自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二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剩余价值。所以,产业资本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
简单来讲上市公司可以算是一种典型产业资本 比如三一重工 宝钢 海螺水泥经常在行业低迷的时候进行增持 在高峰期进行减持自己或者相关行业公司的股权 产业资本购买本行业股票只代表他们认为本行业股价低谷了 但产业资本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
⊙潘正彦 近年来,每当中国股市出现大幅下探时,就会不时出现“大股东增持”现象。与此同时,“大小非减持”也是股市常见现象。“大小非减持”和“大股东增持”现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市场上的托宾Q机制的作用,即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角色转换。 所谓托宾Q机制是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在1997年所著的《货币、信贷与资本》一书中提出的,反映的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在资本市场相互转换的机制。当股票价值被高估,就会有产业资本从金融资本退出的套利空间,逐利性会驱使股东抛售股票,资金将从金融市场流向产业市场;当股票价值被低估,就会有产业资本进入金融资本的套利空间,股东将继续持有股票甚至增持股票,产业资本也将更愿意投资金融产品。 托宾Q理论肯定了资本市场在不同资本转化、提高资本效率方面的作用机制。不过,从中国的情况看,托宾Q机制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可行性仍然不足,要真正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成功转换还需要市场制度与公司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股改使得托宾Q机制的作用在中国股市逐步显现 在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前,股权分置这一制度性缺陷对托宾Q机制的实现造成了人为限制和异化:一是由于割裂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的流动,也就基本阻断了托宾Q机制所要求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间存在套利机会和空间;二是由于占总股本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不具备流动性而使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几乎丧失,不仅降低了资本市场效率,而且人为形成市场投机和高股价、高市盈率(股权分割导致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价格悬殊,及高市盈率)、及高Q值。 这意味着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其重置成本,大股东一直有单向的、强烈的从资本市场变现套利动机和减持股份的要求。但在股权分置情况下这种单向的托宾Q机制也难以实现。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和2006年开始的非流通股解禁不仅是解决国内A股市场中股权分置制度性难题的创新,而且也为托宾Q机制的实现和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流动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换句话说,股改后托宾Q机制实现的基本条件显现。 第一,股权分置改革产生了A股市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的套利机制。原来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的非流通股法人股可以公开在二级市场减持与流通,实际上就打通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相互转换的渠道,为资本在金融资产和产业资产之间进行套利创造了机会和条件。这也成为托宾Q机制实现成为可能。 第二,股权分置改革为产业资本实现托宾Q机制提供了利益动力。股权分置改革后全体股东的投资者的利益本性更加“一致”,而不再有流通股东与非流通股东的本质的不同。不管是掌握公司经营大权的大股东、还是具有专业水平和判断能力的专业投资者、以及跟着感觉走的大众投资者,在利益面前“人人平等”。 而最直接的、最大的利益就是在资本市场的机会与市场利益。而股东的平等、资本市场的机会与市场利益恰恰是产业资本进出资本市场的基本条件(股权分置改革前大股东在这方面的权利受到限制),也成为托宾Q机制实现的利益动力。 第三,股票的供求关系趋向真实,降低了过高的托宾Q值。在市场中,股票的供应和(真实性)需求是影响股价和股市稳定的重要因素。股权分置导致股市供求关系虚实差异,及激烈的市场波动和巨大的市场风险,也是形成高投机、高股价、高市盈率及高Q值的原因之一。 随着非流通股的解禁和在全流通的预期下,过高的Q值和过高的市盈率将在托宾Q机制作用下大股东可能会减持股票或者发行更多的股票,降低Q值,股票供应与(真实性)需求的不断走向平衡,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套利机制的存在前提下,Q值将会围绕均衡状态上下浮动,托宾Q机制在理论上应该可以发挥作用。 托宾Q机制实现的市场条件还不是很充分 股权分置改革使金融资本和实业资本之间的套利机制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实现,但全流通是托宾Q机制实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托宾Q机制所需要的完善的市场条件很不完善。 第一,虽然A股市场的有效性在增强,但A股市场尚未达到有效市场、甚至弱式有效市场的条件。一方面,股价无法达到在有效市场中围绕价值波动的、真实反映价值的程度。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及股价难以完全反映信息等有效市场的基本条件都不存在。 第二,企业购并的市场条件不完善。按照一般企业购并理论,企业购并、特别是大企业的购并行为,主要目的是追求更大的市场势力。通过企业购并后的垄断市场,提高价格,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即企业购并的目的是集中和垄断。但实际上目前国内企业购并仍然存在政策壁垒、行业壁垒等问题。到目前为止。真正通过市场购并、包括资本市场的购并行为达到市场目的的很少。 第三,当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更多的是单向套利。从目前市场上实际发生的所谓“大小非减持”和“大股东增持”看,托宾Q机制在当前A股市场上更多的是出现了单向套利机会,即出现了产业资本从金融资本撤出(即减持)的单向套利机制。而“增持”(产业资本进入金融资本)主要发生在一些大股东、甚至是绝对控股的大股东方面(特别是国有大股东),并不足以反映完整的托宾Q机制套利作用。 托宾Q机制的实现是投资成本、投资机会、投资风险的综合反映。而当前的Q值无法左右前期投资成本,也难以决定托宾Q机制的实现。 例如,部分股东前期的投资(持股)成本很低,导致了所谓的“大小非问题”。Q值不仅不能影响这部分股东的成本,而且反而要受到其制约(即由于这部分股东的投资成本过低而“毫无道理地”拉低股价和Q值)。再如,由于存在限售股流通的不同时间问题,托宾Q机制本身存在投资风险。因此,在中国资本市场中Q值的高低并非可以完全决定托宾Q机制的实现。 托宾Q机制实现还需要完善市场制度和公司制度 第一,完善市场竞争、消除企业购并壁垒,为产业资本进入投资领域创造完善的市场条件。“大小非”减持和产业资本从金融资本撤出的单向套利机制的形成,除了成本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资本无法真正进入某些行业甚至公司,客观上存在有形和无形的市场进入壁垒。 例如,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特别是所谓的垄断行业公司的股本结构——大股东的绝对控股地位事实上“拒绝了”其他产业资本的“参与”。企业购并最终目的是控制公司并获取更大的市场利润。因此,应该消除企业购并壁垒,包括逐步改善股本结构和企业购并的市场条件方面创造条件,真正形成产业资本从金融资本双向套利机制。 第二,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转化提供完善的公司制度。一方面,股权分置改革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的重大缺陷,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内部人的利益外化、直接显现,意味他们有可能从内外“合谋”、信息披露上从市场上直接获利。有些上市公司的业绩“难以置信”、有的上市公司在产业资本参与声中股价此起彼伏。公司治理结构必须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转化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也需要更加市场化。过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不利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转换,及托宾Q机制有效实现。股权分置改革及全流通正在为原有的过度集中的股本结构的“稀释”创造条件,但同时现存的公司治理结构又非常容易为原来的大股东“寻租”。因此,必须逐步改变这种状况,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有利于市场化的购并、有利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转换。 最后,托宾Q机制的有效实现还必须使资本市场更有效,虽然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努力。有效的资本市场不仅可以逐步使股价真实反映价值,而且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资本市场将降低投机和保持市场稳定。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伍』 新大陆高管增持股对股价有何益
其实,真没多大用,你减持一亿,增持一百万,你把人杀了,陪他亲属一斤猪肉,道理都是一样回的。但至少,答态度摆在那里,至少不会减持了,大小非的杀跌力量没了,这向下的力变为向上的力了,其次,有稳定人心的作用,如同打仗一样,在资本市场里,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连皇帝都御驾亲征了,您说这士气能不高涨吗,股价当然有了足够支撑。最后一点,从大小非的减持到增持,其实传递出几个信号,首先,这些产业资本嗅到了市场风向,觉得目前介入有利可图,向他们似的都是有门道有内幕的人,和小散没法比的,他们看好了,散户跟着喝汤还不行?其次,显示出国家政府对他们的施压,谁能大过国家意志,我们跟着国家做多就好了,赚钱还不简单?好了,这么深刻的分析,你一定全明白了,那么是时候给个采纳了,不然让答题者寒心,以后知道这么好的答案就没啦
『陆』 股东增持股票股价是涨还是跌
这个不一定,股价短期的波动受很多因素影响,但股东增持通常说明大股东看好公司长远发展,具备中长线投资价值,适合中线投资。
当然股东增持也有作秀的,并非真实动机,还需具体分析。
『柒』 一般上市公司增持股价如何走,一般上市公司增持股价
增持虽然属于利好,但是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很多,例如公司的经营状况、信誉、专发展前景、股属利分配政策以及公司外部的经济周期变动、利率、货币供应量和国家的政治、经济与重大政策等是影响股价波动的潜在因素,而股票市场中发生的交易量、交易方式和交易者成份等等可以造成股价短期波动。另外,人为地操纵股票价格,也会引起股价的涨落。
『捌』 股东增持1200万股,对当前股价有何影响
表明股东对现在股价比较低,所以才会增持。一般增持都对股价有利好影响,股价随后会上涨。但有时候会受到大盘影响,毕竟大盘一跌什么股都别想涨
『玖』 股票增持与回购有什么区别
回购,也就是收购。谁来收购?上市公司自身!没有开玩笑吧?上市公司自己买自己发行的股票?没有开玩笑,上市公司回购行为,目前无论是公司法还是证券法都对此予以支持和认可。
那么上市公司收购了这些股份的目的是什么呢?最直接的目的是要把这些股份注销,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上市公司的减资,就是说,上市公司的股本要减少了。
增持,可就不一样了。增持,言外之意是在现在基础上增加股份数量。比方,甲股东持有某上市公司10%的股份,现在要增持上市公司的股份数至最高2%,这就是增持。
总结为一点,增持在不改变上市公司总股本的前提下,上市公司的特定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的股份数量增加了;而回购,则是上市公司通过“自身”的行为,最终导致上市公司的总股份减少。
其次,在财务上,回购和增持对于公司财务有这截然不同的影响,回购深刻影响资本机构。
上市公司股东或者管理层的增持行为,改变了公司股东分布,但是由于公司总股本没有任何变化,因此,公司每股收益、市盈率等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指标都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简而言之,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指标都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而回购就不一样了。总股份减少了啊。试想一下,某上市公司的当期净利润为1亿元,回购发生前的总股份也是1亿股,那么EPS自然是1元/股。如果该上市公司回购10%的股份回来,那么每股收益将变为1.11元/股,这要比原来的每股收益提升了11%。EPS的增大,导致公司市盈率的降低、股东回报的潜在增加,比方公司的ROE、ROA都会因此而提升。
同时,回购发生以后,总股本的减少以及股东权益的减少,还带来公司资本结构的变化,
比方资产负债率会因此提升,公司杠杆倍数得以提升,在公司资本运营效率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最终将会反映为公司股东回报的增加以及盈利能力的提升。
再次,二者体现了不同的公司战略意图。
增持行为的发生主要包括几种不同的情形,比如大股东地位受到威胁;股价长期低迷,增持体现大股东对投资者信心的支持。
导致公司发生增持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管理层的可以增持,可能是为了实现MBO。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公司存在资产收购或者重组的意向,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情况下,自然股价越高越好,这个时候也会发生控股股东或者管理层的增持。当然,这样的行为一般会相对隐蔽。
回购与增持不一样。回购的出发点有几个情形。一是基于公司手握大把现金流,但是不知道这个钱该花到哪里去,与其趴在账上,降低股东回报,不如通过回购的方式间接提高股东收益。还有一种情形是公司控股股东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比如第二大股东的不断增持,会导致公司控股权的易主,这个时候大股东通过回购,再注销的方式,可以变相提高大股东的控股权比例和地位。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种情形是,上市公司通过股份回购彰显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提振股价,特别是公司股价异常低迷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