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同样是连续工作满10年,为什么国有改制的还要求距离法定退休年纪不足10年的要求才能签订无固定劳动合同
按照劳动合同法条款执行
企业改制时,一般都要裁员,在这种情况下,优先执行劳动合同版法第十四条地(二)款。“权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要优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对此也有明确规定:
第十一条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的情形外,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类人,年龄偏大,失业后再就业难度大。为保证他们的生存,对此予以优先签订合同。
㈡ 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成就:
(1)在大型建筑方面,1957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这是我国长江第一桥;1968年建成南京长江大桥。
(2)在核工业和核技术方面,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20世纪90年代我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3)在航天技术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成功发射了多种性能的人造地球卫星;
(4)在生命科学方面,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获得成功,21世纪又研究发现了SARS病原体。
(5)在外交方面,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简介: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1992年中国正式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进入新的改革时期。
㈢ 什么是国企改革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改革
中国现在仍然处在转型时期。从邓小平为中国选择了渐进式改革道路的那时起,就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基本的事实,从这个认知出发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需要不间断的持续的有效的改革,并且需要不断的检讨。
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检讨时,首先就从整个改革的指导思路入手。
中国的改革指导思路,就是渐进式的改革,具体而言,就是先易后难,摸着石头过河,越难的题目越留到后面做,每走一步都在寻找最小的风险。这种思路,有得,也有失。
三十年来,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改革的意义和成效可以用“革命”来形容。而在这场革命中,中国保持了国家的完整,保持了国家基本运作的正常化,保持了政权的存在,并且还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所得。假如以苏联的激进式改革为参照系,尤其可以对中国的得印象深刻。
也正是因为有苏联改革的参照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改革指导思想做一个评判,即中国选择渐进式改革是正确的决策。因为中国不可能承受国家和政权崩溃的代价。这是决策层最核心的考虑。渐进式改革的本质就在于很好地处理了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中国对稳定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有政权的稳定发挥作用,才能保证改革的延续性,改革的有效延续也才能保证国家的发展。
稳定、改革和发展的矛盾如何解决?答案就是在发展中解决改革的问题,因此,核心和前提条件就是经济增长。这是中国经济改革先行的经验。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实施了为期六年八个月的改革,在真正实践改革的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年,以创纪录的短时间就使苏联社会获得了政治自由,但是经过一年半的政治斗争,到一九九一年圣诞节,苏联就不再存在。苏联的改革由俄罗斯继承并且享受成果。中国不愿承受苏联式的政治代价,因此它没有如同苏联一样直接触及最核心也是最艰难的问题。
作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设计的方案是渐进。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坚持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前提下向资本主义开放。这在世界历史上没有现成经验,甚至也没有理论支持。邓小平的一系列名言由此产生,诸如“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
激进或者渐进的改革,不涉及到对错的评价,涉及到的是是否愿意付出代价,以及能否承受代价,由谁来承受代价的问题。苏联崩溃了,但是俄罗斯现在享受到了苏联改革的利益。而中国则越来越接近触及改革过程中积累的难题,由此,风险和困难也越来越大。这是渐进式改革的所失。
中国改革每走一步,都是在选择风险最小的切入点。典型的步骤是先易后难,摸着石头过河。这样,改革的政治阻力最大限度地减小了,也在社会上逐步培育起改革的意识。这种政治策略非常高明。但是,当改革推进到今天,同样要看到摸着石头可以过河,但却无法通过汪洋大海。
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本身就决定了它不具备一场大规模改革的周全因素。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整体考虑,改革变成了急就章。哪里出现问题,哪里就来一次改革。但是我们都知道,改革是复杂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也相互制约。虽然选择从最易入手,但当改革越深入下去,牵连面就越广,其他关节的不断加入就影响到先期改革环节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老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随之而生,我们可以看到,在改革前期,基本上处于救火的状态。
三十年的改革累积到现在,可以看出改革到位无效的问题。何谓到位无效?这就是说各个领域的改革措施没有收到最终的效果,没有达到最终的改革目的。它的原因就在于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以改革的风险系数小为出发点,从而也就缺乏整体的通盘考虑。而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并不绝然有难易之分,有效的改革也并不全然是先易后难,难易的条件在相互转化。没有完善配套的改革,也就无法真正实现效果到位。
以国企改革为例。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放权让利,但到现在也没有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国企改革并不是简单“关停并转”,股份化就能毕功,它牵涉到产权的改革,也牵涉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问题。国企如果要实现自由雇佣工人,那么社会将承受大量失业工人,这就变成了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了。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没有到位,国企改革当然难以到位。
当前,改革还出现了新的问题,即变成了缺乏主动性,被市场推着跑的被动式改革,变成了行政角度的改革。中国电信的切割体现的是典型的长官意志,为切割而切割的改革,它的改革方案没有充分利用民间的智慧;农村粮食体制的改革亦如此。丰收之时,行政力量就会放松,逢到歉收则以加倍的力度去执行农业政策;宏观经济大好之时,农业行政力度就会减弱,经济欠佳则又加强农业行政力度。其他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如作为市场经济根本大法的《物权法》长期难以出台,作为改革初期产物的《公司法》长期难以修改,即可见行政主导改革的现状之一斑。
渐进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既取得了初期的巨大成就,也为现在遗留了许多问题,让中国近三十年来始终处在转型的阶段,这是要付出代价的。而长达十年的经济荣景以及未来的持续看好,掩盖了这些仍然存在的问题。改革缺乏动力,这是非常危险的,改革缺乏整体规划,这也是非常危险的。
现在的中国,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改革,需要齐头并进,有完善而周全的配套措施,尤其是通盘考虑的整体方案的改革。
㈣ 国资委是国企改革最大障碍
吉林省国资委在通化钢铁公司上的改革闹剧刚刚变成一个悲剧。今天早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栏目又报道,国务院国资委又强调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要在16个月内兼并重组掉30家中央级国有企业,加大调整重组力度。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从政企分开开始的。然而,从国资委对国有企业闹剧式的调整重组来看,三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只退不进,政企不分更加严重,国资委已经成为国企改革的最大障碍。
第一,数量和质量什么时候成为了比公平与效率更为冲突的一对矛盾?提高质量就一定要减少数量吗?至于说什么要压缩过剩产能,试问产能不过剩一点,谈得上市场竞争吗?美国几乎所有行业的产能过剩都在50%左右,没有听说美国要全面压缩产能。另外,当前中央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但是中国仍然是钢铁进口大国,因为大量的钢铁品种中国至今还不能生产。试问,这些钢铁品种能够通过将中国钢铁企业减少一半而生产出来吗?
第二,国资委拼凑了几家进入世界500强的央企。但是这就提高了央企的质量了吗?这些央企的规模虽大,但也只是在国内可以横一下,在国际上他们中的哪一个企业具有响当当地品牌呢,哪一个是中国人行走在其他国家时能够引以为自豪的企业呢?
第三,实际上,自国资委成立以来,除了国有企业数量的大幅减少,国资委没有什么业绩可以夸耀。而数量的减少至多只能说明国资委无能,管理不过来。而国资委管理不过来的主要问题就在于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政企不分,管了不该管的事。事实上,一个企业是否兼并重组完全应当是市场行为,而不能像群众运动式的,规定时间、企业数量,限期完成。有人指责,国企不应当参与房地产市场,也是没有经济学根据的。国企改革,不就是要求企业追求利润和促进市场竞争吗?房地产价格那么高,不正说明这个行业具有垄断性质缺乏竞争吗?国有企业参与房地产,扩大供给,不是有助于竞争和让利于民吗?
总之,国资委如果不想成为国企改革的障碍,其职责就应当只是选好国企的领导班子,监督国有企业有没有履行社会责任(像美国揭露国企受贿上百万,国资委调查万元不到,就是严重失职),有没有流失国有资产,有没有侵犯国有企业职工的利益。其他的事情,包括兼并重组,都应当由国有企业自主决策,国资委不得干预。
㈤ 找个国企改革方面的专家,有推荐的吗
专家不太认识,给你推荐下这方面的书和影视吧
《国企改革三十年》作者:湖南人民出版内社总编室主任容 许久文
《经济中国:国企改革》(刘永佶)ISBN: 9787513619196 出版时间: 2013-01-01
《国企改革三十年亲历记》作者:宗寒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6-01
《国企改革与国资监管》周刊
纪录片《国企备忘录》
《国企》杂志
㈥ 关于国企改革的历程和现状
这个题复目太制大,可以参考:https://wenku..com/view/.html
㈦ 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方法: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部署,关键是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积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
(7)上海国企改革十年扩展阅读
其他方法
一、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标准。始终把握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要求,围绕增强活力、提高效率,着力破除束缚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坚持增强活力与强化监管相结合。增强活力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本质要求,强化监管是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处理好两者关系,切实做到有机统一。
加快建立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依法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