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信证券怎么销户
年9月,中国结算在给券商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证券账户销户业务的通知》中提到,对于非现场开户(见证开户和网上开户)的投资者,应当至少提供与开户方式一致的非现场销户(见证销户和网上销户)服务。同时指明,该规定自2019年3月1日起实施。这一消息曾一石激起千层浪,券商也嗅到了危机。
既然问题来了,就要面对。针对符合要求的客户进行网上销户,券商将会使出什么“小心机”去挽留客户?客户能否在家“人机交互”,避免销户时面对客户经理的“尴尬”?
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方获取资料,对此一探究竟。
券商纷纷加入挽留客户流程
直入主题,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拿到的华南地区券商A和西北地区券商B的最新版网上销户测试流程来看,两家券商该流程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客户的销户权限何时开通。
券商A是在二次挽留失败后,才为客户开通非现场销户权限。而券商B是将该权限入口一直向客户开放,如客户点击“销户”,系统自动进行条件检测,挽留环节置后。
券商B的网上销户流程可以简要表述为:一、通过APP入口预约非现场销户:预约过程中,系统会自动检测客户是否满足非现场销户的条件,条件包括:基本资料是否完整、是否开立了信用账户/股票质押权限/港股通权限等;条件审核通过后提交销户原因及销户方式(转户/ 销户);而后进行销户条件检测(是否有在途业务);完全通过后提交预约申请;二、券商后台系统在接到客户的非现场销户申请后,审核人员或者客户经理需要尝试挽留。同时,审核人员对资料进行人工审核;三、挽留失败后,依次为初审确认视频见证业务复核,直至销户完成。否则需要重新预约。
总部位于北京的券商C内部通知文件称:“为保障分支机构对拟销户客户的挽留,我司现阶段拟采用销户客户致电分支机构进行销户预约,经分支机构确认后再行受理客户网上销户申请的业务模式。”
也就是说,非现场销户需要客户直接致电分支机构进行销户预约。
券商B表示,暂不支持线上销户的投资者类型包括如下:机构及产品户、非身份证客户、多个资金账户的客户、多个股东账户及场内基金账户的客户、开通信用账户客户、开通股票质押权限客户、开通港股通权限客户和资金账号被限制的客户。
网上销户系统进展不一
西部地区某上市券商员工前两天透露,这两天在测试网上销户,估计3月份这项业务就正式开始了。
3月1日,上述券商A和券商B的工作人员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销户系统已经正式上线,流程跟测试流程相同。
申万宏源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线上销户流程今天已经正式启用了。”
据悉,另一家中小型券商的总部日前就在做销户测试了。3月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投资者名义致电该券商总部,并向客服表达销户意愿后,客服表示目前流程还没有太明确,可以先给开户营业部打电话说一下。然而,该营业部的柜台人员说:“并没有接到测试通知,有关网上销户,总部也没发什么正式文件。不过,估计大券商这个业务今天都已经开始了。”
虽然各家券商网上销户系统的进展不一,但是,按照中国结算的要求,券商推出该业务模块是势在必行的。
从上述A、B、C,3家券商的准备情况来看,网上销户流程中至少有一道程序是专门用来挽留客户的。乍一看,网上销户会让券商好不容易发展来的客户流失,但是业内人士却有其他的看法。
总部位于西安的某券商柜台人员对记者表示:“网上销户也挺好的,因为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是,客户经理拉来了客户,客户却因为深度套牢不愿意直接清空持仓、直接新开,而且去临柜销户难度很大的。对于我们这种小营业部来说,老营业部的客户太多了,很多服务不到位,销户方便的话,我们的业务感觉都看到了很大的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中国结算曾表示,投资者对于证券公司办理证券账户销户业务的投诉量居高不下,在投诉中反映出证券公司办理销户业务流程繁琐、办理不规范、周期长、途径单一和无故收费等问题。
针对实现网上销户,西部地区某营业部投资顾问谈到:“这确实会倒逼从业人员提高服务水平。举个业务中遇到的情况,年前,我就看好可转债的投资机会,对于一些风险承受能力较小的空户,我当时就谨慎给出投资建议。因为需要的资金量一般就在5000元以内,通过一些阶段性产品行情,空户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营销人员业务压力都挺大的,现在销户流程这么简便,别家服务稍微好点儿,客户很容易被撬走,竞争肯定会更激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注意到,上述两位业内人士的想法其实都和“财富管理”这个词有关。
近来,中信证券、中国银河证券和兴业证券纷纷选择对经纪业务部门进行更名,新名称均含有“财富管理”四个字,转型决心可见一斑。
华南地区一券商总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经纪业务往财富管理转型的方向其实一直都有,只不过有些券商推进得快一些。但是我们经纪业务基础一般,目前是跟随战略,先看别人怎么做。”
广发证券非银陈福团队通过研究美国嘉信理财的发展史认为,国内证券行业佣金率下行已是不可逆趋势,业务转型已成行业共识。这给国内券商带来的启示是,经纪业务是券商多项业务的客户载体,即便承担经营成本上的压力,也必须支持经纪业务做大做强,考核指标应当改为开户数及客户资产余额。财富管理是未来零售业务转型方向,经纪人网络拥有优势的券商应该理顺现有投顾体系,建立高质量的理财顾问网络系统,提供丰富的产品。
也就是说,实现网上销户,是喜是忧全看券商自身能力了,经纪业务真正的“战场”或已准备就绪。
2. 中信等3家银行资产缩表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和上海银行3家银行的资产“缩表”一直让业界放心不下。其中:民生银行6月末总资产5.57万亿,较年初降了1458.63亿。中信银行6月末总资产5.33万亿,较年初下降3141.22亿。上海银行6月末总资产1.69万亿,较年初下降了454.47亿。
银监会此前发布的全国商业银行同业资产环比降幅早已给出了部分答案;另外一部分原因,我们可以在半年报中找到。
一位分析师表示,“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主要对应银行的债券投资和非标资产,而两者的收缩效应,对银行缩表作用力更大。
一提3家银行为何“缩表”,同业资产剧降必然是第一印象。毕竟此前银监会发布数据早已给出预告,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较年初环比减少了1.8万亿。
通常而言,银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主要是银行自营资金购买的各种资管及理财产品,其底层资产主要以银行理财、信贷类资产、票据类资产、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设立的资产管理计划和发行的收益凭证,以及信托公司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国债和地方政府债等债券为主。
比如:中信银行将该科目下降归为“同业及他行理财类资产、信贷类资产和票据类资产下降”;上海银行归为“各种资管计划及收益凭证的下降”;民生银行更为细化,甚至阐明了该科目涉及的资产管理计划的降幅为1411.77亿,为应收款项类投资降幅的106%。
一位银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这至少可以判定上述银行非标资产和债券投资的萎缩。
正如在一季度就开始首启缩表进程的中信银行所言,主动压缩资产规模是为了降低资本消耗速度,从上述几项主要资产的变动情况,趋势可以看出银行调整资产结构的路径——压非标,降同业,增加信贷投放,而这也符合银行回归主业与防风险的监管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