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叶檀:中国股市有多少企业在造假
为什么一级市场高溢价发行,二级市场却低迷不振,散户投资者不应该成为替罪羊,假市场化才是问题的症结。
中国证券市场化存在三大顽疾,发行机制不合理,退市制度形同虚设,内幕交易横行。
❷ 叶檀,你骂股市,骂上市公司,算什么经济学家
网络 叶檀,1973年5月22日生于上海,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 专攻政治史与经济史,财经评论员
【非经济专业,不算经济学家】
❸ 叶檀窦文涛谈股市是哪一期
这个关于她们谈的股票话题,我有看过,没什么营养价值,都是过时的东西,说的也是模棱两可,不过股票就是这样,充满了变化,谁也说不出绝对的话,谁绝对的基本可以确定都是江湖骗子。
❹ 中国股市害了多少股民,叶檀中国股市没有牛市
牛市和熊市的由来。
牛市:来源于牛的眼睛总是向上望的,人们就将股市不断上涨,趋势向上的走势称为牛市。
熊市:来源于熊的眼睛总是向下望的,人们就将股市不断下跌,趋势向下的走势称为熊市。
❺ 叶檀有啥本事
叶檀是知名的财经评论员,专家,学者。对我国经济,股市,期货,房地产等等以及经济宏观,都有研究,并且观点鲜明。
❻ 叶檀:拿着大把欧元要小心了 你还要移民吗
富人移名
近60%接受调研的千万富翁已经完成投咨移名或有相关考虑,约27%已经完成了投咨移名。富人们的移名潮,引发了广泛热议,有专家甚至提出限制富人移名。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中国人已经向欧洲移名。改革开放后,中国已经经历过了两次移名潮。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移名的主要是混杂偷渡客的底层劳工;第二次是九十年代,那时,移名主要是国门初启之时的洋插队。这些人大多朝东南亚地区发展,后来都淘到金,成为华侨。而在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广东还爆发十万人逃港潮,相对于今天所谓的移名潮,当年的逃港潮是非常艰苦和辛酸的,几乎是九死一生。 在全球化的时代,移名潮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它首先是凸显国民对国家的一种基本态度,也是国家发展到一定时期矛盾的产物。在中国大陆之前,中国台湾和新加坡、韩国甚至是一些发达国家,也曾出现过精英外流的移名潮,但是,后来通过人才流转反而又大为获益。比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留学的高潮时期,只有20%的留学生学成返台。也有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台湾为澳大利亚贡献移名达9万人,其中知识型人才呈上升趋势。但相对的,台商通过各种形式游走他乡谋生创业,可以说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外经商的台胞对此是功不可没的。台商的经商信用、品质更赢得了世界的认可,截止目前,台湾已经有约124个国家和地区对其免签或落地免签,台湾人行走世界是畅通无阻的。 并且,当移名潮兴起的时候,海外地区入境就业或经商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回答正在人工审核中,请您耐心等待,审核结果请在消息中心查看。
❼ 叶檀是个历史系博士,还在高谈股市
她懂点,但是也只能做个旁观者,真让她玩股票就不行,有些人天生就是靠嘴巴吃饭的,干不了事!!!
❽ 叶檀:成为一哥后 恒大未来增长潜力到底有多大
叶檀:成为一哥后 恒大未来增长潜力到底有多大
2016-10-09 23:27:18阅读(2323)
图片来自网络
文/ 财经女侠 | 毒舌善心
2016年,是恒大成为一哥的转折性的一年。包括销售额等多项指标全面超越万科,成为住宅地产一哥,恒大时代开启。
10月3日,中国恒大发布公告,与深深房订立协议,后者以发行A股或现金方式购买中国恒大境内附属公司广州市凯隆置业有限持有的恒大地产100%股权,支付方式为股份支付及(或)现金支付。如果此举成功,恒大地产将在香港与内地同时上市。恒大地产在交易实施之前拟引入约300亿元战投。该项交易对恒大而言构成分拆上市;该项交易对于深深房而言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恒大预期未来3年销售额、营收及净利总额分别为1.5万亿元、1.008万亿元及888亿元。从2017年到2019年,三年预期合约销售额分别约为4500亿元、5000亿元和5500亿元,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长率;在营业收入上分别预期为2800亿元、3480亿元和3800亿元;预期扣非净利润三年分别约为243亿元、308亿元、337亿元。
恒大一方承诺,若在业绩承诺期满后,标的资产的实际利润不足承诺业绩,则凯隆置业应按照监管部门的规定和认可的方式进行补偿。
从数据上看,恒大的估算比较保守,恒大超额实现承诺的概率较高。
1
土地储备一哥
恒大一直是激流勇进的急先锋。从房地产公司最重要的土地储备来说,从2009年恒大土地储备跃居全国第一后,保持至今。
从2009年到2014年,恒大土地储备年均增长率达到33.5%。截止6月底,恒大土地储备1.67亿平方米,据世邦魏理仕进行的市场估值,土地储备从此前的2516亿上升到5242亿元,如果土地储备价值按照过去十年的平均数增值,恒大的资产将大幅上升。
恒大已基本完成土地储备的结构调整。一度,恒大是三线城市地产代言人。2014年3月31日,在恒大业绩发布会现场,恒大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三次强调,2013年恒大地产的销售业绩突破1000亿元中有46%都是三四线城市贡献的。
但恒大很快根据形势完成了新一轮的战略调整,从2014年开始成为一二线城市土储巨头。2014年成为恒大改变土地储备资源结构的关键年头,集团土地储备分布于全国147个城市,覆盖了中国全部一线城市及绝大多数省会城市,在305个项目中,46.9%位于一二线城市。
2016年的业绩发布会上,许家印先生表示,恒大在深圳有24个项目,“土地储备接近1200万平方米,按照现在的售价估算,货值有3500亿元。”375个纳入土储项目中,55%在一二线,73%的土地投资额在一二线,这还没算已经获得但尚未纳入土储的17个(1100万平米)深圳旧改项目。
恒大已经从三线城市迅速切入一二线城市,在三年左右时间里完成新布局,这家企业具有神奇速度。
2 高利润通过三条通道实现
由于交楼金额可以预计的增长,恒大未来营收与利润将快速上升。
首先是销售金额与销售均价上升。恒大预售均价从2009年5375元/平米,增长到2015年7892元/平米,年均复合增长6.6%,近2年由于市场景气,增长在8%以上。
未来3年,即使按照销售均价仅增长6%这一保守预估,在2016年上半年均价8538元/平米基础上,预计17至19年预售均价为9322元/平米、9881元/平米、10474元/平米。
其次是近两年市场扩张,预售额增长带来交楼金额上升。
这是市场扩张、恒大速度所导致的必然结果,2009年,恒大交楼金额50亿,2015年1265亿,年均复合增长71%。
由于2016年截止9月的大卖,未来交楼金额会有几何级数上升。2016年上半年交楼837亿,预计全年交楼1860亿,已预售未交楼金额达3823亿。
未来3年,按照上年未已预售未交楼金额70%左右可在本年交楼预估,从2017年到2019年,交楼金额分别为2800亿、3480亿、3800亿。如按照以往年度平均交楼水平83%左右预估的话,17年至19年交楼金额更是高达3320亿、4120亿、4500亿。
按照盈利预测模型,以核心净利润率8.8%估算,从2017至2019年,两种交楼水平下的利润额分别为243亿、308亿、337亿,和292亿、363亿、396亿。
而如果按照上年未已预售未交楼金额70%左右,以及前6年核心业务利润率平均水平10.7%计算,未来三年利润额可分别达到300亿、372亿、407亿。
只要市场基本稳定,成本按照以往的方式进行控制。随着费用的下降,恒大利润率可以超过其所预期的10%。对于恒大来说,核心利润率维持10%是个正常数据,从2010年到2015年,恒大六年时间核心业务利润率平均水平为10.7%。
最后,凭借低成本、高溢价与高周转,恒大在二三线城市获得了极高的销售毛利。不止一位开发商说,恒大从拿地到开盘只需4到6个月,业内最快。2014年土地储备累计平均成本约为997元/平米,处于业内较低水平。加上每年6%上升的销售均价,只要不出现房地产市场大事件,恒大应该可以保持10%甚至更高的利润增长。
3
能够打败恒大的是恒大自己
2015年以来,恒大费用上升,预售虽然同比增长53%至2013亿,相应的营销、管理等费用增高,2015年交楼金额仅为1265亿,费用占比14.6%,比以往平均费用占比率8.6%大幅增长。
恒大的广告等费用随着大规模开发销售周期的平缓,将在2017年后有所下降。考虑到恒大已剥离粮油、饮品等非主营业务,剔除多元化投资业务的影响,专心于楼市与金融市场,未来营销等费用将进一步下降。
恒大高速发展、弯道超车模式可能带来两大弊端,一是品质稳定性,二是负债率。目前恒大在这两方面都处于较好的控制水平。
有三个事件可以稍让投资者安心。
一是现金,由于销售情况好、回款量大,恒大现金持有量高达2120亿元,是上市房企“最大金主”,现金总额相比2015年末大幅增加29%。
二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如果以集团中期报告数据为基础,成功引入300亿战投,净负债率可从92.9%降至65.8%。
三是上市,数据显示,中国恒大总股本136.84亿元,总市值717.02亿港币,约和人民币580亿元,仅相当于万科的五分之一。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中国恒大回归A股成功,三年880亿元的净利润承诺,将对估值贡献良多,以10倍估值计算,将可评估为2200亿元,远超目前市值。
从中国恒大股市表现看,公告发布后,股价总体上扬,沽空价格显示,沽空不再具有优势。
恒大一哥之路如此顺利,主要得益于恒大策略与中国现实匹配,房地产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资本一路疯狂溢价。恒大的大胆、对政策的精准把握与中国淘金路径如此匹配,使得恒大成为当下中国商业世界的赢家。王石与许家印,这两个商业人士将让我们对市场的判断,对中国经济的认知更加精准。
❾ 财经评论员叶檀看好哪些股票
财经评论员是人不是神,他们看好的股票未必都上涨,不看好的股票也未必就不上涨,不要迷信推荐股票的某些人,不要轻易跟着电视上的黑嘴买股票,往往是为主力收买、出货造舆论的,你懂得。。。
❿ 好文共欣赏:叶檀女士《对创业板官样评价可以休矣》的读后感
[好文共欣赏:叶檀女士《对创业板官样评价可以休矣》的读后感]
刚刚,仔细拜读了叶檀女士的一篇好文章——《对创业板官样评价可以休矣》,感受颇深,好文共欣赏:叶檀女士《对创业板官样评价可以休矣》的读后感。该文一针见血地指出:评价创业板是否成功的标准,在于“创业板上市的是否遴选出了真正的有创新增长前景的企业”,而绝不能是“尚福林的评价标准是政府给企业戴上的高新企业的帽子”。
我们知道,香港的创业板市场已经发展很多年了,但是,从没有见其走出个像“微软、苹果”这样的高科技大企业出来,这一方面是当地的环境所致,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高科技的大企业不是简单地给一顶“创业板”的“高帽子”就能产生的。
其实,尚主席大可不必匆忙对“创业板”的“成绩”先下定论,因为创业板到底能走出多少个中国版的高科技国际大企业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起码,创业板上市到现在的一年内,我们还没有看到那家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现在的高达70倍市盈率的创业板,能否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迅速降下来也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剧照:《山楂树之恋》女主角
成绩,不是自己给自己总结出来的。自己给自己评价,恐怕叫做“往自己的脸上贴金”。创业板到底如何?恐怕就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一样,是要经过市场长期检验之后才能做定论的:市场——是检验创业板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读后感《好文共欣赏:叶檀女士《对创业板官样评价可以休矣》的读后感》。
回顾一下中国股市的发展,我们就会明白:中国的股市,还有很多不成功(或叫失败)的例子,比如,管理层无人问津的B股市场(是“新官不理旧账”?还是“正在研究、解决”?抑或是“根本解决不了”?就是在股市发展十几年的当今仍无法解决的话,也总要对全国一亿多的股民有个“说法”吧?)、半死不活的权证市场(包括管理层对海通沽权的“无限制创设”这种非理性地极端措施),也包括了创业板上市之初的热炒,以及创业板的退市机制哪去了?等等,不一而论。当时创业板推出之际,管理层号称是“十年磨一剑”,准备了“多层次的灭火工具”,但事实上呢?
创业板一年了,进行总结本无可厚非。可B股市场、权证市场哪一个不是管理层精心准备后推出来的?十几年都过去了,怎不见谁站出来“总结”一下?!难道这两个市场不是中国股市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股市的“私生子”,见不得阳光(上不了台面),就没有值得总结的东西?
置当今股市中诸多问题于不顾,而大言“创业板周年总结”的“成就”,恐怕实在早了一点。尚主席其实最应该总结中国股市“成就”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中国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增速大大高于西方主要国家)的去年,中国股市却成了全球股市的倒数第二名(仅次于深受债务危机困扰的希腊)?也包括今年外围市场表现,为什么会大大优于国内股市这样的问题。
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时候我国的股市才能够真正起到“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的作用?而不是现在这样: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三五年就来一个股市大的“过山车”,最终要靠“政策顶”或“救市(政策底)”来解决问题。如果上述这些问题解决了,尚主席来再做这个总结(成绩),大概就会更加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和敬重。
新闻链接:新浪财经《创业板周年反思录》
〔好文共欣赏:叶檀女士《对创业板官样评价可以休矣》的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