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解读社会责任报告
您是指社会责任来报告本身,还是说如何源解读一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内容?
如果是前者,那么就是探讨社会责任报告对社会责任实践管理的意义。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将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工具,表现为以编写社会责任报告为着力点,设置社会责任工作委员会、社会责任处室、制定社会责任战略、开展社会责任培训、操作社会责任项目等等。
而相关编写标注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中国社科院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的不断更新,都说明了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性。
报告的初衷在于“以报告促管理”,就报告的作用来讲,首先是企业对编制期内的社会责任工作的梳理回顾,即有利于自我分析,也可以对标;其次编写的过程是和利益相关方沟通的过程,尽管这一点很多企业做的还不是很好。优秀的报告在编写过程中,会尽可能邀请多的相关方参与,这种沟通不但有利于企业对社会责任工作的改进,也会因为企业的“亲民”姿态提升企业的美誉度。
Ⅱ 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一句话:在中国,企业“为什么写报告”的原因已经和报告本身的目的背道而驰。
CSR报告对企业来说有一定的好处,但它不是万能的。
我其实我发现很多人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存在误解。
这种误解来自于大家把「报告」当成一个名词,而不是动词。当「报告」被定位成名词,它象征着的就是那本 16 开大小的书册。
如今很常见,企业为了它先要花 20 万左右,找人写一个「好故事」,过程中还得不断套用各类标准、指南;再花 20 万把封面设计得很有「责任感」;再花 5 万打印、5 万做发布会。
这是一种很扭曲的商业形态。
无论通过什么渠道去搜索「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作用」,答案不外乎这几种:(按吹牛程度从高往低排序)
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的竞争力
增加企业的品牌美誉度
做更好的利益相关方管理与沟通
乍一听,好像是那么一回事。但实际上,给出这些答案的作者或者机构,完美地上演了一场「概念偷换」的大戏:因为这都不是「报告」这本册子的作用,而是企业社会责任本身的作用。
也就是说,无论你今天有没有这本册子,只要企业的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可持续,就会获得这些收益。而不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做得好,让企业更大,需要通过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且当可持续的理念渗透进商业战略中,没有也不应该会有任何一家企业愿意把这原本属于「商业机密」的内容通过「报告」传播出来。
画外音:你看过企业发布自己内部的机密战略吗?若非要说,「报告」带来的作用,至少也要类比成和企业其它报告类似的作用,比如对以往业绩和未来预测的业绩进行梳理和管理,或者是企业自上而下的传递机遇和挑战等相关的信息。
所以,把「报告」当成是名词,整体的逻辑是行不通的。
若把「报告」当成是动词,实际上该如何解读?
我们可以用 MECE 来分析。MECE 是一种对于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并能有效把握问题核心的思维过程。借用这种方法,我们发现动词「报告」承载的功能有两种:一是「主动传播」,二是「被动查询」。
对于这两者概念的理解很简单。
主动传播:就是主动地让大家知道企业做了哪些和社会责任有关的事情。
被动查询:当有人想要查询、了解时,可以找到相应的信息。而难的,一是哪些内容是想要让别人主动知道的,哪些是需要被动的;二是主动和被动的内容要分别放在哪里?
Ⅲ 美的集团的SWOT案例分析
◎美的
营销有道,期待“放弃”
优势:1、优秀团队,营销高手版。美的空调的营销团队是业内公认的营销高手,权学习能力强,反应速度快,体系建设好。2、上下一体化,配套能力强。美的是空调行业中为数不多的既能做上游压缩机、电机,又做两器、整机的企业,纵深的产业链提供了强大的配套能力。
劣势:近几年,美的集团多元化发展,从家电进入汽车,同时兼并了华凌、荣事达等同类企业,扩张速度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剥弱了空调的竞争力,
威胁:小家电业务亏损,影响了投资者及商家信心;渠道资源不断流失,竞争对手不断发起挑战。
==========================
以上只是网上搜得资料而已,始终写东西还是要靠自己的,特别是学生。这些资料是给你的启发,你自己应该要有自己的判断,求学阶段的判断最重要的不是对错,而是要属于自己。你要掌握的不是案例,也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方法。
还有一点,商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全都是多选,很多情况下所有选择都无所谓对错,不同的选择配合不同的实施方法都是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