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东城区年底前疏解5家市场 12家工业企业全部外迁
腾退市场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疏解经营人口人,12家工业企业全部外迁
新京报讯 (记者郭超)过去一年,东城区悄悄在改变。不符合首都核心功能的小市场小商场逐渐向外疏解。年内东城区将完成5家市场的疏解工作,腾退市场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疏解经营人口7500人。
“十三五”期间,东城区将以南锣鼓巷、东四三条至八条为试点,摒弃传统的大规模商业开发,向着基础设施、文物腾退、公共服务、综合整治方向拓展。
2017年疏解50%商户
东城区区委书记张家明透露,根据年初确定的“瘦身健体”非首都功能疏解计划,商品市场的腾退进展明显。
东城区现有商品交易市场35个,其中:日用百货(小商品)市场8个,农副产品市场及小吃市场27个。年内东城区将完成5家市场的疏解工作,腾退市场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疏解经营人口7500人。计划到2017年底,对外疏解50%商户,全区内的小商品市场数量减少一半以上,批发、物流功能全部外迁。
工业企业方面完成外迁,航星机器制造、元隆皮草等12家有生产活动的工业企业(其他的主要涉及机器制造、服装制造、印刷等行业)全部外迁。
据了解,东城区在全市第一个率先推出区级《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特点,制定了特色商业街区及平房区业态发展指导目录,从不同角度严控入口,严格禁止低端业态的增量。今年,已有1488个属于禁限目录单位的企业注册或项目未通过审批。
张家明称,未来五年,东城区将在市场规模、功能、人口方面进一步压缩和精简,去除低端业态、外迁批发功能、疏解从业人员。到2020年末,在商品市场品牌化、特色化、便利化、市场环境优化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将试点文保区“准物业”管理
作为全市历史文化遗存最密集、平房院落最集中的地区,东城区文保工作面临巨大的困难。东城区委书记张家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部分文保单位被长期不合理占用,一些有保护值的历史建筑因缺乏管理被拆除。”就在这些代表着京味儿文化的胡同和平房区里,居住了几十年的“原住民”还过着几代同堂的生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
根据计划,“十三五”时期,东城区将集中打造“历史文化传承轴”,完成南中轴、太庙等环境整治项目;重点打造前门东区、南锣鼓巷地区、东四三条至八条地区等一批“历史文化精华区”,基本完成旧城改造、更新和古都风貌保护任务,完成宁郡王府、清末太医院等文物及具有保护价值建筑的修缮腾退。
东四三条至八条位于东四西片平房区,是老北京城典型的传统四合院区。存在着人口密度大、低端业态聚集、违法建设存量大、“城市病”现象严重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不再以传统的大规模商业开发为解题思路,而是基于人居和风貌保护,引入政府支持、企业推进、居民参与的多元和合作治理。
张家明介绍,例如,在东四地区原有“准物业”管理的基础上,将整个文保区列入“准物业”管理范围,制定“准物业”管理规则,提升综合管理服务水平。政府规划引入综合停车、环境治理、院落改造、业态更新、社区治理,这种“准物业”的服务管理模式今后将在东城区文保区逐步推开。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5-12-11,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点击领取看房红包,百元现金直接领
Ⅱ 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都位于哪里
1、杭州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
老牌的服装专业市场了,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省会城市杭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周边的大城市林立,如上海,苏州,温州,南京等。这些地方都有共通点,人们很富有而且都喜欢时尚。所以购买力全国第一应该不为过。四季青是最早开展网批的专业市场之一。
2、沙河服装批发市场
沙河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大型批发市场,短短几年间,发展了数十个各有特色的服装批发城。女装,牛仔,男装,童装等应有尽有。这里街道几乎不能行车,沙河大街及周边的街道人山人海。进入各大批发城,里面也挤满了人,特别是金马,南城这个核心区域,没事的朋友不要去逛游,拿货的更不要携带多余的物品,不然你连走路都难。沙河服装市场定位中低档路线,面向全国二三线城市及乡镇。沙河市场网批也很发达。这里的档口大多支持网批,淘宝网上很多低价促销服装,源头都是从这里来的。
7、上海七浦路服装批发市场
身处大上海的七浦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美女如云的上海是个引领时尚潮流的地方,所以七浦路具有高贵气质,批发的服装也很高档。这里出来的服饰,是白领和高端人群的最爱。
8、武汉汉正街服装批发市场
武汉汉正街其实是由众多行业市场组成批发中心,包括小商品,服饰鞋帽,日用品,化妆品等等,其中服装占有很大的份额。武汉是中西部的大城市,一直以来都是中西部地区拿货的中心。随着西部大开发,众多服装厂搬迁回内地,这里的服装批发市场将获得爆发式的发展。
9、山东即墨服装市场
1979年,由集贸市场的一角兴起。1980年后发展更快,在共济街南端河滩上形成了一个服装市场。自1984年创建以来,即墨服装市场经过四次扩建,现已形成占地140亩,营业面积6万平方米,拥有六千多个摊位,两千多间门市房的一级批发市场。是全国十大工业品市场之一,其建设档次和经营规模将跃居全国服装市场前列。
最大贡献:把南方服装分配到华北各地。
10、福建石狮服装城
上个世纪80年代,群众自发结市,形成了石狮第一个初具规模的服装批发市场,服装不仅色彩鲜艳而且款式新颖,每天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拎着大包小包的各地服装商贩,出现了“有街无处不经商铺天盖地万式装”和“全国跑石狮”的奇特景象。
Ⅲ 为啥疏解后的北京还是那么拥挤
北京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涌入。但近两年,疏解非首都功能、城市综合整治与人口调控凝聚的合力作用下,这座大都市的磁场发生了改变——2017年末,北京的常住人口数量比上一年减少2.2万,这意味着北京结束2000年以来常住人口连续16年持续增长的趋势,首次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
产生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离开北京的常住外来人口比流入北京的多了13.2万。
城市的磁场
来北京的第十年,李美举家离开这座城市。
2008年,李美从湖南岳阳农村老家到北京投奔当时的男友,男友在东五环外的朝阳区东窑村一家老乡开的板材加工厂打工,李美也进入同一家公司做文员。一年后,两人结婚,大儿子豆豆出生在北京的医院。由于没有社保,生孩子几乎花光了这对年轻夫妻的微薄积蓄。坐月子的那一个月是李美夫妻北京生活中最艰难的时刻,身上只剩68块钱,而年关将近。因为没有路费,那一年两人没有回老家过年。
李美他们打算干到30岁就回老家,用攒下来的钱做生意。但真正到了30岁,却愈加茫然。虽然两人的年收入从不到5万元涨到12万元,但手里的积蓄远不够回老家开厂,十年间都在做板材搭建的工作,没有其他谋生技能,只能继续现在的生活。同时,孩子上学的事又让他们担忧。
日本东京都也曾实施过“首都功能分散计划”,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将不少企业、大学等机构往外迁,当时由于这些企业、大学的外迁减少了一部分人口,但同时却有更多的人口迁进来,东京都不仅未能因实施“首都功能分散计划”而减少人口,反而越疏散、越控制人口越增长。东京都在1970-2016年间增长了200多万人,2017年1年就增长了27万人。而且事实也证明,东京都的人口增长不仅没有带来“大城市病”,相反却明显增强了竞争力,已发展成为名列前茅的全球城市。
不过,一些观点认为,北京的环境承载力无法和东京相比,从自然资源来看,北京人均水资源仅为东京的二十分之一,从服务资源来看,北京城市规划与治理的速度追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王桂新认为,一个城市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由若干因素综合决定的,水资源只是一个方面的因素,空间则是城市发展最基础、更宝贵的资源。北京辖区面积是东京都的8倍,人口是东京都的1.6倍,因此,可以使北京在人口承载方面具有足够的竞争力。
北京会不会重演东京的人口变化曲线,被疏解出京的人会不会回流尚未可知。一个现实问题是,不同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巨大,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对河北、天津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李美和丈夫的工厂搬迁到的唐山汉沽管理区类似于一个小镇,李美一家租住在工厂附近的民房,孩子就读于当地的公立小学。但如今他们面临着一道新的选择题:虽然取得了学籍,然而政策摆在这里,孩子必须回老家参加高考。上完初三再走,还是现在就走,李美犹豫不决。
无论哪种选择,都意味着她迟早要和丈夫分居生活。而“一家人在一起”,一直是支撑她走过所有难关的动力。
让李美难以抉择的另一个因素也来自于儿子豆豆,孩子并不理解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调控人口的政策,只知道自己是因为爸爸妈妈的工作原因搬到唐山来的。
刚到唐山时,豆豆听不懂上课老师的口音,看不惯村子里老人随地吐痰的不文明行为,每当向母亲抱怨这些的时候,他便开始想念北京。“我是在北京生的,北京长的,我以后一定要回到北京的。”豆豆时常这样说。
就在李美烦恼之时,2018年3月22日,《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为“千人”“万人”“海聚”“高创”“高聚”等国家和北京市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专家、重要科技奖项获奖人办理引进手续时,最快五个工作日办理完结。这对李美夫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对他们的下一代呢?
Ⅳ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什么意思
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专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属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前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中国三大国家战略之一(其他两个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拥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发展前景光明。
Ⅳ 大城市病的治理,重点是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 对还是错
例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发展过度膨胀,出现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拥挤、人口过多等问题,被称之为“大城市病”。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以避免或缓解大城市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采取空间调整的策略。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单中心,摊大饼”,城市是发展中心,周边是居住区,大家早晨往中间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拥堵,并产生热岛效应。如果改变城市发展方式,如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在城市之外构建一个中心,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另外一个组团,这就和单中心分开并形成互补,热岛效应也能够解决。所以,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第二,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比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应该把制造业、重化工业逐步转移出去,重点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一般情况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病”也都会缓解。比如原来伦敦的大雾、纽约的案件频发、东京的环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的表现,但这些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已经得到不断的改善。第三,大城市的发展要和周边城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小城镇。大城市之所以膨胀就是因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管理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第四,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传统城市化走的是一条“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道路,随之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管理水平粗放等系列问题,新型城市化道路正是对传统城市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反思和纠偏,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所谓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民生幸福为方向,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农村与城市、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规律,倡导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城市化机制,着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市化模式。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强调布局上必须科学合理,功能上必须宜居宜业,品味上必须特色鲜明,产业上必须高端化,管理上必须精细化,执行上必须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