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经济实力是亚洲第二么
中国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由起初那个不富有的国家,变成了经济大国,许多专家看到中国的发展以后,纷纷表示真的很了不起。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跟各个城市的不懈努力是有关系的,正是由于所有城市的共同进步,才使得中国在整体方面,显得很突出。
通常热恋中的小情侣,也会怀着好奇心,前往迪士尼乐园,仿佛在寻找儿时的童真童趣一样。上海在你们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Ⅱ 上海的城市记忆600字
城市记忆
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的更好留在城市”。然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恰恰正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不仅是一个巧合,更代表了人类对城市亘古不变的希冀与期待。
城市,是时间流逝所留下的痕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同时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上海作为一座海滨之城,骄傲地挺立于中国最具现代特征和现代意义的城市队伍之中。上海高水准的城市公共设施以及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得每一个人引以为傲。如今,上海正在努力建成国际化大都市,为2010年的“世博会”规划市政建设,上海定以精神焕发的面貌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佳宾,自豪地展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美好前景。而为了达成这一宏伟美好的目标,一座座钢筋水泥构建的混凝土建筑拔地而起,对应的,一片又一片故旧建筑凄然倒下。
这些令人骄傲的城市记忆也许在开发商急功近利的眼中一文不值,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城市记忆串联着珍贵的历史文化精神。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说:“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越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这对于上海的发展也同样如此,铅色的高楼大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能长久,而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却是永恒的。那些看似窄小破旧的弄堂,墙壁斑驳的旧式建筑,无一不是一部具体真实的人类文化与城市发展轨迹的记录簿。历史和文化才是一座城市长盛不衰的魅力与个性。在这些老屋老街的背后所隐含着的民俗民风,独特历史构成了上海的底蕴和内涵,这些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风光依旧的古建筑,浑身上下洋溢着的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化气质。
历史建筑和历史景观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越是现代化的社会,越会将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文化奉若神明。因为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城市的发展才具有了历史的延续性和连贯性,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市民才能拥有同一份记忆,才能让情感联系得更为紧密。
易中天说:“中国没有哪座城市比广州、上海和香港这些商埠更像一个大商场了。”的确,除去购物城、名牌街、写字楼、银行、商场、超市等,上海还会剩下什么?如果我们仅有的这些城市记忆也消失了的话,外来观光者对上海当地的历史及文化传统还能有什么体会呢?
城市,自古以来便担当着使生活更为美好的重任,她身上所承载着的是几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诚然,从金贸大厦,东方明珠,陆家嘴金融中心等等宏伟建筑的拔地而起到现在的轻轨,磁悬浮列车等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这些都无疑证明了城市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然而,这还只是停留在物质文明的层面上,真正美好的生活同样也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城市记忆都是建设精神家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让我们共同来保护这些珍贵的记忆,才能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宏伟目标。
在中国许多城市中,上海无疑是个异类,各国公民在这里汇聚,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上海就像一个身穿旗袍的舞女,摩登而不失优雅,踏着时代的节拍,一次又一次华丽地转身,但古韵却不曾消失。
在我看来,上海最美丽的风景不是外滩那争奇斗艳的外国博览会,也不是陆家嘴那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石库门,才是最美的风景,她是城市生活的完美诠释。
风叩着黑漆大门上的铜门环,一盏昏黄的灯在厢房的窗柃上摇曳,顽皮的孩子老杨松木楼梯板上蹦跳,只呀有声。弄堂远处飘来悠远的“桂花赤豆汤——甜酒酿”的吆喝,这是石库门的风景。是久远但永远不会被忘怀的声音。
上海石库门不同于北京四合院的“土”,她的出现是那个“华洋杂处”的上海城市生活的一个写照。从她的建筑样式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中西合璧”文化的混合体。门和房间,天井的布局时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但二楼的窗户与门头的石刻门券却透露出西式洋房的装饰风格,石库门在诞生之初,是整幢出售的,要买得起,需有些“身价”,从四十年代开始,每幢石库门差不多是四方杂处,“七十二家房客”,上海人亲切地把其称为“弄堂”,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些弄堂犹如其形状——“品”字形,折射出岁月的变迁与城市人的生活百态。
前楼客堂左右的厢房与亭子门构成了石库门最基本的元素,这种特殊的房屋结构形成并造就了老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与相互关系,孕育了无数老上海人的童年,各家各户似是一个大家庭,互相关照,守护。隔墙有耳,楼上楼下只要一声招呼,左邻右舍得人马上会过去帮忙,这家小囡病了,隔壁阿婆`代为照料。那家阿姨包了馄饨,定会每家送碗尝鲜。那是何等的温馨啊!
还记得长辈们常常提起的弄堂生活。在悠闲的下午,人们总手拿蒲扇,拖着藤椅,三三两两地倚门而坐,大家在一起拉家常,谈山海经。或者有一小群老人聚在一起,打牌,下棋,搓麻将,其乐融融。而小孩子们则玩着现在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去玩的弄堂游戏。
石库门之所以美好,是因为邻里之间热烈,融洽,她那带给人的宁静温馨的生活方式是农村的人所羡慕的,城市,之所以会让生活美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紧密,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交流,需要一份融洽的人际关系。正如奥涅格所说:“人,正如树枝与树干连结在一起一样,脱离树干的树枝很快就会枯死。”石库门,作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一部分,正是充当了这样的载体。石库门的出现,让城市真正地使生活变得美好。
都说到石库门了,当然也要说说苏州河啦!
上海的苏州河以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生活在两岸的人们喝的、用的水都直接来自这条河,而且很多人还在河里打鱼为生。二十世纪开始,工业发展很快,人们都向苏州河排放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苏州河被人们看成巨大的垃圾箱,于是逐渐破坏了苏州河的生态平衡,河水发黑并发出难闻的臭气味,严重影响了两岸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的健康。
近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召集专家采用了截污、引清、清淤以及环境科学规划等环境治理办法。首先是截污:通过对两岸污染源的排查与分类,形成污染源黑名单,其中对大的工业制造企业进行搬迁;对不上规模的小企业进行并转停产;对生活污水和养殖业污水进行过滤整治等处理。其次是引清:把苏州河旁边黄浦江的清水引过来,促进苏州河河水的良性循环。再次是清淤:利用专业挖泥船把河底的垃圾和淤泥挖掉,想方设法在河水中注入一些氧气,以逐渐恢复河水生态。最后是进行环境科学规划:在两岸增加绿化面积,多植树;在河里建水电坝,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渔业;在生活区附近建设垃圾处理厂等等。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环境治理,苏州河逐渐变清了,河水也可以养鱼了。
城市的记忆是精神的丰富,记忆的美好!
Ⅲ 上海的中心点在哪里
上海站就是我们叫的新客站,是离上海市中心最近的一个火车站点
站名:上海站
站址:上海市闸北区秣陵路
位置:离南京西站309公里,离杭州站201公里,离上海北站2公里,离蕰藻浜站16公里,离北京站1463公里
归属:隶属上海铁路局管辖
等级:现为特等站
客运: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运。
货运:仅办理专用线、专用铁道整车货物及整车路用货物发到
上海火车站位于上海闸北区,是上海客流量最大的火车站,也是上海轨道交通的站名。上海市民通常称之
上海站全景
上海站全景
为“新客站”,以区别老的上海火车站(即老北站)。 共拥有8个普通候车大厅,1个软席候车大厅,同时有专门开往香港九龙的出入境通道和边防检查和海关。上海火车站售票大厅共有80多个窗口,其中有20个位于黄浦区北京东路联合售票大厅。
上海是中国铁路的其中一个重要枢纽,从上海站始发的列车开往全国各地,其中包括到北京和天津的直达特别快车及动车,以及到香港的直通快车。2008年12月21日起,上海站开行至北京的直达卧铺动车。
上海站有南北两个广场,北广场正在改建中,南广场东南出口有一条通道直通轨道交通1号线,旅客下火车后可直接通过此通道同时完成火车出站检票和轨道交通进站。途径上海站的公交线路近百条,且有通宵运营的夜宵车通往上海各区。
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三号线和四号线均经过上海火车站,因此上海火车站也是轨道交通的站名。其中,上海站曾经是一号线的起点站。曾经由于一号线和三、四号线在上海火车站并没有专用换乘通道。所乘客要换乘一号线和三、四号线,就必须出站换乘,且使用公交卡也不能优惠。自2008年6月起,乘客可以凭上海公共交通卡,享受出站换乘30分钟内连续计费
Ⅳ 上海城市专修学院
骗子!这个是原奉贤第二工业大学自考..学校很垃圾,是属于民办学校,学校60亩地,10栋工厂改造的教室专,最高2层属..要多破有多破!!你们可以上网查查第二工业大学奉贤校区,就知道真相了! 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奉贤校区,去过那的朋友都知道吧?估计化成灰,你们都不会忘~那是一所挂名的成人自考进修点~每年4次去全国各地骗生!学校是一所工厂改造的!占地55亩地(全国最小的大学)4栋教学楼。6栋寝室楼。教学设施齐全(只有桌椅板凳+黑板)。教师人数众多(没有一个教授,没有一个老师。全是一些师范学院毕业了却常年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学校资金雄厚(欠债已达上千万,校长却坐奥迪爽)。学校只有一个浴室,一三五男生洗,二四六女生洗。爽吧~你们大家可以去参观参观,连GPS定位都能找出错的工业区,垃圾学校!今年它会以城市学院的名字(以前那个名字一年要交200万挂名费,今年交不起了)继续个地招生!请各位苦命的学子们,千万别上当!!!
Ⅳ 关于上海城市坐标的问题
走在人民广场附近时,朋友领我们走进了上海国际饭店,发现原来上海的城市原点就在这里,由上海市地政局测定,以国际饭店楼顶旗杆为原点,确立了上海城市平面坐标系,也就是说:上海城市的中心点就在国际饭店。上海国际饭店是由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在上海的成名之作。1931年,共24层的国际饭店有三十年代“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由当时的四大银行共同兴建,是中国人自己筹资建造的第一幢摩天大楼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亚洲最先进的酒店。当时,饭店前方正对跑马厅,旁边的黄河路当时叫"派克路",所以国际饭店的洋名称为"PARK HOTEL",采用的是当时世界上最新进的钢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楼板,是当时美国摩天大楼的翻版作,一度成为当时远东最高的建筑。上海国际饭店,也是邬达克第一次运用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主义风格,可以说是我国建筑史上西式建筑转向现代主义的里程碑。——这个标志性建筑,后来被学术界一度称为“现代装饰的艺术派”。直至上世纪60年代,国际饭店始终保持着“远东第一高楼”、“东亚第一大楼”的记录,50多年来一直是上海的至高点。如果你到过国际饭店,一定会留意到一个以国际饭店为“零”点测绘出的上海模型。于是,你就会明白:国际饭店在上海的份量有多重!没错,国际饭店就是整个大上海的圆盘零点心。一个时代自然会有一个时代的骄傲。——“远东第一高楼”曾经就是上海的象征。一九三三年,年轻的贝聿铭途经饭店,自豪感油然而生,未等读完圣约翰大学的课程,便踏上去美国求读建筑学的道路,并终于成为著名的国际建筑大师。据说,历史上的国际饭店是名流汇聚之所,四九年之前宋美龄,张学良,陈纳德等都是常客。1949年当时的陈毅市长在饭店接见了解放军团以上指挥员,1959年,郭沫若登上饭店屋顶欣然题诗两首。不少名流学者为饭店留下的诗,书,画作品,已成为饭店的传世之宝。
Ⅵ 上海市繁荣的城市
首先,一般上海人都没有看不起外地人,现在上海大约有一千多万外地人,约占整回个城市的一半人答口。除了深圳等少数几个地方,你见过中国还有哪个城市能容得下那么多外地人吗?你的家乡能容得下吗?
换位思考,如果你的家乡一下子涌入等同于本地人口数的外地人,你们那里的人能像上海一样包容他们而不排斥吗?
所以说上海的包容性实在是很好了,我们身边都有不少外地同事,大家相处得都很好。其实有文化、讲诚信、守法纪、文明礼貌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会受到欢迎的。
上海很感谢外来人口对上海的贡献,但同时也要注意:一方面这不是白白奉献哦,也是有报酬的啊,也是有钱挣的,都是公平交易,谁也不比谁更高尚;另一方面,以前没有外地人来上海时,上海也是全国第一哦,并不是因为外地人来了才逆袭的是吧。即使倒退几十年,上海的生活也是领先于全国的。我还觉得二十年前环境更美、交通更好、上学和就医更方便、物价更合理呢。单从宜居程度上说,现在也不见得比以前有什么进步。所以,无论上海人或外地人,都不应该夸大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实事求是最好。
Ⅶ 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是什么
上海共有四个城市副中心,分别是:
徐家汇、江湾-五角场、真如,花木。
徐家汇位于徐汇区,位于中心城区西南部。
五角场位于杨浦区,位于中心城区东北部。
真如位于普陀区,位于中心城区西北部。
花木位于浦东新区,位于中心城区东南部。
副中心指城市副中心,是城市核心中央商务区(CBD)以外,城市经济流的高效聚集区,是城市中新兴第三产业的集中分布区,是城市空间结构分散化过程中核心CBD的外延部分,具有疏解或补充核心CBD的功能,并与之共同构成城市CBD网络系统。
(7)上海市城市之心扩展阅读:
上海市现有的徐家汇、江湾一五角场、花木、真如4个Sub-CBD是在1994年上海市第四次规划工作会议上提出并写入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1999-2020)》。经过十年建设,徐家汇广场是建设最为成功的Sub-CBD商圈。
而五角场环岛地区则被政府、专家与市场视为继徐家汇之后,最具发展潜质和特色的Sub-CBD商圈。探析这两大商圈并存的优势与问题,以及新一轮建设中的业态演进和空间转型趋势可以为在上海乃至其他大型城市逐渐展开的Sub-CBD商圈建设提供某些借鉴。
徐家汇城市Sub-CBD商圈主要分布在徐家汇广场附近地区和华山路、天钥桥路等周边支马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地铁工程和第一轮旧区改造带来的城市形态布局变化直接导致了上海消费格局的重新分配。中心城区由于城市“空心化”发展步伐相对放慢,而沿地铁一号线动迁的人口让徐家汇成为新兴城市中心。十年发展造就一个徐家汇。
“七五”期末,徐汇区的商业在当时的中心城区排名还处于中下游的第七或第八位。而新近统计数据表明徐家汇商圈是目前经济增长最快的商业中心。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达70多亿元。在FCPG口对2004年上海零售业调查中显示,徐家汇的四家百货商店(东方商厦、太平洋百货、汇金百货、上海六百)不仅在年零售额上全部位于前十位之列,而且单位面积营业额和同比增长上也有相当的优势。
可以说在过去十年里,上海中心城区的主体商业构架中徐家汇商圈运营最为成功,一直被视为上海商圈发展的模板。现在五角场、中山公园商圈、新上海商业城的规划之中多多少少都借鉴了徐家汇的成功经验。
Ⅷ 曾被规划为上海市中心的五角场,后来为何一度破败不堪
“五角场”的构成:用三条马路———黄兴路、其美路(今四平路)和翔殷西路(今邯郸路)分别接通杨浦、虹口和闸北;用两条马路:翔殷路、淞沪路通向“大上海”腹地———江湾地区的东部;五条放射主道之间,各有横向的马路加以联结,如同蜘蛛网一样,结成密度平均的“棋盘状”道路网络。
2019的五角场,不仅是上海的十大商业中心之一,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至2010年底商业体量也即将超越徐家汇。五角场不断兴起的各类高档商务楼,也使得它将成为上海下一个CBD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