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美之间是国际互联网还是双边互联网怎么中美海底电缆破损会导致中美间MSN瘫痪
互联网的发源地是美国 美国就相当于中心辐射全世界 只所以会因为都是因为 过海底接 第一省钱 第二省时间 第三 跨区域不会很多 难道你想从亚洲接到欧洲在道美洲? 这样不仅网速会慢 万一哪要是有故障 查起来会很麻烦的 所以 过海接才是最现实的
Ⅱ 中美的计算机专业对比
电子工程又称“弱电技术”或“信息技术”。可进一步细分为电测量技术、调整技术以及电子技术,主要研究领域为电路与系统、通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等。电子工程是电气工程的一个子类,是面向电子领域的工程学。在今天其研究对象已经超出了电子领域。电子工程的应用形式涵盖了电动设备以及运用了控制技术、测量技术、调整技术、计算机技术,直至信息技术的各种电动开关。
一、 中国电子工程专业就业趋势:
该专业是前沿学科,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都与电子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全国各地从事电子技术产品的生产、开发、销售和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很多.,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这样的企事业单位会越来越多。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大专层次学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适应现代电子技术发展的要求,从事企事业单位与本专业相关的产品及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及售后服务、新产品技术开发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有着广泛的就业前景。
毕业的学生一部分考入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学习,一部分去国外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其他在社会就业,
目前就业的渠道主要有:网络软件的开发与设计,网络设备的研发,电子信息产品的设计,通信网络的维护与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等。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比如,做电子工程师,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做软件工程师,设计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各种软件;做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这对经验、知识要求很高;还可以继续进修成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等.
二、 美国电子工程专业就业趋势:
目前在美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竞争较激烈的专业之一,对于此专业奖学金的申请,更是竞争相当的激烈。在电子工程(Electronic Engineering, EE)的学科下,还有很多的分支,对于本科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申请本专业读研究生,也可申请与之相近的专业:如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影视艺术技术、网络工程等。下面就对三个热门分支的部分专业方向和就业前景进行简单分析。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computer networks
研究内容:通讯与网络是目前很热门的学科方向之一,主要包括无线网络与光网络,移动网络,量子与光通讯,信息理论,网络安全,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交互式通讯,互联网运行性能建模与分析,开放式可编程网络,路由算法,多点传送协议,网络电话学,网络中的差错控制理论及应用,多维信息与通讯理论,网络仿真工具,网络分析,神经网络;信息的特征提取、传送、存储及各种介质下的信息网络化问题,包括大气、空间、光钎、电缆等介质等。本方向与信号处理,计算机,控制与光学等广泛交叉。
未来就业前景:就业前景非常不错,可以在电信通信部门,电信通信设备制造业工作
Image, video, audio, and speech processing
研究内容:信号处理技术是现代电气电子工程的基础。包括声音与语言信号处理,图象与视频信号处理,生物医学成像与可视化,成像阵列与阵列信号处理,自适应与随时间变化的信号处理,信号处理理论,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体系结构,实时软件,统计信号处理,非线性信号处理与非线性系统标识,滤波器库与小波变换理论,无序信号处理,分形与形态信号处理。
未来就业前景:就业前景比较广泛,因为该方向中各个分支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可以应用在制造业,航空航天业,医学界,以及军事领域等等。
Electronics& integrate circuit
研究内容:本领域包括微电子学与微机械学,纳电子学,超导电路,电路仿真与装置建模,集成电路(IC)设计,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信号处理,易于制造的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A/D与D/A转换器,数字与模拟电路,数字无线系统,RF电路,高电子迁移三极管,雪崩光电管,声控电荷传输装置,封装技术,材料生长及其特征化。
未来就业前景:主要可以从事芯片开发,电子产品研发方面的工作,就业前景乐观,在以生产商为代表的电子产品生产领域拥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
除了上述三个相对热门的分支方向,EE还包括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System control, Photons and optics, Electric power tech, Electromagnetics, Microstructure, Material and equipment等多个专业。
Ⅲ 中国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哪一年
我问自己这个问题很久了。我隐隐约约的感到,我们好似正在中国上演了美国互联网的1995 – 1998年的历史,而不是大家所期望的“与世界同步”。我所看到越来越多的现象指向这个结论。其实,这个话题提出的本身就很不严密的,如此复杂的一个问题,如此不均衡的分布,做出统一的结论不可能,所以没有和大家讨论的必要。但是一些细节还是可以注意到的。
大家讲互联网是一个中国和美国保持同步的一次的机会。因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我们有了一种同步的假象:美国大会,小会,
blog
,媒体上的概念,当天就可以在中国被关注;硅谷新兴的应用,要不了一个月,我们就有了复制的本土版本;成功的商业模式,同时在迅速被复制。。。最近的blog
, SNS, audioblog, podcast等等的火热,就是有一次的翻版。
看似一切具备,只欠东风。而这最最重要的东风呢?恰恰是中美互联网的差距,又恰恰是等也等不来的。这东风就是用户。
互联网用户数量
2005年的CNNIC报告,中国一周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网民有9400万,占总人口的10%以下。美国的互联网用户
,经过了15年的发展,总算稳定在了70%左右。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的上网用户的绝对的数量,对门户以及流量驱动的网站产生的效果或许和美国一致,(门户网站和美国的同步崛起是个例子),但是更多新兴的网络应用,互联网相对比例就更重要了。比如,社会性软件,如果周围的朋友都不上网,一个人加了朋友,又有什么用处呢?IT圈子里这个比例高很多,所以看一看blog的兴起,大家谈论的话题最热的,还是blog本身。刘勇所说的例子说,在blog和SNS里面的用户,关注的都是Yahoo推出360,而利物浦登顶冠军杯这样的新闻却寻不到踪迹,就可见一斑了。
新增用户我的朋友开发了网站,问我意见。我说现在的用户基数太小,不足以形成规模。他们告诉我,我们等。等到中国用户达到3个亿的时候,我的网站也就成功了。我却说:千万不要等,在过去的6个月里,
中国互联网民新增了700万。这迅速增长,新用户超越老用户的时段,恰恰是中国互联网稍纵即逝的黄金时代,是一旦错过,就再也找不回来的确立自己霸主地位最重要的时期,这一点,很像美国95年到98年的互联网历史。
举例:1996年,
在中国,这样的神话也在上演。PCHOM
E.NET的李钟伟知道这个诀窍。从2000年开始(未确认)他和电信合作,在上海安装ADSL,安装人员都要当着新用户的面访问一下PCHOME
忘了本的IT圈内人士,比如我
还记不记得第一次上网的样子?还记不记得你到知道后退按钮需要多长时间?右键打开新窗口这高深的技巧是你上网几个月后经高人指点才学会的?Google是什么时候听说的?最终搞清楚服务器是什么概念,服务器如何把本地的文件系统转化为URL的地址,又花了几年?做过个人主页吗?是在第一年就会的吗?这些,就是我们的本,也是每年新增的上千万互联网用户的现实。
是笑话,更是现实
新用户的涌入导致互联网的设计要考虑到新的用户,才能有真正大的发展空间。有些事情讲起来像是笑话,更是现实。
1995年Jakob Neilson做的互联网用户调查,美国的用户在1994年的时候,只有10%的用户会拖动右边的滚动条
,浏览第一屏看不到的内容,而绝大多数,90%的用户,打开一个网站,就以为看到了全部,而不会线下滚动。这1994年美国的互联网的现实,从宏观上来说,和当今中国的互联网现实很接近,在中国,在2005年,这个比例不见得比1995年的美国高太多(没有数据支持,我隐约觉得)。
雅虎起家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网址站。雅虎的流行,是在美国新网民大量涌入的时期;Yahoo!的流行,“疯狂张贴”的广告策略立下了汗马功劳,好似中国的“红桃K”。中国的互联网的现实,就像美国的1995到1998年。有人告诉我,中国会输短消息的人远远大于会用键盘的人。我没有核实数据,但觉得很有可能。3点6亿的手机用户远大于与9400万的互联网用户,基数就大得多。手机上面ABC在一个按键上,而电脑键盘上A为什么和B隔那么远?光在键盘上找到一个字母已经不易,就不要说敲出一个单词;更不要说,中国年纪稍微大些会用拼音的也不是全部。我习惯了盲打
,写字反而不习惯了,这正应了一句话:做IT的,已经不是正常的人了。更要命的是,周围的人都不是正常的人,我们以为世界就是我们所在的世界,脑子里的想法,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给不正常的人用的。。。这是很危险的。很多非IT出身,甚至对电脑一窍不通的商人,反而能把软件做得很成功。这不是技术的力量,而是对用户和市场了解的力量。中国的互联网是鼠标用户远远大于键盘用户。这个世界很奇妙
Ⅳ 中美互联网产业为什么能领先世界2017
有钱啊。
Ⅳ 中美互联网差异在哪
1、互联网用户数量
十年前,美国是世界上的互联网头号大国,而现在很明显已经不是,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下图是中美网民的数量(PS:这其中的最大原因就是中国的人口数量了)
当然,中美两个国家的网民数量占整个世界的31%,其中中国在亚洲的比例是51%。
2、互联网普及率
相比中国来说,美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要高很多,一般的普通公民都能利用到互联网。
但是,中国在这方面的增长空间要远远高于美国。假如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与美果相当的水平,那么,中国的网民应该可以超过10亿了。
3、互联网增长速率
提 及互联网的增长速率,对中国来说,在2000年至2010年之间的增长速率是1767%,这个速度的确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在此期间,美国只在原基础上增长 了一倍。当然,很明显的一点,就是美国在10年前的互联网水平相比其他国家来说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然而,中国当时还是比较落后的国家,所以增长的空间比 较大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过去的数据。在2000年的时候美国有95,000,000网民,在2010年为239,000,000.另一方面,中国在此期间的网民数量由22,000,000增长到420,000,000.对比这两个数字相信就知道差别了吧。
4、因特网接入速度
在这一方面,美国就远远超出中国了。在美国的互联网接入平均速度基本上是中国的5倍,美国基本上的网络接入都是用宽带接入。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很清楚,当你看到网络连接连接速度是如何分布的(如下图)。在美国,34%的互联网连接速度超过5 Mbit /秒,而在中国,只有0.4%达到这一速度。
5、网络服务器
服务器是提供网络信息的终端,在这一方面,美国也远远超出中国。者也很能接受,因为在互联网的初期,美国救援预案超出中国,而且服务器技术在美国也会比中国好,导致有些不在美国本土的人也把自己的服务器放在美国。原因当然是美国的互联网技术比较领先了。
上图是由CIA提供的数据,显而易见得是:美国几乎提供比中国多28倍的网络服务器。我们不知道这些数据时怎样得到的,但是已经能从一方面反应两国之间在网络拂去其方面的差异了。
6、主流搜索引擎
Google在中国的搜索领域一直没有达到过称霸的地位,而且在去年Google撤出中国后,Google在中国的搜索份额更是下跌。中国的中文搜索引擎一直 是以网络称帝的。两国的主流搜索引擎为;
美国: Google
中国: Bai
7、顶级网站
美国的顶级互联网网站在全世界都是比较出名的,但是,精心的人一定会发现,中国的顶级网站一般在世界上不是那么出名,或者说并没有很多人会去使用。
美国网站TOP 5
Google.com
Facebook.com
Yahoo.com
Youtube.com
Amazon.com
中国网站TOP5
Bai.com (search engine)
QQ.com (online community)
Sina.com.cn (web portal)
Taobao.com (“China’s eBay”)
Google.com.hk (Google Hong Kong)
当然,Facebook在中国已经上不了了,google.cn也撤出中国而转向了google.com.hk,但是google.com.hk在中国任然占有很大的比重,至少还能够跃居前五。
8、主流的网络浏览器
在 中国,大部分的网民依然使用的是IE6.0浏览器(这一点也许让人匪夷所思),因为有那么多的好的免费浏览器(如高版本的 IE, Firefox 或者 Chrome等)。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国网民在安装操作系统的时候,微软会在操作系统里面自动安装IE6.0,尤其是使用所 谓”Windows XP系统的用户“,使用IE6.0就更常见了。
美国排前五名的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 47.5%
Firefox, 25.5%
Chrome, 14.6%
Safari, 11.2%
Opera, 0.6%
中国排前五名的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 87.4%
Chrome, 4.4%
Maxthon, 3.8%
Firefox, 3.3%
Safari, 0.6%
主流浏览器版本:
美国: Internet Explorer 8.0, 33.9%
中国: Internet Explorer 6.0, 41.1%
9、主流操作系统
在美国,Windows 7基本上已经取代Windows XP,但是在中国是截然不同的。中国的网民大多数还是使用Windows XP,这个比例基本上是4/5.
美国排前五的主流浏览器:
Windows 7, 32.1%
Windows XP, 31.1%
Windows Vista, 19.1%
Mac OS X, 14.9%
iOS (iPad), 1.2%(统计不包括iPhone和iPod Touch上的iOS )
中国排前五名的主流操作系统:
Windows XP, 82.2%
Windows 7, 13.8%
Windows Vista, 2.7%
Mac OS X, 0.5%
Windows 2003, 0.3%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上面的统计数据时根据接入网络的用户而来的,还有一些没有接入网络的就不在统计之内了。
10、域名
由于美国拥有好的域名和主机服务商家以及技术使得美国的域名数量又远远超出中国了。
11、全球化的攻击流量
所谓“攻击流量”,是指自然界的恶意流量,例如试图获得通过各种方式非法访问到计算机的端口,利用操作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攻击计算机,这包括所谓的端口扫描以发现潜在的计算机漏洞。美国的交通部曾经有被攻击过的”美誉“。这方面中国是第三(仅次于俄罗斯)。
结语
那么,从上面的各方面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1、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群的基数很大,更大(是美国的大约1.76倍)。
2、美国互联网基础设施远远领先于中国的,至少对终端用户来说是如此。
3、中国在互联网方面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4、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运行的软件版本比美国互联网用户落后,至少在操作系统和网络浏览器方面。
5、美国互联网行业继续领先世界,特别是因为世界各国因特网用户都需要使用其互联网服务。 (也许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情况会将持续多久呢?也许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吧。)
总的看来,美国在互联网科技及其服务技术领域远远超出中国,但是,单纯就网民数量来讲,还是中国人较多,并且这种状况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会维持下去。当然,中国的互联网领域发展空间很大,毕竟以后上网的人越来越多,对于网络的开发前景还是可观的。
幸好,我们的世界不会再2012年终结,我们可以看看以后的格局会是怎样的一个变化呢?当我们时隔多年再回头看看这篇文章以及文章中提及的状况,会不会有所改变呢?美国还会依旧是互联网领域的老大吗?中国这个发展迅速的国家会在互联网领域崛起吗?我们拭目以待。
Ⅵ 为什么 只有 中 美 互联网 知乎
你的问题是什么意思?
推荐一个网站——应用之星,做APP的,面向小白用户,哈哈
Ⅶ 关于中美网络营销发展状况比较调查的论文该从哪些方面写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日前的《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12月底,内地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8.0%,其中使用宽带上网的人数达到428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4160万台,增长了14.6%;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分别达到43万和66.9万,分别比半年前增长了5万和4.3万;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数达到74429M,IPv4地址总数59945728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4.8%和44%。
可以看出,经过十年快速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已经形成规模,互联网应用走向多元化。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正是在庞大群体的支撑下,网络营销得以实现---网络营销是指借助于国际互联网完成一系列营销环节,达到营销目标的过程。网络具有快速、高效、低成本的特点,在互联网上信息资源共享,进入障碍为零。
从营销学角度看,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是由迈卡锡教授提出的4P组合,即产品(Pro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进(Promotion)。这种理论的出发点是企业的利润,而没有将顾客的需求放到与企业的利润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而网络的互动性使得顾客能够真正参与整个营销过程,而且其参与的主动性和选择的主动性都得到加强。这就决定了网络营销首先要求把顾客整合到整个营销过程中来,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开始整个营销过程。据此,以舒尔兹教授为首的一批营销学者提出了4C的市场营销理论,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Consumer
Ⅷ 中美互联网打擂,谁才是造梦机器
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的帷幕尚未拉开,那张价值2.3万亿美元的合照就在网上疯传了,类似的高端商业活动尽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放在变幻莫测的全球化大背景下,特别是中国领导人访美的历史时刻,难免让人浮想联翩,而置身其中的互联网大佬们更是做足了功课。
算是半个中国女婿的札克伯格羞涩的秀起了中文,首富盖茨的科技大宅敞开了大门,周鸿祎执着的向智能手机鼻祖苹果CEO班门弄斧,而马云、马化腾、杨元庆也与库克、特拉维斯·卡兰尼克谈得起劲,惹得亚马逊的贝索斯也兴趣盎然的加入其中,未能与会的华为虽然早籍余承东之口宣示了“华为不是互联网公司”的傲娇,但还是通过微信段子手的努力,秀了一把存在感,作为高潮一幕的是滴滴的程维和领英的沈博阳终于“领证”了,加上此前落地的对Lyft的投资,中美互联网的整合在镁光灯下大佬们频频摆出的POSE之外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在这样的盛会中,旁观者也很容易找到兴奋的观察点。比如从市值(估值)看,美方11家公司合计19347亿美元,是中方14家公司的4倍,但没人敢于忽视中国互联网的潜力,中美互联网巨头的市值(估值)几乎与金砖四国之一的巴西GDP持平,相当于世界第八大经济体,而放眼欧洲和日本还没有与之匹敌的互联网力量,不过在趣闻和数据之外,人们更关心的是狂飙突进的中美互联网产业的竞合会呈现出怎样的态势。
抛开复杂的商业竞争,对中美互联网产业来说至少有两点趋势是显而易见的:
一、兼济天下VS独善其身
全球互联网产业虽然存在着一些物理隔绝和人为阻碍,但融合和渗透是大势所趋,未来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垄断和封闭不应是互联网的归宿。在阿里上市之初,马云在访谈中曾经披露过电商全球化的构想,可能的手段包括并购,但时至今日,天猫和淘宝的收入仍然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市场,京东也如是,而无论是亚马逊还是易趣都是全球化的。
未来中国将拥有10亿网民,贡献了全球10大互联网公司中的4家,但在金融风暴中阿里的股价却未能经受住考验,显示出收入和市场过度单一的高风险,未来的中国电商不能再死保国内市场,而要兼济天下,就像刘强东在这次中美互联网论坛上的发言,中国互联网要为全球创造价值。反观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因为从一开始就以全球化为目标,反而不存在此类问题,亚马逊要做的是深刻了解中国消费者,而易趣则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二、互联网VS实体经济
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人口红利,廉价、充足和高水平的劳动力保证了互联网服务的快速和高效,推动了中国电商和O2O的篷勃兴起,但它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则不被看好,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正与高企的商业地产一起成为压垮中国零售业态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国的情况相反,由于线下渠道结构合理,竞争充分,美国电商和零售实体高度融合,取长补短,并没有互相控制台的恶性竞争,而诸如黑色星期五这样传统零售的狂欢仍然热度十足,这似乎是一种正向促进的典型关系。
事实上,中美互联网经过之前的快速发展之后正在逐渐并轨,随着商业地产价格回归理性,以及新一代年轻人对低水平重复劳动的兴趣减弱,中国电商依赖价格战和快速物流建立起来的消费体验正在向品质服务过度,加上传统企业电商化的崛起,将使电商和实体加速融为一体,这已经为美国的经验证实,在美国十大电商中有七家是传统企业。
至于中美互联网巨头会如何搏奕,我们不妨略做猜想。
1中国梦VS美国梦是新常态
互联网将是21世纪中国梦和美国梦的新擂台,进入全民创业时代的中国互联网正爆发出远超过当年硅谷奇迹的生命力,这让新旧体制切换之下的中国经济创造了太多的赚钱机会,不过在创新红利透支之后,中美两个最发达的互联网经济体最终还是要殊途同归,这并不像滴滴程维估计得那样乐观—中国互联网比美国更有活力,事实上,当我们熟悉的这一代互联网寡头完成原始积累之后,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就只能是靠体系化的技术积累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中美互联网的造梦之争至少有一点是共通的,即能否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商业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让互联网和传统实体共享发展成果。这是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
2有竞合,更有你死我活
巴顿将军曾经对士兵说过:战争不是靠你们为国捐躯赢得的,而是靠让你们的苦逼对手为国捐躯赢得的!中美互联网有合作,必然也有竞争,有时甚至是你死我活。
我们都知道札克伯格废寝忘食的学习中文并不是为了一展语言天赋,除了谷歌的“自暴自弃”,大多数美国互联网公司特别是社交媒体仍然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很难想象一旦那扇对facebook和twitter关闭了许久的大门完全打开,会对中国社交媒体释放出怎样狂野的冲击力。比尔盖茨开放他的科技豪宅并对中国经济不吝赞美,除了洞察世情,更有突破政策采购市场的现实希望。中国互联网公司则越来越融入美国市场,滴滴对Lyft的投资可视为一种全新的竞争策略,它与领英的合作则将推动顺风车业务与高端职场社交属性的兼容。
中美互联网虽然所处的环境和发展阶段不同,但仍有共同的基因:
1、成败是相对的,唯有创新永存
每天都有公司排队上市,每天也有理想寿终正寝,互联网让成败的界限变得模糊,今天的成功有可能是明天的鸡肋,需求总在改变,不变的是永远奔跑的心态。
2、有所得必有所失
互联网创新之路会面临很多艰难抉择,世界那么大,总要去看看,人们总是追逐光鲜的偶像,却没人关注过程中的挫折、痛苦和付出。无论中美互联网有多少不同,成功的真谛无非还是马云的那句名言: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Ⅸ 中美两国国力分析对比!
中美综合国力的比较 中国与美国的综合国力相比,各个方面力量都很悬殊,特别表现在国力资源上。中国的国力资源中,优势只在于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等初级生产要素上面,而美国无论是初级生产要素,还是高级生产要素资源都很丰富。在科技力上,中国在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上都明显低于美国,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在于两国在支持科技创新系统的软环境上的差异,在于中国发展科技制度、支持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技术管理水平和国内技术发展的氛围等等方面上的落后。美国宪法明文规定,国会与政府要支持科学,促进科技进步,奖励科学发明。美国1990年代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创新体系,把科技发展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去考虑,目前信息产业的领先占有已成为其作为超级大国的重要条件。虽然中国也把科教兴国当做自己的国家发展战略,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但在许多方面缺乏力度,导致技术投入少,科技人才缺乏,科技管理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最终造成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低。美国发达的股市为高技术产业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而中国股市融资力有限,商业银行目前还是主要服务于大型或中型企业,高技术企业,特别是高技术小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渠道少。在IMD“知识产权保护是否充分”的专家调查中,中国得分仅为4.23,美国得了8分,这反映了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中美的差距。在技术管理上,美国的研发大部分由企业完成,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性,而中国科技有明显的国家化、行政化特征。在有限的知识产出中,中国知识利用效率不高,一是科技经济转化率低,还有技术合作力度不够,表现在企业、大学和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出现科学研究低水平重复现象。从知识创新的环境上看,中美差距也很大,在IMD对“公司间技术合作程度” 的调查中,中国得分为4.71,美国得了7.5分。总之,中国与美国在科技上的差异根源在于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法律和激励系统的差异。没有促进技术创新的良好软环境,科技水平不可能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和提高。 中国与美国的人力资本差距也不仅仅表现在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等硬数据上,在其他方面差距也很大。如在劳动力教育的质量上,在2005年IMD“教育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项目调查上看,中国得了3.17分,美国得了7分;在关于 “有技能的劳动力是否容易获得”调查中,中国得4.3分,美国得分为7.29;在“有能力的管理者是否容易获得” 调查中,中国得分为2.94,而美国得了7.34分。在“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调查中,中国得分为5.04,美国得分为7.29 ,甚至有人认为,美国的发达根本在于有一批视组合各类资源创造社会财富为天职的企业家。中国劳动力质量落后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公共教育投资力度不够,继续教育等方面也比较落后,在IMD“公司培训是否充分”的调查上看,中国得分4.91,美国得分为7.12,可见中美差距之大。另外,中国有限的高素质人才还面临流失的危机,在IMD“人才外流”的调查中,中国得分仅为3.51分,而美国高达7.88分,中国与美国成为人才外流中最严重流失和最吸收人才的两国。美国高素质人才积聚的根本在于其良好的人才制度。《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统计 http://www.ciis.org.cn/item/. ,美国建国200年来,大约40万欧洲的科学工作者移居美国或到美国做学术研究,过去几十年,自然科学、经济学和医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中大约有75%在美国从事研究或居住在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吸引人才的国家。良好的人力资本环境无疑给美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持续增长输入了最强大的源动力。 综上,中美综合国力最主要的差异体现在支撑综合国力的国力资源上,根本上在于支持国力资源转化的软环境上的差异。美国有一个良好的支持科技、教育等各类国力资源成长和创新的环境,包括良好的法律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激励机制等等,并且它们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正是由于充满活力的软环境,思维不断创新的文化,美国能够不断引进各国的新思想并迅速把新思想和新的创造转化为生产力,这成为美国综合国力强大的最根本武器。
Ⅹ 结合中国国情和美国,对比分析相应的电子商务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提交
目前,我国B2B电子商务坚持从国情出发,坚持稳健务实的政策,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B2B电子商务的环境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下面将从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差异、行业结构、企业政策四个方面分析我国B2B电子商务环境。
(一)基础设施
世界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极不平衡,发达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已经达到较完善的程度,但发展中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在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方面等原因,发展电子商务的各项基础设施都落后于西方,但改善很快。
1、互联网现状
美国互联网的今天也许就是中国互联网的明天,观察美国互联网的现状对于分析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在互联网基础环境方面,中国互联网用户和PC装机量低于美国,互联网用户的消费水平也低于美国,因此,中国互联网总体应用状况远落后于美国,且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表1-31中美环境差异(2004)
PC装机量
PC占人口比例
互联网用户
网民人口比例
美国
1.98亿台
71%
1.62亿
58%
中国
0.29亿台
2%
0.59亿
5%
虽然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逐年猛增,但最近的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广大互联网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仍是获取信息与休闲娱乐,这部分网民占成以上,而开展商务活动的还不足1%。
摩根士丹利在《2004年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中对中国和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在互联网技术和服务方面的相对领先程度作了对比分析。在其分析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在短信和在线游戏技术/服务方面,与美国相比,中国相对领先;在电子商务、在线广告和宽带应用方面,美国领先。尤其是在电子商务方面,中国远远落后于美国。
当前,中国互联网类似于美国三、四年前的情形。尽管中国互联网企业抓住了短信和在线游戏的互联网应用,从而成功开创了独特的互联网盈利模式,但是,就长期和根本趋势而言,网上消费和经商会逐渐像现实社会一样成为主流形态。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三年后,在中国互联网市场的主角必定是B2B电子商务企业。
2、企业信息化程度
B2B电子商务模式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网上交易平台。进入网上交易的企业要具备一定的资格,这个资格就是企业内部必须有一套合格的电子化生产管理系统。且这套系统能与外部信息流无缝对接,以实现企业生产、采购、销售全过程的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使企业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信息化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佳选择。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了20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发展过程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从总体上来看,随着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势头良好,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信息化规模、层次和水平都存在很大差距。
美国早在1993年就已有2.4万家企业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随后,经过几年的发展,美国所有的大公司都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一些跨国公司还实现了虚拟办公室。美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以上的大型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其中B2B占电子商务总额的80%以上。
以美国思科(SISCO)公司为例,思科是互联网设备和应用方案的提供商,是一个非常地道的“传统企业”,但是思科却把管理和运营成功的迁移到了互联网上。思科公司为其全部产品(路由器、交换机和其他网络互联设备)建立了虚拟的订货系统,这样只需要很少的现货产品。该公司建立虚拟订货系统之前,订购一个产品的过程十分复杂。通常,客户公司的一位工程师首先要了解客户需要的产品类型和配置,然后,这位工程师再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其公司的采购部门,采购部门再通过电话、传真把订单传给思科公司。思科公司的客户服务管理员再把订单输入到思科公司的系统中。订单一旦通过系统认可,生产计划就会再24小时之内排定。目前,思科再全球范围内80%的订单通过网络来处理。如果通过传统得方式来下订单,出现错误就会拿回来,然后再重新发货。不仅自己和合作伙伴得成本上升,同时用户得满意程度还会下降。而通过互联网下订单,在提交使就会得到自动检查,保证呢每一张订单都是正确得。合作伙伴和用户还可以在网络上跟踪订单得处理过程,这样,双方得成本都得到了控制,也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思科使电子商务得倡导者和成功得实践者,并从电子商务得应用中获益匪浅。通过成功应用电子商务,思科每年节省8亿美元得经营成本,使客户得满意度大幅上升。正是因为成功地应用呢电子商务,思科获得了很强得市场竞争能力。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还比较低。2004年,某权威机构对我国2000多家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得调查显示,应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得企业仅占调查企业总数得10%;对3000加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得调查显示,只有3.7%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成熟阶段。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缓慢的原因主要有:部分企业对信息话得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不足,信息技术得支持配套能力不强,信息化建设成本过高,有关政策法规不完善。企业再信息化应用方面能力还不强,在内部管理系统得整合上,更多得企业还仅局限于一般管理系统得开发。而以ERP为平台,整合企业内部各项系统,来实施综合管理得典型企业案例还不多。
“成功往往使只可欣赏而不可模仿得”,不能说吧思科得信息话方案照搬过来,自己也就成呢“世界先进企业”呢。索引,要错金中国企业信息话建设得健康发展,要倡导企业量力而行,结合实际,不仅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还要结合企业自身得具体情况。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3、物流配送
今年来,B2B电子商务的发展,扩大了企业得销售范围,改变呢企业传统得销售方式以及消费者得购物方式,使得送货上门等物流服务成为必然,促进呢我国物流业得兴起。但目前,我国得物流产业得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物流水平仍难以满足B2B电子商务的需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存在以下五大差距:
(1)成本高 居世界银行得推测,我国得物流费用占GDP得比重约为16.7%,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左右。
(2)周转慢 2000年我国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得周转速度为1.62次,而日本制造业得平均周转速度为15~18次,一些知名跨国公司如沃尔玛、家乐福灯已经达到20~30次。
(3)库存大 到2000年底,我国库存商品沉淀得资金高达4万亿元,占全过GDP近50%。在目前世界工人得库存商品与GDP得比例中,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1%,发展中国家也不过5%。
(4)效率低 有关专家估算,我国仅汽车空驶率就高达37%,相当于150万辆载重汽车来回空泡,意见商品从生产出来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十几次得搬动、装卸、长时间得储存、曝光,因此,每年全国物质损耗约为3000亿元以上。
(5)传统流通干事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有资料显示,美国、日本、欧洲等物流发达国家和地区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得比例已经达到30%`70%,而我国得工业企业中,把原材料物流交给第三方物流的占18%,吧销售物流交给第三方的仅占16%.
随着第三方物流得不断发展,我国愈来愈多得企业也开始将物流业务外包出去。例如,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将全部物流外包给第三方,而自身集中于汽车的设计、生产和制造。第三方无酒公司负责上千种零件得包装转换,按照通用公司发出得指令想公司零部件中转地狡猾,甚至在通用公司生产现场设置办公室,解决系那场物流问题,使通用汽车公司得物流系统高效有序地运转,能更加集中于核心业务。
众所周知,物流配送使电子商务得一个重要环节。在B2B电子商务得物流配送中,除极少数可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得数据产品外,绝大多数商品需要往下配送。配送问题不解决,无法形成完整得商务活动,B2B电子商务大打折扣。
要解决我国物流配送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同你合作。邮政、特洛、公路、河运、海运、航空、专业递送公司等应打破地区和部门之间得封锁,建成多功能、全方位的物流配送网络。同时,从事B2B电子商务得企业应着力研究适应自身业务特点得配送系统,真正做到物流配送快速、有效,并实现低成本配送。
(二)文化和社会差异
1、文化差异
由于再B2B电子商务交易中,买卖双方往往不能直接见面,而要凭借第三方(权威方)发放得证明(CA),再网上向对方说明自己得身份,买卖双方或多方都是“背靠背”得方式
中国冷更喜欢面对面得交流,也乐于依靠长期建立再信任、家庭亲情或历史基础上得商业关系来进行交易。这往往也因为中国传统的商业环境中,缺乏对陌生方得信用了解,法律保护机制与不完善。因此,关系就成为开展生意得必要条件。尤其使做一些大一点得生意,不见面、不吃饭、不送礼,是很难做事情得,而这一套商务商务惯例很难移植到网上进行。
然而当今无论从网络可知还是商业经济都处于景象地位得美国,其独特得民族文化为B2B电子商务得迅速普及提供呢良好得条件。美国冷敢于冒险,具有不断尝试新机会得民族个性,因此,他们往往部位各条条框框说束缚,敢于创新并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面对B2B电子商务带来得无限三辑,他们不是怀疑,而是用热忱的态度去拥抱这一新得机遇。
但这是否意味在线B2B商务难以再中国成功呢?
不一定,中国得公司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使处于产品已高度标准化得出口行业得公司,他们经常需要与国外得客户打交道。在这些交易中,关系并不是重要因素(在线销售很多使通过拍卖来完成得,公司也主要根据预先可明确定义得产品价格和质量来开展竞争)。第二类使那些面向中国本地市场得公司,他们可能不大适应同那些还未与他们见过面得公司做生意。这将会阻碍B2B电子商务得发展,特别使不利于建立公共电子市场。
在我国,不妨将面对面得关系与高效得B2B电子商务交易结合起来。没有理由认为只要买卖方进行网上交易,就无需花较大精力来建立紧密的私人关系;双方交易前得认识过程不可缺少,如他们之间能建立电子商务连接,这会更有效地补充发展他们之间得关系。比如说在买房或买方主导得电子市场中,公司可以与他们编号得商业伙伴建立网络连接,以加强他们之间得商业联系。但在公共电子市场中,交易得使一般商品花得产品如大众型工业原料时,中国企业可能并不看重双方之间得关系,而是更看重价格、质量。例如再www.chemconnect.com全球化学工业品交易网上,中国得供应商已再上面与国外买家进行在线交易。
2、社会差异
美国B2B电子商务的母的是为了让企业降低成本,加快流转速度,进而为企业增加利润,这一点与中国得B2B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中美社会类型得差异,使得中美发展B2B得道路注定不一致。
根据Aberdeen Group得报告,美国产品得价格中包裹:22.8%得直接成本、13.6%得简介成本、21.7%得人员成本、21.3%得税收。26%得利润。根据其估计,通过使用B2B得模式,可以降低15%得直接成本以及70%得间接衬衫本。具体地说,对一个订单得平均处理成本,如果使用手工模式需要107美元,而使用B2B某事自动进行仅需要30美元。另外,通过使用B2B,采购周期可以缩短50%~70%。基于上面得考虑,美国采用B2B模式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等目的。
但是,中国得经济状况和美国大不相同,美国使典型得“人贵物廉”得社会,通过自动处理可以减少人员,而中国人员成本相对较低,通过使用B2B得模式固然也可以减少一般处理人员,以降低成本,但需要增加更为昂贵得专业人员,同时还需要维持通信、设备等费用,中得成本未必能够降低,可能还会提高。
所以,中国B2B电子商务得发展不应盲目照搬照抄美国,而应结合我国得国庆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三)行业结构
电子商务给不同行业所带来的机会大不相同,不仅向各个产业渗透的顺序不一样,而且各产业所获得的收益也不尽相同。研究表明,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生产厂商特别适合采用电子商务,同时,在未来5年内,计算机和通信设备食品饮料、汽车以及配件、制造业设备和原材料、建筑物和房地产等五大行业将是未来运用电子商务的重点行业。
由于美国的B2B电子商务起步比中国要早,现已在各行业蓬勃发展起来。相比之下,中国的行业结构对其开展B2B网上交易损益参半:
1)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属于制造业,而且,他们的交易产品多是直接商品(原材料),这些商品不太容易特征化,它们往往是某个业务过程的中间产物,将这些产品转移到网上进行交易就比较困难。因此,中国开展网上交易最好的产品可能是化学用品、橡胶、纺织、鞋、皮革等容易在网上交易目录中定性的产品。
2)中国的第三产业不发达,第三产业的企业如航空公司、银行建立的卖方主导的B2B电子商务网站发展潜力不是很大。他们难以单个地从开展的电子商务中获益。因此,在这些行业中,由第三方建立行业网站或联合起来共同开展电子商务更能提高行业生产率、增加收益。
3)在中国的许多行业中,存在着行业壁垒低、竞争过度等问题,这将在某种程度上刺激电子商务的发展。比如在家电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各大公司的品牌战价格战打得不亦乐乎。为了进一步取得经营优势,他们将采取一切手段来提高效率,包括电子商务。目前,中国的主要家电厂商都已触网,开展了B2B交易。
4)中国许多行业的市场集约化程度不高,中间环节偏多,供应链效率低下,耗费偏大,表现为经营粗放。而电子商务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将粗放的过程集约化。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恰好是传统产业过于粗放。行业中的交易成本偏高。实施B2B电子商务能通过电子订单、自动化交易、合作管理库存、协同计划等方式消除重复劳动,减少无效中间商,提供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但问题是B2B实施要想获得进一步的成功,就需对传统不合理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这样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阻碍(如减员)。消除过去不合理的流程,这可能会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从而减缓B2B的发展。
(四)企业政策
B2B电子商务以其优异的功能特点和难以回避的诱惑,受到了中外企业的青睐。但是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处于主观、随意的经验管理阶段,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大大影响了B2B在我国的发展,重要表现在:
1、 企业规模不大
美国在各个细分的市场几乎都已经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大型垄断企业存在的格局,这些企业规模都比较大,而且都已经在内部实现了完整的ERP系统。因此,美国的B2B核心不在两边的B上面,而是在中间的to上面,最终实现的效果是两边的ERP系统可以直接通过B2B实现互操作。
但是,中国中小企业广布的特性和市场发展的规律决定了网络中的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是一家垄断,使用中国企业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绝大多数企业都密钥任何ERP系统,能有个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就不错了。到现在为止,中国企业内部最普及的管理软件是财务软件,普及率也不到50%。这样,中国的B2B如果简单地假设企业内部都有完善的ERP系统,那么这个B2B一定找不到几个用户。
2、企业业务流程不规范
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内部责任划分不明确,业务流程也不规范。但是为了从电子商务中获益,公司必须将某些流程自动化,建立其明确的授权程序。比如,一家大型制造商想把办公用品及计算机设备的采购放到网上进行,那么:
1)在西方,像SAPOracle公司就会为该公司安装一套采购软件系统,它定义了一系列的“用户特征”。每个用户就可以根据系统规定的权限,在一定的全额范围内,无需上司批准,直接在网上下订单,或在金额超过授权范围的情况下,从领导那获得电子批复,再进行网上交易。以上这种系统的成功实施需要把员工明确分为特定的类别,并制定清楚的程序。
2)而在中国的许多企业中,人们往往对这种正式定义的程序有抵制,认为它缺乏“人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中国也很难成功实施ERP项目,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例子也不大好过。
3、企业之间缺乏信息共享
企业只有在与供应链中的伙伴共享有关需求、决策、生产信息时,才能获得电子商务的全部益处。戴尔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公司始终保持供应链信息的透明:在每一思科,它的供应商都能知道公司生产系统中的定单等级、库存情况,因此,就能在适当的时候,将合适数量的产品运送给公司。
中国的B2B电子商务运作远没有这样复杂。这其中除了技术方面的愿与你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的心理状态。他们缺乏对商业伙伴的信任,普遍擅长“单打独斗”|,不擅长“有效结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目前的竞争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多数局限于单个个体的较量。而未来中国市场的竞争将适应客户日益苛刻的要求,升级到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将迫使企业学会共享供应链运作中的信息。
因此,中国的企业要迅速转变经营思想和方针,将企业经营尽早纳入因特网的轨道,以推动中国B2B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中国B2B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展望
虽然我国的B2B电子商务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但作为电子商务的一种最主要的应用模式,B2B电子商务蕴涵了无限的商机,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发展B2B电子商务的环境(网络基础建设等运行环境,市场环境、信息安全、认证中心建设等条件)逐步完善,国家有关电子商务的各项政策、法规也日益健全。
尽管在我国发展B2B电子商务的过程中,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但不可置疑的是中国B2B市场的发展已经启动,中国已登上了网络快车,前面的景致一定会越来越精彩,我国的B2B电子商务必将再创辉煌。
结论与展望
B2B电子商务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很大的后发优势与较大的发展空间,机遇与挑战并存。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B2B电子商务发展的层次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信用体制、网上支付、物流网络目前仍是制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三大核心瓶颈。由于目前没有完善的银行网上担保和交付系统、没有完善的诚信评级记录和系统,目前中国B2B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的信息和产品发布阶段,主要是以提供多点对多点的贸易信息交流平台为主。
2004年11月,开始运营的买麦网在首次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中国B2B市场还没有发展到大家来分蛋糕的地步,当务之急是要将蛋糕一起做大。
虽然中B2B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益的经验,但是由于中国的电子商务环境同美国存在较大差别,照搬美国模式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所以中国B2B电子商务的成功发展必须针对自身的特点来描绘未来发展的蓝图。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B2B商业模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大企业成为发展和应用电子商务的先锋,先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化,通过互联网将企业的上家(供应商)访问下家(销售商)联为一体,建立网上采购系统。
2)建立专业网站作为电子商务的切入点,逐步实现网上交易。
3)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全球采购、分销。
4)中小企业借助中介网站开展B2B电子商务。
目前,我国B2B电子商务的成长环境已基本形成,一个日臻成熟、充分保障、协调发展、良性循环、以点带面的有中国特色的B2B电子商务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