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的特点,原因和背景
特点:
中国货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当局为了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管理和调节货币与信用的政策。它同样由最终目标、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中介目标等因素构成。中国的货币政策,随中国的政策与发展实践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中国特色。
原因: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背景:
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
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
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
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1)中国货币超发的原因和变动趋势分析扩展阅读:
大事记
2015年第一季度
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瑞士国家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就在瑞士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有关事宜达成一致,并同意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地区扩大到瑞士,投资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
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2015年第3号公告,允许保险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资本补充债券。
1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4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
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在全国开展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操作的通知》(银发[2015]43号)和《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与常备借贷便利抵押品指引(试行)〉的通知》(银发[2015]42号)。
在前期10省(市)分支机构试行常备借贷便利操作的基础上,在全国推广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完善中央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渠道。
2月10日,发布《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
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苏里南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5.2亿苏里南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月2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开发银行深化改革方案》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单位按照方案要求和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
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亚美尼亚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770亿亚美尼亚德拉姆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5年第7号公告,简化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管理流程,提高发行管理效率和透明度,促进受托机构与发起机构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切实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健康发展。
3月30日,为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5]98号)。
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续签了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400亿澳大利亚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15年第一季度例会。
3月31日,《存款保险条例》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㈡ 中国为什么要货币超发
我认为是因为中国的货币发行政策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漏洞,主要原因是,中国出口大量的产品,结算后出口后企业手中有大量的美元,而央行就增发与这些美元等值的人民币,还换去这些企业手中的美元,于是,大量基础货币流入了市场,只是我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㈢ 中国货币超发为什么并没有带来人民币大贬值
因为钱全到了房地产
㈣ 货币超发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是因为中国的货币发行政策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漏洞,主要原因是,中国出口大量的产品内,容结算后出口后企业手中有大量的美元,而央行就增发与这些美元等值的人民币,还换去这些企业手中的美元,于是,大量基础货币流入了市场,只是我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㈤ 为什么中国货币超发.人民币还升值
你也许是对近十年央抄行超发表示了疑问。其实近十年人民币的超发,是为了抵御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问题,和,降低因为持有美国国债导致的美国转嫁到人民币上的债务危机。这两点,是近十年来超发的主要原因。另外,这十年中著名的2008年的4万亿,是因为热钱出逃,国内市场暂时性通缩,为了应对通缩所以又发了。现在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下,国际通缩,所以各国都在降低利率,宽松货币(发行),中国为继续应对人民币兑其他货币的保值,和对美元的汇率稳定,对应的继续发行货币。
㈥ 中国货币超发,为什么没有通货膨胀
货币是调节经济的一种手段,比如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包括货币发行量,发行货币本来回就是刺激通答胀预期,从需求短带动供给端的一种经济刺激模式。那么,没有造成通货膨胀说明货币发行量还是有管理和有控制的,即通货膨胀在合理的区间,比如低于3%,就是好的。
如果过高才会对经济造成拟制作用。没有造成通货膨胀也说明货币超发带来的物价飙升的可能性被某个领域吸收了,就是资产投资领域。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经济体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导致物价水平的移动。而在货币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当市场上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购买力下降,这就是通货膨胀。该理论被总结为一个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
与货币贬值不同,整体通货膨胀为特定经济体内之货币价值的下降,而货币贬值为货币在经济体之间相对价值的降低。前者影响此货币在国内使用的价值,而后者影响此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通货膨胀的货是指“货币”。
㈦ 中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我之前发的答案,也是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的。
话说,为啥这段时间这个问题这么多呢?是说有的学校要求写这个题目的论文吗?
——————————————————————————————————————————
目前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一个是之前为了在危机中保障经济发展而发放了巨额货币,所以相对而言商品量不变但是钱多太多,平均下来就表现为商品普遍涨价。
另外就是美元在之前的次贷危机中基本上已经‘实际破产’了,美元之所以能挺下来,还是因为它牵扯面太广,世界还需要它,所以允许美联储‘开印钞机救美国’,但是美元实际含金量还是大幅降低。
这样就是说,虽然人民币对内通货膨胀,但是美元贬值幅度超过中国,所以还是人民币相对更值钱一点。要不老美怎么老叫唤让人民币升值呢?人民币升值了,于是美元可以换的人民币更少了。大量的美元换成人民币涌入中国市场,就使得我国货币相对过剩的情况更加严重——》也就是通货膨胀更加严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目前我国通货膨胀是之前上述两个原因较长时间作用的结果。
我认为,要缓解通货膨胀,要么央行有魄力实行较为严格的紧缩政策,将超发的货币收回到合适的水平——这么做的恶劣后果是无数中小企业会倒闭,大企业业绩下滑,经济增长不能保证。要么就得狠心严格监管控制国际汇兑和国际投资,防止热钱涌入——这么做后果也很恶劣,因为出口贸易在中国GDP中占很大比重,而且国际投资确实对一些地区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作用,因此要是实行严格的汇率政策,基本上也是进出口企业破产,经济增长无法保障。这其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货币政策(包括对内和对外)既要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又要用来控制通货膨胀,这两个目的是存在冲突的。
这个系统只有一个手段,但是想要达到两个冲突目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自由度不够。类似于只有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但却要求解出两个变量的唯一确定解一样不现实。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增加调控工具,增加自由度,才可能同时达到两个目标。
我个人认为,可以增加一种货币工具,用发放类似‘粮油票’之类的凭证来补偿国内人民在通货膨胀中遭受的损失。这样一来保证生产,二来对内补贴,三来区分对国内外交易的态度,而且灵活易掌握。我认为这么做比简单的利率市场化或者什么人民币国际自由化要靠谱。
㈧ 中国的人民币怎么会超发
我们已经知道,通货膨胀就是人民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需要的量,或者说人民币作为通货超发的量就叫做通货膨胀。问题在于: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发行超过商品流通需要的量呢?不超发行不行呢?
第一,金银货币可以自行消除通货膨胀或紧缩。改革开放以后,使用的流通手段,不是金货币或者银货币。所以,出现通货膨胀或紧缩是必然的。因为,金货币或者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金或银货币在和商品的交换中,就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货币、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流通中的货币量是由商品的总价值和流通速度决定的。在这种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出现膨胀或者紧缩是正常的现象。但是要记住,这种膨胀或紧缩是受商品的总价格调节的。如果超过这个总价格出现膨胀,金货币或银货币就会回炉变成金银条块,相反,如果没有满足这个总价格出现紧缩,金银条块就会铸成金银货币投入市场。可见在这里,商品的总价格决定流通中的货币量。
第二,改革开放使用的流通手段,是没有价值的人民币,因为没有价值,所以,就不可能执行价值的尺度,也就不遵守价值的规律。在这种条件下,人民币要和商品交换,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怎么办呢?就必须给人民币规定交换价值,用人民币的交换价值决定和商品交换的数量或者决定商品的价格。人民币的交换价值是怎样决定的呢?是由它的流通数量决定的,或者说由它的发行数量决定的。发行的数量越多,人民币的交换价值就越少。这就是纸币的交换价值的规律或者说是人民币的交换价值的规律。用人民币和商品交换首先要确定商品的交换数量或者说确定商品的价格。因为,人民币的交换价值是随着发行量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地减少或者说不断地贬值,那么,商品的价格也就随着人民币的不断贬值而不断地上涨。这就是在纸币(成为流通的唯一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商品的总价格是由人民币的交换价值决定的,或者说商品的总价格是由流通中的纸币的流通数量决定的。这和金货币的情况正好相反,在那里,金货币的流通数量是由商品的总价格确定的。
第三,改革开放中,人民币不是作为一般的货币执行五种货币的职能,而是执行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人民币不是一般的货币而是为了赚钱的货币,所以,人民币就是资本,就是中国资本。中国资本就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用人民币赚取更多的人民币的活动,要赚取更多的人民币,人民币不超发那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问题的本质。如果不超发人民币,中国资本在自由竟争的条件下,一切商品都要用人民币购买,一切交易都要用人民币支付,那是绝对不够用的。所以,我们不要埋怨政府不断地超发人民币,他们已经上了贼船,他们受到中国资本发展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正是因为这个根本的原因,从改革开放第一天起,就开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根据中国资本的需要增发人民币,这种情况就是在改革开放的第一天起(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开始),就开始了通货膨胀的历程。
好心的人们总以为,钱多了是好事,工资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可是,好心的人们,并不理解这是中国资本的需要!中国资本需要超发人民币,需要通货膨胀,只有这样中国资本才能实现它的赚钱的活动。因此,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看到表面的繁荣,我们要看到,通货膨胀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在通货膨胀的发展中,总有一天好心的人们的那么一点工资或者可怜的收入都要化为泡影。这个时刻已经开始了,到来了。最先感觉到的就是那些低保户,那些低工资的人们。
中国人民不需要通货膨胀!因此,消灭通货膨胀的任务,已经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