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分析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26 08:24:01

㈠ 最全最新数据分析,贸易战对中国的GDP影响有多大

微不足道,5000亿美元对于中国12万亿的gdp本身就很小,美国加征关税并不是就不进口了,可能会减少三分之一的进口,再说中国不出口给美国并不是产品就停产了,综合下来影响微乎其微

㈡ 对国内生产总值和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用什么方法

3.3对百货商品销量连续40天如下:
单位:万元

41 25 29 47 38 34 30 38 43 40

46 36 45 37 37 36 45 43 33 44 BR /> 35 28 46 34 30 37 44 26 38 44

42 36 37 37 49 39 42 32 36 35

要求:根据上述数据适当分组,频数分布表的编制,并绘制直方图。

1,确定组数:

,取k = 6

2,确定从小组:

组从=(最大值 - 最小值)÷组数= (49 - 25)÷6 = 4,取5

3,分组频率表

销售收入(百万元)频率频率%累积频率累积频率%

<= 25 1 2.5 1 2.5 BR /> 5月26日至30日12.5 6 15.0

31 - 35 6 15.0 12 30.0

36 - 40 14 35.0 26 65.0

41 - 45 10 25.0 36 90.0

46 + 4 10.0 40 100.0

的/> 3.6 40 100.0

<br的自动装弹袋食品生产线总和,每袋重约50g,但由于某些原因,每袋的重量是不完全50克。这里是100袋食物的随机样本,测得的体重数据如下:

单位g

57 46 49 54 55 58 49 61 51 49

51 60 52 54 51 55 60 56 47 47

53 51 48 53 50 52 40 45 57 53

52 51 46 48 47 53 47 53 44 47

50 52 53 47 45 48 54 52 48 46

49 52 59 53 50 43 53 46 57 49

49 44 57 52 42 49 43 47 46 48

51 59 45 45 46 52 55 47 49 50

54 47 48 44 57 47 53 58 52 48 55 53 57 49 56 56 57 53 41 48

要求:

(1)建立数据的频率表。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3)中的特征数据分布的描述。

溶液:(1)根据上述数据适当地组合,频数分布表的编制,并计算累积频率和累积频率。

1,确定组数:

,取k = 6或7

2,确定从小组:

组从=(最大 - 最小)÷数量组=(61-40)÷6 = 3.5,取3或4,5

组从=(最大 - 最小)组数÷=(61-40)÷7 = 3,

3从三组分组

频率表,上限小于

频率百分比累积频率累积百分比

有效40.00 - 42.00 3 3.0 3 3.0

43.00 - 45.00 9 9.0 12 12.0

46.00 - 48.00 24 24.0 36 36.0

49.00 - 51.00 19 19.0 55 55.0

52.00 - 54.00 24 24.0 79 79.0

55.00 - 57.00 14 14.0 93 93.0

58.00 + 7 7.0 100 100.0

总计100 100.0

柱状图:在4

组,上限为小于或等于

频率百分比累积频率累积百分比 BR />有效<= 40.00 1 1.0 1 1.0

41.00 - 44.00 7 7.0 8 8.0

45.00 - 48.00 28 28.0 36 36.0

49.00 - 52.00 28 28.0 64 64.0

53.00 - 56.00 22 22.0 86 86.0

57.00 - 60.00 13 13.0 99 99.0

61.00 + 1 1.0 100 100.0

总计100 100.0

直方图:

组从5最大为小于或等于

频率百分比累积频率累积百分比

有效<= 45.00 12 12.0 12.0 12.0

46.00 - 50.00 37 37.0 49.0 49.0

51.00 - 55.00 34 34.0 83.0 83.0

56.00 - 60.00 16 16.0 99.0 99.0

61.00 + 1 1.0 100.0 100.0

总计100 100.0

直方图:

分布:左侧钟。

25网民4.2随机样本得到他们的青睐如下:

单位:生日

19 15 29 25 24

23 21 38 22 18

30 20 19 19 16

23 27 22 34 24

41 20 31 17 23

要求;

(1)计算模式,中位数:

1,排序形成单因素和分值累积频率分布频率分布:

网民青睐

频数百分比累积频数累计百分比

有效期15 1 4.0 1 4.0

16 1 4.0 2 8.0

17 1 4.0 3 12.0

18 1 4.0 4 16.0

19 3 12.0 7 28.0

20 2 8.0 9 36.0

21 1 4.0 10 40.0 /> 22 2 8.0 12 48.0

<br 23 3 12.0 15 60.0

24 2 8.0 17 68.0

25 1 4.0 18 72.0

27 1 4.0 19 76.0

29 1 4.0 20 80.0

30 1 4.0 21 84.0

31 1 4.0 22 88.0

34 1 4.0 23 92.0

38 1 4.0 24 96.0

41 1 4.0 25 100.0

合计25 100.0

从可见频率,模态,莫有两个:19,23;从累积频率看,我的中位数= 23。

(2)根据四分位数定义的公式进行计算。

Q1位置= 25/4 = 6.25,所以Q1 = 19,Q3位置= 3×25/4 = 18.75,因此Q3 = 27,或者像25和27都只有一个,所以Q3也可以等于25 +0.75×2 = 26.5。

(3)计算出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均值= 24.00,标准差= 6.652

(4)计算偏度和峰度。

偏度= 1.080;峰度= 0.773

(5)对网民的年龄分布综合分析:

分布,均值= 24,SD = 6.652,分布为右偏。一看形式分配需要进行分组。

下一个分组直方图:

分组概率密度曲线情况:

分组:

1,确定组数: ,取k = 6

2,确定从小组:从组= - 组=(41-15)÷6 = 4.3,取5

3,分组频率表(最大最小)÷数量

互联网用户的年龄(离散化)

频数百分比累积频数累计百分比

有效<= 15 1 4.0 1 4.0

8月16日至20日32.0 9 36.0

21 - 25 9 36.0 18 72.0

三月26日至30日12.0 21 84.0

31 - 35 2 8.0 23 92.0

36 - 40 1 4.0 24 96.0

41±1 4.0 25 100.0
>共25 100.0

分组的均值和方差:

平均23.3000

标准偏差7.02377

方差49.333

偏度1.163

。直方图的峰度1.302

分组:

4.6抽取一个地区120家企业,利润是根据以下结果进行分组:

受获利金额分组(元)数量企业的()

200300

300400

400500

500600

600超过19

42 BR /> 18

共有120

要求:

(1)计算出的120企业利润的金额均值和标准差。

(2)计算企业利润额120位数,众数,中位数

四方解决方案:值N适用120

缺数0

平均426.6667

标准。偏差116.48445

偏度0.208

标准。的偏度0.221

峰度-0.625 标准错误。的/> 7.11生产包装食品用全自动打包机袋,标准体重l00g的峰度0.438

<br错误。从日现在由一批产品50包重复检查随机抽样产生的,每包的重量测量(单位:g)如下:

每包重量(g)包装数量 9698

98100

100102

102104

104106 2

3

7 BR /> 4共50

已知重量的正态分布食品包装要求:

(1)确定种类的食物,以95%的置信区间的平均重量。

解决方案:一个大样本,总体方差未知,与z统计

样本平均值= 101.4,样本标准差s = 1.829

置信区间:
>

= 0.95,== 1.96

==(100.89,101.91)

(2)如果要求不合格食品重量小于l00g确定95%的合格率的批次的食品置信区间。

解决方法:大样本的估计,总体方差未知,与z统计

采样率=(50-5)/ 50 = 0.9 置信范围:占国内

= 0.95,== 1.96

==(0.8168,0.9832)

11.6以下是七个方面,2000年,人均生产总值(GDP)和人均消费统计数据水平:人均消费水平

人均GDP(元)(元)

上海,辽宁,江西

贵州,河南,陕西22 460

11 226

34 547

4 851

5 444

2 662

4 549 7 326

4 490

11 546

2 396

2 208

1 608

2 035

要求:

(1)人均GDP为自变量,人均消费水平为因变量,绘制散点图,并描述了两种形式之间的关系。

(2)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强度。

(3)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的估计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的实际意义。

(4)计算判定系数并解释其意义。

(5)检验线性回归方程为显著关系(α= 0.05)。

(6)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均GDP为5000元,人均消费水平的预测。当

(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是每95%的置信区间和预测区间的人均消费水平5000元。

解决方案:(1)

有可能是一个线性关系__



(2)相关系数:<br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消费水平(元)

人均GDP(元)1.998 Pearson相关系数之间p>相关(**)人均

显著(双面)0.000

以北7 7

消费水平(元)Pearson相关0.998(**)1

显著(双面)0.000 BR />以北7 7

**。在.01水平显著相关(双侧)上。

有很强的线性关系。

(3)的回归方程为:

系数标准化系数T显著

乙SE Beta版

1(常量)734.693 139.540非标准化系数(一)

模型5.265 0.003

人均GDP(元)0.309 0.008 0.998 36.492 0.000

一个因变量:人均消费水平(元)

回归系数是指:不提高1元,人均GDP,人均消费0.309亿美元。

(4)

模型摘要模型居民方调整的R平方估计的标准差

1 0.998(一)0.996 0.996 247.303

一。预测变量:(常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

人均消费人均GDP的影响达到99.6%。

(5)F检验:

方差分析(二)

平方的总和型号DF平均平方和F显著

1返回81,444,968.680 1 81,444,968.680 1,331.692 .000(一)
残差305,795.034 5 61,159.007

合计81,750,763.714 6

一个预测变量:(常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

b因变量:人均消费水平(元)测试

回归系数:t检验

系数(一)

非标准化系数模型显著标准化系数T
>β 1(常量)734.693 139.540 5.265 0.003

人均GDP(元)0.309 0.008 0.998 36.492 0.000

一个因变量:人均消费水平(元)
>(6)

一个地区的人均GDP是人均5000元消费水平预测2278.10657元。

(7)

人均GDP为每95%信心区间[1990.74915,2565.46399],预测区间[1580.46315,2975.74999]人均消费水平5000元。

13.4下表显示了中国的财政1981年和2000年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支出数据表明量

年度支出(万元)年支出(元)
> 1981 171.36 1991 708.00

1982 196.96 1992 792.96

1983 223.54 1993 957.77

1984 263.17 1994 1278 0.18

1985 316.70 1995 1467 .06

1986 379.93 1996 1704。 25

1987 402.75 1997 1903 0.59

1988 486.10 1998 2154 0.38

1989 553.33 1999 2408 .06

1990 617.29 2000 2736 0.88

(1)渲染时间序列图描述的趋势。

(2)选择合适的趋势线拟合数据,并根据趋势线预测开支在2001年。

详细的解答:

(1)趋势如下:

(2)可以从趋势中可以看出,中国的金融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支出的数额列示表明指数增长的趋势,所以选择的指数曲线。线性变换后,运用Excel输出的回归结果如下:

复R 0.998423

R平方0.996849

调整的R平方0.996674

标准观测误差0.022125

DF SS MS F显著性F

回归1 2.787616 2.787616 5694.885 5.68E-24

残差18 0.008811 0.000489 BR />共19 2.796427

系数标准误差t统计P值低95%95%上限

截2.163699 0.010278 210.5269 5.55E-32 2.142106 2.185291

X变量1 0.064745 0.000858 75.46446 5.68E-24 0.062942 0.066547

,,,。因此,指数曲线方程:。

2001年的预测是:13.10 19952000年北京月平均气温数据如下(单位:):

月/年份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1 -0.7 -2.2 -3.8 - 3.9 -1.6 -6.4

2 2.1 -0.4 1.3 2.4 2.2 -1.5

3 7.7 6.2 8.7 7.6 4.8 8.1

4 14.7 14.3 14.5 15.0 14.4 14.6

5 19.8 21.6 20.0 19.9 19.5 20.4

6 24.3 25.4 24.6 23.6 25.4 26.7

7 25.9 25.5 28.2 26.5 28.1 29.6

8 25.4 23.9 26.6 25.1 25.6 25.7

9 19.0 20.7 18.6 22.2 20.9 21.8

10 14.5 12.8 14.0 14.8 13.0 12.6 11 7.7 4.2 5.4 4.0 5.9 3.0

类型的时间序列的12 -0.4 0.9 -1.5 0.1 -0.6 -0.6

(1)年的时间序列绘制折地图,判断。

(2)用多元回归模型来预测季节平均气温为每月2001。

详细的解答:

(1)年的时间序列折叠示意图如下:

折叠的时间序列可以从每年的图中可以看出,北京的月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由于越线图的走势表明,该序列不存在。

(2)季节性的多元回归模型:

月份设置。季节性的多元回归模型:

虚拟变量为:

,,......,。

Excel的输出由回归结果如下:

B0 -0.2233

B1 -0.0030

M1 -2.7832

M2 1.3365

M3 7.5062

M4 14.9092

M5 20.5289

M6 25.3319

M7 27.6349

M8 25.7213

M9 20.8743

M10 13.9606 M11 5.3803

季节性的多元回归方程为:

2001年的预测值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为如下:??

年/月时间假人预测

M1 M2 M3 M4 M5 M6 M7 M8 M9 M10 M11

1 73 1 0 0 0 0 0 0 0 0 0 0 -3.2

2 74 0 1 0 0 0 0 0 0 0 0 0 0.9 3 75 0 0 1 0 0 0 0 0 0 0 0 7.1

4 76 0 0 0 1 0 0 0 0 0 0 0 14.5

5 77 0 0 0 0 1 0 0 0 0 0 0 20.1

6 78 0 0 0 0 0 1 0 0 0 0 0 24.9

7 79 0 0 0 0 0 0 1 0 0 0 0 27.2

8 80 0 0 0 0 0 0 0 1 0 0 0 25.3

9 81 0 0 0 0 0 0 0 0 1 0 0 20.4

10 82 0 0 0 0 0 0 0 0 0 1 0 13.5
> 11 83 0 0 0 0 0 0 0 0 0 0 1 4.9
12 8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5

㈢ 如何应用CPI PPI GDP 等判断国家的宏观经济走向... 或者有哪些书是介绍 根据数据分析国家宏观经济走向的。

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版标,通常作权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PPI 又称作生产者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
gdp国内生产总值,反应总体经济的增减量,这都是最基本的经济概念,初级经济学教科书里都有讲
不用太专业的书,买本宏观经济学来看就行,初级的,曼昆的或者萨缪尔森的

㈣ 结合2005-2009年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分析我国经济实力的变化

请结合2005-2009年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总值和人均)分析我国经济实力的变化.

㈤ 中国近10年来的GDP数据(1998-2007)

分部门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

年度 国民..率 居民..率 政府..率 居民 政府 非金融业 金融业

1992 40.3 31.1 31.0 52.3 14.6 30.5 2.5

1993 41.7 29.9 32.4 46.3 15.0 36.0 2.8

1994 42.7 32.6 29.0 50.3 12.2 35.4 2.1

1995 41.6 30.0 29.6 48.2 11.7 38.3 1.8

1996 40.3 30.8 31.7 52.9 13.5 31.4 2.2

1997 40.8 30.5 32.3 50.9 13.8 34.3 1.0

1998 40.0 29.9 30.0 51.0 13.2 34.3 1.5

1999 38.6 27.6 31.0 48.0 14.9 35.6 1.4

2000 38.5 25.5 32.5 42.8 16.5 39.1 1.5

2001 38.9 25.4 35.9 41.6 19.5 38.2 0.8

资料来源:1999-2004 年《中国统计年鉴》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

要求: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储蓄结构的变化,并指出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2 17:01:05编辑过]
--------------------------------------------------------------------------------

-- 作者:sz-kzg
-- 发布时间:2006-5-20 23:06:02

-- 中国储蓄率过高原因(康治国 答题)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按四部分划分,储蓄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业和金融业储蓄。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支出

其中,非金融业和金融业的储蓄分别等于他们的可支配收入。

国民储蓄(总储蓄)是上述四部分储蓄之和。

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10年来,中国国民储蓄率维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上。

10年来,居民储蓄占国民储蓄(总储蓄)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52.3%下降到2001年的41.6%,同时期非金融业和政府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不断上升,分别比初期增加7.7和4.9个百分点。因此,中国国民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的原因不完全因为居民储蓄率过高,而要归结到非金融业和政府储蓄的不断增长。

政府储蓄增长的原因:政府可支配收入随着税收增强、国库收入提高而增加,同时由于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的日常支出有一定程度缩减。表中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随着机构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储蓄率由30%增长到2001年的35.9%,政府储蓄率上升使得政府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由1998年13.2%增长到2001年的19.5%。

由于非金融业的可支配收入全部纳入国民储蓄(总储蓄),因此其占国民储蓄比重增长也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主要是中国总体经济环境的改善,企业的整体效益提升。

二、虽然,国民储蓄占总储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居民储蓄率还是保持较高水平。

这符合我国的国情。

1、国内由于养老、医疗等制度的不完善,教育支出的不断提高,使得居民必须保持较高预防性的储蓄,以维持基本生活和解决子女及将来的养老问题。

2、国内投资渠道狭窄也限制了居民的投资。

3、中国银行中80%的储蓄集中在20%的富裕阶层手中,而富裕阶层的消费已经饱和,目前政策无法刺激消费的继续增长。

因此,政府应调节国民收入向居民倾斜,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增加转移支付,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

-- 作者:sz-jiangweimin
-- 发布时间:2006-5-23 21:13:10

--
宏观经济案例分析
【摘录】

基本概念:

储蓄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

国民储蓄指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 国民储蓄= 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

政府储蓄指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

居民储蓄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

国民储蓄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各自储蓄之和

储蓄率=(1 - 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100%

【分析】

根据所给资料,分析储蓄结构的变化,并指出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储蓄结构的变化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由于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居民储蓄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而居民储蓄

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大幅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

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期间1994与1995年略有所偏软约为29%;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2)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现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出现大量的“预防性储蓄”。

2. 当前中国维持在高储蓄率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资金来源;而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

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3. 中国资本产出弹性、对工资的预期形式、中国居民的高主观贴现率和高风险规避性以及高经济增长率是导致中国储

蓄率维持在高水平的重要原因。

江伟军 2006年5月23日

--------------------------------------------------------------------------------

-- 作者:sz-glj
-- 发布时间:2006-5-24 9:31:22

--

宏观经济案例分析

【基本概念】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居民储蓄 + 政府储蓄 + 金融业储蓄 + 非金融业储蓄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金融业储蓄=金融业可支配收入

非金融业储蓄=非金融业可支配收入(即企业存款、留存收益等)

【储蓄结构变化】

从以上资料可知,从1992~2001的近10年中,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维持近40%的高储蓄率,其中居民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总体比重从1992年的52.3%下降到41.6%。与此对应,政府储蓄所占比重则由1992年的14.6%提高到2001年的19.5,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的储蓄也占到国民储蓄的比重的38.2%,比1992时大幅上升。由此可见,在1992~2001的10年中,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而政府储蓄和非金融业储蓄则不断上升,导致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维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原因分析】

(1)社保体系不健全。养老、医保和教育消费支出增加了居民大量的预期消费支出,导致“预期储蓄”和“被动性储 蓄”,这是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偏高的主要原因。

(2)投资渠道不足。直接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的低迷导致居民对投资缺乏热情,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大量的储蓄资金。

(3)政府在税收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财政性公共支出严重不足。大量基建支出挤占了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支出,导致公共领域只能寻求民间集资。

(4)中产阶层迟迟不能形成,社会财富被少数人掌握。富裕阶层消费饱和。

高良骥 2006-5-24

--------------------------------------------------------------------------------

-- 作者:sz-lhaifeng
-- 发布时间:2006-5-24 16:01:50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刘海凤)

一、 国民储蓄=政府储蓄+私人储蓄

私人储蓄=企业储蓄+个人储蓄(居民储蓄)

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1) 从以上算式及题中表1所给资料,可以看出政府储蓄率平均为14.49%,私人储蓄率为85.51%;私人储蓄率中个人储蓄率平均为48.44%,企业储蓄率为37.07%。

(2) 国民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4.2%;居民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7.2%;政府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上升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7.8%;企业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整体呈上升趋势,非金融企业最高与最低差额7.6%,而金融企业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2%。

--------------------------------------------------------------------------------

-- 作者:sz-lhaifeng
-- 发布时间:2006-5-24 16:03:35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刘海凤)

(3) 从国民整体来看,整体储蓄仍然维持在40%的较高水平上。主要是由于私人储蓄占85%导致。虽然居民储蓄呈下降趋势,但在储蓄中平均仍为48%的较高水平,企业储蓄率平均在37.07%呈上升趋势,这些都导致国民储蓄居高不下。

一、 储蓄居高不下的具体原因

(1) 当政府出现预算盈余时,政府就要进行储蓄。由于多年来政府机关的整顿,人员精减,支出紧缩,所以就出现了政府储蓄呈上升趋势。

(2) 居民储蓄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在整体储蓄中仍然较高,这与中国本身的国情相关。中国经济增长率在世界排名居前列,但人口多,13亿人口8亿在农村,这部分居民的社会保障仍然没有解决。其次,中国人一向做事比较谨慎,所以收入的大部分用来储蓄。

(3) 按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利率越低储蓄越少,但中国储蓄仍然较高,主要是近几年股市低迷,与之相关的政策还在进一步完善。其他的金融投资收益较低,这也是国民储蓄居高不下的原因。

(4) 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教育支出越来越高,住房商品化的房价越来越高等,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迫使储蓄增加,这也是国民储蓄居高部下的原因。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国家应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尽快控制房价过高,提高居民收入,控制失业率,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

--------------------------------------------------------------------------------

-- 作者:sz-liuhb
-- 发布时间:2006-5-25 15:55:35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基本经济学概念】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储蓄率=(1 - 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100%

【数据结构变化】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我国的国民储蓄率虽然略微下降,但仍保持保持一个较高的比率,基本上保持40%左右。居民储蓄比率呈略微下降,从92年的31.1%下降到01年的25.4%, 但政府储蓄率从31%上升到35.9%。从储蓄的比重来看,居民储蓄、金融业储蓄呈下降趋势,政府储蓄和非金融类储蓄比例逐渐上升。

【具体原因分析】
我国储蓄率持续维持高水平的原因如下:
1)节俭持家的传统消费习惯;贫富差距增大,大部分储蓄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压力较大;教育,住房等当前生活支出压力巨大,居民储蓄防备意识较强,居民储蓄率维持高水平。

3)政府财政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年年递增,而另一面,政府对社会保障、教育等投入比例偏。一般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占财政收入的35%以上,而我国政府仅占12%左右。可支配收入增加和部分支出偏低使得政府储蓄保持高水平。

4)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结构中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其融资渠道狭窄,银行支持不够,申请贷款相对困难,使得更多以在经营中以积累利润留存的方式,储备未来用于扩大生产的投资,导致非金融业储蓄增加。

5)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国内金融市场投资产品不足,使得投资渠道狭窄,储蓄率偏高。

储蓄过大,必然导致国内资金流向投资变小,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总产出下降。我们在努力吸收国外的投资时,却有大量国内资本闲置,造成投资率低下。要改变当前储蓄过大的状况,政府应该抑止教育、住房等价格的过分增长,增加居民平均收入,减少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创新,吸引投资,给予私营企业足够支持。

刘斐 2006-5-2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5 16:05:36编辑过]
--------------------------------------------------------------------------------

-- 作者:sz-lipin
-- 发布时间:2006-5-25 16:27:07

--

深圳市区班: 李平

一、储蓄结构的变化情况: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我国居民储蓄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大幅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二、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高储蓄率与中国消费习惯以及特殊的国情等诸多因素有关,

1、我们的文化传统或者说是我们的消费习惯促进了储蓄行为,“有钱要存起来”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居民已经习惯了储蓄这样的理财方式。

2、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落后,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存在存钱养老,存钱防生病,存钱供孩子上大学等普遍性的行为,即大量出现“预防性储蓄”。

3、投资渠道不足也是导致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我们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股市已经起步但情况非常惨淡导致居民缺乏投资热情,期货等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无法进行投资,导致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大量的储蓄资金。

4、大量的财务掌握在少量的人手中,少量有钱人的消费已基本饱和,出现了“想消费的人没钱多消费,有富裕钱的人也不会增加消费的”现象,导致储蓄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

--------------------------------------------------------------------------------

-- 作者:sz-hzh
-- 发布时间:2006-5-26 11:03:03

--
市区班 何振华

储蓄结构的变化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而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现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医疗等制度的不完善,教育支出的不断提高, 下岗失业人员增多, 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出现大量的“预防性储蓄” 。

2. 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

3. 虽然居民储蓄率高,实际上80%的财富掌握在少量的人手中,少量有钱人的消费已基本饱和,大部分手中并不是很宽裕,不敢消费。

4. 投资渠道不足,市场动作不规范, 也导致储蓄率偏高。

--------------------------------------------------------------------------------

-- 作者:sz-wjh
-- 发布时间:2006-5-26 17:29:58

-- 宏观经济学案例作业提交
市区班 吴建华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见联合国,1995;赵彦云,2000;邱东等,2002),储蓄系指

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在国民收入的使用核算中,将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之后的部

分称之为储蓄。因而,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为国民储蓄。其中总

消费又细分为住户(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国民可支配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与来自国外

的净经常转移之和,当按住户、政府、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进行部门划分时,住户的可支

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为住户的储蓄;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为政府的储蓄;非金融企

业和金融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各自的储蓄,国民储蓄等于上述四项储蓄之和。

从上述定义可知,国民储蓄是经济学意义上一个国家的储蓄;居民储蓄仅是住户部门的储蓄;

而居民储蓄存款则仅指居民储蓄中存入银行的部分。因而国内通常所谈论的居民储蓄过高系

因个人投资渠道狭窄或缺少多元化投资方式的论点,其实仅适用于讨论居民储蓄的构成,而

不适于对中国的高储蓄进行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过去十年中,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 年的41.6%,降幅达到了10.7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却从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达7.7 个百分点。另外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1992-2001 年也增加了4.9 个百分点。因此,中国过去十年来国民储蓄率之所以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通常所认为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而在于企业及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

从可支配收入的部门分布可以看出,从1996 年开始,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降幅达5.5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则不断上升,升幅近4 个百分点。另外,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也有所上升(2.2 个百分点)。

1998 年以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表 中的数据表明,1998 年政府储蓄率为30%,而2001 年政府储蓄率已上升至35.9%。政府储蓄率的上升使政府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所占比重从1998 年的13.2%上升至2001 年的19.5,增幅高达6.3 个百分点。

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尽管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幅度有限,但由于其全部归入国民总储蓄,所以从其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看,增长幅度也很可观。1998-2001 年,增幅也达到了3.9 个百分点。Kuijs(2005)认为,企业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但是,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只是原因之一.1998 年以来,所有工业企业的效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效益增长最为明显,同时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因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加大,企业整体效益的改善而非仅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应是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从储蓄结构的变化来看,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以及政府消费率的降低是过去十年间我国国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6 17:48:55编辑过]
--------------------------------------------------------------------------------

-- 作者:sz-lshengyan
-- 发布时间:2006-5-27 8:39:32

--
深圳市区班(刘申艳)

一、图表数据分析

从长期看,国民储蓄(总储蓄)按四部分划分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业和金融业储蓄,并为这四个部分的总和。

由上表可见,从1992年到2001年,在我国国民储蓄率下降了1.4%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储蓄率却下降了5.7%,政府储蓄率则上升了4.9%。在我国国民储蓄中,居民储蓄下降了10.7%和金融业储蓄下降了1.7%;而非金融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却呈现上升趋势,非金融业储蓄上升了7.7%,政府储蓄上升了4.9%。

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二.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结构中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其融资渠道狭窄,银行支持不够,申请贷款相对困难,使得更多以在经营中以积累利润留存的方式,储备未来用于扩大生产的投资,导致非金融业储蓄增加。

2、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压力较大;教育,住房等当期支出压力巨大;个人收入增加,金融投资渠道少,导致居民储蓄维持高水平,另外人口老龄化会明显地影响居民储蓄率。

3、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

--------------------------------------------------------------------------------

-- 作者:sz-lshengyan
-- 发布时间:2006-5-27 8:40:56

--
深圳市区班(黄志坚)

根据资金流量表中提供的数据,在过去十年中,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已从1992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降幅达到了10.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却从1992年的30.5%上升至2001年的38.2%,增幅达7.7个百分点。另外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1992—2001年也增加了4.9个百分点。因此,中国过去十年来国民储蓄率之所以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通常所认为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而在于企业及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1998年政府储蓄率为30%,而2001年政府储蓄率已上升至35.9%。政府储蓄率的上升使政府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所占比重从1998年的13.2%上升至2001年的19.5%,增幅高达6.3个百分点。

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尽管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幅度有限,但由于其全部归入国民总储蓄,所以从其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看,增长幅度也很可观。1992—2001年,增幅也达到了 7.7个百分点。现在所有工业企业的效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效益增长最为明显,同时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因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加大,企业整体效益的改善而非仅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应是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以及政府消费率的降低是过去十年间中国国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

-- 作者:sz-ywenfa
-- 发布时间:2006-5-28 11:02:27

--
【摘录】基本概念: (姚文法 市区班)

储蓄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

国民储蓄指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 国民储蓄= 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

政府储蓄指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

居民储蓄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

国民储蓄为居民储

㈥ 从快递数据分析中国经济,我们是否仍处在一个腾飞的时代

现在的人越发的懒了,我们可以从快递数据分析出现在人有多懒。当然快递行业的数据并不是用来分析现在人有多懒的,而是用来分析中国的经济情况。从快递行业的数据分析,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现在中国人,每一时段的消费能力,可以产生的GDP有多少。所以说,快递行业的数据分析可以来分辨我们国家是否处于一个腾飞的时代。从快递数据分析中国经济,我们仍处在一个腾飞的时代。因为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在提高,每一个时段的GDP产值也非常高的。就像我们就来一起分析一下,我国的情况。

三、快递行业的数据可以分析出时代的进程

快递行业的数据可以分析出时代的进程,因为快递数据包含的东西非常多,某一时段内人们所消费的东西,消费的方向都可以体现出来。所以快递行业的数据,可以说包罗万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㈦ 怎么弄中国gdp月度数据分析

貌似是没有月度数据的,只有季度和年度数据,不过可以用统计软件做数据频率调整的处理,把季度数据转换成月度数据

㈧ 统计分析我国2000年以来物价指数、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数据,并通过做时间序列图显示。

我讨厌复制粘贴的 概念我就不重复了 我就给您算一下。

第一个问题
C(消费) I(投资) G(政府购买) NX(净出口)
GDP=C+I+G+NX

费品零售总额77886亿元=C 投资116246亿元=I 贸易顺差1810亿美元=NX G(政府购买)5689亿元 、

GDP=77886+116246+1810+5689=201631亿元

总和约201631亿元 这里还有个名义和实际GDP的概念 真实GDP等于名义GDP除以GDP平减指数。这里就略过啦

第二个问题
通货膨胀率等于上个时段的CPI减下一个时段的CPI再除以上个时段的的CPI的最后所得的再换算成百分比。
这里只有居民消费价格上涨7.0%这个数据 所以上个时段看成基数 但只有这个还不够
我们还需消费物价指数 我查了下 统计部门并没有公布消费物价指数 只是说了个环比数据 (1至7月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比去年同期下降1.2%,中国此前计划将2008年通胀维持在4%以内。这里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算出来 但4%的数据是我们希望的 不是实际的 所以等式不等)
但是大概意思很简单 比如上个时段的CPI 100(基年总是100) 下一个时段的CPI 175 那么按照公式通货膨胀率等于75%实际当然不会那么多
第三个问题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
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
简单的说就是.货币信贷增速回落,新增存款大幅增加这里
总的来说(增长较快、结构趋优,效益提高、民生改善)官方……

㈨ 求美国03年到1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和对于这些变化大概的分析

目前只有到年的,你分析的时候可以从变化还有增长率来分析,主要考虑一下从2006年(丙戌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望采纳。谢谢
2011年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CNY¥1001630.90234亿元
2011年汇率6.29:1美元,2011年GDP实际增长191.7%
2011 USA GDP USD$159241.8亿美元

2010年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CNY¥974743.7亿元
2010年汇率6.65:1美元,2010年GDP实际增长3.8%
2010 USA GDP USD$146578亿美元

2009年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CNY¥963342.7815亿元
2009年汇率6.823:1美元,2009年GDP实际增长-1.7%
2009 USA GDP USD$141190.5亿美元

2008年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CNY¥1048799.12639亿元
2008年汇率7.299:1美元,2008年GDP实际增长2.2%
2008 USA GDP USD$143690.8亿美元

2007年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CNY¥1098648.434亿元
2007年汇率7.813:1美元,2007年GDP实际增长4.9%
2007 USA GDP USD$140618亿美元

2006年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CNY¥1081427.61508亿元
2006年汇率8.071:1美元,2006年GDP实际增长7.9%
2006 USA GDP USD$133989.3亿美元

2005年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CNY¥1028168.94亿元
2005年汇率8.277:1美元,2005年GDP实际增长6.3%
2005 USA GDP USD$124220亿美元

2004年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CNY¥967250.22亿元
2004年汇率8.277:1美元,2004年GDP实际增长6.6%
2004 USA GDP USD$116860亿美元

2003年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CNY¥907241.97亿元
2003年汇率8.277:1美元,2003年GDP实际增长4.7%
2003 USA GDP USD$109610亿美元

阅读全文

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80年代理财 浏览:903
中翌理财亏掉怎么报警 浏览:295
人民币增值利好哪些股 浏览:532
招财猫理财投资 浏览:577
征信可以办助学贷款吗 浏览:259
东方财富期货怎么关注好友组合 浏览:263
红枣期货10000元 浏览:494
51vv股票是什么意思 浏览:641
信托与pe 浏览:64
新闻联播人民币 浏览:529
股份融资 浏览:55
翘然天津资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浏览:456
融资融券宝典 浏览:29
定期理财规划 浏览:599
恒大集团股票行情 浏览:6
信托信披 浏览:944
大众公用股票分红 浏览:637
宁波银行后期查贷款用途 浏览:545
好好开车融资 浏览:300
融资租赁可行性报告 浏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