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资管新规后证券公司未来会如何发展
一般意义上而言,市场普遍把资管新规的实施视作是大利空,尤其是对于过回分强调去杠杆、防风险答及清理通道业务的负面影响而言。但资管新规出台,在“打破刚兑”、“产品净值化管理”、“固定收益类产品门槛降低”及“银行非标转标”等方面却是有利于券商及整个金融行业长远发展的。
『贰』 资管新规发布后,开放式私募是不是没有优先劣后一说
不是。
资管新规只是对于理财产品的宣传,以及报备有规定,没有涉及分级。
但目前降杠杆的政策下,分级基金确实基本上没有新发行的。
『叁』 资产新规正式发布,大家觉得会对市场有何影响
资管新规正式发布,这是未来至少三年金融市场的变革主线,尤其对银行理财和银行的经营包括经济的发展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这个资管新规影响的是以下资金,目前银行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为22.2万亿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金信托余额为21.9万亿元、公募基金11.6万亿元、私募基金11.1万亿元、证券公司资管计划16.8万亿元、基金及其子公司资管计划13.9万亿元、保险资管计划2.5万亿元,总共近百万亿元。
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刚刚出来的时候,一些银行联合起来曾经有一个反馈意见,正式的文件看来是吸收了一些意见,做了一些适度的调整,但是基本的框架和基本精神未有改变,说明监管层对这次金融去杠杆的决心。此次监管新规实施后,对于银行业影响最大,因为银行业目前管理有22万亿级别的银行理财产品,按照新规的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必须打破刚兑、净值化管理,并且确定了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并要求其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跟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分开,这是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彻底变革。
银行理财之所以有以上的顽疾,主要是因为它的产生是利率市场化和经济放缓的结果。近几年经济放缓,内需不足,房地产信贷调控,银行创造的货币不能通过贷款释放出去,而作为存款收益率太低,于是银行把部分存款挪到表外作为理财产品,吸引存款,投资到房地产,基础设施,或者找个信托等通道高息放出去,由于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监管层也就允许这种做法了,没想到最近今年增加非常快。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尽管是表外产品但是都是刚性兑付,就是不管投资的资产赚了还是亏了,都必须保本保息,这对于银行存贷款业务造成威胁,风险积聚在银行业。也导致投资者冒险投资,包括信托、创业投资基金等都存在以上问题。净值化管理的主要指向就是解决刚性兑付问题,也就是你投资的底层资产净值多少,就按照净值兑付,亏了就亏了,赚了就赚了,不像以前机构要挪用其他产品的资金去兑付,或者发新的产品兑付旧的产品,这是一种旁氏融资,积累非常大的风险。这就会导致公私募的产品发生较难预期的风险,尤其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考验最大,银行业在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等都将经受市场的考验。
这个新规实施后,部分理财购买者由于害怕风险,可能会把银行理财资金转投存款或者投资其他产品,投资货币基金的资金可能会更多,如果资金大部分涌向货币基金,那么目前高企的货币基金收益率也会降低,从而带动公开市场利率的下降。还有部分资金风险承受能力强的资金可能去购买公私募基金产品投资股市,这对股市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此前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可以稳赚5%以上的收益,就没必要去投资股市购买基金,承担风险。此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扭曲了风险收益结构,也是资本市场落后的重要原因。
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可能去做存款,因为资管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净值化管理,凸显了风险,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就会去存款,比如近期大额存单的大量发行,并提高利率,事实上就会吸引部分理财资金。这可能是此次监管层出台资管新规最核心的初衷:从央行去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看,2017年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64.1万亿元,同比增长9.0%,比年初增加13.5万亿元,同比少增1.4万亿元。从人民币存款部门分布看,住户存款、非金融企业存款分别同比少增5649亿元、3.2万亿元。
今年前两月居民存款有所回升,但是非金融企业的存款却大幅减少,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今年前两个月,人民币存款累计增加3.55万亿元,同比少增234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累计增加3.74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累计减少2.38万亿元。银行存款的减少应该是目前银行业的心腹大患,存款减少的话企业融资成本还会继续提高,贷款的就成了无源之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此次资管新规能够达到以上目的,理顺金融市场,最终真正达到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目的,那真的是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之福。
『肆』 资管新规昨日正式通过,私募基金将受到哪些影响
重点增加了对资金池的整治,严格定义了期限错配和刚性兑付;禁止开放式产品投资股权类资产;再次强调第三方独立托管,但可以由关联公司为资管子公司进行托管;同时提高了私募产品合格投资者认定标准。
『伍』 委贷受限,债权型资管计划与私募基金应当如何破局(附
委贷抄受限,同时资管新规要求很严袭了,虽然部分规定在2020年才正式执行。此问题分两方面回答你:
第一,对于私募基金,要参与债权类项目已经几乎不可行,除了委贷管理办法,还有一个18年初出台的《私募基金备案暂行管理办法》(大概叫这个名字,可具体搜一下)。严格限制了私募基金投债权类资产,以后必定是回归本源,私募基金要么做真股权,要么做二级市场。对于债权类项目,只有不良资产和其他类债权项目可以做(比如艺术品等),具体可以向中基协咨询。
第二,对于私募基金外的大资管行业,包括券商资管、信托、保险资管等,债权类项目没被完全限制,老产品可以对接新资产,2020年前的过渡期都可以做,而且最近有放开的趋势。具体的细分领域,还是要根据相关监管规定看,比如信托还是相对灵活的。但未来势必要转型,而且国内的标准化市场需要系统性的调整和提升,未来会越来越规范。
『陆』 资管新规下 私募基金怎么变
我觉得私募基金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好的帮助有价值的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在他们的成长中让投资人获得收益。无论怎么管理,这个初衷是不变的。
『柒』 资管新规对私募股权基金有哪些影响
首先,从资金端来看,资管新规向上穿透了合格投资者。
新规中对于“合格投资者”的定义: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者分为不特定社会公众和合格投资者两大类。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资产管理产品不低于一定金额且符合下列条件的自然人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一)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
(二)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三)金融管理部门视为合格投资者的其他情形。
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30万元,投资于单只混合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40万元,投资于单只权益类产品、单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其次,资管新规对于私募股权基金的产品设计和交易结构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新规中规定,“重点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严重、投机频繁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同时对金融创新坚持趋利避害、一分为二,留出发展空间”,“金融机构不得为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等。而这意味着此前市场上常见的“银行理财+私募基金”、“保险资管+私募基金”、“非金融机构+私募基金”等模式都将被禁止。
第三,资管新规向下穿透了底层资产,私募股权基金资金池运作被禁止。
资管新规明确“实行穿透式监管,对于多层嵌套资产管理产品,向上识别产品的最终投资者,向下识别产品的底层资产(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除外)”,“为降低期限错配风险,金融机构应当强化资产管理产品久期管理,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期限不得低于90天。资产管理产品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或者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
第四,相关产业基金或将迎来发展机会。
资管新规中表示,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通过发行资产管理产品募集资金投向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要求、符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要求的领域。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资产管理产品募集资金支持经济结构转型,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降低企业杠杆率。
『捌』 资管新规后,私募基金还能做债吗
可以,只是需要看具体的这只私募基金是否可以,并不是所有的私募基金都可以,债类私募基金相对安全很多,但是也要看具体是什么基金公司的产品,我司就有您要是感兴趣可以私信或电话具体了解
『玖』 后资管新规时代,私募基金是机遇还是挑战
资管新规还没出台,目前证券公司都纷纷回归主业做经纪类业务了。目前回国内的金融市场正在被正规答化,很多踩界的事情都干不了。资管何去何从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是目前其他类私募基金协会这个也停止了备案,只有股权投资类的私募基金可以操作。其实私募基金最本质的投向还是股权类,有GP和LP模式,沿用国外的模式
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其实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毕竟LP的资金都是打到私募基金的募集账户,如果投资亏损,LP肯定会给GP施加巨大的压力。其次私募基金的募集存在较大的困难,投资门槛很高,返点也高,相应的风险也会增加很多。
现在有种玩法是定向融资计划,是在地方交易所备案的,但是主要只针对于纯政信的债权项目。这种玩法投资人的合同是直接和融资方签署的,跳开了中间的管理人角色,可以说是利润最大化了,2018年4月份以来,债权类项目做的比较火的就是这个模式,投资门槛也就20万元起步,收益和私募基金也差不多。
望采纳我的答案,有问题多多交流!
『拾』 资管新规对私募基金有何影响
再也没有保本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