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获悉,2017年社保基金权益投资收益额1846.14亿元,投资收益率9.68%。其中,已实现收益额1011.97亿元,已实现收益率5.58%,交易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834.17亿元。
截至2017年末,财政性拨入全国社保基金资金和股份累计8577.8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拨款3098.36亿元,国有股减转持资金和股份2827.75亿元(减持资金955.63亿元,境内转持股票1028.57亿元,境外转持股票843.55亿元),彩票公益金2651.69亿元。扣除实业投资项目上市时社保基金会作为国有股东履行减持义务累计减少国有股13.82亿元,以及用于四川地震灾区工伤保险金补助财政调回6.80亿元,财政性净拨入全国社保基金累计8557.18亿元。
Ⅱ 贵求2004年至2008年的保险行业的投资收益率!
那要看那个保险公司了啊?不过从2006后在那段期间收益都很一般的,以前还可以
Ⅲ 保险业的盈利方式是怎样的
保险公司的传统经营模式是依靠“三差”来实现利润的。
“三差”分别为如下:
1、死差益: 实际死亡人数 < 预定死亡人数而产生的。
2、费差益: 实际所用的营业费用 < 预定营业费用而产生的。
3、利差益: 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 > 保险合同预定的平均利率而产生的。
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从国外保险行业的经营状况看,大多数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本身都是亏损经营,它们都是通过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来弥补直接承保业务的损失。
近年来,国际大保险机构的实践也有效地验证了资金运用对于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性。投资业务开始与承保业务并驾齐驱,成为保险公司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轮子。
(3)保险行业股票投资收益率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第六十七条
设立保险公司应当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审查保险公司的设立申请时,应当考虑保险业的发展和公平竞争的需要。
第六十八条
设立保险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主要股东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信誉良好,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二亿元;
(二)有符合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章程;
(三)有符合本法规定的注册资本;
(四)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五)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六)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和与经营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七)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十九条
设立保险公司,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二亿元。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根据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经营规模,可以调整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但不得低于本条第一款规定的限额。 保险公司的注册资本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
第七十条
申请设立保险公司,应当向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立申请书,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的保险公司的名称、注册资本、业务范围等;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筹建方案;
(四)投资人的营业执照或者其他背景资料,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五)投资人认可的筹备组负责人和拟任董事长、经理名单及本人认可证明;
(六)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材料。
Ⅳ 保险投资收益率到底意味着什么
【摘要】保险投资收益率,到底多少才好,这是一个有趣的课题。虽然每个人都希望投资回报越高越好,但每个人心里也明白,长期维持超高的投资回报率,其背后必然伴随着超过正常水平的风险。假设一个国家的GDP长期在8%左右,而其保险行业投资回报率却长期在10%以上,这很可能是坏事而不是好事。 2011年官方公布的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是3.6%。不过这个数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收益率,没有包括浮动盈亏等因素,所以牛市里公布的收益率可能是低估的,而熊市里公布的收益率可能是高估的。对于3.6%这个回报率,很多圈外人觉得太低。其实过去七、八年的投资回报率大概平均在5%左右,累计起来,估计比相当一部分股民的成绩好多了。更何况要考虑到保险投资受到很多限制,比如负债匹配、流动性要求等。 2012年的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现在还不好说,因为股指其实和年初差不多,只是在一波近20%的上下“电梯行情”中,哪些公司及时获利了结,哪些公司高位增仓追涨套牢,情况差别很大。另外今年上半年的债券大牛市,对保险整体肯定是利好,但每个公司具体配置的品种如何、会计上对利润如何处理,也是千差万别。精确预测每个保险公司对外发布的投资收益率,要比我们圈内人了解这个公司的实际投资水平难得多。所以笔者的一贯态度是敬券商的保险分析员而远之。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保险公司投资太稳健、完全以资产负债匹配为宗旨、以绝对不出事为目标,也是撑不下去的。因为没有一个公司敢说自己的精算师设计产品奇思妙想无人能及,也没有一个公司敢说自己的营销手段天下第一。金融产品的同质化肯定远比工业产品厉害,所以这需要一个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营销、投资、内控等各个环节都努力做得比同行稍微好一点,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得领先。 另外,在牛熊循环周期的一个短暂时期,比如一到两年时间,去判断一个保险公司投资水平的高低,是不合宜的。合资保险一般谨慎,不大碰权益类投资,而内资保险的股票和股票基金投资比例比合资保险的平均水平高得多。2005年后没有及时跟上制度变化去买股票的稳健保险公司,在那几年承受了很大的投资压力。但是到了近两年熊市,又轮到激进型保险公司愁眉苦脸了。 甚至,长期的投资收益率的几何累计,也未必能说明这个保险公司究竟是不是好公司。这还要看在投资收益率高的时候,保险公司的销量是上升还是下降的?而较高的投资收益,是被迫去满足客户的回报需求,还是留存在自己内部?对自己有利的利润分配政策,是否危害了未来的客户市场?为了促销而实行对自己不利的利润分配,又是否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财务健康? 【慧择提示】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不认为保险行业研究员们真的能理清逻辑,取得可靠的数据,推断出有实践意义的投资结论。所以对于运作机制复杂的上市保险公司,我倒觉得草根的市盈率市净率判断、技术分析,要比一本正经的基本面分析胜算高。
Ⅳ 在哪个网站可以查到与保险资金投资结构有关的数据比如股票、债券占保险总投资的比重,收益率为多少
这个我也没找到,但是可以参考一下,每个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上面有其投资方面的数据,反正国内大得保险公司没家,可以做个抽样调查得到结论。
Ⅵ 请问目前中国哪家保险公司投资收益非常好的
1.中国人寿
2.平安保险
3.新华保险
4.泰康人寿
5.太平洋保险
Ⅶ 根据2018百年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年报,该公司投资收益45亿,为何出现“其他综合收益”亏损32亿
根据2018年百年人寿保险公司有限公司,是该公司投资收入45页。
Ⅷ 股票与保险在收益上的差距
两者虽都为金融产品,但其侧重点是不同的:保险侧重的是保障,而股票侧重的是投资。如果单独从收益角度看,保险的收益可能是不及股票的,但同时股票的风险比较大,甚至会出现亏损很大的情况。问题的关键是保险在给了你稳定的收益同时,还送给了你一份保障,在你身体状况发生变化时为你转移风险;所以,如果决定好买保险的话就不要再考虑他的收益是否是否可观,因为它的收益很可能达不到你的预期的!
另外,单独从投资角度分析,如果你承受风险的能力极大,股票还是不错的选择的。保险中途退保一般是损失极大的,而作为保险销售人员的保险代理人一般很少向客户对这个进行说明,一旦未来你的收入不像现在这样能够每月拿出钱来交保费的话,也会面临比较大的亏损风险;而股票你想进就进,想出就出,但是有时候渴望收益的欲望和频繁的进进出出不仅会让你颗粒无收,甚至还会亏去本钱
不过不管你选择什么,都要三思而后行哦!只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投资方案加上比较高的技术水平你才能在你的选择上去的成功,祝投资愉快!
Ⅸ 保险投资收益多少才好
2011年官方公布的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是3.6%。不过这个数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收益率,没有包括浮动盈亏等因素,所以牛市里公布的收益率可能是低估的,而熊市里公布的收益率可能是高估的。对于3.6%这个回报率,很多圈外人觉得太低。其实过去七、八年的投资回报率大概平均在5%左右,累计起来,估计比相当一部分股民的成绩好多了。更何况要考虑到保险投资受到很多限制,比如负债匹配、流动性要求等。 2012年的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现在还不好说,因为股指其实和年初差不多,只是在一波近20%的上下“电梯行情”中,哪些公司及时获利了结,哪些公司高位增仓追涨套牢,情况差别很大。另外今年上半年的债券大牛市,对保险整体肯定是利好,但每个公司具体配置的品种如何、会计上对利润如何处理,也是千差万别。精确预测每个保险公司对外发布的投资收益率,要比我们圈内人了解这个公司的实际投资水平难得多。所以笔者的一贯态度是敬券商的保险分析员而远之。 保险投资收益率,到底多少才好,这是一个有趣的课题。虽然每个人都希望投资回报越高越好,但每个人心里也明白,长期维持超高的投资回报率,其背后必然伴随着超过正常水平的风险。假设一个国家的GDP长期在8%左右,而其保险行业投资回报率却长期在10%以上,这很可能是坏事而不是好事。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保险公司投资太稳健、完全以资产负债匹配为宗旨、以绝对不出事为目标,也是撑不下去的。因为没有一个公司敢说自己的精算师设计产品奇思妙想无人能及,也没有一个公司敢说自己的营销手段天下第一。金融产品的同质化肯定远比工业产品厉害,所以这需要一个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营销、投资、内控等各个环节都努力做得比同行稍微好一点,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得领先。 另外,在牛熊循环周期的一个短暂时期,比如一到两年时间,去判断一个保险公司投资水平的高低,是不合宜的。合资保险一般谨慎,不大碰权益类投资,而内资保险的股票和股票基金投资比例比合资保险的平均水平高得多。2005年后没有及时跟上制度变化去买股票的稳健保险公司,在那几年承受了很大的投资压力。但是到了近两年熊市,又轮到激进型保险公司愁眉苦脸了。 甚至,长期的投资收益率的几何累计,也未必能说明这个保险公司究竟是不是好公司。这还要看在投资收益率高的时候,保险公司的销量是上升还是下降的?而较高的投资收益,是被迫去满足客户的回报需求,还是留存在自己内部?对自己有利的利润分配政策,是否危害了未来的客户市场?为了促销而实行对自己不利的利润分配,又是否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财务健康? 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不认为保险行业研究员们真的能理清逻辑,取得可靠的数据,推断出有实践意义的投资结论。所以对于运作机制复杂的上市保险公司,我倒觉得草根的市盈率市净率判断、技术分析,要比一本正经的基本面分析胜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