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投资 > 97年上海期货交易

97年上海期货交易

发布时间:2023-06-19 01:54:35

『壹』 上期有色金属指数imci哪里看得到

上海期货交易所。
上期有色金属指数(IMCI,即Instrial Metal Commodity Index)全称为“上海期货交易所有色金属期货价格指数”,是由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发布的首个交易所综合性有色金属板块商品指数。
上期有色金属指数选取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的铜、铝、锌、铅四个期货品种作为成分商品。我国是有色金属的生产和消费大国。经过多年发展,上海期货交易所有色金属期货已成为我国发展最为成熟、国际影响力最大的商品期货板块。有色金属期货品种对应的现货覆盖率高。铜、铝、锌、铅的产量占到整个有色金属行业产量的97%以上。2013年,有色金属期货市场运行平稳,上海有色金属期货合约成交量累计超过1.5亿手,成交金额为35.8万亿元。

『贰』 97年金融风暴是怎么发生的

几方面的原因:
⒈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⒉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⒊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风暴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索罗斯对太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
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容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太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太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以深刻的启示

(1)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权基础上的,只有经济实力雄厚,政权稳固才能谈及真正的发展经济。
(2)一个经济学家,只有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否则,他将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并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3)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使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林。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发生在1997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6)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
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
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
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
球化趋势。
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
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
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
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
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
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二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
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
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
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
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
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
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
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
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

『叁』 中国股市一共来了几次牛市,分别年份是谢谢

中国股市一共来了十一次牛市,分别为:

第一次牛市:1990年12月19日~1992年5月26日(96.05~1429)(一年半后,1380%);

第二次牛市:1992年11月17日~1993年2月16日(386~1558);

第三次牛市:1994年7月29日~1994年9月13日(325~1052);

第四次牛市:1995年5月18日~1995年5月22日(582~926);

第五次牛市:1996年1月19日~1997年5月12日(512~1510);

第六次牛市:1999年5月19日~2001年6月14日(1047~2245);

第七次牛市:2005年6月6日~2007年10月16日(998~6124);

第八次牛市:2008年10月28日~2009年8月4日(1664~3478);

第九次牛市:2012年12月4日~2013年2月18日(1949~2444,23.56%);

第十次牛市:2013年6月25日~2013年9月12日(1849~2270);

第十一次牛市:2014年3月12日~2015年6月12日(1974~5166)。

(3)97年上海期货交易扩展阅读:

特征介绍

1、小型股先发动涨势,不断出现新的高价。

2、不利股市的消息频传,但是股价却跌不下去时,为多头买进时机。

3、利多消息在报章杂志上宣布时,股价即上涨。

4、股价不断地以大幅上扬,小幅回档再大幅上扬的方式波段推高。

5、个股不断以板块轮涨的方式将指数节节推高。

6、人气不断地汇集,投资人追高的意愿强烈。

7、新开户的人数不断增加,新资金源源不断涌入。

8、法人机构、大户进场买进。

9、除息、除权的股票很快地就能填息或填权。

10、移动平均线均呈多头排列,日、周、月、季线呈平行向上排列。

11、6日RSI介入50~90之间。

12、整个经济形势明显好转,政府公布的利好消息频传。

13、本地股市和周边股市同步不断上扬,区域间经济呈活跃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牛市

『肆』 橡胶期货基本面在哪看谁知道

网络啊。你做多还是做空?什么价位进的?仓位重吗?

影响价格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内上游供给、库存容,下游需求什么的。还有宏观政策也会对价格产生影响。消息面太广泛了,而且不好拿捏。即使了解供给、需求,还要对未来的宏观政策分析,而且采集到的那些所谓的消息面,怎么判断它的准确性?要以什么分析它后市的涨跌?

我认为不要去分析消息面做期货,把握不好死得很惨。

怎样衡量消息面和技术面,推荐你看两本书《股票大作手回忆录》、《十年一梦》 相信看完这两本书会 对你做期货会有很大的启发。

『伍』 97年泰铢为何贬值国际炒家怎样进攻港币的

老虎基金是怎样袭击香港的

老虎基金在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时间的全球宏观投资策略是:沽空日本股票市场及日元、沽空东南亚股票市场及其货币。
香港是最后一环
1997年开始的最近一轮亚洲金融风暴早已成为过去,但从未真正远去。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每发行7.8港元须1美元外汇保证),1998年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终在香港特区政府竭尽全力之下得以城门不失;但是三年之后,世界上极少数仍实行联系汇率制的国家之一阿根廷,终于在内外交困之际宣布放弃货币发行局(联系汇率制的一种)制度,不能不让人重思港元联系汇率制在变化了的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高昂成本。
1997年金融风暴的另一个教训是,资本的自由流动与资产的泡沫化也许可以短期相互激发,但绝不可能长期共存。在开放的国际金融体系中,资产的泡沫如果不能自我消肿,终将被强行刺破。承担这一职能的,在1997、1998年间,就是对冲基金特别是以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为首的宏观对冲基金。
对于选择了融入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中国来说,这些都是相当切近的必要的反思。在这些反思的背景下,本刊特邀潘明先生对宏观对冲基金1998年袭击香港联汇制全过程所作的高度专业的解读,于是获得了意义。
潘明出生于上海,在香港投资银行界工作多年,曾先后供职于美资花旗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DBS证券、港资百富勤证券、泰资纳华证券、美资培基证券,担任过上述机构的经济学家、高级经济学家、大中华地区首席经济学家及中国股票研究部主管等职务,1997年后与老虎基金等宏观对冲基金有大量接触,对于对冲基金袭击香港的前后过程有切身的认知。 ——编者
初访老虎基金
我隐约感到,对冲基金已把目光瞄准东南亚尤其是泰国;但我未曾料到,一场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1997年,我在纳华证券(Nava Standard Chartered Securities)任大中华地区首席经济学家和中国股票研究部主管。纳华证券是泰国最大的证券公司,其大股东是泰国军人银行。纳华刚于数月前收购了香港英资渣打银行旗下的渣打证券公司(Standard Chartered Securities)。在东南亚经济兴盛达到顶峰之际,它的目标是成为亚洲最大的证券行——当时有此目标的并不仅有香港百富勤证券(百富勤是当时香港最大和最成功的本土证券公司,于1998年初破产)。收购渣打证券后,纳华证券仍保留了渣打证券的所有网络,包括其在美国、英国和中国内地的办事处。
1997年二三月间,我与同事到美国纽约就亚洲投资策略进行路演,拜访老虎基金(Tiger Management LLP)是其中一项重要日程。
老虎基金是最著名的宏观对冲基金之一,与索罗斯量子基金可谓并驾齐驱。老虎基金的创办人朱利安&#8226&#59&#59;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是华尔街的风云人物。他出生于美国南部一个小城镇,从北卡罗莱纳大学商业院毕业后,在Kidder Peabody证券公司工作20年之久,1980年5月创办老虎基金,专注于“全球性投资”。在渡过10年的蛰伏期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虎基金开始创下惊人业绩——朱利安准确地预测到柏林墙倒塌后德国股市将进入牛市,同时沽空泡沫达到顶点的日本股市(沽空指先借入股票,然后沽售,当股价下跌到一定水平再购回,赚取其中差价)。在1992年后,他又预见到全球债券市场的灾难。随着这些预测一一实现,老虎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在20世纪90年代后迅速增大,从1980年起家时的800万美元,迅速发展到1991年的10亿美元、1996年的70亿美元,直到1998年中鼎盛期的200亿美元。
老虎基金的“全球性投资”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股票投资,无论是沽空还是购入,老虎基金对于投资对象的基本要求是流动性好并能提供40%以上的年回报率;另一方面是对全球货币利率和汇率走势的投机。使他们在货币危机此起彼伏的整个20世纪90年代令各国央行畏之如虎的,正是这一面。
老虎基金之所以在90年代成绩斐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利安&#8226&#59&#59;罗伯逊从华尔街上重金招募了第一流的分析师,从而往往能在金融市场的转折关头押对正确的方向。大多数对冲基金不会拥有很多分析员,通常借助于投资银行的证券分析力量。老虎基金这样大规模的对冲基金则不同,旗下明星级分析员的报酬甚至远远超过在投资银行工作的同行。
我们访问老虎基金当日,在场的人士有其主管宏观经济和货币投资的合伙人、新兴市场的投资主管及跟踪泰国市场的分析员。他们最关注的主题是,作为泰国最大的证券公司,纳华对泰国地产市场及金融体制有何看法,特别是泰国中央银行会否让泰铢贬值——当时泰铢同美元挂钩,1美元兑换约25泰铢。
我们都同意的是,东南亚尤其是泰国经济毫无疑问出现了过热情况。比如说,纳华证券公司在泰国上市,其市值按美元计当时竟然已接近美国最大投资银行之一摩根士丹利!可知泡沫经济已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
泰国经济不是我的专长,但是早在1996年末,我的朋友和过去的同事Chris Wood(我曾担任百富勤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他当时是百富勤证券的首席策略家)提醒我注意,因美元对日元升值不已,使得与美元挂钩的泰铢强劲,导致泰国贸易账户恶化。同时,被地产市场泡沫掩盖的泰国银行体制坏账问题十分严重。泰国经济高度依靠外资特别是日本资本的大量流入,刺激了股市和地产市场上扬。但由于泰国进出口赤字持续上升,股市和地产的泡沫迟早要破。
1996年时,光在曼谷就有相当于200亿美元的房子卖不出去,房地产价格的崩溃其实无可避免。令人担忧的是,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据银行业贷款总额的50%。到1997年,一半以上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是坏账!日本经济衰退,亦严重影响到泰国。一方面日资大量撤出泰国,另一方面,泰国对日本的贸易出口大幅减少,贸易账户更趋恶化。
泰铢贬值的风险已经很大,但关键是,泰国中央银行会否让其贬值?面对老虎基金人士的问题,我的同事Jan Lee回答道:泰国中央银行绝不会自动将泰铢贬值,因为他们要考虑政治。Jan Lee曾经担任过香港汇丰控股首席经济学家。老虎基金的听众们对此并不认同。
席间,一名老虎基金分析员中途退场,他要赶飞机赴泰国实地考察。
我隐约感到,对冲基金已把目光瞄准东南亚尤其是泰国;但我未曾料到,一场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背景:泰铢贬值
1997年5月,国际货币投机商(主要是对冲基金及跨国银行)开始大举沽空泰铢。对冲基金沽空泰铢的远期汇率,而跨国银行则在现货市场纷纷沽售泰铢。
炒家沽空泰铢,分为三个步骤:以泰铢利率借入泰铢;在现汇市场卖出泰铢,换入美元;将换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当泰铢贬值或泰铢与美元利率差扩大时,炒家将获利。
一开始,泰国中央银行与新加坡中央银行联手入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动用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投机商、大幅调高利率以提高炒家资金借贷成本,等等。
但对泰铢汇率的攻击潮水般地袭来。货币投机商狂沽泰铢,泰铢兑美元的远期汇率屡创新低。1997年6月19日,坚决反对泰铢贬值的财政部长俺雷&#8226&#59&#59;威拉旺辞职。因担忧汇率贬值,泰铢的利率急升,股市、地产市场狂泻,整个泰国笼罩在一片恐慌中。
从纳华证券泰国总部传来的信息很不妙——相当数量的银行及金融机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已处于技术破产状态。纳华证券总部的高层们开始担心公司会否重组或兼并。6月27日,泰国中央银行勒令16家有财务问题的财务公司停业,要求它们递交重组和兼并计划。
7月2日,在耗尽了300亿美元外汇储备之后,泰国央行宣布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汇率重挫20%。亚洲金融风暴由此正式开始。此时,距泰国总理差瓦立在电视上公开讲话发誓泰铢不贬值仅仅两天。
再访老虎基金
Robert Citron告诉我,老虎基金的掌舵者朱利安&#8226&#59&#59;罗伯逊“已经注意到香港市场”
1997年6月,泰国水深火热之际,香港还处于烈火烹油的“繁荣”阶段。恒生指数达到14000至15000点之间,红筹国企股红得发紫。应美国一些互惠基金和对冲基金之邀,我再访纽约,作有关香港红筹国企股市场的演讲。当时红筹国企股正红得发紫。与香港市场热火朝天的炒风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基金经理们却表现得相当清醒,他们在纷纷减持港股尤其是红筹国企股。
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总部在纽约著名金融区公园大道旁一幢大楼里,占据了最高的几个楼层。接待处引人注目地铺设着以老虎为主题的大幅地毯。置身在宽大简洁的办公室中,透过四周玻璃幕墙,曼哈顿下区尽收眼底。
我告诉老虎基金新兴市场主管罗伯特&#8226&#59&#59;塞特隆(Robert Citron)对香港市场及红筹国企股的看法。我认为投资者应该大力沽售香港股票市场。按照自由现金流量模型(Free Operating Cash Flow Model)测算,我认为绝大多数香港股票的股价远远偏离其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纳华证券中国证券研究小组强烈建议沽售红筹国企股,地产及银行研究队伍也发出减持地产、银行类股票的建议——当时香港股票市场以地产及银行股票为主导,它们占据了恒指近70%的市值。
当时香港股票及资产市场的泡沫,已到达最后的惊人的疯狂程度。以下是一些表征:
——张新楼认购证的转手价达250万港币;
——任何一家三四线股(垃圾股)传出被红筹企业收购的消息后,股价当天就暴涨100%至200%;
——每天十大上升股票排行榜中,70%以上为红筹国企股;
——红筹国企股的狂飙,交易量的激增使得红筹国企股的证券分析员需求大增。曾与我同事的红筹国企股分析员的年薪在短短一年间急增三倍,至150万港元。
我们相信,泡沫破灭的危机已近在眼前。绝大多数市值较大的红筹股如上实、光大、北控、天津发展、中远国际、中国招商的股价已反映了今后几十年通过注资活动而可能维持的高速增长,而这样大规模的注资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投资者对红筹股公司管理层抱有的期望过高。红筹公司多是经营多种业务的集团公司,期望红筹“大班”迅速为股东创造价值是不切实际的。这里有红筹“大班”的学习过程,也有集团内部的磨合、适应过程。在西方,投资者一般不愿买控股公司股票,控股公司股票的价格常常处于低于其净资产值状态。
谈话中,罗伯特&#8226&#59&#59;塞特隆不停地记笔记。我看见他眼神发绿,像闻到血腥的鲨鱼。
罗伯特&#8226&#59&#59;塞特隆告诉我,老虎基金的掌舵者朱利安&#8226&#59&#59;罗伯逊“已经注意到香港市场”,他相信许多股票的股价远远超过其内在价值——当时的恒生指数水平约为14000至15000点。“注意”这个词有深意。对一个管理100亿美金的宏观对冲基金掌舵人来说,朱利安&#8226&#59&#59;罗伯逊每年都在全球寻找获利机会。大规模的基金运作要求他们捕捉足够大的趋势,作出重大的策略性投资。一个或几个股票的投资机会往往不能提起老虎基金的兴趣。因为个别股票哪怕表现很好,也很难根本性地改变基金的总体表现。“注意”香港市场,意味着香港可能成为老虎基金全球投资策略中的重要一环。换言之,朱利安&#8226&#59&#59;罗伯逊看到香港可能发生一个老虎基金从中获巨利的大趋势。
从纽约回来后不久,在我的陪同下,老虎基金一行人对香港和内地进行了考察。
上海是我们内地考察之行的一站。在访问完上海船厂(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之后,老虎基金分析员查尔斯&#8226&#59&#59;安德森表示认同我在纽约时向他们所作的对于红筹国企股的分析。“这家厂根本不值这些钱(股价)——船生锈了,工人们在聊天。”安德森说。
“这是我们最好的沽空对象。”罗伯特&#8226&#59&#59;塞特隆说。“如果你们沽空,但股价仍然上升,怎么办?”我问。这种情况经常出现,特别是当众多资金疯狂追逐所谓的“概念”股时。
“我们会沽空更多!”罗伯特&#8226&#59&#59;塞特隆不容置疑地回答。
当天中午,我和罗伯特&#8226&#59&#59;塞特隆在外滩和平饭店八楼吃午饭。天气不错,坐在靠窗的位置上,外滩和黄浦江的景色尽收眼底。
罗伯特&#8226&#59&#59;塞特隆同我聊起他的经历。在成为老虎基金新兴市场主管以前,他在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富达集团(Fidelity)负责新兴投资市场达四年之久。他经历了众多闻名世界金融市场的重大事件,如1990年沽空日本市场及1994年沽空墨西哥比索等等。他告诉我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老虎基金从1990年开始沽空日本市场,直到当时为止,当年沽空的股票仍然持着空单。1991年1月,日经指数(Nikkei 225)曾冲至39000点水平,而到1997年我们在上海谈话时已下跌到16000点水平,暴跌约60%。空单持有时间如此之长,实在是因为有超出一般的大胆、坚定和耐心。毫无疑问,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高质量的宏观经济及微观企业研究之上的。
老虎基金的另一个重要部署是沽空日元。这与看淡日本经济及沽空日本股票市场相关。因日元利率接近于零利率,借贷成本极低。老虎基金向金融机构大量借贷日元,然后将日元借款兑换成美元,用美元购入美国或俄罗斯国债。当时俄罗斯国债回报率奇高,年回报率达50%(投资风险也很大,1998年俄罗斯国债市场崩溃之时,投资者损失惨重)。这种投资策略就是有名的“携带交易(carry trade)”。如果用美元购买的是美国国债,则如果日元兑美元继续贬值,或者美国国债利率保持高于日元借贷利率的状态,携带交易者都将获利。
考察结束,我回到香港。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又与老虎基金分析员多次作了关于香港股票市场的讨论。我向他们提供了纳华证券中国股票研究小组按照现金流量分析模型(Free Operating Cash flow Model)及“隐含超值”(“Implied Surplus value”)模型对红筹国企股股价的分析及原始数据。我们认为股价高估50%以上。老虎基金的研究人员对原始数据反复核实,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背景:1997年10月风波
联汇制的缺陷在8月及10月的两波冲击中已暴露无遗。风暴已经来了
在横扫东南亚之后,金融危机开始掠过香港。
随着东南亚各国货币大幅贬值,与美元挂钩的港币相对而言大幅升值。 而从实证角度来看,新兴投资市场的货币贬值具有传染性,由于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货品结构雷同,所以存在竞争性货币贬值(Competitive Devaluation)的可能。邻近国家货币大幅贬值,使得港币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
1997年8月14日、15日两天,港元对美元的汇率不寻常地快速下跌,港元远期汇率也相应下跌。市场上发现一些对冲基金大手沽空港币。香港金融管理局迅速反击,提高银行的贷款利息,迫使银行把多余的头寸交回来,逼迫货币投机商在极高的贷款(投机)成本下平仓。
事后看来,这是对冲基金的一次测试。尽管香港金管局看似初战告捷,但香港港币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的弱点已经暴露:同业折息因银根抽紧而飚升。
香港的汇率制度采用联系汇率制,是“货币发行局制度”(Currency Board System)的一种形式。货币发行局制度的核心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发行某一数额的本土货币时,该批货币必须要有同等价值的外币十足支持的情况下才能发行。以香港为例,香港金管局规定1美元兑换7.8港元,相应地,每发行7.8港元,就必须有1美元外汇储备作为支持。
联汇制于1983年10月17日开始实施。香港三家发钞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及中国银行发行货币时,必须根据1美元兑7.8港元的汇率,向香港金管局交付美元以换取负债证明书(Certificate of Indebtedness)作为所发行货币的保证。同样,三家发钞银行可凭负债证明换回美元。金管局向银行体系保证,所有银行在金管局结算户口内的港元均可按1美元兑7.8港元水平自由兑换。
联汇制对香港10余年的货币稳定居功至伟,但这一制度也存在先天缺陷。
尽管香港流通的现钞有100%的美元外汇储备作支持,银行存款却并非如此。金管局收到1美元的抵押后,才容许发钞银行发行7.8港元现钞。在这基础货币之上,银行可通过信贷以倍数制造存款。1997年之时的香港流通中现金加各种存款总计超过1.7万亿港元,而外汇储备量折合港元低于7000亿。很显然,若港人对港元信心丧失,要求将手中港元兑换成美元,联汇制是守不住的。
而且,在面临真正的危机时,因为联汇制所设计的机制,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将飙升。货币运行局制度在危机时难以发挥自动套戥功能。尽管香港金管局规定银行能向其按照1美元兑7.8港元的兑换率拆借港元,但这主要局限于三家发钞银行。就是发钞银行亦难以频繁地大规模地通过贴现窗(Liquidity Adjustment Facility)向金管局拆借港元,以避免被金管局罚息警告。对于其他非发钞银行来说,同业拆借市场近于瘫痪。整个金融系统将难以运转,股市亦将面临大跌的风险。
1997年10月下旬,市场上又见大手沽空港元期货,港元远期汇率风险溢价急升,从而推动银行间同业折息利率上升。为了重挫炒汇投机者,金管局抽紧银根,当日同业拆借利率一度曾飚升至300%(按年率折算)。高息尽管增加了炒汇投机者的成本,但是亦重创股市。市场上沽盘如潮,在1997年10月下旬,恒生指数狂泻4000多点,更在10月28日创下日跌1400多点、跌幅13.7%的纪录。
过了10月,对冲基金主要注意力转向拉丁美洲和韩国,香港股市出现了一段令人意外的平静期。但是联汇制的缺陷在8月及10月的两波冲击中已暴露无遗。风暴已经来了。
老虎基金最关注的两个指标
访港旅客量和投资者透支率是老虎基金最关注的两个指标,前者被看做香港经济的先行指标,而后者被看做股市走势的反向指标
1998年初,我离开纳华证券,转到美国培基证券(Prudential Securities)担任大中华地区首席经济学家及中国股票研究部主管。
1998年1月至2月,市场保持着表面的平静。我与老虎基金仍保持着联系,他们密切关注香港多项重要的经济和市场指标变动,其中特别重视访港旅客量(Visitor Arrivals)及投资者透支率(Margin Debt Ratio)这两个指标。
本来对于我来说,访港旅客量仅仅是追踪香港经济与市场所需观察的十几个综合指标之一,但是在老虎基金的影响之下,我发现,访港旅客对香港经济影响巨大。
访港游客直接关系到香港的外汇收入,而外汇收入是香港货币发行的原材料。据我个人统计,旅游业占据香港服务出口(Export of Services)40%以上,对稳定联汇制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访港旅客消费对香港GDP贡献巨大。从表面上看,根据香港旅游协会统计,访港旅客消费对GDP有6%的贡献;但如果考虑其对经济非直接的乘数效应,据我估算,其对GDP值的贡献不低于12.5%。
此外,访港旅客还是经济的领先指标,通过访港旅客量可基本推断出另一重要经济活动指标零售消费(Retail Sales)的趋势。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十分之高。
老虎基金关注的另一重要指标是投资者透支率(投资者透支额/投资者投资总额)。由于香港证券交易所没有这方面的正式统计数据,我只能根据培基证券的数据对整个市场情况作出估算。投资者透支率可显示股票市场的亢奋程度。比如说,1997年上半年香港股市高峰期时投资者透支率很高。蓝筹股的融资比例大约是70%至80%,红筹国企股甚至三四线股的比例亦达到50%至60%。
证券公司通常十分愿意为投资者提供股票融资服务,因为边际利润率十分高,对客户的借贷利率往往是最优惠利率加三个百分点,由于其借贷成本是同业拆放利率,利差(Spread)可高达5~8个百分点。
一般来说,当透支率达到超乎寻常的时候,股市的调整可能为时不远了。因此,透支比率是一个反向指标(Contrary Indicator)。从实证数据考察,美国历次股市泡沫要爆破前,投资者的透支利率都先期达到高点。
更重要的是,过高的透支率会加速股市调整。比如说,当利率上升时,股价会趋跌,证券公司将要求客户追加保证金,从而迫使大量客户斩仓,加剧跌势。这对以沽空为主要手段的对冲基金十分重要。他们最喜欢速战速决。
一张大单:老虎基金的对冲手法
老虎基金在整体上十分看淡香港,何以斥巨资购入香港电讯?
1998年5月,老虎基金交给培基证券一张大单,委托培基购买1.5亿美元香港电讯股票。一般来说,这样大的单都有一些要求。比如,不超过每日交易量的15%和价格不能高于前一日收盘价的2%等等。后来机构销售部的主管Ian Dallas告诉我,这是他见过的最大一张单,用了一个星期才执行完毕。其实,由于管理的资产规模相当大,老虎基金下单金额都相当大。通常情况一张买单的金额在1亿~1.5亿美元,一张沽空单在5000万~7500万美元。通常,如果基金经理喜欢某个分析员的研究,会通过其工作的证券公司下单,这就是所谓证券公司的“佣金收入”(Commissions),相应地,证券公司的研究报告一般都免费送给目标客户。在证券行业,分析员的报酬是同其研究受欢迎程度挂钩的。一个明星分析员一年的收入二三百万港元不是一件稀罕事。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张买单而不是卖单。老虎基金在整体上十分看淡香港,何以斥巨资购入香港电讯?事后看来,这宗单的构思十分精巧:其一,老虎基金预期港元同业折借利率会大幅上扬,持有大量现金的香港电讯会直接得益;而且高企的利率对银行及地产会打击很大,但对当时拥有垄断地位的香港电讯的业务影响不会很大。其二,购买具有垄断地位的公用股亦是老虎基金沽空对利率及经济周期敏感的地产股、银行股的对冲。
我记得老虎基金购入香港电讯的成本约为13港元。到1998年8月,许多地产、银行等蓝筹股大跌时,香港电讯还企稳在15港元水平。
插曲:与索罗斯基金的一次会面
一个多小时的会议,大概有半个多小时是在近乎争吵中度过的,这亦是我所经历的几百次基金经理会议中最充满火药味和最独特的一次
1998年7月24日,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约我去他们在香港的办公室会谈。接待我的是量子基金全球研究部董事总经理罗德尼&#8226&#59&#59;琼斯和分析员本&#8226&#59&#59;德索玛,他们的问题像机关枪扫射过来。尽管对香港市场的看法几乎完全一致,但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前景和人民币汇率走势,我们的看法截然不同。
刚从中国内地考察归来的他们认为,面临通货紧缩、生产能力过剩、效益极其低下等重大问题的中国经济迟早会崩溃,而人民币将在近期(指一到三个月)内贬值。他们的论据是人民币同其他亚洲货币相比已严重高估,而且人民币兑美元的影子价格(黑市价)已贬值8%左右(1美元兑9元人民币)。而我的看法是,某些地区人民币黑市价的贬值并不能完全反映人民币官价。从经济的基本因素分析,人民币在中短期非但没有贬值压力,而且有升值压力。我的主要论据是,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中扮演越来越大的作用(份额当时超过40%),出口单位成本大大降低,竞争力在增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隐含人民币有升值潜力;中国良好的国际收支平衡及充裕的外汇储备能支撑人民币汇价。
一个多小时的会议,大概有半个多小时是在近乎争吵中度过的,这亦是我所经历的几百次基金经理会议中最充满火药味和最独特的一次。
宏观对冲基金的立体战术
宏观对冲基金在香港市场上的操作次序及手法是:先沽空一些股票→再沽空利率期货、恒指期货、期权→再沽空港元期货→最后大量沽空港股
香港的资产泡沫及联汇制的内在缺陷为对冲基金提供至少四大投机机会:沽空港元期货;沽空港元利率期货、沽空恒指期货;沽售恒指期权;沽空港股。
沽空港元期货是最重要的一环。沽空港元期货需要完成下述三个步骤:
——以港元利率从跨国银行借入港元;
——将借入的港元以市价卖出,购入美元;
——将购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
当港元对美元汇价贬值时,或者港元利率与美元利率息差扩大时,港元期货的沽空者可以获利。
按照保值利率等价论(1+港元利率)=(1+美元利率)×期货价/现汇价,远期港元汇价的下跌会导致即期利率大涨。从实证考察角度,假定对冲基金的交易对手是某英资银行,当对冲基金在远期市场沽空港元买入美元时,该英资银行是在远期市场沽出美元买入港元。为了对冲港元期货风险,该英资银行不得不在现货市场卖出港元来换入美元以对冲。这就是所谓的“掉期交易”。而在现货市场上,该英资银行的交易对手是香港金管局,则港元供应会减少,利率也就自然上升。如果其在现货市场上的交易对手是另一家商业银行,则港元因供求关系面临贬值压力。为了提高港元的吸引力,银行不得不提高港元存款利率。港元拆息也会因此上升。
而利率期货又同恒指期货、期权及港股息息相关。当利率趋升时,对利率相当敏感的港股会趋跌。恒指期货及期权亦相应趋跌。
因此,以我的理解,宏观对冲基金在香港市场上的操作次序及手法是:
先沽空一些股票→再沽空利率期货、恒指期货、期权→再沽空港元期货→最后大量沽空港股。
当整个市场还处于“疯狂”看好状态时,渐渐地沽空一些极度超买的股票,是一种比较稳妥和隐蔽的策略。据我所知,不少宏观对冲基金在恒指处于15000点至16000水平沽空不少红筹国企股和地产股,然后,再渐渐地沽空利率期货及恒指期

『陆』 期货期货里的燃油是什么油,做什么的

上海期货交易所指定的燃料油交割标准为180CST高硫燃料油,可广泛应用于机车、舰、船、载重车辆等大型动力机械装置柴油机。

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标准合约

交易品种 燃料油
交易单位 10吨/手
报价单位 元(人民币)/吨
最小变动价位 1元/吨
每日价格最大波动限制 上一交易日结算价±5%
合约交割月份 1 - 12月(春节月份除外)
交易时间 上午9:00 - 11:30 下午1:30 - 3:00
最后交易日 合约交割月份前一月份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交割日期 最后交易日后连续五个工作日
交割品级 180CST燃料油(具体质量规定见附件)或质量优于该标准的其他燃料油。
交割地点 交易所指定交割地点
最低交易保证金 合约价值的8%
交易手续费 不高于成交金额的万分之二(含风险准备金)
交割方式 实物交割
交易代码 FU
上市交易所 上海期货交易所

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质量标准

项 目 限 度 检验方法
密度(15℃,kg/l) 不高于0.985 ASTM D1298
运动粘度(50℃,CST) 不高于180 ASTM D445
灰分(m/m,%) 不高于0.10 ASTM D482
残碳(m/m,%) 不高于14 ASTM D189
倾点(℃) 不高于24 ASTM D97
水分(V/V,%) 不高于0.5 ASTM D95
闪点(℃)
不低于66 ASTM D93
含硫(m/m,%) 不高于3.5 A STM D4294/D1552
总机械杂质含量(m/m,%) 不高于0.10 ASTM D4870
钒含量(PPM) 不高于150 ICP

『柒』 周正毅被通缉!上海前首富如何控制四家上市公司 背后有神秘力量

作者:周远征


18年前的5月25日下午,上海逸和龙柏酒店,上海滩首富周正毅与一位来自北京的神秘人相谈甚欢,他夸下海口说要投资数十亿给这人所在的集团。

这是他失联前的最后一次商务会谈。不久,周正毅被有关部门控制。

消息不胫而走,周正毅实际控制的内港两地四家上市公司遭遇了持续多日的暴跌。

2003年5月29日,周正毅控制的港股公司上海地产(00076.HK,已退市)却声称,并不知悉扣留事宜。

然而,纸包不住火。几天后,上海市有关方面证实了农凯集团掌门人周正毅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

2006年5月26日,仅仅服刑三年就被提前释放的周正毅从“提篮桥监狱”出来。不久,他再次东窗事发,被判刑16年,二进宫。

祖籍江苏无锡、成长于杨浦棚户区的上海滩首富,他的人生跌宕起伏。

至今,中国香港廉政公署依然将其列为被通缉人士,理由是:串谋诈骗和公司董事作出虚假陈述。

当年他如何成为内港两地四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成为了资本市场至今难解的谜题。

征探君十余年来在沪港两地,对一些尘封已久的资本事件展开调研,将推出系列调研报告。



上海一中院的一份判决书显示,周正毅出生于1961年4月23日,江苏无锡人,高中文化。中国香港廉政公署已经挂了十多年的公开通缉令中,周正毅持有中国香港身份证,皮肤白皙。

从小在上海杨浦区长大的周正毅素来胆大,在街坊眼里他是一个不省心的孩子。周正毅早期发家的 历史 扑朔迷离。各种发家版本以周正毅和“准太太”毛玉萍接受专访的方式呈现。其中,比较多的说法是周正毅曾经前往东瀛,售卖101洗发水。

101洗发水对于东瀛脱发者是福音。日本脱发率高达27%以上,高居亚洲第一。据说前北京首富李晓华也是通过在日本售卖这种洗发水,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

北京、上海两大前首富除了卖洗发水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喜欢豪车。

1997年,上海花园酒店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交车仪式。时年36岁的周正毅,成为了上海第一辆法拉利车主。从此,耀眼的红色法拉利经常停在黄河路上的阿毛炖品大酒楼门前。



那个时候的周正毅,已经在上海、中国香港拥有多家公司,资本市场玩得风生水起。喜欢被人叫周公子的他自述, “当时大概是1995、1996年,很多国企排队上市,我们就用个体户名义开始收职工股,应该有五六十家(上市公司),那时国企员工通常要现金不要股票,他们将股票全部卖给我们,等到一上市,就由几元升到几十元,当时炒买上市国企的人,个个都赚大钱的。”他提到的这些国有股中, 还包括了时下依然红火的格力(000651 SZ)。不得不佩服,周正毅卓越的投资能力。

买了法拉利,强广告效应下阿毛炖品生意越来越好。周正毅与同在附近开设海鲜大酒楼的一位陈姓人士也越走越近。周正毅在上海滩的生意也即将迎来一个更辉煌的农凯系时代。

1997年11月,一家名叫上海农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凯集团”)的企业成立。股东名单中,有一家名叫上海正艺的装饰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周正毅;股东上海申花茂盛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则是刘根书。刘根书是谁?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是昔日的上海公路大王刘根山的弟弟。

刘根山与周正毅很早就认识,算是街坊邻居。1957年出生的刘根山,有上海公路大王之称,2004年刘根山在胡润中国百富榜上排名36位,曾经担任上海茂盛集团、H股上市公司茂盛控股董事局主席,并投资了多条高速公路。他与周正毅,将会在地产、高速路等领域交集。那时候,朋友圈或许是某些富豪发家的第一生产力。

设立农凯集团后,周正毅出任了这家公司董事长。这家公司最初由上海农业投资总公司、上海正艺等七家公司投资设立,注册资金一亿元。不久,这家公司将成为周正毅在房地产和资本乾坤大挪移的旗舰。

周正毅投资上海地产,眼光独到,他收购了一系列烂尾楼,大赚特赚。在“伦敦伯爵豪园”项目上,周正毅自言大赚了5个亿。

他想成为上海地产之王。

在资本市场屡有斩获的周正毅,也有失手的时候。遭遇97年亚洲金融危机洗劫后,周正毅耐心等待重新出击时刻。



农凯集团之后,他又陆续成立一系列公司,庞大的农凯系初露端倪。

一系列隐秘的资本布局很快展开。

徐工 科技 (000425.SZ)被他纳入了狩猎名单。1999年8月18日,徐工 科技 内部职工股开始上市流通,周正毅立即出击。

经过一番巧妙的收购后,周正毅一度控制了徐工 科技 八成流通股。他坐庄徐工 科技 的“总部”是西南证券上海定西路营业部,只是,意图成为徐工 科技 实控人的图谋,并未成功。那个时代,一些国企控制权被所谓民企巧取豪夺。但是,依然有一些负责任的国企人坚守和抵抗,并且带领公司走出了困境。

周正毅事发后,上海农商行通过诉讼,直到2011年初才将农凯系各类公司持有的徐工 科技 流通股全部接盘。接盘之后的上海农商行,跃居徐工 科技 第二大股东,持股4.89%。

发现搞流通股难以控制上市公司后,他改弦易辙锁定了两只上海本地股:海鸟发展(600634.SH,已退市)、英雄股份(600844.SH,现更名为丹化 科技 )。

2000年9月7日,注册资金5000万元的 上海东宏实业投资注册成立。

成立的第二天,这家公司就把1992年上市的海鸟发展吞并了 。故事怎么发生的?

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海鸟发展依然保持了强劲势头。1999年该公司被评为上海市区、县工业百强企业,位列第46位,主营业务收入2.58亿元,主营业务利润632万元。

这家公司正在投入巨资建设商住项目海鸟大厦,未来可期。无论从什么角度讲,这是一家优质上市公司,实控人为国资。

“海鸟”被猎人瞄准了。熟悉周正毅的人都清楚,他想做的事情会千方百计去做到。

2000年9月8日,海鸟发展第一大股东上海华成无线电厂与上海东宏实业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以1.57亿元将海鸟发展26%的股份转让给了上海东宏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这次重组,异常迅速。2000年10月,相关股权转让就完成,随后,上海东宏相关人士进入海鸟发展董事会,成功掌控了该公司。

蹊跷的是,彼时海鸟发展的公告里面,并未披露上海东宏由周正毅实际控制。直到周正毅被有关部门带走后,海鸟发展还义正言辞地否认周正毅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然而,随着周正毅相关涉案信息披露,海鸟发展被狠狠打了脸。

周正毅隐藏了实控人身份进而控制海鸟发展后,不但采取关联交易将上海农凯旗下房地产公司注入海鸟发展,还不断通过海鸟发展买入房地产项目。

这家电子企业变身成了房地产企业。

简单粗暴的违规担保也发生在周正毅入主后。只是,直到2004年8月,这些事情才被披露。闻知细节的股民感到震惊,上市公司还能这么胡来么?

征探君简单说下这个违规担保的情况。2002年底,上海农凯向华夏银行上海分行申请总额约5.5亿的信用贷款,其中,有约2.7亿的商票贴现和借款,由上海农凯的关联企业华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公司提供担保 ,华夏银行上海分行还要求上海农凯安排其所控制的海鸟发展追加担保。

这一担保情况,最初海鸟发展是知晓的。在内部强烈反对下,担保事项并未能够提交给董事会讨论。毕竟,那时候海鸟发展还不承认农凯系是公司实控人,为什么要上市公司帮一个外人去承担几个亿的担保责任呢?

然而,在上海农凯施压下,2002年底至2003年初期间,海鸟发展还是在相关担保合同及票据上加盖了公章。加盖公章一事,时任公司董事长、周正毅干将唐海根是知晓的。海鸟发展无疑在这个事情上层层失守,最终酿成了大错。

周正毅把上市公司当成自家的菜地割得溜溜转,用上市公司担保换来的钱去解决农凯系资金问题。

欲望不断膨胀的周正毅这时还瞄准了另外几个猎物。被视为早期上海工业骄傲的英雄股份(600844,SH,后数度易手,现名丹化 科技 ),即将被他攫在手中。

2001年6月13日,英雄股份否认公司控股股东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轻工”)将转让持有的国有股一事。

生产英雄钢笔的英雄股份难道是遇到了经营困境,被迫找下家?事实并非如此。2000年英雄股份收入4个多亿,利润也有一千多万,银行账户上还趴着大几千万现金。

听闻有重组,二级市场的炒作,自然是热闹非凡。那时候,炒家都喜欢把上市公司否认的消息反过来想。英雄股份一时被炒家们弄得风生水起。

几个月后,英雄股份的控股股东上海轻工与上海市农业投资总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农投”,国有独资),于2001年11月21日签署了《关于英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股股份转让协议》。

征探君发现,这一次跟周正毅进入海鸟发展一样,一开始看不到周正毅的身影。

秘密是藏不住的。

很快,英雄股份就与周正毅实际控制的海鸟发展签订了《互为担保协议》,签订时间是2002年1月24日。

这并不奇怪,上海农业投资总公司是国有独资企业,只是它与周正毅的农凯系渊源很深。毕竟,上海农凯成立之时,上海农业投资总公司就是其发起人。

只是说好的国资来入主,后面怎么就能这么轻易变样呢?

2002年9月开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更。最终,周正毅控制的上海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华信投资分别成为了英雄股份的第一大和第二大股东。上海农业投资总公司则成为第三大股东。英雄股份就这么顺利地被周正毅收编。

其间,英雄股份还顺利收购了上海农业投资总公司和周正毅控制的上海农业产业化集团持有的上海大盈肉禽联合总公司100%股权。



最终,英雄股份也更名为大盈股份。

周正毅煞费苦心的入主带给了英雄股份什么呢?许多事,潮退了才知道。

周正毅被控制后,大盈股份在2004年报中发布了又一个让股民愕然的信息:公司大股东及其关联企业直接和间接占用公司资金 7.13 亿元,其中公司第一大股东上海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农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直 接和间接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3.12 亿元;公司第二大股东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下属的关联企业 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3.92 亿元;公司第三大股东上海市农业投资总公司下属的关联企业占用上市公司资0.09 亿元。

周正毅入主的原因揭晓:套取上市公司资金、用上市公司担保套取大量贷款!

一路绿灯下,英雄股份引入的是一群虎狼!

那些年,一些人在围猎下,纷纷沦陷。一些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神奇转换,其实往往背后有神秘力量左右。多年来,征探君也在持续追踪研究。



上海滩的资本舞蹈,让周正毅欣喜欲狂。

2002年,他和毛玉萍开始重点进攻中国香港资本市场。那些年,周正毅与中国香港女明星的故事不时流传。

风流倜傥的周公子,成为了香江名人。

“竟花光这运气,到这日才发现,曾呼吸过空气“(2002年中国香港十大金曲 陈奕迅《明年今日》)



人逢喜事精神爽,周正毅从2002年1月开始,不到半年时间就相继拿下了中国香港两家上市公司:盈荣集团(01104.HK,现为亚太资源)和建联通(即上海地产,00067.HK,已退市)。

2002年1月,周正毅透过一家全资拥有的BVI注册公司Angel Field Limited,以6180万港币收购港股上市公司盈荣集团(后改名“上海商贸”)74%的股权。这是一家高度控盘的公司。收购之前,该公司已发行股本中98.9%控制在10名投资者手里,其余由公众股东持有。

周正毅收购时,这家公司的业绩下滑,并持续亏损。2001年亏损高达4000多万港元。

缘何要当接盘侠呢?周正毅自然有他的企图。

这得从周正毅擅长的电解铜交易讲起。2007年11月到2008年1月,经过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和上海高级人民法院一审和终审判决,周正毅的许多秘密才得以公开。

检方指控,周正毅为了获取银行贴现资金,采取了虚构交易的方法。从1999年1月到2003年5月,周正毅安排农凯集团旗下各关联企业虚构购销合同,进行电解铜(注:由硫酸电解、阳极吸附而提炼出来的纯铜,工业价值很高,是金属期货交易中的重要品种)的循环交易。

审计报告显示,农凯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实际购销电解铜14.86万吨,最后形成账面购销的电解铜则达到199.7万余吨。其间,农凯集团旗下的16家企业之间,以及与利源公司之间,共计虚开增值税发票4.02万份,形成245个循环!其中直接用于申请贴现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的增值税发票8400余份。

通过这种方式,农凯集团向银行贴现84.22亿余元,扣除利息后实得82.3亿余元。这些资金中,有19.58亿元被投入证券公司账户炒股,有9.98亿元用于归还贷款,企业内部使用22.1亿元,其他款项则被用于归还到期票据款等。

意图跻身国际贸易集团的上海商贸在2002年,也恰恰进行的是金属交易。周正毅入主后,由于金属交易的开设,该公司营业额从2001年的3810万港币陡增到4.037亿港币。基本金属贸易带来了450万港币的盈利。基本金属的主要品种铜、铝等,国际市场基本金属交易以期货交易为主。

周正毅早在90年代就成立了一系列贸易公司进行包括基本金属在内的期货交易。他也被视为“327”国债事件中的受益者。那些年,不少神秘起家的富豪均把“327”当个筐,发达好像都与此有关。只是“327”事件的部分受益者,后来死于非命。



周正毅规划的五大产业就是进出口贸易(包含期货)、现代农业、房地产、基础设施、高 科技 产业。他一度还想收购期货经纪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上海商贸在周正毅掌控下,也试图不断拓展以电解铜为主的基本金属交易。可惜,好景不常在。周正毅和毛玉萍分别被内港有关部门带走后,上海商贸也被重组。

周正毅收购盈荣集团之后,瞄准了新的目标——建联通。

那时候,一位著名的中国香港壳王也发现了这个现金充裕的上市公司。建联通的股东背景显赫,穿透后是爱立信、和记黄埔等巨头的身影。

这位壳王对征探君回忆当年的收购细节时说:“我跟公司董事认识,这个壳也是我介绍给周正毅的,可是他最后没有付我中介费。”近二十年过去了,他依然记得当年交易前后的许多细节,对周唾骂不已。

2001年底,建联通持有的现金上升到22.3亿港币。正在加速拓展的周正毅,对这个现金充足的公司异常兴奋。经过各方打探摸底后,周正毅下定决心要收购这家公司。然而,收购资金从哪里来呢?

2002年5月3日,建联通的主要股东与周正毅签订了相关协议,以超过15亿港币的价格同意出售建联通已发行股份的59.958%。周正毅实施收购的主体则是新农凯(离岸群岛设立的新农凯公司,由周正毅全资拥有,前称Global Town Limited) 。

周正毅还有钱支付15亿港币吗?

他被抓之后,关于这笔钱从何处来的谜底陆续被揭开。2003年5月28日,上海地产在澄清公司并无财政困难时,附带提及:“本公司主席兼控股股东周正毅已向本公司董事会确认,彼于2002年5月向一间财务机构取得银行贷款融资,以收购本公司控股股权,而所取得的股权全部抵押于财务机构。”

这个财务机构正是中银香港。 中银香港向周正毅旗下的新农凯提供了一项额度为21.07亿港元、为期一年(可续期半年)的过渡性贷款,作为新农凯收购建联通(上海地产)股权的资金。新农凯最终实际提取贷款金额17.7亿港元。

完成对建联通的收购之后,周正毅将建联通改名为上海地产,同时又装入了一系列上海的地产项目。他雄心勃勃地宣称,要让公司成为上海首屈一指的物业发展商!

随着一些事情的发生,踏马扬鞭的周正毅突然折戟。

周正毅被抓后,上海地产一系列问题爆发。上海地产也由中国香港高等法院指派了接管人维持公司正常运营和进行各项处置。

接管人进入后发现,已经装入上海地产的上海龙柏酒店被抵押给农信社,用于贷款3.3亿。然而,董事会却并未对这一贷款进行授权和批准。

接管人派人前往上海进行管理,却遭遇了暴力阻碍。类似的接管故事,征探君看得多了。要想文明而优雅,需要时间来洗涤。

最终,上海地产在2005年选择了退 市。这只是周正毅控制的一系列上市公司中惊心动魄的一幕。各种狗血剧,在那几年频频发生。

海鸟发展或许是周正毅旗下上市公司最惨的一个,继周正毅之后的两任接盘者都遭遇证监会谴责和处罚。海鸟发展而今已经成为了退市富控,即将结束坎坷的资本30年。

周正毅在今年4月的一次高调亮相后,突然安静了。那些年,资本市场发生的许多奇葩事,能够经得起倒查吗?

中国香港廉政公署对于周正毅的通缉,至今挂在官网:怀疑周与他人串谋诈骗两家公众上市公司的股东、香港联合交易所和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

“像记忆的照片,绽放着欢笑;有你在的时光, 是如此美好。”(杨恭如 《如此美好》)周正毅,怕是再也回不了曾让他欢愉无比的中国香港!

『捌』 燃料油行业,期货行业,高人请进!

这个也是我找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燃料油的产地

世界产油区主要集中在中东、南美、非洲、俄罗斯、中国等,凡有炼油厂的地区基本都有燃料油产出。在九十年代,我国主要从新加坡、泰国、日本和南韩等亚洲国家进口燃料油。随着国内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和对品种需求的增加,进口来源地扩大到欧洲、南美洲以及中东地区,主要有新加坡、韩国、日本、台湾、菲律宾、中东和美国西岸,近两年来,由欧洲直接运送到中国的数量有所增加。以下就几个主要产地的基本情况作简单介绍:

韩国

韩国共有5家炼油厂,包括位于岱山现代炼油厂,位于仁川的仁川炼油厂,位于蔚山的SK炼油厂,位于YOSU的LG-CALTEX炼油厂和位于ONSA的双龙炼油厂。目前,现代炼厂产出的燃料油基本为直馏180CST,SK 炼厂出口的燃料油也以直馏油为主,其他炼厂生产的180燃料油以调合油为主,也有部分直馏油。南韩年出口总量约为240万吨。

新加坡

黄埔市场进口燃料油近一半来自新加坡,这包括从马来西亚和印尼海上锚地驳运的燃料油。这个地区的燃料油主要是调合油,并且以船用燃料油为主,其比重和粘度都接近符合中国多数用户规格的上限。

新加坡有4家炼油厂可生产燃料油,产品主要供应当地发电厂。当地每年交船用燃料油的数量曾超过 200 万吨,但近几年有所下降。巨大的市场需求、其优良的港口条件,以及其规范化管理金融支持使新加坡成为亚洲的燃料油贸易中心。

台湾

台湾中油(CPC)的炼油厂每月可出口6-8万吨 180CST 燃料油。其油的特点是粘度低、密度小,凝固点低,因其良好的品质而深受国内用户的青睐。台塑炼厂投产后,高硫燃料油的产量有所增加,每月出口可达15 万吨。

俄罗斯

俄罗斯生产的燃料油基本上是直馏 180CST 燃料油,通称“M-100”,年出口量可达300-500万吨。该油品的特点是低含硫(一般在1.5%以下)、低粘度(一般在 160CST以下)和低密度(一般在0.96以下),价格一般比相同含硫量的韩、日低硫油低,但高于中东、台湾等地的直馏油。

鹿特丹

鹿特丹现为世界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其炼油能力占荷兰总能力的一半以上,是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也是欧洲石油贸易中转与调合的基地。随着欧洲对船舶燃料油含硫量要求的提高,含硫量超过1%的燃料油将会越来越多的转向亚洲。

中东

国内进口来自中东的燃料油国家主要是伊朗和沙特,近两年来来自伊朗地区的280CST直馏燃料油不断受到青睐,起初,由于需要调合成180CST才能符合使用要求,考虑到运输成本方面的原因,主要在新加坡进行调合后再运到中国市场,目前,由于国内炼厂对该油品的需求,已基本不需要进行调和直接运到国内使用。沙特的燃料油主要是A961,这种燃料油属于裂解油,主要供国内电厂使用。

除以上几个主要燃料油供应地以外,南美的委内瑞拉–奥里乳化油和180CST也有较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巴西出口约300万吨/年低硫380CST燃料油到亚洲。

国内燃料油产量

我国燃料油以进口为主。国产燃料油主要由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下属的炼油厂生产,以及少量的地方炼厂生产。近年来随着两大集团的燃料油收率的大幅下降,国产燃料油的产量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炼油厂为提高柴汽油等轻油的收率而增加了加工进口轻质原油的比例,使得重质油品收率下降。此外,由于长期以来炼油厂能力过剩,原油加工量一直受到限制,促进了我国重油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当前,扩大重油深度加工能力、建设催化裂化和渣油加氢装置已成为各大炼厂挖潜增效的重要途径,其结果是燃料油产量减少且质量下降。

国内燃料油用户

电力行业是我国燃料油消费第一大户,一直以来都占全国燃料油消费量的 40%以上由于国家电力近年来持续紧张的局面,电力行业成为燃料油需求的中坚力量,2004年年底到2005年以来,由于国际油价的不断高企及国家对电力行业价格控制的原因,电厂的总体需求逐步降低,由于燃料油在燃油发电厂生产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对燃料油所能够承受的价格必然是有一定限度的,2005年新加坡燃料油价格一度超过300美元,国内燃料油价格更是达到了3400元/吨的天价历史纪录,过高的价格严重削弱了国内燃料油用户的总体需求,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发电厂始终都需要发电,其需求在燃料油市场的总体需求中仍然是占比重最大的行业。

石油、石化行业是我国燃料油第二大消费行业,主要用于化肥原料和石化企业的燃料,由于国际油价的高涨及国内对成品油价格的宏观调控,该行业对燃料油的需求急剧下降,在整个燃料油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也极不稳定,随市场实际情况经常会出现较大幅度变化。在某些时候,它们可能会是满负荷运转,但由于国际油价的变化或者国内价格的调整及国内政策的变化,其开工率可能会很快就下降到 50 以下。

除以上两大行业以外,燃料油的用户还包括一些工业用户,这些用户主要为一些建材和轻工行业,如陶瓷厂、玻璃厂等,虽然需求比例不是很大,但基本保持稳定,并且有持续增加的趋势。

广东省是燃料油消费的最大终端市场,下面对广东省的主要用户使用燃料油情况做简单介绍。

1、电厂:根据其设备的要求电厂可分为燃气机组、柴油机组和汽轮机组三类:燃气机组对燃料的要求最高,一般情况下以低金属、低比重油为主;柴油机组对燃料油质量的要求比燃气机组低,主要使用新加坡油、日本油、南韩油以及中东油,一般使用混调/裂解油即可;汽轮机组对燃料油的要求最低,主要烧各类低品质渣油,从新加坡进口的 180CST 基本都可以满足其使用需求。

2、工业用户:多数工业用户基本都是由锅炉来使用燃料油,其对燃料油品质的要求一般也较低,主要使用普通的高硫燃料油。

各类用作燃料的用户所需燃料油指标大致如下表所示:

3、燃料油加工企业:指对燃料油经过减压蒸馏得到工业燃料油和渣油的企业,其需求主要是俄罗斯M100 及其它各类可进行再加工的直馏燃料油,其中,山东地区主要使用俄罗斯M100,广东地区也有使用俄罗斯 M100,同时,来自韩国 SK、现代等炼厂以及中东地区的直馏油也被普遍使用。蒸馏后的工业燃料油及渣油将主要用于陶瓷、玻璃、小型发电厂及加热炉等。该类用户能够使用的燃料油仅限于直馏油,而且基本上各类直馏油都可使用,对粘度要求不大,考虑到成本问题,很多企业对280直馏油也非常欢迎。

4、船舶燃料:船用燃料油在整个燃料油市场中也占有较大比例,大体上,船用燃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重柴油,一类是燃料油。重柴油基本上是针对一些小的柴油机船,原来使用柴油作为燃料的,目前基本都使用重柴油,重柴油的品质接近柴油,只是密度偏大,色度也会差一点。使用燃料油的船舶基本都是较大型的船,所使用的燃料油品质也不同,经常提到的180CST、380CST甚至品质更差的燃料油,都可以成为一些大型船舶的燃料。国产燃料油一般品质较差,大量用于船舶燃料,同时也有较大一部分是来源于进口,由于经营船舶用油的过程比较复杂,本书中涉及到的一般燃料油贸易并不含有船舶用燃料油的贸易,但也要注意到船舶用燃料油在整个燃料油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是较大的。经营船舶用燃料油的贸易公司有中石化中海船舶燃料供应有限公司、中国船舶燃料有限责任公司等。

国内燃料油市场

我国进口燃料油主要在以下三个市场上消化:华南市场(占总进口量的 46.32%-2003年)、华东市场(占总进口量的 35.53%-2003 年)和华北市场(占总进口量的 15.31%-2003 年),在2004年,这种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燃料油市场在华南及华东市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其中华南地区 2004年总进口量为 1891.71 万吨,比上一年增长约70%,同时在全国总进口量中所占比例也达到了61.94%;华东市场在总进口量上也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山东市场,2004年由于在直馏油需求上急剧增加,直馏油消费量大增。而华北市场则基本没有大的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

国内燃料油贸易商

燃料油市场是作为我国石油市场机制改革的试点市场,其开放程度为所有油品市场最高的,正因如此,燃料油市场得到国内民营企业参与的力度也是所有油品市场中最大的。随着国家政策对燃料油市场的逐步放开,燃料油市场在我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为其它油品市场的陆续开放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从燃料油市场开始开放以来至今,先后已有多家公司拥有了燃料油的经营权及进口权。

虽然拥有经营权的公司很多,但多数公司对燃料油的实际经营量并不大,从近两年的经营情况来看,燃料油经营主要集中在十几家较大的公司。

我国燃料油市场的特点

燃料油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政策最为开放、价格波动最贴近国际市场的成品油。

2001年10月15日国家计委公布的新的石油定价办法,正式放开燃料油价格,燃料油的流通和价格完全由市场调节。从 2004年1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燃料油的进出口配额, 实行进口自动许可管理,我国燃料油市场基本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但同时,我国燃料油市场又是一个不成熟、缺乏透明度和规范化管理,信用风险和价格风险较大的市场。

首先,燃料油与其他成品油不同,燃料油的用户基本上为大型工业企业,由于其资金周转期的限制,行业内习惯赊帐销售,贸易商需承担巨大的资金信用风险。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积极推出票据结算,要求买卖双方规范经营管理和加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次,贸易商要承担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我国是亚洲最大的燃料油进口国,但国内市场尚未形成自己的价格体系,没有石油期权、期货及其它积极的避险工具,国内进口商和用户被动地接受国外价格体系的价格。新加坡燃料油以船舶用油为主,而国内燃料油市场则受国家政策、市场供需关系、季节性因素、油品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口成本以新加坡市场的价格计价,却按国内现货价格销售,当两个市场出现不同步时,进口贸易商或用户就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面对市场的巨大需求,国内数家专业石油信息公司近年来一直在尝试制订中国的燃料油作价系统,例如北京金凯讯石油信息网建立了网上信息平台,即时报道国内外石油市场价格信息;C1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推出了黄埔燃料油价格和贴水;道琼斯、普氏、ARGUS等国外专业信息公司于2004年也纷纷推出黄埔燃料油现货价格和市场报道,这将对促进国内燃料油市场化、信息化和基准价格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了健全国内燃料油市场体系,经国务院等相关国家机关批准,历经多年的前期调研及准备工作,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合约于 2004年 8月25日成功推出。这为健全我国燃料油市场体系、争夺燃料油价格话语权提供了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易,国内燃料油期货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品种,在套期保值、价格发现等方面均已开始发挥积极的作用。

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标准合约如下表所示:

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标准合约附件

1、交割单位

燃料油标准合约的交割单位为10手(100吨),交割数量必须是交割单位的整倍数。

2、质量规定

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质量标准:

国内燃料油期货交割库分布:

由于燃料油贸易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作为一个新品种,燃料油期货首批交割库全部在广东省。

附表: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指定交割油库

进口燃料油的计价方式

我国燃料油进口贸易基本都是在新加坡市场完成,进口价格则无论进口油品来自哪里基本都以新加坡MOPS 价格为基准价进行计价。常用的计价方式主要采用固定价和浮动价两种,其中固定价即是以买卖双方商定的固定价格来确定合同价格,由于采用固定价格对买卖双方都存在巨大的风险,所以在实际贸易中很少采用;而浮动价格则是由买卖双方以商定时间区间内MOPS中间价的加权平均作为基准价,再加上贴水形成的,商定的时间通常是五天,也有十五天和全月平均等。采用浮动价进行计价的采购成本则为:MOPS平均价+贴水。

MOPS平均价:MOPS是Mean Of Platt’s Singapore 的简写,直译过来即为新加坡普氏平均价。以五天计价为多,如果是按照五天的价格计价,则会有几种方式可供选择(2+1+2、2+0+2、3+0+2等),对于多数贸易而言,计价日的基准以提单日为基础,如果是2+1+2,则表示计价的实际日期为提单日的前两天、提单日当天和提单日的后两天;如果是3+0+2,则表示计价的实际日期为提单日的前三天和提单日的后两天,这样计算基本上都是因为提单日当天为新加坡公众假期,没有价格产生,一般如果提单日当天为新加坡工作日,则计价都以 2+1+2为主。如遇计价日为公众假期没有价格,则向前或向后顺延。也有不以提单日为基础的计价,比如说从南美、美西、中东或欧洲等地直接到中国的油轮,由于路途较远,若以提单日计价,则等货物运到中国时,价格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购货方不利,所以,从以上地点直接到中国的货物一般会以NOR(Notice Of Readiness,卸货备妥通知书)方式计价,常用的基础计价日为NOR-6。

贴水:贴水包括离岸贴水和到岸贴水,离岸贴水是指基准价增、减部分的价格,它主要受市场供需情况、油品质量和出口地的影响。此外,订货数量、批量、交货期的长短以及客户相互间的信用也会影响离岸贴水的高低;到岸贴水等于离岸贴水加运费,而运费的高低则受船型结构、大小、船龄、运程远近以及航运市场供需情况等因素影响。国内贸易商与国外供应商所签订合同中的贴水条款大多为到岸贴水。

在现货市场的买卖中,买卖双方基本都是以浮动价进行交易的,由于各方面的交易都已形成一定的惯例,所以双方在进行谈判的时候主要谈的就是贴水的多少,一旦贴水确定了,则这笔交易就基本上可以达成了。

需要说明的是品质对离岸贴水的影响十分重要。目前进入国内的燃料油出产地包括新加坡、韩国、俄罗斯、美国、中东、欧洲、南美等国家,由于各地选用加工的原油及加工工艺有所不同因而出产的油品的品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普氏燃料油报价只有180CST和380CST两种标准规格油品,因此在亚洲地区,所有燃料油均以此两种规格报价为基准,优于或劣于标准180CST或380CST规格的燃料油通过在基准价上增加或减少贴水来确定价格。

进口燃料油成本的计算

上面叙述的MOPS平均价+贴水为进口燃料油的到岸成本,但是进口商在销售的过程中要大致估算出总的进口成本,才能确定实际的销售价格。进口成本基本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确定:

(MOPS平均价+贴水)×1.2402×8.11+各种费用,其中MOPS平均价和贴水前面已经做过说明;1.2402 是进口关税(6%)和增值税(17%)的总和,即(1+0.06)×1.17 得到的,8.11为汇率,其它各种费用就相对比较复杂,不同时期这些费用也可能会有变化,这些费用包括港口费、仓储费、商检费、码头费、干仓费及各种税费等等,目前这些所有费用加起来约为50元/吨左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中国给东盟五国的关税优惠政策,原产地为新加坡的燃料油进口关税调整为5%,所以来自新加坡的燃料油并能够享有5%关税的成本计算则应为:(MOPS平均价+贴水)×1.2285×8.11+各种费用。

阅读全文

与97年上海期货交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000858上市当时收盘价格 浏览:83
诺亚财富派理财可靠吗 浏览:27
中国银行个人留学贷款 浏览:528
什么是非融资性 浏览:5
如何确定股票发行数量和价格 浏览:365
贷款违约金担保人出么 浏览:203
1比索折合人民币多少 浏览:946
163406基金净值今日净值 浏览:327
九号理财 浏览:952
金条银行价格 浏览:297
五线开花9期货揭秘与实战PDF 浏览:505
包装贷款怎么样 浏览:896
理财直融查询 浏览:525
国海证券金贝壳理财版 浏览:969
滴滴现在期权价格 浏览:712
首汽约车股票 浏览:490
A轮融资9亿 浏览:765
优化营商环境企业融资 浏览:344
钱多多是中粮期货 浏览:281
债券融资组 浏览: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