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逾500家中资企业在印“渡劫”,此次的普查,给中企带来了哪些影响
印度执法局最近发布了声明表示,在对vivo以及其他关联公司一共48处经营地点进行突击检查后发现,vivo有一半的营业额都汇往了中国,因此印度执法局认为这种行为涉嫌洗钱,随即封锁了vivo119个银行账户,并且冻结了将近4亿人民币。除了vivo之外至少还有500家中资企业都在印度遭到了税务和合规检查,这次普查严重扰乱了中国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对企业商誉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企业国家在印度投资经营的信心也产生了重大阻碍。
对于另外一些中企而言,前期成本投入较大,如果轻易撤退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损失,所以不得不硬着头皮在印度继续经营下去,再加上印度市场广阔,或许未来将会开发出不错的经营数据。
『贰』 华为和小米在印度市场的机会有哪些能体现其公司战略性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积极开拓印度市场。4月23日,小米将在印度召开新闻发布会,华为投资1.7亿美元在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设立研发中心,据悉海尔最早在年内将向在印度的工厂追加约1亿元人民币投资,而擅长空调生产的美的集团也提出力争在家用和商用空调及微波炉业务领域,扩大在印度的市场份额。
据悉,印度方面也全面启动了吸引中国企业的招商战略,在印度建立面向中国企业的制造业特区计划已提上日程,尚未开拓成熟的印度市场对中资企业而言目前似乎显得格外有吸引力。
“印度制造业就像中国20年前”
来自印度,以新兴市场发展作为研究方向的哈佛商学院克里士纳•帕利普(Palepu, Krishna)教授近日在上海接受第一财经客户端专访时说:“企业现在来印度发展,可以经历像中国过去20年那样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虽然印度制造业产能低,基础设施环境差,但印度最大的优势在于国内市场需求大,所以制造业主要面向国内,不像柬埔寨、越南这些国家的制造业主要面向出口,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
印度浦那马恒大汽车制造厂,一工人正在装配汽车(资料图)
“经常停电、路况糟糕、基础设施漏洞频出,工人技术不过硬,医疗卫生差造成工人经常生病请假。”这是过去几年,那些跑去印度“尝鲜”开设工厂的外企高管口中常听到的抱怨。
“我可承受不起电力、用水或其它生产要素时不时带来的‘惊喜’。在我这个职位的人,都渴望全面、优质、可靠的基础设施。”雅培(Abbot Laboratories)全球营养品部供应链副总裁约翰金纳什科尔(John Ginascol)说,他负责保证公司营养品工厂在全球的顺利运行。
意识到了印度在制造业上存在的差距与潜力,去年9月25日,莫迪上台四个月后首次提出“必须大力发展制造业,确保国家的年轻一代从中受益”。同时,莫迪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放宽外国直接投资限制、税收改革、重新修订劳工和土地征收法规,大力发展制造业及发展铁路和智慧型城市等。莫迪提出的“印度制造”、“数字印度”和“清洁印度”等口号也成功吸引了世界关注。
“美的集团的一些高管来参加哈佛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课程时曾跟我表示,美的非常愿意去印度发展,因为他们作为家电生产商,印度可以提供非常大的市场。印度中产阶级人数众多,现在像空调、洗衣机、手机、冰箱这些生活必需品大多从国外进口,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把工厂开在印度,直接面向印度国内市场,竞争优势非常明显,虽然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帕利普对第一财经客户端说。
制造业发展潜力大、国内需求旺盛、廉价劳动力充足成为印度吸引外资的主要原因。同时,中国劳动力最低工资以两位数的增长也迫使许多公司开始寻找低成本的替代国。
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数据,印度制造业平均每小时的人工成本为92美分。
“越南、印度尼西亚这些东南亚国家虽然制造业成本低很诱人,但它们缺乏大量的劳动力,印度是唯一一个在劳动力方面有能力接替中国的国家,无论越南还是印度尼西亚都不足以填补中国留下的空间,这就为印度创造了黄金机遇。” 汇丰银行的高级经济学家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分析称。
但马里兰大学斯密斯商学院的古普塔(Anil K Gupta)教授认为,在道路、海运以及电力系统方面,印度的发展水平还远远无法与中国匹敌,“基础设施的差距会从根本上抵消印度在人力成本上的优势”。
帕利普对本报记者表示,印度要想在制造业达到与中国相同的水平,印度政府必须在提升劳动力产能上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对于劳动力的技术培训、改善公共医疗体系等。
“可能印度正在经历中国20年前经历的类似问题,现在中国产能提升很快,但总体环境也不一样了,中企去了印度以后可能会发现差距很大。但是反过来讲,印度的潜力也很大。企业到了印度以后,可以享受在中国过去20年这样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帕利普如此认为。
印度政府改革促经济发展
4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15年将成为中国与印度两国经济增长的转折点,印度的增速可能从此超过中国。
2014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上任后,提出以“Make in India(印度制造)”为口号的产业振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制造业。中国作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2014年中印贸易额增长7.9%至705.9亿美 元,但这一增幅主要来自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增加,印度同中国的贸易赤字仍高达378亿美元,吸引中国企业到当地投资成为印度政府的当务之急。
自莫迪新政府上台后,一系列改革措施让印度经济重新焕发活力。印度政府对于经济增长的预期比IMF更加乐观。3月3日,印度政府公布最新预测称,2015年印度GDP增长率将超过8%,并在随后几年突破10%。得出这一结果要归因于今年1月30日,印度有关部门实施了新的核算方法后,GDP被大幅上调,但也因此引起很多业内人士的质疑。
总部位于伦敦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 经济分析师希兰•沙阿(Shilan Shah)认为,印度政府大幅上调的GDP数据与该国其他并不强劲的经济数据相比,很难自圆其说。
面对这些质疑,帕利普认为,不管GDP计算方法有没有调整,印度经济增速在加快是事实。
“莫迪新政府上任后,对经济大刀阔斧的改革决心,让印度人民对经济前景充满信心。可以看到,消费者、商业人士,都体现出了一种乐观的精神,这种乐观主义也刺激了人们去消费、投资。”但同时帕利普也强调,现在讨论很多的“印度经济增速超过中国”,他认为有一定的“欺骗性”,“因为本身印度的基数就比较低,比中国要低很多,所以最终来说,印度跟中国仍然有较大差距。”
『叁』 逾500家中资企业在印“渡劫”,这些企业的现状如何
第一家公司的现状:小米公司面临双重压力,一是人员变动,二是频繁查看税务。
第二家公司的现状:vivo公司积极配合当地有关部门的调查,难免会出现销量下降。
总的来说,频繁且严格的税收查看,而且还冻结国外企业的公司资产。这难免会导致外国投资企业需要重新调整投资计划,避免投资计划告吹,始终无法获得稳定收入。同时,多家中国企业被频繁查看税收,这已并非个例。不仅多家公司的生产发展收件,还会影响公司企业的产品销量。
『肆』 富士康在印度“爆雷”:超50%产能被砍!紧急加薪欲重返大陆
2020年6月,富士康曾透露将把投资重点放在印度,还被传投资10亿美元(约65亿元人民币)扩建其在印度南部的一家工厂; 可不料,这一代工巨头押错了宝,随着近期印度疫情的第二次暴发,富士康也在印度市场“爆雷”; 甚至有消息爆出,富士康欲重返大陆,目前已经在郑州工厂大幅涨薪。
外媒5月12日最新报道,富士康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100多名工人已经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病毒,该公司目前也按照当地规定实施封锁禁令, 由此 富士康印度工 厂的运转也大受影响,据称 超过50% 的产能 已经被砍掉 ,尤其影响最大客户苹果公司的订单 。 针对“iPhone减产50%”的消息,富士康在5月11日回应:不针对客户及产品发表评论。
当时不少业内人士也都看好富士康的决定,称其转战印度将带来新的机遇和优势。可如今, 印度第二轮疫情暴发导致的大规模感染和停产, 显然已经 给 富士康的“ 蓝图 ” 蒙上了阴影。
事实上,富士康在印度的投资计划就曾传出过“爆雷”消息。2020年初,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工业部代表人士宣布, 与富士康在当地合作建立电子产品制造工厂的计划取消, 尽管并未透露具体缘由,但这也意味着富士康“砸下50亿美元(约322亿元人民币)”的扩张计划宣告泡汤。
印度的扩张道路不好走,富士康似乎又将目光转移回大陆市场。《南华早报》消息指出,富士康5月7日的一份内部公告显示, 富士康郑州工厂新员工若工作90天且到岗不少于55天,将获得7500元奖金,此奖金数额较3月底已经翻倍。 市场分析认为,结合iPhone 13即将在秋季发布的传闻,富士康此举或是为了降低损失、稳住产量而将订单转移至大陆工厂生产。
重返大陆市场,或许是富士康已经意识到:海外市场的“饭”真的不太香。要知道,富士康2017年给美国“画饼”如今已经持续生变——过去3年, 富士康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投资已经缩减至6.72亿美元(约43亿元人民币),与此前“投资100亿美元”的承诺相差甚远。
好不容易走出国门,富士康又为什么没能走远?原因主要有三:中国是全世界少有的三重劳动力红利(大量熟练技术工人、大量高等教育大学生、大量工程师红利)的密集市场;中国有着对于企业的市场保护优势;中 美文 化等软性条件的本质差别。
对于富士康来说,国内优渥的环境让其忘记了市场的残酷本质,这次美国的铩羽而归也反映出:走出国门到了美国、印度、越南等海外市场,除了考虑大量除了投资金钱之外,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旦盲目就很容易碰钉子。
文 | 刘苏林 题 | 黄紫镓 图 | 卢文祥 审 | 陆烁宜
『伍』 逾500家中资企业在印“渡劫”,印度连续“打压”中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相关事件的背后原因,一方面是印度为了扶植本土品牌,以求获得更高份额的市场利润,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印之间的领土接壤,发生了多起冲突事件,让印度对中国企业的审查管理变得更加严格。
由于目前印度对于国家自有品牌的重视以及经济贸易市场的关注,对于许多外国公司在本土的经营以及税收调查也进行了逐步严格和收紧的管控,就是为了尽可能使印度发展出本土制造的国家富强之路。
印度此举是为了扶持自有品牌。
就印度的现状而言,由于年轻人口众多,其相关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吸引了许多国际外来品牌的参与和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和印度想要制造产业和经济独立化的道路是相违背的。因此印度的相关举措是为了扶持印度本土品牌的崛起和上升,以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润。
『陆』 深度|阿里暂停投资印度,一个并不意外的结局
2015年到2018年,可能是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蜜月期,阿里巴巴也不例外。但是,最近在对华关系上屡出“昏招”的印度政府,现在要为这份“任性”买单。
8月27日,有知情人士称, 阿里巴巴至少在6个月内不会投入新资金来扩大在印度的投资,暂不会减持已经投资企业的股份或退出投资。 过去几年,阿里巴巴已经在印度投资的公司包括Paytm、Zomato和BigBasket。
对此消息,阿里巴巴官方对21Tech回应称,阿里国际化的道路不会停止。在上周的2021财年Q1季度分析师电话会议上,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表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决定停止UCWeb及其他创新业务在印度的服务,预计不会对阿里集团的财务情况构成重大影响。
这一答复其实已经表明了阿里巴巴对于印度市场的谨慎。私募股权分析机构PitchBook统计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阿里巴巴及其子公司AlibabaCapital Partners和蚂蚁集团, 已向印度企业投资逾20亿美元,并参与了至少18亿美元的融资。
此番作出暂停投资的决定,其实也不意外。最近两年,阿里巴巴在印度几乎没有新的投资,只有对过去项目的跟投。说明它对这个市场变得更加谨慎。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认为,印度确实存在很大的潜力,但是眼下离商业变现和回报还有很远的距离。况且,暂停并不代表完全退出,也不代表未来没有机会。
复制电商路径
从2014年赴美IPO的那一刻起,马云便为阿里巴巴定下了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只不过,支付宝的模式在有序、发达的欧美国家反而体现不出其优势。印度的城市基础建设、金融服务水平低下,使得中国公司趋之若鹜踏足这片热土。
在印度市场,社交和搜索两大市场已经被FaceBook和Google所占领,马云的办法是选择业务模式相近的公司,再来填补市场的空白点。除了投资移动支付平台Paytm以外,阿里巴巴还投资了印度第二大电商Snapdeal。
这一路径也被腾讯所采纳,印度本土即时通讯应用Hike Messenger获得来自腾讯和富士康领投的1.75亿美元D轮融资。这在投资趋冷的当下已属难得,也从侧面说明腾讯对于打造印度版“微信”的决心。虽然难以预测阿里巴巴与腾讯的印度淘金路走向是否会平坦,但是已然成为市场的风向标。
2019年5月6日,印度创业公司Bigbasket获得了由Mirae Asset-Naver亚洲增长基金,阿里巴巴和英国政府拥有的CDC集团领导的一轮投资的1.5亿美元资金。就在2018年,阿里巴巴在该公司领投了3亿美元,成为其最大股东。并寄望于Bigbasket加强与亚马逊的竞争。
据了解,BigBasket公司创立于2011年,在印度26个城市提供在线服务,提供超过1.9万种产品和超过3000个品牌,种类涵盖水果、蔬菜、主食、肉类、饮料和个人护理。今年四月,该公司筹集到了由阿里巴巴领投的6000万美元的过桥资金,但是该公司在物流方面仍然需要大量投资。
过去几年,该公司一直在投资仓储和物流,并将其交付网络扩展到一些较小的城镇和城市,预计在2020年至2022年之间将实现收支平衡。
可以说,阿里巴巴在印度市场上,将电商的希望寄托在了Bigbasket,印度当地物价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也是吸引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重要原因。不过,在阿里巴巴暂停投资后,Bigbasket下一轮融资是否会受到影响,还不得而知。多年来,亚马逊一直视印度为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之一,并承诺在印度投资65亿美元。
抢占支付先机
在过去的四年,除了互联网新经济的巨头,海尔、华为、中兴等传统制造企业也早已在印度布局。越来越多的热钱正在涌向这片土地,一如十年、二十年前的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印度市场都是中国和欧美企业竞逐的战场,它像是处在黎明前的静默,却也有挡不住的汹涌不断袭来。
2015年年初,蚂蚁集团投资了印度最大移动支付平台Paytm,随后,蚂蚁金服联合阿里巴巴又加大了对Paytm的投资,占股比例约为40%。目前,Paytm已经获得印度央行发放的第一张支付银行牌照,并获准在印度市场开展支付、储蓄、汇款、转账等银行业务,类似印度的“支付宝”。
蚂蚁集团招股说明书显示,蚂蚁集团主要的联营公司包括运营Paytm的One97 Communication Limited(下称“One97),持股比例30.33%;以及网商银行,持股比例30%。
2020年上半年,网商银行收入40.16亿元,期内利润5.5亿元。作为蚂蚁在印度的电子钱包合作伙伴,当地“支付宝”Paytm母公司One97在上半年的收入约12.63亿元,亏损8.61亿元,在2017至2019年分子亏损18.69元、33.91亿元和34亿元。2019年,One97宣布,新一轮10亿美元融资由软银集团的蚂蚁集团领投。
对于蚂蚁集团来说,这是一项长远的投资布局,其目的是为了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用户。此前,蚂蚁金服的国际业务主要集中在跨境支付,眼下其加大了对支付业务的战略投资。Paytm是蚂蚁金服撬动国际市场的一个支点。
曾担任蚂蚁金服国际事业部总裁的彭翼捷在接受21Tech采访时曾透露,在更远的十年内, 蚂蚁金服用户量会增至20亿,其中60%的用户来自海外。
这一目标正在推进中。8月27日,咨询研究公司RedSeerConsulting日前发布报告显示,Paytm在印度国内店铺支付(P2M)领域中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该平台已成为印度金融 科技 领域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支付供应商。报告称,Paytm在三线及以下市场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其平台上有超过 1600万个商家。
值得注意的是,Paytm以160亿美元估值,已经成为估值最高的印度独角兽企业。不过在分析人士看来,支付宝出海并不容易,除了面临当地政府监管的挑战,它还需要在本土化方面进行更多的创新。
国际化挑战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拥有十亿人口,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也正是大公司看中它的原因。印度是亚太地区使用手机购物人数增长率最快的国家,不过,印度的人均消费水平仍然偏低。
支付宝一名内部人士曾透露,从统计数据来看,Paytm的用户中,使用100美元以下手机的占据主流,使用苹果手机的用户比例不到5%。
这对于进军印度的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无论是系统技术、风控水平还是基础建设,都非常有限。此外,来自政策层面的监管也将带来不小的挑战。7月15日,阿里巴巴出海印度的UC浏览器、UC News以及短视频产品Vmate,均通过公司内部信通知本地员工团队即将解散。同时,裁掉了350多名印度员工中的近90%。一些助理、管理和初级职位的员工,都已经通过视频会议被口头告知了裁员的消息。
阿里巴巴印度方面对此解释称,对员工进行解聘是因为印度对UCWeb及Vmate实施的禁令,阻碍了公司后续继续对印度提供服务的能力。事实上,2019年5月28日,印度短视频应用VMate才获得阿里巴巴的亿级美元投资,并且在该笔融资完成之后,VMate和天猫精灵、钉钉等一起进入阿里巴巴创新业务事业群。
这说明,除了移动支付和电商,阿里巴巴还看好短视频赛道。 有数据显示,VMate在成立之后的1年时间里,下载量超过1亿次,日均生产量已经超过了上百万条。对于既往产生的投资,或许短期内不会受到影响。
不论是阿里巴巴还是腾讯,眼下都值得思考如何真正实现国际化,让自己的产品走出去。张勇还表示,中美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针对近期美国政府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政策变化,张勇说:“我们正密切关注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政策变化,跟踪评估这些变化对阿里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相应采取新的合规措施。”
按下暂停键,也可能给竞争对手更多机会。 2019年中,亚马逊宣布在印度增加30亿美元投资,总投资额达到50亿美元。就在上月,继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决定禁用包括TikTok(抖音国际版)、微博、微信、UC浏览器等在内的59款应用后,又有275个中国App被纳入所谓“清单”。
随后,谷歌、亚马逊、脸书等美国 科技 公司已陆续宣布,对印度最大的通信公司”吉奥平台”数字服务公司出资;其中,谷歌计划在今后的5至7年内投资100亿美元,亚马逊也宣布将在印度投资10亿美元。面对亚马逊的积极进攻,阿里巴巴在印度是否能够站稳脚跟,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是否能够在印度被复制,都值得高度关注。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