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投资 > 十二五港口投资

十二五港口投资

发布时间:2023-05-30 05:47:28

① 中国港口政策的发展

构筑现代港口物流发展的政策框架

按照“十一五”规划,我国将建设164个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3.4万吨,其中集装箱泊位69个,新增能力1940万标箱。为确保我国港口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亟待构筑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建立开放、有序、自由、畅通的现代港口物流新格局。
从全球港口发展的阶段来看,发达国家自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现代港口已步入第三代港口发展期。最为显著的特征表现为:工业向柔性和个性化方向发展,虚拟企业开始出现,港口成为全球生产、销售等整个供应链中重要的节点,加之高新技术在港口领域得到全面应用,港口功能进一步完善,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港口经营管理从追求规模化转向追求规模化与满足个性化相结合,提供全程、全方位、多层面的综合性服务,以建设生态港口为目标,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理念。港口与所在地区或城市的发展更为紧密,与人类社会更为协调,从而形成区域经济、技术、文化、利益共同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跨地区甚至跨国合作制造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不断地将大量常规业务“外包”(outsourcing)出去给发展中国家,而只保留最为核心的业务(如市场、关键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总装配以及销售)。在这些合作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物资和信息在更为广阔的地域间转移、储存和交换,国际物流活动将日益频繁,港口作为国际物流活动主要的载体,在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中愈来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构筑现代港口物流发展的政策框架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
一、发挥传统港口优势与现代物流相结合,逐步实现我国港口物流经济活动的集约化和现代化
近年来我国港口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从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年吞吐量来看(见下表),发展势头强劲,但绝大多数港口基本上停留在传统港口生产作业水平上,尽管均不同程度地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及管理技术,仍然处于较为粗放的经营管理中。
年份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吞吐量 48321 80166 105162 125603 142634 166628 20112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我国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表
因此,港口应积极加大其传统优势与现代物流整合的力度,从而有力地促进港航、仓储和物流产业组织的联动发展。在港口功能升级换代上,须在传统装卸业务、工业服务(如增值服务)、商务、信息等方面体现其传统优势和特长。
充分发挥港口传统运输业的优势,利用其在设施、网络、技术等资源,促使港口物流服务活动的柔性化、集约化和现代化。从根本上实现由传统港口物流的“港对港”服务向现代物流要求的是“门对门”服务的转变,这就要求构筑与港口物流业发展配套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体系,进一步拓展港口物流业务,提高港口物流的综合协调能力。总之,港口物流带动港口经济,港口经济带动区域经济,而区域经济带动全国经济。
二、开展国内物流业务与国际物流业务相结合,充分发挥港口“二传手”的特殊作用,连接好国内与国际市场
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9114亿元,同比增长16.6%。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3%,比上年仅降低0.1个百分点。与西方发达国家高出一倍,说明我国物流产业仍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物流成本偏高,而港口物流也处于同样的状况,港口的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与经济发达国家港口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港口在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各要素资源方面,要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港口在转换机制、拓展功能、延伸服务领域和范围方面,须加快国内物流运作的市场化进程,发挥以干线运输为主体的港口物流的主导和示范作用,加速港口国际物流活动的步伐,参与全球物流活动的国际分工,实现港口物流机能的多样化,集商贸、仓储、流通加工、信息服务于一体;体现现代港口服务功能的综合化,主要是大力拓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中心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体现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等活动的“二传手”的特殊作用。
三、加快港口自身与保税区、出口贸易加工区、开发区等同步发展相结合,尽快制定港口物流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总体目标
众所周知,港口成为国内外企业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重要场所,占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重要手段,港口业已成为现代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环节。因此,尽快制定港口物流发展的方针、政策及总体发展目标,诸如港口保税区、出口贸易区和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主要是在投资政策、融资手段、土地征用、税收及贷款等方面,为港口物流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
在借助和发挥港口特殊的区位优势基础上,推进港口物流与港口保税区、出口贸易区和开发区物流的同步发展,吸引国内外制造商、销售商及物流提供商,实现港口与保税区、出口贸易区和开发区的联动,在发展中彼此依存、紧密配合、互相促进,形成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以推动港口经济的全面繁荣。
四、发展港口物流核心业务与建立广泛的合作和联盟相结合,实现其港口物流职能向纵深化延伸与辐射
国际上许多大型港口都在向第三代港口发展,建成全球货物贸易集散中心和综合物流服务基地。必须将港口作为发展物流的突破口,通过港口物流核心业务向港口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进出口贸易,进而又促进港口物流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港口物流核心功能要逐渐从原来的海陆中转中心,转变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服务于国际贸易的综合物流中心。
通过港口物流综合服务体系的建立,扩大港口腹地范围,建立以港口为中心的业务扇形辐射面,取得与社会各类物流资源全方位的整合,以核心业务的远洋和近海运输为立足点,发展与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及内河航运等组织的合作与联盟,在国际远洋航线及海上通道、国际航空线、国际铁路运输线与大陆桥、国际主要输油(气)管道等诸多领域实现国际物流连线,通过开展国内外多式联运、综合运输方式等形式,在国际港口市场的竞争中壮大,朝着拥有区域规模、集装箱及散货高吞吐量的枢纽港方向迈进。同时还须加快港口服务产品的分销网络与渠道的规划和建设,在国内外广泛建立代理商、分销商、运营商、区域物流中心等分支机构,逐步扩大港口服务的商圈半径,提高市场占有率,构筑区域配给网络,建立国际中转中心,使港口成为国际综合物流活动的重要节点,成为连接港口腹地诸多物流园区和各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流枢纽,实现港口物流服务向纵深化延伸和广域化辐射。
五、发展以临港工业服务的社会化物流组织与港口物流相结合,为物流产业发展培育坚实的市场需求基础
港口物流要进一步推动港区联动发展的进程,以港口物流带动临港制造和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与社会物流组织的分工与协作,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做好港口物流与社会物流的市场定位和扮演的物流角色的工作。随着全球综合物流时代的到来,现代港口已从纯粹的运输中心(运输+转运+储存),发展成为配送中心(运输+转运+储存+装拆箱+仓储管理+加工),再发展为如今的综合物流中心(运输+ 转运+储存+装拆箱+仓储管理+加工+信息处理)。全球综合物流服务的发展,现代港口功能将更为广泛,朝着全方位的增值服务的方向发展,成为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与人才流汇聚的中心。
港口物流与临港的社会物流的行业内合理分工,不仅有利于全社会综合物流体系和物流服务网络的形成,而且由此而产生以港口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涵盖港口物流、社会物流、临港制造加工、服务等产业组织集群,这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集群,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与外部的供应商、市场和技术建立系统的联系,多种文化的融合、合理的权力结构、有效的调控手段产业集群的特性,并呈现出由客户到供应商的垂直供应关系,是供应链网络在一定地域空间的集中,从而推动了港口物流与社会物流的同步发展。发展港口物流与临港物流园区、工业区、开发区相结合,是寻求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港口物流建设的软硬件同步发展相结合
在港口现代运输技术和经营方式创新的同时,加强港口硬件建设,适应国际运输综合物流时代的客观要求,对现代港口在硬件诸如港口规模、物流机械、物流系统工程、航道水深、码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而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系统的节点,其效率、服务水平及可靠性是其发展关键的因素。现代运输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发展,并且与港口软件工程建设配套,即港口物流文化培育,港口经济的繁荣必然形成港口特有的文化。而港口物流文化需秉承港口传统文化之精华。主要体现在:其一是科学发展观。要协调发展,要可持续发展,不能只为了短期和局部的利益而忽视长远和整体利益。其二是以人为本的经营与管理理念。港口要体现人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三是物流科技的不断创新。其四是明确发展生态港口的建设目标,大力推进港口绿色物流发展战略,注重港口物流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七、积极促进港口物流系统化、标准化与智能化建设相结合,以加快物流的国际化进程
港口应首先促进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如ERP、MRP等在物流企业和广大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其次港口发展要在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作好基础工作,加强标准化工作协调和组织工作,对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应用新型标准,如对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搬运和装卸设施、物流中心、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进行全面引入,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提高港口物流活动中货物和相关信息流转的高效化。
港口发展要适应全国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大型跨国公司为先导,以产业关系为纽带,发展全球综合物流系统,将组合多式联运、全球仓储、清关、保险、存货管理、订单服务、金融、文件制作以及任何一种所需的物流服务功能,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物流服务。港口物流园区和运输、仓储、配送等相关领域实现EDI和物流信息共享,全面实现报检、报关、报税电子化。直接带动港口生产力,主要包括集装箱吞吐能力,港口现代化设施装备能力,电子口岸通关能力,自由贸易区与保税区开发能力,商流、物流、信息化、资金流服务能力,提高港口系统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管理能力。
八、将自我经营与引入港口经营商运作相结合,谋求港口物流多元化发展模式
按照国际惯例和经验,积极推进港口经营商运作模式或港口局部的经营商运作模式,积极引进港口投资商与经营商,尤其是引入国际上已积累丰富经验的港口投资商与经营商,他们不仅带来雄厚的资金、管理、技术、信息等资源,关键是能够带来港口经营运作的宝贵经验,诸如港口物流系统工程的理念、港口物流标准的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工程机械、具有人性化设计的港口发展实施方案及其网络市场的客户资源,实现港口物流的跨越式发展,关键是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港口经营与管理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
九、构筑港口物流提供商供应链驱动体系与港口腹地物流市场营销网络的建立相结合,实现港口物流发展的多元化
港口物流既是生产企业的仓库,又是用户的实物提供者,物流企业成为代表所有生产企业及供应商向用户进行实物提供的唯一最集中、最广泛的综合物流提供商。按市场需求链组织以港口为核心的虚拟企业群体——供应链体系,以成本与服务为立足点,帮助客户建立采购网络、经销网络、现代物流配送网络和信息传输网络遍布全球市场。
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类企业作为其市场营销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以港口物流组织为核心,扮演物流集成供应商角色,构筑港口物流服务的供应链驱动源,一切从市场需求出发,建立由供应商、港口物流集成商、制造商、批发和零售商的供应链物流系统。具体构造:港口物流集成商处于供应链的中部,发挥承上启下特殊物流的职能,市场覆盖面广、分销能力强。一是为出口企业承担产品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销售及信息服务等环节外包给港口物流企业,在其周围集聚形成了供应链网络结构;二是为进口企业承担仓储、运输、包装、加工、分销等环节上的物流活动,实现资源共享而形成的供应链物流系统。
同时港口物流针对其腹地范围积极寻求物流服务产品的分销网络机构,广泛地联合各类社会物流组织,建立其市场营销网络体系,以委托代理制方式,作为其开拓市场的有效途径。总之,港口物流供应链与港口腹地物流市场营销网络的建立相结合,不仅实现港口物流供应链衔接的无缝化,而且有利于港口物流实现多条腿走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十、发展港口物流与大通关相结合,实现港口物流与场站物流(航空机场和公路、铁路站点)对接的无缝化
港口物流发展是大通关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媒介体,整个物流供应链的信息集成中心、管理控制中心、物流中心。
大通关:是指进出口货物到离港(站)所需的装卸作业,代理服务、口岸查验的过程。由于运输方式的不同,对外开放的港口或机场,港务部门或民航站在交通工具的靠离或货物的装卸作业中,直接与查验单位发生工作关系,形成链接点;又因为进出口外贸货物或出入境的交通工具大都有其代理人办理申报查验手续,也形成一个链接点,所以,“大通关”可以界定为三个环节,即:货物或交通工具代理服务环节,口岸查验部门的申报查验环节;港口(机场)生产作业环节。
“大通关”建设是运用现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建立政府有效监管和企业高效动作的协调联动机制,优化单证流、货物流、旅客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作业流程和通关环境,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和进出口货物、出入境旅客通关速度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口岸查验单位、口岸管理部门、外经贸生产、经营与服务企业,以及税务、银行、外汇管理等多个部门。
发展港口物流与大通关相结合,简化通关手续,倡导人性化的集中办理相关的单据,实现“一站式服务”加快物流运作效率,实现港口物流与场站物流(航空机场和公路、铁路站点)对接的无缝化。

② 【汕头,海洋经济迎来“第二春”】 人生第二春什么意思

十二五”开局之初,政策利好,汕头港迎来发展良机。 这一年的5月,国务院批复汕头经济特区的范围从原来的汕头市区扩展到汕头全市,覆盖了汕头市域的“六区一县”。媒体界普遍认为,此举不仅为汕头特区赢得了更广的发展空间,也同时为汕头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维与血液。
同年的11月,国家政策再次对汕头给力,《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作为以“港口立市”的汕头而言,再次迎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按照规划,为了配合全省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的发展,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就广东省航运业的发展提出了提出了“一核两翼”的战略布局,位居粤东的汕头占居其中“一翼”,担负着对接海西经济圈“东翼”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重任。这意味着,和未来芹闹的广东一样,汕头将从“陆地”走向“海洋”。
业界人士认为,对比首轮“特区范围扩展”的政策利好,这一轮的海洋经济战略宏图,无疑成为汕头特区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港口资源丰富 助推海洋经济提速
汕头海洋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得益于该区域丰富的港口资源。
据了解,汕头建立经济特区30年来,港口建设蓬勃发展,得益于天然的地理宽首察条件。多年来,汕头新建码头泊位60多个,其中1~5万吨级泊位码头18个,3000~5000吨级泊位码头23个。至2009年全市港口通过能力达到3244万吨,比改革开放前(只有3个中级泊位)增长20倍。而港口作业区,由改革开放前只有老港区增加了石港区、马山港区、珠池港区、广澳港区和海门港区。
多年的改革开放同时也促进了汕头港的生产发展,其港口吞吐量不断刷新记录。1982年汕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突破200万吨大关,2006年突破2000万吨大关。2011年汕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005万吨,比增14%;完成集装箱110万标箱,比增17%,进入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00强。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两项指标的增幅,均分别高于当时全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平均数的4.5和19.3个百分点。
目前,汕头港已发展成为我国沿海25个枢纽港之一,开港至今已与世界68个国家和地区的289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并拥有7条国际班轮航线。国内方面,汕头港集装箱航线可以直达上海、青岛、天津、大连、台湾等26个港口。
由于特殊的港口资源优势,汕头的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汕头海洋经济年均增长12.5%,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临海工业、海洋渔业等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248.28亿元,同比增长27.3%,是“十五”期末的1.7倍,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0%,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为30.8:32.5:36.7。与此同时,汕头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亦呈现良好态势,港口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7.5亿元,与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268个港口建立了海上经贸航运关系。到2010年,港口泊位数达到8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有18个;货物吞吐量3509万吨,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十一五”年均增长15.2%;集装箱吞吐量93.5万TEU,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54%,“十一五”年均增长20.7%。2010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76亿元,水产品总产量39.9万吨,水产品出口量9万吨,出口额5.33亿美元。
港口建设 推动城市海洋经济稳步向前
作为一个依靠海运贸易发展起来的港口城市,汕头市的港口建设与城市发展成慎茄为一种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港口与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可谓“一损俱损,一荣共荣”。
汕头濒临南海,内陆江河密布,沿海港湾众多,拥有海岸线长达289公里,占潮汕三市海岸线总长的四分之三,适宜建港的自然水深岸线28公里,可建5~30万吨级码头泊位50多个。汕头市有关规划显示,预计至2020年,汕头市将把汕头港打造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年通过能力达1亿吨的大港,充分发挥港口资源集聚优势,为城市海洋经济深度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作为港口建设的同步内容,汕头还将强化汕头港作为枢纽港的功能地位,充分调整港区产业结构,搞好区域经济协作,改善大通关环境,建设大型码头泊位,巩固和发展本地航运业,增强水运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粤东、赣南、闽西的经济腹地;积极把汕头港融入“海西”经济,先行先试,与粤东、赣南、闽西等地开展交通运输协作,充分宣传汕头通关环境及港口发展潜力,吸引上述地区货物从汕头港进出口;进一步改善汕头港大通关环境,改观海关、检查、检疫等一站式服务,促进港口物流大进大出,快进快出。
汕头市政府有关部门表示,依托大手笔的港口建设,到2015年,汕头市的海济经济总量将显著提高,海洋生产总值将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53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进一步提高,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海洋经济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初步建成环汕头湾海洋经济核心区、南澳实验县、南澎列岛海洋生态保护示范区、北部现代海洋渔业优化带、东部滨海新城拓展带、南部临海工业集聚带等六大功能区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相对集中、功能清晰、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空间格局,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培育5家以上的海洋高科技企业,形成一批海洋技术专利和自主知识品牌,初步建成全国具有领先水平的“科技兴海”示范基地;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海量比2010年减少近10%,主要河口、港湾、滨海旅游区等重要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沿海地区和主要大岛的防灾减灾体系有效建成;海洋综合管理显著优化,逐步理顺海洋经济发展的机制体制,出台一批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海洋监测、监视网络,初步实现海洋管理和公益业务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据介绍,到2015年,汕头市将初步建成海洋强市,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强市。

政策给力 海洋经济迎来发展黄金
海洋国家战略的出台,一方面给汕头海洋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推动着汕头地方海洋战略布局的启动。
汕头市交通运输局表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不仅让汕头得到了机遇,也让汕头看到了未来的曙光。
在承接《规划》带来的利好之余,汕头“变本加厉”,依托自身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按照“以海引陆、以陆促海、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打造环汕头湾海洋经济核心区,做强东海岸新城拓展带、南部沿海产业带和海岛开发保护带为着力点,重点培育广澳、海门、后宅、青澳四个海洋经济发展节点,制定形成了“一核、三带、四节点”的“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格局。
据介绍,《规划》中的“一核”是指包括金平、龙湖、濠江、潮阳四区环汕头湾的海域及依托陆域,是汕头经济发展基础最完善、海陆经济发展最协调的区域,承载着城市功能重塑和品质提升的重任,是汕头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区,对汕头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该区域将重点发展北部海洋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业、海洋高技术产业、海洋金融商务和海洋科技研发;规划建设南部海洋湿地公园,推进发展高端滨海旅游,培育发展海洋职业教育、海洋会展业、现代物流业;西部牛田洋则重点发展海洋科技教育产业,打造粤东海洋教育中心等。
“三带”是指做强东海岸新城拓展带、南部沿海产业带和海岛开发保护带。“三带”的开发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海洋经济总体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重点培育的广澳、海门、后宅、青澳四个海洋经济发展节点,是推动港口、产业和城镇联动开发,提升汕头沿海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点。
此外,汕头市还就提升发展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现代海洋渔业、临海工业在内的传统优势海洋产业,以及扶持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等现代海洋产业进行了详细规划,并分别就提升海洋科技支撑能力、完善涉海基础设施、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科学开发海域资源、建设南澳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县、推进海洋区域合作等规划内容进行了科学的细划。
有业界人士表示,汕头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宏篇巨制,不仅是汕头海洋经济今后10年的发展纲领,更是《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的有益补充,《规划》对推动粤东、粤西乃至整个广东的海洋经济发展也同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阅读全文

与十二五港口投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000858上市当时收盘价格 浏览:83
诺亚财富派理财可靠吗 浏览:27
中国银行个人留学贷款 浏览:528
什么是非融资性 浏览:5
如何确定股票发行数量和价格 浏览:365
贷款违约金担保人出么 浏览:203
1比索折合人民币多少 浏览:946
163406基金净值今日净值 浏览:327
九号理财 浏览:952
金条银行价格 浏览:297
五线开花9期货揭秘与实战PDF 浏览:505
包装贷款怎么样 浏览:896
理财直融查询 浏览:525
国海证券金贝壳理财版 浏览:969
滴滴现在期权价格 浏览:712
首汽约车股票 浏览:490
A轮融资9亿 浏览:765
优化营商环境企业融资 浏览:344
钱多多是中粮期货 浏览:281
债券融资组 浏览: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