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金融,资金的关系
一、长期历史视角:工业革命与金融发展相辅相成
“大金融”理论(陈雨露,2013)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态拟合。从长期的视角来看待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大国的金融崛起几乎总是与其经济崛起同步实现的。17世纪末,英国依靠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提供资本燃料和动力,成功实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19世纪头号强国;但该体系“效率性”不足,无法支撑技术持续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无法适应新经济内在需求,而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逐渐走向衰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继承英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基础上,依靠逐渐成熟的投资银行体系,支持美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20世纪头号强国,120年屹立不倒;但却又因该体系“稳定性”不足,存在脱离实体经济和金融泡沫化的风险,直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投资银行体系也宣告破产,其经济一蹶不振,霸权地位也逐渐衰落。
英美究竟是如何崛起和衰落?金融在其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在世界经济第六个长周期,中国又应如何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如何构建稳健、高效、统一的大国金融体系,全面服务于大国经济和金融崛起的双重战略需要?这无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
二、英国模式的兴起: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10世纪前后的宋代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居于世界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从科学技术上,宋代的中国领先世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朝完成的,即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印刷术得到了大幅度改良(毕升的活字印刷),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从经济增长看,10世纪至15世纪,中国GDP平均占到世界30%,位居第一;从钢铁产量看,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大致在7.5万—15万吨,然而1720年工业革命前夕,英国钢铁产量也才1.7万—2万吨。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经济实力,几乎具备了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所有条件。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产生在中国宋代,而推迟700余年在英国发生?
实际上,英国工业革命早期使用的技术创新,大多数在之前早已有之。然而,技术革命既没有引发经济持续增长,也未导致工业革命。这是因为业已存在的技术发明缺乏大量及长期资金的资本土壤,不能使其从作坊阶段走向规模化的产业阶段。因此,英国诸如钢铁、纺织、铁路等大规模工业的成熟发展必需经历一个等待的过程,当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后,工业革命也就随之发生了。这就是“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大金融”理论强调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和金融革命正是“大金融”理论一个经典的历史注释:正是工业部门的资本需求和政府借款的需要促成了金融革命的发生;金融革命反过来则为工业革命提供资金,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英国的金融革命始于世界上首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1694年,英国“九年战争”激战正酣、耗费巨大,政府大举借债仍入不敷出,于是成立英格兰银行为战争募资,后发展成为英国中央银行。1720年,为应对“南海泡沫”金融危机,英国政府制定《泡沫法案》以限制股份自由转让、限制英国股票市场发展,促使城市私人银行、地方银行等商业银行蓬勃发展。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构建的银行网络体系,成为英国近代金融体系的主体和基础,不断为工业革命注入资本燃料和动力,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使英国从一个“蕞尔小国”一跃成为“日不落帝国”。
三、英国模式的衰落:集中垄断的商业银行体系缺乏“金融效率”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英国商业银行体系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累积资本、发展壮大,走向“托拉斯”式的集中垄断。“托拉斯”式的银行体系“效率性”不足,难以支撑技术持续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无法适应新经济内在需求,导致英国经济逐渐走向衰落。
1826年,英国政府颁布《银行法》,鼓励股份制银行的发展。为追求垄断的高额利润,股份制银行迅速吞并私人银行或合伙银行,同时兼并规模较小的股份制银行,从而使得资本高度集中。垄断的银行体系最大限度地占有稀缺资源,也更加注重短期回报、轻视工业创新的长期投资。资本的集中更加强化了其“逐利性”本质,通过特许贸易公司、殖民活动甚至战争,拓展具有更高利润率的国外市场,进而忽视了本国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的调整升级。英国集中垄断的商业银行体系失去效率和活力,不能给英国经济提供长期发展、动力不竭的资本市场,“日不落帝国”逐渐衰落。
四、美国模式的兴起:投资银行体系是美国经济腾飞的主推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继承英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基础上,依靠投资银行体系及金融创新,支持美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全球霸主。1933年,为应对经济大萧条,美国制定《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限制商业银行投资业务,促使投资银行体系发展迅速,逐渐由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转变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
美国以投资银行为主体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资本运营能力,实现了资本的市场化流动及有效配置,支撑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投资银行与生俱来“金融创新”的品质,通过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提供了经济快速增长所需要的更高流动性和信用催化,并借此主导五次并购浪潮,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同时,投资银行体系顺利化解高新技术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通过风险投资支撑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其迅速成长为美国新经济的支柱。因此,投资银行体系及其创新对于美国的崛起具有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五、美国模式的衰落:泡沫化的投资银行体系缺乏“金融稳定”
美国投资银行体系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但该体系“稳定性”不足,存在脱离实体经济和金融泡沫化的风险,直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该体系也宣告破产。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美国投资银行体系曾与实体经济结合紧密,为何后又脱离实体经济?这是由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为追求高额利润,资本必须走在实体经济前面,它“先入为主”却又“抢先退出”。美国经历工业化、产业化后的利润率下降,无法满足资本的逐利欲望,资本就放弃介入实际生产,专门从事于借贷、投资等非实物资金运作,于是产业资本就变异为金融资本。被金融资本绑架的美国义无返顾地走上“工业化—去工业化—金融化”道路,最终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并泡沫化,导致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当前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只是对困境的修补,不能改变衰落的大势。因为金融化后的美国资本已经习惯坐享其成,难以再适应并满足于工业制造的利润率;即使金融资本迫于无奈而寻嫁实体经济,也会通过全球配置选择低成本、高利润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美国逐渐被金融资本抛弃,缺少了资本动力,美国经济将走向衰落。
从英美崛起历史中,我们发现工业革命与金融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金融体系已成为大国崛起的基本性战略力量。这也是我们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态拟合的核心要义。但是,走向集中垄断的英国银行体系因缺乏“效率性”,不能给实体经济资本支撑;走向泡沫化的美国投资银行体系因缺乏“稳定性”,导致金融危机。任何一种金融制度都有“天使”和“魔鬼”两面,怎么根据自身国家禀赋,用好才是关键。
B. 10部金融人士必看的商业与法律电影
新冠疫情仍未过去,这个春节还是尽量少出门吧。
下面是国内top5大学某会计系老师总结的10部金融人士必看的商业与法律电影,清单不错,建议收藏。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2004 主演:阿尔·帕西诺 / 约瑟夫·费因斯
看题目,没错,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但又拍出了新的味道。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讲述的是还不起钱要面临被割一磅肉的噩运......咋一听好像很社会。
这部片子中犹太人和基督教徒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莎士比亚则通过此剧告诉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解读故事的起因。
在商业和法律方面,这又涉及到合同法,想要了解学习合同法同学的一部入门级影片。
我们会直面感受到合同有效和无效的认定以及其中不合理条约导致变换的套路,夏洛与安东尼奥之间的合同法中,隐含着对他人生命健康造成威胁的条件,并且不能流下一滴血属于合同中不可实现的内容。
这是安东尼奥最后摆脱噩运的关键。
在文艺复兴时期高度法治的威尼斯,这张合同的漏洞既保护了侠义之情,又维护了威尼斯城的法治形象。
▌《华尔街Wall Street 》
1987 主演:查理·辛 / 迈克尔·道格拉斯
这部电影揭秘了神秘的华尔街。
华尔街每天都在上演着没有硝烟的战争。
巴德是纽约大学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在这片战场上卷入欲望的漩涡。
“贪婪不好听,却是好东西。”这缓圆咐是这部影片中最经典有名的台词。该影片中涉及到了证券法中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公司并购。
获取市场信息为什么会违法,非法获取的信息又是怎么进一步操纵市场,公司并购过程中会带来哪些利益、管理权限的转移,都是这部影片中的内容。
这部影片也给我们透露出:在凶残的资本追逐中,金钱是衡量是否成功的标准,但是价值观的底线是能否守得住是这份成功的是否守得住的最后一道防线。
华尔街,在灯红酒绿,推杯换盏之间,背后还有一片看不见的坟墓。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2010 主演:迈克尔·道格拉斯
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最终都是先研究人心和制度,反过来才能驾驭金钱。
这是延续上一部《华尔街》的又一经典力作。
冯仑说,钱是有腿,有性格的,也是有气味的。
要感受这句话,必须要看这两部华尔街电影,金融光鲜亮丽的背后,也有人性的抉择。
同样,会涉及到到第一部证券法的内容和股权等问题。在教科书之外也能看到金融玩法如此多的案例。
▌《商海通牒Margin Call》
2011 主演:凯文·史派西/保罗·贝坦尼
约翰·塔尔德说,在这行里,只有三种方法能生存下去:要么是第一个、要么最聪明,否则就去行骗。
这部影片用17天拍出24小时内发生的故事,时间效率堪比金融投资界的争分夺秒,但也不能遮掩这是一部好影片的事实。
故事背景是2008年那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前夕,华尔街一投资银行的分析师突然发现公司的财产评估有着巨大的漏洞-购买了大量现在已经不值钱的证券,即将导致银行破产。
公司高层连夜开会后决定将这些不值钱的证券一低价格抛售将风险转移。银行短暂躲过了破产的灾难,但是引发的一连锁反应却接踵而来。
2008年,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倒闭,让人们开始对“太大以致不能倒闭”潜规则产生了怀疑,也开始感受扰纯到在金融危机到来时,人人都想自保却无能为力,让人开始怀疑金融的本质难道是“骗”。
当股市动荡时,清仓、加储该如何抉择,怎样才能让损失风险降到最低,这部影片中会有涉及。
▌《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
2011 主演:詹姆腔拿斯·伍兹 / 约翰·赫德
同样是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政府机构角度该如何从大局应对呢?
美国财政部长、美联储主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英国监管机构,甚至还有股神巴菲特的身影,展示了危机到来时全球金融届权力最大、最精英的人才是如何扭转世界金融的。
全球顶尖金融机构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各种专业名词狂轰滥炸,视角迅速切换,让你对自己的金融知识疯狂补一次课。
并且让你感受金融危机到来时的紧张感和他们在焦虑中那份对自己学识经验的自信。
最重要的是,深刻地体现了金融界默认的规则:太大了,以至于不能倒下,否而后果不堪设想。
▌《大企业The Corporation》
2003 主演:Jane Akre / Ray Anderson
前者是加拿大纪录片,对企业进行解构和人格剖析;后者是中国的纪录片,是一部探讨公司制度的纪录片,水准之高令人惊叹,其导演还制作过《大国崛起》,《复兴之路》。
《大企业》讲述的是企业的属性,企业之对于个体,国家,社会甚至全球发展存在的意义以及在不同体制下自身定位的问题。
《公司的力量》主要讨论了公司制度与经济、社会、科技、人文之间相互促进影响的关系,以及中国企业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更好的发展,直面经济学者的谈话。
这两部纪录片可以称作是“企业起源”和“企业进化论”,无论是企业高管、职员,还是创业者,建议仔细观看。
▌《造雨人 The Rainmaker》
1997 主演:马特·达蒙 / 丹尼·德维托
一位年轻律师接到人生中的第一份案子:他和一位无助的母子面对医疗保险公司拒绝赔付,还有对方辩护律师的不择手段,如何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正义与良知的彰显,不是什么特别的剧情。
保险中权利义务之间的关系,保险利益的范围以及目前有人提出后悔权的建议是否荒诞,都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思考的。
大多数人的一生,是和大大小小的未知风险作斗争的一生,保险,是风险来临时的一根救命稻草。
▌《诈欺猎人映画 》
2008 主演:山下智久 / 竹中直人
一场欺诈与反欺诈之间的斗争,有一种黑吃黑、碟中谍的感觉,“世界上有三种骗子,白鹤的只是骗取钱财,红鹤的会骗走你的心,而黑鹤的则是他们的猎人,那就是我。”
这部影片中涉及到票据、公司签章与破产欺诈。票据、公司签章这种条条框框却又围绕在我们身边很重要的东西,用电影入门了解一下。
票据是代表一定数量货币请求权的有价证券,即货币证券。拥有支付、汇兑等功能,具有流通、占有、设权等法律属性,一定要重视。
▌《门口的野蛮人 Barbarians at the Gate》
1993 主演:James Garner / Jonathan Pryce
该书以1988年美国第二大烟草公司RJR融资收购饼干生产商Nabisco的交易为背景,呈现出一部惊心动魄的商业大战。
在这部影片中,既可以看到主人公罗斯?约翰逊依靠自己强大的推销能力从一位卖报的小行家成长为名CEO的商业传奇,也可以看到后期投资过程中的尔虞我诈,为了收购热衷于拆散一家公司的狂热。
CEO注重公司存亡和发展,股东在意自己股权的价值,这是一个永远都不可能改变的隔阂。
在这部影片中你会明白,金融固然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但有时候还是需要谈判的技巧和随机应变的灵活度。
如何利用“杠杆”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
▌《货币背后的秘密Hidden Secrets of Money》
2013 纪录片
对于想要学习了解货币知识的同学,强烈推荐该纪录片。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货币呢?若干年以前小岛上有自己刻画标志的石头?黄金?还是仅仅只是拥有一串编码和数字的纸张。
货币是用于物品交换的一种媒介,还是一种本身就具有价值?如今经济学中更多的考虑到经济变量和政策变量,以防止货币通胀或通缩等问题。
在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等职能等概念也是各有观点。前段时间大热的比特币、区块链又是什么?
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会让我们对于货币有一个最核心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经济知识汲取,帮你梳理形成一个自己对货币最核心的理解体系。
END
C.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作用
1、“一带一路”是21世纪的“凿空之旅”,是由中国发起的世界最浩大的超级工程,是中国贡献给人类和平发展梦想的礼物,而“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与“五路”(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承载着中国与世界共同的梦想。
2、国际社会的期待和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一带一路”的诞生是历史必然。一方面,历史上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过去不乏通过扩张、战争的方式来实现崛起的事例,留下了经久的伤痛与苦难。而中国则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大国崛起之路。主席指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倡导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这一斗巧中国方案,无疑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3、另一方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国也有能力向国际社会提供合作共赢的国际公共产品。主席曾说过:“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要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我们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设立丝路基金、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目的是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中国走的正是一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康庄大道。中国的发展不仅实现着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且给其他国家带去红利,美美与共。
4、“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成效惠及世界。
D. 中国的大国崛起有哪些不同寻常的地方
中国尖端科技方面有许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比如量段猜段握誉子科学、高铁兆仔、超级天眼,激光武器等。这些方面都不同寻常。
E. 罗斯柴尔德家族与美国金融有什么关系
这一年,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势力,就一举擒住了美国这个世界最具潜力的新兴大国的“七寸”——黄金严重匮乏。 1895年的美国黄金储备最低时仅为900万美元(相当于12.3吨),而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的黄金据当时一家美国媒体称达到了惊人的16亿美元(约2194吨)。罗斯柴尔德家族代表的欧洲银行家以在黄金上的压倒性优势一举征服了美国,并从此成为美国真正的控制者。以100吨黄金为筹码,罗斯柴尔德和摩根家族已经实现了他们在美国的战略目标:(1)美国从此告别黄金和白银的双重本位,将银本位打入冷宫,并在1900年出台法律废止了银本位,这使美国向欧洲标准的金本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而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当时全球拥有最多黄金的家族;(2)在一个新的黄金本位的新兴大国中,他们从此控制了这个国家的黄金市场,等于间接控制了货币发行;(3)它让美国强大的民选政府和国会向自己低下了高贵的头颅,有一次低下,就会有第二次,最后就会变成顺从地点头;(4)美国财政部的权力和权威被极大地削弱了,这为它日后丧失货币发行权打下了基础;(5)这让欧洲的银行家们与纽约的银行家们打成了一片,国际银行家第一次成为一个全球联盟性的金融垄断力量。只有极少的人心知肚明,在19世纪即将结束时,美国已经换了主人,国会、政府已经开始成为摆设,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代表的金融寡头们成为美国真正的主人——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制造(或者非常巧合地发生了)一场美国黄金兑换危机,以100吨的黄金一举征服了这个新兴市场大国。此后,罗斯柴尔德家族再次潜入深海,它通过摩根财团控制华尔街,通过洛克菲勒家族控制石油、军火业。这一基本格局在未来100多年中基本没有改变过。直到今天,控制美国的仍然是华尔街的金融寡头集团和石油、军火寡头集团,尽管它们之间难免会有矛盾,但总体而言,它们性情相投,都喜欢战争和危机,因为每一次战争和危机都是财富再分配的绝佳良机,它们会分享其中的利益。这个转折,如果从正面看,你可以讲,正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推动黄金成为美国大国崛起的脊梁,继续推动着国际货币体系向其智慧前瞻到的方向发展。只不过,这种大国崛起受益最多的是国际银行家,而美国和世界人民将开始前所未有的多灾多难的20世纪。
F. 一带一路理念的实施具有良好经济效益体现在哪些些方面
“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经济治理理论的重大贡献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全球经济治理的价值来看,“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诉求。近年来,面对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和经济结构失衡,美欧虽然同意加快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但不想自动放弃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控制权和领导权。“一带一路”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通过互联互通为亚洲邻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致力发展亚洲价值、亚洲投资、亚洲市场,联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很好地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一带一路”以开放多元的特征推进区域合作的进程,并有可能成为最终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个新途径。
第二,从全球经济治理的规制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是对现有全球经济治理规则的补充与完善。“一带一路”相关议题表明,中国是在不改变现有国际规则的情况下,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搞增量改革,并且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规则,推动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等,形成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相互补充的投融资开发平台,在现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下,共同促进全球尤其是亚洲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这就很好地避免了历史上常常出现的新兴大国崛起与现存霸权国家和世界体系发生正面对抗和冲突的教训。
第三,从全球经济治理的主体来看,“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第四,从全球经济治理的效果来看,“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国家、蒙古等内陆国家的开发,向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的战略,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将改变历史上中亚等丝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美式全球化所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困境,从而有助于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作者为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G. 深圳元视界财富规划专业吗幸福公社是做什么
深圳灶昌元视界财富规划是一家专业的财富管理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财富管理和规划服务。公司拥有一支专业的团队,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财富管理方案和服务,帮助客户实现财富保值和增值。
幸福公社则是深圳元视界财富规划的姐妹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社区服务和社区运营的企业。公司致力于打造社区生活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生活服务、健康管理、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公司拥隐闷扒有一支专业的团队和强大的资源平台,能够提供高品质的服务罩孝和产品,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帮助客户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