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投资 > 李嘉诚投资马世民

李嘉诚投资马世民

发布时间:2023-05-07 06:04:19

⑴ 1984年李嘉诚做了什么

1984年,李嘉诚通衡则过和黄收购了马世民的公司,将瞎判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马世民提升为和记黄埔董事总经理,大胆安排马世民担当李嘉诚远征西方的代表,出任嘉宏国际和“磨拦改香港电灯”董事局主席。

⑵ 如何寻找与人合作的时机

穷人敌视富人,不愿意同富人合作,所以愈加贫穷;而富人善于同所有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合作,所以更加富有。

宁波的雅戈尔制衣有限公司的成功,就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寻找合作伙伴,从而加速了自己的成功。

20世纪80年代初,当雅戈尔还是个连工资都发不出的烂摊子时,厂长李如成的一个朋友告诉他:吉林辽源经编厂有一批经编涤纶布要搞加工返销,尚未确定客户。李如成立即赶到辽源,苦口婆心地与对方商谈,终于拉回100百多吨经编涤纶布的加工业务。日夜加班赶制,当年便获利50万元,使厂子摆脱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

20世纪90年代,公司已初具规模。李如成瞅准国内高档衬衫的空档,决定走合资办厂、更新设备、创造名牌之路,但一时苦于无合资伙伴,又得一位朋友的信息,澳门南光国际贸易公司副经理曹贞女士正在杭州,欲在大陆寻找合作伙伴。李如成立即驱车直奔杭州,千方百计找到曹贞女士,并说服了她到宁波看看。这一看,给曹女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她一反敏念常规,打破了南光公司过去只搞贸易不搞投资办实体的惯例,欣然同意与李如成合资办厂。从此“雅戈尔”生气勃勃,开始了新的飞跃。

人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拾柴火焰高。”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有了大家的帮助,个人才能有更大的发展。观察我们身边那些成功人士,有几个是自己孤军奋战取得胜利的!

在合作的过程中,真诚地对待对方,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才能做好持久,事业才能发达。任何一个获得巨大成功的精英人物,绝不是单枪匹马,单纯依靠个人之力而取得成功的。

香港富豪李嘉诚说:“每天,我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我又不是孙悟桥型困空,可以有三头六臂,我只是一个平凡人,所以,如果没有多人替我办事,我是无论如何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租祥的。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做生意成功的秘诀。”

盛颂才一直追随李嘉诚左右长达三十年之久,直到后来因为举家移民加拿大才走出了长江实业的大门。周千和是集团公司副董事长,今天,他依然在李嘉诚身边为他出谋划策。

尽管李嘉诚的企业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家族管理企业,但是,他向这个家族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公司成为一个具备一流专业水准和超前意识且组织严谨的现代化“内阁”。

一家评论杂志是这样评论李嘉诚的企业的:“李嘉诚这个内阁,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色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李嘉诚把麦理思、周千和、周年茂、霍建宁、马世民、洪小莲这些人笼络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出谋划策,共守江山。其中,周年茂、霍建宁都是三十来岁的年轻人,但是他们有能力。李嘉诚的用人之道就是:不管你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你有能力,我就用你。你为我工作,我一定会给你丰厚的回报。他敢于起用洋人,如麦理思、马世民等,李嘉诚财团之所以成为纵横东西的跨国公司,很大程度上便是这些洋人出谋献计,又充当大使在前方“冲锋陷阵”的结果。

英国人麦理思可谓是李嘉诚的得力助手,他毕业于剑桥大学经济学系,对西方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知识了如指掌,并具有丰富的管理才能和经验,自1979年加入长江实业担任执行董事,于1987年升任集团副主席,同时又兼任和记黄埔及香港电灯集团副主席。他一直追随李嘉诚左右,为生气勃勃的“李氏王国”大效其力。英国人马世民也非常受李嘉诚所器重,他成功地为李嘉诫出使“西域”使得李嘉诚财团拓展了业绩。从此,便得到了李嘉诚的信任和赏识。

所以,在李嘉诚身边工作的人个个都是精英。有这样的团队,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良好的合作会加速你的成功。一个穷人想要在短时间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没有别人帮忙是肯定不行的。

社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要求我们进行分工协作。行业的多元化、市场的细分无不体现了这种要求。人是社会的,要想获得高质量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得到大家的帮助。因此,能否与别人合作,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社会是个人情网络型社会,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对“合作精神”给予更多的重视。

1+1〉2,这个富有哲理的不等式的启示是:集体的力量并不等于个人力量的简单累加,而是互相促进的累加。

所以,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要会建立横向的联系,还要会建立纵向的联系。自己不懈努力,再加上他人之力,成功的速度就会更快一些。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穷人怎么办》

⑶ 什么是李嘉诚的智囊团

李嘉诚可以说是最愿意扶掖后进,最懂得招贤纳士的商贾。他深深地明白,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大财团必定要有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组成人才团队进行管理——商业社会的资讯发展得实在太快了,没有一群能够独当一面的专门人才,一个集团是没有竞争力的。

君王与领袖的一个通病,就是“忌才”;他们可以“独霸”,却无法“分享”。在“工业时代”之前,这种惟我独尊的霸权主义还可以行得通。然而,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分工合作”与专业化已是必然的事实,妄自尊大,自视甚高,以为自己是“一人尊政”的君王领袖,是注定要失败的。要创巨富的领袖人物,不可误认天下财富为一己“囊中之物”,而要视世界财富为自己带领的团队所共创出来的。

李嘉诚一个很令人欣赏的地方,就是他胸襟阔大,器度宽容,肯用人、敢任人。于是,他那“长江”王国便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尽揽中外名器,尽收中外大财。他曾说过:“我选择‘长江’这名字,目的是为了勉励自己必须有广阔的胸怀与别人一起工作。”

美国的《财富》杂志就这方面对李嘉诚赞誉有加:“李嘉诚极其重视与借助专业经理人才帮助他完成鸿图大业。”李嘉诚的管理团队成员,都是独当一面的商场大将,他能“尽收天下利器”,成功地驾驭这一群中外骏马,证明了他除有领袖的“才”与“财”之外,也有王者之“得”与“德”。

李嘉诚那跨国王朝包括长江实业、嘉宏国际、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它的业务包括地产、货柜、码头、通讯、财务投资、电力与零售。

这个王国,除了两位“太子”李泽钜与李泽楷之外,还有一班元老管理大臣。他们包括:

——长实副董事总经理霍建宁,港大毕业后又曾留学美国,著名的资深会计师,乃策划与理财专家;

——和黄董事总经理马世民,一位历任“怡和”集团高职的谈判高手,乃李氏对外的“大使”;

——长实副董事总经理周年茂,曾在英国攻读法律,乃地产专才及李氏集团的发言人;

——长实副主席麦理思,剑桥大学经济系毕业的行政专才。

此外,李氏又有不少“客卿”为他献策为谋,使他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们包括:律师出身的梁肇汉、股市名将杜辉廉与著名会计师兼律师李业广。

李氏时常声称,他自己很幸运,“有一班可以负责任的得力助手”,又坦言:“长实之所以能扩展到今日的规模,实在有赖属下鼎力合作和支持。”

另一方面,李嘉诚的谋臣平常很尊重他的决策,以他的意见为依归。马世民说:“我觉得电讯行业有极大的潜质,而李先生亦同意,于是便着手进行;他喜欢能源,大家也同意,于是便找投资机会。我们的集团很庞大,然而决策很快,很灵活。”周年茂更是直言:“我们所有人都以李先生为首,没有什么可争的。”

难怪有两位学者在《李嘉诚成功之路》一书里这样说:“正因为李嘉诚善于把一批确有真才实学的人物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出谋划策,而他自己则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甚至放手让他们参与决策,这就能够‘博采天下之所长,为己所用’,从而保证了他每逢关键时刻能出奇制胜,化险为夷,在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舞台上不迷失方向,不失时机地实行战略转移,使企业沿着成功的航道前进”。

合作的威力无穷,每一个希望事业成功的人都应该牢记这一点。

⑷ 苦难才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读《马世民的战地日记》有感

马世民的一生多姿多彩,在非洲当过雇佣兵,创建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后来卖给李嘉诚,做到和黄的二号人物,创立orange并把它以300亿美金卖掉。60岁完成254公里撒哈拉沙漠马拉松,63岁徒步1000多公里到南极点,成为完成此壮举年龄最大的人。而这一切的基础,应该来自在法国外籍军团5年军旅生涯,这本书就是他在外籍军团服役期间所写日记的摘编。

整本书从马世民踏入法国外籍兵团招募处起一直写到他退役,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这五年发生的事,有外籍兵团魔鬼般的训练,长达90英里的徒步行军,几天几夜的不眠不休,极端暴力的肉体惩罚,花样繁多的折腾,“出征”、“坟墓”等等挑战忍受极限的惩罚,阿尔及利亚恶劣的天气,和叛军日以继夜的搜索与反搜索,双方突然相遇时顷刻之间的生死立判。

在外籍兵团,你需要克服恐惧:“我们知道每个人迟早都有害怕的时候,恐惧本身并不可耻,有些人能够克服,有些人则不能。但是真正影响我们在恐惧面前是进是退的决策时刻,往往就是瞬间的零点几秒。若我们选择退缩,有可迅磨能一辈子都要背负着那一刻。”

在外籍兵团,你还需要有斗志“就在这样的时刻,当周围的情况已糟得不能再糟,当一个人已在崩溃边缘,差点就放弃希望时,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有回报。真正的强人会脱颖而出,意志薄弱者被彻底摧毁。”

在外籍兵团,你当然还需要体力。这种体力,不是我们常人理解的体力,而是依靠灵魂和意志才能驱动的力量。一般人只能发挥出他体能的30%就会瘫倒。

法国外籍军团就是一个魔鬼地狱,很难相信一个正常的人能够忍受这样的训练和环境。但是从本书的《后记》看,所有从这个地狱里爬出来的人,都以此为荣,他们之间每次相遇都像火星撞地郑漏球一般热烈。人类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只要把握住他们的弱点,就能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如此残酷的训练,并发挥出山崩海啸般的力量,而他们还乐此不疲。

日记中都是对当天发生事情的描述,很少评论,最多是一两句感叹。但是书的序中有一段话很精彩,摘录一下:“所以说,你的人生路怎样取决于你生于哪个盒子中。但唯有跳出既定的轨道,才能体验人生的种种历练。我不是说要漫无目的的游荡,而是要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这样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或许在那里亩丛斗你能找到自己,一旦找到自己,就能领略自由的真谛。”

也许苦难才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你经受的苦难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⑸ 看李嘉诚如何发现“千里马”

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
《李嘉诚自传》视频内容
背景分析
好领导首先是好伯乐,要会识人才。
马世民在长江实业集团是除了李嘉诚外的最有权势的领导者。此人能为长江实业所用,都归功于李嘉诚的知人善任。
马世民最初是怡和贸易的代表,一次他作为怡和贸易公司的业务代表,到李嘉诚的公司推销,希望长江实业集团的物业公司能够采用他们公司经销的冷气系统。
尽管马世民知道李嘉诚很少过问此类小事,但他还是坚持要见李嘉诚。他的这股倔犟劲儿吸引了李嘉诚,李嘉诚与马世民见面后,两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李嘉诚决定把马世民这位“千里马”挖过来。
后来在马世民创办了自己的工程顾问公司时,李嘉诚认为时机成熟,他不惜重金收购了马世民的公司,并让马世民担任长江实业集团的二把手。至此,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才被李嘉诚真正招至麾下。
智莫大乎知人。人才才是企业成功的最优势资源
。领导者只有成为拥有卓绝眼光的“伯乐”,才可使其事业更上一层楼。李嘉诚正是因为他那无比精准的“相人术”,才发掘了众多能够为他所用的人才,从而使得凳毕困他的商业巨擘能够驰骋商海枣念,无往而不胜。
行动指南
这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话用在企业选拔人才上是再贴切不过了。本文数茄来自《李嘉诚管理日志》

⑹ 李嘉诚1957年买地皮的人是谁

李嘉诚1957年买地皮的人是香港北角老板。

1957年,李嘉诚到意大利考察,回港后率先推出塑胶花,随即成为热销产品。不久,他又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很快就成为“塑胶花大王”。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厂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不仅蜚声全港,还为世界的塑胶同行所侧目。

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繁盛的工业区———北角买下第一块地皮,兴建了一座12层的长江工业大厦没消。除了自用,还向其他工厂出租厂房。两年后,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以同样的模式兴建一座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 12万平方英尺。一般来讲,这两座工业大厦被看作是李嘉诚涉足房地产行业的起点。彼时,正遇香港物业价格大涨。李嘉诚断定房地产行业在香港将大有可为。由此,便开始循序渐进地将资金部署到房地产市场局察吵。

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社会动荡不断、工人运动此起彼伏、暴力事件接连不断,经过狂炒的香港房地产曾一度狂跌。李嘉诚用低价大量收购了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厂房,用来出租。没过几年,炒房风暴平息,大批离港的商家回流,房产价格水涨船高。李嘉诚将廉价收购的房产高额抛售,并转而购买具有潜力的地皮。不过,这些地皮他并不急于出售,而是用来兴建楼宇。到 20世纪 70年代初,李嘉诚已拥有楼宇面积 630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 35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就能赚取 400万港元。

在进入房地产行业的过程中,李嘉诚秉承“谨慎入市,稳健发展”的原则,资金再紧,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不牟暴利,物业只租不售。他坚信的是,收租虽不像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时间愈长,物业愈会增值桐侍。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次年 7月易名为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彼时香港股市一派兴旺,4个月后,长实在香港成功上市,一跃成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

⑺ 马世民的人物简介

1960年,马世民20岁时,曾于法蚂友戚国马赛加入法国外籍兵团(French Foreign Legion),共服役5年。曾驻守阿尔及利亚,1965年退役。
退役后,马世民加入怡和洋行,在远东工作,由低做起、销售空调系统及电梯。工作了14年后,马世民离开怡和,与拍档合组公司Davenham Investments,1984年获香港商人李嘉诚赏识,收购其公司,把他罗致和记黄埔旗下,出任和记黄埔董事总经理,1993年离任,由霍建宁接替。在任期间,促成和黄收购香港电灯及告喊加拿大赫斯基石油业务,亦带领和黄进军流动通讯业务,间接促成了2000年科网热潮时,以超过1,000亿港元出售旗下欧洲流动通讯品牌Orange的世纪交易
离开和黄后,马世民于1994年出任德意志银行亚太区行政总裁,至1997年离任。他亦参与创办Distacom,投资于世界各地多家流动电讯商,包括其后被电讯盈科收购的SUNDAY等。2007年5月,辞去和黄非执行董事职务。开设私人投资公司GEMS,并为麦格理银行 (Macquarie)亚洲区主席。
2006年,他撰写自传《Legionnaire: Five Years in the French Foreign Legion》,讲述他在闷陵法国外籍兵团服役5年的生涯。

⑻ 为什么返港谋发展

1990年1月1日,李泽楷的母亲庄月明女士突发心脏病于香港嘉肋撒医院逝世,享年59岁。正当李泽楷要在加拿大大展拳脚之际,这个噩耗对当时只有21岁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李泽楷自小与母亲的感情就十分好,就是李泽楷身在海外,也经常打电话向母亲倾陆隐诉心事。惊闻噩耗,无论工作如何繁忙,也顾不了那么多,李泽楷立即放下所有的事务,从加拿大返港奔丧。丧礼过后,他好不容易才收拾起悲伤的心情,考虑是返回加国,还是留在香港陪伴父亲。也许是不想让悲伤的老父失望,也许是厌倦了异国的生活,也许认为在父亲的公司里更可大展拳脚,李泽楷答应了李嘉诚的要求,选择回香港工作。李嘉诚立即安排他进入和记黄埔集团。李嘉诚并不以为小儿子的实习期已经结束,只安排李泽楷做和黄的一个小职员,跟随和黄行政总裁马世民及和黄董事霍建宁学艺。马世民则安排李泽楷到旗下的和记通讯公司工早亩厅作,这与李泽楷喜爱的计算机工程基本对口。最初的日子,李泽楷向父亲抱怨薪水太低,还不如加拿大的十分之一,是集团内薪水最低的,甚至不如清洁工。父亲则说:“你不是,我才是全集团最低的!”李嘉诚从集团支取的薪金是5000港元。

经过父亲一段短时间的亲自观察,李泽楷随即升为和黄的资金管理委员会董事,当时,这个委员会是由和黄大班马世民管辖的。李泽楷加入不久,便策动了一宗30亿美元的美国垃圾债券收购大买卖,引起商界的极大关注。当时,长实、和黄及李嘉诚本人宣布,将向美国哥伦比亚储蓄及信贷公司收购一批总值3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垃圾债券,各占一半股权。垃圾债券息率虽高但风险亦极高,因此李泽楷在策划这宗交易时异常小心。他获得卖方同意,只需付一成订金,如果债券价格跌逾一成,卖方就要以原价购回。换言之,买方是封了亏本的门,长实、和黄及李氏家族最多亏1.5亿美元本金(约合12亿港元)耐弊,赚则可以赚到尽。可惜,当地机构最后觉得条件不妥,认为这样的条件对和黄过分优惠,不予批准,计划告吹。但此事已令年仅24岁的李泽楷技惊四座。

首仗未能成功,磨刀霍霍的李泽楷,便埋头于另一宗大项目——投资额高达4亿美元(约合31亿多港元)的卫星电视。和黄大班马世民回忆说:“他当时很年轻,很有热诚,有活力,有时却表现得很早熟,而且渴望证明自己有能力做成一些事情。”

⑼ 东莞厚街海逸豪庭是谁投资

东莞厚街海逸豪庭是李嘉诚投资的烂差配。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了解,海逸豪庭在东莞早已是人尽皆知,它是李嘉诚在1999年拿的庆没地块饥指,总面积达7000亩,约为4.67平方公里。

阅读全文

与李嘉诚投资马世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000858上市当时收盘价格 浏览:83
诺亚财富派理财可靠吗 浏览:27
中国银行个人留学贷款 浏览:528
什么是非融资性 浏览:5
如何确定股票发行数量和价格 浏览:365
贷款违约金担保人出么 浏览:203
1比索折合人民币多少 浏览:946
163406基金净值今日净值 浏览:327
九号理财 浏览:952
金条银行价格 浏览:297
五线开花9期货揭秘与实战PDF 浏览:505
包装贷款怎么样 浏览:896
理财直融查询 浏览:525
国海证券金贝壳理财版 浏览:969
滴滴现在期权价格 浏览:712
首汽约车股票 浏览:490
A轮融资9亿 浏览:765
优化营商环境企业融资 浏览:344
钱多多是中粮期货 浏览:281
债券融资组 浏览: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