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是怎样的
财政部发布《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通知》(财会〔2014〕14
号)。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
CAS2〔2014〕所称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
准则修订后的主要变化
缩小范围与风险特征相匹配。CAS2(2014)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方承担的是被投资方的经营风险,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其他投资,投资方承担的是投资资产的价格变动风险、被投资方的信用风险。出于风险管理的要求,对于不同的投资具有不同的风险控制机制,因而也应当在不同的会计准则中进行规范。
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中,企业持有的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股权投资
,作为按成本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核算,不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
会计科目有变动。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其他投资,大部分是作为以成本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极少可能作为其他类别。所以其核算将会计科目“长期股权投资”改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即可。
成本法核算价损合一。原《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06〕规定,对子公司的投资和对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但其减值却按照CAS22〔2006〕处理。
修订后的准则体系,对于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投资,不再区分公允价值是否可靠计量,而是全部将其纳入CAS22〔2006〕,其减值的处理也参照CAS22〔2006〕。
案例分析
例1.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股权投资的案例
甲公司2014年7月,取得对乙公司5%的股权,成本为800万元。2015年2月,甲公司又以1200万元取得对乙公司6%的股权。假定甲公司对乙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不具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且该投资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公允价值无法取得。2015年3月,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甲公司按其持股比例可取得10万元。
甲公司会计处理: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8000000
贷:银行存款 8000000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2000000
贷:银行存款 12000000
借:应收股利 100000
贷:投资收益 100000
该项投资发生减值时,应当将不具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且该投资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的该项投资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假设以上投资发生减值5000元,则会计处理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5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5000
例2.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且其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股权投资的案例。
2014年7月1日,丙公司从股票二级市场以每股30元(含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0.4元)的价格购入丁公司发行的股票100万股,占丁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5%,对丁公司无重大影响,丙公司将该股票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他资料如下:
(1) 2014年7月10日,丙公司收到丁公司发放的上年现金股利400万元。
(2) 2014年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为每股26元。丙公司预计该股票的价格下跌是暂时的。
(3)
2015年,丁公司因违反相关证券法规,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查处。受此影响,丁公司股票的价格发生下跌。至2015年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下跌到每股12元。
(4) 2016年,丁公司整改完成,加之市场宏观面好转,股票价格有所回升,至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上升到每股20元。
假定2015年和2016年均未分派现金股利,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则丙公司有关的账务处理如下:
(1) 2014年7月1日购入股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9600000[(30-0.4)×1000000]
应收股利 40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000
(2) 2014年7月确认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400000
贷:应收股利 400000
(3) 2014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公允价值变动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600000[(29.6-26)×10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600000
(4) 2015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投资的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17600000[(29.6-12)×10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60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4000000
(5) 2016年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价格上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8000000[(20-12)×10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8000000。
Ⅱ 2004年公司立足有效投资回报出售了哪家公司的股权
首页 > 宏观分析
股权投资的案例及解析(著名投资成功的案例)
作者:• 更新时间:2022-10-04 •
内容导航:
长期股权投资真实案例
增资扩股融资模式及成功案例分析
股权投资成功案例有哪些?
求企业融资或投资的经典案例分析
典型私募股权投资案例分析
股权投资成功案例有哪些?
增资扩股融资模式及成功案例分析
1、长期股权投资真实案例
可以去看TCL的案例,蛮精彩的
2、增资扩股融资模式及成功案例分析
内容来自用户:蒋满成
增资扩股融资模式及其成功案例分析
一、增资扩股融资模式
(一)基本概念
增资扩股融资,是指中小企业根据发展的需要,扩大股本,融入所需资金。按扩充股权的价格和股权原有账面价格的关系,可以划分为溢价扩股、平价扩股;安资金来源划分,可以分为内源增资扩股(集资)与外源增资扩股(私募)。
(二)主要特点
增资扩股、利用直接投资所筹集的资金属于自有资本,与借入资金比较,更能提高企业的资信和借款能力,对扩大经营规模、壮大实力具有重要作用。资本金没有固定支付的压力,财务风险较小。增资扩股、吸收直接投资不仅可以筹集现金,而且能够直接获得其所需要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与仅收集现金的方式比较,能更快地形成生产经营能力。
虽然资本金的报酬支付较灵活,但投资者要分享收益,资本成本较高。特别是企业经营状况好,盈利较多时更是如此。采用增资扩股方式筹集资金,投资者一般都会要求获得与投资数量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权,还是接受外来投资的代价之一。
(三)实务运作
1、上市公司的增资扩股融资
上市公司的增资扩股融资,是指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新股,包括向原股东配售新股和向全社会公众发售股票(增发)。
《公司法》和《证券法》对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必须具备的条件做了规定,如3年内连续盈利、财务文件无虚假记载、募集资金必须按照顾说明书所列资金用途使用等。此外,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颁发》还从发行要求、企业
3、股权投资成功案例有哪些?
案例1——无锡尚德
尚德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制造和销售。尚德公司于2004年被PHOTON International评为全球前十位太阳电池制造商,并在2005年进入前6位。2005年5月,尚德在全球资本市场进行了最后一轮私募,英联、高盛、龙科、法国Natexis、西班牙普凯等投资基金加盟,这些公司用8000万美元现金换得尚德公司7716万股权。2005年12月,在纽约交易所挂牌,开盘20.35美元。筹资4亿美元,市值达21.75亿美元,成为第一家登陆纽交所的中国民企。施正荣持6800万股,以13.838亿美元身价排名百富榜前五名。无锡尚德成功上市中,私募基金发挥了重要作用。
案例2——盛大网络
2003年3月盛大网络获得软银亚洲4000万美元注资,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业最大规模的私募融资,2004年5月13日,盛大网络成功登陆纳斯达克,2005年7月软银亚洲撤出盛大,兑现5.6亿美元,从4000万到5.6个亿,不到3年,投资收益高达1400%。
案例3——携程网
1999年10月,携程网吸引IDG第一笔投资,2000年3月吸引软银集团第二轮融资,2000年11月引来美国卡莱尔集团的第三笔投资,前后三次募资共计吸纳海外风险投资近1800万美元。2003年12月10日,成立仅仅4年多的创业型公司携程网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携程网也随即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二轮海外上市的一个成功典范。
案例4—— 阿里巴巴
当年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61422元!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集团的B2B子公司正式在港交所挂牌。总市值超过200亿美元。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独特的内部财富分配格局,阿里巴巴4900名员工持有B2B子公司4.435亿股。 2014年9月21日,阿里巴巴上市不仅造就了马云这个华人首富,还造就了几十位亿万富翁、上千位千万富翁、上万名百万富翁,这是一场真正的天下财富盛宴。阿里巴巴上市前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人民币,阿里巴巴集团于美国时间9月1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确定发行价为每股68美元,首日大幅上涨38.07%收于93.89美元,现股价102.94美元,股本仅为25.13亿美元,市值达到2586.90亿美元,收益率达百倍以上。相当于当年上市前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61422元。
案例5——腾讯当年
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4400元!
2004年6月16日,腾讯上市,造就了5位亿万富翁、7位千万富翁和几百位百万富翁。腾讯上市前公司注册资本6500万元人民币,2004年6月腾讯在香港挂牌上市,股票上市票面价值3.7港元发行;第二年,腾讯控股开始发力飙升,当年底,其股价便收于8.30港元附近,年涨幅达78.49%;到2009年时,腾讯控股以237%的年涨幅成功攀上了100港元大关,为香港股市所瞩目。
2012年2月,该股已站在了200港元之上,此后新高不断。2014年3月该股股价一举突破600港元大关,2014年5月将一股拆为五股,现单股股价为136港元,总市值达到1500多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上市前投资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4400元。
案例6——网络
当年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780元!
2005年8月5日,网络上市,当天创造了8位亿万富翁、50位千万富翁、240位百万富翁。网络上市前注册资本为4520万美元,2005年8月5日,网络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股价从发行价27美元起步,一路飙升,开盘价66美元,收于122.54美元,上涨95.54美元。
首日股价涨幅更是达到353.85%,现股价为227.53美元,增长上百倍,网络现市值近8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上市前投资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780元。
案例7—— 格力电器
当年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651元!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11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当时总股本为7500万元,每股净资产为6.18元,如今股价达到41.19元,总市值达到1238.94亿。相当于当年上市总投资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651.92元。
案例8——贵州茅台
当年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095元!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8月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每股发行价31.390元,上市首日开盘价34.51元,上市时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8500万元,现今股价177.47元,总市值达到2026.7亿,相当于当年上市前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095.5元。
案例9——东阿阿胶
当年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416元!
1996年07月29日“东阿阿胶”A股股票在深圳挂牌上市,当时注册资本为6238万元,股票发行价格为每股5.28元,如今股票价格达到39.48,市值更是达到258.08亿元。相当于上市前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416元。
案例10——海尔电器
当年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367元!
青岛海尔于1993年11月1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每股实际发行价为7.38元,而今股票价格为20.13元,青岛海尔上市前注册资本1.5亿,现今市值为550.93亿元。相当于当年上市2 前投资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367元。
Ⅲ 长期股权投资案例分析
判断甲购买丙60%股权导致的企业合并的类型、判断合并分析、判断甲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确定是否正确陕西蓝天民航技术学院:如何定位你的人生 陕西蓝天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Ⅳ 股权投资成功案例有哪些
案例1——无锡尚德
尚德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制造和销售。尚德公司于2004年被PHOTON International评为全球前十位太阳电池制造商,并在2005年进入前6位。2005年5月,尚德在全球资本市场进行了最后一轮私募,英联、高盛、龙科、法国Natexis、西班牙普凯等投资基金加盟,这些公司用8000万美元现金换得尚德公司7716万股权。2005年12月,在纽约交易所挂牌,开盘20.35美元。筹资4亿美元,市值达21.75亿美元,成为第一家登陆纽交所的中国民企。施正荣持6800万股,以13.838亿美元身价排名百富榜前五名。无锡尚德成功上市中,私募基金发挥了重要作用。
案例2——盛大网络
2003年3月盛大网络获得软银亚洲4000万美元注资,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业最大规模的私募融资,2004年5月13日,盛大网络成功登陆纳斯达克,2005年7月软银亚洲撤出盛大,兑现5.6亿美元,从4000万到5.6个亿,不到3年,投资收益高达1400%。
案例3——携程网
1999年10月,携程网吸引IDG第一笔投资,2000年3月吸引软银集团第二轮融资,2000年11月引来美国卡莱尔集团的第三笔投资,前后三次募资共计吸纳海外风险投资近1800万美元。2003年12月10日,成立仅仅4年多的创业型公司携程网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携程网也随即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二轮海外上市的一个成功典范。
案例4—— 阿里巴巴
当年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61422元!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集团的B2B子公司正式在港交所挂牌。总市值超过200亿美元。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独特的内部财富分配格局,阿里巴巴4900名员工持有B2B子公司4.435亿股。 2014年9月21日,阿里巴巴上市不仅造就了马云这个华人首富,还造就了几十位亿万富翁、上千位千万富翁、上万名百万富翁,这是一场真正的天下财富盛宴。阿里巴巴上市前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人民币,阿里巴巴集团于美国时间9月1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确定发行价为每股68美元,首日大幅上涨38.07%收于93.89美元,现股价102.94美元,股本仅为25.13亿美元,市值达到2586.90亿美元,收益率达百倍以上。相当于当年上市前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61422元。
案例5——腾讯当年
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4400元!
2004年6月16日,腾讯上市,造就了5位亿万富翁、7位千万富翁和几百位百万富翁。腾讯上市前公司注册资本6500万元人民币,2004年6月腾讯在香港挂牌上市,股票上市票面价值3.7港元发行;第二年,腾讯控股开始发力飙升,当年底,其股价便收于8.30港元附近,年涨幅达78.49%;到2009年时,腾讯控股以237%的年涨幅成功攀上了100港元大关,为香港股市所瞩目。
2012年2月,该股已站在了200港元之上,此后新高不断。2014年3月该股股价一举突破600港元大关,2014年5月将一股拆为五股,现单股股价为136港元,总市值达到1500多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上市前投资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4400元。
案例6——网络
当年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780元!
2005年8月5日,网络上市,当天创造了8位亿万富翁、50位千万富翁、240位百万富翁。网络上市前注册资本为4520万美元,2005年8月5日,网络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股价从发行价27美元起步,一路飙升,开盘价66美元,收于122.54美元,上涨95.54美元。
首日股价涨幅更是达到353.85%,现股价为227.53美元,增长上百倍,网络现市值近8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上市前投资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780元。
案例7—— 格力电器
当年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651元!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11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当时总股本为7500万元,每股净资产为6.18元,如今股价达到41.19元,总市值达到1238.94亿。相当于当年上市总投资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651.92元。
案例8——贵州茅台
当年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095元!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8月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每股发行价31.390元,上市首日开盘价34.51元,上市时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8500万元,现今股价177.47元,总市值达到2026.7亿,相当于当年上市前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095.5元。
案例9——东阿阿胶
当年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416元!
1996年07月29日“东阿阿胶”A股股票在深圳挂牌上市,当时注册资本为6238万元,股票发行价格为每股5.28元,如今股票价格达到39.48,市值更是达到258.08亿元。相当于上市前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416元。
案例10——海尔电器
当年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367元!
青岛海尔于1993年11月1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每股实际发行价为7.38元,而今股票价格为20.13元,青岛海尔上市前注册资本1.5亿,现今市值为550.93亿元。相当于当年上市2 前投资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367元。
Ⅳ 《股权投资实战解析》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股权投资实战解析》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s6eKxEUYgOsQUyy9ljejMw
Ⅵ 求企业融资或投资的经典案例分析
1,2004年,盛大网络登陆纳斯达克,投资盛大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人获得了高达1400%投资专收益。
2,2005年,无锡尚德在纽属交所上市,部分私募股权投资人退出后获得最高约50倍的投资回报(龙科,高盛,英联)。
3,2006年同洲电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背后的私家股权投资机构所获回报统计是:5年30倍(深圳创新投)。
Ⅶ 有哪些风险投资成功的案例
尽管中国目前的风险投资行业总体上很火爆,中国本土的风险投资机构的前景却不容乐观。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风险投资成功案例分析,欢迎阅读!
风险投资成功案例分析1:
转换科技公司***Transition Technology Inc.以下简称TTI***在1987年初开始寻求风险资本,直到212天后终于获得了3i风险投资公司***以下简称3i***等提供的300万美元风险资本。这是一个比较常规的风险投资过程,但其中的曲折历程也颇耐人寻味。
212天的风险投资过程
第1天:3i公司的副董事长Tom Stark***以下简称Tom***曾于70年代初与Albert Libbey***以下简称Albert***一同共事过。Tom从Albert处得知有一家叫TTI的新创公司正准备寻求第一次的风险资本融资。于是,Tom主动打电话联络TTI的董事长Walter.Walter向Tom简单介绍了TTI寻求风险资本的意图,并告诉他预计需要的资金额。Tom对Walter的想法颇感兴趣,并表示了愿意合作的意向。Walter告诉Tom,他需要2到6个星期来准备投资建议书。
第50天:TTI的投资建议书送达3i.以下是投资建议书的内容摘要:通过适宜的技术改进将使以下这些目标成为可能:改善工业输入/输出***I/O***产品效能;降低工业输入/输出系统造价达20%-40%;设计出一套能与多种工业自动化计算机配套的工业输入/输出系统。
企业发展目标:5年内营业收入超过3000万美元;税前收益达17%-20%,税后利润达8%-11%;在工业自动化计算机输入/输出市场处于主导地位。
上述目标需要大约275万美元的股东权益投资。
第57天:在波士顿,3i在其每周例行工作会议上讨论TTI专案。Tom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3i应当认真考虑TTI的投资建议;与会者同意Tom的意见。接下来,Tom需要确定投资建议中哪些内容是关键之处,并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他也开始考虑寻找其他会对TTI感兴趣的风险投资基金。
如果3i向TTI提供所需的全部资金,并采取最简单的直接的融资结构,那么3i将处于控股地位;但3i向来不愿意控制所投资的公司。而且,3i与TTI都希望组成一个小型的辛迪加,这样既可以为TTI的后续阶段融资带来更多的后备资源,也可以带来更多的经验与商业联络以协助公司发展壮大。Walter继续寻找其他基金,Tom也在考虑他所认识的、并能够加入此专案的其他风险投资基金。
第72天:Tom第一次参观TTI,并与其3个建立者深入地讨论该投资建议。TTI的建立者们曾一同在另外一家公司共事2年多,他们的技能也是互补的。这个3人小组可以出色地完成设计、制造与销售产品的整个流程。尽管由于公司仍处于初建阶段,还没有完整的实物产品可供演示,但是他们成功地演示了产品的其中一个重要部件:电波-频率链路模组。
第74天:Tom写了一份长达4页的信,描述TTI的建立者、计划产品以及营销计划,然后附上预测的资金平衡表、收入与现金流报告以及可能投资回报的计算结果,并寄给了在伦敦、英格兰、Newport、Beach、加州等其他3i分支机构中熟悉工业自动化或相关领域,能够对市场、竞争与技术作出评价的其他同事。他们将凭借自己的经验与网路,协助Tom完成对TTI的调查评估。
第77天:Tom与Walter会面并讨论了融资的一些具体细节,包括:Walter需要的资金额,而不是Tom能够提供的资金额是多少;Walter在投资建议书中所列数字的可信度如何?
Walter如何估价其公司?
Walter正在接触的其他投资者都有哪些人,他们的反应如何?
根据Walter的回答以及其他讨论结果,Tom初步决定分阶段投资。这样有利于减少风险投资企业的初始投入,但必须保证公司有足够的资金以展示其具有制造产品的能力。
第86天:Tom与Walter再次会面,围绕着融资规模与开展公司业务所需最小资金额继续讨论。投资建议书中列明的融资总额为275万美元,但只要150万美元就足够让公司运转直到产品开发进入Beta测试阶段。另一方面,对公司的估价问题成为双方讨论的焦点。Walter作为所有者之一,对公司的估价较高;而Tom对TTI也有一个估价,他不愿意付出更高的代价。通过几次会晤,Tom与Walter不断地磋商交易的细节。
第94天:从伦敦与Newport、Beach来的报告认为,TTI的产品存在一个潜在的良好市场。但是,从Reading与英格兰来的报告却发现了该产品存在竞争者。Tom把这些情况告诉了Walter.
第109天:完成了主要交易问题的谈判之后,Tom整理出一份详细材料。首轮投资是150万美元。Tom向3i的法律顾问Ropes和Gray送去了一份投资条款清单草案和一份预想的资本结构说明书。投资条款清单是3i的初步投资承诺,其中包含了交易的关键条件。
第111天:投资条款清单送达TTI,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协议。
第112天:直到目前为止,3i仍然是唯一一家对TTI继续保持兴趣的投资者。其他几家风险投资企业虽然也曾考察过TTI,但都没有产生投资的意愿。Walter有一个名叫Rube Wasserman***以下简称Rube***的顾问,不断帮助他接触更多的风险投资企业。Rube曾经是Gould***一家有数十亿美元的业务多元化的公司***的一位战略投资负责人。Tom与他们共进午餐,讨论还有谁会愿意参与投资,并且该如何去做。
第113天:北大西洋创投基金***North Atlantic Venture Fund,以下简称NAVF***表示愿意投资于TTI.Tom与NAVF的一位合伙人Gregory Peters***以下简称Gregory***见面,讨论Gregory还需要哪些资讯以开展他的调查评估工作以及他们如何确保TTI能达到预定目标。一些关键问题包括:因为有产品竞争者的存在,是否存在足够大的市场支撑TTI按照预定的利润卖出预定数量的产品;TTI能否最终生产出产品,并在行业中保持主导地位;TTI的建立者们能否对潜在的机会或问题作出有效的反应。
Tom与Gregory都有自己的一套资讯源,而且重合之处不多。两人对需要集中处理的问题与资讯共享达成了共识。
第115天:Tom完成了一份内部投资计划书,一共有9页文字与4个数字表格。以下是这份投资计划书的摘要内容:
融资要求与建议
运作费用与流动资金$450,000
产品开发$850,000
资本支出$200,000
合计:$1,500,000
资金来源$750,000
其他风险投资企业$750,000
融资方式以每股20美元的价格购买A系列可转换优先股37,500股,3i的总投资额为75万美元,占公司份额的19.5%.每股A系列优先股可以转换为一股普通股。A系列优先股拥有正常的投票权、反稀释保障***antidilution protection***以及共同证券登记权利***piggyback registration rights***。建议中的首轮150万美元风险资本应当足够支撑TTI完成其几件输入/输出模组以及其与IBM个人电脑和DEC MacroVax的计算机介面的开发与推广。预计在首轮融资后的14个月左右,该公司需要第二轮融资,以应付流动资金增加的需要。首轮融资应当证明产品有足够市场接受程度与可行性。董事会通过后生效。
第121天:Tom的投资计划书在3i董事会上得到通过,3i承诺投资,前提是有其他风险投资企业同时投入至少75万美元。
第122天:Tom送给NAVF的Gregory一份投资条款清单。
第135天:投资条款清单与调查评估记录被送往另一家风险投资企业──Hambro International Venture Fund***以下简称Hambro***。
第138天:黑色星期一──华尔街股市危机爆发。在接下来的几天里,Tom都忙于应付打来的电话。Tom所投资的许多公司都怀疑,上市公司股价的暴跌,是否意味着他们公司的估价都显得过高。Walter也打来了电话,但他关心的是随着金融环境的剧烈变化,Tom是否还有能力提供约定的风险资本:“3i的承诺依然有效吗?”Tom保证仍然有效。
第148天:Walter与Rube会面。虽然到目前为止,只有3i承诺提供75万美元和NAVF承诺提供40万美元,但人们似乎正逐渐对TTI产生兴趣。有10家其他的投资者也在考察TTI.在金融市场一片糟糕的时候,大萧条极有可能随之而来。这样,风险资本将会变得稀缺,因此他们决定尽其所能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第155天:Tom与TTI的建立者们共进午餐,讨论融资程序。他们重新评估了潜在的投资者及其投资的可能性。
第161天:Tom与Rube见面,讨论为什么还是没有其他风险投资企业承诺投资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否二人的努力不足?但他们想不到做错了什么,所以决定继续接触潜在的投资者。3i既然承诺了投资,就再没有退出的余地。但在私下里,Tom不得不开始怀疑他与Gregory所共同作出的判断。
第186天:Tom向Aegis Fund Limited Partnership***以下简称Aegis***送去了一份投资条款清单。
第188天:突然间,投资者对TTI的兴趣又浓烈起来。在几天之内,Tom收到了2份各100万美元的初步投资承诺。目前,初步承诺的风险资本总额已经超过了300万美元。
第190天:又来了一份75万美元的初步投资承诺。
第194天:Tom与Walter讨论总共需要的风险资本额。按照原来制定的股票价格,这次融资最多只能接受300万美元。
第195天:投资者们开始协商如何把总风险资本供给额降至300万美元。
第211天:所有投资者来到Ropes和Gray处,讨论融资的细节。
第212天:TTI在这一天收集到了所有的300万美元风险资本:Aegis投资90万美元,Hambro投资100万美元,NAVF投资40万美元,3i投资70万美元。Walter和他的伙伴们终于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开展计划的业务了。
案例分析
根据以上背景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风险投资过程的几个关键环节:
1、搜寻投资机会。
投资机会可以来源于风险投资企业自行寻找、企业家自荐或第三人推荐。
2、初步筛选。
风险投资企业根据企业家交来的投资建议书,对专案进行初次审查,并挑选出少数感兴趣者作进一步考察。
3、调查评估。
风险资本家会花大约六周到八周的时间对投资建议进行十分广泛、深入和细致的调查,以检验企业家所提交材料的准确性,并发掘可能遗漏的重要资讯;在从各个方面了解投资专案的同时,根据所掌握的各种情报对投资专案的管理、产品与技术、市场、财务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作出投资决定。
4、寻求共同出资者。
风险资本家一般都会寻求其他投资者共同投资。这样,既可以增大投资总额,又能够分散风险。此外,通过辛迪加还能分享其他风险资本家在相关领域的经验,互惠互利。
5、协商谈判投资条件。
一旦投、融资双方对专案的关键投资条件达成共识,作为牵头投资者的风险资本家就会起草一份“投资条款清单”,向企业家作出初步投资承诺。
6、最终交易。
只要事实清楚,一致同意交易条件与细节,双方就可以签署最终交易档案,投资生效。
风险投资成功案例分析2:
风险投资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科技公司创办的过程。在美国,一个新兴的科技公司***Startups***的创业过程通常是这样的:来自思科公司的工程师山姆和IBM公司的工程师强尼发明了一种无线通讯的技术,当然这种技术和他们所在公司的核心业务无关,两人觉得这种技术很有商业前景,他们就写了个专利草案,又花五千美元找了个专利律师,向美国专利局递交了专利申请***关键之一,智慧财产权很重要***。两个人下班后以及周末的所有时间全泡在山姆家的车库里用模拟软体 Matlab 进行模拟,证明这种技术可以将无线通讯速度提高五十倍***关键之二,是否有数量级的提高是衡量一项新技术是革命性的还是革新性的关键。***两个人想了好几种应用,比如代替现有的计算机 Wifi,或者用到手机上,于是在原有的专利上又添加了两个补充性专利。强尼和山姆于是拿着自己做的 Powerpoint 投影胶片、实验结果和专利申请材料到处找投资者,在碰了七八次壁以后,找到了山姆原来的老板,思科早期雇员亚平。亚平从思科发了财后不再当技术主管了,自己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有钱人一起在做天使投资人。亚平和不下百十来个创业者谈过投资,对新技术眼光颇为敏锐,发现山姆和强尼的技术很有独到之处,但是因为山姆和强尼讲不清楚这种技术的具体商业前景在哪里,建议他们找一个精通商业的人制定一个商业计划 Business Plan***关键之三,商业计划很重要***。
强尼找到做市场和销售的朋友迪克,并向迪克大致介绍了自己的发明,希望迪克加盟共同开发市场。迪克觉得和这两个人谈得来,愿意共同创业。这时出现了第一次股权分配问题。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工作都是山姆和强尼做的,两个人各占未来公司的 50% 股权和投票权。迪克加盟后,三个人商定,如果迪克制定出一个商业计划书,他将获得 20% 的股权,山姆和强尼将减持到 40%。迪克经过调查发现,山姆和强尼的发明在高清晰度家庭娱乐中心的前景十分可观,于是制定了可行的商业计划书,并得到了 20% 的股权。
三个人再次找到亚平,亚平请他的朋友,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系的查理曼教授作了评估,证实了山姆等人的技术是先进的并有相当的复杂度,而且有专利保护,别人不易抄袭模仿。亚平觉得可以投资了,他和他的天使投资团觉得山姆、强尼和迪克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值***未融资前***一百五十万美元,而三个创业者觉得他们的工作值二百五十万,最后商定定价二百万***注:对公司的估价方法有按融资前估价,即 Pre-Money ,和融资后估价,即 Post-Money 两种。从本质上讲,这两种方法是一样的,我们这里的估计都以 Pre-Money 来计算***。亚平和他的投资团投入五十万,占到股份的 20%。同时,亚平提出下列要求:
1.亚平要成为董事会成员;
2.山姆、强尼和迪克三人必须从原有公司辞职,全职为新公司工作。并且在没有新的投资进来以前,三个人的工资不得高于每月四千美元;
3.山姆等三人的股票必须按月在今后的四年里逐步获得***Vested***,而不是在公司成立时立即获得。这样如果其中有人离开了,他只能得到一部分股票;
4.如果有新的任何融资行为必须通知亚平的天使投资团。
现在山姆等人就必须正式成立公司了。为了将来融资和开展业务方便起见,他们在特拉华州注册了赛通科技有限公司。山姆任董事会主席、迪克和亚平任董事。山姆任总裁,强尼任主管技术的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迪克任主管市场和营销的副总裁。三个人均为共同创始人。公司注册股票一千五百万股,内部核算价格每股二十美分。
在亚平投资后***的那一瞬间***,该公司的内部估计已经从两百万增加到二百五十万,以每股二十美分计算,所有股东的股票只占到 1250 万股***250万/0.2=1250万***。那么为什么会多出来 250 万股,它们并没有相应的资金或者技术做抵押,这些股票的存在实际上稀释了***Dilute***所有股东的股权。为什么公司自己要印这些空头钞票呢?因为它们必须留出来给下面的用途:
1.由于山姆等人的工资很低,他们将根据自己的贡献,拿到一部分股票作为补偿;
2.公司正式成立后需要雇人,需要给员工发股票期权;
3.公司还有一些重要的成员没有进来,包括 CEO,他们将获得相当数量的股票。
接下来,山姆等人辞去以前的职务,全职创业。公司很成功,半年后做出了产品的原型***Prototype***。但是,50 万投资已经花完了,公司也发展到 20 多人。250 万股票也用去了 150 万股。这时,他们必须再融资。由于该公司前景可观,终于得到了红杉风投的青睐。红杉风投为该公司作价 1500 万美元,这时,该公司的股票每股值 1 美元了,比亚平投资时涨了四倍。红杉同意投资 500 万美元,占 25%,这样总股数增加到 2000 万股。同时,红杉风投将委派一人到该公司董事会任职。山姆等人还答应,由红杉风投帮助寻找一位职业经理人做公司的正式 CEO。双方还商定,融资后再稀释 5%,即 100 万股,为以后的员工发期权。
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红杉风投现在已经成为了最大的股东。
两年后,该公司的样品研制成功,并获得东芝公司的订单,同时请到了前博通公司的 COO 比尔出任 CEO。比尔进入了董事会,并以每股三美元的价钱获得 100 万股的期权。当然新来的员工也用去一些未分配的股票。这时该公司的股价其实比红杉风投投资时,已经涨了两倍。比尔到任后,公司进一步发展,但是仍然没有盈利。于是,董事会决定再一次融资,由红杉风投领头协同另两家风投投资一千五百万。公司在投资时作价一亿五百万,即每股五美元。
这时,投资者的股份已占到 44%,和创始人相对,即拥有了一半左右的控制权。又过了两年,该公司开始盈利,并在高盛的帮助下增发六百万股,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时原始股定价每股 25 美元。这样,一个科技公司在 VC 的帮助下便创办成功了。上市后,该公司总市值大约七亿五千万美元。
这时,创始人山姆等人成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亿万富翁,其员工共持有价值近五千万美元的股票,不少也成了百万富翁。但是,山姆等全体公司员工只持有 44% 的股份,公司的所有权的大部分从创始人和员工手里转移到投资者手中。一般来讲,一个创始人在公司上市时还能握有 10% 的股份已经很不错了。
作为最早的投资者,亚平的天使投资团收益最高,高达一百二十四倍。红杉风投的第一轮获利二十四倍,第二轮和其它两家风投均获利四倍。显然,越早投资一个有希望的公司获利越大,当然,失败的可能性也越大。一般大的风投基金都会按一定比例投入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这样既保证基本的回报,也保证有得到几十倍回报的机会。
我不厌其烦地计算每一个阶段创始人和投资人的股权和价值,是想为那些想求助于风险投资创业的人提供一个参考。我遇到了许多创业者,他们在接触投资人时几乎毫无融资的经验,有些漫天要价,有些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我们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风险投资必须是渐进的,在每一个阶段需要多少钱投入多少钱,这样对投资者和创业者都有好处。对投资者来讲,没有任何一家投资商会在刚开始时就把今后五年的开销全包了的,这样风险太大。对创业者来讲,早期的公司股价都不会高,过早大量融资会使得自己的股权占得太低,自己不但在经济上不划算,而且还会失去对公司的控制,甚至在创业的一半就被投资人赶走。在上面的例子中,天使投资人和风投一共投入两千零五十万美元,在上市前占到 43%,三个创始人和其他员工占 57%。如果在最初公司估价只有两百万时就融资两千多万,到上市前,投资方将占股份的 80% 以上,而创始人和员工占不到 20%。
上面的情况是一个简化得不能再简化的投资过程,任何一个成功的投资都会比它复杂得多。比如,通常天使投资人可能是几家而不是一家,很多人都会要求坐到董事会里去,这样在真正风险投资公司投资时,董事会已经变得很庞大。在这种情况下,风 *** 司通常会以当时合理的股价***Fair Market Value***从天使投资人手中买回股权,并把他们统统从董事会中请出去。否则每次开董事会坐着一屋子大大小小的股东,大家七嘴八舌,还怎么讨论问题。大部分天使投资人也愿意兑现他们的投资收益,以降低自己的投资风险。
上面这个例子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情况,该公司的发展一帆风顺,每一轮估价都比前一轮高,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不少公司在某一轮风险投资资金用完的时候,业绩上并没有太大的起色,下一轮融资时估价还会下降。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在这样一家半导体公司工作,他们花掉了近亿美元的投资仍然不能使公司盈利,这样必须继续融资,新的风 *** 司给的估价只有前一次估价的三十分之一,但是创始人和以前的投资人不得不接受这个估价,以避免公司关门,那样他们的投资一分钱也拿不回来。
Ⅷ [高分求案例]高分求一个MBO的案例
MBO产生于传统并购理论,在西方国家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今天,作为资本运作的一个重要手段,MBO正在中国悄然兴起。
MBO的兴起取决于外部经济环境,我国国有股减持以及国有企业的抓大放小政策为MBO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经济背景和发展契机。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如何解决公有企业"产权模糊、产权主体缺位"的难题,MBO在理论上提供了一条较为可行的思路。正当我国对国有股减持方式以及产权改革方案困惑彷徨的时候,MBO的出现不失为一个积极的尝试。由于在实践中还存在种种障碍和疑虑,所以断言"MBO将成为未来中国产权改革的主流方式"还为时过早。但中国企业的产权困境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并且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随着不同利益主体地位和相互关系的衍变而不断变化,时至今日每个公有企业的产权结构都有自身的特点,只有符合本企业具体情况的改革方案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目前我国MBO不乏成功的例子,例如粤美的、宇通客车、深圳方大等,如果说这些大的上市公司MBO案例具有某种特殊性或条件性的话,那么对于一般的非上市国有中小企业或国有企业某个部门的收购,则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和可操作性。
实现一个蜕变
一夜之间从企业的管理人员成为企业的所有者,成为拥有一定资源基础的创业者,这种"不可思议"的蜕变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但MBO项目要想成功实施并不是那么简单,只有找准合适的机会、选择适当的途径、控制内在的风险才能保障项目的成功。
1.什么样的企业或部门适合管理层收购
MBO既是一种资本运作的工具,又是一种企业管理方式上的变革,收购只是手段,整合才是关键。由此可见整合对MBO实施成功的重要性。整合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前者指公司组织结构、财务结构及经营管理本身的调整与整合;后者则是指公司针对资本市场的运作和调整。经过整合,公司要实现改善经营管理、获得稳定现金收入并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最终使投资者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
一个能成功地实施MBO的企业或部门,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特点:第一,该企业或部门应该具备管理效益的空间。只有当企业管理者的报酬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时,实施MBO后,才能使管理者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管理者成为所有者之后,能够把这部分潜力转化为企业的效益。第二,企业管理层的素质必须很高,有事业心。管理层必须是一个团结的团队,领导者之间目标一致,有很好的合作心态。第三,企业所处行业倾向于成熟产业,且企业债务负担不是很重。第四,企业经营管理层在企业管理岗位上的工作年限较长,经验丰富,各方对其管理能力均表认可,有利于MBO活动的开展。第五,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比例应该较低,这样可使收购的费用不是特别高,有利于管理层控股,也利于MBO的实现。
2.寻找合适的融资渠道
MBO是杠杆收购方式的一种,而杠杆收购的特点决定了融资在整个收购过程中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我国,落后的金融体制和不发达的资本市场限制了许多融资渠道,因此目前较为常见的方法就是抵押贷款和引入风险投资,如前面所提到的MBO案例中,只有一部分的款项是自有资金,其余都是通过抵押贷款和风险资本解决。当然,不同的融资渠道也导致了不同的实施过程和风险程度,因此,MBO实施主体应该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客观条件和信用地位来选择融资方式。
3.规避政策和法律上的风险
在MBO刚刚起步的中国,很多法律和制度上还缺乏清晰的规定,因此,目前MBO活动有很多细节还介于合法与不合法的灰色地带。如法律规定禁止银行贷款给个人从事股权投资的活动,同时也禁止公司用资产或股票作为抵押贷款从事股权投资。
在MBO的实施中,管理层和职工通常需要共同设立一个壳公司并以法人的名义展开收购活动,而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有2~50人的限制,当然职工可以以职工持股会的名义介入,但职工持股会属社会团体的性质,是非盈利性的组织,不能够进行投资活动。同时,壳公司对原公司的收购行为是一种股权投资,对于股权投资,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50%,显然这一点在MBO实施过程中也很难满足。
针对这样一种客观环境,MBO的实施主体一方面要适当地规避法律或制度上可能的障碍,另一方面也需要和当地政府及主管机关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以确保MBO能顺利进行。
案例
顾是在2001年收购科龙的,MBO时他是科龙的绝对领导人.
2000年,科龙电器所在地,容奇镇,发生了一件决定科龙命运的事——容奇镇与紧邻的桂洲镇合并成立容桂镇。行政区划的调整带来了政府领导的连锁变更。新来的镇委书记是原顺德市北滘镇的邓伟根,原容奇镇副镇长徐铁峰则被选定担任镇长。
在此之前,容奇镇镇政府通过下设的容奇镇经济发展总公司(后更名“容声集团”)一直对科龙电器保持着绝对控股地位。期间虽然历经潘宁与王国端的人事更迭、不同领导者在经营上的策略摇摆、以及裙带企业挤占科龙电器利润等种种问题,科龙依旧在1999年完成了56亿元的营业总额。当年,科龙冰箱产量国内第一,全球第五,空调产量亦排名国内第五。然而,随后在2000年发生的这场政府改制,让科龙走进了一场漩涡。
改制后出任容桂镇镇长职务的徐铁锋,原系科龙的法人代表。据《财经》事后报道,徐铁锋与新来的镇书记邓伟根不合,又加之他曾一直冀望容桂镇书记一职却败于邓伟根,因此,徐铁锋履新不久,即生去意,于2000年6月辞去镇长一职,“下海”出任科龙总裁。
但让徐铁锋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下海有些生不逢时。2000年正是国内家电业竞争激化的一年,旷日持久的价格大战让科龙损失严重。再加上徐铁峰本人疏于品控,上任当年便发生产品质量事故,回收冰箱逾万台。结果,科龙当年巨亏亿元。
此时,顾雏军出场了。
顾雏军是在科龙股价跌破发行价的背景下出现在容桂镇镇政府面前的。据当时的媒体报道,科龙的巨亏已经让荣桂镇镇政府将其视为烫手的山芋。书记邓伟根亦向媒体表示,科龙历史问题严重且现状堪忧,再由政府把持已无前途,只要接手之人能够把企业留在容桂,为政府贡献税收,解决就业,政府便可以退出。就这样,2001年10月,顾雏军与容声集团签约,以每股2.73元的价格收购20.64%科龙电器股份,成为科龙第一大股东。
顾雏军入主科龙之后的事,我们已经多次在媒体上见到。他掌控科龙的四年间,第一年巨亏,继而在第二年、第三年转盈,其本人也荣登《财富》百富榜,并成为“2003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随即,第四年再亏。正是最后2004年的亏损引发了舆论争议,也引来了中国证监会的立案调查,顾雏军旋即案发。
郎咸平在质疑格林柯尔收购时曾经质疑,顾雏军通过进入收购公司管理层,大幅提高企业运营费用,提高公司亏损幅度进而压低收购价格。
郎咸平炮轰顾雏军席卷财富 MBO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