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投资 > 蔡英明基金

蔡英明基金

发布时间:2023-02-08 16:08:59

㈠ 创业初期,是拉别人合伙,还是自己单干比较好呢

在开来始创业的时候,很多人都是因自为资金的短缺,去和别人合伙去创业,但是后来会有很多的问题出现,就比如说这家店已经开起来了,那么以后的资金分配是怎么样的,分红该怎么去考虑,一些多余的消费该不该有两个人同时来承担,这些都是问题,

是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你也是刚刚创业,并不懂怎么去创业,而且资金上也不是特别的充裕,那么我建议你还是和别人合伙,但是这个合伙人,你一定要找好,不要选择那种贪图利益的人做自己的合伙人,这样的话,对于自己以后的生意也是十分有影响的。

㈡ 私募大佬排名

一、 葛卫东 江湖人称“葛老大”的葛卫东,2000年开始投资股市,数次破仓,一度有自杀倾向。2004年,他阅读了大量巴菲特的书籍,使他明白了投资的真谛,交易能力迅速提高。在过去的六年里,他的年均回报率为120%,被华尔街称为“东条英机”。现在拥有150亿资产,在胡润财富排行榜上排名第216位。
二、 王亚伟 曾经的“公募之弟”王亚伟,带领华夏基金在5年内产生了748.90%的总回报,成为了业界的神话。他以低调和犀利的操作被誉为“中国最好的基金经理”。然而,由于他大胆的操作风格,他的基金在2016年的表现令人尴尬,王亚伟从神坛上摔了下来。但现在他重生了,带着240亿规模基金卷土重来,年化收益70%以上,重回巅峰。
三、傅海棠 农民傅海棠养猪六年,种棉花大蒜。2000年投资期货,2009年至2010年,18个月投资从5万增加到1.2亿,成为期货“第一散户”,原“天道”思想分析市场,把握节奏,不做任何技术分析,拥有“农民哲学家”称号。
四、蒋菲 历史上“最佳散户投资者”蒋菲,25岁时通过炒股赚了4亿元,一夜成名。她的背景很神秘,又是个低调的人,所以她的财富来源是有争议的。但从她对白云山的操作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她是典型的“浙派”短线游资,出手果断,资产管理严格,交易体系独特。
五、赵丹阳 赵丹阳于1994年出国,从事投资和贸易,并于1996年回到国内市场。2007年和2014年两次攻击a股,震惊股票圈。他擅长研究基本面,能够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做出准确的判断。李大霄曾将自己的交易逻辑与巴菲特和索罗斯相提并论。
六、林广袤 2010年以600万元持有3万多手棉花赚了220倍到13亿,2011年以1亿元持有1万手空棉花赚了7亿,被称为棉花人。2012年,他重新入市,亏损7亿。之后,他暂时退出期货,在华山行医。
七、张磊 一级市场“投资狂人”章雷是高淳资本的创始人,管理的资产达300亿美元。他的投资项目包括腾讯、JD.COM、mobike和滴滴,他倡导的投资理念是“存正用奇”、“捞一把”。目前,他的基金是亚洲最大、表现最好的股票管理基金。
八、裘国根 邱国根,净资产70亿,学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1996年开始投资,2001年创办重阳投资掌舵。我们可以在股票,期货和债券市场看到他。他最擅长投资组合,他的基金产品年化收益率高达25%。
九、曹仁超 曹仁超,大陆投资者视他为“港股之神”。1969年,他开始了自己的投资生涯,用5000港元买下了股票。40年后,他拥有资产42亿人民币,创造了“40年增值4万倍”的神话。他倡导“炒股不投机市场”的理念,对行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不幸的是,他在2014年患有淋巴瘤,并于2015年2月去世。
十、徐翔 前“私募哥”徐翔,被誉为“宁波每日极限敢死队”首席舵手。17岁时,他拿着3万元入市投机到40亿元,一度管理数百亿资产“鹤立鸡群”。不幸的是,2015年,一代投资神话在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和内幕交易而被捕后宣告终结

理财基金入门基础知识

基金理财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基金是把众多投资人的资金汇集起来,由基金托管人(例如银行)托管,由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和运用,通过投资于股票和债券等证券,实现收益的目的。理财基金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货币基金,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市场工具(如国债、央行票据、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债券等短期有价证券)的基金,即货币基金。
基金理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基金理财,要注意分散投资,在银行、保险、资本市场中合理配置资产,然后要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收益偏好的基金产品类型。首先,要清楚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是从高到低的,对应的期望收益也有很大差异。
其次,要认真阅读基金契约和产品说明书,考查基金管理公司是否严格履行契约的规定,比较不同基金产品之间的细微差别。不同的投资者对自己投资收益的预期不同,能够承担的风险也是不同的。对于基金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要充分分析自己适合哪种类型基金的投资。
所有投资都有风险,当然基金投资也不例外,所以基金理财不能“随大流”,不能盲目跟风,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要认真研究基金和基金公司,按照自己的投资策略对比它们,选择它们。
市场是不可预测的,这同样适用于基金市场。股神巴菲特曾说过:“投资主要是在于避免做出愚蠢的决策,而不是在于做出几个英明的决策”。基金投资不是要预测市场,基金也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想炒,直接去炒股票、期货好了,没有必要投资基金。对于基金投资,我们最好在合适的时候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基础上长线持有。

㈣ 我买了一支基金涨14%,我想赎回,但下回还继续买这支基金吗

我买了一支基金涨14%,我想赎回,但下回还继续买这支基金吗?

您好!我是易元机,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假设你一万元买入一只基金,赚了14%,那么现在有1.14万元,如果不卖出,他跌了,你的收益变为10%,那么现在是1.1万元。

而卖出之后拿到1.14万元,又在某个位置买入。买入之后又跌了,你的收益里面看到的是亏损4%,账面可能还是1.1万元。

这两种结果,给你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否会不同?

当然,有的人会说,我卖了之后找个低点再买入。这种理想状态或者做法,是每个进入金融市场的人都想的,而实现他的概率不超过10%。相当于你只有十分之一的机会可能会再买入一个相对低的位置,实际上可能这个概率更低。

而股市中大部分亏钱的人,其实都是抱着这个想法在与市场对赌。最终成功者只能是那些掌握核心信息或者有超人本领的人。如果您是这种人,或许也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

再来说,对于同一只基金这样来回炒作,手续费是一种很大的损失。赌错的概率又很大,那么为什么还非要这样做?

不是说不能按此思路思考,只是在这样做之前,先想清楚到底自己的买卖策略是什么,执行了一次操作后,还能认定这个策略是正确的吗?能否将问题转换为:按照这个策略进行买卖,成功概率是否超过了80%?你的证据是什么?

如果这几个问题都不能给出满意觉得答案,那么不建议你按照所问的方式赎回后再买入!

惠德载物立志通过公开投资策略,与志同道合之士,共同实践看得见的财务自由之路。可能有险阻,也可能有错误,但坚信走下去就会成功。让我们共同为自己打造一个赚钱的机器,成就我们自由的人生!

感谢阅读本文!!

呵呵,这个问题问得好,代表了我身边一大批新基民的心声。

买了一支基金涨了14%,你想赎回的心理我非常理解,落袋为安嘛,正如股票,如果不卖掉,那涨跌永远都是纸面上的,和你其实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有卖掉了,赎回了,才可以盖棺定论,是挣了还是赔了。

冷不丁买基金,涨了14%,比银行利率高多了,也达到了你的心理预期,这时赎回无可厚非。

但如果你在琢磨是否下回还继续买这支基金,那就希望你全面考虑一下:

首先,你这支基金一直以来 健康 程度如何?基金经理水平如何?属于哪一类基金?行情是否已经走完?股市的大环境是向上还是向下?

如果这支基金行情一直很好,螺旋式稳健上升,抗跌性也比较强,基金经理名气大、操作水平高,基金的前景也明朗可期,那不妨先留着,否则如从末端吃甘蔗一样,浅尝辄止,最甜的部分就会错过。比如去年我一支兴全的基金,在国庆节时涨到40%我就有点急不可耐地赎回了,刚开始还美滋滋的,充满了小富即安的满足感,但没想到一直到今年春节,直接攀升到75%,等于我错失了近一半的利润。

如果这支基金相比其他的基金来说,涨幅不是很好,发展前景也不明朗,基金经理名不见经传,好不容易涨到14%,建议你赎回了,就不要再碰它了。去年我一个朋友,说她之前有个基金拥有了两年,在9月份人家都挣疯了的时候,她才刚回本。我当时就建议她赎回换基金,她倒从善如流,换了那个基金到春节前也挣了30%多,终于尝到了不在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的轻松愉悦。

不过,我从你的描述来看,你对自己选购的这支基金还是挺满意的,如果趋势还没走完,你也没有更好的基金代替,建议不妨持有。如果你觉得已经到了相对高点,那就果断赎回。下次如果还想买它的时候,一定要沉住气,不要刚赎回,过几天又盲目进去,怎么也得等几个大跌,这样才能利益最大化。

比如, 最英明的操作就是在去年春节前卖掉,然后今年4月再继续买回。(最高点卖掉,上涨期买回)

最愚蠢的操作是,去年元旦卖掉,然后春节第一天买回。(错过了二月的大涨,赶上了三、四月份的暴跌)

当然,我们没有后知后觉,也不是神,若能取个英明和愚蠢的中间值就可圈可点了。

比如我,在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卖掉,三月底买回(只赶上了一天的大跌,但买回稍稍早了一点)

你购买的这支基金能够涨14%,说明这是一支比较优秀的基金,能够给你带来不错的收益。

至于您的问题,你想赎回了之后,下次是否还继续购买这支基金?

首先,你能够从6000多支基金里面挑选出来这支能够给你带来收益的基金也是很不错了。如果你后期继续看好这支基金,你可以逢回调的时候分批再次买入。基金的成长不是一时半回的,基金公司的发展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

就像我,我所购买的那些基金都达到了20%的收益率,在年底的时候我已经把这些收益都止盈落袋为安了。把这些收益当做是年终奖来犒劳犒劳下自己。

然后来年的交易日,我又继续定投这些基金。因为当时也是从几千支基金里面艰难的把它们挑选出来,是很看好它们的后续发展的。所以,我会继续购买!!!

做基金要止盈众所周知,可面对什么时候止盈,止盈后应该如何投资的问题,很多人就有些迷茫了。下面我就来简单说一下常用的几种止盈策略以及止盈后的投资方式。

先说止盈策略,最常见的有五种方法:

一、设定止盈线

所谓的止盈线就是在购买基金之初就设定好收益率达到多少,赎回离场,让收益落袋为安。

下面说一个案例。假设设定的止盈线是10%,也就是说基金达到10%的收益就赎回。

基金A买了两年,累计收益率达到了10%,这时要不要止盈呢?我觉得可以考虑再持有一段时间。因为它的年化收益率才5%。

这里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年化收益率是对累计收益率的一个补充。当基金的期限非常长时,比如超过一年,再用累计收益率来评判是否止盈就不太客观。它忽略了时间成本,需要将累计收益率转化为年化收益率进行评判。

在设定止盈线时,大家往往是拍脑袋定出来的,所以很容易出现错过牛市的风险。这就引出了另一种止盈策略:收益止盈法

二、收益止盈法

当进入牛市的时候,基金的涨势可能是一天一个样,我们只需要将基金的收益进行赎回即可。比如这个月涨幅10%,那就赎回10%的基金,下个月又涨10%,就再赎回10%。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及时把收益收入囊中,如果上涨了100%,那就算是保本基金,无论将来回落多少,自己都会有收益。但是这样做也有很明显的劣势,那就是自己的本金部分将承担牛熊交替时的下跌风险。

如果行情较好,可以采用收益止盈法,让收益落袋为安。如果行情稍差,那就及时采用回落止盈法,尽可能保证收益。

三、回落止盈法

回落止盈法是建立在已经有了不错的收益率的基础上。如果全部赎回,可能会错过牛市的红利。如果不赎回,就有可能把辛苦得来的收益吐出来。

这时我们就来监测,基金接下来的走势即可,有下跌,就赎回10%,下跌的多,就赎回的多一些。同时结合收益止盈法,有收益,就把收益赎回。

四、投资情绪止盈法

不得不说的一点是,但凡提到基金止盈,一般都是针针对股票基金、指数基金等收益浮动变化较大的基金类型。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相对稳健,收益高低基本只与时间有关系。

既然说到股票和指数,就不得不提到市场情绪的问题。因为股票和指数的波动除了与企业本身的发展有关系以外,也与股民参与量的多少有直接关系。

当你身边到处都是在讨论股票,讨论资本市场的时候,那就可以考虑赎回止盈了。因为这个时候,大概率会有机构割韭菜。不离场,就可能会被收割。

止盈操作完毕后就要考虑下一轮投资了,是等待基金净值回落,继续购买呢?还是直接选择其它基金呢?

进行止盈后再投资,重点已经不是选择原有基金还是另选基金了。此时的关键点在于确定入场时间以及初始仓位。

如果原基金仍然处于低位,再选择这只基金也没有问题,毕竟自己相对熟悉。如果已经处于高位,那就可以另选估值相对较低的基金。

基金的本质就是低吸高抛。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买入,净值上涨后卖出,成功获利离场。未来上涨与否,我们可能无法预料,但是在什么时候入场,我们是可以确定的。

如果是一次性投入,建议选择在净值高峰的三分之二处进行投入,最好不要一次性将所有资金都投入。这样既能避免让成本站在高位,也能抓住基金进一步上涨产生的红利。

总结:

买基金就像种地,不仅要会播种,还要会收割。止盈就是在收割。常用的确定止盈的方式有四种:设定止盈线、收益止盈法、回落止盈法、投资情绪止盈法四种。方法有很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止盈之后,在重新选基金的时候,是否选原有基金并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要找准时间节点和投入仓位。

先把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基金不要频繁的买入赎回!基金不要频繁的买入赎回!基金不要频繁的买入赎回!

除非是定投设置的止盈就是14%,否则不要去赎回只涨了14%的基金。

如果你还要继续买这只基金,想着做高抛低吸,那就更加大错特错了。

因为高抛低吸本身,就是对于行情有主观判断,如果你都有主观判断能力了,为什么不直接去买股票,还指着基金做高抛低吸?

定投的情况相对比较特殊,我们稍后再讨论。

在非定投的情况下,一只股票型基金的涨幅如果只有14%,是没有赎回必要的。

可以说14%的涨幅,在任何一只股票基金的长河里,都是非常的不起眼。

当然,如果你主观判断这只基金的管理人能力不行,14%就该赎回,那么未来建议也别碰这只基金,因为只有14%潜在收益率的基金,是不值得长期持有的。

基金的赎回和再投资,其实是有一些公式和秘诀的,不是随心所欲想当然的。

今天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关于基金交易的基础原则。



对于基民来说,一定要记住自己的定位,一个对于股市相对比较懵懂的投资者,所以选择了基金。

高抛低吸这件事,本身对于市场的判断,要有足够的敏锐度。

基金背后是一堆的股票,基金的涨跌受到这一堆股票涨跌的影响。

可以说每一只股票的涨跌还都是不同的。

所以说,基金做波段彻头彻尾就是一个伪命题,说白了比预测大盘还要难,做高抛低吸只能凭感觉。

凭感觉高抛低吸,无异于赌博,结果自然不怎么好看。

这个和基金的止盈出局是两回事,因为还要再找低点买入。

一旦把基金卖飞了,那绝大多数人就错过了这只基金,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只能重新选基。

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基金都那么优质,都能带来超额收益,错过一只好的基金,可能就是错过了几个亿。

除了基金不要做波段,基金还有其他两个不要。

1、不要追高买基金。

相比股票,基金是不适合右侧交易的。

因为基金自己的布局方式,就是偏向于左侧,也就是下跌中建仓。

基金在股票上涨途中,也会买入,但并不会追高,但在股票下跌途中,是会追跌入场的。

这就导致了基金在上涨途中买入,风险偏高,而在下跌途中买入,风险偏低。

优秀的投资反人性,优秀的基金同样适合逆市布局。

2、不要对基金做技术分析。

有一些基民原本是股民,对于基金做起了技术分析。

甚至还有人对于基金在数浪型,判断回撤比例,甚至看基金净值突破。

个股的趋势突破是有道理的,基金的净值突破新高,其实并不代表什么。

对于基金的净值做技术分析,纯属扯淡。

越是资深的基民,越明白基金不能主观操作,总体的基金收益也就越高。



很多基民喜欢做定投,那定投有14%收益,该不该止盈?

首先得看选择的基金,到底是什么样的,波动率有多大。

基金定投的本质原理,我们必须搞明白,它是通过时间去均摊持仓成本,通过波动率来赚到成本线上的超额收益。

所有的交易市场都会出现双向的波动,但凡是成本趋于平均,那么一定会有单边波动的时间。

只要在波峰择机抛售,那么获利是必然的,只是获利幅度的大小问题。

当然,原本的市场对于定投会更容易,因为熊长牛短,长期在熊市的布局成本较低,现如今牛长熊短,整个布局的成本就会偏高,定投收益就会下降。

所以,结论就成了,一定要选择波动率更大的基金做定投,这样获利的概率就会大增。

基金定投的几个要素必须要牢记。

1、指数基金、行业基金风险较低,周期性强。

对于定投基金的选择,建议是偏指数,偏行业基金,比较适合新手。

这类基金对于基金经理的选择会比较弱,相关费用也比较低,风险比较小。

行业是有周期性的,总有逆周期顺周期,适合基金的布局。

如果买综合性的成长基金,遇上基金经理能力差,有可能是会一蹶不振的,定投都没法翻身。

2、熊市入场,用时间成本去布局。

基金定投和一次性买入差别很大,说白了买完就涨,其实是不利的。

定投是需要时间去积累投资本金的,所以不要选择在牛市中布局,尽量选择在熊市的下半场入局。

熊市的下半场,大部分股票进入了价值投资区域,基金会通过专业的眼光去分析判断,然后选择合适的标的去加仓的。

等到牛市来后,这些投资标的会给到明显的超额回报。

3、设置止盈,不要恋战。

最后就是对于专注于定投的基民,一定要设置止盈,达到预期收益即可卖出。

给大家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最大波动率*0.25%,是比较适合的止盈收益率。

比如一只基金的最低净值是0.7,最高净值是1.4,波动率就是100%,那么潜在的定投收益率,设置25%为宜。

简单地说,基金净值在0.7-1.4波动,平均的定投成本会在1-1.05之间,25%的收益率就是1.25-1.31之间止盈,是最好的策略。

如果基金的 历史 波动率偏低,那么止盈的收益率也要同步降低,波动偏大,收益率就可以设置的稍微高一些。



对于一只基金止盈赎回后,能不能继续买入这只基金,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就好像你抛了一只股票以后,能不能再买入这只股票,也是完全可以的。

前提条件有几个,必须明确。

1、这是一只值得投资的优质基金。

一只优质的基金是可以长期给投资者带来回报的。

你可以理解为第一阶段的投资结束,已经止盈出局了,再次买入是第二阶段的投资开始。

判断一只基金是否优质,主要看的是长跑能力。

如果你发现这只基金在每一次回撤后,总能创出新高,那么下一次回撤后,就该果断买入。

长期的综合年化收益率,是最方便判断一只基金长跑能力的指标

2、不因为情绪上的追高去买回基金。

卖出的基金又涨了,我要去买回来,这明显不是你买入基金的理由。

基金没有踏空一说,只存在有没有继续投资的价值。

如果你在当下判断这只基金值得投资,并且不是你主观情绪的原因,那就可以买回来。

而不是因为基金大涨,按耐不住了去追高入场。

情绪平稳,决策有理有据,把它当成一只新基金去买入,不要有思想包袱。

3、再次设定新的止盈策略。

买基金一定要设置止盈策略,即便打算超长期持有,也需要有止盈策略。

第二次买入同一只基金,也需要有对应的止盈策略。

要么就是收益率止盈,要么就是遭遇基金的“变故”,比如优秀的基金经理更换,进行止盈。

止盈策略很重要,这是一个防守性的举动,从某种层面上决定了投资基金的成功失败。

对于大部分的基民来说,分批止盈是最好的止盈方式,越涨越卖,越跌越买。

不要主观去判断基金的位置高低,涨多了一定会跌,跌多了一定会涨,这是股票市场的规律。

有了良好的止盈策略,等于加上了安全锁,在合适的时候可以拿钱落袋为安。



基金本身,是一个长期体现回报和价值的投资品种。

对于14%这样的收益,是否需要止盈,其实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投资偏好。

但本质上,既然选择承担一定的风险去投资基金,收益预期就应该更高一些,至少是年化14%,而不是总的回报14%。

如果经过2-3年的基金投资,最终获得14%的收益,其实年化回报率是偏低的。

基金的长期持有,其实算是半个伪命题,只有好的基金才值得长期持有,投资者也更愿意去长期持有好的基金。

所以基金最终还是回到了如何挑选这个问题上。

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要挑选优秀的,值得长期持有的基金,到底该参考哪几个维度。

给大家几个比较重要的参考指标。

1、夏普比率。

夏普比率,其实是投资的风险收益比。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我接受同样的风险,潜在的收益到底有多高。

夏普比率理论上肯定是越高越好,但数据参考周期也要更长一点。

因为单一年份的夏普比率参考价值不明显,有可能是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激进,踩准风口导致。

这个和激进长跑的目标,有一些背道而驰。

2、α收益率。

所谓的α率,其实指的是超额回报,绝对正收益的意思。

简单地说,就是你选择的基金要相比同类型基金更胜一筹。

别的基金上涨20%,你得上涨20-25%,如果跌20%,你得跌10-15%。

涨得多,跌得少,其实是比较困难的,但还是会有部分基金做得到。

这取决于基金的仓位控制和龙头企业的挑选等等,是基金经理价值的重要体现。

3、最大回撤率。

最大回撤率,是最主要的风险控制指标。

最大回撤率越低,说明基金在风险控制方面做得越好。

当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既要高回报,又想低回撤,并不太现实。

风险控制的越好,潜在收益率就会相对越低,所以最大回撤数据,不要太追求极致,同样要看α率。

4、7年以上平均年化收益率。

最后就是最清晰明了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了。

但是平均年化收益率高低,至少要跑完一个牛熊周期,才能有明显的结论。

毕竟有一些基金牛市涨得好,熊市跌得也很惨。

按照上证7年左右一个大的牛熊周期,看7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指标,是相对最具有参考价值的。

挑选基金,一定要做到,风物宜长放眼量。



如果你是一个基金新手,务必记得,把挑选基金放在第一位,把基金的买入和赎回放在最后一位。

基金投资本来就用的是闲钱,所以平时赎回的概率是很低的。

同时,基金投资就是把钱给到比自己更专业的基金经理去打理,他们会根据专业的判断决定基金的去留,而不是普通投资者主观的判断。

基金的本质,是一个专业基金经理的股市长跑,而基民更像是一个押注者。

如果你长期看好某一位基金经理,可以长期持有,当你不再看好他的时候,应当果断地去更换。

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有超过基金经理的水平,希望通过操作上的高抛低吸来利益更大化的时候,不妨尝试一下股票,或者场内的ETF基金,验证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这个水平。

频繁操作场外基金,不仅手续费更高,往往会因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基金投资不比股票投资,希望所有的基民能够掌握正确的基金投资方式,通过基金赚到股票市场的钱,分享到经济发展的红利。

如果你看好这只基金,但是考虑到外部环境和经济周期等影响,觉得短期风险较大,可能下跌,卖出后继续定投,是可以的。如果你觉得周期轮转过去了,或者换了基金经理了,再或是基金经理转换了风格,你不喜欢,那就不要再买了。

首先要知道自己买的是哪类基金,权益类基金也分很多类型,下面是没有细分的介绍下,按照指数类型分,比如宽基指数基金,行业指数基金,按照投资风格分,主题成长基金,价值精选基金,再按照是否择时来分,还可以分为择时类基金和择股类基金。还有对冲基金,分级基金,还有很多细分,以上分类也不严谨,大概知道基金有很多类型就可以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同的基金,操作策略也不相同。比如你拿的是对冲基金,觉得这种基金,注重看他的长期业绩是否稳定,回撤是否控制得当,如果这些都符合预期,觉得大概率是没必要择时的

对于一般基金的操作策略有几种常见方法:

一,根据市场或行业估值来决定持仓仓位,比如市场或行业的的估值在相对于过去 历史 处于较低位,那即便有所上涨,考虑也不必卖出,长期持有,静等市场或行业估值回归即可。

二,是达到自己心里的一定预期收益后,止盈出局,类似于题主的目前想法。

三,采用网格交易策略,每次上涨,按照达到一定目标计算后,逐步按批次赎回,如果下跌,再按照跌幅比率逐步买入,反复操作。

觉得第一种方法比较适合大部分基金,估值高低来决定仓位高低,相对来说更靠谱些。

第二种方法,觉得是缺乏后续的操作方向,卖出是因为收益达到一定预期,但是这个预期,就会受主观影响比较大,会造成后面的操作难度加大。卖了继续涨会比较尴尬。

第三种方式觉得适合行业ETF类基金操作,这种操作优点是很难被重仓深套,反复操作会获得一定超额收益,缺点是由于大部分时间不能重仓,也会导致收益率受到影响,适合震荡市,单边市场的就会比较难操作。

所以,如果按照第一种操作方式,那么赎回后,短期就不再建议再买回来了,第二种要靠运气多一些。按照第三种方式操作的话,如果不是ETF基金的话,要多考虑一下交易成本,觉得不太容易操作,综上所述,觉得第一种方式相对适合大部分基金。说的不全,欢迎指正,补充。

看你的想法,如果你不急着用钱,那么继续持有是可以的,另外你还要看你打算赎回后买什么?如果你有更好的基金选择,那就赎回,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目前可以继续持有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一支基金涨幅14%,然后赎回,下回再去买这只基金行吗?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述说,第一点基金是一个长期投资的理财产品,买卖都需要手续费,小于50万以内买入手续费一般在0.1%到0.15%左右,卖出手续费小于7天1.5%,手续费可以说是相当高,所以我们在买卖的时候必须长期看好这个基金,最少一个礼拜看好,否则你就会有被套的风险。第二点基金涨幅能达到14%,说明基金经理能力还可以,持仓股票也是优质股,能预判风险,回撤资金,在行情好的时候又能主动出击,大幅买入持仓股票,最后让买基金的人能有一个不错的收入。第三点基金的过往业绩,主要看半年、一年、两年的业绩甚至更多,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再看基金盘子,如果盘子超过百亿,基金经理会很难操作,最后看基金经理是否长期更换,长期更换基金经理会影响业绩,说明基金经理能力不足都有可能。您从上述几个方面看下这个基金值不值得您购买。一个基金涨多了自然会回调,等回调完后再买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前提是必须长期看好此基金。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谢谢!

当然可以啊,这个基金你都盈利14%了,说明它还是能为你赚钱的嘛。

至于你盈利了14%,你想赎回,这也无可厚非呀。

因为没有一个基金会一直赚钱,涨多了它就会跌,跌多了它就会涨。

你觉得这个基金已经为你盈利了14%,你觉得满足了,那你可以赎回,等它跌到合适的价位,你可以再入手的嘛。

就好像我前段时间只赢了一个医疗基,我给自己定下的规则,就是基金每盈利25%就赎回基金的1/4。

所以我前段时间已经按规则执行了一次止盈操作,同时我的定投依然在继续。

你可以看到我上图,这个持仓收益率跟持有收益率是不一样的,那是因为我在持仓收益率25%的时候,止盈过一次,同时它这段时间依然在涨,所以我的持有收益率目前是32.12%,持仓收益率是43.82%。

既然这个基金盈利了,那说明它还是一个好基金嘛,那既然是好基金,那为什么又要赎回呢?

主要是为了让一部分的利润落袋为安,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多,谁也不知道明天是涨还是跌,既然我目前收益率达到了我的心理预期,那我就把利润放进口袋里。

所以你也可以达到你的目标收益率的时候就赎回,当你觉得价格合适了,那么你还可以买回来。

㈤ 量子基金 金融危机

早在199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莫里斯·戈尔茨坦就曾预言:在东南亚诸国,各国货币正经受着四面八方的冲击,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尤其是泰国,危险的因素更多,更易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发生金融动荡。但戈尔茨坦的预言并未引起东南亚各国的重视,反而引起反感。东南亚各国仍陶醉于自己所创造的经济奇迹。

东南亚出现如此巨大的金融漏洞,自然逃不过索罗斯的眼睛。他一直在等待有利时机,希望能再打一场英格兰式的战役。

1993年,索罗斯认为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被低估,决定拿林吉特作为突破口。他联合了一些套利基金经理开始围剿林吉特但是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却决心维持低币值的林吉特,马哈美尔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了对本国资本市场的控制,素罗斯及一些套利基金经理无机可乘,只好暂且收兵。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也因此才免遭劫难。但在马来西亚的小败并未使索罗斯退却,他只是再一次地等待更好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南亚各国经济过热的迹象更加突出。各国中央银行采取不断提高银行利率的方法来降低通货膨胀率。但这种方法也提供了很多投机的机会。连银行业本身也在大肆借入美元、日元、马克等外币,炒作外币,加入投机者的行列。这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各国银行的短期外债巨增,一旦外国游资迅速流走各国金融市场将会导致令人痛苦不堪的大幅震荡。东南亚各国⑤中央银行虽然也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面对开放的自由化市场却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其中,问题以泰国最为严重。因为当时泰国在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最高,秦铢紧盯美元,资本进出自由。泰国经济的"泡沫"最多,泰国银行则将外国流入的大量美元贷款移入到了房地产业,造成供求严重并衡,从而导致银行业大量的呆账、坏账,资产质量严重恶化。1997年上半年,泰国银行业的坏账据估计高达9000泰铢(约合310亿~350亿美元)。加之借款结构的不合理,更让泰国银行业雪上加霜。泰国银行业的海外借款95%属于不到一年的短期借款。

索罗斯正是看准了东南亚资本市场上的这一最薄弱的环节才决定首先大举袭击泰铢,进而扫荡整个东南亚国家的资本市场;

1997年3月,当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家庄房贷款公司存在资产质量不高以及流动资金不足问题时,索罗新认为千载难逢的时机已经来;索罗斯及其他套利基金经理开始大量抛售泰铢,泰国外汇市场立刻波涛汹涌、动荡不宁。泰铢一路下滑,5月份最低跌至1美元兑26.70铣。泰国中央银行在紧急关头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如动用120亿美元外汇买人秦铢,提高隔夜拆借利率,限制本国银行的拆借行为等。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使得索罗斯交易成本骤增,一下子损失了3亿美元。但是,只要素罗斯对他原有的理论抱有信心,坚持他的观点正确,他不仅不会平掉原来的头寸,甚至还会增加头寸。3亿美元的损失根本无法吓退索罗斯,他认为泰国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抵挡不了他的冲击。他志在必得。

1997年6月下旬,索罗斯筹集了更加庞大的资金,再次向泰铢发起了猛烈进攻,各大交易所一片混乱,秦铢狂跌不止,交易商疯狂卖出泰铢。泰国政府动用了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50亿美元的国际贷款企图力挽狂澜。但这区区450亿美元的资金相对于无量级的国际游资来说,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7月2日,泰国政府由于再也无力与索罗斯抗衡,不得已改变了维系13年之久的货币联系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更是狂跌不止,7月24日,泰铢已跌至1美元兑32.63铢的历史最低水平。泰国政府被国际投机家一下子卷走了40亿美元,许多泰国人的腰包也被掏个精光。

索罗斯初战告捷,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决定席卷整个东南亚,再狠捞一把。索罗斯飓风很快就扫荡到了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印尼盾、菲律宾比索、缅元、马来西亚林吉特纷纷大幅贬值,导致工厂倒闭,银行破产,物价上涨等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这场扫荡东南亚的索罗斯飓风一举刮去了百亿美元之巨的财富,使这些国家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化为灰烬。

亚洲的金融危机还迅速波及到了拉美和东欧及其他亚洲的创汇和证券市场,巴西、波兰、希腊、新加坡、台湾等国和地区的外汇和证券市场也发生了动荡,货币与证券价值纷纷下跌,这些国家日政府也不得不动用国库支持本国货币及证券市场。许多国家已到了谈“索”色变的地步。索罗斯在金融市场上的出击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和贸易逆差激增,破坏性极大,各国开始加强金融监管,时刻防范素罗斯,这也使索罗斯的行动变得不再那么容易了。

扫荡完东南亚,索罗斯那只看不见的手又开始悄悄地伸向刚刚回归祖国的东方明珠——香港。

1997年7月中旬,港币遭到大量投机性的抛售,港币汇率受到冲击,一路下滑,已跌至1美元兑7.7500港币的心理关口附近;香港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各大银行门前挤满了挤兑的人群,港币对始多年来的首度告急。香港金融管理当局立即入市,强行干预市场,大量买入港币以使港币兑美元汇率维持在7.7500港元的心理关口之上。

刚开始的一周时间里,确实起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不久,港厅兑美元汇率就跌破了7.7500港元的关口。香港金融管理局再次动用外汇储备,全面干预市场,将港币汇率重又拉升至7.7500美元之上,显示了强大的金融实力。索罗斯第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有力防守中失败了。

根据以往的经历看,索罗斯绝不是那种肯轻易罢休的人,他开始对港币进行大量的远期买盘,准备再重视英格兰和东南亚战役的辉煌。但这次索罗斯的决策可算不上英明,因为他也许忘了考虑香港背后的中国大陆,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达2000多亿美元,加上台湾和澳门,外汇储备不少于3740亿美元,如此强大的实力,可不是英格兰、泰国等国所可比拟的。此番袭击港币,胜算的把握并不大。

对于香港而言,维护固定汇率制是维护人们信心的保证,一旦固定汇率制在索罗斯等率领的国际游资的冲击下失守,人们将会对香港失去信心,进而毁掉香港的繁荣,所以,保卫香港货币稳定注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战。香港政府会不惜一切代价反击对港币的任何挑战。

1997年7月21日,索罗斯开始发动新一轮的进攻。当日,美元兑港币3个月远期升水250点,港币3个月同业拆借利率从5.575%升至7.06%。香港金融管理局立即于次日精心策划了一场反击战。香港政府通过发行大笔政府债券,抬高港币利率,进而推动港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上扬。同时,香港金融管理局对两家涉嫌投机港币的银行提出了口头警告,使一些港币投机商战战兢兢,最后选择退出港币投机队伍,这无疑将削弱索罗斯的投机力量。当港币又开始出现投机性抛售时,香港金融管理局又大幅提高短期利率,使银行间的隔夜贷款利率暴涨。一连串的反击,使索罗斯的香港征战未能讨到任何便宜,据说此举使索罗斯损失惨重。

中国政府也一再强调,将会全力支持香港政府捍卫港币稳定。必要时,中国银行将会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联手打击索罗斯的投机活动。这对香港无疑是一种强心剂,但对索罗斯来说却绝对是一个坏消息。”素罗斯所听到的“坏”消息还远不止这些。1997年7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包括中国、澳大利亚、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和东盟国家在内的亚太1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会议发表声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良好,彼此要加强合作共同打击货币投机力量。这使索罗斯感到投机港币赚大钱的希望落空,只得悻悻而归。 这便是97年量子基金狙击亚洲金融市场的轮廓。至于索罗斯具体的每一笔交易,知道现在也没有人能够真正搞得清楚。索罗斯的狙击手短,主要是在全面分析已过货币市场价格和实际价值是否相符的基础上,判断一种货币的未来走势。大致有点类似现在国内的股票期货交易,在国际金融市场采取买空卖空的手法,然后通过短时间大量买进卖出现货货币拉抬或打压该货币的汇率,促使其本就背离了价值的货币币值,迅速的大幅度的波动,索罗斯就是以此方法获利的。

㈥ 基金几点卖出比较好

看当天的走势,下午15点前卖出算当日价格,15点后算下一交易日的价格。基金在我们盈利很多的时候卖出最合适,特别是它在到达高点的时候即将要下调的时候,卖出是最英明的,但是我们根本不知道第2天它会不会下跌。
一、在投资的时候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纪律,比如说在盈利百分之30以上的时候就要考虑止盈一半了,对于一些行情不太好的年份就规定盈利超过15%就要盈利一半。另外的一半可以再博取一个较高的收入,如果说收益再次达到第二阶段的盈利目标就可以在这剩余的一半基础上再止盈一半。
这套理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行情一直走高的时候,所有人的头脑都是不清醒的,他们往往害怕错过下一轮行情而不去做止盈,因为此时不做止盈的话,下轮行情明日后日的上涨有可能也能赶得上,但是明日后日的上涨可能性与下跌的可能性是未知的。所以说就要养成遵守自己制定的纪律,一个好习惯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盈利。
二、除了基金大幅上涨,需要卖出的情况当市场出现急速下行的情况的时候,也要考虑将基金抓紧时间赎回,这对于我们保住收益很是很重要。不仅大家要设立止盈点,对于止损这一点要做好,因为基金买入对于这次基金投资成不成功可能就占20%,但这次基金投资成不成功,卖出占这次基金投资成功与否的40%。一般情况下,你只要手里拿的是优质行业的优质基金,他的基金经理是业绩比较好的基金经理,一般情况下就不用过多的考虑止损了,基金经理会很好的帮你进行止损的。
三、另外你还要注意舆论风向,如果说你发现身边好多人都开始讨论基金了,都开始纷纷的买入基金,此时你就要知道基金可能即将站上它的阶段高点,可能要进行回调了,因为只要有大批的人入场时,就会有人获利离场,或许对于散户来说是一种割韭菜行为,但是这确实也是投资者应该做的。
拓展资料:基金在卖出的时候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是在基金的收益达到自己的目标预期之后,就要考虑分批卖出了,另外如果自己手里拿的是不太优质的基金,或者说基金经理业绩并没有那么亮眼,那么在熊市的行情下就要把基金卖出止损了,其次你要看周围身边包括社会舆论对于基金的影响力如何,如果说大家都在买入基金,这个时候你要考虑是不是要离场了,因为通常情况下大批的人入场就代表着一轮上涨行情快要结束了。

㈦ 私募大佬排名

私募大佬的排名?

Carlyle:全球前5 PE,Buyout (“控股收购型”)和 Growth(“成长型”)都做,各个行业也基本都覆盖。
淡马锡:新加坡国企,钱多,一二级市场都看,一级市场主要做成长型,TMT行业看得比较多。
MBK:韩国起家PE,之前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的中国区老大走了,自己去开了fund,加做Nexus Point Capital。目前应该是韩国项目多一些,当然中国也会看。主要做控股收购型,大部分行业都看,但是由于是并购导向,互联网之类的企业不太看。

中信资本:中国本土PE,钱多,资源多,控股收购型为主,各个行业基本都覆盖。在大陆地区投资非常活跃,属于国内做得比较好的本土PE。最近投过的项目包括顺丰、麦当劳等。
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专注于亚洲市场,主要做控股收购型,看的行业也是除了纯互联网之外基本都覆盖。
华平:全球前10 PE,主要专注于成长型,各个行业基本都覆盖,不过最出名的应该是他们在互联网、新消费领域的投资案例,比如最近在进行的58同城的私有化、前段时间接盘神州租车等。

软银:起源日本,孙正义嘛,大家肯定都知道,阿里巴巴是他最出名的项目之一了。成长型为主,行业的话,互联网和高科技行业为主,而且他的打法是搭建一个大平台,里面包含了各种他们投资的科技企业,最终远景估计是要引领世界科技发展了。当然最近的wework,uber,OYO等,让很多LP对孙正义的投资逻辑产生了怀疑。接下来如何发展就拭目以待了。
PAG:专注于亚洲,控股收购型和成长型都做,并购型稍微做得多一些,各个行业也基本覆盖了。最近做的项目包括乐信、珍爱网、盈德气体等。

L Catterton:主要是做消费品行业,比如饮料、啤酒、食品之类的。
Blackstone:全球排名第一的PE,在全球市场非常活跃,但是过去几年在中国活跃度一般。以控股收购型为主,投的行业偏传统一些,过去2-3年在中国应该是收购了一家包装公司和一家物流仓储公司。

KKR:全球前5 PE。青岛海尔、现代牧业等经典案例就是私募大佬刘海峰之前在KKR时期投的,后来刘大佬自己去开fund了,叫做德弘资本 / DCP Capital。类型上控股收购型和成长型都做,并购型做得多一些,各个行业也基本覆盖了。
高瓴资本:从AUM来讲,现在是亚洲最大的PE。一级和二级市场都看,一级市场以成长型为主,但是也会做控股收购型,各个行业基本都覆盖,最出名的应该是他们的TMT组和消费组,投过京东、格力、百丽、喜茶等大家熟知的公司。

方源资本:本土美元基金,创始人唐葵也是私募界的出名的大佬之一,做成长型比较多,投过很多互联网行业,比如360金融、猫眼、老百姓、房多多等。
春华资本:本土美元基金,创始人胡祖六博士,应该很多人听过这个名字。他们也是投互联网行业比较多,和阿里巴巴关系极好,经常一起做项目,和阿里一起投过的项目比如哈啰单车、大搜车、百胜中国等,春华资本也投资了蚂蚁金服。

Morgan Stanley Private Equity:国际大投行旗下的私募业务,刘海峰大佬在加入KKR之前,曾在这里待过。主要做成长型项目为主,行业上除了互联网之外,基本都覆盖,近期比较出名的项目应该是飞鹤。
Goldman Sachs PIA:也是国际大投行旗下的私募业务,比较低调,不太经常看到他们的新闻或者碰到他们的人,不过高盛在金融圈的名声足以让他们在私募领域里也有超强的deal sourcing能力。他们做的项目也是以成长型为主,各个行业也基本覆盖,投过的项目包括聚水潭、口子窖等。

CVC Capital Partners:全球前10 PE,在亚太区域主要做控股收购型项目,各个行业基本覆盖,投过的项目包括俏江南、大娘水饺等。
Silver Lake:全球前20 PE,在亚洲貌似做东南亚项目和印度项目比较多,没太听说他们做了什么中国地区的项目。经评论知友提醒,他们曾投资过阿里巴巴的Pre-IPO。

Bain Capital:全球前20 PE,基本只做控股收购型项目,各个行业基本都覆盖,比较出名的是他们的医疗行业组。
EQT:欧洲起源PE,做控股收购型项目为主,但是在中国不太活跃,比较出名的项目是老百姓。
Affinity:和PAG、Baring有点类似,属于专注于亚太区域的PE,但是somehow没有看到过太多他们近期投资的项目,经评论知友分享,Affinity曾在2016年的时候投过今麦郎。

弘毅资本:联想旗下的PE,曾经一度引领风骚,在中国本土PE中大放异彩,但是后来据说表现没以前好了,比较出名的项目,像途牛和pizza express好像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厚朴投资:中国本土PE,创始人方风雷也是中国投行界的元老之一。主要以成长型项目为主,各个行业基本覆盖,科技、消费、地产等行业关注较多。出手非常大,之前投过蒙牛、中国银行等大项目,前段时间还跟上面提到的高瓴资本在抢格力。

博裕资本:目前来讲,应该是中国本土表现最优异的私募基金了,近期比较出名的投资是猿辅导、KLOOK、完美日记、网易云音乐和快手等,历史上也投过中粮肉食和同程旅游这样的典型案例,他们投的消费品、互联网和医疗行业多一些,以growth为主。
中金资本:也是券商系基金,在国内非常活跃,所有行业都覆盖,以growth为主,最近投了聚水潭、比亚迪半导体、凯乐士、小鹏汽车等。

鼎晖投资/CDH:中国本土PE,前身是中金/CICC的直接投资部,从fund类型上来讲已经非常完整,包括PE、VC、地产、夹层资本等等,比如他们最近刚完成了第五个夹层资本基金的募资,达到了80亿人民币的规模,这也是中国截至目前为止最大的夹层资本了。PE方面的话,以成长型机会为主,覆盖的行业包括消费品、工业制造业、现代服务、医疗、金融、能源等,比较出名的项目包括蒙牛、双汇、链家、分众传媒以及奇虎360等。

德弘资本 / DCP Capital:上面提到私募大佬刘海峰后来自己出来开fund了,就是指DCP,首期基金规模就募到了25亿美元。从项目类型上来说,既看控股收购型项目,也看成长型项目,行业上来说主要包括消费品、工业技术、医疗健康、农业/食品安全、商业服务、金融服务和TMT等。虽然成立时间不长,2年多左右,但是已经投出了多个项目,包括启明医疗,MFS Technology,远东宏信,中粮肉食等。

CMC资本:中国本土PE,创始人黎瑞刚,江湖人称黎叔,大家应该多多少少听过他的名字,属于政界+传媒界两边都吃透的大佬。CMC Capital刚成立的时候,应该是专注于黎叔本身最擅长的文娱领域,不过后来看的行业也慢慢拓展,现在基本文娱,科技和消费品都看。专注于成长型机会。在中国投资界非常活跃,经常能看到他们投资的新闻,比较出名的项目包括完美日记、猿辅导、乐其电商、快看漫画等等。

TPG:全球前10 PE,但是在中国并没有很活跃。以growth为主,各个行业都覆盖,比较出名的项目包括中金、摩拜单车、维金信科、深圳发展银行、和睦家医疗等。
GIC /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新加坡的国际投资机构,以growth为主,各个行业都覆盖,投过的项目包括瓜子二手车、点融网、微盟、菜鸟网络、以及“著名的”瑞幸咖啡。
General Atlantic / GA / 泛大西洋投资:全球前20 PE,过去两年在中国比较活跃,以growth为主,各个行业都覆盖,但是以高科技和消费品为主,比较出名的项目包括最近正在进行的58同城私有化、自如、西瓜制造商等。

Nexus Point Capital:提到之前MBK的中国区联合创始人出来开的一个Fund,就是这个。在香港和上海都有办公室,只做并购型项目,专注于mid-market,最近做过的项目包括台湾的汉堡王和几家医疗领域的公司。

㈧ LV旗下首只消费人民币基金诞生,为何要选择投资消费领域

首先路易斯登本身就是以消费产品起家,在这方面的市场有着更好的经验。其投资基金在原有的投资领域市场早就有了诸多的成功项目,此次是为了解决国内投资的资金不便。

而且路易斯登在确立本身投资消费领域为主的基金以后,未来也可以在对国内投资领域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后,扩展其他领域的投资方向,这也将更好的确立未来的投资方向和盈利策略,是非常稳妥的做法。

我愿意保持对于这支消费基金的关注。

实际上,该基金的相关信息在许多媒体报道中早已经透露出了对于中国市场的关注和了解。近些年来投资了元气森林,喜茶、伯纳天成等诸多国内的品牌公司,足以证明他们对于国内投资市场的重视和了解。此次路易斯登愿意真正的立足国内市场,很显然是看中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国内消费商品的繁荣趋势,我也非常愿意保持对于这次消费基金的关注,看能否未来进行成为投资一份子。

㈨ 基金理财入门的基础相关知识

基金理财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基金是把众多投资人的资金汇集起来,由基金托管人(例如银行)托管,由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和运用,通过投资于股票和债券等证券,实现收益的目的。理财基金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货币基金,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市场工具(如国债、央行票据、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债券等短期有价证券)的基金,即货币基金。
基金理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基金理财,要注意分散投资,在银行、保险、资本市场中合理配置资产,然后要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收益偏好的基金产品类型。首先,要清楚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是从高到低的,对应的期望收益也有很大差异。
其次,要认真阅读基金契约和产品说明书,考查基金管理公司是否严格履行契约的规定,比较不同基金产品之间的细微差别。不同的投资者对自己投资收益的预期不同,能够承担的风险也是不同的。对于基金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要充分分析自己适合哪种类型基金的投资。
所有投资都有风险,当然基金投资也不例外,所以基金理财不能“随大流”,不能盲目跟风,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要认真研究基金和基金公司,按照自己的投资策略对比它们,选择它们。
市场是不可预测的,这同样适用于基金市场。股神巴菲特曾说过:“投资主要是在于避免做出愚蠢的决策,而不是在于做出几个英明的决策”。基金投资不是要预测市场,基金也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想炒,直接去炒股票、期货好了,没有必要投资基金。对于基金投资,我们最好在合适的时候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基础上长线持有。

阅读全文

与蔡英明基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银行理财属于哪种理财方式 浏览:236
2220港币兑换人民币 浏览:343
000858上市当时收盘价格 浏览:83
诺亚财富派理财可靠吗 浏览:27
中国银行个人留学贷款 浏览:528
什么是非融资性 浏览:5
如何确定股票发行数量和价格 浏览:365
贷款违约金担保人出么 浏览:203
1比索折合人民币多少 浏览:946
163406基金净值今日净值 浏览:327
九号理财 浏览:952
金条银行价格 浏览:297
五线开花9期货揭秘与实战PDF 浏览:505
包装贷款怎么样 浏览:896
理财直融查询 浏览:525
国海证券金贝壳理财版 浏览:969
滴滴现在期权价格 浏览:712
首汽约车股票 浏览:490
A轮融资9亿 浏览:765
优化营商环境企业融资 浏览: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