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说几个著名对冲基金的金融案例
著名的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及朱里安·罗伯逊的老虎基金,它们都曾创造过高达40%至50%的复合年度收益率。采取高风险的投资,为对冲基金可能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为对冲基金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最大规模的对冲基金都不可能在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量子基金
乔治·索罗斯1969年量子基金的前身双鹰基金由乔治·索罗斯创立,注册资本为400万美元。1973年该基金改名为索罗斯基金,资本额跃升到1200万美元。索罗斯基金旗下有五个风格各异的对冲基金,而量子基金是最大的一个,也是全球最大的规模对冲基金之一。1979年 索罗斯再次把旗下的公司改名,正式命名为量子公司。之所谓取量子这个词语是源于海森堡的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此定律与索罗斯的金融市场观相吻合。测不准定律认为:在量子力学中,要准确描述原子粒子的运动是不可能的。而索罗斯认为:市场总是处在不确定和不停的波动状态,但通过明显的贴现,与不可预料因素下赌,赚钱是可能的。公司顺利的运转,得到超票面价格,是以股票的供给和要求为基础的。
量子基金的总部设立在纽约,但其出资人皆为非美国国籍的境外投资者,其目的是为了避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量子基金投资于商品、外汇、股票和债券,并大量运用金融衍生产品和杠杆融资,从事全方位的国际性金融操作。凭借索罗斯出色的分析能力和胆识,量子基金在世界金融市场中逐渐成长壮大。由于索罗斯多次准确地预见到某个行业和公司的非同寻常的成长潜力,从而在这些股票的上升过程中获得超额收益。即使是在市场下滑的熊市中,索罗斯也以其精湛的卖空技巧而大赚其钱。至1997年末,量子基金已增值为资产总值近60亿美元。在1969年注入量子基金的1美元在1996年底已增值至3万美元,即增长了3万倍。
老虎基金
1980年著名经纪人朱利安·罗伯逊集资800万美元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老虎基金管理公司。1993年,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对冲基金——老虎基金攻击英镑、里拉成功,并在此次行动中获得巨大的收益,老虎基金从此名声鹊起,被众多投资者所追捧,老虎基金的资本此后迅速膨胀,最终成为美国最为显赫的对冲基金。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老虎基金管理公司的业绩节节攀升,在股、汇市投资中同时取得不菲的业绩,公司的最高赢利(扣除管理费)达到32%,在1998年的夏天,其总资产达到230亿美元的高峰,一度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
1998年的下半年,老虎基金在一系列的投资中失误,从此走下坡路。1998年期间,俄罗斯金融危机后,日元对美元的汇价一度跌至147:1,出于预期该比价将跌至150日元以下,朱利安
Ⅱ 投资理财案例分析
首先,要明白储蓄、股票、债券、基金、保险都是不同的理财产品,都有各自的特点,储蓄风险最低,但收益也比较低,股票风险大,收益却很高,所谓收益与风险成正比,从这个层面来讲,理财产品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适合投资者之说。
其次,要了解投资者的投资风格,是保守型还是积极型?或者是稳健型?有些人喜欢在承担高风险的情况下获得高收益,他们会去股市淘金;但是有些人可能只想获得稳定的收益,不愿冒太大风险,他们会选择储蓄债券。所以,甲应该首先明白自己属于什么类型,然后再考虑投资。
第三,甲需要明确投资理财的目的是什么,投资理财当然是为了资金升值,但是最终目的还是用这些钱去生活,理财的目的是生活。因此,甲需要给自己设定理财目标,买房买车还是考虑退休养老保障等等,然后对自己的财务状况进行规划投资,不仅仅是体彩大奖,各种收入支出都应该纳入规划中,投资理财是人的一生中都应该做的事情,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Ⅲ 商业银行课,有关商业银行案例分析,高手帮忙,我们老师太垃圾无法解答,求专业人士解答
界上任何事物不论有无生命都存在着生命周期,企业也不例外。企业生命周期如同一双无形的巨手,始终左右着企业发展的轨迹。企业战略理论早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安绍夫(H・Jansoff)提出,在我国,企业战略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周期性经济理论研究领域还处于空白。通过研究,结合笔者累计搜集整理的大小1400多家企业案例,反复分析后,笔者最后把这些变化规律整理成文字,权当是经验之谈,供大家参考。
以12年为周期的变化规律
总的来说,企业生命周期变化规律是以12年为周期的长程循环。它由4个不同阶段的小周期组成,每个小周期为3年。如果再往下分,一年12个月可分为4个微周期,每个微周期为3个月。该规律的行业特征不太明显,适用于各种行业,甚至大部分商业现象。
以上所说的是企业生命周期变化规律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特征,亦可称总体规律。一般来说,企业发展是随着不同的周期阶段而变换着它的运行轨迹。由于不同的企业存在着不同的生命周期,不同的生命周期体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尽管它们有共同的规律,但在4个不同周期阶段变化各异,各自的发展轨迹也不同。笔者把这些不同的变化特征归纳为如下三种变化:
1、普通型。周期运行顺序:
上升期(3年)→ 高峰期(3年)→平稳期(3年)→ 低潮期(3年)
普通型变化最为常见,笔者统计,60%左右的企业属于这种变化。它的4个小周期的运行相对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属于普通型变化的企业,即使经营业绩平平,但只要在低潮期不出现大的投资失误,一般都能比较顺利地通过4个小周期的循环。
2、起落型。周期运行顺序:
上升期(3年)→ 高峰期(3年)→低潮期(3年)→平稳期(3年)
起落型变化比较复杂,不易掌握,属于盛极而衰,大起大落之类型。这类变化企业的比例约占20%。它的运行轨迹在周期转换过程中突发剧变,直接从高峰落入低谷。处于这个周期阶段的企业,经营者一般都会被眼前的辉煌所迷惑,错误估计形势,拼命扩大投资规律,准备大干一场。殊不知这种投资决策的失误,结果导致前功尽弃,甚至全军覆没。
笔者有这么一个案例:1996年,一位厂长向我咨询投资之事。在咨询过程中,发现他企业属于起落型,而且运行周期马上要到转换阶段。于是我直言不讳,向他指出危机就在眼前,千万不要盲目投资,否则血本无归。可这位厂长自恃这几年挣了不少钱,不肯放过眼下这个发财机会,继续扩建厂房,进口设备,结果不幸言中,损失惨重。
属于起落型变化的企业应居安思危,必须谨慎地面对未来。就像IBM的总裁Gerstner所说的那样:“长期的成功只是在我们时时心怀恐惧时才可能。不要骄傲地回首让我们取得已往成功的战略,而是要明察什么将会导致我们未来的没落。这样我们才能集中精力于未来的挑战,让我们保持虚心学习的饥饿及足够的灵活。”
3、晦暗型。周期运行顺序:
下落期(3年)→低潮期(3年)→高峰期(3年)→平稳期(3年)
名曰晦暗,隐含韬晦之意。这类变化的企业与上述两类变化相比,运转周期中减少一个上升期,多出一个下落期。这就表明在12年4个小周期的循环中,这类企业可供发展的机会少了3年,而不景气的阶段多出3年。这类企业的比例约占20%。
一个正常运作的企业,如果处于不景气的低迷状态中达6年之久,不光众人士气低落,企业决策者也面临严峻的考验。这个周期阶段的企业决策者,容易产生以下两种心态:一是彻底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不想作任何努力,任企业自生自灭;另一种则出于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拼命扩大投资,采取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方式来挽救败......
Ⅳ 兵不血刃的收购——香港置地收购牛奶公司 是一篇案例分析 投资银行学的 网上没有答案 帮帮我!!!
1:要约收购
2:股权交换 狗熊拥抱
3:经济、管理、战略 是经济
4:白衣骑士 与毒丸计划
5:因伦敦公司对置地与牛奶公司的现状不了解,所以在提出反对收购理由是都是按照正常情况而推断出来的,而置地公司的许多方面都要更加优化,提出的规划也能够深入人心,所以伦敦公司提出的理由只是他从自我认知的角度说的,并不足以证明什么。
自己写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Ⅳ 求投资银行参加与企业并购的案例
我国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作用与障碍分析
http://www.51kj.com.cn/news/20060829/n79062.shtml
中资银行加快海外扩张步伐 先后高调参与并购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2/content_6919614_1.htm
从参与企业并购看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空间
http://fol.math.s.e.cn/mjdj/content/content.php?tb=mjdp&id=78
德意志银行将积极参与零售银行业并购活动
参考网址:
http://guide.ppsj.com.cn/art/9824/dyzyxjjjcylsyxybghd/
Ⅵ 有没有人知道巴菲特的几个经典投资案例
======================
巴菲特的经典投资案例详见《投资圣经:巴菲特的真实故事》,可到下面网址查看:
http://finance.sina.com.cn/nz/bftstory/index.shtml
美国资深金融记者安迪用一个证券投资者的目光,将巴菲特66年的传奇投资生涯,用200多个真实、生动的故事,朴素的语言,寓理于事地娓娓道来,在阅读时令你爱不释手的同时,使你倍感此书投资哲理的可读、可懂、可信、可学。该书深受广大读者的推崇,被美国广大投资者誉为“具有永恒价值的股票投资圣经”。巴菲特本人也非常喜爱此书,他读完全书后,曾让助手主动与安迪联系,亲自参加了该书的签名售书活动。
======================
摘录其中一节:
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情况
就在巴菲特准备购买价值10亿美元的可口可乐股票,从而创下股票市场又一历史记录的前夕,他接到了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唐.基奥(Don Keough)的一个电话。
圣母玛利亚(橄榄球队)理事会主席唐.基奥回忆说:“我问他一切可好,我说‘沃伦,你有没有买可口可乐股票?’”
“他满怀激情地做了肯定回答。”基奥是一位备受欢迎的业余演讲者,并因此而名声在外。
唐.基奥接着说:“我们通话后不久,就有报道宣称说沃伦购买了股票。通过推理,我们也断定有人在买我们的股票。”话语之间暗示出,可口可乐公司的人们按照股票交易的模式可以推测出这个结论。
“(自从1987年股灾之后)当股票市场从低谷开始回升时,一位来自中西部的不知姓名的证券经纪商开始了时不时地购买行动。1988年秋某一天,前任可口可乐公司主席罗伯托.高泽塔(Robert Goizueta)和基奥正在研究可口可乐公司股票走势,突然间,基奥恍然大悟。他告诉高泽塔说:‘你知道吗,很可能就是沃伦.巴菲特。’”
“我们知道他对可口可乐公司一向都很感兴趣,”基奥一边说一边又提及到,“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推出樱桃可乐时,巴菲特成为美国樱桃可乐头号爱好者。”
“他确实清楚的了解我们。而且是一个极棒的董事会成员。他了解这个公司,了解公司的财务数据。他是一位既了解情况又在发挥积极作用的董事。他对全球注册商标的内在价值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在巴菲特先生购买可口可乐股票之后,基奥先生又有何举动呢?这位原本在30年前就有机会加盟巴菲特合伙公司而却拒绝巴菲特邀请的基奥说:“在他购买可口可乐股票以后,我终于成为伯克希尔公司一名小股东了。”
基奥感慨道:“真希望那个时候我投资入股了。”如果当时他这样做了,巴菲特会把他当初让基奥投入的5000美元升值为6000万美元。你别不信,真是这样!
基奥,1958年出生于依阿华州苏城,父亲是一名牧牛人,母亲是爱尔兰籍美国人。他毕业于克莱顿大学,在校时曾是一位出色的辩论手。后全家迁居奥马哈的法纳姆大街,与巴菲特家正对门。
巴菲特说,基奥出色的个性魅力是吸引他巨额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个原因。
基奥曾在奥马哈刚创办的一家电视台工作过一段时间,解说WOWT-TV的足球比赛节目,并在此期间结识了约翰尼.卡森,后来结识了投资经纪人沃伦.巴菲特。此后,基奥辞去了电视台的工作转而来到黄油-坚果咖啡制造商帕克斯顿-加拉弗公司从事广告工作。
斯旺森家族收购了这家公司,并将其重新命名的“斯旺森食品”卖给后来被可口可乐公司收购的邓肯咖啡公司。
这个把可乐作为自己饮食结构一部分的可口可乐先生,也成为了巴菲特诚邀许多人加盟巴菲特合伙公司的一个人。尽管基奥较晚时才与巴菲特共同投资,但他早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其中了。基奥解释说:“我和妻子米凯当初在奥马哈结婚时,曾购买过由布鲁姆金夫人经营的内布拉斯加家具公司的家具,它是伯克希尔公司下属的一家子公司,而我们结婚到现在都40多年了。”
基奥说:“我已记不清当初我们彼此介绍时的情景了……那时巴菲特大约25岁,我大约30岁。”基奥已无法准确地回忆起他是如何认识巴菲特的,只记得他们曾做过邻居。
“他还是原来的他……就是你所看到的。他的价值没有变,他的故事并非是金钱,而是价值,人们应该了解他的价值所在……正如巴菲特在1991年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年会上,当他被问及有关选择终生事业的问题时,他是这样回答的:你要热爱你的工作,并全身心地投入。”
销售碳酸饮料的基奥以及后来的化学工程师罗伯托.高泽塔,他俩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共事的,并在管理层上迅速发展。高泽塔是在1954年看完一则招聘双语化学工程师的广告后加盟可口可乐公司的。
1980年2月14日的晚上,在曼哈顿的“四季饭店”,为可口可乐公司主席保罗.奥斯丁举办的生日晚会上,他们俩人作为竞争对手来给奥斯丁祝寿。
基奥对高泽塔说:“你我各有千秋,不相上下,没有人知道事情会如何发展。让我们晚上好好地休息,无论谁是最后的胜利者,都要鼓励对方迎头赶上。”
高泽塔后被提升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他和基奥共同负责管理的团队现在成为美国商业界高级管理团队的楷模。1993年退休后,基奥担任了艾伦投资银行总裁。长期嗜烟如命的高泽塔于1997年10月18日死于肺癌并发症。高泽塔去世时,《亚特兰大宪章》(1997年10月19日)整版报道了他一生的经历。其中引用了巴菲特说过的这样一句话:“他为公司留下最宝贵的遗产,是他精心挑选和培育的公司未来的领导班子。”
高泽塔去世后不久,道格拉斯.伊威斯特接替了他的职务,领导公司度过了重重危机。两年后,由道格拉斯.戴福特接任。
可口可乐公司在2000年10月23日发布一个公告,基奥准备以高级管理部门顾问的身份重新加入公司。
戴福特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尽管基奥于1993年退休了,但是,在许多重大决策上,我依然与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就如同公司董事会成员一样。”
(摘自《投资圣经:巴菲特的真实故事》 中国与世界500强企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筹委会供稿)
==================
Ⅶ 投资银行帮助企业上市的案例
这是很费周折的事情,怎么能轻易将出来的,收费很贵的,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Ⅷ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案例
2000年12月31日,美国第三大银行大通曼哈顿公司(the Chase Manhattan Corporation)兼并第五大银行摩根公司(J.P. Morgan & Co. Incorporated)一案终于尘埃落定。由于两家金融机构的显赫地位和交易金额的巨大,使得它被视做银行业并购的又一典范案例,并使得诸如银行“大就是美”(Big is Beautiful)、“强强合并”以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业务互补等命题似乎更无懈可击。然而,本文对这一案例的细节研究表明,事情远非如此简单。轰动过后,对这一案例作进一步深入的剖析和跟踪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中得到切实有益的启示,并真正把握全球金融服务业变革的逻辑、趋势与未来挑战。
一、举世瞩目的银行兼并
2000年9月13日,大通曼哈顿公司正式宣布与摩根公司达成了兼并协议。双方交易的条件是,大通将按照9月12日的收盘价,以3.7股去交换摩根的1股,交易价值高达360亿美元。12月11日,美联储理事会以全票通过批准了这项兼并计划,并发表声明:“美联储认为,在竞争及资源集中方面,该项兼并对大通和J.P.摩根直接竞争的银行业市场或其他相关的银行业市场而言,都不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12月22日,双方股东大会顺利通过了兼并计划。12月31日,兼并正式完成。新组成的公司取名为J.P.摩根大通公司(J.P. Morgan Chase & Co.),新公司的股票已于2001年1月2日在纽约股票交易所开始交易。
据测算,新公司的收入将超过520亿美元,利润高达75亿美元,拥有9万员工,6600亿美元总资产,成为位于花旗集团美洲银行公司之后的全美第三大银行集团。这笔交易还使其位列全球投资银行前列,与摩根斯坦利添惠、高盛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并驾齐驱。新公司的总部仍将设在先前两家公司共同的所在地纽约市。原摩根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道格拉斯·沃纳将出任新公司的总裁,而原大通总裁威廉·哈里森(Willam Harrison)则成为银行行长兼首席执行官。新公司的业务除了包括原摩根公司擅长的金融咨询、商业贸易以及债券发行外,银行抵押贷款、保险销售等方面的业务则是大通银行的强项。沃纳表示,两家银行的大规模合并是旨在组建一个全球范围的银行集团,这将有利于双方在业务上展开互补,预计新组建的公司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二、兼并背后的故事
(一)赢家和输家
从交易结果来看,这项交易导致摩根推动了独立性。在新董事会13个席位中,摩根只占了5席;从交易的过程看,大通的计划是基于战略的考虑,而摩根只是被动地接受并放弃了主权。
表1:近几年大通并购情况一栏表
时 间
兼并或收购的对象
交易价格
1995年
化学银行
100亿美元
1999年
美国投资银行Hambrecht & Quist
13.5亿美元
2000年4月
英国投资银行 Robert Fieming 集团
77.5亿美元
2000年9月
J.P. Morgan
360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各有关报刊整理
(二)大通的策略
大通—摩根案安全的真正特色的价值,首先反映在媒体鲜为报道的大通发展策略上。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对大通和摩根的历史以及兼并的背景作一下简单的回顾。
1、大通的发展历史
大通的历史可追溯到18世纪未。1997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和艾伦·伯福米德(Aaron Burrformed)在纽约成立曼哈顿公司,当时的目的是为纽约提供自来水,后改为银行。1877年,J.汤普森取林肯政府财政部长S.P.蔡斯(Chase:汉译“大通”)的姓创办了大通国民银行。1929年J.D.洛克菲勒夺得控制权,次年,将其并入自家的公平信括公司,名称仍沿用前者。1955年,大通国民银行与曼哈顿银行合并组成大通曼哈顿银行,资产额达到70亿美元。1965年参加联邦储备系统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1969年成立银行持股公司——大通曼哈顿公司,大通曼哈顿银行则为其主要子公司。截至1999年底,大通的资产总额达4061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三大银行,在1999年全球500强排名第二十三。
2、兼并背景
近年来,大通已连续进行了几次具有轰动效应的并购:1995年收购了化学银行,并在接下来几年建立并发展了自己的投资银行业务;1999年买下了西海岸的投资银行Hambrecht & Quist---一家专门为高科技公司提供首次发行股票(IPO)服务的公司;2000年4月,收购了英国的投资银行罗伯特·弗莱明集团(Robert Fleming);5月,大通又购买了Beacom集团;9月大通宣布兼并摩根,交易金额达到大通曼哈顿所做一毓并购中最大的一笔。
大通为何要频频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并购活动?是为了扩大规模,以求“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ll)吗?或者为了实现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完美结合”吗?笔者提醒人们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就规模而言,如果说是在20世纪80年代,商业银行所关切的目标的确是资产规模与市场份额,然而这往往导致资产的盲目增长与不计效益的市场份额,这一扩张式发展模式的结果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近75%的成员国经历了严重的银行业问题。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商业银行业的战略目标已被重新定位,效率与收益已成为银行所追逐的首要目标,然后才在此基础上追求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从著名的《银行家》杂志对1999年世界大银行的排名表来看,即便是一级资本占第一位的花旗集团,也并非追求资产规模的第一位,而是致力于改善资本回报率、资产利润率和成本/收益比等收益和效率指标。大通的一级资本在世界排名第五位,资产规模排名第20位,但其平均资本利润率排在第78位,资产收益率排在第151位,成本收益比为55.04%。从下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些才是大通兼并行动最关注的指标。
第二,就业务而言,大通在并购投资银行的同时,已开始大力收购投资银行的同时,已开始大力收缩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2000年9月初,大通宣布出售旗下的Manhattan信用卡公司以及它在香港地区的零售银行业务,尽管信用卡业务是大通的一大特色,尽管在1999年底,大通在香港的零售银行业务盈利高达8400万美元,资产净值达2.73亿美元(对“资产规模论”的再一次否定),大通仍然果断放弃。由此可见,大通的战略原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其用意非常明显:希望专注于批发业务,而并非刻意追求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的所谓“完美结合”。
实际上,大通并购投资银行的一系列行动,是一场根本性的股票价值革命。大通并购之举的最大压力,来自大通收购化学银行后股东乃至管理层对大通银行股票市场价值的严重不满。1998年,大通的股票虽然上涨了33%,但市盈率(PE)仅为15,而美国地区性银行达到21,其他中心银行也为19左右。表2的数据进一步显示,在过去的5年中的任何时候,美国银行业的PE值都低于S&P500种股指;而在美国银行业股票价格最高时,大通的PE值仍位居未端。形成成上述差距的最重要原因是,在“新经济”和投资银行业备受青睐的时代,投资者对“商业银行”概念的兴趣已大打折扣,而将资金投向具有前者背景的公司。在过去的5年中,投资银行业最高的PE值达到了34.18,最低的为11.80,均高于商业银行的对应值。尽管几年来大通一直度试图通过自建方式进入投资银行业务领域,但与老牌的投资银行相比,大通微不足道,特别是在利润率最高的股票承销业务上,大通都远远落后(参见表3和表4)。因此,大通银行要提高其市场价值,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变,在这方面,花旗集团(Citigroup)已作出了典范,它在华尔街已被视为一家金融服务公司而非传统的商业银行,因而颇受投资者的青睐。
表2:大通公司的股票PE值对比(2000年8月25日)
PE值
大通公司
同业平均值
同业最高值
同业最氏值
S&P500
当日
12.5
12.6
114.2
0.4
35.6
5年来最高值
20.4
22.8
28.8
20.4
49.4
5年来最低值
10.6
9.4
10.6
8.4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