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投资 > 濮耐奖学金暨特困基金

濮耐奖学金暨特困基金

发布时间:2022-08-01 10:57:08

⑴ 山东科技大学与武汉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建校于1951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矿业见长,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在青岛、泰安、济南三地办学,总占地面积243.16万平方米(3647.4亩),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5.52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95亿元。

学校设有16个学院和9个教学系(部)以及1个独立学院。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包含16个授权领域;75个本科专业。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29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强化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9个。学校设有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授权业务中心、国家外专局外语培训中心、山东—俄罗斯科技合作中心、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在学校设有中国唯一的“中国科学中心”。

学校现有在校生4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510余人,独立学院学生8000余人。另有继续教育类学生32000余人。有教职工297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000余人,教授257名,副教授433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名,“泰山学者”9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教师58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7名,博士生导师124名,全国模范、优秀教师10人,省级优秀教师19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

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山东省品牌专业建设点3个,山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8项。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已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各类人才。

学校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及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技优势。在矿业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岩土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等领域有较强的学科基础和学术优势。设有工程技术及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研究院所90余个。2004至2008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884项,其中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科技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等国家级项目93项,承担省部、厅局级项目509项,承担科技开发及技术服务项目2282项;发表学术论文8127篇,其中被SCI、SSCI、A&HCI、EI、ISTP、CSSCI检索收录及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论文1069篇;出版著作358部;鉴定科技成果174项;获准专利60项;荣获上级奖励142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8项;科研经费67319万元,连续五年均过亿元,2008年达18187万元。

学校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已列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基地,入驻企业和科研单位50余家。现已形成机械电子、防水建材、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和科技培训等产业中心,振弦传感技术、等离子熔覆技术和防水建材研发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防水建材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走教育国际化道路。已与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法国等17个国家的88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有6个中外联合实验室,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0余项。接收有俄罗斯、美国、法国、韩国、日本、德国、蒙古、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20多名教师是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成员。学校每年举办多项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有《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科大报》等报刊。

经过近6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形成了“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在新的世纪,山东科技大学将努力建设成一所工科优势突出、矿业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湖北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后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等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学校几经更名、几度搬迁,但钢铁情缘一脉相承、崇实理念一以贯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学科优势。
学校校园总面积2705.81亩,校舍建筑面积103.94万平方米,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715人,其中专任教师1553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例为79.9%,教授、副教授比例为41.63%。其中,有双聘院士4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2人,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17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9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57人。学校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图书馆馆藏文献275万余册;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校;教学设备精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亿元;建有32个研究所、1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现设置有15个举办本科教育的学院(部),51个本科专业。在200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高校学科排名中,冶金工程、矿业工程2个一级学科再次跻身全国高校前10名,14个一级学科全国高校排名前50名。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拥有冶金工程、机械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学、钢铁冶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化学工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科学研究实力雄厚,优势突出,特别是在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化工、控制等行业具有较为突出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近三年,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356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60余项,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重视立足行业显优势,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先后与武钢、攀钢、重钢、涟钢等20余家大型企业和湖北省有关地市州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并成立了“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术研究院”,“韶钢—武科大炼铁技术研究所”,设立了“武钢奖学金”、“涟钢奖学金”、“首安奖学金”、“濮耐奖学金”等13项社会奖学金。学校还成立了董事会,第一届董事会由33家企业组成。2008年10月董事会换届,新一届董事会由51家董事单位组成,董事单位分布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冶金、机械制造、医疗、建设、金融、科研设计、教育等12个行业,为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推进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坚持教育创新,加强素质教育,倡导知行并重,注重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了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品牌专业9个,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教育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3.44%。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0余项,其中,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奖励。学校“攀登者”机器人足球队先后荣获4次世界冠军、8次全国冠军;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 ,培养了国家女篮队长苗立杰为代表的多位国家级队员。
百余年来,武汉科技大学秉承“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13万余人,他们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尤其是钢铁冶金行业的骨干和栋梁。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同澳大利亚、德国、美国、乌克兰、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三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作学校的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邀请一大批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讲学,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和科研合作,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百余年的风雨与磨砺,百余年的成就与辉煌,武汉科技大学始终与祖国的荣辱盛衰息息相关。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坚持走内涵发展、协调发展的办学道路,立足冶金显优势,服务地方求发展,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学校建成为国内知名、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⑵ 武汉科技大学有专科它是公办还是民办我是安徽考生理科考了431 三本线439 能进这学校么 好心人帮忙给点建

武汉科技大学位于“九省通衢”湖北省武汉市,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湖北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后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等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 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学校几经更名、几度搬迁,但钢铁情缘一脉相承、崇实理念一以贯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学科优势。
学校校园总面积1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3.94万平方米,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624人,其中专任教师1577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例为82.38% ,教授、副教授比例为50.87%。其中,有双聘院士5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7人,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17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6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61人。学校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图书馆馆藏文献277万余册;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校;教学设备精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亿元;建有32个研究所、1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现设置有15个举办本科教育的学院(部),56个本科专业。在200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高校学科排名中,冶金工程、矿业工程2个一级学科再次跻身全国高校前10名,14个一级学科全国高校排名前50名。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拥有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矿业工程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2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9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4个专业学位授予点, 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科学研究实力雄厚,优势突出,特别是在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化工、控制等行业具有较为突出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近五年,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17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80余项,连续四年获得9项国家科技大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
学校重视立足行业显优势,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先后与武钢、攀钢、重钢、涟钢等20余家大型企业和湖北省有关地市州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并成立了“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术研究院”,“韶钢-武科大炼铁技术研究所”,设立了“武钢奖学金”、“涟钢奖学金”、“首安奖学金”、“濮耐奖学金”等13项社会奖学金。学校还成立了董事会,第一届董事会有33家企业,第二届董事会由51家董事单位组成,董事单位分布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冶金、机械制造、医疗、建设、金融、科研设计、教育等12个行业,为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推进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坚持教育创新,加强素质教育,倡导知行并重,注重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了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品牌专业11个,省级精品课程26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基地1个;获得4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教育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近五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2%以上。学生在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国际炼钢挑战赛冠军等奖励;“攀登者”机器人足球队先后荣获8次世界冠军、12次全国冠军;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培养了国家女篮队长苗立杰为代表的多位国家级队员。
百余年来,武汉科技大学秉承“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13万余人,他们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尤其是钢铁冶金行业的骨干和栋梁。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同澳大利亚、德国、美国、乌克兰、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三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作学校的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邀请一大批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讲学,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和科研合作,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百余年的风雨与磨砺,百余年的成就与辉煌,武汉科技大学始终与祖国的荣辱盛衰息息相关。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坚持走内涵发展、协调发展的办学道路,立足冶金显优势,服务地方求发展,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学校建成为国内高水平大学,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你这个成绩根本上不了本科,专业也够悬的哦!

⑶ 武汉科技大学具体一点的介绍

武汉科技大学位于“九省通衢”湖北省武汉市,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湖北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后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等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学校几经更名、几度搬迁,但钢铁情缘一脉相承、崇实理念一以贯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学科优势。
学校校园总面积1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3.94万平方米,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683人,其中专任教师1532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例为80.09%,教授、副教授比例为49.5%。其中,有双聘院士5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6人,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17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4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58人。学校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图书馆馆藏文献277万余册;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校;教学设备精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亿元;建有32个研究所、1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现设置有15个举办本科教育的学院(部),52个本科专业。在200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高校学科排名中,冶金工程、矿业工程2个一级学科再次跻身全国高校前10名,14个一级学科全国高校排名前50名。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拥有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学、钢铁冶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化学工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6个博士学位授予权,5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 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科学研究实力雄厚,优势突出,特别是在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化工、控制等行业具有较为突出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近四年,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486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70余项,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科技大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
学校重视立足行业显优势,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先后与武钢、攀钢、重钢、涟钢等20余家大型企业和湖北省有关地市州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并成立了“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术研究院”,“韶钢-武科大炼铁技术研究所”,设立了“武钢奖学金”、“涟钢奖学金”、“首安奖学金”、“濮耐奖学金”等13项社会奖学金。学校还成立了董事会,第一届董事会有33家企业,第二届董事会由51家董事单位组成,董事单位分布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冶金、机械制造、医疗、建设、金融、科研设计、教育等12个行业,为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推进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坚持教育创新,加强素质教育,倡导知行并重,注重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了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品牌专业9个,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教育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3.44%。学生在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国际炼钢挑战赛冠军等奖励;“攀登者”机器人足球队先后荣获6次世界冠军、10次全国冠军;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培养了国家女篮队长苗立杰为代表的多位国家级队员。
百余年来,武汉科技大学秉承“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13万余人,他们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尤其是钢铁冶金行业的骨干和栋梁。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同澳大利亚、德国、美国、乌克兰、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三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作学校的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邀请一大批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讲学,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和科研合作,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百余年的风雨与磨砺,百余年的成就与辉煌,武汉科技大学始终与祖国的荣辱盛衰息息相关。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坚持走内涵发展、协调发展的办学道路,立足冶金显优势,服务地方求发展,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学校建成为国内高水平大学,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10年6月29日更新)
大学时我以武科大为荣,毕业后我要武科大以我为荣。

⑷ 武汉科技大学算不算名校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教育部和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中冶、中钢等六家国家特大型企业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后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种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学校几经更名、几度搬迁,钢铁情缘一脉相承、崇实理念一以贯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学科优势。
学校校园总面积1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3.94万平方米,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580人,其中专任教师1712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例超过80%,副高以上职称人员比例为59.29%。学校拥有双聘院士8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3人、“长江学者”1人、“千人计划配套引智工程”项目2项,湖北省“百人计划”9人,“楚天学者”60人,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6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9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1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63人。学校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图书馆馆藏文献300万余册;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校;教学设备精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6亿元;建有32个研究所、1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等学科协调发展。设置有15个举办本科教育的学院(部),71个本科专业。冶金工程、矿业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分别位列全国高校第6位、第7位。学校拥有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2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8个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和省级重点(培育)一级学科(覆盖学校72个二级学科)。
学校科学研究实力雄厚,优势突出,特别是在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化工、控制等行业具有较为突出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学校建有湖北省属高校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近五年,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48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77项;学校连续八年获得16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位列2014中国大学科技奖励排行榜第67位。
学校重视立足行业显优势,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先后与武钢、攀钢、重钢、涟钢等20余家大型企业和湖北省有关地市州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牵头组建了面向区域发展的“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并成立了“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术研究院”,“韶钢-武科大炼铁技术研究所”,设立了“许家印奖学金”、“科力生奖学金”、“武钢奖学金”、“涟钢奖学金”、“首安奖学金”、“濮耐奖学金”等15项社会奖学金。学校还成立了董事会,第一届董事会有33家企业,第二届董事会由51家董事单位组成,董事单位分布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冶金、机械制造、医疗、建设、金融、科研设计、教育等12个行业,为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推进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坚持教育创新,加强素质教育,倡导知行并重,注重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了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精品课程6门,国家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项、国家级规划教材10本,获批建设国家级专业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获得4项国家教学成果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15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五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4%以上。学生在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国际炼钢挑战赛冠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等奖励;“攀登者”机器人足球队先后荣获10次世界冠军、13次全国冠军,艺术学院学生先后两次获得“红点”设计大奖;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培养了国家女篮队长苗立杰为代表的多位国家级队员。
百余年来,武汉科技大学秉承“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13万余人,他们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尤其是钢铁冶金行业的骨干和栋梁。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同澳大利亚、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三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学校与美国桥港大学(University of Bridgeport)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合作举办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合作举办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Ngee Ann Polytechnic)合作举办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项目)。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作学校的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邀请一大批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讲学,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和科研合作,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⑸ 武汉科技大学专科情况以及分数线

武汉科技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湖北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后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等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学校几经更名、几度搬迁,但钢铁情缘一脉相承、崇实理念一以贯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学科优势。
学校校园总面积2705.81亩,校舍建筑面积103.94万平方米,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715人,其中专任教师1553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例为79.9%,教授、副教授比例为41.63%。其中,有双聘院士4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2人,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17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9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57人。学校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图书馆馆藏文献275万余册;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校;教学设备精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亿元;建有32个研究所、1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现设置有15个举办本科教育的学院(部),52个本科专业。在200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高校学科排名中,冶金工程、矿业工程2个一级学科再次跻身全国高校前10名,14个一级学科全国高校排名前50名。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拥有冶金工程、机械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学、钢铁冶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化学工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科学研究实力雄厚,优势突出,特别是在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化工、控制等行业具有较为突出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近三年,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356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60余项,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重视立足行业显优势,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先后与武钢、攀钢、重钢、涟钢等20余家大型企业和湖北省有关地市州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并成立了“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术研究院”,“韶钢—武科大炼铁技术研究所”,设立了“武钢奖学金”、“涟钢奖学金”、“首安奖学金”、“濮耐奖学金”等13项社会奖学金。学校还成立了董事会,第一届董事会由33家企业组成。2008年10月董事会换届,新一届董事会由51家董事单位组成,董事单位分布在全国13个盛市、自治区的冶金、机械制造、医疗、建设、金融、科研设计、教育等12个行业,为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推进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学校坚持教育创新,加强素质教育,倡导知行并重,注重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了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品牌专业9个,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教育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3.44%。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0余项,其中,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奖励。学校“攀登者”机器人足球队先后荣获4次世界冠军、8次全国冠军;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 ,培养了国家女篮队长苗立杰为代表的多位国家级队员。
百余年来,武汉科技大学秉承“厚德博学,崇实去副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13万余人,他们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尤其是钢铁冶金行业的骨干和栋梁。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同澳大利亚、德国、美国、乌克兰、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三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作学校的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邀请一大批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讲学,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和科研合作,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百余年的风雨与磨砺,百余年的成就与辉煌,武汉科技大学始终与祖国的荣辱盛衰息息相关。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坚持走内涵发展、协调发展的办学道路,立足冶金显优势,服务地方求发展,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学校建成为国内知名、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⑹ 武汉科技大学是公办的还是民办的,这学校怎么样谢谢,知道的说下,急!!!!!!1111

公办的 感觉不错

武汉科技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湖北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后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等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学校几经更名、几度搬迁,但钢铁情缘一脉相承、崇实理念一以贯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学科优势。
学校校园总面积2705.81亩,校舍建筑面积103.94万平方米,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715人,其中专任教师1553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例为79.9%,教授、副教授比例为41.63%。其中,有双聘院士4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2人,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17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9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57人。学校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图书馆馆藏文献275万余册;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校;教学设备精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亿元;建有32个研究所、1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现设置有15个举办本科教育的学院(部),52个本科专业。在200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高校学科排名中,冶金工程、矿业工程2个一级学科再次跻身全国高校前10名,14个一级学科全国高校排名前50名。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拥有冶金工程、机械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学、钢铁冶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化学工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科学研究实力雄厚,优势突出,特别是在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化工、控制等行业具有较为突出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近三年,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356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60余项,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重视立足行业显优势,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先后与武钢、攀钢、重钢、涟钢等20余家大型企业和湖北省有关地市州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并成立了“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术研究院”,“韶钢—武科大炼铁技术研究所”,设立了“武钢奖学金”、“涟钢奖学金”、“首安奖学金”、“濮耐奖学金”等13项社会奖学金。学校还成立了董事会,第一届董事会由33家企业组成。2008年10月董事会换届,新一届董事会由51家董事单位组成,董事单位分布在全国13个盛市、自治区的冶金、机械制造、医疗、建设、金融、科研设计、教育等12个行业,为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推进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学校坚持教育创新,加强素质教育,倡导知行并重,注重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了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品牌专业9个,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教育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3.44%。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0余项,其中,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奖励。学校“攀登者”机器人足球队先后荣获4次世界冠军、8次全国冠军;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 ,培养了国家女篮队长苗立杰为代表的多位国家级队员。
百余年来,武汉科技大学秉承“厚德博学,崇实去副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13万余人,他们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尤其是钢铁冶金行业的骨干和栋梁。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同澳大利亚、德国、美国、乌克兰、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三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作学校的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邀请一大批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讲学,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和科研合作,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百余年的风雨与磨砺,百余年的成就与辉煌,武汉科技大学始终与祖国的荣辱盛衰息息相关。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坚持走内涵发展、协调发展的办学道路,立足冶金显优势,服务地方求发展,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学校建成为国内知名、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9年3月25日更新)

⑺ 急求武汉科技大学介绍,及新生群扣扣。。。。。

新生群去学校的论坛吧
介绍:
汉科技大学位于“九省通衢”湖北省武汉市,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湖北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后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等工业学校、汉 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 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 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1999年更 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学校几经更名、几度搬迁,但钢铁情缘一脉相承、崇实理念一以贯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学科优势。
学校校园总面积1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3.94万平方米,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 条件,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624人,其中专任教师1577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例为82.38% ,教授、副教授比例为50.87%。其中,有双聘院士5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7人,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17人,全国高等学校 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6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人,享受国务院和 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61人。学校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图书馆馆藏文献277万余册;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校;教学设备精良,教学科研仪 器设备总值超过2亿元;建有32个研究所、1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等学科协调发展。 现设置有15个举办本科教育的学院(部),56个本科专业。在200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高校学科排名中,冶金工程、 矿业工程2个一级学科再次跻身全国高校前10名,14个一级学科全国高校排名前50名。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拥有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矿业工程等6个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2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9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4个专业学位授予点, 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科学研究实力雄厚,优势突出,特别是在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化工、控制等行业具有较为突出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近五年,学 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17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 )成果奖80余项,连续四年获得9项国家科技大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湖北省委 、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
学校重视立足行业显优势,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先后与武钢、攀钢、重钢、涟钢等20余家大型企业和湖北省有关地市州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并成立了“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术研究院”,“韶钢-武科大炼铁技术研究所”,设立了“武钢奖学金”、“涟钢奖学金”、“首安奖学金”、“濮耐奖学金”等13项社会奖学金。学校还成立了董事会,第一届董事会有33家企业,第二届董事会由51家董事单位组成,董事单位分布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冶金、机械制造、医疗、建设、金融、科研设计、教育等12个行业,为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推进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坚持教育创新,加强素质教育,倡导知行并重,注重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了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品牌专业11个,省级精品课程26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基地1个;获得4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教育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近五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2%以上。学生在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国际炼钢挑战赛冠军等奖励;“攀登者”机器人足球队先后荣获8次世界冠军、12次全国冠军;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培养了国家女篮队长苗立杰为代表的多位国家级队员。
百余年来,武汉科技大学秉承“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13万余人,他们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尤其是钢铁冶金行业的骨干和栋梁。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同澳大利亚、德国、美国、乌克兰、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三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作学校的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邀请一大批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讲学,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和科研合作,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百余年的风雨与磨砺,百余年的成就与辉煌,武汉科技大学始终与祖国的荣辱盛衰息息相关。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坚持走内涵发展、协调发展的办学道路,立足冶金显优势,服务地方求发展,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学校建成为国内高水平大学,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1年3月31日更新)

阅读全文

与濮耐奖学金暨特困基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股票真破位 浏览:195
连续多日资金净流入选股公式 浏览:269
股指投资者 浏览:417
股票没有机构投资者 浏览:240
2019年6月10日人民币汇率查询 浏览:662
期货公司能看到账户余额吗 浏览:695
外汇汇到个人帐户收款 浏览:820
金沙理财图片 浏览:751
几百块投资外汇黄金 浏览:324
固定资产贷款贷利率高 浏览:902
简述外汇期权 浏览:658
大连港股票历史最高价 浏览:606
股指期货个价位是什么意思 浏览:795
实盘期货套利 浏览:291
华安基金查询001071 浏览:391
理财心得分享 浏览:421
信托正规 浏览:372
银行预约理财 浏览:748
炒股软件显示公募基金 浏览:604
国企股票价格 浏览: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