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私募大佬排名
私募大佬的排名?
Carlyle:全球前5 PE,Buyout (“控股收购型”)和 Growth(“成长型”)都做,各个行业也基本都覆盖。
淡马锡:新加坡国企,钱多,一二级市场都看,一级市场主要做成长型,TMT行业看得比较多。
MBK:韩国起家PE,之前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的中国区老大走了,自己去开了fund,加做Nexus Point Capital。目前应该是韩国项目多一些,当然中国也会看。主要做控股收购型,大部分行业都看,但是由于是并购导向,互联网之类的企业不太看。
中信资本:中国本土PE,钱多,资源多,控股收购型为主,各个行业基本都覆盖。在大陆地区投资非常活跃,属于国内做得比较好的本土PE。最近投过的项目包括顺丰、麦当劳等。
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专注于亚洲市场,主要做控股收购型,看的行业也是除了纯互联网之外基本都覆盖。
华平:全球前10 PE,主要专注于成长型,各个行业基本都覆盖,不过最出名的应该是他们在互联网、新消费领域的投资案例,比如最近在进行的58同城的私有化、前段时间接盘神州租车等。
软银:起源日本,孙正义嘛,大家肯定都知道,阿里巴巴是他最出名的项目之一了。成长型为主,行业的话,互联网和高科技行业为主,而且他的打法是搭建一个大平台,里面包含了各种他们投资的科技企业,最终远景估计是要引领世界科技发展了。当然最近的wework,uber,OYO等,让很多LP对孙正义的投资逻辑产生了怀疑。接下来如何发展就拭目以待了。
PAG:专注于亚洲,控股收购型和成长型都做,并购型稍微做得多一些,各个行业也基本覆盖了。最近做的项目包括乐信、珍爱网、盈德气体等。
L Catterton:主要是做消费品行业,比如饮料、啤酒、食品之类的。
Blackstone:全球排名第一的PE,在全球市场非常活跃,但是过去几年在中国活跃度一般。以控股收购型为主,投的行业偏传统一些,过去2-3年在中国应该是收购了一家包装公司和一家物流仓储公司。
KKR:全球前5 PE。青岛海尔、现代牧业等经典案例就是私募大佬刘海峰之前在KKR时期投的,后来刘大佬自己去开fund了,叫做德弘资本 / DCP Capital。类型上控股收购型和成长型都做,并购型做得多一些,各个行业也基本覆盖了。
高瓴资本:从AUM来讲,现在是亚洲最大的PE。一级和二级市场都看,一级市场以成长型为主,但是也会做控股收购型,各个行业基本都覆盖,最出名的应该是他们的TMT组和消费组,投过京东、格力、百丽、喜茶等大家熟知的公司。
方源资本:本土美元基金,创始人唐葵也是私募界的出名的大佬之一,做成长型比较多,投过很多互联网行业,比如360金融、猫眼、老百姓、房多多等。
春华资本:本土美元基金,创始人胡祖六博士,应该很多人听过这个名字。他们也是投互联网行业比较多,和阿里巴巴关系极好,经常一起做项目,和阿里一起投过的项目比如哈啰单车、大搜车、百胜中国等,春华资本也投资了蚂蚁金服。
Morgan Stanley Private Equity:国际大投行旗下的私募业务,刘海峰大佬在加入KKR之前,曾在这里待过。主要做成长型项目为主,行业上除了互联网之外,基本都覆盖,近期比较出名的项目应该是飞鹤。
Goldman Sachs PIA:也是国际大投行旗下的私募业务,比较低调,不太经常看到他们的新闻或者碰到他们的人,不过高盛在金融圈的名声足以让他们在私募领域里也有超强的deal sourcing能力。他们做的项目也是以成长型为主,各个行业也基本覆盖,投过的项目包括聚水潭、口子窖等。
CVC Capital Partners:全球前10 PE,在亚太区域主要做控股收购型项目,各个行业基本覆盖,投过的项目包括俏江南、大娘水饺等。
Silver Lake:全球前20 PE,在亚洲貌似做东南亚项目和印度项目比较多,没太听说他们做了什么中国地区的项目。经评论知友提醒,他们曾投资过阿里巴巴的Pre-IPO。
Bain Capital:全球前20 PE,基本只做控股收购型项目,各个行业基本都覆盖,比较出名的是他们的医疗行业组。
EQT:欧洲起源PE,做控股收购型项目为主,但是在中国不太活跃,比较出名的项目是老百姓。
Affinity:和PAG、Baring有点类似,属于专注于亚太区域的PE,但是somehow没有看到过太多他们近期投资的项目,经评论知友分享,Affinity曾在2016年的时候投过今麦郎。
弘毅资本:联想旗下的PE,曾经一度引领风骚,在中国本土PE中大放异彩,但是后来据说表现没以前好了,比较出名的项目,像途牛和pizza express好像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厚朴投资:中国本土PE,创始人方风雷也是中国投行界的元老之一。主要以成长型项目为主,各个行业基本覆盖,科技、消费、地产等行业关注较多。出手非常大,之前投过蒙牛、中国银行等大项目,前段时间还跟上面提到的高瓴资本在抢格力。
博裕资本:目前来讲,应该是中国本土表现最优异的私募基金了,近期比较出名的投资是猿辅导、KLOOK、完美日记、网易云音乐和快手等,历史上也投过中粮肉食和同程旅游这样的典型案例,他们投的消费品、互联网和医疗行业多一些,以growth为主。
中金资本:也是券商系基金,在国内非常活跃,所有行业都覆盖,以growth为主,最近投了聚水潭、比亚迪半导体、凯乐士、小鹏汽车等。
鼎晖投资/CDH:中国本土PE,前身是中金/CICC的直接投资部,从fund类型上来讲已经非常完整,包括PE、VC、地产、夹层资本等等,比如他们最近刚完成了第五个夹层资本基金的募资,达到了80亿人民币的规模,这也是中国截至目前为止最大的夹层资本了。PE方面的话,以成长型机会为主,覆盖的行业包括消费品、工业制造业、现代服务、医疗、金融、能源等,比较出名的项目包括蒙牛、双汇、链家、分众传媒以及奇虎360等。
德弘资本 / DCP Capital:上面提到私募大佬刘海峰后来自己出来开fund了,就是指DCP,首期基金规模就募到了25亿美元。从项目类型上来说,既看控股收购型项目,也看成长型项目,行业上来说主要包括消费品、工业技术、医疗健康、农业/食品安全、商业服务、金融服务和TMT等。虽然成立时间不长,2年多左右,但是已经投出了多个项目,包括启明医疗,MFS Technology,远东宏信,中粮肉食等。
CMC资本:中国本土PE,创始人黎瑞刚,江湖人称黎叔,大家应该多多少少听过他的名字,属于政界+传媒界两边都吃透的大佬。CMC Capital刚成立的时候,应该是专注于黎叔本身最擅长的文娱领域,不过后来看的行业也慢慢拓展,现在基本文娱,科技和消费品都看。专注于成长型机会。在中国投资界非常活跃,经常能看到他们投资的新闻,比较出名的项目包括完美日记、猿辅导、乐其电商、快看漫画等等。
TPG:全球前10 PE,但是在中国并没有很活跃。以growth为主,各个行业都覆盖,比较出名的项目包括中金、摩拜单车、维金信科、深圳发展银行、和睦家医疗等。
GIC /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新加坡的国际投资机构,以growth为主,各个行业都覆盖,投过的项目包括瓜子二手车、点融网、微盟、菜鸟网络、以及“著名的”瑞幸咖啡。
General Atlantic / GA / 泛大西洋投资:全球前20 PE,过去两年在中国比较活跃,以growth为主,各个行业都覆盖,但是以高科技和消费品为主,比较出名的项目包括最近正在进行的58同城私有化、自如、西瓜制造商等。
Nexus Point Capital:提到之前MBK的中国区联合创始人出来开的一个Fund,就是这个。在香港和上海都有办公室,只做并购型项目,专注于mid-market,最近做过的项目包括台湾的汉堡王和几家医疗领域的公司。
⑵ 关于雅巴之争
名词解释
“雅巴之争”,指阿里巴巴和雅虎争夺控制权之争,它的焦点是阿里巴巴集团欲回购雅虎持有的39%股份。
编辑本段
产生背景
2005年8月,雅虎以10亿美元外加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参股阿里巴巴,并获得其约39%的股份。
根据协议,从2010年10月开始,持有阿里巴巴39%股权的雅虎,其投票权将从35%增至39%;阿里巴巴现有管理层的投票权将相应地从35.7%降至31.7%。如果这样,双方在董事会中的力量对比将发生变化,雅虎拥有的董事席位将至少等同于阿里巴巴现有管理层。
“雅巴之争”始末 作者: 佚名
2005年,由雅虎CEO杨致远牵头雅虎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协议,这份被外界称为“雅巴合作”的协议称,雅虎以10亿美元及雅虎中国全部资产,换取阿里巴巴集团39%股权。当时双方签署一份协议,约定在2010年10月后,雅虎将获得阿里巴巴董事会的第二个席位;同时雅虎的投票权将由35%增至39%,马云等管理层则从35.7%降至31.7%,软银则保持29.3%不变。
2009年1月,美国雅虎董事会宣布,任命美国软件公司Autodesk执行董事长巴茨担任雅虎CEO,同时成为雅虎董事会成员。杨致远则辞去雅虎CEO一职,但仍留任雅虎董事会成员。而杨致远的离职则为“雅巴之争”埋下伏笔。
2009年初,有外媒报道,马云在巴茨上任后去美国拜访时,巴茨当着阿里巴巴管理层的面,指责马云没有把雅虎中国做好。
2009年9月,在阿里巴巴成立10周年举办庆典之时,雅虎宣布将出售其持有的阿里巴巴1%的股份,此举让阿里巴巴措手不及。
2010年1月,雅虎就Google退出中国大陆市场表态,阿里巴巴随后发表声明指责雅虎此举鲁莽轻率。
2010年9月9日,雅虎子公司雅虎香港总经理蔡宝德表示,“正考虑”吸引内地客户到雅虎香港网站上投放广告。这个“正考虑”的事情引起了阿里巴巴集团的强烈反弹,其发言人表示,将根据这一情况重新评估与雅虎的合作关系。
2010年10月,五年前的协议即将兑现。
编辑本段
焦点
“雅巴之争”的焦点是阿里巴巴集团欲回购雅虎持有的39%股份。对于阿里巴巴欲回购股份的原因,阿里巴巴上市公司CEO卫哲曾表示,雅虎已不再拥有其自主搜索引擎技术,阿里巴巴与雅虎间合作关系的基础已不复存在,阿里巴巴并不需要一个没有业务协同作用或者技术的金融投资者。他还指出,雅虎作为阿里巴巴的股东,只顾本身利益而未对阿里巴巴做出任何有贡献的策略,这令阿里巴巴“难以理解”。
另据知情人士介绍,在2009年阿里巴巴集团十周年庆典之际,雅虎出人意料抛售了其持有的阿里巴巴1%股份,以提振自身下滑的股价。2010年9月下旬,在阿里巴巴集团十一周年庆典之际,雅虎又宣布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吸引内地客户投放广告,直接违背了不允许在中国内地开展互联网业务的承诺。雅虎的上述举动直接挑战了阿里巴巴的价值底线,引发了“雅巴之争”。
资本是把“双刃剑” 作者: 胡雅清
公司创始人被资本反噬的悲剧早就不是第一次发生。当年新浪创始人王志东的出局,和UT斯达康创始人吴鹰的黯然离场,都是因为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进而被股东所抛弃。如今,这样的风险再次降临到阿里巴巴马云的头上。
2005年8月,马云用阿里巴巴39%的股份,换取了雅虎10亿美元、雅虎中国全部资产以及雅虎品牌在中国的无限期使用权。这在当时看来,是一笔不错的交易。而马云也认为,阿里巴巴借此一举获得企业发展迫切所需的资金和技术。
然而,就是这样一笔划算的买卖,在2010年却出现了惊天逆转。由于两家公司的战略渐行渐远,加上雅虎全球业绩表现一蹶不振,当年的“和谐互助”变成了今天的控制权之争。
不过,在一直研究美国及中国互联网发展、并密切关注“雅巴之争”的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教授彼得·费德(Peter Fader)看来,这场公司控制权争夺战并非偶然,而早在双方合作之初,就已经埋下了风险的隐患。
“2005年,雅虎和阿里巴巴两家公司均认为他们是具有相同发展方向的公司,而业界也对当时双方进行的股权交易评价颇高。”彼得·费德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但从现在看来,当时的判断显然是不准确的,这两家公司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无论从业务层面,还是战略角度来看都没有实现互补。”
从雅虎角度看,尽管它获得了良好的资金收益,但是并没有从这笔投资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业务转型方向,导致业绩不断下滑。而对于阿里巴巴来说,除了获得了资金以外,雅虎也并没有提供给其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技术。阿里巴巴集团CEO卫哲说得很明白,雅虎已不再拥有其自主搜索引擎技术,阿里与雅虎间合作关系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
目前阿里旗下拥有淘宝、支付宝两大核心业务,能够很好地进行资源整合并带来可观的利润。但像雅虎这样仍旧靠流量增长,吸引广告进而产生利润的方式,在全球已经难以为继。双方继续合作已缺少必要的理由。
其实,资本在公司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是可以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的。
以美国为例,2000年以后,是互联网公司飞速发展的时期,但由于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些公司为了发展不得不释放出股份,以获得资本的助力。现在看来,真正成功的企业,都是利用资本得当的企业。因为资本的进入,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公司带来更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更有远见的发展策略,让公司在公众化、市场化过程中,更加注重公司发展本身,而剔除创始人的个人因素。
当然,在和资本的博弈过程中,公司创始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比如:拿出少部分股权去融资;或是在议协签订过程中设置额外条款以保护本人权益。例如,美国已存在一些法律设置,可以使创始人保持一定的持股比例不被稀释;而在欧洲公司的章程中,同样也会明确创始人与投资人的权利等。
“雅巴之争”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如今公司的创始人们对待资本的态度越来越审慎。战略是否具有互补性、管理是否具有可控性等都是他们要考虑的问题,而不再是一味地期待资本垂青。
面对体量巨大的投资公司,更需要中国企业拿出智慧来应对。
编辑本段
关键词
回购
对于阿里和马云而言,牢牢控制阿里巴巴的董事会,才能充分展现自己对阿里巴巴的掌控权。2000年以来,阿里系的发展有目共睹,其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地位不言自明。前景越是明朗,拥有充分掌控权就显得尤为必要。权利之争由此上演。
摒弃雅虎,阿里和马云可以给自己留下更大的腾挪空间。于是,阿里向雅虎提出回购后者手持股份,但遭到雅虎拒绝。
对于雅虎而言,手中的阿里股份极大可能意味着未来更多的收益,从金融角度来说,保持现状不失为一个明智的举动。不过,既然牵扯到利益,则雅虎出售手持的阿里股份并非不可能,而关键在于:出价。
风险
根据当年“雅巴合作”协议,2010年10月雅虎将获得阿里董事会的第二个席位,同时马云也将面临“条款到期”这种方式离开阿里。如果马云离开,阿里会怎样?
首先,阿里巴巴团队难免产生逆反心理。阿里巴巴集团尚有淘宝和支付宝等业务没有上市,在此之前更换掌门人,风险很高。
其次,离开马云团队,雅虎纵使掌控了阿里集团,也不过得到一个壳公司,雅虎也不会希望看到如此。
因此,即使将来雅虎获得控制权,只能说是增加了谈判筹码,但最终把股权卖给马云是必然的。雅虎自然知道应该如何获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投资
说起雅虎当年的投资,业界有种说法是雅虎的注资解了马云的燃眉之急。在“雅巴合作”之前,阿里巴巴的处境陷入艰难,软银注入的钱已经烧得差不多了,因此迫切需要新的资金补充。
2003年,阿里巴巴创办淘宝网,进军C2C市场,却遭遇直接竞争对手eBay的迎头痛击,后来当当、腾讯等也加入战团。为了争夺市场占有率,淘宝坚持免费模式,这种成功的背后是巨大的资金压力。在2003年投资1亿元后,阿里巴巴在2004年7月又追加投资3.5亿元,而当时渴望套现离场的风投们已经表现出不耐烦。这时候,雅虎的适时出现,令马云和杨致远一拍即合,随后双方正式开始了“雅巴合作”。
尽管2005年的雅虎中国开始走下坡路,但仍有很多业务具有竞争力。而与雅虎的合作,除了资金外,阿里巴巴还获得拓展海外业务等机会。然而,5年后,阿里认为,雅虎当年10亿美元的投资,如今已经赚得太多,甚至沦为“财务投资者”的雅虎仍在坐享其成。
另外,如同乔布斯之对于苹果一样,马云之于阿里巴巴而言,同样是企业灵魂。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雅虎在未来某个时点决定出售阿里股份,这也很好理解:无论事情如何发展,对于逐利的企业而言,追求利益最大化才是最有价值的。
编辑本段
回应
雅虎
2010年9月16日,雅虎拒绝阿里巴巴回购股权的报价。
有消息称,9月17日,雅虎CEO卡罗尔·巴茨开始为雅虎所持阿里巴巴39%的股权寻找买家。她表示,雅虎“非常支持”阿里巴巴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马云及其团队所实施的经营战略。并补充称,雅虎不会就是否私下与阿里巴巴进行了讨论置评。巴茨还表示,就阿里巴巴股权所进行的任何讨论都将“与为我们股东创造最大利益的原则一致”。
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方面:此前阿里巴巴方面曾否认马云正在通过向国有银行出售支付宝股份的方式,收购雅虎手中的阿里股份。不过,有消息称,阿里巴巴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所投资的浙江省阿里巴巴商业银行,已正式获得人行及中银监批准成立,该行由集团及浙江省政府出资筹建,另外软银(SoftBank)、鼎晖(CDH Investments)等投资公司也有股份,马云将出任董事长,而原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仲跻伟将出任总经理。
6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淘宝网被分拆为三家独立公司:淘宝网、淘宝商城、一淘搜索,同时宣布新的管理架构,淘宝分拆后的三家公司采用总裁加董事长的机制运营。
阿里巴巴高级公关总监陶然(微博)给出的回答是,将淘宝一拆为三的决定意味着,淘宝不会有IPO,大家可以不要再考虑这个问题。他认为目前分拆的做法是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从而产生更多的行业价值、公司价值和股东价值。
⑶ 安能物流慢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安能物流都是大件货,运输中转装车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就会很慢。
上海安能物流有限公司2010年正式在上海注册成立,总部位于杭州萧山区通惠北路。立足国内公路零担快运业务,通过整合传统物流货代,依托信息技术平台,打造快运网络。
2021年11月11日,上海安能物流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9956)。
安能物流发展历程
2010年6月,安能物流正式成立,并开通上海卡车航班集运平台。2011年,安能物流推出“安全、准时、服务、经济”的高端产品——定时达。2012年10月,安能物流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正式入驻阿里物流平台。
2013年12月,获得华平B轮投资。2014年6月,安能物流获华平投资集团追加投资5000万美元。2015年1月,安能物流正式推出自主研发的鲁班快运管理系统。2015年5月,推出10-70公斤段产品“MiNi电商系列”。
2016年7月,获鼎晖投资基金管理公司1.5亿美元注资;2018年,安能物流获评国家AAAA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并获交通运输部颁发“中国运输领袖品牌”。
⑷ 准备做私募股权投资了,有好的公司推荐吗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20强
1鼎晖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2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3老虎环球基金
4腾讯产业共赢基金
5上海云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6复星资本
7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8昆吾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9博裕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10DST
11美国华平投资集团
12高盛集团有限公司
13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
14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15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16阿里资本
17景林投资
18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
19弘毅投资
20凯雷投资集团
⑸ 在bat一家独大的时代,中小型互联网企业如何生存
纵观互联网版图,BAT占据互联网的方方面面,BAT无处不在。下图中,可以看到BAT的各个产品线,小编看了,内心一万头神兽飘过,要在这张图中加入点什么真是难啊,小公司该如何在这样一个版图中画出自己的天空呢?下面著名的投资人屈田先生会指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小而美的公司怎样远离BAT射程?
垂直领域都有机会屈田,蝙蝠资本创始合伙人。曾任鼎晖投资副总裁,阿里巴巴投资并购副总监,浸染互联网圈15年,投过美团网、PPS、房多多、搜狗等。作为一个优秀的前阿里人,他很懂怎么避免和BAT正面交锋。BAT模式解析1BAT们是平台思维,目标是大而全,无暇顾及精细化领域。单看任何一个业务部门的规模,都相当于用几十人的成本来对抗几百人的专业小公司2BAT们近乎完美的制度和流程规范至极,但同时也容易拖延决策与执行,产生视线死角。不如小公司灵活3BAT们既然站到了王的位置,自然就有王的顾虑,看重大局安稳。而小公司最能体会不创新就死的滋味,更舍得豁出去搏命小公司为什么有机会?别用经验定未来2007-2010年,互联网泡沫盛行,人人都想做PC端的大平台。2011年,移动互联网开始爆发,大众网上支付习惯开始养成,电商火爆。2014年到现在,手机端的创业机会暴增,现在说服一个人投资或创业比过去要容易的多。但现在的竞争也和以前不一样了,公司之间不是绝对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各自在细分领域都可以有自己的市场。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商业逻辑都能依赖历史经验,了解现象背后“为什么”更重要。如今很成功的UC浏览器,当初很多人不看好,认为PC端的互联网项目已经没有机会,移动端同样没机会。为什么PC端没有优秀浏览器?第一,和操作系统高度捆绑;第二,当时没用很好的商业模式出现;第三,没用核心团队去做。其实浏览器只是一个入口,360、搜狗都是从浏览器切入,而后的做法是浏览器+导航。单凭一个项目的成败判断所在行业的趋势是偏颇的。新模式+强团队,几乎在任何领域都有机会之所以很多领域没有黑马出现,是因为多数公司的核心团队不够优秀。团购网站鼻祖高朋(Groupon)为什么失败?屈田分析道:其模式本身就错了,过于追逐高毛利,导致供应商受到伤害而不愿重复合作。因此也无法真正给予消费者实惠,只好巨资推广以吸引客户,形成恶性循环,而不堪重负。最致命的是管理层不是大股东,团队分歧较多,没有强有力的长期作战的心态。彼时人们也说团购是徒劳烧钱,其实没看到核心逻辑。京东为什么能生存?因为有自建物流。同样道理看美团,其业务从团购到电商,遵循“小切口大连接”的思路,围绕衣食住行做“改善生活”的事,并在全国的城市中有一群出色的BD来沟通和维护运营商。以团购为原点,未来它可以连接无限个点。而且美团如今是个上万人的公司,BAT不可能再组万人团队来做团购,只能通过收购和投资同类项目与美团竞争。小公司的成长,与人的关系更大因唱吧而火的陈华一开始做的是电商优惠券,屈田认为这个商业模式没找准刚需而没有投。投资方蓝驰创投当初也对项目没把握,但看好陈华本人。这是一个经典的“投资即投人”的案例,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让他重新思考如何适度抛开经验去看项目的价值,也让他开始注重投资创业者的成长历程。小公司怎样竞争与发展?用你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竞争在面对BAT,小公司怎样竞争这个问题,屈田认为,学学田忌赛马,让具备技术背景和互联网思维的人去做传统行业,招一批所在领域的专家组成核心团队,用你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竞争。互联网正在覆盖一切,传统行业则面临产品与技术的转型升级,衣食住行领域的O2O、互联网金融、行业专家式的企业服务平台、精细化深度化定制化的服务……和实体经济结合的互联网项目都充满机会,连美甲的业务都融了几千万元。传统行业还有巨大的细分需求没有被挖掘出来,但是,用户的需求和痛点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新人做老事,才会做出不一样的东西来。任何一个垂直行业都有其行业特殊性,无法用标准化模板来定义商业模式,唯一的共性就是“足够专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P2P的门槛很低,壁垒在于资产端、债权类项目,比如金银岛,做大宗商品3000-5000万元的贷款,这种贷款银行不愿意做,BAT做不了也做不好。创业团队靠的就是对行业、经销商、仓库等链条上管理的了解。屈田说:“各种垂直领域的贷款,凡是银行没有捆绑服务的都可以做。”再比如说,在线旅游领域中,很少有人做五星级精选酒店优惠的项目。全国的五星级酒店一共也就几百家,其优惠信息多藏在线下,只有业内人士了解。这个特定行业特定人群的垂直市场对BAT来说太小,不会设专门团队来做;另一方面,高档酒店的用户不会考虑使用淘宝,而携程、去哪儿这类平台又无法精细服务到五星级酒店消费人群。只要做好了,将来还可以围绕这个用户群,拓展他们兴趣范围内的其他消费。这种类型的公司,“出口”是没有终点的,它们可以在现有模式基础上无限扩展和延伸。小公司还可以做与大平台合作互补的事比如家居生活电商品牌大朴网,主打纯棉家居用品。自己设计,自己做外包,自己做品牌,和BAT是共生合作的关系,而非绝对竞争。
⑹ 百世快递谁创立
百世物流公司建立于2007年,创始人是谷歌中国(Google China)前联合总裁周韶宁。
2006年12月31日周韶宁正式离开Google,于2007年在杭州租下了一间办公室低调创办了物流外包公司“百世物流”。
2008年6月,马云与郭台铭以阿里巴巴和富士康的名义投资百世物流1500万美元,2009年,百世开始做仓储后由于自建物流艰难,于是2010年收购了当时业内排名第六的桐庐系快递公司“汇通”,同时也正式更名“百世汇通”正式布局快递行业,2012年百世快运成立后,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在三通一达之后电商类业务量排名第五。没钱就用口袋兼职,技能任务日赚千元,上口袋,赚外快!由于阿里的加持,百世一直被称为阿里的“亲儿子”,投资方也都很有分量:阿里巴巴、富士康、软银中国、鼎晖投资等。
2016年初,“百世汇通”正式更名“百世快递”,摆脱桐庐系色彩,据阿里巴巴2016年年度财报,阿里已经对百世物流总计斥资2.56亿美元,共收购了大约22%的百世物流股份。2016年9月百世汇通收到了中信产业、阿里巴巴、软银中国的7.6亿美元战略投资,估值约为30亿美元。
⑺ 去哪里投诉十荟团平台
在手机上打开十荟团应用。
点击右下角我的选项。
点击常用团长下面的联系客服高亮绿色字体。
点击之后就会自动拨号给十荟团客服中心,将要投诉的内容详细与客服进行沟通。
官网资料显示,十荟团成立于2018年6月,由有好东西创始人陈郢和原爱鲜蜂高级副总裁王鹏联合创立并出任联席CEO。目前十荟团业务已经覆盖华中华南华东华北西北西南东北7大区域、22个省、近200个城市,为三十万个社区提供免费配送服务,当日下单,次日送达。目前,十荟团拥有三十余万名团长,服务全国2000万家庭用户。
梳理发现,十荟团经历了多轮融资,仅是2020年就完成了4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昆仑资本、中金资本旗下基金、鼎晖投资等。2019年1月,阿里巴巴参与十荟团A轮融资,2020年更是领投C3轮融资。如此来看,十荟团不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公司,而是被投资公司而已。
最近这两年,社区团购这一新兴电商零售行业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自十荟团和你我您合并之后,现在已经成功的挤进了社区团购电商的第一梯队之中,现在也可以跟兴盛优选平台并驾齐驱的了,但是很多创业小白,还是不太清楚,十荟团是个什么样的平台?
十荟团作为一个社区团购平台,主要是基于微信小程序发展而运营的。十荟团成立于2018年,目标定位在开拓二、三线城市的社区团购市场,瞄准家庭消费场景,主要为用户销售生鲜、果蔬、家居用品等产品。
从十荟团的获客成本来看,门店用户范围比较小,居民离得近,买东西的时候更容易进行传播推广,这是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另外它自身也有一套独有的运营体系,这也使得十荟团能在社区团购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商品来看,十荟团与其他社区团购不同,它的生鲜比例达到50%-60%,其中大多数品类来自集采和自采,让货源直接对接社群,无中间费用,成本最低。这也让用户购买的放心,使得产品有所保障。
从物流来看,十荟团有自己完整的供应链。阿里继融资之后,在供应链层面也给十荟团提供了不少协同和支持,根据各个城市不同的问题,十荟团也自建了四五种仓配履约模型。
⑻ ULegal赵小彬:互联网创富新贵的规则帝国
商业帝国的一半价值,蕴藏在规则里。
赵小彬
前腾讯微信法务团队创始人
江湖人称“马克思“(Marcus)
创业避坑指南手册
1 股权架构那些坑
创业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
三国时期,曹操做的是国企,孙权做的是家族企业,刘备做的是民营企业。现在大多数企业主是缺资源缺资金的刘备,所以初期合伙人的股权设计一定要合理才能长久。
创业公司早期的时候,只有合伙人,所以合伙人之间的利益分配是很重要的。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很重要的,是项目能够运转下去,能做起来的重要前提。
创业的第一步就是在组建团队之后,合伙人之间如何保证稳定。首先是找合伙人的问题,不是找熟人,而是要找与项目本身相匹配的有经验的人。找到合适的合伙人之后,如何合伙是很重要的点。早期找合伙人是看情怀,长期合伙就必定是利益了。创业初期,必须谈妥的事情就是如何分配利益。可能有的创业团队会说利益不好谈,如果拿到桌面上来分配就会导致创业团队的分崩离析,那么基本可以判断,这个团队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
典型案例一:2016年11月2日,娱乐产业垂直媒体平台“首席娱乐官”微信公众号,创始人因股权分配问题分道扬镳,并在融资过程中产生严重分歧。
典型案例二:2014年7月,明星初创公司“泡面吧”因股权问题从估值上亿到一夜分家。
典型案例三:2012年11月,国内著名餐饮品牌“真功夫”上演股权大战,两位曾是夫妻的创始人反目成仇,
2 知识产权那些坑
早期创业者一般需要思考自己是不是能聚合项目所需要的要素:包括经验积累、团队、启动资金、资质牌照、商务渠道等等,但是往往会忽视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忽视无形资产的积累和保护。
很多人会说中国人历来就不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其实不然。中国古代的书画家在每幅作品上都会留下自己的印章,而且或多或少会在画作中留下一些密码以防止造伪者制造赝品。据说唐代画家戴嵩尤其善于画水牛,后来有人拿着一幅作品来找他,说是他的作品。他一看就跟来人说这是赝品,来人很惊讶,因为印章和画作的细节都和戴嵩的真品几乎一模一样。戴嵩告诉来人说你自己看牛的眼睛,那里面有小牧童的影子。
2014年11月27日消息,微信第三方服务商口袋通正式宣布更名为“有赞”,品牌名称由“口袋通”改为“有赞”。查询商标得知,2014年4月4号,起码科技在35类广告推广,42类网站运营的类别中,围绕“有赞”申请注册了8个不同的商标。在2014年5月19日,起码科技又在35类和42类中,申请注册了“口袋通”的中文和拼音商标,一共四个。目前,口袋通官网域名也已切换到youzan.com。据悉,除了更名为有赞,口袋通今日还上线了有赞服务商、有赞分销、有赞联盟三个平台。
2014年11月8日,陌陌向SEC提交IPO申请,拟最高融资3亿美元,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交易代码为MOMO。从以前的“约炮神器”到即将成为上市公司,陌陌还没高兴多久就有媒体爆出其45类的第“11312563”号商标被杭州一家公司抢注,注册商标内容为社交陪伴、交友服务、婚姻介绍等,可能因此遭遇起诉。
公开资料显示,第“11312563”号商标由杭州尖锐软件有限公司申请,申请日期为2012年8月6日,专用权期限为2014年1月7日至2024年1月6日,其适用的商品/服务列表包括4502社交陪伴、4505交友服务/婚姻介绍/计划和安排婚礼服务,4503服装出租等。
针对商标被“抢注”一事,陌陌方面对此不予回应。
典型案例一:2014年12月24日,加多宝与王老吉关于红罐包装的官司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暂停。法院判决加多宝向王老吉赔偿1.5亿人民币,同时停止使用、生产、销售所有红罐凉茶包装的产品。加多宝立马上诉,并且开展了一系列的公关。
典型案例二:在2012年12月27号,北京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在35类广告宣传,38类信息传送,42类软件编程的类别中,申请注册了“春雨医生”的商标,其中38类与35类均获已得商标权,而42类商标已经无效。2014年7月22日,杭州奇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9类APP软件的类别中,申请注册了“春雨医生”的商标。同年,在9月12日,杭州轻快贸易有限公司,在44类远程医学服务的类别中,申请注册了“春雨医生”的商标。而这两个商标,如今还处于审查阶段。至于9类APP类别,在“春雨医生”之前,也有类似“春雨”、“春雨久久”这样的商标申请下来了,虽然“医生”的显著性较弱,但是还是有可能注册下来的。
典型案例三:2016年4月,一南一北两家“稻香村”-苏州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和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谁是真的老字号争得面红耳赤。
3 投资协议那些坑
2015年和2016年是投资机构特别谨慎的两年,创投界一片暴雪,创业者大叫凛冬将至,各种缺少现金流的项目举步维艰,很多投资人没有看项目而是处在休假状态。投资机构与创业机构也围绕投资协议拉开撕逼大战。
2015年11月,创业邦杂志这样写道:2011 年,拉手网和窝窝团分别获得巨额投资,估值相当高。而彼时的美团,市场份额根本进不了前3 ,王兴四处寻找投资,却屡遭挫折。因此在和阿里谈融资时,美团毫无谈判权,无奈签了一份让阿里兼具战略和财务考虑的投资协议。2012 年,B 轮拿了阿里5000 万美金的美团一骑绝尘,逐渐成为团购老大。从此也给美团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阿里退出或者留下,都会给美团极大的伤害。
阿里留下的隐患:阿里的投资一直具有很强的战略考虑,美团发展越来越好时,阿里一直希望扩大增资来控制美团。事实也是,在美团的C、D 轮融资中,阿里一直跟投,行使优先权,并对后续投资方的选择上享有话语权。对于阿里的各种限制和干涉,美团的高管曾公开表达不满。
阿里退出的伤害:2011 年阿里投美团时,美团估值3 亿美元左右,现在美团已跻身百亿美元俱乐部,从账面看有几十倍回报。若阿里完全退出,可一次性拿走10 亿美元的资金,这是美团无法承受的。新一轮其它潜在投资方也同样不爽!
典型案例一:2015年3月,智能硬件公司星聚科技CEO陈戈在朋友圈吐槽,称其投资方洪泰基金没有在正式投资协议规定的20天内打款,并指责其是“一家没有信用的不靠谱基金”。
典型案例二:在匿名投资人评论网站Uppers上,一位创业者讲述了自己和玉复合投资基金创始人之间的故事:第一天见面融资额被砍掉20%,第二天见面融资额又被砍掉20%,第三天见面融资额再次被砍掉20%......
典型案例三:2008年,俏江南创始人张兰引入了国内知名投资方鼎晖投资。鼎晖以2亿的价格换取了俏江南10%股权,并与张兰签署了对赌协议,如果俏江南不能在2012年实现上市,张兰则需要花高价从鼎晖投资手中回购股份。由于俏江南上市受挫后,鼎晖投资要求张兰按对赌协议高价回购股份,双方发生激烈矛盾冲突。最终张兰出局。
创业维艰,无论是从0到1,还是从1到100,创业者都需要持续多年付出巨大的心力和智慧,希望ULegal的《创业避坑指南手册》能够帮助企业主,在创业之路上持续健康发展,无论是专业法律服务,还是行业规则玩法,Ulegal都愿意和小伙伴们一起成长。
⑼ 为什么像滴滴、美团这种大公司,明明很有钱,却还要不断融资
为什么像滴滴、美团这种大公司,明明很有钱,却还是要不断融资?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矛盾,但是也很好理解,因为这两家公司其实很缺钱,因为公司没有盈利,连续亏损,常年的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和商业运营需要投入巨量的资金,否则这两家公司早就破产了。
但是这三种资金来源最稳妥的方式就是股东的股权融资,其他两种都不稳定 ,也具有极大的法律风险,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各种跑路其本质就是第三种融资的方式,比如网贷,比如长租公寓,比如OFO。
⑽ 北京原时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原时资本成立于北京,定位为面向未来,致力于科技进步和新经济发展的另类金融机构,我们通过多元化投资+投资银行融合业务模式,为新科技、新兴产业、产业升级提供多元化资本支持和综合解决方案,助力企业不断成长和长期发展,创造可持续最大化价值。
成立至今,累计对外投资超过20亿,服务企业超过300家,主要交易对手和战略伙伴包括IDG资本、红杉资本、阿里资本、鼎晖投资、腾讯资本,已投企业有360、南孚电池、小米科技、美团点评、快手、知乎等。
法定代表人:彭司章
成立日期:2014-11-02
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
所属地区:北京市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1010631812664XD
经营状态:开业
所属行业:金融业
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人员规模:50-99人
企业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13层1602
经营范围:资产管理;项目投资;投资管理;股权投资基金管理。(“1、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以公开方式募集资金;2、不得公开开展证券类产品和金融衍生品交易活动;3、不得发放贷款;4、不得对所投资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提供担保;5、不得向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