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惠州人:深惠城际、深大城际、深汕高铁要来了!
在“新基建”热潮之下,深莞惠都市圈的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有望提速。3条连接深惠的轨道交通——深惠城际、深大(深圳至大亚湾)城际、深汕高铁将要来了。
3月20日,深汕高铁、深惠城际铁路、深大城际铁路、龙岗至大鹏支线城际铁路、穗莞深城际铁路前海至皇岗口岸段5个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及配套专题项目在深圳市完成签约。这些项目由深圳市主导规划建设,其中3条直接连接或经过惠州。未来若建成,将形成轨道上的都市圈,有望加快深惠同城一体化。
深惠城际等5个项目完成工可研签约
作为“新基建”的重要领域,城际轨道交通是都市圈、城市群的大动脉,可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今年1月,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建设。城际轨道交通等新基建项目加快推进,将为深莞惠都市圈建设注入更多活力。
多年来,深惠城际等深惠轨道交通互联备受各界关注,如今终于传来新进展。
3月20日,深圳市地铁集团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项目工可研合同签约仪式。深汕高铁、深惠城际铁路、深大城际铁路、龙岗至大鹏支线城际铁路、穗莞深城际前海至皇岗口岸段5个城际铁路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及配套专题项目完成签约。
深圳市地铁集团方面透露,5个项目总长约410公里,投资约2018亿元。此次签约标志着深圳主导建设的这5条城际线路的设计工作全面启动。
这次活动透露了与惠州相关几条轨道交通项目的不少新动向。从线路大致走向和连接区域来看,这几条轨道交通有望实现深惠之间深度互联互通。
其中,深汕高铁(深圳经惠州到深汕特别合作区),将衔接广汕铁路等多条高速铁路,构建新1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通道。深惠城际(深圳至惠州)将进一步加强惠州中心区与龙岗中心区、龙华中心区、南山中心区、前海自贸片区间的快速联系,弥补现有轨道交通联系的空白,落实深圳东进战略。
此外,深大城际(深圳至惠州大亚湾)将加强坪山区、龙岗区、龙华区等与深圳机场的快速联系,并带动周边片区城市更新。龙大城际(深圳龙岗至大鹏)则通过与深惠城际、深大城际的衔接,实现大鹏新区与深圳市中心城区、重大对外交通设施间的快速联系。
仪式上透露,深铁投将全力推进穗莞深城际铁路机场至前海段,其他铁路项目按计划动工。“5条铁路的站点会实现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衔接,从而更好实现乘客的可达性。”深圳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中心负责人白明刚透露。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 大基建行情一般在几月份
11月份。
关注今年“大基建”行情。第一, 去年12月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面临“三重压力”,财政政策表态更加积极。第二,“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是非常明确的信号,也是刘鹤副总理今年两次使用的提法。据21世纪经济报道,日前财政部已向省级财政部门下达了2022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此外,提前批一般债额度也一并下达。这意味着明年年初财政将会加大力度,同时项目准备也会更加充分。因此明年基建投资有望在一季度迎来“开门红”。第三,新基建、传统基建将共同发力。新基建更加符合政府的中长期导向,明年基建投资扩张的发力点仍会以新基建为主。但今年部分地方“十四五”重大项目的推进慢于年初的计划,因此在传统的交通运输、节能环保以及能源等领域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加快。从投资角度,新基建可以重点关注5G、大数据中心、物联网;传统基建关注建筑材料、工程建设等板块。
3. 惠州博罗龙溪适合投资吗有个电镀基地,适合居住吗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电镀是高污染行业哦,投资的话建议您三思而后行哦。如果说您觉得说有高发展的话,龙溪街道是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下辖的一个镇,地处珠江三角洲东端,东江中下游,南与东莞桥头镇、惠城区潼湖隔江相望,北靠太平山,溪从大山出,形似龙舞,是一块藏龙纳福的宝地。全镇总面积119平方公里,绝大部分是平原,现有工业用地6000亩,人口13万,历来是个富庶、繁茂之地,为珠江三角洲重点工业卫星镇。
2017年12月,根据复函,同意撤销博罗县龙溪镇,设立博罗县龙溪街道办事处。[1]
中文名
龙溪街道办事处
外文名
Longxi Town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博罗县
地理位置
珠江三角洲东北端
快速
导航
交通经济概况社会事业人口民族行政区划地图信息
地理环境
龙溪镇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9℃,年总降雨量1890毫米,盛产荔枝、龙眼、香蕉、芒果、青枣等水果。全年湿润温和,且自然灾害极少。
龙溪镇是博罗县近年发展最为迅猛的工业重镇之一,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包括富士康、得胜电子和耐克运动鞋生产厂隆发鞋业在内已有一千五百多家企业。
1997年考古学家在龙溪镇银岗村挖掘出全省闻名的“银岗古窑场遗址”,证实龙溪是缚娄国的发源地。其实按照形式来说,感觉说那边的发展应该还是挺不错的,但是主要是这个电镀……哦
4. 重大项目密集开工 基建投资将迎温和增长
近期,多地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助力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业内人士指出,下半年,随着“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的逐步落地,专项债三季度发行明显提速,将推动基建投资温和增长,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
基建投资持续发力
下半年以来,基建投资持续发力。近期,广东、湖北、安徽等多地重大项目密集开工。
7月31日,武汉举行了第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本次集中开工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共161个,总投资达2158亿元。同日,安徽举行2021年第七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动员会,共有22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064亿元,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等10个行业领域。
此前,7月19日,天津今年第二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107亿元的446个重大项目擂响战鼓。6月28日,广东第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启动。二季度全省各地共开工107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9913亿元。
近期,北京发改委表示,今年北京市继续谋划实施“3个100”市重点工程,集中精力推进100个基础设施、100个民生改善和100个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包括新建项目120个,续建项目180个,项目总投资超1.3万亿元。据悉,在今年上半年的120个新建项目中,48个已经实现开工。
基建通大数据平台统计显示,仅最近半个月就有19条重大公路项目开工,总投资1595亿元。近期开工的重大城轨类项目共5个,铁路共1个,总投资合计超1013亿元。
此外,山东、上海、海南、浙江、深圳等多地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施工图相继出炉,基建投资将进一步加码。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副研究员任荣荣认为,下半年,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环境总体向好,将为实现投资合理增长添动力,投资将延续稳步向好态势,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将持续发挥。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看来,要稳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及经济增速,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必须发力。
专项债撬动效应或逐步显现
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专项债仍是稳投资重要着力点。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
财政部数据显示,财政部已下达2021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42676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8000亿元,专项债务限额34676亿元。
“若今年有3万亿元新增专项债投向基建领域,理论上或可拉动基建投资约5.2万亿元。”中诚信国际近日发布报告认为,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节奏看,结合财政部提出的“适当放宽专项债券发行时间限制,合理把握发行节奏”,相较于前两年9月至10月完成全年新增债发行的情况,今年发行完成时点或延迟至第四季度末,但考虑到11月至12月天气寒冷,部分基建项目不适宜开工等因素,新增债或集中于今年第三季度发行,预计第三季度月均需发行新增专项债超5000亿元。由于今年发行节奏迟滞,且从债券发行到形成实物工作量、拉动投资的传导链条较长,对基建投资的撬动效应或于第三季度逐步显现。
从专项债具体投向看,兴业证券统计发现,上半年交通基础设施、民生服务、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占比分别为35.4%、32.3%、25.0%,合计占比超九成,与去年同期相比,占比皆有所扩大。另外,还有少数专项债投向农林水利等领域,体现了专项债在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基建投融资环境将趋于改善
任荣荣认为,下半年2万多亿元专项债券将陆续发行,为基础设施投资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加之首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上市开启基建融资新模式的利好,基建投融资环境将趋于改善。随着“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逐步落地,将推动基建投资温和增长。
“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仍将具有发力空间。”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预测,随着下半年专项债发行使用速度加快,若今年专项债资金使用额度达3.6万亿元,可拉动广义基建增长3.6个百分点,进而对我国GDP增长提供0.6个百分点的贡献率。
在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唐建伟看来,下半年投资需求将继续改善,基建投资全年增速预计在5%左右。“下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充足,新基建增长势头较好,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等因素将支撑基建投资增长,但制约基建投资加速的因素也较明显,导致基建投资增速很难快速增长。受低基数抬升作用影响,制造业投资有望实现两位数增长。房地产投资具备韧性,增长势头较好。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6%。”他预计。
5. 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土石方珠海是什么公司中标的
摘要 由珠海大横琴集团、中国铁建投资集团、中铁十八局联合承建的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基建项目——黑白面将军山隧道全面展开施工。
6. 基建发展的前景是不是还很好
新基建新定义
所谓“新义”的理解指的是体现创新、绿色等新发展理念的科技型基础设施建设。最典型的是中央电视台在2019年3月一次报道中提出的“七大领域”,即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这一提法广为媒体传播,对普通民众影响很大。这一定义不仅包含关乎数字经济的部分,而且又加入了特高压、高铁、轨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7. 为什么靠基建投资拉动GDP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这个观点有局限性。应当区分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当然无法依靠基回建投资拉动答GDP,因为该建设的基础设施都建设完了,但在发展中国家就完全不同,这些落后国家的基础设施欠账太多,不夸张说,再投资建设20年,也不一定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么,连续20年都可以起到拉动GDP增长的作用,还能说是“不可持续”吗?当然是持续拉动经济了。所以,以我曾经在省级工业经济管理部门工作的体会,全球多数发展中国家,若干年内,依靠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依然是合理的选择。即使是我们中国,在74万亿元的GDP成果的背后,一年基建投资60万亿元绝对“功不可没”。而且现在每年基建投资的增值率还保持在5%左右,说明有相当的可持续性。
8. 各地“稳投资”计划出炉 基建补短板力度加大
随着各省区市“两会”的陆续召开,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全部出炉。
《财经》记者通过梳理发现,有20多个省份都调低了2019年GDP的预期增长目标,绝大多数省份都提出要发挥稳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补短板的关键作用。
2018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63.56万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为5376亿元,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王振宇等专家表示,现在中央财政实力比地方强很多,建议2019年中央政府加大投资,这样既可以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还能起到撬动社会资本的作用。
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专家提示,现在地方政府投资的项目大多是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需求量庞大,因此,有必要在强调稳增长的同时,规避个别地方政府的无序举债行为,切实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投资有望比去年强劲
在中国31个省区市中,西藏设定的2019年GDP增长目标为10%左右,是全国唯一的GDP增长目标为两位数的省份,贵州设定2019年GDP增长目标为9%,排位全国第二。除此之外,2019年其他省份的GDP增长目标都在9%以下,吉林省排在末尾,2019年GDP增长目标为5%—6%。
《财经》记者注意到,各地在下调GDP增长目标的同时,地方政府层面上的投资力度普遍都在加大。广东、江苏是2018年GDP总量排在最前面的两个省份,位居第一的广东和第二的江苏GDP总量双双突破9万亿元大关。2019年这两个省份的GDP增速目标均有下调,广东由2018年的7%左右下调至6%-6.5%;江苏由2018年的7%以上调整至6.5%以上。在投资方面,广东2018年年初公布的全省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计划为6000亿元,而2019年安排省重点项目的年度投资计划为6500亿元;江苏2018年年初明确当年要确保200个省级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600亿元以上,而2019年最新确定240个省级重大项目,预计本年度计划总投资高达5300亿元以上。由此可以看出,2019年,广东、江苏两大全国经济实力排名最靠前的省份都在加大投资力度。
在浙江、安徽、辽宁等20多个省份召开的两会中,都明确提出2019年要“稳投资”,要发挥投资对经济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不少省区市开始引进和建设重大项目工程,并且在规模上较以往有所升级。比如,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扎实做好稳企业、稳增长工作”置顶,排在2019年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的第一位,明确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面实施投资新政,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着力推进数字经济、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文化旅游、能源环保等五个千亿投资工程,实施一批产业大项目,提升八大万亿产业竞争力;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2019年要“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形成经济发展新支撑”,开展“双百攻坚”行动,即推进100个重大项目加快建设、100个重点招商项目签约落地;安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增速为10%,将实施包括高铁、城际铁路、机场扩建、长江大桥、引江济淮等在内的一大批重点项目;黑龙江的“百大项目”、贵州的“双千工程”、江西的“大干项目年”等纷纷出炉。
在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投资是2019年“稳投资”的一大看点。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发展的一系列相关投资举措。比如,河北提出要加快雄石城际、京秦高速等项目建设,全力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大兴国际机场建设等;天津则提出要开工建设天津至北京新机场联络线,加快建设京滨、京唐铁路,推动京沪高铁二通道、津承城际项目前期工作。
在加快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方面,上海提出2019年将推进沪通铁路和沪苏湖铁路上海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安徽提出要推进世界级机场群、城际轨道圈、国省干支线、油气管网统一规划和建设。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近日表示,2019年全国“投资数据有望比去年强劲一点”。
建议中央加大投资力度
按照国家统计局1月下旬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9%,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从投资的各项具体数据来看,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均比上年增长9.5%, 而基础设施投资仅比上年增长3.8%,很明显,是基建投资拖累了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
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地方政府的“稳投资”措施主要集中于基建投资方面。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柳对《财经》记者说,基建投资往往是托底中国经济的主要手段,但那种重点依靠地方政府、地方融资平台的举债投资,使得隐性债务风险越来越大,很多地方政府、地方融资平台并不适合再加杠杆,如果继续过度依靠地方投资刺激经济,就有可能把中国经济推向风险之中。
目前中国西部地区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最为严峻。陈柳带队做过调研,目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排在前十位的省份中,有7个属于西部省份,分别是贵州、重庆、云南、青海、四川、广西、甘肃,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地方主要就是依靠政府举债、地方融资平台举债来驱动本地经济发展。
以贵州为例,2008年贵州的GDP仅有3561.56亿元,但到了2018年已达到1.48万亿元,累计增长约3.2倍,贵州成为近十年间中国唯一一个GDP增长了3倍以上的省份。2017年下半年,财政部曾对贵州经济运行情况做了调研,发现2016年贵州的全社会固定投资占GDP的比例高达112.1%,位列全国第二,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9.6%,但与此同时,贵州的财政自给率却是连续三年下降,财政自给率平均不足40%。
目前中国地方财政普遍处于“小马拉大车”的困境,据王振宇介绍,从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始,地市政府的大部分财政税收就被逐级上收,现在中国市、县、乡三级政府的财权只余下不到20%的水平,但却负担70%的民生和绝大部分公共事务的支出。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院长高强到很多地方做过调研,发现有一些县级政府的自有财力还不到每年财政支出总额的5%,现在这些地区发展经济,主要是靠贷款和上级财政或多或少的转移支付。
对于从中央到地方正在推进的稳投资,王振宇、陈柳等专家建议,在地方政府实施基建补短板、大力挖掘民间投资潜力的同时,中央政府可以加大投资力度,这样既可以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还能起到带动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