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投资 > 国际金融悖论

国际金融悖论

发布时间:2021-01-01 20:19:19

㈠ 哪位高手可以帮我解释一下经济学的三角悖论啊!

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 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三者之间的选择关系】
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
(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这是由于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如果本国的货币当局部进行干预,亦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而频繁的波动。利用汇率调节将汇率调整到真实反映经济现实的水平,可以改善进出口收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虽然汇率调节本身具有缺陷,但实行汇率浮动确实较好的解决了“三难选择”。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恶化危机的作用。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政府的最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
(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在汇率贬值无效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实际上是政府以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比如中国,就是实行的这种政策组合。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来维护对外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监管能力较弱,无法对自由流动的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
(3)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资本完全流动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国货币政策的任何变动都将被所引致的资本流动的变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国货币丧失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本国或者参加货币联盟,或者更为严格地实行货币局制度,基本上很难根据本国经济情况来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整,最多是在发生投机冲击时,短期内被动地调整本国利率以维护固定汇率。可见,为实现资本的完全流动与汇率的稳定,本国经济将会付出放弃货币政策的巨大代价。

㈡ 关于国际金融的问题

特里芬悖论”,也可以说是特里芬难题,它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出内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中容提出的一个观点。书中的描述是这样的:“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㈢ 请问目前国际金融制度下美元是否还存在“特里芬难题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回一书中提出“答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
现实情况看,美元仍占有很大优势,能在国际储备中占一席之地的也只有美元、英镑、日元、欧元等极少数国家的货币。这种多元储备制,不论其币种和内部结构如何变化,但国际清偿力的需求仍要靠这些国家货币的逆差输出来满足,实质上是没有变化的。所以说,多元储备体系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解决“特里芬难题”。

㈣ 什么叫市场悖论

EMBA泡沫下的市场悖论 来源: http://www.liuxuehome.com 日期:2006-4-15 浏览:4407次 点评:0次 EMBA泡沫下的市场悖论 ★《中国经济周刊》实习记者唐韵/北京报道 一句“培养中国的世界级商界领袖”的宣传用语,似乎正成为EMBA的一道魔力无穷的咒语。 从中国知名的体育品牌李宁的创始人李宁,到伊利集团总裁潘纲、金蝶软件总裁徐少春,直至前不久刚刚英年早逝的均瑶集团创始人王均瑶,这些当今中国的成功商人们,已经或正在拥有一个共同身份符号—EMBA。 EMBA,一个很多中国人还不明其义的洋学位,以底线20万元人民币的不斐身价,迅速窜红。中国的这些特殊、惹人注目、甚至招人嫉妒的“精英”们,身为企业总裁、CEO等企业高管,为此不惜一掷千金;他们或驾驶豪华轿车,穿行于公司与知名高校之间;或仅为一堂课而飞行于两个城市之间。 “但是,目前国内国有大学中,能够高质量地为EMBA授课的教师非常少,估计加在一起也不超过50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下称经贸大工商学院)院长张新民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EMBA的这种高学费和与其不相匹配的教学水平,即不合理的“性价比”,不仅备受社会各界指责,更成为即将于2005年开始的EMBA教育改革的最直接动因。 价格战还是荣誉战 “现在已经到了维护中国EMBA教育尊严的时候了!”张新民向《中国经济周刊》呼吁说。 目前国内外媒体纷纷推出了最佳、最大等名目繁多的商学院和EMBA排行榜。但张新民坦承,他本人对此类排行榜也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说MBA教育的真正成功在于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的层次,那么对EMBA教育而言,其真正的成功,则在于能够凝聚一大批杰出的企业家。而这些,都不是靠媒体能够炒作出来的”;“没有高质量支撑的EMBA教育难以长久。中国目前还远没有解决EMBA的师资问题和机制问题。”他分析说。 回忆2001年下半年,当时国家批准30所高校开办EMBA教育,并规定其中10所学校每年可以招收300名学生,20所学校每年可以招收100名学生。当时各方都认为这是一个各商学院基本可以独立承担的项目。但是,近两年的实践证明,在国内国有大学现有的从事EMBA教育的教师中,能够高质量地为EMBA授课的教师非常少。 “我估计加在一起也不会超过50人。”张新民评价说,“对EMBA学员而言,上课教师是不是博导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是否知道学员想学什么、教授内容是否 ‘解渴’。但就这两点要求,我们相当多的教师就满足不了。” 就在EMBA学员普遍认为教学内容“不解渴”的同时,众多商学院的竞争重点却放在了价格战上。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EMBA招生中,为保证招生数量,部分国有大学的EMBA教育机构大打价格战,严重损害了刚刚兴起的EMBA教育的形象。 “EMBA教育是一个严肃而正规的学位教育,教育机构之间竞争的应该是各自的教学方案和质量保证体系。但现在某些EMBA教育机构为争夺市场,以各种形式为学员打折。这种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EMBA教育的尊严:把一个正规而严肃的学位教育等同于市场中用于交易的、可以讨价还价的商品。”张新民评价说。 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则认为,低价竞争,最终的受害者是教育机构本身,“长江商学院不期望在十年内盈利。即使十年后盈利了,也将用于反馈学员,提高研究质量上。” “千万不要以为商学院倒不了,质量没了,学生不来,毕业生没人要,学院自然就要倒了。”张新民说,“实力决定质量,质量赢得尊严”。 何谓国际化 “自今年开始,中国高校现有的EMBA教育将进行改革试点。改革范围涉及考试形式、招生对象以及培养方式的自主性等多方面,改革目的就是要突破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定。”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赵曙明教授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全称是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MBA(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国现有的EMBA教育,其正式出现是2002年,与1991年就开始的MBA相比,时间上迟了整整十年。 从性质上看,同MBA相比,EMBA培养的对象是企业“更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在招生对象、录取标准、学习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区别。如目前较为突出的区别就是,国家教育部门规定EMBA三分之一的课程必须由外籍教师任教,目的是促进中国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吸收国际化的管理知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三分之一的EMBA师资来自境外”的硬性规定,招致了业内人士的质疑。 经贸大工商学院院长张新民说:“首先是由谁、用什么手段来保证外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其次,是否用外籍教师就一定会促进EMBA教育质量?”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李金林的看法是:“用境外教师意味着用英语授课。目前看,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水土不服的弊端。其实,课堂上能提供多少有效信息量,比外教品牌更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远方教授也表示,对EMBA来说,学员大都是职业经理人或企业高管层,他们需要的是符合中国企业管理需要的知识,包括好的国际管理理念和思想。相比之下,本土教师比外籍教授的教学效果更好。 但事实上,聘请外籍教授授课,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各商学院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究其原因,一是为适应教育部的规定,同时也是为品牌竞争。 “当然,EMBA的师资力量确实代表了商学院的实力和品牌。但洋教师并不等于国际化,本土教师授课也不等于非国际化。”张新民分析说。 谁有资格上EMBA 尽管国内EMBA大打外籍教授的竞争牌,但按照国际惯例,商学院的比拼,最终打的是产品牌,即各自毕业学员的成功和成就。一句话,世界级的商学院,就应该产生世界级的企业家。 但在所有经营者中,什么样的人才能最终成就世界级的企业,却是一个未知变数。不过,中国的EMBA教育管理部门,曾经试图为这个变数设定限制范围,即大于等于本科学历的经营者。 具体体现是,最初教育部批准30所学校开办EMBA,国务院学位办一刀切地卡死了入学的资格,即学员必须是国民教育系列的本科教育以上,“这实际上将大专教育背景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排斥在外,使得EMBA市场需求和教育机构之间留下了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张新民说。 与此同时,MBA的学历要求则是包括大专在内的以上学历。“这是一种颠倒。EMBA的入学资格应该比MBA低才合适。”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EMBA中心主任武常岐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按此标准,李嘉诚申请北大光华EMBA,北大也没有办法录取”。 出生于1928年的香港首富李嘉诚,从一名店铺学徒起家,连小学学历也没有。但有趣的是,李嘉诚创办了长江商学院,提出十年之内直指世界一流商学院的目标,而“为中国培养世界级的商界领袖”更成为学院目标。 “其实,一个注重自身品牌的学校,对其学员入学资格的审核一定是谨慎的,因为这不仅关系学校的声誉,也影响其未来招生。”武常岐说。 在后来持续不断的争议中,国务院学位办终于于2004年初,对EMBA招生条件作出了调整,允许高校招收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专学历的学员,但规定每年的人数不能超过规定招生数的10%。 但值得注意的是,非国有EMBA的教育机构并不受此规定限制。如长江商学院高层管理者培训项目执行主任宦承春介绍说,教育部颁布的录取标准只是他们招生的参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录取资格的随意化。如他们采取个人面试和小组讨论结合的录取形式,以保证较低的入学门槛与高质量学员的统一性。 “但入学门槛的这种差异化,无疑是给了非国有大学体制层面上的先天优势。对国有大学而言,显然不公平。”张新民对此颇有怨言。 对于目前国内各类EMBA商学院之间的不平等待遇,长江商学院EMBA市场部负责人唐垒将其创造性地划分为三种教育体制。即将北大、清华等比喻为国有企业,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为外资企业,长江商学院为民营企业。 “实事求是地讲,体制外的人看体制内的人,不免产生幸灾乐祸的感觉。”拥有“外资企业”身份的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中方院长张国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作为体制外的人,最大的感受是办学没有包袱。但是我本人是从体制内出来的,所以能够理解体制内商学院院长的办学之艰苦。” 据介绍,2004年11月1日,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EMBA课程跃居英国《金融时报》全球排名20强。 EMBA学什么 中国的EMBA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孵化世界级的中国企业家”就成为其目标和魅力所在,并宣称要成为世界级的商业化教育模式。但发展至今,几乎除了高昂的学费与国际水准最接轨之外,质量不均、目标混乱和机制阻隔等特有现象,让人不得不担忧:中国EMBA教育通往理想之国的道路有多长?如何走? 张新民认为,EMBA首先要改变的是现有的以知识导向、而非问题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培养经理人整合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终生学习、教学相长是最基本的教育核心理念。因此,EMBA教育应该实行依客户需求为市场导向,量身打造的课程设置模式。 “与MBA相比,培养执行能力、实现转型提升或者说把学员转型为领导者,是EMBA的最大特征。”哈佛商学院高级副院长麦克法兰(F. Warren McFarlan)教授说,“未来高阶管理教育着重书本与自身管理经验相互验证,教师和高阶经理人一起讨论共同关心的课题,走访各自企业,参与公司经营,使教学互动深入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沃顿商学院的招生主任贝丝·弗莱(Beth Flye)介绍说,如沃顿EMBA高阶主管会计课程纲要的设计,会邀请EMBA校友中的执业会计师协助规划,以此增加对企业中高阶管理者的学习需求了解。除此之外,上课时间的安排

㈤ 什么是国际经济二元悖论 特急!!拜托各位啦!!!回答有重谢 是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政治上对世界的本原问题有几大分歧:唯物论,唯心论和二元论,而二元论试图综合版唯物论和唯心论权,是一种悖论。
离散数学中的悖论是同一断言有相矛盾的真值,象“我正在说谎”就是悖论,二元悖论是在逻辑推理中体现出来的

㈥ 金融 三元悖论 (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

结论显然是不可能的,现在让我们看欧洲债务危机陷入困境的认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的货币不会轻易动摇,由此可以看出,欧元兑美元和中国央行的外汇储备的结构不断底部。
这里的文字:
所谓的“最优货币区”是指一个地区内的国家的货币后完全集成到一个共同的货币,或维持固定汇率制度的刚性国家货币和货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浮动区域外汇价格。 “最佳”的核心保护外部平衡的能力,以实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的能力;最优货币“是指固定汇率的基础上,以取代浮动汇率货币或统一货币,”最优货币区“强调建立在一定区域内,相对于整个动荡的国际金融体系,努力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相对稳定的货币。
构成的“最优货币区”:
1。高流动性生产要素。
2。较高的经济开放。
3。多元化的生产。
通货膨胀的相似性。
5。政策的整合度比较高。
五个条件相对于欧元区的产生可谓相当生活在一起。
首先,欧元区最大的弱点就在于在不同的地区不能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
最优货币区“并不是真正的”最优货币区,因为它不仅没有摆脱的羁绊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调用“永恒的三角形”(永恒的三角形),“永恒的三角形”的反映。无论是汇率的稳定,资本自由流动“牺牲”最优货币区“下的”汇率稳定,资本的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能兼得。”三元悖论“,利益交叉”的结果,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显然,欧盟就是在这样蕴藏着危险的赌注相交成员国选择的“最优货币区”,仍可能改变的利害相交,从而导致解体的最优货币区“。一个巨大的矛盾在独立的货币政策和汇率稳定。一方面,在匆忙加入了欧元区国家如希腊和西班牙并没有遵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领导到南部的欧洲的债务危机此起彼伏。另一方面,统一的货币相对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国家不能灵活使用较低的汇率和货币手段来缓解国内的危机和高融资成本,这无疑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欧洲债务危机的主要因素很长一段时间。
二,独立的财政政策,欧洲央行在危机中的欧洲国家不能用一个统一的财政政策来调节。
欧洲,无论是在语言,或在传统文化中仍然有小的差异。拒绝援助的勤奋和严谨的德国松弛希腊人可以看出,这种文化的认知,使他们很难像美国在大范围内的劳动力自由流动的。
第四,欧洲产品多样化是不理想的。各国生产的分工也不是那么必要的。
最后,虽然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可以说是为少少。然而,相对的美国的国家,一个统一的独立的联邦国家,欧盟的唯一的贸易,有是仍然很长一段去。不同的利益和愿望,在不同的国家周围的间隔,并肯定会不使贸易这座桥本身的生存,作为一个国家,作为消弭于无形欧洲国家之间的障碍。“
总结,更不要说在很短的一段时间超出了美元,欧元,现在的经济危机,但也是欧元幸运的。
在事实上,对欧元的产生是一个政治的需要。
PS房东住在一起的啊,呵呵
希望通过

㈦ 谁能解释一下外汇市场著名的“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
【概述】

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三者之间的选择关系】

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

(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这是由于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如果本国的货币当局部进行干预,亦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而频繁的波动。利用汇率调节将汇率调整到真实反映经济现实的水平,可以改善进出口收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虽然汇率调节本身具有缺陷,但实行汇率浮动确实较好的解决了“三难选择”。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恶化危机的作用。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政府的最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

(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在汇率贬值无效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实际上是政府以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比如中国,就是实行的这种政策组合。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来维护对外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监管能力较弱,无法对自由流动的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

(3)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资本完全流动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国货币政策的任何变动都将被所引致的资本流动的变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国货币丧失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本国或者参加货币联盟,或者更为严格地实行货币局制度,基本上很难根据本国经济情况来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整,最多是在发生投机冲击时,短期内被动地调整本国利率以维护固定汇率。可见,为实现资本的完全流动与汇率的稳定,本国经济将会付出放弃货币政策的巨大代价。

㈧ 从经济学上来说什么叫一致性悖论

经济学悖论 节俭悖论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其实这个就是节俭悖论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其涵义在于: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们都知道,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以下是我从网上看到的一些观点:

其一,必须认识到节俭悖论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时空条件。只有在大量资源闲置,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存在严重失业时,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悖论所呈现的矛盾现象。如果社会已经达到充分就业,但资源紧缺,甚至存在膨胀缺口,这时节俭可能就会抑制过高的总需求,也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

其二,正确理解节俭悖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目前,我国居民的高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同时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商品生产过剩,开工不足,失业人员增加,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给公务员加薪,扩大“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标准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家消费,但这些措施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显然,高储蓄是不利于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其三,今天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在总体上正从节俭型向消费型转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意识明显增强。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消费心理的某些畸形发展,比如出于面子需要和攀比心理所导致的炫耀性消费、奢侈浪费等非理性的现象。因此,我们不仅要鼓励老百姓增加消费,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费,理直气壮地反对浪费。


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 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三者之间的选择关系】

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

(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这是由于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如果本国的货币当局部进行干预,亦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而频繁的波动。利用汇率调节将汇率调整到真实反映经济现实的水平,可以改善进出口收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虽然汇率调节本身具有缺陷,但实行汇率浮动确实较好的解决了“三难选择”。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恶化危机的作用。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的最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

(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在汇率贬值无效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实际上是以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比如中国,就是实行的这种政策组合。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来维护对外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监管能力较弱,无法对自由流动的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

(3)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资本完全流动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国货币政策的任何变动都将被所引致的资本流动的变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国货币丧失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本国或者参加货币联盟,或者更为严格地实行货币局制度,基本上很难根据本国经济情况来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整,最多是在发生投机冲击时,短期内被动地调整本国利率以维护固定汇率。可见,为实现资本的完全流动与汇率的稳定,本国经济将会付出放弃货币政策的巨大代价。


  1. 移民也许不会降低所移入城市的工资;

  2. 2.土地税也许不会提高租金;

  3. 3.收成不好反而有可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4. 解释:1. a. 移民倾向于移到劳动力需求大的地方

  5. b。移民移入之后,当地居民可能移出

  6. 2.当土地税增加时(由于投入品价格上升,从而导致供给减少),需求也在减少,所以租金的价格不会上升

  7. 3。收成不好,供给减少,价格上升,反而有可能提高农民收入

阅读全文

与国际金融悖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邮稳定收益A基金 浏览:851
企业投资管理办法 浏览:388
外汇什么指标最准 浏览:291
招商银行沪深300理财怎么样 浏览:967
投融资会上的讲话 浏览:45
富国互联科技股票基金封闭期 浏览:120
bf一款神奇的游戏理财 浏览:11
招商融资发布会 浏览:20
租赁表外融资 浏览:575
中国股票价格为什么高 浏览:803
适合20岁怎么理财 浏览:83
理财保险的意义与功用 浏览:533
黄金藤价格价格 浏览:503
85港币折合人民币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505
江苏八方贵金属软件下载 浏览:344
证监会首批批准证券投资机构 浏览:928
趋势投资利润回吐 浏览:593
益民集团产业投资 浏览:398
平安综合理财 浏览:461
不良贷款不良资产 浏览: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