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投资 > 金融服务业十三五

金融服务业十三五

发布时间:2020-12-12 02:41:22

⑴ 十三五时期 北京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新思路
截至2015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10.5%,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将达14.73%。“十三五”时期,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少子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加剧,亟须从日常生活、居家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方面建立有效机制,提升养老服务供给的规模和质量,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近日,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为促进民政事业发展夯实了基础。其中,发展养老服务业被列为五项重要任务之一,成为社会关注的“亮点”。与“十二五”规划相比,笔者认为有三个重要变化。
新手段、新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服务业仅占第三产业的0.9%,社会服务业支出仅占gdp的0.29%,占财政的3%,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因此,通过政策手段推进医养结合、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金融服务介入养老服务业,使养老成为一个可以满足供给的健康产业,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区别于“十二五”的一个显著特点。
具体表现在:一是医养结合政策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我国国情和养老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需求。我国56%的老年人有两种以上慢性疾病,“无医之养”成为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最大忧患。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使入住机构的老年人可就地享受医保报销待遇,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城乡社区和养老机构。方能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和品质生活。
二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建立。目前我国2.22亿老年人中,约有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由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缺失,失能老人和家庭支出过重,成为整个社会养老的沉重负担。“十三五”应该开展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推广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产品,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体系,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
三是创新养老服务投融资机制。养老服务业有广大的产业空间,但是长期以来没有金融服务的介入,民非养老机构不能贷款,使养老服务业不能发展壮大。“十三五”时期从需求出发加大养老服务金融支持力度,拓宽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渠道,满足养老机构信贷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养老产业专项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设备和提供养老服务。推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改善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能力。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建立合理的“使用者付费”机制等方式,增强吸引社会资本能力。
机构养老的重新定位与改革
与“十二五”相比,机构养老的定位有三个变化。
一是“十二五”期间机构的“支撑”作用,回到了“补充”的位置,显示了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机构的应然地位,同时也凸显了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
二是“十三五”期间发展机构养老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床位数”,而是根据未来五年我国老年人口结构和需求的变化,重点发展面向失能老人的养护院、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建设,以及医养结合设施建设。
三是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在养老服务业中,市场的作用日益显现,等、靠、要的旧式思维方式日益被市场的活力和内生动力所替代。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明确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政府是路灯,又是红绿灯,但政府不能开车上路”。政府通过补助投资、贷款贴息、运营补贴、购买服务、公建民营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和运营养老服务机构,重点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面向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和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
更加强调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性作用
居家养老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与“十二五”比较有两个变化。
一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手段更加丰富。如,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手段方面,积极开展智慧养老服务和互助养老服务,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创新居家智慧养老服务提供方式。
二是强调依托各类“社区服务设施”的重要性,使社区养老真正找到“依托”。如,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配备医疗护理、康复辅具、文娱活动等设备。对新建居住(小)区和老小区都明确提出按要求配建或置换增配社区日间照料机构。
“十三五”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还是供给侧改革的思路。要通过市场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⑵ 十三五规划对采掘服务业提出的政策有哪些

直接关于采掘服务业好像没有。不过中国经济在转型,整个服务业升档提升是趋势,不管那块服务业。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十三五”我国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的客观基础正在形成。实现这一转型,既可以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形成7%左右的经济增长新常态,又能够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创造有利条件。

形成服务业主导新格局的需求明显加大。一是工业转型升级对现代服务业的依赖全面增强。第一,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增强。在工业化发展初期,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并不大。进入工业化中期,尤其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生产性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第二,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互联网发展的依赖性增强。“互联网+”时代,离开信息化,离开“互联网+”,制造业转型升级就比较困难,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头戏和突出优势就比较困难。
第三,企业发展模式转型对服务型经济的依赖性增强。企业的产品创新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苹果之所以能够打败诺基亚,关键在于苹果的服务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只有包括服务模式在内的商业模式变革能够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趋势,企业才能在新阶段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二是人口城镇化对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进入工业化中期之后,全社会对城镇化的需求和期望发生历史性变化,尤其是对城镇化的就业、居住等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十三五”时期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意味着近4亿农业转移人口将要进城,这带来巨大的教育、医疗等需求,并为生活性服务业释放巨大的市场空间。三是消费结构升级对现代服务业需求明显增强。以教育为例,2014年,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30万左右,同比增长16%。中国在美留学生占了全部国际学生的31%,2014年为美国经济贡献了约220亿美元。满足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服务型消费需求,客观上要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服务的有效供给。

以服务业主导释放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一是以服务业释放消费的巨大潜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估计到2020年消费市场的总规模将从2014年的26.2万亿元人民币提高到45万亿~50万亿元人民币,仅用6年时间就可以实现消费规模倍增。二是以服务业释放城镇化的巨大红利。我国新型城镇化将释放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如果名义城镇化率从2014年的54.8%提高到2020年60%左右,将带来42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空间。三是以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不仅将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更会形成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将快速发展。

把形成服务业主导新格局作为“十三五”的基本目标要求。当前,对走向服务业主导的判断,还有某些争议。但从各国发展经验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服务化是一个客观趋势。尤其是工业化中后期,工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日趋明显,制造业的信息化、服务化、全球化特点十分突出。没有现代服务经济的发展就没有现代工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服务业不是不要工业,而恰恰在新一轮工业革命趋势下通过发展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动新型工业发展,推进工业的转型升级。

以服务业主导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目前我国正处于走向经济新常态的关键时期,形成服务业主导新格局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是形成中速增长的新常态。近几年,我国服务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GDP增长约0.4个百分点。如果“十三五”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可以带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左右,为中速增长奠定重要基础。二是形成新增就业不断扩大的新常态。从近两年情况看,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吸纳约100万个新增就业。“十三五”服务业年均增长10%,年均吸纳新增就业将达到1000万人左右,成为吸引就业的主要渠道。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不仅是形成新一轮创新创业潮的主要推动力,而且将为创新创业开辟巨大的市场空间,成为创新驱动的重要条件。三是形成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优化的新常态。服务业是“白领”就业的主要行业。到2020年,如果服务业主导格局基本形成,我国在服务业就业的人口将不少于4亿,由此将带动中等收入群体的增加。四是形成绿色发展的新常态。走向
“绿色现代化”,关键是推进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型。服务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较低,可以有效地摆脱重化工业的路径依赖,形成绿色发展的新常态。如果
2020年服务业占比达到55%,能源消耗量将下降14%左右,SO将减排18%左右。

⑶ 服务业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现转型升级

近年来,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和就业第一主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稳步提升,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16年,服务业增速比第二产业高出1.7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上升至51.6%,比第二产业高出11.8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服务业新动能将快速成长,服务业将继续领跑三次产业。可以说,我国经济将逐步由工业经济转型为服务经济。在此背景下,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服务业供给结构,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面临一些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下述方面:
第一,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我国将进入追求个性、高品质、安全、健康、便利的消费阶段,信息网络服务、文化娱乐、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家政等服务产品将成新的消费热点,绝大多数服务业在“十三五”期间并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而是面临有效供给不足、中高端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第二,我国研发设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物流快递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偏低,发展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是我国产业发展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迫切需要提质增效升级。
第三,虽然我国服务出口特别是高附加值服务出口规模逐步扩大,服务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但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服务行业和服务业企业仍偏少,服务贸易逆差的规模不断扩大,与货物贸易呈非均衡的发展态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仍不合理,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在服务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偏低,运输、旅游、建筑服务所占比重偏高。
第四,我国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困扰尚未破除,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比如,服务业企业大多实行轻资产运营,核心的资产是专利、商标、技术诀窍、商业模式、品牌、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房产少,知识产权质押政策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与服务业相关的价值评估体系、产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仍然滞后,服务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手续繁琐,成功率低,贷款成本高。同时,我国电力、民航、铁路、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需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培育有效竞争。
根据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建议“十三五”期间加快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 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服务业发展活力
采用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建议“十三五”期间对大部分服务业采用负面清单管理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
深化垄断性行业改革。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发展演进,垄断性行业的自然垄断范围不断缩小。“十三五”期间,建议以培育有效竞争为目标导向深化我国垄断性行业改革,面向社会资本扩大市场准入,增强竞争活力进而降低服务价格
加强市场监管。建议政府完善对事中、事后进行监管的规则,加强监管人才队伍建设,对服务市场进行有效、及时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同时,对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服务等行业,要开展常态化的市场监管。
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继续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消除各地方对外地企业的歧视性规定和行为,取消各地方对本地企业在税收、土地等方面违反规定的优惠政策。
☞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助推服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降低服务业的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落实政府已经出台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服务业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实行相同的水价、电价、煤气价。加大对服务业的税收支持力度。
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优化我国外贸结构、促进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今后要积极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完善和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优化服务贸易出口退(免)税有关政策,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形成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集聚作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立不同类型的服务贸易功能区。
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商业银行研究制定对“轻资产”运营的服务业企业的信贷政策,缓解服务业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状况。引导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应收账款质押业务,为服务业企业提供新型融资服务。鼓励风险投资、股权投资进入服务业领域。支持服务业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支持服务业企业开展并购重组。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信用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应用工作,提高信用信息的质量;二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跨部门合作和协调机制,实现各行业信用信息、各省市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综合应用;三是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四是进一步加强对失信行为、失信主体的联合惩戒,进一步加强对守信行为、守信主体的联合褒奖;五是大力培育诚信文化,树立诚信风尚。
☞ 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有效满足社会需求
加强标准制订工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行业内领军企业的作用,推进标准制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体系,提高服务产品的品质。
制定针对性强、精准的产业政策,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物流快递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教育培训、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商贸流通、文化娱乐、医疗健康服务、旅游、家政服务等发展潜力大的生活性服务业。
加强服务业和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通信、宽带网络建设,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中注重商业配套,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撑。
☞ 继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增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积极参与多边、区域服务贸易谈判和全球服务贸易规则制定,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邻国家和重点市场谈判建立自由贸易区,积极推进与美国、欧盟的投资协定谈判,逐步建立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扩大自由贸易区的规模和范围,助推我国服务业发展。
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深化上海、天津、福建、广东等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逐步实现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度。
加强部门协调,推出更有力的支持政策,支持我国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发展空间。
☞ 支持新兴业态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培育新兴业态。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新兴(6.910,0.00, 0.00%)服务贸易比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支持发展研发设计、物流服务、采购与营销服务、会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贸易。拓展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领域,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研发、设计、互联网、医疗等领域服务外包,鼓励开展人才培训、资质认证、公共服务等,提高跨境交付能力。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⑷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有哪些人群因此受益

我是为了改善我们目前所生活的环境,而且对于我们中国的空气质量会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的,这其实对于中国的社会环境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帮助,能够在未来获得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非常发达的科技,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还是需要和大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所以植树造林是一个必要的方式,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在基建项目与制造业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与之前同阶段相比,增长了数几十亿的营业额。在金融服务业方面,我国提出了鼓励、支持银行、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机构“走出去”。的政策,这些政策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更为火热,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GDP总量的强国,这都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所获得的成就。可以说十三五规划带给了我国很多很多。在人们的生活医疗方面,我们的医疗信息化、高性能医疗器械、中医生物医药也不断发展。

⑸ 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规划(2016年到2020年)要求规划编制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指标,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坚持开放民主编制规划,使“十三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
《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建议》由15个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第一、第二两个部分,主要阐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二板块为分论,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安排了12个部分,明确了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作出工作部署。

第三板块为结尾,包括第十五部分和结束语,主要阐述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等内容。

金融体系建设紧扣“现代”

未来五年,中国金融发展可从中一窥端倪。《建议》表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

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是金融系统“十三五”时期的战略目标,新发展格局下中国金融改革发展迎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紧扣“现代”关键词也传递出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稳中有进的信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日前撰文称,回顾“十三五”金融改革发展,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都得到了贯彻实施。

10月30日,央行党委会议指出,聚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谋划好今后5年及更长时期内的金融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具体措施,切实增强金融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11月2日,银保监会党委(扩大)会议强调,着力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提升金融监管能力。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提高监管透明度。完善风险全覆盖的监管框架,增强监管的穿透性、统一性和权威性。

何海峰表示,面对中国金融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怎么定位很重要。既要善用金融科技,还要正视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尊重金融长期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趋利避害,共同致力于中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健全和健康金融生态的完善。

2020年是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周年。过去五年来,资本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基础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十三五”时期各方面发展都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目前,已经形成包括上海(主板+科创板)、深圳(创业板+中小板)、北京(新三板)以及在多地蓬勃发展的“四板”市场及私募市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截至2020年10月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超过4000家,总市值超过70万亿元。

与规模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建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从“十三五”的“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到“十四五”的“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这是中国证券市场深化改革的一次历史性“突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建议》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里的亮点在于,我们从过去的通过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的对外开放,提升到规则和制度层面的对外开放。下一阶段我们要实施的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这些都对应的是高质量发展的总的要求而言的,是制度规则层面上的接轨。”

在“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这一条上,徐洪才认为:“现在,随着我们对外合作的扩大,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和国际合作中越来越多地面临着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的问题,这涉及到知识产权和公平待遇等方面。我们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是两条腿走路的,境外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享受国民待遇,我们的企业在海外也应该享受当地的国民待遇,这是理所当然的。”

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建议》指出,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

徐洪才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导致产业链供应链中断,也无可避免地对我国产生了影响,因此供应链配套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我们强调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便是如此,两个循环的畅通也是基于供应链产业链的互联互通,否则经济活动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徐洪才表示,“当今的全球分工体系当中,我们有一些产业处于‘卡脖子’的环节,所以我们要强调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过度的依赖别人是不安全的。这和立足国内大循环为主、推进强大的国内市场中间是有内在联系的。”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议》明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

《建议》还提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业内预计,未来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20%左右,成为“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表示,当前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支撑。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获得更大的支持力度,包括芯片、集成电路等面临“卡脖子”问题的关键领域,以及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代表产业链升级大方向的重点领域有望成为投资热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房住不炒”依然是“十四五”期间楼市调控的主基调。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建议》称,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文章由第三方提供,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本平台立场。阅读者应独立判断并自担风险。
举报
— 评论 —
暂无最新评论
写评论...

⑹ 如何繁荣发展服务业 做强做大城市经济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消费主导的增长格局正在形成。 “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加快推进服务业主导的转型与改革,到2020年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这不仅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有决定性影响,而且将对深化中外合作带来难得的新机遇。
一、未来5年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服务业年均实现9%—10%的增速。2001年—2013年这13年间,中国服务业年均实际增速达到10.6%。随着中国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加大服务业市场开放,估计未来5年服务业仍有望保持10%左右的实际增长速度。
服务业规模倍增。 2008年—2013年,中国服务业总量从13.1万亿元人民币扩大到26.2万亿元人民币,实现了规模的倍增。估计到2020年中国服务业规模将达到47.3万亿—51.1万亿元人民币,实现再倍增。
服务业占比达到 55%以上。2014年中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48.2%,2015年一季度达到51.8%,创历史新高。估计到2020年将超过55%,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
二、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引领经济新常态
支撑7%左右的经济增长。过去10年,中国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43个百分点。未来5年,如果服务业增加值继续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长,将带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左右,这将为中国“十三五”时期实现7%左右的增长提供重要条件。
形成消费主导的增长格局。初步估算,到2020年,中国潜在消费规模将达到45万亿—50万亿元人民币,消费率达到60%左右。
拓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从近两年情况看,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吸纳约100万个新增就业。 “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年均增长10%,将吸纳新增就业1000万人左右,成为吸引就业的主渠道。此外,依托“互联网+”的创业潮正在兴起。这是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促进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优化。估计到2020年,中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将不少于4亿人,服务业就业比例有望达到50%,由此将带动中产阶层的明显增加。
走向绿色发展。服务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较低。初步估算,如果2020年中国服务业占比达到55%,能源消耗量将下降14%左右,SO2将减排18%左右。这对全球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三、中国服务业市场开放将呈现加快态势
对社会资本的开放。过去几年,中国服务业市场开放政策密集出台。尤其是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区的设立,肩负着服务业开放的重大历史使命。 “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对社会资本的市场开放,并着力改善研发、物流、销售、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环境。
服务贸易的较快发展。 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规模超过6000亿美元,占外贸比重12.3%,这一比例远低于2013年全球平均19.6%、美国22.1%和印度26.5%的水平。预计未来5年,中国服务贸易将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达到1万亿美元以上,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将提高至20%。
推进服务业主导的结构性改革。比如,全面启动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动教育结构调整等,以破解服务业发展中的诸多结构性矛盾。

⑺ 发展智慧养老服务可以带动我国哪些经济领域的发展

“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新思路截至2015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10.5%,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将达14.73%。“十三五”时期,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少子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加剧,亟须从日常生活、居家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方面建立有效机制,提升养老服务供给的规模和质量,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近日,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为促进民政事业发展夯实了基础。其中,发展养老服务业被列为五项重要任务之一,成为社会关注的“亮点”。与“十二五”规划相比,笔者认为有三个重要变化。新手段、新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服务业仅占第三产业的0.9%,社会服务业支出仅占gdp的0.29%,占财政的3%,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因此,通过政策手段推进医养结合、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金融服务介入养老服务业,使养老成为一个可以满足供给的健康产业,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区别于“十二五”的一个显著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是医养结合政策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我国国情和养老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需求。我国56%的老年人有两种以上慢性疾病,“无医之养”成为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最大忧患。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使入住机构的老年人可就地享受医保报销待遇,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城乡社区和养老机构。方能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和品质生活。二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建立。目前我国2.22亿老年人中,约有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由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缺失,失能老人和家庭支出过重,成为整个社会养老的沉重负担。“十三五”应该开展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推广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产品,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体系,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三是创新养老服务投融资机制。养老服务业有广大的产业空间,但是长期以来没有金融服务的介入,民非养老机构不能贷款,使养老服务业不能发展壮大。“十三五”时期从需求出发加大养老服务金融支持力度,拓宽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渠道,满足养老机构信贷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养老产业专项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设备和提供养老服务。推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改善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能力。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建立合理的“使用者付费”机制等方式,增强吸引社会资本能力。机构养老的重新定位与改革与“十二五”相比,机构养老的定位有三个变化。一是“十二五”期间机构的“支撑”作用,回到了“补充”的位置,显示了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机构的应然地位,同时也凸显了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二是“十三五”期间发展机构养老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床位数”,而是根据未来五年我国老年人口结构和需求的变化,重点发展面向失能老人的养护院、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建设,以及医养结合设施建设。三是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在养老服务业中,市场的作用日益显现,等、靠、要的旧式思维方式日益被市场的活力和内生动力所替代。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明确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政府是路灯,又是红绿灯,但政府不能开车上路”。政府通过补助投资、贷款贴息、运营补贴、购买服务、公建民营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和运营养老服务机构,重点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面向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和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更加强调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性作用居家养老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与“十二五”比较有两个变化。一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手段更加丰富。如,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手段方面,积极开展智慧养老服务和互助养老服务,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创新居家智慧养老服务提供方式。二是强调依托各类“社区服务设施”的重要性,使社区养老真正找到“依托”。如,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配备医疗护理、康复辅具、文娱活动等设备。对新建居住(小)区和老小区都明确提出按要求配建或置换增配社区日间照料机构。“十三五”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还是供给侧改革的思路。要通过市场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⑻ 信息服务行业分析

“十三五”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面临的挑战

一、出口水平偏低,国际竞争力不强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应用软件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工业与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软件产业的规模在2013年首次跨过3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3.4%。但是,从全球市场分析,目前我国软件的市场规模仅占到世界市场的1.27%。2013年全球软件市场总收入为4073亿美元,我国研发设计软件的规模是50亿元人民币,仅占到全球市场的1.67%。

目前,国际软件业以美国最强,美国的软件产业几乎垄断了全球的操作系统软件和数据库软件,全球软件销售额的60%在美国。软件已成为继汽车和电子之后的第三大产业,超过了航空和制药。日本软件出口居全球第二,10大软件商中有2家在日本,尽管近10年日本经济衰退,但日本软件出口还是呈增长势头。另外,德国、印度和巴西也具有很强的软件出口能力。

相比而言,十几年来中国虽然不断扩大软件出口的规模,但增速持续放缓。“十二五”期间软件出口规模从257亿美元增长到545亿美元,但增长率逐年下滑,2014年软件出口增长率只有15.5%。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软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度过了高速增长的阶段;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中国软件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强,并且中国出口产品大部分为嵌入式软件产品,出口外包业务较多,缺少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

二、企业规模小、散、弱,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十年来,中国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尽管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多数规模小、实力弱、资金有限,没有能力开发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大型项目,缺乏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很难参加国际竞争。目前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下游。

从企业员工数量分析,美国软件企业平均人数是300人,印度是
145人,而我国只有43人。从营业额情况来看,在中国软件企业中有近1万个企业的营业额在5千万元人民币以下,占总数的55.7%。全球软件企业500
强排名中,前100名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这些数据的反差折射出中国软件业“小、散、弱”的特点,如何“变大变强”是“十三五”期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创新型发展模式是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未来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应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的建设,形成从创意、研发、产品生产再到市场的创新流程。其次,在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层面上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万众创新,构建良好的产业创新环境。引导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通过引进、并购等多种方式向新兴领域和高端业务发展。最后,通过市场竞争促进产业创新。减少政府对于软件与信息产业的约束,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供更加自由开放的竞争氛围,防止各种形式的垄断行为,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完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风险投资机制

由于许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风险投资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产业风险投融资体系,不仅包括政府的财政资金,更重要的是引入市场化的投资主体,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各种社会保障基金和信托投资公司等。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使投资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最终达到降低项目风险的目的。

需创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风险投资的政策支持环境,制定税收优惠、信贷担保、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建立规范产业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保护投资者的权益,约束风险投资组织的经营管理行为;规范融资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交易市场、产权市场,为投资、融资、收购、兼并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扩大信息消费是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原动力。信息的消费是信息生产和信息流通过程的延续。同欧美等国相比,“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占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偏低,全社会信息消费的总水平需要在“十三五”期间大幅提高。因此必须加强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它包括了信息消费的金融结算服务、隐私与安全监管服务、培训与指导服务等多方面的内容;二是引导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合作、融合,增加信息内容,扩大居民信息消费的渠道;三是加强宣传,向全社会普及软件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扩大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市场。

⑼ 中国制造业如何向高端服务业转型升级

进入服务业发展新时代,13亿人的潜在消费需求成为中国增长转型的突出优势;13亿人服务需求释放的规模与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结构、利益结构、城乡结构调整的进程。释放13亿人的服务消费需求,推进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变,既是未来6年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又是决定增长、转型与改革的关键所在。
1. 加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新常态。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与人均GDP水平有着内在联系。中国从人均GDP 6500美元到1万美元的过渡阶段中,服务业的比重至少会提高10个百分点。总的判断是,到2020年中国服务业占比达到55%以上是有条件、有可能的。
第一,人口城镇化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发展型消费需求越来越依赖于教育、健康、医疗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2013年中国的名义城镇化率为53.7%,而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6%左右。从新型城镇化的进展看,2020年名义城镇化率有可能达到60%左右,人口城镇化率有可能达到50%以上。这几年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带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0.77个百分点。以此估算,未来6年即使人口城镇化率仅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也有可能带动服务业比重提高7-8个百分点。
第二,工业转型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注入内在动力。从国际经验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变。传统农业和工业的转型升级直接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由此形成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市场需求。新一轮工业革命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信息、研发、设计、物流、销售、大数据等生产性服务业引领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升级。就是说,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相互融合是一个大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以德国为例,高端制造业之所以能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重要原因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高达50%以上。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创造”的优势远未凸显,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其占服务业的比重仅为15%。未来6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至少需要提高15-20个百分点,达到30%-40%。这是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2. 形成服务业主导的新格局牵动影响经济转型升级的全局。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形成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成为经济转型的主要推动力,而且也将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第一,形成中速增长的新常态。中国仍是一个经济转型大国,经济增长新常态取决于尽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近几年,中国服务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约0.4个百分点。如果未来6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可以带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左右,为中速增长的新常态奠定重要基础。
第二,形成新增就业不断扩大的新常态。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从近两年的情况看,服务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未来6年服务业增加值按年均10%增长估计,每年新增就业将达到1000万人左右。
第三,形成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新常态。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生产性服务业直接融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全过程。例如:技术升级与服务需求直接融合,技术升级如果不能反映服务需求变化就很难产生内在动力,就很难有好的市场前景;企业竞争力与服务质量直接关联,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服务环节是否专业化、精细化。为此,服务业主导不仅是形成新一轮创新创业潮的主要推动力,而且将为创新创业开辟巨大的市场空间,由此形成创新驱动新格局的重要条件。
第四,形成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优化的新常态。从国际经验看,服务业快速发展将带来中产阶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美国为例,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的30年间,伴随服务业主导新格局的形成,白领阶层的规模同时也扩大了5倍。未来6年,随着服务业主导地位的确立,中国服务业就业比重有望达到50%以上,到2020年服务业就业的人口将不少于4亿,由此将带动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
3. 把实质性提高服务业占比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约束性目标。“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5年,能不能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对中国未来10-20年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一,明显提高服务业比重。建议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把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5%、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30%作为主要的约束性目标,以此作为衡量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标准。
第二,加快推进投资转型。与服务需求快速增长趋势相适应,重点加大教育、医疗、健康、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领域的投资;从工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出发,重点加大信息、研发、设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
第三,实现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由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无论企业、社会、还是政府,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尤其是需要改变某些传统的发展理念。例如,走向服务业大国,形成服务业主导的新格局,不是不要制造业,不是不要工业,而恰恰是通过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传统工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

阅读全文

与金融服务业十三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划拨土地融资 浏览:630
今天里亚尔兑换人民币汇率 浏览:626
邮政存折抵押贷款说明 浏览:433
自发性融资包括 浏览:879
储备理财师是干什么的 浏览:336
科大讯飞人民币股票 浏览:773
原油价格的上升会促使 浏览:152
贷款车辆购置税证应该在谁手里 浏览:883
15万存款如何理财产品 浏览:517
哪里可以融资炒股 浏览:407
注册了金道贵金属安全吗 浏览:221
开理财咨询 浏览:28
中融信托公关 浏览:424
中小企业私募股权融资 浏览:57
借壳上市配套融资 浏览:430
房贷需要询问贷款吗 浏览:810
黄金背后高潮 浏览:708
融资的工作计划 浏览:377
理财政策法规 浏览:569
去外汇换钱 浏览: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