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
随着网络购物场景的发展,消费金融开始涉足电商领域,针对消费者最关注的价格因素,推出分期付款、30天无责免息等产品,分散消费者的购物压力,刺激消费增长,尤其是中高端消费的增长。消费金融除降低消费者购物压力刺激消费以外,还可以帮助电商企业及商家进行商品营销。通过优惠的支付条件吸引用户,实现用户引流和商品导购。例如根据电商平台的行业及人群特征,推出特定的营销活动,用户通过参与活动或者获得价格优惠,或者获得电商平台及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消费积分。这种营销活动在引流、导购的同时,还可以增强用户粘性。
互联网消费金融在电商领域的应用,目前处于信用累积的过程,未来实现数据沉淀之后,基于个人账户的信用数据提供更多产品以外的增值服务,将成为其发展的一大趋势。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
前瞻产业研究院显示,2015年中国人民币信贷余额达到93.6万亿,同比增长14.9%;同期消费信贷余额达到19.0万亿,同比增长23.3%。近年消费信贷余额增速显著高于人民币信贷余额增速。预计2019年消费信贷余额将占人民币信贷余额总额的四分之一,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在消费信贷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也将迎来快速增长。
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
2013年至2014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陆续有电子商务企业、在线支付企业以及P2P信贷企业加入,同时,传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在抓紧在互联网领域的尝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消费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指出,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达到60亿元;伴随着京东与天猫等进入市场,2014年交易规模突破183.2亿元,增速超过200%;2015年整体市场则突破了千亿。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19年达到3.398万亿元的水平。
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
2013年至2014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陆续有电子商务企业、在线支付企业以及P2P信贷企业加入,同时,传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在抓紧在互联网领域的尝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消费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指出,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达到60亿元;伴随着京东与天猫等进入市场,2014年交易规模突破183.2亿元,增速超过200%;2015年整体市场则突破了千亿。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19年达到3.398万亿元的水平。
消费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对消费金融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从对金融机构的定向业务支持转而对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全面支持。银监会放开了消费金融公司审批的地域限制和数量限制,成熟一家,审批一家,积极推动消费金融公司设立的常态化。
消费场景日益丰富,互联网渠道直接触达客户
首先,电商改变了大众的购物习惯,消费渠道的便利性激发了小额高频的购物需求。其次,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将互联网的流量竞争从线上延伸到了线下,线下的消费场景包括3C产品、电动车、医美、租房、培训教育、旅游等。
随着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监管政策将逐步出台,行业将迎来整改。监管政策的不断深化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将会两级分化,不合规的平台将会逐步的退出市场,合法合规的平台将会以金融科技促进机构自身的发展,加强风控和定价能力为核心竞争力。未来,在场景、数据和风控基础上持有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会促进消费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给用户带来美好的消费体验,给社会创造无限的价值。
㈡ 为何说中国消费信贷具有相当大规模的市场
据报道,数据显示,到2016年底,我国居民按揭贷款余额大约在20万亿元左右,消费专类贷款余额仅属为五六万亿元,按揭贷款相当于消费类贷款的4倍左右,如果按照20%的增速预测,我国消费信贷的规模到2020年可超过12万亿元。
专家表示,近几年,消费取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背后离不开金融手段支撑今年1—9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达1.49万亿元,新增总额已达去年全年的1.79倍,消费金融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希望消费信贷发展的同时相关的风险可以被有效的规避!
㈢ 消费金融"三国杀",银行要凭什么占领下一个制高点
消费信贷规模正呈现井喷式增长。
根据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17消费金融洞察报告》显示,短短4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规模从60亿猛增到4367.1亿。从2013年到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实现了70倍爆发式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317%。
消费信贷的巨大市场空间,吸引着各类机构争相涌入,具备场景和数据优势的互联网电商巨头,受限于监管新政而向消费金融转型的互金平台纷纷涌入这片蓝海。
与此同时,消费金融的市场机遇也引起了传统金融机构的重视,以银行为例,其零售贷款中个人房贷增速受到抑制,轻资本、高效率的消费信贷已成为转型方向之一。
招商银行信用卡旗下的掌上生活App就是近几年金融机构转型的最佳案例。今年8月,掌上生活App已经迭代到第六个版本(6.0版),这一金融服务平台自诞生以来,其定位随着经营策略的调整而不断进化。
从1.0、2.0时代主打“优惠服务”;3.0时代聚焦“金融工具”;4.0时代转型“金融工具+生活电商”,5.0版本的掌上生活App,打破了银行界壁垒,面向全体用户开放注册。
在开放用户体系的基础之上,掌上生活App 6.0进一步开放了消费金融服务,剑指“第一消费金融App”。至此,将掌上生活App打造成独立互联网品牌的战略方向也更加清晰。
创新求变的银行机构让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更有看点,于是我们看到,目前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互联网电商巨头、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商业银行等三大派系占据了消费金融的三块“高地”,“三国杀”战局已经清晰可见。
那么,手握资金、寻求创新模式的银行在这一轮竞争中胜券何在?
“长板”很长, “正规军”风控实力强劲发展更稳健
回顾消费金融演进史,互联网电商巨头等非银行机构的发展空间其实来源于“差异化竞争”,他们从市场间隙入手,向传统银行原本不太重视的人群提供服务,并以此攫取了发展的第一桶金。
但伴随着非银行机构大量涌入市场,消费金融市场一度乱象频发,暴露出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此时,银行机构作为正规军的优势就得以凸显—它们风控经验丰富,有成熟的征信及审批模式,在风险控制及定价方面能力突出。
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开展多年,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整的、成熟的风险管控体系,也经历过实际业务的检验,相对于互联网企业以及非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银行的风控体系更为稳健。
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张东就曾对媒体表示,“所有的消费信贷行业,不是因为发展得慢而死掉,往往由于风险没有管控而死掉。速度慢一点,积累能力以后慢慢加速可以,但在风险管理能力不够的时候,发展得越快,死得越快。”
除了风控优势之外,存量客户资源、低廉的资金成本、良好品牌信誉度等方面亦是银行进军消费金融的长板,这些都构成了银行“超车”的基础。
“短板”不短,智能信贷助用户体验持续进化
尽管具备了作为正规军的优势,但非银行机构们对于消费金融市场的前期开拓也让其获得了相当的先发优势——用户体验以及场景优势。
事实上,以信用卡和各种消费类贷款为主的消费金融业务本就是银行零售业务之一。但银行传统的“线上申请、线下审批”路径牺牲了客户体验,尤其在主打小额、高频的消费金融领域,繁琐的审批手续往往让用户敬而远之。
但从目前来看,对于银行客户体验方面的短板,也许需要“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了。不少银行已经跳出传统路径,全流程线上自助模式开始出现。一键申请、数秒即可放款的纯线上信用贷款,成为银行分食消费金融市场的利器。
以掌上生活App 6.0 推出的“e招贷”为例,这是一款针对老用户的消费金融产品,它最高可提供30万额度、支持随借随还或分期还款。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款纯线上产品。
该产品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截至今年6月末,“e招贷”产品交易规模已达381亿元,余额逾300亿元。
体验掌上生活App 6.0可以发现,“e招贷”只是其众多细分消费金融产品之一。除此之外,为了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掌上生活App 6.0还提供e闪贷、e分期、现金分期等各类消费金融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解决用户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消费金融产品的“痛点”,掌上生活App 6.0还推出了智能推荐引擎e智贷。用户只要输入他需要借款的金额以及他期望的还款方式,后台会结合该客户的自然属性以及历史交易数据,为他推荐一款适合他的产品。
显然,为了赢得更多的用户,银行已经意识到把握用户需求和加强用户体验的重要性。毕竟,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机会,没有人敢错过。
金融科技场景化融入,打造竞争力的代际差异
为了弥补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场景短板,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发力Fintech,试图用“金融科技+场景应用”的方式助推消费金融。
一方面,巨头“结盟”成为常态,半年时间内,BATJ相继与工农中建展开合作,消费金融业务正是其合作重点,而双方融合的聚焦点瞄准就在 FinTech领域。
但由于双方合作时间尚短,目前仍未显示出互联网巨头与银行能在FinTech领域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如何改变互联网即渠道、银行即资金供给方的传统模式仍是一个难题。
除了巨头“结盟”之外,银行也在开始新的尝试。招商银行副行长刘建军在金融科技及消费金融方面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即“金融科技是招行下半场转型的核动力”。
或许,未来掌上生活App这一移动平台承载的使命,将是刘建军所说的那样——“实现金融科技场景化融入,满足客户普遍的消费升级需求,以获得零售金融业务竞争力的代际差异”。
掌上生活App是招商银行信用卡在移动端布局场景的重要平台。优惠力度不逊于互联网平台的饭票影票、积分实时换购、机票酒店一键预订等各类服务,成功连接起更多的线上线下场景,从而实现用户的高粘度及高变现。
以出境消费服务为例,招行信用卡的场景服务可完整贯穿境外旅行的前、中、后三个场景。预定机酒服务、办理签证、境外购物、消费分期等服务均可以在掌上生活App上完成。
除了自建平台之外,招行信用卡也在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攫取获客场景。今年以来,招行信用卡已推出王者荣耀联名卡、网易云音乐联名卡、摩拜单车联名卡等多款卡产品,嵌入到更多年轻人喜欢的休闲、娱乐、出行等场景中,让他们转化为自己的用户。
总体而言,传统金融行业正将金融服务主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消费,抢占用户的高频使用场景,将场景围绕着用户的需求生长和运转。按照这一逻辑,银行进行了一场异于互联网巨头的“反向突破”——从支付平台延伸到场景服务。
Brett King在商业畅销书《BANK 3.0》中预言,“银行将由一个场所的概念,转化为无处不在的服务。”银行要想真正站上消费金融的风口,考验它们的或许正是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的能力。
㈣ 消费金融市场未来谁是主角
南都金融研究所与万穗金融研究院发布的《2017新青年消费金融白皮书》显示,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青年人群正在成长为消费主力。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这一人群推崇更高品质的生活品质,是愿意花钱,也是更懂得花钱的一代。
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根据2016年国家统计局数据,80、90后人群合计4.1亿人,共占比30%。随着90-99年出生人已步入18-27岁,消费能力逐渐提升,成为引领消费的新人群。根据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17消费金融洞察报告》,短短4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从60亿猛增到4367.1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17%。
㈤ 消费金融风险与机会并存,未来的出路在哪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崛起,消费的观念也在慢慢改变。回一些分期付款的消答费金融大热。而消费金融良好的宏观政策和环境也为消费金融奠定的基础。
一个现象是,目前我国的消费信贷在信贷结构中占比仅20%、最终消费率约为50%,而美国的消费信贷占比则超过了60%、最终消费率约为80%。从中美两国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消费金额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可以容纳更多参与者,一起做大市场。
数据显示消费金融行业也正迎来爆发式增长。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仅有60亿元;2014年交易规模突破183亿元,增速超过200%;2015年则突破千亿元,增速超过500%。中泰证券预计,到2020年,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十万亿元。
传统银行也在近年加大了对消费贷款重视度,各类名目的信用消费贷产品大大增加。银行的信用贷款最高额度通常可达50万-80万不等,但只有30万以下金额可以直接打到贷款人账户由其自行支配,30万以上金额按照银监会要求必须采用受托支付,直接付给交易对象。
㈥ 消费金融公司有前景吗
随着网络购物场景的发展,消费金融开始涉足电商领域,针对消费者最关注的价格因素,推出分期付款、30天无责免息等产品,分散消费者的购物压力,刺激消费增长,尤其是中高端消费的增长。消费金融除降低消费者购物压力刺激消费以外,还可以帮助电商企业及商家进行商品营销。通过优惠的支付条件吸引用户,实现用户引流和商品导购。例如根据电商平台的行业及人群特征,推出特定的营销活动,用户通过参与活动或者获得价格优惠,或者获得电商平台及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消费积分。这种营销活动在引流、导购的同时,还可以增强用户粘性。
互联网消费金融在电商领域的应用,目前处于信用累积的过程,未来实现数据沉淀之后,基于个人账户的信用数据提供更多产品以外的增值服务,将成为其发展的一大趋势。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
前瞻产业研究院显示,2015年中国人民币信贷余额达到93.6万亿,同比增长14.9%;同期消费信贷余额达到19.0万亿,同比增长23.3%。近年消费信贷余额增速显著高于人民币信贷余额增速。预计2019年消费信贷余额将占人民币信贷余额总额的四分之一,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在消费信贷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也将迎来快速增长。
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
2013年至2014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陆续有电子商务企业、在线支付企业以及P2P信贷企业加入,同时,传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在抓紧在互联网领域的尝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消费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指出,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达到60亿元;伴随着京东与天猫等进入市场,2014年交易规模突破183.2亿元,增速超过200%;2015年整体市场则突破了千亿。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19年达到3.398万亿元的水平。
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原因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参与主体从原有的P2P为主导的消费金融市场,拓展到目前以电商生态为基础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参与主体的数量和类型较2013年有明显突破;
其次,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市场持续高速增长,用户消费需求和能力进一步提升,消费渠道进一步拓宽;最后,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开始进入真正的爆发期,2014年则延续了2013年的强势表现,在理财、投资以及信贷领域均有突破。
实际上,自2014年开始,电商生态的消费贷款在互联网整体消费贷款的比例开始迅速攀升,艾瑞咨询预计,在2016年该项业务将成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中最主要的商业模式。
技术创新,互联网释放消费金融需求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对用户行为习惯造成了颠覆性的变革,大数据技术解决了消费金融领域风控的效率瓶颈。同时,随着
2015年央行向8家私营机构发放个人征信业务试点许可,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分析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浏览、购物、社交等多维度数据,可以更好地覆盖以往央行征信体系覆盖不到的长尾人群。近年来,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0%以上,在个人征信业务许可的当年更实现了546%的增长。
另外,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也使得消费金融摆脱了固定场所的限制,移动端成为消费金融的重要阵地,2017年移动消费金融用户渗透率达到了15.9%
消费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对消费金融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从对金融机构的定向业务支持转而对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全面支持。银监会放开了消费金融公司审批的地域限制和数量限制,成熟一家,审批一家,积极推动消费金融公司设立的常态化。
消费场景日益丰富,互联网渠道直接触达客户
首先,电商改变了大众的购物习惯,消费渠道的便利性激发了小额高频的购物需求。其次,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将互联网的流量竞争从线上延伸到了线下,线下的消费场景包括3C产品、电动车、医美、租房、培训教育、旅游等。
随着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监管政策将逐步出台,行业将迎来整改。监管政策的不断深化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将会两级分化,不合规的平台将会逐步的退出市场,合法合规的平台将会以金融科技促进机构自身的发展,加强风控和定价能力为核心竞争力。未来,在场景、数据和风控基础上持有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会促进消费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给用户带来美好的消费体验,给社会创造无限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