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投资 > 互联网金融参考文献

互联网金融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1-09-15 05:33:08

❶ 求推荐一本书 关于p2p互联网金融法律的。

《互联网金融》比较适合
下面是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互联网金融概述
第一章 互联网金融概况................3
1.1 互联网金融概述................3
1.1.1 互联网金融定义................3
1.1.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5
1.1.3 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概述................7
1.1.4 互联网货币代表——比特币................10
1.2 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15
1.2.1 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15
1.2.2 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17

第二章 金融业的发展与变革................24
2.1 金融业的基本概述................24
2.1.1 金融的含义................24
2.1.2 金融业的定义................24
2.2 传统金融业的发展................25
2.2.1 商业银行的产生................25
2.2.2 商业银行的职能................25
2.3 现代金融业的兴起................26
2.3.1 金融机构变革................26
2.3.2 现代金融业的定位................31
2.3.3 现代金融业战略地位极大提升................32
2.4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变革................33
2.4.1 金融创新的含义................33
2.4.2 金融创新的动因................33
2.4.3 金融创新的发展阶段................35
2.4.4 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影响................37
2.5 我国金融体系现状与未来................40
2.5.1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40
2.5.2 我国目前金融体系结构................45
2.5.3 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问题................49
2.5.4 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趋势................50

第三章 互联网发展引发的金融变革................52
3.1 互联网发展状况................52
3.1.1 互联网定义................52
3.1.2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52
3.2 互联网引发的社会变革................54
3.2.1 互联网引发的生活变革................55
3.2.2 互联网引发的商业变革................58
3.3 互联网引发的金融业变革................60

第二篇 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
第四章 第三方支付................65
4.1 第三方支付概况................65
4.1.1 第三方支付定义................65
4.1.2 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65
4.1.3 第三方支付的价值................67
4.1.4 第三方支付发展历程................68
4.1.5 第三方支付行业规模................70
4.2 第三方支付运营模式................72
4.2.1 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73
4.2.2 有交易平台的担保支付模式................79
4.2.3 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85
4.3 第三方支付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86
4.3.1 促进金融行业服务变革................87
4.3.2 蚕食银行中间业务................88
4.3.3 开创新的融资方式................89
4.4 第三方支付风险分析................92
4.4.1 操作风险................92
4.4.2 法律风险................93
4.5 第三方支付风险防范建议................95
4.5.1 开展第三方支付平台评级工作................95
4.5.2 推进立法,加强监管................96
4.5.3 将第三方支付平台纳入反洗钱监控范围................96
4.5.4 依靠高科技手段加强信息系统安全................96
4.5.5 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管理................97
4.6 发展趋势................98
4.6.1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98
4.6.2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98
4.6.3 支付方式不断创新................99
4.6.4 业务模式多元化................99

第五章 P2P 网贷................100
5.1 P2P 网贷概况................100
5.1.1 P2P 网贷定义................100
5.1.2 P2P 网贷交易流程................100
5.1.3 P2P 网贷国外发展概况................101
5.1.4 P2P 网贷国内发展概况................104
5.2 P2P 网贷模式分析................110
5.2.1 纯平台模式和债权转让模式................110
5.2.2 纯线上模式和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113
5.2.3 无担保模式和有担保模式................119
5.3 P2P 网贷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125
5.3.1 规范民间借贷、抑制高利贷................125
5.3.2 促进直接融资发展................126
5.3.3 加速“影子银行”市场化................127
5.3.4 推动征信系统建设................128
5.3.5 创新金融业风控手段................129
5.3.6 促进金融监理念改革和监管方式创新................129
5.4 P2P 网贷风险分析................130
5.4.1 操作风险................130
5.4.2 流动性风险................131
5.4.3 法律风险................133
5.4.4 信用风险................134
5.5 P2P 网贷风险防范建议................135
5.5.1 设立准入门槛,加强政府监管................136
5.5.2 第三方资金托管,清结算分离................136
5.5.3 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实现信用信息共享................137
5.5.4 明确法律性质,确定监管主体................137
5.6 P2P 网贷发展趋势................138

第六章 大数据金融................141
6.1 大数据金融概况................141
6.1.1 大数据金融定义................141
6.1.2 大数据定义................141
6.1.3 大数据与金融的结合................146
6.1.4 大数据金融的优势................148
6.2 大数据金融运营模式分析................150
6.2.1 平台模式................150
6.2.2 供应链金融模式................156
6.3 大数据金融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162
6.3.1 数据成为衡量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163
6.3.2 冲击金融业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164
6.3.3 创新产品和模式,辅助金融决策................166
6.3.4 大数据金融同传统金融业态结合................167
6.4 大数据金融风险分析................167
6.4.1 技术风险................167
6.4.2 操作性风险................168
6.4.3 法律风险................171
6.5 大数据金融风险防范建议................172
6.5.1 加快立法进程,加强行业自律................172
6.5.2 实现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隐私应用之间的平衡................173
6.5.3 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分工专业化................173
6.5.4 强化数据挖掘................174
6.6 大数据金融发展趋势................174
6.6.1 电商金融化,实现信息流和金融流的融合................175
6.6.2 金融机构积极搭建数据平台,强化用户体验................176
6.6.3 大数据金融实现大数据产业链分工................177

第七章 众筹................179
7.1 众筹简介................179
7.1.1 众筹定义................179
7.1.2 众筹分类................179
7.1.3 众筹活动参与者................180
7.1.4 众筹活动运作流程................180
7.1.5 众筹模式的优势................183
7.2 众筹平台运营模式分析................185
7.2.1 奖励制众筹................186
7.2.2 募捐制众筹................189
7.2.3 股权制众筹................193
7.2.4 借贷制众筹................204
7.3 众筹平台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206
7.4 众筹平台风险分析................209
7.4.1 法律风险................209
7.4.2 信用风险................212
7.5 众筹模式风险防范建议................214
7.5.1 法律制度的与时俱进................215
7.5.2 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体制................216
7.5.3 实际操作中的风险规避方法................217
7.6 众筹平台发展趋势................219
7.6.1 众筹模式发展趋势预测................219
7.6.2 中国众筹的未来................222

第八章 信息化金融机构................224
8.1 信息化金融机构概况................224
8.1.1 信息化金融机构定义................224
8.1.2 金融机构信息化历程................224
8.1.3 信息化金融机构的特点................225
8.2 信息化金融机构运营模式分析................227
8.2.1 传统业务的电子化模式................227
8.2.2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229
8.2.3 金融电商模式................233
8.3 信息化金融机构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238
8.3.1 信息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升到战略层面................238
8.3.2 金融服务竞争战场转移................240
8.3.3 中小金融机构“逆袭”的机会................242
8.3.4 混业经营趋势明显................243
8.4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分析................244
8.4.1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特点................244
8.4.2 系统性风险................245
8.4.3 法律风险................245
8.4.4 操作风险................246
8.5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建议................248
8.6 信息化金融机构发展趋势................249
8.6.1 服务机构虚拟化................249
8.6.2 服务对象平民化................250
8.6.3 金融机构平台化................252
8.6.4 金融服务个性化................253

第九章 互联网金融门户................255
9.1 互联网金融门户概况................255
9.1.1 互联网金融门户定义................255
9.1.2 互联网金融门户类别................255
9.1.3 互联网金融门户特点................256
9.1.4 互联网金融门户历史沿革................258
9.2 互联网金融门户运营模式分析................260
9.2.1 概述................260
9.2.2 P2P 网贷类门户................261
9.2.3 信贷类门户................265
9.2.4 保险类门户................268
9.2.5 理财类门户................271
9.2.6 综合类门户................273
9.3 互联网金融门户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277
9.3.1 降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277
9.3.2 改变用户选择金融产品的方式................278
9.3.3 形成对上游金融机构的反纵向控制................278
9.4 互联网金融门户风险分析及风控措施................279
9.4.1 互联网金融门户面临的风险................279
9.4.2 互联网金融门户的风控措施................282
9.5 互联网金融门户发展趋势................283

第三篇 互联网金融发展思考
第十章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289
10.1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289
10.1.1 系统性风险................290
10.1.2 流动性风险................293
10.1.3 信用风险................296
10.1.4 技术性风险................296
10.1.5 操作性风险................299
10.1.6 市场风险................302
10.1.7 国别风险................303
10.1.8 法律风险................305
10.1.9 声誉风险................306
10.2 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常用方法................306
10.2.1 系统性风险控制方法................308
10.2.2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类别及分析................313
10.2.3 其他风险管理常用技术方法................317

第十一章 互联网金融监管探索................322
11.1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322
11.1.1 金融监管理论基础及发展演进................322
11.1.2 金融监管模式分析及主要内容................327
11.1.3 金融监管体制及监管主要方法................332
11.2 世界互联网金融监管探索................335
11.2.1 美国互联网金融监管................336
11.2.2 欧洲互联网金融监管................338
11.2.3 英国互联网金融监管................339
11.2.4 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340
11.3 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探索................343
11.3.1 系统性风险监管................343
11.3.2 流动性风险监管................344
11.3.3 信用风险监管................347
11.3.4 技术性风险监管................349
11.3.5 操作性风险监管................351
11.3.6 声誉风险监管................351
11.3.7 国别风险监管................352

第十二章 国内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环境分析................354
12.1 法律环境现状................354
12.1.1 六大模式发展进程不一,存在大量法律空白................354
12.1.2 现有法律位阶较低,效力覆盖范围有限................355
12.1.3 部分法律僵硬滞后,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356
12.2 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建议................356
12.2.1 尽快确定监管主体,加强流程监控................357
12.2.2 探索实施行业准入制度,完善退出机制................357
12.2.3 逐步填补法律空白,改革落后规则................358
12.3 行业公共体系环境现状及发展建议................358
12.3.1 征信体系现状及发展建议................358
12.3.2 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情况及相关建议................363
12.4 产业政策环境与建议................365
12.4.1 产业政策环境................365
12.4.2 产业政策建议................365

后 记................367
附录一 《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清单................371
附录二 已获牌照第三方支付企业清单................377
附录三 部分 P2P 网络借贷企业清单................386
附录四 部分众筹平台清单................390
附录五 部分互联网金融门户类企业清单................392
附录六 部分政府领导及企事业人士对互联网金融的观点摘录................393
参考文献................397

❷ 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本书分为三篇,共十二章。第一篇为互联网金融概述,主要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特点、概况等进行阐述;第二篇为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逐一分析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第三篇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思考,包括相关风险分析、金融监管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环境分析。
《互联网金融》目录
前 言 VIII
第一篇 互联网金融概述
第一章 · 互联网金融概况 3
1.1 互联网金融概述 3
1.1.1 互联网金融定义 3
1.1.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5
1.1.3 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概述 7
1.1.4 互联网货币代表——比特币 10
1.2 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15
1.2.1 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15
1.2.2 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17
第二章 · 金融业的发展与变革 24
2.1 金融业的基本概述 24
2.1.1 金融的含义 24
2.1.2 金融业的定义 24
2.2 传统金融业的发展 25
2.2.1 商业银行的产生 25
2.2.2 商业银行的职能 25
2.3 现代金融业的兴起 26
2.3.1 金融机构变革 26
2.3.2 现代金融业的定位 31
2.3.3 现代金融业战略地位极大提升 32
2.4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变革 33
2.4.1 金融创新的含义 33
2.4.2 金融创新的动因 33
2.4.3 金融创新的发展阶段 35
2.4.4 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影响 37
2.5 我国金融体系现状与未来 40
2.5.1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40
2.5.2 我国目前金融体系结构 45
2.5.3 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问题 49
2.5.4 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50
第三章 · 互联网发展引发的金融变革 52
3.1 互联网发展状况 52
3.1.1 互联网定义 52
3.1.2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52
3.2 互联网引发的社会变革 54
3.2.1 互联网引发的生活变革 55
3.2.2 互联网引发的商业变革 58
3.3 互联网引发的金融业变革 60
第二篇 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
第四章 · 第三方支付 65
4.1 第三方支付概况 65
4.1.1 第三方支付定义 65
4.1.2 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 65
4.1.3 第三方支付的价值 67
4.1.4 第三方支付发展历程 68
4.1.5 第三方支付行业规模 70
4.2 第三方支付运营模式 72
4.2.1 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 73
4.2.2 有交易平台的担保支付模式 79
4.2.3 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 85
4.3 第三方支付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86
4.3.1 促进金融行业服务变革 87
4.3.2 蚕食银行中间业务 88
4.3.3 开创新的融资方式 89
4.4 第三方支付风险分析 92
4.4.1 操作风险 92
4.4.2 法律风险 93
4.5 第三方支付风险防范建议 95
4.5.1 开展第三方支付平台评级工作 95
4.5.2 推进立法,加强监管 96
4.5.3 将第三方支付平台纳入反洗钱监控范围 96
4.5.4 依靠高科技手段加强信息系统安全 96
4.5.5 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管理 97
4.6 发展趋势 98
4.6.1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98
4.6.2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98
4.6.3 支付方式不断创新 99
4.6.4 业务模式多元化 99
第五章 · P2P 网贷 100
5.1 P2P 网贷概况 100
5.1.1 P2P 网贷定义 100
5.1.2 P2P 网贷交易流程 100
5.1.3 P2P 网贷国外发展概况 101
5.1.4 P2P 网贷国内发展概况 104
5.2 P2P 网贷模式分析 110
5.2.1 纯平台模式和债权转让模式 110
5.2.2 纯线上模式和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 113
5.2.3 无担保模式和有担保模式 119
5.3 P2P 网贷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125
5.3.1 规范民间借贷、抑制高利贷 125
5.3.2 促进直接融资发展 126
5.3.3 加速“影子银行”市场化 127
5.3.4 推动征信系统建设 128
5.3.5 创新金融业风控手段 129
5.3.6 促进金融监理念改革和监管方式创新 129
5.4 P2P 网贷风险分析 130
5.4.1 操作风险 130
5.4.2 流动性风险 131
5.4.3 法律风险 133
5.4.4 信用风险 134
5.5 P2P 网贷风险防范建议 135
5.5.1 设立准入门槛,加强政府监管 136
5.5.2 第三方资金托管,清结算分离 136
5.5.3 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137
5.5.4 明确法律性质,确定监管主体 137
5.6 P2P 网贷发展趋势 138
第六章 · 大数据金融 141
6.1 大数据金融概况 141
6.1.1 大数据金融定义 141
6.1.2 大数据定义 141
6.1.3 大数据与金融的结合 146
6.1.4 大数据金融的优势 148
6.2 大数据金融运营模式分析 150
6.2.1 平台模式 150
6.2.2 供应链金融模式 156
6.3 大数据金融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162
6.3.1 数据成为衡量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163
6.3.2 冲击金融业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 164
6.3.3 创新产品和模式,辅助金融决策 166
6.3.4 大数据金融同传统金融业态结合 167
6.4 大数据金融风险分析 167
6.4.1 技术风险 167
6.4.2 操作性风险 168
6.4.3 法律风险 171
6.5 大数据金融风险防范建议 172
6.5.1 加快立法进程,加强行业自律 172
6.5.2 实现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隐私应用之间的平衡 173
6.5.3 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分工专业化 173
6.5.4 强化数据挖掘 174
6.6 大数据金融发展趋势 174
6.6.1 电商金融化,实现信息流和金融流的融合 175
6.6.2 金融机构积极搭建数据平台,强化用户体验 176
6.6.3 大数据金融实现大数据产业链分工 177
第七章 · 众筹 179
7.1 众筹简介 179
7.1.1 众筹定义 179
7.1.2 众筹分类 179
7.1.3 众筹活动参与者 180
7.1.4 众筹活动运作流程 180
7.1.5 众筹模式的优势 183
7.2 众筹平台运营模式分析 185
7.2.1 奖励制众筹 186
7.2.2 募捐制众筹 189
7.2.3 股权制众筹 193
7.2.4 借贷制众筹 204
7.3 众筹平台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206
7.4 众筹平台风险分析 209
7.4.1 法律风险 209
7.4.2 信用风险 212
7.5 众筹模式风险防范建议 214
7.5.1 法律制度的与时俱进 215
7.5.2 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体制 216
7.5.3 实际操作中的风险规避方法 217
7.6 众筹平台发展趋势 219
7.6.1 众筹模式发展趋势预测 219
7.6.2 中国众筹的未来 222
第八章 · 信息化金融机构 224
8.1 信息化金融机构概况 224
8.1.1 信息化金融机构定义 224
8.1.2 金融机构信息化历程 224
8.1.3 信息化金融机构的特点 225
8.2 信息化金融机构运营模式分析 227
8.2.1 传统业务的电子化模式 227
8.2.2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229
8.2.3 金融电商模式 233
8.3 信息化金融机构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238
8.3.1 信息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升到战略层面 238
8.3.2 金融服务竞争战场转移 240
8.3.3 中小金融机构“逆袭”的机会 242
8.3.4 混业经营趋势明显 243
8.4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分析 244
8.4.1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特点 244
8.4.2 系统性风险 245
8.4.3 法律风险 245
8.4.4 操作风险 246
8.5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建议 248
8.6 信息化金融机构发展趋势 249
8.6.1 服务机构虚拟化 249
8.6.2 服务对象平民化 250
8.6.3 金融机构平台化 252
8.6.4 金融服务个性化 253
第九章 互联网金融门户 255
9.1 互联网金融门户概况 255
9.1.1 互联网金融门户定义 255
9.1.2 互联网金融门户类别 255
9.1.3 互联网金融门户特点 256
9.1.4 互联网金融门户历史沿革 258
9.2 互联网金融门户运营模式分析 260
9.2.1 概述 260
9.2.2 P2P 网贷类门户 261
9.2.3 信贷类门户 265
9.2.4 保险类门户 268
9.2.5 理财类门户 271
9.2.6 综合类门户 273
9.3 互联网金融门户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277
9.3.1 降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 277
9.3.2 改变用户选择金融产品的方式 278
9.3.3 形成对上游金融机构的反纵向控制 278
9.4 互联网金融门户风险分析及风控措施 279
9.4.1 互联网金融门户面临的风险 279
9.4.2 互联网金融门户的风控措施 282
9.5 互联网金融门户发展趋势 283
第三篇 互联网金融发展思考
第十章 ·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 289
10.1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 289
10.1.1 系统性风险 290
10.1.2 流动性风险 293
10.1.3 信用风险 296
10.1.4 技术性风险 296
10.1.5 操作性风险 299
10.1.6 市场风险 302
10.1.7 国别风险 303
10.1.8 法律风险 305
10.1.9 声誉风险 306
10.2 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常用方法 306
10.2.1 系统性风险控制方法 308
10.2.2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类别及分析 313
10.2.3 其他风险管理常用技术方法 317
第十一章 · 互联网金融监管探索 322
11.1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322
11.1.1 金融监管理论基础及发展演进 322
11.1.2 金融监管模式分析及主要内容 327
11.1.3 金融监管体制及监管主要方法 332
11.2 世界互联网金融监管探索 335
11.2.1 美国互联网金融监管 336
11.2.2 欧洲互联网金融监管 338
11.2.3 英国互联网金融监管 339
11.2.4 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 340
11.3 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探索 343
11.3.1 系统性风险监管 343
11.3.2 流动性风险监管 344
11.3.3 信用风险监管 347
11.3.4 技术性风险监管 349
11.3.5 操作性风险监管 351
11.3.6 声誉风险监管 351
11.3.7 国别风险监管 352
第十二章 · 国内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环境分析 354
12.1 法律环境现状 354
12.1.1 六大模式发展进程不一,存在大量法律空白 354
12.1.2 现有法律位阶较低,效力覆盖范围有限 355
12.1.3 部分法律僵硬滞后,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356
12.2 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建议 356
12.2.1 尽快确定监管主体,加强流程监控 357
12.2.2 探索实施行业准入制度,完善退出机制 357
12.2.3 逐步填补法律空白,改革落后规则 358
12.3 行业公共体系环境现状及发展建议 358
12.3.1 征信体系现状及发展建议 358
12.3.2 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情况及相关建议 363
12.4 产业政策环境与建议 365
12.4.1 产业政策环境 365
12.4.2 产业政策建议 365
附录一 《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清单 371
附录二 已获牌照第三方支付企业清单 377
附录三 部分 P2P 网络借贷企业清单 386
附录四 部分众筹平台清单 390
附录五 部分互联网金融门户类企业清单 392
附录六 部分政府领导及企事业人士对互联网金融的观点摘录 393
参考文献 397

❸ 五大理念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网, 2015年11月3日。

❹ 电子商务参考文献

1 对话下半场:建立健全电子商务领域金融秩序 电子商务 2007/01
2 携程电子商务模式组成要素分析 电子商务 2007/01
3 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给企业带来了什么 电子商务 2007/01
4 服务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电子商务 2007/01
5 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适格主体研究 电子商务 2007/01
6 谈新就业形势下的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 电子商务 2007/01
7 浅谈物资采购的电子商务化 电子科技 2007/01
8 中国电信新一代B2B电子商务网站商集网上线运营 互联网周刊 2007/02
9 Web数据挖掘在零售业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经济师 2007/01
10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 经济师 2007/01
11 试论电子商务物流隐性成本控制 经济师 2007/01
12 破除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四大瓶颈 通信世界 2007/02
13 电子商务代表网站及业务模式分析 通信世界 2007/02
14 组建基于企业服务总线的电子商务集成系统研究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7/01
15 基于SOAP的即时消息在B2C电子商务系统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7/01
16 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 会计之友(中) 2007/01
17 电子商务中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02
18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及其对策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02
19 浅谈烟草行业电子商务 华北、东北地区2007年度烟草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2007
20 B2C电子商务模式下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 2007
21 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企业流程变革研究 同济大学 2007
22 浅析电子商务诚信体系的构建与实现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3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4 电子商务体系结构与电子支付技术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5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6 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构建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7 分销商网络团购营销的电子商务模型研究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8 电子商务及其安全技术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9 浅析电子商务的安全 商场现代化 2007/01
30 Web 2.0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商场现代化 2007/01

❺ 互联网金融最新论文参考文献如何写

这个很好写的,自己多去网上了解了解根本没什么问题的,
一篇文章的引用参考部分包括注释和参考文献两部分,注释是作者自己的解释(转引的参考文献也可以放在注释里),参考文献仅需列出参考书或论文的名称、作者、出版社或发表的期刊、著作时间或期刊期数等。注释用圆圈1 2标注,放脚注,参考文献用[1][2]标注,放尾注。
有的刊物要求注释和参考文献都要在内文标注,有的刊物对参考文献不要求内文标注,在尾注列出就行。按最新的CNKI规范的要求应是前者。为保险起见,你还是都标吧。注:参考文献如是著作要标页码,论文只要标出期刊是第几期。
例:
参考文献:
[1]金福海.论建立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中国法学,1994,(3).
[2]杨立新.“王海现象”的民法思考——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惩罚性赔偿金[J].河北法学, 1997,(5).
[3]金福海.消费者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1.
[4]闫玮.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1).
[5]梁慧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J].民商法论丛,2001,(3).
[6]王堃.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J].现代商业,194.
[7]梁慧星.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1-3-29.
[8]孔祥俊.公平交易执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8:219.

❻ 网上银行参考文献

[1] 张军.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化专题连载(之六)运用新科技创造竞争力[J]国际金融研究, 1998,(04).

[2] 金雪军. 论国际商业银行的网络营销策略[J]国际金融研究, 2000,(08).

[3] 李仁真 ,余素梅. 巴塞尔委员会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 2002,(03).

[4] 王镇强. 香港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 2000,(02).

[5] 舒志军. 全球网络金融超市的崛起[J]国际金融研究, 2000,(06).

[6] 谢兴龙,付玉嘉,廖春良. 中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策略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7] 陈卫东. 银行业的发展和变革——2000年1000家国际大银行排名评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00,(08).

[8] 刘春杰,简之,凌滔,谈建军. 网络银行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0,(08).

[9] 牧野. 西方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启示[J]华南金融电脑, 2001,(06).

[10] 赵娟萍. 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战略探析[J]华南金融电脑, 2001,(02).

[11] 张亦春,许文彬. 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经济学再考察[J]金融研究, 2002,(03).

[12] 李少勇. 网上银行的安全与风险控制[J]中国金融电脑, 1999,(10).

[13] 周智多,吕建华,王景容. 银行网络安全立体防御系统[J]中国金融电脑, 1999,(11).

[14] 陈宝琮. 调整银行经营策略 迎接网络经济的挑战[J]中国金融电脑, 2000,(06).

[15] 罗哲夫. 商业银行在网络时代的运营策略[J]中国金融电脑, 2001,(11).

[16] 陈支农. 网络银行面临的十大风险隐患[J]中国金融电脑, 2002,(11).

[17] 李 浩. 中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困境与出路[J]中国金融电脑, 2002,(06).

[18] 华夏银行赴西欧考察组. 西欧及香港网上银行考察报告——对网上银行建设和发展的建议(待续)[J]中国金融电脑, 2001,(01).

[19] 舒志军. 中国网络银行的现状、问题及前景[J]中国金融电脑, 2002,(09).

[20] 彭忠诚. 网络银行及其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中国金融电脑, 2001,(01).

阅读全文

与互联网金融参考文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东方财富手机版怎么看南下资金 浏览:907
小米贷款取现收费吗 浏览:423
南宁信托大厦 浏览:642
明股实债信托 浏览:789
遗产信托基金 浏览:67
安徽和生投资 浏览:823
股指期货对应基金 浏览:89
股票里做t是什么意思 浏览:968
玩股票资金怎么筹 浏览:49
银行贷款日利息怎么算 浏览:211
什么是互联网基金产品 浏览:688
私募基金的主要策略 浏览:211
外汇Ham 浏览:178
钱吧理财 浏览:684
中邮稳定收益A基金 浏览:851
企业投资管理办法 浏览:388
外汇什么指标最准 浏览:291
招商银行沪深300理财怎么样 浏览:967
投融资会上的讲话 浏览:45
富国互联科技股票基金封闭期 浏览:120